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
浅论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浅论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是指按中医基础理论认识和使用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若干特点的药物。
按形态可分为原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3种。
由于其成分复杂且大多为复方用药,因而中药的剂量与疗效及用药安全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中药的剂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相对用量。
中药的用量主要从临床经念中获得,缺乏明确的药理性毒理学指标,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并不很精确,波动范围较大。
古今医药工作者对中药剂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处方中单味药物的量效关系和处方中不同药物配伍比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的4个方面。
现分别阐述。
1单味中药剂量随量的增加而疗效增强有些中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提高。
如半夏的使用,<<金匮要略>>中治卒呕吐,半夏一升;胃反呕吐,半夏二升;妊娠呕吐不止,半夏二两.麻黄用于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剂量在3—10g,取微汗时用量较轻,取透汗则用量稍大,若取利水消肿须大量使用.如越婢汤用麻黄6两(18g)。
人参用量5—10g,能补脾益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若增至15—30g,则大补元气,用于抢救气脱亡阳危症。
现代药理实验也表明了在一定范围内,中药剂量与疗效呈正比。
韦史利[1]等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证实了中成药逍遥丸的抗焦虑作用随剂量的增加疗效增强。
2单味中药剂量不同,体现出双向调节作用有些中药的功效随着剂量的不同而出现相反的生物效应。
如:对于补益类中药,<<医综必读>>中有“多用则宣通,少用反壅滞”。
如红花,<<本草逢原>>中说:“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
黄芪少量升血压,大量则降血压[2]。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出,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汗止[3]。
大黄常规用量时为泻下药,但用量较轻(0.3g)以下,则为止泻作用。
【传承】从古今方药剂量的差异探讨方药的量效关系
【传承】从古今方药剂量的差异探讨方药的量效关系展开全文文/刘靓,王赐华‖ 来源:中医药导报导读:通过对经方剂量与历代方药剂量对比,以及古今用药不用计量标准换算,从不同用药风格与剂量差异探讨方药的量效关系,寻找量毒关系的平衡点,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中医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就在于其旺盛的生命力——疗效。
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试金石。
疗效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医家的诊断是否正确,辨证是否准确;其二是选择哪些药物和用多少剂量,故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东汉末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载方近三百首,用药简洁精当,药味少、剂量大,效力宏。
被后世医家尊称为“经方”,并被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
自汉以后,历代医家多照此处方用药或自组方药运用于临床。
1古今方药的剂量差异每当我们初读《伤寒论》或《金匮要略》时,总被其药物的剂量所震憾或叹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药,往往单味药剂量就是几两几升,其剂量确实很大,个别方药甚至大得惊人。
不过,1800多年前的计量标准与现今不同,丘光明[1]所著的《计量史》认为,东汉1升实为现今200 mL,东汉1斤为现今220 g。
傅延龄等[2]则依据吴承洛主编的《中国度量衡史》折算标准,得出的结论也是:东汉1斤≈220 g,一两≈13.9 g,并认为“这一折算标准是目前中医界较为认可,并被广泛采纳的折算标准”。
依此换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用方药剂量确实比现今用量大得多。
以桂枝汤和肾气丸为例,桂枝汤:桂枝3两(42 g)、芍药3两(42 g)、炙甘草2两(28 g)、生姜3两(42 g)、大枣12枚(约60 g);肾气丸:干地黄8两(110 g)、山药4两(55 g)、山茱萸4两(55 g)、泽泻3两(42 g)、牡丹皮3两(42 g)、茯苓3两(42 g)、桂枝1两(14 g)、附子1两(14 g)。
从以上两方来看,其剂量与现今临床医师常用剂量比,大约是4倍左右。
中药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与计算理论研究思路与策略
, 采
用西方植物药研究方法无法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 涵, 也难以揭示中药多组分、 多靶点、 整合调节作 用机制。 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已提出不少新的研究思 路。罗国安等
[%]
提出了在中药有效部位的基础上
[&]
开展方剂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乔延江等
提出
了从组方药材质量控制和药味全方优化、 有效部 位筛选、 有效组分及化学特征提取、 主要有效成分 结构信息特征模拟计算等四个方面对中药复方进 行研究。商洪才等
)((* 年 & 月 万方数据 第’卷
[’!] [’*]
提出了利用 +,, 技术进行中药复方研究。程翼宇 , 以及用模式识别
第*期
物学方法综合分析药理实验结果, 以因果关系发 现等计算技术辨析方剂药效 作 用 的 错 综 复 杂 关 系, 构建体现方剂药效作用机理特点的多因素调 节网络理论模型, 进而建立具有普适意义的中药 复杂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体系。 !"# 方剂关键药效组分辨识理论与组分配伍优 化方法研究 !"#"# 化学与生物数据的特征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研究用于提取特征信息的自组织神经元网络结 构及学习算法; 研究逐次递归提取化学与生物特 征信息算法; 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特征子集选 择方法及变量子集空间中不确定性启发式搜索算 法。 !"#"$ 关键药效组分辨识方法研究 中药复方中 化学组分众多且存在复杂交互作用, 在测定多种 药效指标数据后, 人们往往难以准确辨识关键药 效组分, 故需要研究发展中药关键药效组分辨识 方法。这包括: 研究基于统计学习与进化学习相 结合的高维数据集合模式发现方法, 从方剂复杂 化学物质体系中发现关键药效组分; 开展中药化 学模式识别与分类的自适应集成算法研究, 着重 研究贝叶斯网络、 支持向量机 ( %&’) 、 自适应模糊 神经网络等。 !"#"( 药效预测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将以特征分 类为基础的模式识别技术、 以生物功能模拟为基 础的神经元计算技术和与模糊数学为基础的模糊 逻辑技术结合起来, 研究复杂类化学与生物模式 信息处理算法, 构建中药多组分药效预测模型; 针 对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复杂对象, 根据系统综合 模拟思想, 研究多变量综合方法和多模型组合预 测方法, 改变以往使用单一模型预测药效活性的 计算方式, 发展组合式药效预测模型; 研究药效预 测模型的递归式智能修正方法。 !"#"! 计算机辅助配伍配比优化方法研究 在建 立多组分药效预测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中药有效 组分配伍配比组合优化方法及计算机辅助中药优 化设计技术, 着重开展化学组分 ) 药效模式空间 上的遗传算法、 蚁群算法等智能搜索算法和优化 搜索策略研究, 为现代中药创制技术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和技术工具。 !"$ 方剂作用机制研究 !"$"# 整体药效研究 研究方剂药效组分对心肌 梗塞范围、 心肌酶谱、 血流动力学、 血管活性物质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方向的探讨
[ 关键词 ] 量 一 效关 系 ; 关键科学 问题 ; 基本策 略
[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 3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9 2 6 ( 2 0 1 3 ) 2 - 1 6 4 — 3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9 2 6 . 2 0 1 3 . 0 2 . 0 2 3
