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的贡献与影响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1、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都设有乐歌课。
乐歌课在当时来说,既新鲜又时髦,吸引了不少人为它选曲、写词、配曲,以及投身于乐歌教育工作。
1905年以后,随着乐歌课的增多,乐歌活动的声势和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所谓“乐歌运动”,这时期大家所唱的歌,一般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先进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民主与爱国的思想。
乐歌的旋律,大多采自欧美或日本现成的歌曲曲调,也有少量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心工(1870—1947)和李叔同(1880—1942)。
学堂乐歌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与开端,开创了近代国民音乐教育之先河。
2、萧友梅的代表作、贡献;。
萧友梅: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
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获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也是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主要开拓者和主要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代表作有声乐曲《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3、青主、赵元任、黄自等的艺术歌曲、特点。
青主:原名廖尚果,著有《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较早的音乐美学专著。
出版《清歌集》和《音境》两部歌曲集,其中以《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最为有名。
青主艺术歌曲的特点他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他的作品中,大都是自己创作并配钢琴伴奏,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人文精神内涵的融洽。
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改那种“选曲填词”的方式,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有"汉语言之父"之美称,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
他的代表作有声乐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合唱曲《海韵》等;他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曲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和合唱曲。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展开全文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随着新制学堂的建立,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并产生了·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
沈心工是这个热情推进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行学堂乐歌编写的群体中,作出最突出贡献和影响最广泛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庆鸿,字心工,上海市人。
他自幼受教于毋亲和家塾,后来又受业于长兄沈庆长前后10年之久。
1890年,沈心工中“秀才”;长兄病故后,即接替其职’以授课为业。
1895年,在当时日趋高涨的“维新”思潮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进入上海约翰书院(即圣约翰大学的前身)执教,并开始学习英语;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一届师范班,主修数学,兼习英语、物理等课程;同年秋,在南洋公学外院(相当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课。
中国知识分子自编新式教科书的开端,就是南洋公学外院编著的《蒙学读书》、《笔算教科书》、《物算教科书》和《本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等;而这些书的编著者,就是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沈叔逵(心工)和陈懋治、杜嗣程等。
戊戌变法失败后,沈心工为了直接探索日本“维新改革”及“教育救国”的经验,于1902年4月,自费东渡日本,与鲁迅同期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
在日本,给予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
沈心工认为这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学校唱歌,对积弱积贫、民心涣散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为一剂济世良药。
于是,他与曾志态等留日学生在江户(东京的原名)留学生馆创办了一个类似音乐补习学校的组织“音乐讲习会”,聘请铃木米次郎等专家为大家授课,专门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
沈心工从中得到了系统学习西洋音乐的机会并深受启发。
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在此时的第一首习作。
歌词是: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学堂乐歌
学 堂 乐 歌
具体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 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 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 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 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 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 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 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 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轫之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 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 本人的办学方法。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 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了一个“ 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 ,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所以,早期中 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 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 重要性,所以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 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代表人物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 教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 有留学背景,而且在出国学习时,音乐 也不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音乐 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 后来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 播之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 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汉等等。
代表作《送别》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曲者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自约翰· P· 奥德威,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 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便依其旋律填写了一首名 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热衷音乐,他对《旅愁》有较深的 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此时他已开始接触佛教, 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 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 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 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 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 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 生的天问风景。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 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宁静淡雅,给 人启迪。