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曾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儒家式和佛家式的作品。
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野叟曝言》等更多涉及的是儒家文化的内涵,而《西游记》和《红楼梦》则崇尚佛文化的精神。
更不要说近现代小说的创作了,自从近代以来梁启超高举“小说界革命”的旗帜,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中国小说创作便以社会改良之工具自居。
中国现代小说在文学大师鲁迅手中发轫同时也在鲁迅笔端走向成熟,鲁迅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兴起之代表作《狂人日记》便是以儒家文化思想为靶心的典范;以写宗教题材闻名的现代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创作涉及到的是基督教文化思想;乡土小说家汪曾祺的《受戒》讲的是美的令人心醉的佛家文化……然而以道家思想为指导进行小说创作且成绩优秀者并不多见,对林语堂的小说进行整体关照,可发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道家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在林语堂的七部小说中,作者或隐或显的解读着道家思想。
顺其自然,天命难违;抱雌守弱,处下不争的思想渗透于其小说的字里行间;其最负盛名的小说《京华烟云》分三部分,每部分的题头用道家庄子的语录作引,主人公姚思安本身就是个道家信徒等。
至今还没有人对林语堂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过整体考察,本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林语堂小说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林语堂道家思想的渊源,以及其通过小说的形式向西方读者所宣扬的道家思想和这种道家思想在传输中所进行的现代意识的转换,还有林语堂的小说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宏大话语下“东方主义”的解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林语堂小说道家思想的成因1.1 童年生活林语堂说:“同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1山对于林语堂来说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愫,童年生活中的山对成年后的他至关重要:“我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人,也就是因此之故。
《京华烟云》与道家思想
的看似 消 极 的人 生观。 他 的家庭 教 育 , 中 的一 段作 为题 词 “ 梦饮 酒者 ,旦 而哭 都 相似 ,只 是点 缀在 生命 里 的希 望和 梦 也 是如 此。 所 以他 的女 J b { f ] , 在 其 开 明 泣 , 其 名 为 吊 诡 。 万 世 之 后 ,而 一 遇 大 想 使 它 有所 差 异 ” 。
为 此 书 之 主 旨。 纵 观 全 书 , 包 含 了太 多 个 题 目教 林语 堂 去做 ” ( 关于 《 京 华 烟 而 其 间所 展 示 的 儒 道 对 比 和 冲 突 , 则 又 的风云变幻。 云》) 。 《京华 烟 云 》每一 卷 都 以庄 子 鲜 明 地 呈 现 出 作 者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重 重
一
、
本书的崇道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的 一段 话 为题 词 。点 名 主 旨。
困 厄 。 以 及 顺 乎 自然 、 重 返 自 然 的 内 心
《 京华烟云 》中最能呈道家情怀 的便
第一卷 《 道 家的女儿 》引用了大宗师 渴 望 的 矛 盾 中 对 人 类 自身 命 运 的 理 性 沉
是 姚 思 安 与 姚 木 兰 。 姚 思 安 是 道 家 思 想 的一段 , “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 思 。小 说 的 结 尾 处 , 林 语 堂 特 别 写 到 了 的 代 表 人 物 。可 谓 小 说 的 精 神 所 在 。 姚 在 六 极 之 下 而 不 为 深 。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为 这 样 一 个 细 节 。 “ 军 队 的 歌 声 再 度 传 思 安 优 雅 地 过 着 自 己 的 世 外 桃 源 般 的 生 久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 ” 指 出 道 无 处 来 — — 山 河 不 重 光 /誓 不 回 故 乡 。” 这 活 。 潜 心 研 读 道 家 书 籍 , 收 集 古 玩 ,修 不在 。支 配着 世 间万事 万 物。这 一卷 写 个 细 节 不 是 可 有 可 无 的 。 它 寄 予 了 作 者 身 养性 ; 同时 ,乐于接 受新鲜 事物 、新 晚 清 的 社 会 动 态 , 姚 、曾 、 牛 三家 的变 故 , 的 爱 国 理 想 和 真 挚 的 情 感 思 潮 ,在 作 者 思 想、新 观 念。他 性格 中既有 儒家 人定 无一不是道在起作用 。 通 篇 儒 道 合 一 的 哲 学 思 想 中 。有 这 种 势 胜 天 的积极 人 生观 ,又有 道 家顺应 天命 第二卷《 庭院的悲剧 》 选 用了《 齐物 论 》 在 必得 的 信念 支撑 着 , “ 每个 人 的生 命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Vo . 3 N语 堂 文 学 思 想 的影 响
彭 映 艳
( 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 郴 湖南 郴 州 4 30 ) 2 00
摘 要 : 家文 化 对 林 语 堂 文 学 思 想 的 影 响 非 常 深 重 , 他 由早 期 的 “ 艺必谈 政 治 ” 为 文 艺 必 道 使 文 转 须 “ 政 治 ” “ 人 生 ” 并 建 立 了“ 超 、近 , 幽默 ” “ 、 闲适 ” “ 灵 ” , 求 道 家 美 学 的 审 美 特 质 , 尚“自然 ” 、性 论 追 如 、 主 “ ” 求 “ ” 。林 语 堂 的 文 学观 点 是 中国道 家美 学 与 西方 表 现 论 “ 姻 ” 产 物 。 真 、 趣 等 联 的 关 键 词 :林 语 堂 ; 家文化 ;文 学思 想 ; 现 论 道 表 中图 分 类 号 :2 6 6 I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2 4 (0 2 0 10 0 2 2 0 )4—0 1 03—0 4
维普资讯
2K2年 8月 ()
郴州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n l fC e z o e c esC l g or a h nh uT a h r ol e o e
=
Au g., 0 2 02
第 2 3卷 第 4期
=== =!= =:。 — : =