近年来, 中医药不断受到非议, 怀疑中医药的声音 管疾 病 , 静 脉 滴注 6 0 0 mg・ d ~, 葛 根 中葛 根 素含 量
不断出现。究其原因, 关键还是 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问 约2 . O %, 折算为药材用量 3 0 g ( 注射) , 而现行版 药 题 。从量效关 系研 究入手 , 阐明中药安全有效的剂量范 典规定葛根 口服用量仅 为 9— 1 5 g ; 青 蒿素治疗疟 围, 科学合理地制定中药临床剂量, 从合理用药特别是 疾 , 口服 1 0 0 0 m g・ d 有 效, 青蒿 中青 蒿素含量 约
作者简介 :浦 仕彪 , 在 读 博士 生。研 究 方 向: 中药 药 理。T e l : ( 0 1 0)
6 6 9 3 3 3 2 4; E — ma i l : p u s h i 5 1 1 @1 2 6. c o n r
应该是 1 5 . 6 g , 二 者相 差 5倍 。 以此 来 计 , 成 书于 东
汉末年 的《 伤寒论》 所载经方剂量应是现在 剂量的 5 从 中药或天然 药物 的有效成分看 , 有相 当多中药 的传 统 倍 l o ] 。那么, 按现在 1两等于 3 g的计量标准 , 还能 用量可能难以达到有效剂量范围。如葛根素治疗心血 否达 到原 方 的治疗 效果 。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方向的探讨
·综述·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方向的探讨浦仕彪①②,王伽伯②,赵艳玲②,肖小河②[摘要]量效关系是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课题,是指导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依据,是链接中医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学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课题。
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阐释,适合中医药特色的量效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尚未形成。
进入21世纪,在转化医学理念的推动下,开展面向临床的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凸显迫切。
本文就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关键词]量-效关系;关键科学问题;基本策略[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926(2013)2-164-3[DOI]10.3969/j.issn.1008-9926.2013.02.023近年来,中医药不断受到非议,怀疑中医药的声音不断出现。
究其原因,关键还是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问题。
从量效关系研究入手,阐明中药安全有效的剂量范围,科学合理地制定中药临床剂量,从合理用药特别是剂量角度探索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的新思路新对策,将是提高中医药整体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之一,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针对解决量效关系的系统研究已逐渐展开[1-2]。
1中药临床剂量问题与困惑如今不同中药剂量范围基本近同,中药传统用量一般为6 9g或5 15g,即相同中药在不同应用时剂量通常只有1 3倍的差异(以10g出现频率最高,鲜有4、6、7、8、11、13、14g出现)[3]。
这可能是部分中药量效关系不明显,临床疗效不突出的原因之一。
有不同的基原品种、商品规格等级、饮片粒度大小、指标成分含量的中药,其内在品质和药效作用有的相差甚远,而剂量设置却未有区别。
如黄连有味连、雅连、云连3个品种,其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从3% 15%不等,不同产地味连的小檗碱含量差异可达5倍以上,不同生长年份的黄连也相差很大。
试淡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
得非 常重 要与 紧迫 。 现今 用药 来 源 复 杂 , 既有 部 分 野 生 药 , 有 人 又
工 栽培药 , 栽 培 地 域 分 布 范 围较 广 , 地 土 壤 条 且 各
因今 、 古人 的体质 、 食 结 构 、 候 及 其 他生 活 环 境 膳 气 和疾病 流行 情况 等不 同 , 用 药 量 必然 与现 代 有 许 其 多差异 , 且古 代 多 以野 生 药 材 人 药 , 物 生 长 的 而 药 土壤 、 候 条 件 以及 采 收 、 制 情 况 等 都 与 现 在 有 气 炮
试 淡 方 药 量效 关 系研 究思 路
李 子午 侯 美卿 刘进 宝
【 摘要 】 中药药材来源地域广泛 , 地药材 质量差别 较大 , 各 中药量效 关系研究 本身又 面临诸 多
困难。因而中药 量效 关系的研 究起 点不能过高 , 以免陷入 困境 , 而应遵循 由简到繁 , 由易到难的科 学 研究方 法。首先 要立足种植药 材的研究 , 制定一个可行的选药标准 , 力争缩小影响药物剂量研究 的潜 在性差别。而后从最 简单 的单 味药 开始研究 , 确定动物实验一级的方药量效关系 , 建立单味药量效关 系卡 案 , 当 随后进行药对 、 多味药 、 处方 的研究 。与此 同时 , 还须多 渠道 , 多方面收集 临床上 与药物量 效 关 系密切的相关 资料 , 认真总结 , 复验证 。此外 , 后 还必须逐步建 立起适合 中药量效 关系研 究的一整 套统计 学方 法和理论 。
较 大差 异 , 也 对 量 效 关 系有 着 直 接 或 间 接 的 影 这 响 。这种状 况 对 形 成 比较 明 确 的 中药 量 效 关 系 体 系 , 足 当前 临 床 上 对 中 药 用 药 剂 量 参 考 的需 求 , 满 相 差甚 远 , 因 这 项 研 究 本 身 面 临 许 多 困难 , 之 但 加
中医疗效不传之秘的科学破译
中医疗效不传之秘的科学破译——读仝小林《方药量效学》有感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方药剂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尤其当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入探讨方药存在的最佳量效关系,无疑将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所追求的“安全稳定、标准统一、疗效确切”三者高度统一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无论在内、外、妇、儿各科,还是在理、法、方、药各层面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在方药剂量领域的系统研究仍然未受足够重视,中医临床工作者只能靠在临证中的经验积累来把握药物剂量,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方药剂量理论,以致使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他积极探索,学验俱丰,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新近推出了《方药量效学》专著,今有幸研读,收获良多,感悟颇深,在此简列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与诸位同仁共勉:框架结构完善学术视野开阔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论述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和策略。
各论从九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了方药量效关系科学内涵及其科研面临的诸多问题。
书中阐述了“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和“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并介绍了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着重阐发了研究方药量效学的科学方法体系和多学科交叉在方药量效学研究中的应用。
针对方药量效学中的用量安全性问题、节约药材问题等各列专章做了具体论述,最后列举了临床实践过程中具体如何应用方药的剂量问题,再附以古今医案以验证不同剂量具体应用。
其研究方法及视角具有高度的覆盖面和系统性,全书从古今文献、传统中药学、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临床各科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地论述和总结了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成果,同时注重对方药量效学理论认识、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古今医案的总结分析,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参互用。
中药药效学量效关系分析