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 从《送别》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 考,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认知,加上学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打开。面对清政府的颟 顸无能、国民的浑噩麻木,一批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他们“可 把握”的文化和文学领域寻找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黄遵宪曾大声呼 吁:“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藉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在 这中华民族临于危机之际,不仅是报纸等宣传工具唤起国人的奋起,乐歌也是这觉 醒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武器。 李雁行、李英悼在他们所编的《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中也说:“诚以音乐为 感人教育之一,其于国民道德性情感人最深,而移人最速”。这些都说明,乐歌对 于学生来说,其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不仅对青少 年学生,就是于整个社会也有较大的作用。“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 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音乐科,发展学校的音乐文化教育,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中形 成了共识。学堂乐歌的立足点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以挽狂澜于既 倒,并突破传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式。这种文化是走向民众的文化,是 走向现代的文化。不管学堂乐歌的意义与成熟程度如何,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思想, 反映了当时人们共同的文化态度与觉醒意识。
简述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
.简述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答: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明初。
在戊戌变法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
留学日本的人士组织了音乐社团进行音乐演出。
2. 举例说明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及其音乐特点?答:内容:为实现富国强兵,如沈心工的《黄河》,《中国男儿》等。
反封建宣传妇女解放,如《缠足苦》。
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如《体操--兵操》。
写景抒情,如《送别》。
特点: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曲调,如《中国男儿》:也有中国曲调,如《祖国歌》:还有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沈心工的《黄河》。
3. 概述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乐歌编写上的异同?答:相同点:沈心工和李叔同都是音乐教育家,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他们对乐歌的填写都有像但的水平,都留学日本均独创作多声部音乐。
不同点:以钢琴伴奏的沈心工的歌词浅显易懂,李叔通的歌词生动秀美。
第二章名词解释1. 梅兰芳: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对旦角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创立了“花衫”。
《天女散花》《抗金兵》等。
2. 周信芳:是京剧老生行当的艺术家。
发扬梅派精神,形成刚健铿锵的《宋教仁》《四进士》等。
3. 程砚秋:是京剧旦行当的艺术家。
创立了“程派”对唱腔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 郑觐文: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
他最初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后又应聘任上海私立仓圣明智大学古乐教师,授古典音乐。
大同乐会成立后,他担任乐务主任。
并探索、改进古乐器的制造方法。
郑觐文致力于挖掘整理编辑古典乐曲,沟通中西乐理,又致力于中国音乐史的写作,其大著《中国音乐史》。
5. 大同乐会:是我国当时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习研我国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
第三章---第六章名词解释1.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2年创建于北京,是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
2. 国乐改进社:创建于北京,是新型的音乐社团。
由刘天华发起。
3. 王光祈: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音乐学家。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拓展与探究
一、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肯定会使 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 这首歌自1914 年问世以来, 被传唱了将近 一个世纪!它 仅有十句唱词, 八个乐句,利 用美国奥德威 一首通俗歌曲 的旋律填词而 成。就是这样 一首看似寻常 的歌曲,差不 多将近一个世 纪,一直在人 民(特别是青年) 中流行、传唱。 这首歌的主题 写的是“送 别”,写出了 离别者的一种 通感。
三、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 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吗?
为了积极推行新音乐教育的发展,在 短短几十年间,应经涌现出一批主要 从事学堂乐歌的编订、出版者,以及 在当时各类新学堂中具体进行音乐教 学工作的音乐教师。他们之中大多曾 远赴国外专学音乐课程,考察其音乐 教育。除了沈心工和李叔同之外,还 有曾志忞、李剑虹、辛汉、华振、冯 梁、叶中冷等。此外,积极通过文字 写作的方式热情扶持、关心学堂乐歌 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的有: 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陈世谊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过留学, 也积极投入了学堂乐歌的活动,如吴 怀疚、邹华民、胡君复、华航琛等。
国民间乐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曲调来源于 渊源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歌词以 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 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 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 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起来更觉亲 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1928-1942年,在厦门,《三宝歌》就是 在南普陀寺创作完成的。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 下绝笔“悲欣交集”,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于泉州 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学堂乐歌1
学堂乐歌的意义
(1)开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先河 (2)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河 (3)使西洋音乐得以在中国传播,加速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 (4)使集体合唱深入人心
思考题:1、学堂乐歌在当时的主题 是什么?它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起了什 么作用? 尝试题:2、试着将我们所学的《送 别》旋律填上你喜欢的歌词来演唱。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的“音 乐之王”钢琴,也是国内第一个用 五线谱作曲的人。 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 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 的教师。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 了极至,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 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 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先后培养出了名画 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特点: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 歌曲。 歌曲主题:富国强兵、抵御外敌,体现 爱国主义思想。
沈心工(1870 — 1947)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 作 “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 “学堂乐歌之父”之称。
代表作品:《黄河》、《革命必先 革人心》、《体操——兵的是写《体 操——兵操》的吗? 2、该作品的旋律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依照主题旋律: 变化得来
3、让你给该作品从新起个名字你会怎么起?