林语堂 的文 艺思 想 , 因其 处 境 、 美 思 想 等 的 不 审 同 , 生 了前 后 不 同 的 变化 。 虽 然 , 语 堂 于 12 发 林 94年 就提倡幽默 , “ 革 命 ” 败 以前 , 别 是 “ 丝 ” 但 大 失 特 语 期 间 , 语 堂 是 坚 决 反 对 文 艺 不 谈 政 治 的 。例 如 , 9 4 林 12 年 印度 著 名 诗 人 泰 戈 尔 访 问 北 京 期 间 , 语 堂 对 泰 戈 林 尔鼓 吹 的 “ 神 复 兴 论 ” 不 赞 成 印 度 革 命 、 为 印 度 精 及 认 不必 独立 等 言 论 , 常 反 感 , 相 继 作 了《 个 研 究 文 非 他 一 学史 的人 对 于 贵 族 怎 么 想 呢 》 《 牛 肉菜 的 泰 戈 尔 和 吃 答 江 绍 原 先 生 》 文 , 词 激 烈 地 批 评 泰 戈 尔 及 等 措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道家对文学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中的一支,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道家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新的思想,还为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家对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崇尚放松身心,这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对心境的诉求。
道家主张“知常无欲”,这使得文艺作品更关注人性、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道家的启发下,文学创作者们开始追求真挚的内心感受,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首诗余音袅袅、意味深长,唤起读者心中对过去不舍的情感。
其次,道家为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道家追求宁静自在的心境,提倡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文学创作中,道家的思想启示了创作者们如何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逃离喧嚣世俗,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唐代文人韩愈在《进学解》中写到:“凡入道者,何不以书为绳墨耶?”这句话表明了文学在塑造个体自由意志、追求内心满足方面的独特作用。
这种作用有助于创作者进一步挖掘自己内心世界,从而使作品更加含蓄深沉。
此外,道家的追求自然的精神也启发了文学作品的描写风格。
道家强调阴阳之道、自然之理,这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更接近自然,更具生动感。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赤壁赋》中对江水的描写非常贴切,充分展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观念。
他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种写实风格与道家思想的相契合,使得作品更加鲜活生动,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道家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道家的思想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涵,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描写风格。
道家理念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论文摘要: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宗教信仰探索过程,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
但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这正是促使林语堂最后阪依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执着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在“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的熏陶下,林语堂自然地成了一名基督徒。
191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林语堂到北京清华学校任教。
在清华学校,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向他敞开,他造访孔子的堂室,攀登道山的高峰,拨开佛教的迷雾,在儒道释的文化氛围里徜徉,宣称自己由基督教走向了“人文主义”。
“三十多年来我唯一的宗教乃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导已很够了,而知识方面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
这是林语堂对自己三十多年“异教徒”生涯的总结。
然而他后来又说,这时期尽管“自称异教徒,骨子里却是基督教友”。
终于在1959年,64岁的林语堂明确宣告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无信仰时代”,重新回到基督教,宣称“我的搜寻已告终结,我己回到家中了。
综观林语堂一生的宗教信仰,似乎可以作如此的简笔勾勒:基督徒—异教徒(儒、道、释)—基督徒。
但是这样的简笔勾勒不能够描述林语堂一生精彩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也不能反映出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探险、怀疑及困惑,更不可能把握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的精髓。
因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林语堂自始至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无论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接受了基督教,还是在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里徜徉,以至于最后的重新阪依基督教,他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文主义的理性意识观照自身思想领域里的宗教精神,他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只不过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
浅论儒家与道家对林语堂思想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论儒家与道家对林语堂思想的影响叶雯昕 广西师范学院摘 要: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学贯中西,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域的多元文化意识。