中药药效学量效关系分析审评一部朱家谷有效剂量是药效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药理学教科书关于给药剂量与药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一般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强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效应强度达到最大效能时,则剂量增大,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大。
但是,在中药药效学试验中,经常不出现这种量效关系,即虽然在一定的剂量时出现了明显的药物效应,但效应强度不随剂量增大而增大。
对于这种剂量关系,从事化学药药效学研究的人很难接受这种结果,认为这种结果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而从事中药药效学研究的人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在中药的研究中经常出现这种结果。
但是,对于中药的这种结果,从未见相关的分析文章。
本人根据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药的特殊性,表述对这一问题之管见。
对于一个单一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特异性作用的药物,其作用的选择性较高,靶点一般较为单一,其作用可能是兴奋/抑制某一受体或某一酶,从而产生对某一组织器官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它的效应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大,所占领的受体或酶的增多而加强,当受体或酶的占领达到饱和或平衡时,则效应就为最大效能,剂量再增大时,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大。
但是,同一化合物也可能同时作用于两个或多个靶点,如果这些靶点存在于同一靶器官,且作用相反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也可能没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如肾上腺素,既能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α1受体,也能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α1受体兴奋,血管收缩,β2受体兴奋,血管扩张,由于肾上腺素兴奋α1受体阈值较高,而兴奋β2受体阈值较低,所以低剂量的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扩张,但随着剂量的增大,α1受体兴奋导致的血管收缩会超过β2受体兴奋导致的血管扩张,从而血管明显收缩,即,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扩张,而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收缩。
中药成分复杂,作用靶器官多,同一靶器官也可能有多个成分对多个靶点的作用,对某一靶器官的作用也可能会对另一靶器官产生反射性的影响。
即使是以有效部位为受试物,其成分也相当复杂,虽然其中所含有的成分主要为同一类成分,但还有许多不清楚的成分,即使是同一类成分,作用也不会完全相同。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述评·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CB530601)作者单位: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仝小林、刘文科、郭允、彭智平),科研处(焦拥政),临床药理基地(连凤梅),分子生物学室(赵林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王跃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傅延龄);江西中医学院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理)(徐国良);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饶毅);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室(余日跃);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饶平凡)作者简介:仝小林(1956-),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糖尿病及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
E-mail :xiaolintong66@sina.com 通讯作者:赵林华(1979-),女,主治医师,博士。
研究方向:糖尿病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
E-mail :melonzhao@163.com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仝小林焦拥政连凤梅王跃生傅延龄徐国良饶毅余日跃饶平凡刘文科郭允彭智平赵林华【摘要】“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方药剂量直接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
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的重要目标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本文就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随证施量”及“剂量阈”进行初步阐释,并对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及方药剂量理论基本框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中医方药本身的复杂性,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也存在诸多难点和谜团,亟待学者们深入研究,共同探索。
【关键词】量效关系;方药;随证施量;剂量阈【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674-1749.2012.06.001Some thoughts about the key point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TONG Xiao-lin ,JIAO Yong-zheng ,LIAN Feng-mei ,et al.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Guang'an men Hospital ofCACMS ,Beijing 10005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Lin-hua ,E-mail :melonzhao@163.com 【Abstract 】The dosage is thought as the secret of TCM ,which affect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di-rectly.The purpose of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research of TCM is to look for the best or reasonable dosage when treating some diseases ,and improves the effects of TCM.There are two important points about the key definitions of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research ,Sui Zheng Shiliang (dosage differentiatioan and treatment )and the dose range.Sui Zheng Shiliang means doctors select the dosage of some herbs in a formula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atients.And the dosage range research of some medica will give the doctor some references in practice.At the same time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of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research of TCM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TCM ;Sui Zheng Shiliang ;Dosage differentiatioanand treatment ;Dosage range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_傅延龄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傅延龄 蔡坤坐 宋佳傅延龄,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 .2010CB530604)(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100029)摘要: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方药量效关系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包括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方本原剂量考证、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证-量-效关系研究、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方药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随证施量原则研究,以及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经方本原剂量目前虽然不能得出最终结论,但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经方的本原剂量。