李叔同(1880 —1942),音
乐家、戏剧家。原名广侯,字息 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他集 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 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 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是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 1898年入南洋公学 1905年在日本学习洋画和音乐 1910年回国后在天津、上海任音 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跑虎寺出家,法名 演音,号弘一。 1942年在泉州病逝。
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1898年入南洋公学1905年在日本学习洋画和音乐1910年回国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学堂乐歌的发展概况
学堂乐歌的发展概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在中国新式学堂中广泛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包括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他们的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新式音乐教育:学堂乐歌的推广者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推动新式音乐教育的作用。
他们认识到音乐在启发儿童心智、培养情操、进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倡在学校中设立音乐课程,并编写了大量的歌曲,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2. 吸收西方音乐元素: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广泛,包括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等地的音乐元素。
这些歌曲在填词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曲的旋律和结构,但将歌词改写成中文,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3. 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学堂乐歌中有很多歌曲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例如《黄河大合唱》等歌曲,通过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颂扬,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 促进音乐创作和演出:学堂乐歌的创作和演出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这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
同时,学堂乐歌的流行也推动了音乐演出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总的来说,学堂乐歌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
响。
它不仅为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新式音乐创作和演出的发展,还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和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学堂乐歌就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与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与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与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就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就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与“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与“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就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7、总的说就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产生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产生:当时的洋务运动破产以后,从1860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正是在这推行新学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潮流中,产生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
发展:清末,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制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日欧”建立新式学校,把里面的开设的课称为“乐歌课”由此为“学堂乐歌”当时,提倡学习日本和西方的音乐,选别的曲调自己填词去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做准备,由此在各地设立的新音乐课程带动了学堂乐歌,使其形成潮流
特点:从表现内容和词作来看有6中不同题材①鼓吹抵御外侮,激励歌曲②提倡尚武精神歌曲③宣男女平等,女儿当自强④为学生教学唱歌而做的歌⑤欢庆推翻封建制歌颂新时代歌曲⑥宣传封建思想鼓吹立疾
从曲调来看,学堂乐歌与传统中国填词歌曲不同,学堂乐歌主要来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自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代表人物:沈工心,曾志忞,李叔同
历史意义:正面①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吐露了新的幼芽
②一种新艺术形式及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发展③为后来我过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发展开了先河④使西洋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有所认识,其中特别对线谱,简谱及两种新记谱法的介绍⑤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反面①政治目的极端化,使得学堂乐歌在诞生初就沾染上忽视音乐教育的印记②对中国传统音乐普遍存在的存在心理③机械的选曲填词导致许多的作品不具备历史生命力④在学习外来音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东西洋音乐过度美化的倾向⑤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歧视观念导致作品中的民族性级个性缺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
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背景: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
1902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