林语堂先生很早就接受了西方学术理论教育,但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的对林语堂思想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传统学术;儒家;中庸;道家作者简介:叶雯昕,女,江西省南昌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43-02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学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著作中西兼有,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语堂先生四十岁为自己写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即是他最好的写照。
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的家庭,早年留学西方国家,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教育,这使他在思想上自然而然地带有明显的西方化倾向。
但是正如他在《自传》中表明“我说过父亲是一位牧师并不表示他不是一个儒者”。
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林语堂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浸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林语堂的各类著作中,都和谐地彰显了他混合着中国主流思想,儒家与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一、林语堂与儒家林语堂与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的思想十分密切。
从林语堂1932年主编的刊物名为《论语》,就能看出他很欣赏孔子。
林语堂在《自传》中说认为“每一个有学问的中国人,都被期望能铭记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话,它是有学问的人会话的重要内容。
”(一)中庸诚然,林语堂像许多中国近现代作家一样,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是有其变化和发展的,由于林语堂的教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象,早期的他往往以激进与偏向来否定中国文化。
他在《给玄同的信(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愚昧)》中认为正是因为“中庸”才使得国民变得驯顺、怠惰、不思进取。
试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试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谢晶晶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语言学家,将传统道家文化的“为我”思想与西方的享乐主义等思想融汇在一起,成立了一套新道家思想,本文主要阐述了传统道家思想在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借此为现代文学家的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道家思想;林语堂;影响研究作者简介:谢晶晶(1991.12-),女,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43-01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许多文学作家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西方多元文化的理解,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思想理论,其中,林语堂对于传统道家思想和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结合,造就了其独特的思想文化。
一、流传后世的传统道家思想(一)道家的主张“天人合一”,道家认为“道”既是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被世界容纳。
“致虚守静”,道家认为人应该走出人生的困境,摆脱“物役”的束缚,解放个性与自由。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人应当听随自然,任万物自我发育,自我完善,当政者的职责只是在于辅佐人民,让其能够自由发展。
与强调个人对于家族、社会的责任不同,道家则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个人应当追求自我的精神成就;与法家提倡法治的思想相反,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是对人类的束缚,应当全部舍弃。
道家主张“为我”,人生来不必有宏大的责任抱负,应当注重自我的物质和精神的升华,追求“返朴归真”。
而“为我”的思想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生产力空前发展的时代,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满足,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人们开始面临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创作思想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Culture on Lin Yutang’s
Creation
作者: 阮慧玲[1]
作者机构: [1]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3-7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林语堂;隐逸;性灵;公安三袁;道家智慧;道家美学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语堂因其所倡导的"性灵"文学被视为文化转型期的一支清流,从而形成标颖独到的人格符号。
道家文化深刻影响着林语堂的生存选择与美学品格。
他甘做"城中隐士",用逸放外的道家智慧注目时局。
他奉公安三袁为其文学创作的不祧之祖,而道家美学是为三袁性灵文论的衍出之源,道家浪漫的情怀和奇崛的想象力,这些都影响着林语堂创作之路的选择与美学思想的最终确立。
《京华烟云》与林语堂的道家思想
艺术 》
,
向西方人 介绍这种人生哲学
,
,
《 生活 的
穿衣服 的自由
,
,
我并不学 那个 著名的学者
, ,
艺 术》深受李渔 《 一 家 言 》 之 影响 等内容 享受 精华 率 敏
, . , , ,
而且吸取 了
、
顾千 里裸体读 释 但如 果在阴凉处 热到九 十五 度 我至少在 自 己 的房间里半裸 就 是 的在 我仆 役面前也不 以为耻 像我 一样成为 自然 的 生物 冷水淋浴
争取 第一 名 意
。
也是老 子 所说 的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之 他也 吸 取 了儒家 的 某 些 思 想
”
。 , “
他 以 为我是一个伟大 的 人 我要一个好 的 图书室
.
从这点 出发
我 的 伟大何在 烟 一 个隙解我
这就是 子 思 的
中庸 哲学
,
他 很 欣赏陶渊明和
. ,
几 根好 的雪茄
.
苏东坡 的人生态度 而苏 东坡仕途 坎坷 常 超脱 想
似乎 是美 国的 那 么 神经过
.
我要一个举止 随便 的家 我要几个好朋友 的嗜好 见
, . .
