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3)土壤肥力 ——耐肥型
根系发达,茎叶旺盛,吸肥多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 如小麦、玉米、杂交水稻、粳稻、棉花等。 这类作物也是生产上耗肥最多的作物。 ——中间型 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 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如油菜、籼稻、谷子等。 这些作物的高产品种也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产。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耐瘠型 这类作物有三种: 一是具有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科绿肥等。
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
三是根系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 如大麦、荞麦等。
这类作物的高产品种同样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 产
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保持地力不下降或不断提高。 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主要指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 种植制度
1 概念与涵义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综合。 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度与玉 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 大豆,但当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农业生态工程经济原理
农业生态工程经济原理一、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原理即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上,既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又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的资源合理利用原理。
自然资源分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两类。
(一)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力能等可更新资源与地球起源演变、星体相互作用及地球表面的气流、洋流等流体力学过程有关。
人类对这些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一般不会影响其可更新过程。
然而森林、草原、鱼群、野生动植物、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更新过程与生物学过程有关,其更新速度很容易受到人类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
人类对这类资源的过度利用会损害该类资源的更新能力,甚至导致这类资源的枯竭。
因此,要合理利用这些可更新资源,中心是保护其自我更新能力和创造条件加速其更新。
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保持最大收获量。
1.保持可更新资源的最大持续收获量。
可更新资源保护的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便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
以渔业生产为例,鱼类和其它生物一样,有它的幼年、青年和老年期。
多数鱼类需要多年才能长大成熟,如果过量捕捞,种群数量下降过多,尚未性成熟的幼鱼和尚未产完卵的大鱼大量减少,鱼类资源得不到恢复,就不可能持续获得最大的捕捞量。
保护可更新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使之免于被过度利用的主要措施是:(1)直接限制收获量。
(2)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
(3)在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
(4)在经济上通过税收、补贴、工资、价格等措施控制开发者能够获得的利润水平。
(5)通过人口政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条件相适应,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
(6)通过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散需求压力,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2.可更新资源的增殖。
人类不但可以被动地采取措施使开发能力和利用速度适应资源的更新速度,而且可以主动地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强资源的更新能力。
如为了保护和增强森林资源的再生能力,可采取封山育林、加强抚育、培育速生丰产树种,进行残林更新和营造新林等方法。
耕作学:第4章 复种
上世纪50~70年代: 以扩大复种增加 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为主要特征.
上世纪80年代: 通过提高单产和土 地生产力为主增加粮食总产,并逐
步向高效益种植模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主要特征是, 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开始重视质量
与效益。
第4章 复种
第1节 复种概述
第4章 复种
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一般休闲期达2年以上、并占整个作物轮作周期2/3以上 时,才能称之为撂荒。
第1节 复种概述
二.中国的复种状况及其增产作用 第4章复种
第1节 复种概述 二.中国的复种状况及其增产作用
中国近半个世纪不同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与粮食生产概况 年份 1949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6 1996* 1997 2004 耕地(亿hm2) 0.979 1.080 1.029 1.000 0.974 0.952 0.950 1.300 1.299 1.224 播种面积(亿hm2)1.258 1.480 1.434 1.482 1.449 1.488 1.523 1.523 1.540 1.536 复种指数(%) 131.0 137.0 139.3 148.2 148.8 155.8 160.4 117.2 118.5 125.4 1996年与1949年相比,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了2656.1万公顷,但 同期耕地面积减少了290.8万公顷,因复种而增加的作物播种面 积达2946.9万公顷。
种植方式 接续种植
套种 间作 混作 年间作物接茬种植
符号 — / || × →
例 水稻—水稻 小麦/玉米 大豆||玉米 不同类型牧草种子混播 春玉米→小麦—水稻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承德市鲜食玉米复种秋白菜高效栽培技术
鲜食玉米是优质特色农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消费量逐年增长。
承德市鲜食玉米一年一茬的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不高,亟待探讨农业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承德市中南部地区属暖温半湿润气候带,无霜期130~180d ,≥10℃活动积温2800~3500℃,年平均降水量约500mm ,年日照时数2800h 以上,光热资源丰富,适合作物生长,属于典型的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
近几年,承德农户进行了前茬种植鲜食糯玉米、后茬复种秋白菜的高效栽培实践,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显著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本文作者总结出鲜食玉米复种秋白菜高效栽培技术,建议在承德城镇郊区适度规模推广。
1种植形式承德市中南部地区,在≥10℃活动积温2800~3500℃的区域,前茬地膜种植鲜食糯玉米,后茬种植大白菜。
2播前准备2.1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的地块,并且能水浇。
秋季旋耕耕深20cm 左右,做到耕后压实整平,有利于蓄水保墒。
2.2品种选择糯玉米品种选择京科糯2000E 、万糯2000,使用包衣种子,发芽率不低于90%。
秋播白菜选择北京3号,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
3播种3.1播种时间、分期播种为提早抢鲜上市,并延长鲜果穗上市出售时间,提高收益,地膜种植并分二期播种,第一期播种时间在4月1~10日,第二期播种时间在4月15日之前。
3.2播种方法做床覆膜,用宽90cm 、厚度0.01mm 的地膜。
随做床铺入滴灌带,整平垄面,膜拉紧铺平,膜边压入土中。
覆膜播种,一是打垄先播种后覆膜,二是打垄覆膜后扎眼播种,可达到错时出苗、延长采收时期。
在65cm 的玉米种植带内种2行玉米,种植密度3200~3500株/亩。
因后茬种植大白菜,前茬覆膜播种糯玉米时不使用除草剂。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产业体系”(HBCT2018020402)。
作者简介:李青松(1969-),女,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栽培、区域试验、示范推广及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农学《耕作学》教案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