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
只有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才能了解我们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创作手法: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
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代表人物: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
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留学背景,而且在出国学习时,音乐也不是其主修专业。
但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之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堂乐歌产生于哪个时期
学堂乐歌产生于哪个时期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在新式学堂唱歌课中所教授的歌唱。
最初的学堂乐歌的基本特点:1:宣传反封建歌唱新生活。
2:基本上利用外国曲调填入新词而成。
3:一般采用集体唱歌形式。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代表作如《黄河》《扬子江》《体操兵操》。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代表作如《革命军》《美哉中华》。
3、配合中小学生进行所谓的军国民教育而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军哥如《从军歌》《学生军》等。
4、呼吁妇女解放,倡导男女平等,代表作如《勉女权》《缠足苦》5、倡导学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树立新风气,如《文明婚》。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代表作如《勉学》《送别》。
7、倡导忠君、尊孔等封建伦理道德的题材《尊孔》《孔圣人》早期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学堂乐歌重要作曲都被收编在《心工唱歌集》中他的学堂乐歌体裁广泛,情操高尚,以宣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新文化为主要内容。
大部分采用欧美和日本曲调填词而成,风格隽,耐人寻味。
选词摆脱了旧文学晦涩难懂的缺点,善于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浅显不俗,易于上口传唱。
代表作《黄河》《体操兵操》《竹马》《革命必先格人心》,《美哉中华》。
其中《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为相争,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突出表现出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沈心工为我国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中小学乐歌课的教学做出突出贡献。
他也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者,他将自己毕生所写的学堂乐歌进行精选。
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另外他所编的《学校唱歌集》比较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沈心工音乐特色:沈心工作品多是儿童歌曲,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
他所选的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的特点。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03
学堂乐歌的影响
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音乐教育普及
学堂乐歌的兴起推动了音 乐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 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音乐教材改革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使音乐 教材的改革,使得音乐教 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技展促进了音 乐教师的培养,为音乐教 育领域输送了更多专业人 才。
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河
01
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近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起点。
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02
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各个学堂,提高了
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03
学堂乐歌的作品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激
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影响有限
学堂乐歌虽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 影响较为有限。
对未来的启示与影响
01
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学堂乐歌的发展启示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通过音乐教育
培养国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02
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
学堂乐歌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音乐创作上应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风格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 化为主题,对于激发当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与争议
创作手法相对单一
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以欧化或日本化的曲调填词为主,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创作 风格和民族特色。
内容题材较为局限
学堂乐歌的题材多涉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较为局限的范围,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 情感表达涉及较少。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摘要近代,鸦片战争的硝烟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西方列强的重大冲击。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出现了主要在新办学校歌唱的歌曲——学堂乐歌。