,
…
三 大恶 习
美国人所 以 那 么 不 快 乐
”
,
二 他们都有 一 定
原 因是因为这三种东西在作祟
, ,
于是享受悠
对于人特 ( 物 ) 都有 一 定 的 意
,
闲生 活 的天赋权利被剥夺 了 太尊 严 松 自然 脱
《 老子的智慧 》则在译述
, ,
气
试 图来 改 造
整顿厦 门 大学
,
但是
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与创作风格
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与创作风格林语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作家、学者和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在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林语堂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巨擘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个人风格的呈现。
一、林语堂的文学理念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价值、文学追求和文学教育的看法上。
首先,林语堂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度,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人生的多彩与复杂。
其次,林语堂注重文学的娱乐性和普及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广泛的受众群体,能够为读者提供愉悦、娱乐和思考的空间。
他主张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关注高雅文化,也应该融入大众文化,以此来拓宽文学的影响范围。
再次,林语堂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他反对文学受任何形式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压力的束缚,主张文学应该独立自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文学理念以人文关怀、情感共鸣、娱乐性和自由创作等为核心,他的作品也常常体现了这些理念的特点。
二、林语堂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作品风格独特,富有魅力,他以优美流畅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林语堂的作品常常以隽永而细腻的语言展现情感和思想。
他擅长运用修辞和比喻,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同时,他注重细节的描写,使作品充满生动感和真实感。
其次,林语堂的作品富有幽默感和诙谐色彩。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通过夸张、巧妙的对比和讽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幽默感成为他作品的特色之一,也为读者带来了愉悦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再次,林语堂的作品常常融入跨文化元素。
由于他长期在海外生活和学习,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和碰撞,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表达。
林语堂小说_京华烟云_中的道家思想_鲍明晖
林语堂在作品中这样的推崇女性,究其原因:“首先可 林语堂的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
能要归因于他一生身边的那些美好女性的存在;”⑩“其 价值。《京华烟云》这部有着巨大影响的作品,展示了道
次是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那些美好的女性对林语堂的 家思想的独特魅力。林语堂的创作观或许能给我们带
影响。”輥 輯 訛如《浮生六记》中的陈芸(林语堂很欣赏《浮生 来有益的启示。
然的情况。只要双方正常健康,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
女性形象中伟大的人格,不仅体现在女性为了民
已矣。”或许我们会为木兰的这种宿命论感到可笑,但 族大事业所做出的牺牲,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包括爱
这也自有一种“大音稀声”、“至乐无乐”的效果,喜欢一 情生活。《京华烟云》中的曼娘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的
样东西,未必一定要占有它,放手才是“大道”。暗香的 优秀传统美德,曼娘的温柔、敦厚、无私、克己、守礼,则
有过斗争。“木兰相信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 魔力真是不可思议。你看华太太对你哥哥的影响多
的。”“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 大!”华太太虽为妓女,但识文断字、精明能干、人格健
在这种爱里,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 全。正是在华太太的影响和训斥下,木兰的哥哥体仁改
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 过自新,戒了大烟,正常上班,也常回家了。
世无争、随遇而安。在小说中她被称为“妙想家”,喜欢 佣或妓女,如银屏、华太太,同样具有超常的能量。体仁
游山玩水,虽出身富有之家,却向往山林的隐居生活。 是姚家的一块顽石、一截朽木。姚思安无论如何的严加
木兰钟情立夫,直到曾家提亲那一刻,她还在憧憬着美 管教于他,还是顺其自然地任其发展,对体仁来说都毫
林语堂对道家精神的重估及价值辨析
无论社会历史或时代环境如何递嬗、转型与 流衍,中国儒道精神智慧必定在现当代乃至未来 存续而为世界共享。这一点是中国文化价值内 涵着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别样的精神智慧所辐射 出来的树大根深的生命活力决定的。纵观人类 文明史的进程,中国儒道思想交互规约而相互推 进的潜在内联关系问题,始终值得人们深入挖掘 与阐发。一方面儒道对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创 作的新变及文艺批评的先声,产生了不容低视的 推动性影响;另一方面林语堂致力于推动中国文 化智慧及基本价值在西方的充分传播,且深刻地 表达出了儒道文化所蕴藉的文学价值意义及精 神智慧境界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源头活 水。这一点锐利地辐射着人们看待生命的理念、 人生的态 度、生 活 的 艺 术 等 等 问 题,同 时 也 深 刻 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书写表达及 文艺批评审美价值。林语堂对至诚尽性的道家 文化情有独钟。他素来认为中华文化精神智慧 乃至思想观念之意涵特征不在 “儒”而在 “道”。
202011 No11,2020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20年 11月 Nov.,2020
林语堂对道家精神的重估及价值辨析
潘水萍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摘要:林语堂是 20世纪文坛学界上崇洋媚外主流时风反叛祛魅的逆行者,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确立标示的风向标, 更是中国文化形象形塑铸就的点灯人。他一以贯之地努力站在中西比较观瞻的视境下重新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价值历史地位及其民族智慧特色,先知先觉地突破学界崇洋媚外时风与一味西化时髦倾向使然下所导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智慧被反复群盲、遮蔽、漠视乃至误读的框架怪圈。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前学界鲜少有人 能够充分注意到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价值乃至精神智慧的别样发现及独特解释。此文将从宏观上梳理出林语堂在 主流及非主流文化观的大背景下对道家文化价值的强化、凸显和接受,力图将他在这一问题上各自隐逸且各表情 怀的文艺创作特质尽可能地纳入到 20世纪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层动因轨迹的系统综合考察,从而考量并揭示出 道家文化精神是如何在 20世纪百年中国作家的认识中流衍、标识与传播,这背后所凸显出的恰恰正是林语堂对 中国文化高度自信的深刻照亮和对中国文化形象熔铸的标示。这显然是此文着重深入探究与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林语堂;道家精神;审美旨趣;生命审思;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0)11-0148-09
道家对艺术文学的看法作文