方药量效关系是一种/证-量-效关系0,所以对方药关系的理解,不可忽略证的因素。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由于经方本原剂量尚难确定,所以也不能确定历史上存在经方剂量大幅缩小的变化。
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方药具有较低的/剂量阈0和较宽的/治疗窗0,这与临床病证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方药的反应性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关键词:方药剂量;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经方本原剂量;剂量阈;治疗窗中图分类号:R28911D ocu m enta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boutm edici nal dose -effect rela -tionshi p i n TC M for mulas*FU Yan -ling ,C A I Kun -zuo ,SONG Jia(Schoo l o f Precli n ica lM ed icine ,Be ijing Un i v ersity of Chinese M ed icine ,Be ijing 100029)Abst ract :I 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C M,dose -effect relati o nship i n TC M fo r m ulas is one of t h e m ost i m portant pro jects .The docum enta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n m edic i n al dose -e ffect re lationsh i p i n TC M fo r m ulas incl u de fo ll o w ing seven aspects :tex tua l research on the ori g ina l dosage of c lassica l for m ulas ,and studies on t h e deve l o pm ent and change h istory o f dosage i n for m ulas ,syndro m e -dose -effect re lationsh i p ,for m u la struct u re and dose -effect relati o nship ,i n fluenc i n g factors of dose -effect re lationsh i p ,princi p les of adm inistrating m ed icina l based on syndro m es ,and t h e stra teg ies and m ethods of contro lling dosage i n cli n ica l practice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 m ent and change h i s tory of dosage in fo r m ulas is benefic i a l to understand the o ri g i n al dosage of classical for m ulas ,t h ough it is no t fi n ally obta i n ed up to the presen.t M ed icinal dose -effect relationship i n TC M for m ulas is a /syndro m e -dose -effect relationsh i p 0,therefore the TC M syndro m es cannot be neg lected w hen researching on dose -effect re lati o nship .On the pre m ise o f syndro m e d ifferentiation and treat m en,t the stra teg ies and m ethods o f contro lli n g dosage shou l d be no ticed i n order to ad m i n i s tra te m ed icina l based on syndro m es i n cli n ica l practice .Due to t h e origina l dosage of c lassica l for mu las is not clear ,the historica l ex istence of re m arkab le decrease o f dosage o f classical for m ulas is no t clear too .A large nu m ber of c li n ical cases have sho w ed that TC M fo r m ulas have lo w er dose t h reshold and w ider therapeutic w i n dow ,w h i c h is c l o se l y related to the co mp lex ity o f syndro m es ,ind i v i d ua l difference and reacti v ity to TC M for m ulas .K ey w ords :m edic i n al dosage i n for m ulas ;dose -effect re l a ti o nship ;literature and theo retica l researches ;ori g ina l dosage o f classical fo r m ulas ;dose thresho l d ;therapeutic w indo w#601#第33卷第9期2010年9月V o.l 33N o .9Sept .20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 f Be iji ng U n i versity o f T rad iti ona l Chinese M ed i c i ne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学科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量效关系是确定中药临床用药剂量的依据,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研究瓶颈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建议将谱效关系理论引入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为推动中药量效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这种关系是确定临床用药剂量的基础[1]。
目前,化学药量效关系研究已日臻完善,而中药量效关系仍处于经验积累阶段。
中药用量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因此,在中医临床辨证准确、治则治法正确的前提下,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中药量效关系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剖析了中药量效关系研究的瓶颈,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此,本文就近10年来有关文献对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现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加以梳理、提炼、总结,以期为推动中药量效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保证临床疗效和安全。