它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代表人物和发展经历,以及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字:学堂乐歌;音乐教育;IAbstractIn modern times, the Opium War made China a semi-feudal society in which the western powers had great affect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the tidal curren t of “launching modern school, introducing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developing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began to rise. The School Songs emerged, which existed mainly in modern school. Acting as the campus songs of the early 1902s and 1930s, the School Songs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initiation of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China’s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This essay would have a expatiation on the background, content, form, representatives, history of the School Songs and their affect on modern music education.Key words: The School Songs; music educ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 II 前言. (1)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及表现形式、内容 (1)(一)产生背景 (1)(二)学堂乐歌的表现形式 (1)1、运用现成旋律选曲填词 (1)2、全新作词作曲 (2)(三)内容 (2)二、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一)沈心工:(1870-1947) (3)(二)李叔同:(1880-1942) (4)(三)曾志忞:(1879-1929) (5)三、学堂乐歌的发展经历、历史地位以及意义 (6)(一)发展经历及历史地位 (6)(二)历史意义 (7)(三)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7)1、“学堂乐歌”促使了近现代第一批教育家的出现 (7)2、“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材的建设 (7)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学校的出现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谢辞 (10)III。
学堂乐歌
四、曲调来源
• • • • 1、采用日本的曲调配中文歌词; 2、采用西洋曲调配中文歌词; 3、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歌小调配新的歌词; 4、创作新的曲调和填词,即编创者自己创 作的 “自创曲” 作的“自创曲”。 • 5、 其它依据的原曲囊括古今中外的民间歌曲、 其它依据的原曲囊括古今中外的民间歌曲 、 学校 歌曲、 古典歌曲、 宗教歌曲、 学校歌曲 、 古典 歌曲 、 宗教歌曲 、 歌剧选曲和各色各样的器乐 作品。
五、代表人物
• 1、沈心工(1870—1947) • 2、李叔同(1880—1942) • 3、曾志忞(wen)(1879—1929)
1、沈心工
• 1870-1947, 音乐教育家 , 原名庆鸿 , 笔名心工。 •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 的音 乐教师,所编歌词浅而不俗,形象生动, 的音乐教师, 所编歌词浅而不俗,形象生动,所选 曲调适合儿童的特 点, 曲调适合儿童的特点,在当时的中小学生中十分流 行。 • 作品内容可分三类 1儿童歌曲《体操—兵操》《竹马》《赛船》《铁匠》 《蝴蝶来》 • 2爱国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
评价
• 李叔同所编写及创作的歌曲很注重曲调的 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 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 因而他所编写的学校歌曲流传面比较宽, 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以钢琴伴奏 谱,作品的形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完整, 显示了他在音乐,诗歌编写方面所既有的 丰富修养和较高艺术水平。
六、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 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 家,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 基础。 • 2.通过乐歌活动,展示了社会功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 乐的兴趣,从而肯定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3.通过乐歌活动,系统地把西欧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及 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到国内,丰富音乐的修养,活跃了音 乐的生活。 • 4。通过乐歌活动,肯定了集体合唱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 式,为中国五四以后群众歌曲体裁准备了条件,积累了经 验。 • 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具有十分 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 音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成为中 国现代中小学普通教育方式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浅谈学堂乐歌的产生及社会影响
前言
是 随着新 式学 堂的 建立而 兴起 的歌 唱文化 ,一 般指 学堂 开设 的音乐 ( 当时称 唱歌或 乐歌 )课或 为学 堂唱 歌而编 创 的歌 曲,它 是一种 选 曲填词 的歌 曲,起初 多是 归 国的 留学者用 日本 和 欧美 的 曲调填 词 ,后 来用 民间 小 曲或 新创 曲调 的。学 堂乐 歌的倡 导 、推
代表 人物 及生平简 介 :
在 学 堂乐 歌 的 兴 起和 发 展 过 程 中 , 出现 了 中 国近 现代 音 乐 史上最 早 的一批音 乐教 育家 。这 些早 期的音 乐先驱 们大 多都有 留 学背 景 ,而且 在 出国学 习时 ,音乐 也不 是其主 修专 业 。但 是 ,出 于对 音乐 的爱 好和对 祖 国教育 事业 的责任 ,他 们后 来纷纷 投身 于 “ 堂乐 歌 ”创作和 传 播之 中,为 中 国普通音 乐教 育的创 始做 出 学 了重 要的贡 献 。 这 时期 主要 的代 表人物 有沈心 工 、曾志志 、李叔 同等等 。 李叔 同 ( 8 0 1 4 ),原 名 文涛 , 又 18 — 9 2 名岸 ,字 叔 同 、别名 署 息霜 等 。原籍 浙 江平 湖 , 出生 于河 北 天津 一 个 官僚 巨商 的家 庭 。 是我 国近代 史 上 著名 的音乐 家 、教育 家 。作 为 中圆 新文 化 运 动 的早 期 启蒙 者 , 一 生从 他 事各 种 艺术 活 动 , 音 乐 、戏 剧 、绘 画 、书 在 法 ,诗 词 等 艺 术 文 化 领 域 中都 有 较 高 的 建 数 。同 畴还 培养 了一 大批 优 秀 的艺 术 人才 。 10 年 至 1 l年 间,他 在 日本 东 京上 野美 术 95 9O 专 门学校 学 习西洋 画和音 乐 , 为近 代 中国第 成 绘 画的进步知识分 子 , 同时也是我 国最 早学习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04