道家对艺术文学的看法作文道家思想对艺术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自然”“无为”“虚静”等观念,不仅影响了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理念,也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标准。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家认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品,它的运行遵循着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无需人为的干预。
因此,艺术家和文学家应该追求自然的表现,摒弃刻意的雕琢和矫揉造作。
这种“自然”的观念在艺术文学中表现为对真实、质朴、自然美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追求自然美的典型代表。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认为,“为”会带来种种弊端和束缚,只有“无为”才能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
在艺术文学中,“无为”的观念表现为对创作技巧的克制和对情感表达的适度。
艺术家和文学家应该避免过度追求形式和技巧,而应该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种“无为”的观念在艺术文学中表现为对简约、含蓄、淡雅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水墨画,就是追求“无为”的典型代表。
“虚静”是道家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虚静,排除杂念和干扰,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艺术文学中,“虚静”的观念表现为对创作心态的要求。
艺术家和文学家应该保持一种超脱、冷静的心态,避免被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这种“虚静”的观念在艺术文学中表现为对超脱、冷静、深邃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禅意诗,就是追求“虚静”的典型代表。
道家思想对艺术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影响了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理念,也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标准。
道家的“自然”“无为”“虚静”等观念,为艺术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理解艺术文学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论林语堂的道家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林语堂的道家思想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401论林语堂的道家思想作者:韩华君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詹声斌《京华烟云》中的"庄周哲学"[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2.林太乙,木易父亲的风格影响了我的一生--回忆父亲林语堂[期刊论文]-少年儿童研究 2005(01)3.林伦才,范义臣东坡词与《世说》精神[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02)1.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学位论文]20072.甘克强论林语堂小说中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位论文]20083.杨林“一捆矛盾”,两种文思——论林语堂接受道家思想的矛盾二重性[学位论文]20074.寸悟小说修辞研究的新成果[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5.王娟论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文化意蕴[学位论文]20076.陈旋波林语堂与新道家的创建[会议论文]-20047.陶浪平从《京华烟云》探林语堂的自然观[学位论文]20108.冯肖华.FENG Xiao-hua小说修辞研究又有了新说法--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的原创性[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5,21(2)9.史璇生态主义视角下的林语堂[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4)10.胡明贵.Hu Minggui林语堂对儒学的现代性阐释及阐释的现代性意义[期刊论文]-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引用本文格式:韩华君论林语堂的道家思想[学位论文]硕士 2007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摘要: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与自身的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要问题。
他的美学观重在对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越能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林语堂审美观审美人生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一位颇具个性的文人与学者,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文化人物。
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尤以《中国人》、《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而闻名。
林语堂最得意的一副对联便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以其深湛的文化素养与人生体验,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长短互相比较后的体会,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
他的美学思想以人生观的构建为支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一、林语堂审美观的形成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然而幽默不是一种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渊源学识的无意识体现,是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超然心境的自然流露。
林语堂提倡快乐人生,并不表明他缺乏生命意识。
相反,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或者悲剧意识。
他说:“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
”[1]这个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又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被林语堂轻描淡写地阐述出来:用旅客的“上船”、“上岸”,来比喻人类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多么寓于诗意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
林语堂认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2],这是因为享受悠闲生活需要的是享受者有一个恬静的心态,乐天旷达地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
消费悠闲并非是富有者和权势者的专利,它需要心灵丰富、爱好简朴、淡泊名利,而那些整天钻营、追名逐利的人与悠闲生活是不可能有缘的,悠闲对于快乐生活十分重要。
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精神
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精神
王兆胜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1)004
【摘要】对于道家文化,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采取的是忽略、否定、批判和贬斥的态度,林语堂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他纵其一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讨和翻译道家经典,在其著述中随处可见道家语句,他对道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林语堂深受道家文化精神的熏染,这包括归于自然和天地大道、柔弱的女性美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等方面.当然,林语堂对于道家文化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超越.