1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近年来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未形成系统与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目前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从数据挖掘、临床病症、效应物质3个角度来进行探讨(图1)。
1.1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传统模式下,中医对病、证、药、方及方剂配伍规律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中医理论的传承以及反复的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人工智能、数据挖掘[2]等技术和方法已被广泛引入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中,该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统一计量单位、规范药名、记录方式等,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信息数据处理的方式研究中药的用量策略,对古文献及现代名老中医医案中的中药剂量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总结方药“随证施量”的规律,形成“以人为本体”的中药量效理论。
周玉朱浅议方药量效关系_李晨辉_倪胜楼_傅延龄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10.011周玉朱浅议方药量效关系李晨辉1,倪胜楼2,傅延龄(1.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作者围绕方药量效关系这一主题对周玉朱教授进行了访谈。
周老认为,中药用量和疗效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即使同一药物,量不同效亦不同;量效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药材的质量、炮制、煎煮方法,以及患者的体质、生活方式等。
对于痼疾,周老首先强调要辨证准确,如不效可渐增其量;周老善用有毒药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使用时要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药物用量。
临证中,周老喜用细辛,常突破常规用量,而收到意外之效。
关键词:访谈;剂量;量效关系;周玉朱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4)10-2055-02Opinions on Dose -Effect Relation of Prepared Herbs by Professor ZHOU Yuzhu LI Chenhui 1,NI Shenglou 2,FU Yanling(1.Department of Personne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2.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ZHOU Yuzhu was interviewed at the topic of dose -effect relation in formula.Professor ZHOU believes a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dose and effect.Even the same Chinese herb ,the effect varies based on different doses.From hispoint of view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n dose -effect relation include quality of medicinal materials ,processing ,decocting method ,constitution ,and life style ,etc.For intractable disease ,he emphasizes on the accurac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s herbal dose if the efficacy is not satisfactory.He is adept at using toxic herb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experience.He points out the dose should be gradually increased at premise of closely observing the illness.In clinical practice ,he is good at using Radix et Rhizoma Asari (xìxīn )in a larger dose compared with that stipulated by Chinese Pharmacopoeia ,which brings unexpected effects.Key words :interview ;dose ;dose -effect relation ;ZHOU Yuzhu 收稿日期:2014-04-1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530604)作者简介:李晨辉(1971-),男,内蒙古商都县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经方的临床应用。
量效关系文献理论研究思考课件
依据证的轻重增减处方全方或单味药物的用量 依据证的动态变化增减处方全方或单味药物的用 量 依据病证证素的轻重程度增减处方全方或单味药 物的用量 依据患者体质特点增减处方全方或单味药物的用 量
7.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量久用累积获效法 逐渐增量法 初始量-中量-尾量法 延长-缩短服药间隔策略 毒药分级使用原则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 毒治病,十去其八…… 一次一剂法 一日多剂法
二、方药量效关系文献理论研究的主要 内容
经方本原剂量考证 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 证-量-效关系研究 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 方药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辨证施量原则研究 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1.经方本原剂量考证
经方本原剂量是一个历史大谜团 经方1两之重=从1g、3g,到15.625g, 甚至16.9g,相差数倍乃至十数倍
4.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
药物用量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味用量的任何变化,由于可能改变药物 间剂量的比例,都有可能影响方剂的功效、 主治,改变其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 药味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方剂君臣 佐使关系,君药用量一般最大,但“主病 谓之君,佐君谓之臣”,所以君药臣药并 不由其用量决定 “复君”、“复臣(群臣)”也是常见的 方剂结构,尤其是在后世的时方中 如何评价臣药、佐药的作用?如何认识其 量效关系?
3.证-量-效关系研究
药物量效关系也是化学药、生物药研究的重要内容 药物量效关系包含多个重要因素,其最主要者有四: 病种、用量、时间、疗效 中医方药量效关系不同于成分单一的化学药的量效 关系 中医方药量效关系还包含另外一个关键因素:证。 中医方药量效关系是一种“证-量-效关系” 证影响着疗效,决定着疗效 在评价疗效的时候,必须考虑证的因素;不考虑证 的因素就无法评价方药的量、效 证的复杂性,以及复方的复杂性,使方药量效关系 异样复杂
浅谈方药组成和药物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风具有 治疗头痛的功效 ,配合川芎使 用则偏于治少 阳经头痛 。 古方是祖 国的宝贵遗产 , 均 以药味精专 、 用量精 当为度 , 具 可见配伍 的变化在处方 中起 了关键 的作用 。 有一定的科学性 ,临床应加强对古方 的学习。临床医师只有精 从 中获取规格 , 才能更 好地进行研究和改善 , 避 1 . 3方剂 的组成需 要遵循一定 的原则 , 以病 因病机 、 药物性 质等 通古方 的使用 , 为 主要 依据 , 并不 是药 物随意 的堆砌 、 主观的选择 , 所用药 物与 免临床开大方 , 甚至是盲 目开方 , 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 以及患者 其病证 的病机丝丝入扣 , 使药 物配伍后 的综合效 用与所立 治法 的满意度 等均具有重要 的意义 。 高度统一 。在临床用药 中, 不但需要关注 药物之 间的配伍关系 , 参考文献 1 1 仝 小林 , 刘文科 . 论 方药 用量 策略『 J 1 . 中医杂志 , 2 0 1 1 , 5 2 ( 6 ) : 还需要 注重药物配伍与疾病 的相关性 , 以依法选 药 、 主次 有序 、 『
一
1 . 1 方剂 组成 的增加或减少必然改变配伍 的关 系, 功能和主治随 2 _ 3 方剂 中药物剂 量使用 的大小也 可导致质 的变化 ,即功用各
