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第十册数学4、5单元教学设计
4,5的形成教案
4,5的形成教案教案主题:数学——4,5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4,5的数值特征和构成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教学准备:1.石笔、小卡片、口径透明容器2.手指模型或数学符号模型3.数字图像或图片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准备一些数字图像或图片资源,包括4和5的数量、物品和形象等。
2.向学生展示图像,问学生4和5分别都有哪些东西?并引导学生描述图像特征。
二、发散思维(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石笔和小卡片,并给出任务:用石笔将卡片分成4份或5份,并用石笔标上相应的数字。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践,引导他们通过试验和尝试,找出分成4份或5份的形成方式,并将自己的尝试介绍给其他小组。
三、概念讲解(10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场景,总结出4和5的构成方式。
2.使用手指模型或数学符号模型,讲解4和5的概念和数值特征,引导学生从抽象的角度理解4和5。
四、情景演绎(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情景。
2.情景一:请每组选择一件物品,比如苹果,通过分组的方式展示分成4份或5份的情景,例如将苹果分成4个等量的份或5个不等量的份。
3.情景二:请每组选择一个场景,比如野餐,通过分组的方式展示人们将食物分成4份或5份的情景,例如将食物分成4个盒或5个小包装。
4.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观看并提出问题和评价。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通过数学操作展示分成4份或5份的情景,比如购物商品分成4份或5份、学习任务分成4份或5份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创作,并准备分享自己的场景和操作方法。
3.每个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场景和操作方法,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4和5的构成方式和特征,提醒学生注意4是2的平方,5是素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一课:整四舍五入-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四舍五入的概念- 教授四舍五入原则和规则- 给学生设计一些四舍五入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实践第二课:分数的概念- 介绍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授分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分数大小比较的练习第三课: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 应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练习- 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巧第四课:分数的乘法运算- 介绍分数的乘法规则- 给学生设计一些分数的乘法运算题目进行练习- 强调分数的乘法运算要注意约分和取消因式第五课:分数的除法运算-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分数的除法运算练习- 强调分数的除法运算要注意约分和转换为乘法运算第六课:带分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给学生设计一些带分数的四则运算题目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掌握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技巧第七课:小数的概念- 介绍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 给学生设计一些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题进行巩固第八课: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 给学生一些小数的加减运算题目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第九课:小数的乘法运算- 教授小数的乘法规则- 给学生设计一些小数的乘法运算题目进行练习- 强调小数的乘法运算要注意小数点位置第十课:小数的除法运算- 给学生进行一些小数的除法运算练习题- 强调小数的除法运算要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第十一课: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教学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换方法- 给学生一些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转换题目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转换技巧第十二课:长度单位换算- 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和换算关系- 给学生设计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以上是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的教学计划,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大约为40分钟到1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安排和课堂内容。
北师大版第十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体积与容积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6——37页。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实验演示)师:大家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聪明的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生:听过,它衔起一颗颗石子放进瓶子里,使水面升高,最后喝到了水。
师:谁愿意演示一下这个过程?(指名演示)一生演示,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演示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师:放入的石子大,水面上升得……(高);放入的石子小,水面上升得……(低)。
放入的石子多,水面上升得……(高);放入的石子少,水面上升得……(低)。
师:每次水面有什么变化?是水自己变多了吗?这部分水与放入的小石子有什么关系?生:水面慢慢上升,水不是自己变多的,是因为沉入瓶底的石子占了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上升的水就是瓶底所有石子大小的和。
二、新授(1)体积的认识(提问、讲授)师:老师这有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想把它们分别放在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箱子里,哪种食品放得比较多?为什么?生:土豆放得占的空间大、土豆占的空间小。
师:其实多,因为土豆小。
生:红薯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也有大小之分。
出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看出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比如讲桌和课桌比,讲桌体积大课桌体积小。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铅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铅笔盒的体积。
………(2)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组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活动一:师:小组中有两个用小正方体拼成的形体,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相等的,看看你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它们中谁的体积大?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后分别用手中的形体进行汇报。
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授课班级:科目:数学本单元撰写人:邱艳青执教人:2011年月日学生展示成果。
( 2 )老师投影出示图片。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41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乙:把8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丙:我把12 个△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丁:我把1 米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 份,其中的1 份,就是1米的41。
( 3 )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41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8 个苹果、12 个△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 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苹果、12 个△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 4 )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2 .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板书)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四)思维训练说一说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个图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班级:
科目:数学
本单元撰写人:陈向钗
执教人:
2011年5月2日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84
,也就是21
(二)教学实施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
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1”,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
4
”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
8=21(个);再将剩下的=4
1(个)每个孩子可分得2
1
+41=4
3(个)加的和都等于1 。
(四)思维训练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97-(6
1+94
) 5 -115-116 4
3
-
9
2+
4
1
6
5-
94+61-92 85+8
1-103 -101 109-(101
+5
2)
2 .请将121
、61、41、3
1、125和2
1
填在圆圈中,使每条线上的三
个数的和都相等。
21。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1第一单元图形变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明与建议】1、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的概念与运算2.几何图形的认识与计算3.量的计量4.统计与概率5.数学问题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概念与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与计算、量的计量、统计与概率、数学问题解决。
2.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概率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数的概念与运算(1)数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理解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的概念。
(2)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基本概念,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练习,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转换能力。
(3)四则运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练习,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第二单元:几何图形的认识与计算(1)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各种平面图形。