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YLT= KQ(1-α)PT(1-R)
YT=3000/(1+e1.315-0.119t)
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设计、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
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2.讲授: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目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目的
要求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与治理对策
中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受土地管控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虽然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40%,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60%[4],但持续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实现粮食产量“十九连丰”,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7-9]。
然而,当前增产不代表永续高产,在过去40年,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重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多重套种的高强度利用不断加剧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引起耕作层变薄、板结、酸化、有机质降低,引发农作物生理特征病变,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10]。
土地污染问题也频繁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粮食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11]。
认识耕地资源利用的态势并分析治理对策,探索区域适宜的耕地利用模式,是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战略,实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协同管控的重要前提。
1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耕地系统是可人工赋能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在不同地理空间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特性,经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12]。
人类活动是驱动耕地系统功能状态变化或稳态相变的主导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13]。
根据土地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当前威胁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耕地利用结构性变化可总结为“五化”现象,即“非农化”[14,15]、“非粮化”[16]、“细碎化”[17,18]、“边际化”[19,20]与“生态退化”[21,22]。
本文分析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五化”态势,并分析治理“五化”态势的多重严峻挑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1.1 “非农化”态势:耕地数量下降超5%,“北增南减”过程增加粮食安全风险,并加剧产能损失耕地“非农化”是指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如城镇、住宅、工业、交通等建设,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以及扩大自然保护地等)的过程。
2022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
1、农业区位因素(1)气候①热量:决定作物种类、产量、熟制a.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b.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②温差:决定农产品产量、品质a.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好b.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③气温a.春温:春播、发芽、开花时间b.夏温:生长快慢c.秋温:霜冻影响产量d.冬温:越冬作物病虫害④光照a.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b.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c.光照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d.植被茂盛,荫蔽性好,适合喜阴作物生长(人参、蘑菇)⑤风力:抗风能力弱的作物,注意防风和避风(台风、季风、盛行风带)⑥降水a.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b.降水过少,干旱影响作物产量;降水过多,洪涝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⑦气象灾害:冻雨、寒潮、暴风雪、暴雨、台风、霜冻、干旱(2)地形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耕作,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大,则可发展立体农业。
如果地势起伏小(<25°),适宜发展梯田④发展渔业需考虑水城面积,发展畜牧业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3)土壤:土壤由空气、水、有机质、矿物质四部分组成,因此需要考虑土壤中的水分(湿度、温度)、土壤的透气性(如棉花宜种植在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中)、土壤肥力(有机质、矿物质含量高)。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4)水源:既包括天然的河湖水、丰富的地下水、冰雪融水等,也包括水库等蓄水工程,是对降水的调节、补充(5)市场: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6)交通运输: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7)政策: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8)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多少,劳动力价格、素质高低影响着产品成本和质量(9)科技①机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②化肥提高了农业的产出③良种使单产量提高④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2、农业生产技术(1)覆砂的作用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②表面粗糙,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③减少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利于保温④砂石间隙大,渗水作用强,利于增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⑤减小地表比热容,白天增温更快,夜晚降温更快,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糖分的积累(2)覆草的作用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②表面粗糙,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③减少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调节地温(减少土壤辐射,在冬季(晚上)起保持地温作用,减少作物冻害;夏季降温)④滞留地表径流,延长下渗时间,利于增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⑤腐烂后进入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引发病虫害⑥覆草会减少地面接收阳光,引发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避免幼苗受到烈日的灼伤(3)覆膜的作用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②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③减少地面辐射,调节地温(减少土壤辐射,在冬季(晚上)起保持地温作用),减少作物冻害,促进作物提前上市④(银灰色)使近地面反射光增加,增加光效应,提高果品着色度⑤(黑色)膜有反光、压草的特性,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⑥(蓝色)在弱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高于警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膜,保温性能良好(4)间作套种的作用a.套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行间,精种或移栽后季作物,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