【总页数】13页(P48-60)
【作者】王兆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7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道家文化气质——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 [J], 张红
2.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道家文化气质——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 [J], 张红
3.道家思想文化的精神传承及转变要求--简析《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 [J], 袁永飞
4.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与中国文化精神 [J], 余婷婷
5.林语堂对道家精神的重估及价值辨析 [J], 潘水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语堂的道教观
林语堂的道教观
张芸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2
【摘要】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
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张芸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5
【相关文献】
1.当前道教宫观的生态功能及其意义——以陕西省道教宫观为例 [J], 潘存娟
2.诗学观视角下探析林语堂英译《讨武瞾檄》--以林语堂译本《Lady Wu》为例[J], 高巍;卫爽
3.从《吾国与吾民》看林语堂的道教观 [J], 孟潇;
4.我国道教宫观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辑录"道教宫观文化研究论文题录"有感 [J],
朱锡凤
5.从审美视角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J], 张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语堂道家的,儒家的_论林语堂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性阐释
《林语堂道家的,儒家的_论林语堂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摘要:并把道家文化同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某些层面融合起来,来了个“儒道互补”、“中西结合”,把传统道家文化现代化、合理化、实用化了,为避“拙劣”,林语堂另辟蹊径,把道家的虚静无为与儒家的匡时救世等融合起来,并糅之以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意识,把老庄哲学“现代化”了,因此,林语堂所阐释的道家文化虽同传统道家文化很不相同,可是,在接受美学看来,林语堂所阐释的道家思想未必就不是“道家”文化关键词:林语堂道家文化摘要:林语堂在他的多种著作中阐释了道家文化。
林语堂所阐释的道家文化相对传统道家文化而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他吸收和借鉴了传统道家文化中一些具有超脱和审美意义的文化要义,摒弃了其中一些偏激、虚无、消极的成分;并把道家文化同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某些层面融合起来,来了个“儒道互补”、“中西结合”,把传统道家文化现代化、合理化、实用化了。
林语堂自称为“道家老庄之门徒”,创作了多部阐释或表现道家文化意蕴的作品。
纵观林语堂所阐释的道家文化,我们可以发现,林语堂所阐释的道家文化相对传统道家文化而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他吸收和借鉴了传统道家文化中一些具有超脱和审美意义的文化要义,摒弃了其中一些偏激、虚无、消极的成分;并把道家文化同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某些层面融合起来,来了个“儒道互补”、“中西结合”,把传统道家文化现代化、合理化、实用化了。
而由于文体的不同,林语堂小说和散文中的道家思想又各表现出来不同的特色。
一林语堂小说中所阐释的道家文化主要是“儒道互补”、“中西结合”式的,它在注重个体的超脱意识和精神享受时,也强调个体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意识,具有“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
“儒道互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老庄的清静无为、顺从天命和儒家的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观念是互为补充的;而时代的动荡、民族的苦难及生活经历的独特(身处东方却受西方的系统教育,漫游西方却潜心研究东方文化)使林语堂骨子里是“道家信徒”,实际上却是儒家的朋友,“我们大家都是天生的一半道家主义和一半儒家主义者”,“那种叫我们完全避开人类社会的哲学,终究是拙劣的哲学”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5期现代文学评论N O.5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李喜华(湘南学院中文系)摘要:道家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很深,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如“超政治”、“近人生”,倡“闲适”、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都能表现他的道家情怀。
关键词:道家文化;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道家文化作为林语堂文化思想的核心,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它几乎影响了林语堂的各个方面,如思想、生活、创作等。
自称“道家老庄之门徒”的林语堂,不但在创作中根据时代和自我需要对道家文化做新的解读,而且也时时处处试图表达他的道家情怀。
从他后期的文艺思想中,我们也能解读出林语堂的道家情怀。