(2)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第三单元:量的计量(1)长度单位与换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概念,能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提高换算能力。
(2)质量单位与换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克)的概念,能熟练地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提高换算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教案《第十册》(精选6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教案《第十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教案《第十册》(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教案《第十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教案《第十册》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四、教学设计(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教案《第十册》篇2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数,而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运用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掌握四舍五入、估算和精确计算的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用小数表示答案。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法2. 小数的加减运算3. 小数的乘法运算4. 小数的除法运算5. 小数的四舍五入和估算6. 小数的比较和排序7.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小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找到最佳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3. 找寻生活中的小数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探究。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2. 幻灯片和教学PPT资料。
3. 数学实物教具,如小数线和小数卡片。
六、教学安排本教学计划总共包含10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第1单元: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教学目标:理解小数的概念,能够用小数表示分数和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教材、小数线。
第2单元:小数的加减运算教学目标: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小数进行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教材、小数卡片。
第3单元:小数的乘法运算教学目标:掌握小数的乘法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小数进行乘法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教材、小数卡片。
第4单元:小数的除法运算教学目标:掌握小数的除法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小数进行除法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教材、小数卡片。
第5单元:小数的四舍五入和估算教学目标:了解四舍五入的概念,能够使用四舍五入和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四舍五入和估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册教案: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册教案: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数学一直是许多学生感到困难的学科之一。
在新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册教案中,学生将会发现数学可以变得更加有趣。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并热爱数学。
模块一:整数的应用这个模块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整数,让他们了解整数的概念。
学生将学习如何在实际情况中使用整数,例如,标记气温和海拔。
在这个模块中,教师将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应用。
模块二:分数这个模块将启发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学生将知道什么是分数,以及如何通过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将练习与分数的比较,相加和相减,并为将来的分数的应用打下基础。
教师将通过模拟商店购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
模块三:几何学这个模块将帮助学生在几何学方面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简单和复杂的几何图形。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周长和面积,并了解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形状的属性及其应用。
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不同几何图形的属性,并帮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模块四:统计学这个模块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图像来展示信息,并使用分布表和直方图来分析数据。
教师将通过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数据集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初步应用。
总结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册教案通过实用和生动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数学的热爱。
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在完成本课程后,学生将对数学更加自信,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第十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名称:体积与体积单位P26——P38二、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体积的认识,是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个空间观念的飞跃,由于学生之前有学习过立体图形,再加上生活经验,已对体积的知识有初步感觉,如直观的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以及体积的守恒性,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因此本单元教学主要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把生活中的体验先上升抽象到概念的层次,然后再还原到解决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1)体积的认识:在感悟了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后,通过玩黏土、叠积木等活动体会物体体积的守恒性。
(2)认识体积单位:重点在于学生通过看直观立体图,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较熟练的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在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前,教材还编排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再认识,通过了解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和面的特点,加深对它们的认识,从而也为后面的体积表面积计算的做下铺垫。
在正式的体积推导过程中,教材先给学生一个长、宽、高均为整数的长方体,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做桥梁,让学生经历从搭到数,再到算,最终发现就可以由长、宽、高相乘得出体积的这个过程。
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公式有了深刻的体验。
(4)组合体的体积计算:这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个新的拓展,不仅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要灵活掌握,还要学会合理分割,找对应数据。
3、本单元主要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简单的组合体体积计算。
三、四、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积累体积经验、了解体积的守恒性。
2.初步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掌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4.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5、会计算简单的组合体体积。
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量感。
3、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1、积极参与同伴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方法学习。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中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意义。
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接着,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
从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
然后,教材揭示体积的概念。
最后,教材通过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所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打基础上,揭示容积的概念。
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体积和容积》是学生学习几何体积的开始,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具体的感性积累,本节课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主要充当了一个“先行组织者”为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呈现典型材料,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概念。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脑、口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讨论计算方法。
1出示图并思考:2/3 1/4
22/3和1/4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想:2/3和1/4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即每一份的大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相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
5-1
总课时
60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是重点;对法则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1、通分。2/3和1/4 3/10和1/2 7/9和11/15
2、计算。2/9+5/9 7/15-4/15 7/9-4/9 7/15+11/15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3/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7/1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二、学习新知
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例1。
码头上有一批支援灾区的货物,第一天运走了全部的3/7,第二天运走了全部的2/7,两天共运走全部货物的几分之几?