2023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识手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
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专题01 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知识点1: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分类按照自然属性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3: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1.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①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
①能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①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缓慢。
①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
①能源消费模式不经济,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2.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1)石油供需关系变化①20世纪60年代之前,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①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进口国。
③1993年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④我国进口石油来源:俄罗斯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2)石油安全问题原因①出口国社会动荡。
②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
③石油长距离运输。
3.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易错点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
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
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易错点2:资源供给和消费方面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1)资源供给方面,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2)资源消费方面,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易错点3:金属资源开采一般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稀土为例)1.我国稀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过量开采,储量减少;不合理开发,造成土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创汇少。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专题例题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专题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①人口总量大、城市建设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②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偏远地区,数量有限且生产力水平低,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①长期耕作造成耕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等)②牲畜、家禽粪便、化肥、农药和农膜,导致耕地污染、土壤板结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①南方地区耕地质量高,水热资源充足,但是耕地数量不足,同时面临城镇化、工业化对耕地的侵占和耕地的污染问题;②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大,但是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较多,同时水资源不足水田、旱地、水浇地耕地资源短缺的答题角度:自然原因:①地形破碎②热量、降水(水源)不足③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人为原因:①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少②建设用地侵占耕地③长期耕作,土地退化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严重⑥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确保耕地数量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②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③开发后备耕地,提高垦殖指数提高耕地质量①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②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③修建水利设施防止耕地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减少对土壤、水源污染提高耕种积极性①增加粮食生产投入②加大水利设施投入③鼓励农村土地流转④扶持种粮大户加强农业科技应用①建立粮食病虫害检测②提高气象灾害预测③实施精准农业(3S技术)垦殖指数:一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3.我国粮食安全问题①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②粮食增产难度较大③粮食种植收益较低④粮食总体质量偏低⑤生产与需求区域不平衡⑥非粮化⑦粮食刚性需求大⑧受国际粮价影响大4.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①生产环节: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
②流通环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配③进出口环节: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④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遗传改良的作用:
1 提高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扩大其种植区域 2 改良其农艺性状,更利于栽培管理 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以提高总产 4 改进产品品质,适应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5 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达到稳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 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 良,使得有利性状得到重组,达到高产、优质、 适应性强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剖析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其定义、应用和相关理论,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二、土地资源学的概念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即指在地球上的陆地部分中,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植被、矿产、气候等,对于人类的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旨在确定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利用程度,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政策,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1. 土地类型分类土地资源学通过对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指导土地利用的决策。
常见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 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利用量或环境容纳量,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评估,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可以使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解释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土地资源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总结等方面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分析。