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主要表现为“超政治”、“近人生”.倡“闲适”、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下面我们就联系他的这些文艺思想来探究他的道家情怀。
一.“超政治”、“近人生”儒家直面现实社会。
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但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选择的是远离政治。
回归人的心灵。
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后期(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的林语堂。
因为社会政治理想的破灭和自身生命安全所遭遇的威胁,他决定脱离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
在彷徨与迷惘中。
当他认识了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性灵”文学,并把陶渊明、老子、庄子当作自己的知音后,他就逐渐认为政治同文学、人生是对立的。
在他看来,文学与政治愈近,则离人生和文化愈远;如果过分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势必会扼杀文学。
为此,他贬斥“载道文学”。
张扬“性灵文学”。
他说:“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
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
也算不得文学。
所以真具有性灵的文学,人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
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是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
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竹『I硼嘲。
所谓“超政治”,即要求文学超脱于政治之上,远离政治,甚至不谈政治;所谓“近人生”,即主张文学要言自我之志。
抒真我之情,反映和贴近人生。
后期的林语堂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强调并鼓吹这种文艺观点。
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在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时,一再申明其刊物的指导方针是“远离政治”或“不谈政治”。
他甚至在1934年4月<人问世》第2期的《投稿规约》中说;“涉及党派政治者不登,不愿涉及要人之所谓政治”,在《人问世》第22期编者的话《我们的希望》中,他又说:“至于内容,除不谈政治外。
并无限制。
”并多次强调其刊物“以畅谈人生为宗旨,以言必近情为戒约”,“希望办成一合于现代人文化贴切人生的刊物”田。
总之,后期的林语堂基本是在“超政治、近人生一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即使是那些真实反映了中国历史变迁和人民思想情绪的作品,如《瞬息京华》、《风声鹤唳》、《朱门》等,其内容主要还是阐释道家文化的某些要义,其思想倾向主要还是宣扬文学的“超政治~近人生”。
究其实。
林语堂“超政治”“近人生”的文艺观点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中更具道家审美神韵观点的传承.林语堂籍此既为自己的“高蹈”于政治之上找到了借E1.也为自己新的文艺思想在中国找到了“根”。
二、倡“闲适”、主“性灵”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寂寞中孤游”的林语堂借助道家文化来超越人生的困境时.他发现传统中国闲适文学“笔调闲适”、“独抒性灵”等特点正好符合他的文学审美追求.倡“闲适”、主“性灵”便成了他后期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
所谓“闲适”,林语堂认为可以分从二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指内容上的闲适,其二是指笔调导闲适。
关于内容上的闲适,林语堂认为文学应该表现自我的“闲情雅趣”.而且这种“闲情雅趣”不但是超时空、无条件的,是决不能以“国难当头”等现实理由为借El来剥夺文学这一特权的.而且它的表现内容几乎可以无所不包。
在具体创作中.林语堂不但常以自我的“闲情逸致”为内容,而且也常有意追求和表现出传统闲适作品“闲适”、“散淡”、。
出世”的观点和倾向。
关于“闲适(谈)”笔调,林语堂认为:“苟能人人抒性灵。
复出以闲散。
自在之笔”就能“化板重为轻松,变严谨为幽默”,从而使得“中国文体必比今日通行文较近谈话意味了”I狮酗埔。
他的“闲散,自在之笔”实际上就是“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m,“把读者引为知己,向他说真心话”I砸埘。
因此.林语堂的作品既常用“谈”、“论”、“闲话”等字眼给作品命名,又常在作品中用对话、日记、书信等“闲说”式来表情达意。
“性灵”一词在中国出现很早。
刘勰<文心雕龙>中即有“仰观土曜,府察含章,高卑宅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130钟,是谓三才”。
“洞灵性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性灵熔匠,文章奥府”雕∞。
真正把“性灵”一词引入诗文论中、并赋予“性灵”以新的内涵的,是倡导“性灵说”的、以袁中郎为代表的明代“公安派”。
林语堂曾把自己迷茫时“得识一性灵”和袁中郎的“惊喜”作了真切而形象的记叙:“近来识得袁宏道,喜从中来狂乱呼……从此境界又一新.行文把笔更自由”m功。
从此,“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便成了林语堂文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性灵”的内涵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有道家美学中。
惚兮恍兮”的神秘意味。
林语堂给“性灵”作过多种解释:“性灵就是自我”。
“文章者,个人之性灵之表现:性灵之为物,惟我知之。
生我之父母不知,同床之吾妻亦不知。
然文章之生命实寄托于此”;又说。
一人有一人之个性。