如柴胡使用剂量低于 5 g 时, 具有升举 阳气的功效 , 可用于清 之改变。如麻黄汤 由麻黄、 桂枝 、 杏仁 、 炙甘草组成 , 主治外感风 异 。 浊 阴不 降等 病症 的治 疗 , 若 使用剂量 介于 5 ~ l O g , 则具 寒的表实证 , 重在发汗解表 。三拗汤 由麻黄 、 杏仁、 甘草 、 生姜组 阳不升 、 成, 主治外感 风邪 、 咳嗽痰多 , 重在宣肺解表 ; 二方中仅 一味药之 有疏肝解郁 的功效 ,对于情志不畅 、肝气郁滞具有重要治疗作 差而功能 、 主治完全不 同。 用, 使用剂量 大于 l O g时 , 则具有 解肌退热 的功效 , 临床 多用于 1 . 2 君、 臣、 佐、 使 的配伍是药物组 方必须遵循 的原则 , 具体药物 外感六淫 的治疗 。可见 同一药物不同剂量 的功效各异 ,临床应 以发挥对症 治疗 的作用 。 的选用又 因病证 的变化 、 患 者的体质 、 年龄 的大小 、 四时气候 的 关注主药剂量变化和每味药间的 比例 ,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同一味中药,由于使用目的不同,不同的剂量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梁光宇近年来,中医界在运用大剂量药物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也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盲目扩大用量甚至滥用的趋势,所以朱良春先生认为,中药用量与疗效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定范围内“效”“量”成正比朱良春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疗效随用量增加而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当前道地药材日益减少,临床所用中药大多为人工栽培,质量有所下降,按照以往的习惯用量往往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所以需要相应增大用量,方能收到相应的疗效。
另一方面,突破惯性用药经验,大剂量用药,有时可能产生新的作用,甚至收到神奇的疗效。
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达四两之多,《验方新编》四神煎亦重用黄芪、石斛、远志、牛膝治疗鹤膝风,可以说是大剂量用药的典范。
例如益母草,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调经,虽然《本经》曾提及“除水气”的作用,但后世应用者很少,或认为消水之功,并不显著,其实这是没有掌握好其用量的缘故。
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
90~120克时其效更佳,尝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又如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
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
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效”“量”成正比的原因朱良春认为,中药用量要从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但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常规,才能达到目的。
正如孙台石在《简明医彀》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1.丰富中药理论体系:中药药效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探究中药药物的药效,可以揭示中药的疗效原理和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中药配伍规律:中药药效学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研究中药复方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配方和优化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提高中药疗效。
3.引导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药效学研究可以加速中药新药的研发和创新。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可以筛选出具有特殊疗效和较高安全性的中药物质,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4.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中药药效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通过研究中药药效,可以科学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
1.多成分多靶点:与西药单一成分针对特定靶点不同,中药药效多源于多组分的综合作用,作用于多个靶点。
因此,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考虑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多通路多层次:中药的药效是通过多种作用通路和层次实现的。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考察中药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不同通路上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
3.多组合多潜能:中药具有较强的组合效应和潜能,不同中药之间可以相互增强或抵消药物的作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复方的整体效应和相互作用规律。
1.活性成分筛选:首先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出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或生物活性的成分。
2.作用机制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探究其与靶点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
3.相互作用规律分析: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中药活性成分与其他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取出中药的复方配伍规律。
4.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中药的药效及其安全性,探究中药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总结起来,中药药效学研究旨在揭示中药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临床疗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临床方剂之量效应用体会
中医临床方剂之量效应用体会
中医临床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特点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人个体差异,灵活组方,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量效应,即药物的剂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治疗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方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对于同一种药材或方剂,其剂量的不同会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量效应。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掌握合适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举例来说,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如果药量过高,则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等,而药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地掌握药物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临床方剂的量效应是中医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只有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药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量使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浅谈经方药理和剂量在临床应用中的看法