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的阅读,对土地资源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实际工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复种知识重点
撂 荒 Shift cultivation
撂荒是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 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 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为撂荒。
复种的意义
增加作物产量(production)的三种途径:
一是扩大耕地面积; 二是提高各种作物季单产; 三是合理种植多种作物,利用多熟种植提高耕地的年单产。
复种是时间、空间、投入、技术集约的作物生产方式,在农业技 术上需要注意解决各季作物在肥水、劳力、机械化、品种、季节、病 虫方面的矛盾,获得好的效果。
1、作物总生长期延长(虽然每种作物的可能缩短),要保证正常成熟。 2、用工增加,时效性增强,要保证劳动力的均衡使用,及时收种。 3、对地力的消耗增加,养地措施要加强。
复种的效益原理
四、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复种的效益原理
五、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种三收”除外。 可增加地面覆盖,减轻水土流失。
复种的条件--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热量条件与熟制(≥10℃ 积温)
省份 一熟制 套二熟制 二熟制 二熟稳产区 双季稻 温三熟 热三熟
河北 甘肃 山西 陕西 江苏 湖南 浙江 福建 贵州 广东
TDt°= 1600 + 2600 + 200 = 4400 DD 两季平均的积温系数 K = TDt°/2 = 4400/2 = 2200
复种的热量条件
某地的热量潜力指数
则 有一季喜温作物组成的复种热量潜力指数为:
TSI = ∑T°/ K 全由喜温作物如双季稻、稻稻薯等组成的复种,K值加400 DD,其复 种的热量潜力指数为 HSI = ∑T°/ K+400 由喜凉作物和春播夏收喜凉耐霜作物组成的复种如小麦一马铃薯,K 值减400 DD,其复种的热量潜力指数为
农业生态复习资料
农业⽣态复习资料第⼆章⽣活型(life form)定义:不同种的⽣物长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趋同适应,经过⾃然和⼈⼯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理和⽣态特性的物种类群说明: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结果,但必有主导因⼦,⽣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举例:旱⽣植物⽣活型与⽔⽣植物⽣活型⽣态位(niche)定义:⽣物完成其正常⽣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态因⼦的综合适应位置,包括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n维超体积⽣态位同⼀⽣境中每⼀个物种都有⼀个特定⽣态位意义:在研究物种进化、竞争、资源利⽤、群落结构及建⽴合理的农业⽣态系统等⽅⾯有理论与实践价值⽣态型(ecotype)定义:同种⽣物长期⽣活在不同⾃然⽣态条件和⼈⼯培育环境条件下,发⽣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理和⽣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可以遗传)分类:根据主导因⼦的不同划分⽓候⽣态型:⼟壤⽣态型:⽣物⽣态型:研究意义为选种、育种、引种等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对研究⽣物的⽣态适应机制与物种进化有重要意义种群(population) 种群是在某⼀特定时间内占据某⼀特定空间的同种⽣物个体的集合体数量特征意义:在⽣物资源利⽤、保护、病⾍害防治、农业⽣产调控等⽅⾯的作⽤⽣物群落:在⼀定地段或⽣境中各种⽣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群落的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在⼀个地区内,通过⼀系列的群落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景观见PPT⽣态系统的定义:⽣物与⽣物之间以及⽣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定空间、具有⼀定结构、执⾏⼀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第五章氮沉降:包括酸性的湿沉降(含硫酸盐和硝酸盐的酸⾬、酸雪、酸雹、酸雾等)和⼲沉降(如⼆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物等⽓态酸性物)⽔体富营养化:指氮、磷等营养物质⼤量进⼊湖泊、河⼝、海湾等缓流⽔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物迅速繁殖,⽔体溶解氧量下降,⽔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物⼤量死亡的现象。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一、复合种植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复合种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它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实现作物间的互补与互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1 复合种植的定义复合种植,又称混作或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因素,合理搭配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这种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1.2 复合种植的生态效益复合种植能够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养分需求不同,能够相互补充,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3 复合种植的经济价值通过复合种植,农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此外,复合种植还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作物间的相容性、生长周期、空间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的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2.1 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常见的复合种植模式包括高矮搭配、深浅根系搭配、不同成熟期搭配等。
2.2 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包括作物的选择与搭配、种植密度的控制、田间管理等。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作物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相互竞争。
田间管理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2.3 复合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在复合种植过程中,作物的残体、落叶等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旨在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1.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农业土地利用是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之一、在农业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养殖业等农业活动。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耕作方式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则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不仅要满足城市人口居住、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还要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城市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林业土地利用模式林业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林业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在林业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主要用于森林种植、森林经营等林业活动。
科学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林业土地利用模式还可以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3.加强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保护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林业资源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或减少因不良经营行为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森林资源破坏现象。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森林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林业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森林破坏和滥伐。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非法砍伐森林的行为屡禁不止。