以此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现之文学,便叫性灵”;“性灵乃文章之命脉,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旧竹叫恼。
因此。
在林语堂这里.“性灵”是一个文学和美学内涵都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既指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灵、情感、意趣。
也指创作主体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几乎包括了主体人格的各个方面。
有了“性灵”.文章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因此,林语堂的“性灵”论也就是要作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或作“自我表现”。
与此相适应。
在创作实践中,林语堂常鼓吹最理想的人是逍遥自在的“放浪者”.“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
如在闲适散文中。
林语堂常是以超脱的眼光、达观的心态来看待宇宙、思考人生,着力表现和追求的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在小说中.他则借他笔下理想人物简单朴素的生活观念、恬淡冲远的人生态度、超脱雅致的人生境界来阐明他对理想人生的看法和构建,表达自己的道家情怀。
三、尚“自然”、贵“纯真”自然即全美.这是道家哲学和道家文学的基本思想和最高审美理想。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人类哲学和审美的最高范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自然”m,而“自然”一词,在老庄哲学中'除指大自然之意外。
它主要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即天地万物本然的样态。
是不假人工雕琢.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后来,庄子又提出“天而不人”、“无以人灭天”、“人与天一”n卿删.并进一步强调日:“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桎”f ll艄.即人要与自然、宇宙合而为一.要“以物观物”而“不以我(心)观物”,这样以解除桎梏,达到“无我”与“物我同一”的境界。
道家老庄的这种思想在“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人生和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后.“自然”就逐渐从道家的一个哲学概念演化成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审美概念。
“诗贵自然”、“自然即全美”从此成为中国文学和其他艺术创作的一个新起点。
林语堂在他的文论和作品中也很注重阐释和追求道家文学的这种审美特质。
比如说,他十分反感“诗必穷而后工”.认为真正的好文章应“豪放自然,天马行空”,“意之所之,自成佳境,决不为格套定律所拘束”f哪岣,“其措辞取义,皆一片大自然,浑浑噩噩。
而奇文奥理亦无意得之”:以为“好作家如杨贵妃之妹妹,虽不涂脂抹粉,亦可与皇帝见面竹|I聊阢九曲;而他的“幽默”、“闲适”、“性灵”理论。
其中心主旨,就是“自然”。
如他认为“幽默”是“会心的微笑”、“闲适”如“老友谈心”、“性灵”有“会心之倾”等.强调的其实就是文章表情达意与表现手法的自然天成.了无痕迹。
强调“以真为美”一直是道家文学的美学追求。
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于俗,故不足”p,qO'L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庄子十分重视“真”及其感染力,他认为“真”是比外在的表现形式更为感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自由与自然的统一。
庄子的“真”与道家的“自然”一样.也被后世文学家、批评家所引用,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如《毛诗序》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
袁宏道的“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不见。
媚久必厌”等都是主“真”。
认为作家必须真诚自然地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真”也就成了衡量文学作品质量的最基本尺度。
“真”,对于“喜则狂跳怒则嗔,不懂吠犬同鸣驴”的林语堂来说,是他一生为人为文的准则。
林语堂曾多次强调“真”对文章的影响和作用:“殊不知文无新旧之分,惟有真伪之别。
凡出于个人之真知灼见,亲感至诚,皆可传不朽”。
“凡人作文,只怕表情不诚。
叙物不忠,能忠能诚,自可使千古读者堕同情之泪”,“学文无他,放其真而已。
人能发其声.则其穷奇变化”I t Sl*(P1.甥。
在林语堂看来,“真”与“性灵”一样,是文章命脉和成功之所在:而林语堂的“真”其实就是表现性灵.而“真”又贯穿和融汇于他的“幽默”与“闲适”之中,“幽默”之所以要去“酸腐”。
不“矫饰”,其原因就是内容要“真”;“闲适”之所以“闲散、自在”.如“与老友谈心”.其原因就是既要在内容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要在笔调上求得自然真诚。
林语堂在许多文章中都倡导“个性”与“自由”.对有形无形的束缚他都反对:他也毫不不掩饰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某些矛盾看法.而在作品中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甚至还自谦自己是“一团矛盾”。
林语堂为人为文中的这种真实和坦率.既是他对自我尚“自然”、贵“纯真”文艺观点的实践.也是他道家情怀的一种表现。
林语党是一个浪漫派作家。
他反对理性、逻辑与形而上意义。
重视直抒胸臆。
讲求直觉、想象、体悟和感性经验,虽然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相对于中国传统道家艺术精神和闲适文学的审美特点而言.并没有很大的创造性.但它们同传统道家美学有很多“会归”之处。
在道家文化和闲适文学的指引下.林语堂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文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