浅谈经方药理和剂量在临床应用中的看法《伤寒杂病论》自东汉张仲景撰写成书闻世以来、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应用二千多年,确有疗效,但后世医生不明其中医理的地方也很多,尤其是组方原则,临床方药的剂量、方剂的归经、《伤寒杂病论》的解读、经方是否能够加减使用的诸多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秘”,特别是中药现代化目前,为了提高治疗疾病的疗效,临床医生确是很困惑。
但在三十年的临证工作中,本人在治疗一些凝难病证方面,使用经方后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
而经方的应用、剂量大小确是一个难以撑握的问题,以下谈个人体会,与同道共勉。
药理作用、剂量遵循《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方剂的药物功效与《神农本草经》是一脉相承的。
《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为养生,中品既养生又治病,下品多为攻病治病。
《神农本草经》记载;“上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1]。
”本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毕业后,刚上临床,使用经方剂量一般安教科书的剂量、每两按3.3克进行开方用药,疗效时好时差,遇上一些凝难病证多无效。
随着临证经验的丰富。
用药剂量有所增加,比如炙附子,小剂量12—15克,中量30克左右,大剂量45—90左右,常受到同行或者中药房药剂师的遣责,多不敢用。
其药理作温经散寒。
又如,桂枝一药,通常情况下其药理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但《神农本草经》中确记载着“补中益气”的作用,张仲景又制方小建中汤,治疗太阴病、或虚劳病。
白芍一药在《神农本草经》中有“味苦平,主邪气腹疼、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2]”多种作用,其总的作用为滋补阴(液)精(气)。
本人在使用桂枝汤方时一般剂量为7.5—8克为隹。
而白茅根同样也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所以张锡纯多用此药煎服(60克以上)治疗中气不足、气不统血之淋证。
遣方用药遵循六经辨证经方一般情况下药味较少,药量比较大,效专力宏,方药对证,效如浮鼓。
方药量效关系表现形式的研究现状与思考_陈弘东
对照组 高剂量组 0. 465 g × 3 低剂量组 0. 31 g × 3
高剂量组 4 粒 低剂量组 2 粒 肾上腺素组( A) A + 高剂量组( 60 mL) A + 低剂量组( 20 mL)
样本量
疗效
各 98 大剂量疗效佳
各 20 各 34
200 g 疗效最佳 大剂量疗效佳
CHEN Hong-dong1 ,ZHAO Lin-hua1 ,SHEN Jian-gang2 ,WANG Yue-sheng3,4 ,XU Guo-liang3 ,TONG Xiao-lin1 ( 1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Beijing 100053,China; 2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HKU,HK 999077,China; 3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Nanchang 330004,China;
2424 中国新药杂志 2014 年第 23 卷第 20 期
家论著,未 成 体 系。笔 者 通 过 分 析 目 前 有 关 量 效 关系的研究,发 现 量 效 关 系 的 表 现 形 式 是 有 一 定 规 律 的 ,即 以 量 增 效 增 、量 增 而 效 先 增 后 减 及 量 效 关 系 多 波 折 为 主 ,并 对 其 产 生 原 因 做 出 探 讨 ,以 供 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文献的纳入标准
称之为“剂 量 阈 ”[1],它 反 映 的 是 药 物 与 机 体 相 互 作用的客观 规 律,即 阐 释 方 药 剂 量 与 病 证 效 应 变 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在长期的临床 实践中,古今 医 学 家 对 方 药 量 效 关 系 的 研 究 有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认 识 ,如 吴 鞠 通 认 为“半 夏 一 两 降 逆 止 呕,二两安神催眠”; 国医大师 朱 良 春[2]认 为 益 母 草小量 养 血 调 经,大 量 利 水 消 肿; 柴 胡 小 量 则 升 清,中量则疏达,大量则发散[3]; 大黄小量健胃,中 量清 湿 热 ,大 量 则 泻 下[4],但 这 些 认 识 仅 散 见 于 各
揭开“量”“效”关系的不传之秘
揭开“量”“效”关系的不传之秘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
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呢?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或曰:传方传药不传量。
也就是说,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
以至临证数十载,辨证纯熟,而疗效平平,特别是急、危、重、难,常觉力不从心。
这也是许多中医医生自身的困惑。
因此,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
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也就没有一定的效。
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
治病是一门艺术,是在治病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是突破常规的卓越。
而用量策略是治疗艺术的集中体现。
临床上常常看到,有些医生,无论何病,无论病之轻重、长短,汤药一贯到底,所开处方之药味,均是二三十味,所用药量,均为10~15克,一律两煎,早晚分服。
殊不知,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该汤则汤,该丸(丸、散、膏、丹)则丸,岂能包打?方有大小,急危重难,短程应用,疗效第一,药少而精,药专力宏,宜用“精方”;调理预防,长期服用,安全第一,宜用“围方”,药味岂能无差?药分三品,有毒无毒,大毒小毒,用量岂能伯仲?急病快攻,首剂加倍,一日数服,以知为度,慢病蚕食,一日两服,累积获效,服法岂能一律?可见,临证用汤用丸,药味用多用寡,剂量用大用小,服药一日几次,均关乎量,亦均关乎效,大有讲究。
和西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相比,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一个巨大难题。
它不仅要研究科学层面的剂量阈,还必须研究哲学和艺术层面的随证施量;它涉及现有的医疗规范、药典法律,也涉及传统的用药习惯。
合理用量,需要广大医药工作者乃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许许多多医生在临床各科的广泛实践和积极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到15.6 g,直至16.8 g,相差数
倍乃至十数倍¨o。既往关于《伤寒论》方药剂量研 究的博士论文,提示经方1两约等于9一10
g¨。o。
最近依据《难经》记载的人体解剖器官的重量来推 算汉代1两之重,结果约在14.55—25.63 g之间, 平均19.63 g¨o。可以基本肯定,东汉1斤约为
220
g或250 g,1两等于13.8 g或15.6 g,这是度量
衡史学家经过十分严谨的考证以后得出的结论。就 经方剂量而言,目前较多的人也倾向于认定经方1 两等于13.8 g一1或15.6
g¨1。
不过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东汉时期医药的计量 是不是用1斤220 g(或250 g)、1两13.8 g(或15.6 g)的标准?另外,张仲景著作虽然成书于东汉末 年,但是后世看到的张仲景著作,其中的1两是不是 一定等于东汉时期的1两? 如果按1两等于13.8 g或15.6 g折算经方剂 量,那么至少有3个问题需要回答:①有些药物,如 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用82.8 g(或93.6 g)、小柴胡汤 中的柴胡用110.4 g(或125 g),用量甚大。古往今 来,如此应用者极少。即便是今天认为经方l两等 于13.75 g(或15.6 g)的人,他们在临床上大概也不
original dosage of classical
formulas,and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istory of dosage in formulas,syndrome—dose・effect
relationship,formula structure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ng medicinal based dosage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research beneficial to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方本原剂量考证 剂量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剂的基本要