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
学堂乐歌的传承现状与问题
传承现状
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目前在社会上的传承情 况并不乐观。由于缺乏系统的传承机制和有效的传播手段,学堂乐歌在大众 视野中逐渐淡化。
存在问题
目前学堂乐歌的传承主要面临缺乏专业机构、资金不足、传承人缺失等问题 ,导致其传承受到严重阻碍,难以持续发展。
多优秀的学堂乐歌作品,如《送别》、《春游》等。
02 03
快速发展
20世纪20年代,学堂乐歌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 多专业的音乐学校和音乐团体,如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等。
成熟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学堂乐歌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 许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如《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
学堂乐歌的兴起,使得学校音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促进了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使了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堂乐歌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西方音乐元素,这也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堂乐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要点一
开创了中国新音乐的 历史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音乐创 作的开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要点二
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思…
学堂乐歌在创作上采用了中西结合的 方式,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点三
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国 际化发展做出了…
学堂乐歌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西方音 乐元素,这也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国际 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学堂乐歌
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 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 而编创的歌曲。
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
歌曲曲调,甚至有些曲调被不同 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 还有一些是用我国民歌,小调的 曲调来填的。 内容多反映人民要求“抵御外 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 想。
祖国歌作 于1905年。 是作者根 据民间音 调老八板 填词而成, 也是我国 学堂乐歌 中为数极 少的以民 族民间音 乐来填词 的歌曲国几代人的 成长,时唱时新。默唱乐谱。将歌词“五星 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填写在对 应的音符下。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
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 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 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 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 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 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 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 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 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 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 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 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 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 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 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歌曲号召儿
童们“来做兵队操”。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
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做于 1905年。 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其在东三 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同 时又企图将外蒙古纳入其版图, 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该曲既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 径而创作,是沈心工创作歌曲 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首。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一、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学堂乐歌,诞生于晚清,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方式培养国民的品德素质,以达到社会改良之目的。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新纪元,它不仅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起源于19世纪末,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为了适应教育需要,学堂乐歌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有《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等,这些作品多采用外国曲调,填入中文歌词,以简陋的方式创作而成。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尝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乐歌。
如萧友梅、黎锦晖等人,他们致力于推广中国新音乐,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学堂乐歌。