这不仅导致大量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损失,也直接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非法伐木者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森林资源。
2.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机制,利用遥感技术、卫星监控等手段,及时发现和定位非法伐木活动,提高对破坏行为的追踪和处置能力。
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森林火灾。
林火是导致大面积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对策:1.加强火灾防控:加大对林火的预防力度,建立严密的防火措施,加强火源监测,并做好火险区域的封控工作,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
2.加强火灾风险评估:进行火场治理规划,根据森林类型、气候条件等,及时评估火灾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火方案和火场处理方案,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
1.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保持。
2.推进森林培育和复种:加大对森林培育和复种的支持力度,通过人工造林和恢复植被等措施,积极促进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增长。
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包括森林破坏和滥伐、森林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执法力度和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是打击非法伐木和森林破坏的有效手段;加强火灾防控和风险评估,以及加强生态保护和推进森林培育和复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复耕复种的原因
复耕复种的原因复耕复种是指将荒废的农田重新开垦并进行种植。
复耕复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方面的考虑。
复耕复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而荒废的农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通过复耕复种,可以使这些荒废的土地重新投入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
复耕复种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荒废的农田容易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而荒废土地上的杂草和野生植物生长繁茂,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通过复耕复种,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复耕复种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民是农田的主要经营者,他们依靠农田种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持生计。
荒废的农田无法给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通过复耕复种,农民可以重新利用这些农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复耕复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非常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如果大量农田荒废不耕种,势必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影响人们的生活。
通过复耕复种,可以增加农田的产能,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社会的稳定。
复耕复种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只有通过复耕复种,才能实现农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粮食供应。
因此,复耕复种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二
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一、实验目的
主要针对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春小麦-油菜、春小麦-冬小麦-大葱、油菜-马铃薯、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6种种植模式,在免耕和小麦、豌豆秸秆还田,玉米地膜覆盖免耕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式的光、热、水、肥利用效率,并探讨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机理。
二、研究内容
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自然资源(光、热、土地)利用效率;
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
3.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经济效益;
4. 秸秆还田对不同茬口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试验材料与地点
1.试验材料:
小麦:早熟性品种(),
小油菜:早熟性(生育期60~70天)
冬油菜:丰产型品种。
玉米:中熟丰产型品种
马铃薯:早熟品种
豌豆:早熟品种
肥料:尿素(N45%),过磷酸钙(P2O514%)
2.试验地点:武威凉州区
四、田间试验方案
本试验共计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
A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第2年6月收后播种马铃薯。
B春小麦-油菜: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抢播小油菜,9月下旬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C春小麦-冬小麦-大葱:第1年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第2年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移栽大葱,当年10月底或翌年3月收挖。
D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油菜,6月中旬收获,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抢播马铃薯,9月底收获。
E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玉米//豌豆,第2年为冬小麦//玉米。
其中豌豆4月初播种,播6行,行距15cm ,6月底豌豆留茬20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F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小麦//玉米,第2年为冬油菜//玉米。
其中小麦3月中旬播种,播6行,行距14cm ,7月中旬留茬25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五、观测记载项目与方法
1.作物生长特性与产量
(1)小麦
A常规项目:基本苗、物候期、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
B 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小麦旗叶;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小麦挑旗时测定。
(2)油菜
A常规测定:出苗率、物候期、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等。
B 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油菜开花结荚时测定。
(3)马铃薯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块茎产量、大薯率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开花结荚时测定。
(4)玉米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百粒重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
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抽雄时测定。
(5)大葱
生长速度,产量
2.土壤理化性质
A 土壤含水量:TDR水分测定仪;
B土壤容重、密度、空隙
C土壤有机C:K2Cr2O7外加热法。
D土壤速效N、P、K:连续流动分析仪、火焰光度计测定。
3.减量化指标
A购买性指标: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灌水、机械、劳力等实物及折价;
B有害物质:病虫草害、地膜残留等;
C循环利用指标:秸秆还田量,畜粪还田量等;
4.效益指标
A资源利用率:光能、水分、N、P养分等
B经济效益:产值、投入、纯收益、产投比等;
C生态效益:绿色植物覆盖时间、污染减轻程度、病虫草害增减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