2、1个1/5加上2个1/5是()4个1/7加上3个1/7是()
2个1/9加上4个1/9是()9个1/10减去5个1/10()
3、看卡片回答
1/3+1/3 1/5+2/5 3/7+4/7 2/9+4/9
5/9-4/9 10/11-2/10 7/15-2/15 23/11-11/24
4、填空:
2/15+3/15()+1/3()+2/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6+2/6+3/6 9/10+3/10+7/10
16/17—5/17—11/17 7/8—3/8—1/8
(1)学生独立计算;
(2)说说算理和计算方法,议议对结果的处理。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用手势表示)
(1)5/9+2/9+8/9=15/27=5/9…………………………()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怎样计算呢?
“3/7+2/7”的和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除懂得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外,还要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根据法则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P115例1图。
(2)看图思考:
2、先找出下列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再口答结果。
1/5-1/8 4/15+2/5 7/8-3/4 5/6+1/3
1/4+3/10 2/5-1/6 2/7+1/3 2/3-1/2
(1)先指名学生口答。
(2)完成后点拨:你是怎样找出这些分母的公分母的?
二、练习引入,巩固法则
1、先计算,同桌交流并要求验算并评改。4/5-1/3 1/6+5/9
8/11-3/11()-2/11()+1/11()
5/12-1/12()+1/3()+1/3()
5、完成书上练习1——4。五、作业《作业本》
义务教育浙教版“数学”第十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课时
3-2
总课时
58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题中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第一天运走全部的3/7,第二天运走了全部的2/7)
要我们求什么?(两天共运走全部货物的几分之几?)
如何列式?(3/7+2/7)
为什么?(把两个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2)结论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8+()/8-()/8=0()/9-()/9+()9=1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先同桌互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指名反馈。
五、课堂作业
义务教育浙教版“数学”五
课时
3-3
总课时
59
教学目标
(1)牢固地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十六
课时
5-2
总课时
6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基本联系
1、指名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及计算法则。
(2)13/21-2/21-5/21的差是()。A、6/21;B、2/7;C、20/21;D、6/7
(3)有三根木料,第一根重9/100吨,比第二根重1/100吨,第三根比第二根轻1/100吨,第三根木料重多少吨?
A、9/100+1/100+1/100=11/100;B、9/100+1/100+1/100=11/100吨;
(2)17/20+11/20+7/20=35/20=7/4……………………()
(3)13/14-3/14-5/14=21/14=3/2=11/2…………………()
(4)4/5-1/5-3/5=0/5……………………………………()
3、在()中填上适当的数。(可适当扩展,看谁填的多)
4/()+5/()+1/()=1()/15-()/15-()/15=0
2、你对下面的计算结果有没有意见,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
(1)17/18-1/18-7/18=9/18(2)2/9+5/9+8/9=15/9=5/3
(3)7/20+9/20+13/20=29/20(4)11/13-8/13-3/13=0
3、选择题。
(1)11/18+7/18的和是()。A、18/36;B、18/18;C、1;D、1/2
13/7、2/7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1/7)
23/7和2/7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为什么?(分的份数相同,每一份大小也相同)
33/7里面有几个1/7?(3个)2/7呢?(2个)
43个1/7加上2个1/7一共是()个1/7
教学过程
备注
55个1/7是多少?(5/7)
所以3/7+2/7=3+2/7=5/7
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二、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
三、学习新知
1、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1。机器厂引进新技术后,装配一台机器只要2/3小时,比过去减少了1/4小时。过去装配一台机器人用多少小时?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有错请口头改正。
(1)7/20+1/5=7/20+4/20=11/20………………()
(2)7/30+11/12=7/60+11/60=18/60=3/10………()
(4)试一试:2/3—1/24 5/7—1/6 7/20—4/15
四、课堂小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五、巩固练习(练一练1、2)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
六、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作业》2、P122页练一练第3、4题。
义务教育浙教版“数学”第十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
3-1
总课时
5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同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同分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运用法则正确进行同分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是重点;
同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掌握是难点。
1、学生尝试探究。
2、反馈思路:先找到居中数5/9,然后再按照以前学过的“九宫图”的做法把柄1/9、2/9、3/9……相应填入
(通过此题练习,即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
五、课堂练习。完成《课堂作业》
义务教育浙教版“数学”第十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4)小结: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5)试一试。1/2+1/4 7/10+7/15 3/8+2/7
2、异分母分数减法。
(1)出示例2。计算:3/10—2/15学生独立完成
(2)讨论板演题:为什么要先通分?
(3)小结:异分母的分数相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减)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师生归纳:
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4)试一试。
1/5+2/5 1/7+3/7 4/11+5/11
3、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2。
一个工人制造一种零件,原来要7/12小时,采用新技术后只用5/12,比原来节省了多少小时?
(2)出示P.116例2线段图
(3)看图列式并尝试计算。
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呢?试用剪拼法把2/3个圆和1/4个圆剪拼起来,谁能说出结果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