同时,也有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学堂乐歌相结合,如《中华好》等作品。
3. 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学堂乐歌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如《送别》、《春游》等作品,它们在歌词、曲调、伴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如《卖布谣》、《妇女苦》等作品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三、典型作品分析1. 《送别》《送别》是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由李叔同作词作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歌曲采用了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但填入了中文歌词,使得整首歌曲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学堂乐歌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艺术魅力。
2. 《春游》《春游》是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由李叔同创作。
这首歌曲以明快的旋律和愉悦的歌词,表现了春天郊游的美好景象。
歌曲在音乐结构、旋律运用、伴奏编配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充分体现了学堂乐歌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
国 新 音 乐 的 出现 具 有 启
日本
蒙意 义
,
。
大 量 吸 收 欧 洲和
,
儿 童 生 活 并对儿 童 进行 教育 的 《 体操 一兵操 》 (又
男 儿第一 志 气高
,
他在早期音 乐
。
的 资产 阶级 民 主 文 化 介 绍 和 选 用 外 国 曲 调
。
) 等
这 些 乐 歌 作 品歌 词
,
作 品 中表 现 了他 的爱 国主 义 热情 和 对祖 国存亡 的
并充 分 注 意
在 当时用外 国 曲调填 词十 分 盛行 的情况下
可贵 的
三
、
这样
和 专 业 创 作 产 生 了 不 容 忽视 的 影 响
在 中国人 民
心 理特点
,
在 当时传 唱广泛
大胆 的 采用 民族 民 间 曲调 进 行填 词 的作 法是 十 分
,
争取 解 放 的 斗 中发 挥着 战 斗 作 用 关键 词 : 学 堂 乐歌 ; 代 表 人物
19 0 5
对 我 国 新 音 乐 的发 展具 有 一 定进 步 意 义
学堂 乐
浅而不 俗
意 味深 长
、
曲调活 泼 流 畅
,
体现 出他
,
年所 写 的 《 祖 国歌 》 就是一例
,
歌还 对
“
五四
”
运 动 以 后 中国现代 群 众 歌 曲创 作
,
真切 的爱 国热情 和 民主 主 义新 思 想
了青 少年 的生 涯
社会音 乐 活动
。
、
学 堂乐 歌 的发 展
、
为我国造就 了一批
音 乐 为精神 教育 之 一要件 年
, ,
乐 理 论等 方面 都有 较 突 出的成就
0 世纪 他在 2
传播 现 代音 乐 文化 和 创 建 为
“
发展 学校音 乐教 育 的
清政府 宣 布 实行
”
、
新政
、
”
,
允许
《 《
练兵 》 新
》 》
、
《 《
190 4
,
年人
国新型 的音 乐 教育 体 系得 以 建立
,
兴学 堂
、
8 年 9
,
,
康有 为 向清 光
,
东 京音 乐 学 校学 习
190 7
年编 著 并 出 版
“
教育
”
,
为我国后
绪 黄帝 上书 《 清开学 校折 》 更新 历 学 年至 理论
,
明确提出 废 八 股
年 回 国 次年创办 上海贫儿 院
·
革 命歌 曲及群 众 歌 曲体 裁发展 奠定 了
学 堂 乐 歌 的历 史是从清末康有为 起的 侵略 运动
,
然大 部分 是 采 用外 国歌 调进行填 词 之 作
曲结合较好 童 的特点
。
但其 词
新 生 事物 第一
,
,
但 它 的出现和 发展
、
,
在 我国 思 想
:
、
“
戊戊变法 的破产
、
开始的
,
由于 西 方 帝 国 主 义的
,
歌 词 也 比较浅 显 易懂
,
。
,
非常 适合儿
。
文化发展史上 都具有极为重 大的 意 义 学 堂乐 歌 爱国
、
原本 强 大的 中国岌 岌 可 危
,
特别是
洋务
在填 词 创作 的 同 时 如
:
、
沈 心 工 还 自己 进
、
民主 等 内容给 予 当时
,
”
使当时一 部 分知 识 分子觉悟到 只
,
行 了 一些 歌 曲创作 曾志 阂 家
, ,
影响一学堂乐歌的产生学堂乐歌的历史是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开始的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原本强大的中国岌岌可危特别是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觉悟到只有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
教 育教 学
I I
学堂 乐歌 的产 生 及 其代表人物 的贡 献与 影 响
文 吴 增辉
,
民主
、
男 女平 权 的 概 念
。
。
于是
“ “
梁 启 超为代表 的改
,
号泽 民
,
上海 人
早年 曾在 上海
190 3
《
,
通过学 堂 乐歌 的编创 和 学歌 教育 学 堂乐 歌 的集体 歌 唱 形式
,
,
中
良派 便提出
变法维新
”
的主 张
18
积 极倡导
“
“
废
”
、
南 洋 公 学任 教
唱歌集 》
。
19 0
,
1
年赴 日 本 留 学
,
”
“
远法德国 近 采 日本 以 定学制
,
”
。
4 人 的管弦 乐 队 ( 我 国近 院 中设有音 乐 部 和 近 0
。
19 0 2
《
1 90 6
》
年间
“
,
梁 启 超在
,
《
新 民丛报 》 上
“
”
代第一个 由中国 人 组 成的 西 洋管弦 乐 队 )
, ,
9 2 1 1
“
第四 技能
、
学 堂乐 歌 的发 展 使 西 方音 乐文化 的理 记 谱方法 逐渐为 国 人认 知和 接受
并 逐 渐 成 为 我 国 近 代 音 乐 的构 成 因 素
,
妇女解放 的
《
《
缠足苦
》
等
;
影响的是他创 编的乐 歌 作 品
李 叔 同 的 乐歌
。 。
多
对我
讽刺 军 阀的
》
,
木 人 戏 》 等 ; 有表 现
。
选 用 西 洋和 日本 的 曲 调 少 数是 自己 作 曲
创作 可 分为早期 和 后 期 两 个 阶段 忧 虑 如他在
, ,
以 新 民说 为 题 发表文 章 民 民
”
系统 阐述 自己 的 新
“
年举家移居北京 以律 师 为职 业 其间 曾创 建 中
西 音乐 会
”
,
不
。
把
:
立学校
。
”
、
废科举
《
视为
,
“
新
试 图 以管弦代替锣 鼓 改 良京剧
。
,
但 音
《
仅使 国 人开 阔 了 眼界 第五 音 乐家 的基础
, ,
更 对 我国 现 代音 乐文化 的
摘 要 学 堂 乐 歌介 绍 了 欧 洲 和
裁 受
, ,
日 本 的各 种 歌 曲 体
等 ; 有 歌颂 国 民革 命 共 和 新政 的 《 革 命 军 》 等 ; 有 宣 传 男 女平等 的 有针 贬 时政 名
《
、 、
、
要他又 编 写 了 几十 首作 品
,
。
在他 的作 品 中
。
,
最有
,
使 许 多新 题 材 和 音 调 为 我 国 人 民 所 熟 悉 和接
一
、
。
影 响 远 作者
、
。
也具 有现 实 意义
。
;
影响
沈 心 工 是我 国最 早使用 白话 文 写 作 歌 词 的
,
学 堂 乐 歌 的 历 史意 义
”
学 堂乐 歌 的 产 生 梁 启 超发
“
”
他 编创 的乐 歌 作 品 内容题 材 比较广 泛
, ,
,
虽
“
0 世 纪 初我 国音 乐 艺 术领域 的 学堂 乐 歌 是 2
《
革 命 必 先革 人 心 》 理论家
,
的 青少 年学 生 以深刻 的影 响 方面 建 立起爱 国 第二 第三 来 的军 歌 基础 论
、 、
使他 们在 思 想启蒙
。
有 效法 日本 国的 目 的 科举
“
”
、
学 习 西 方科学文 明才 能 达到挽救 中
以康有为
”
。
、
音 乐 活动家 又名 泽 霖
, ,
学 堂 乐 歌作
游春 》
》
,
、
扬
五四
”
运动后 我国 现 代音 乐专业 的 理论 与 人 才方面打下 了 良好
,
”
与 救 国之 本
同时
,
他在
”
。
饮冰 室 诗 话》
则 诗歌
由于 经 济 原 因停办
192 9
年病逝于北京
、
。
发展 和 学校音 乐教育 的普 及 产 生 了 深远 的影响
、
中向社会 呼 吁
9 0 1 1
“
盖欲改 造 国 民之 品质
“
曾志 阂在创 编学 堂 乐歌 初创编 的学 堂 乐 歌 如 子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