素。经方为方剂之祖,古今皆言经方“其效如神” “效如桴鼓”“效如影响”,然而经方的本原剂量是多 少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许多学者对经方本原剂量 进行过考证,结果相差很大,从经方1两之重等于
1.0、3.0、7.8、13.8
be noticed in order to administrate medicinal based
syndromes in clinical practice.Due to the original
dosage of classical
classical
formulas
and
is not clear,the historical existence of remarkable decrease of
therefore the TCM syndromes cannot be neglected when researching premis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he
on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dosage should
on on
syndromes,and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ontro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istory of dosage in
formulas
is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dosage of classical
1 1.1
按此剂量用药。东汉时期的麻黄、柴胡,其药力可能 更加雄厚。临床是否应该用如此大的剂量?②如果 经方的本原剂量真的如此之大,那为什么在后来约
1
800年的传承中竟然降到了一个只及其本原量1/ g是有效剂量或最佳剂量的话,那么后来仅按
4甚至1/5的水平?③若经方1两等于15.6 g或
13.8
其1/4甚至1/5量用药是不是一个过小剂量、不足 剂量甚至是无效剂量? 经方本原剂量既非仅仅是一个文献问题,也非 仅仅是一个考证、考古问题,它是一个关乎中医临床 疗效的重大问题。 1.2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 如上所述,经方本原剂量在传承过程中迷失了, 变成了一个历史的谜团,这个迷失可能发生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史学家认为:“考订度量衡制 度,以权衡为最难。”旧1而其中尤为困难的,便是关 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衡的考察。故王国维、吴承洛 等人说这一时期的权衡“几无可考”川。 不过,从现存文献来看,到了唐代,特别是自宋 代以来,医家们在临床上的方药用量是比较明确而 清晰的。由于从东汉以来,中医代代相传,薪火不 断,而且师承授受,包括父子授受,从来就是中医传 承的主要形式,所以历代医家在临床上的方药用量 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也可能出现一些变化,而 且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医家,以及相同流派的不同 医家,他们在临床上的方药用量可能不同,但是一般 来讲不会有太大差别。今天对各时期医家在临床上 的方药用量进行研究,描绘出那些主要经方和常用 药物临床用量的历史轨迹,不仅能总结历代医家在 方药用量方面的规律,学习其经验,而且那些主要经 方和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量历史轨迹还可能提示经方 本原剂量的大致范围。这个历史轨迹极可能是一些 平稳运行的线条,而不太可能是大幅度上下起伏的、 跳跃的线条,更不可能像修了三峡大坝的长江一样, 上游水位很高,过了三峡大坝以后出现一个极大的 落差,然后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运行。 1.3证一量一效关系研究 量效关系指药量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此相关 性包括至少4个基本因素:疾病、药物用量、用药时 间(持续用药时间及给药时间点)、疗效。不过在研 究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的时候,还必须考虑病证的因 素。量与证对疗效都有影响,或者说量与证都能决 定疗效。证影响着疗效,决定着疗效。如果辨证不 准确,无论多少剂量的方药可能都难以产生效果。
万方数据
第9期
傅延龄等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
・603・
麻杏石甘汤只能对邪热壅肺的呼吸系统感染产生疗 效,最佳剂量能产生最佳疗效;如果把麻杏石甘汤用 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或小青龙汤证的呼吸系统感 染,那就很难产生疗效。不考虑证的因素,那也就无 法进行疗效评价。所以,中医的方药量效关系是一 种“证一量一效关系”。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不仅要 注意量与效的“双边关系”,更要特别注意量、效、证 的三角(边)关系。在研究方药量效关系时注重证 的因素,这与中医在临床上讲求“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讲求“病证结合模型”,其道 理是一样的。病证的复杂性,以及复方的复杂性,使 得中医方药量效关系异常复杂,比起化学药和生物 药的量效关系更难以控制与把握。
Documenta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bout medicinal dose・effect rela-
tionship in
TCM formulas’
FU Yan・ling,CAI Kun—ZUO,SONG Jia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Beijing
window,which
is
the
complexity
syndromes,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reactivity to TCM
formulas.
Key words:medicinal dosage in formulas;dose—effect relationship;literatur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第33卷第9期2010年9月
V01.33 No.9 Sept:2010 Journal of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601・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
傅延龄蔡坤坐宋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100029)
formulas,though
on
it is not finally obtained up to
the present.Medicinal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TCM
formulas strategies
is a“syndrome—dose—effect relationship”. dose—effect relationship.On the
cases
dosage
of
formulas
is not clear too.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wider therapeutic
have showed that TCM closely related
tof
lower dose
threshold
original dosage
of classical
formulas;dose
threshold;therapeutic window
傅延龄,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2010CB530604)
万方数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3卷
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学科十分重要的内容之 一,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进行方药量效 关系研究时,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是十分重要和必 要的手段。不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也有一定的 局限性,并不能回答方药量效关系研究面对的所有 问题。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所有科学问题大都是由 文献提出的,也能在文献中找到基本的答案。离开 文献与理论,关于方药量效关系的动物实验和临床 试验将失去方向。历代医家在方药量效关系方面获 得的经验、研究成果,包括他们对方药量效关系的理 解与认识,都反映在古今文献中。所以,对古今文献 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和研究,挖掘成果,探讨其科学 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方药剂量理论,这对 于提升中医的学术水平,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 临床疗效,对于选择今后中医科学的研究方向,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