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战略的视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合集下载

怎样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历史,总是在重要的时刻标注下鲜明的印记。

这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总动员——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关节点——中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亿万人民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

新战略高瞻远瞩,新目标催人奋进。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关口……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奋进中腾飞;壮丽的篇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续写。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这是共产党人做出的重承诺!十八大代表、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建设”到“建成”虽一字之改,但涵极为丰富、深刻,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一个是建党一百年的目标,一个是新中国建国一百年的目标,两个目标环环相扣、相互辉映。

”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宝生认为,“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这是一幅描绘2020年中国的美好蓝图——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法治指标看: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人民生活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目标步步登高,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特征析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特征析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特征析理十六大报告科学地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这是十六大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设计,从战略目标到战略阶段,从战略重点到战略措施,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启动理性思维,进行理性思考,全方位审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看到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还可以看到它全面推进、重点推进、积极推进、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这里,就其“四进”的战略特征分别从战略规定和战略依据两方面作出分析,以深入理解十六大报告所确定的这一重大主题。

特征一:全面推进战略规定——看战略目标的规定性。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六个更加”从一般的规定性上清晰地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体。

接着,江泽民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目标内容。

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四个“三”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开放型经济体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2
3 4 5
“ 小 康 ” 的 提出 什 么 是 小 康 社会 小 康 社 会 “ 三步走 ”的发 展战略 “ 三 步 走 ” 的发展 战略取 得成果 全 面 建 设 小 康社会 的目标 小 康 社 会 基 本标准 2 0 1 6 年 小 康新 标准 “ 小 康 社 会 ”之未 来
6 7
8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五位一体
1 2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生活更加殷实
3 4
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5
并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六、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012年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准则:
CONTENTS
一、“小康”的提出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
概念。
1981年邓小平又提出了“小康社会”。

1987年,邓小平又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 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
二、什么是小康社会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
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 所有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 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 好过。”——邓小平
三、小康社会重要阶段“三步走”
三步走战略部署: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
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 “小康”一词,在《诗· 大雅· 民劳》 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 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 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 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 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 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 小康就是这个意思。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 日本 美国 新加坡 加拿大 世界平均 1980年 220 10390 13030 4860 11150 2540 1990年 320 26400 23560 11730 19800 4090
(单位:美元)
1995年 520 39720 28150 23060 19880 5000
小 康 社 会的提出
1979年,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 化” 概念。12月6日,前来中国访问的日 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了这 个问题。邓小平解释说:“我们的 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 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中国式 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 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 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 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 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 的水平,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 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 康的状态。”
“中国式的四个 现代化”、“小 康”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现 代化发展战略 目标的重大调 整。邓小平在 1987年4月30明 确提出了“三步 走”实现中国现 代化的战略构想 。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了大会的报告 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并且把第三步目标实现的时间进一步确定为21世纪中叶。 这样,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战略由此确立。
“大同”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 人的理想。

论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论文资料)

论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论文资料)

论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而上世纪末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

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

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

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民主建设和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继续执行并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人类能和谐统一。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浅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

浅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

浅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问题。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是深思熟虑、深谋远虑的结果,是重大战略构想的形成。

如何认识“四个全面”的主要特点、基本内涵,如何把握“四个全面”的当代价值、实践要求,是领会和贯彻“四个全面”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

标签:基本内涵主要特点价值实践一、“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而“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基本理念的重要突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这些既是法治体系的构成要素,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撑。

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严明党的纪律,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等等。

这些思路都覆盖了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大关键是协调推进党的建设各方面,使党的建设举措落到实处。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作为一种战略布局,从其基本内涵、构思理念、生成基础来说,又具有如下特点:1.国家、社会与执政党的统一。

“四个全面”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依据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彭文雯玉城街道办事处【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我们国家也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

究竟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 如何确定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如何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解決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责任制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

着眼地解決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把各项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在推动小康社会由建设向建成转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正确把握两个基本前提。

这两个前提是: 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需要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入手。

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本背景的。

对现代化发展作出小康的定性要求,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是首要任务,现代化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的考量。

这是从生活层面提出的一种阶段性的社会理想或者叫发展的目标导向。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对方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提问时,用了“小康之家”来直观、形象的描述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前言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之一。

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政治保持稳定,文化保持繁荣,社会保持和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谈我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经济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构建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

这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享有基本权利和公平机会的重要保障手段。

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覆盖全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保障等。

只有通过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需求,确保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教育和文化建设教育和文化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全面小康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还要求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各种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资料]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资料]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国从上世纪末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下是XX为您整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供您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全党要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实现的路径。

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明确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

应该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早在建党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能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举什么旗,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旗帜代表前进方向,旗帜代表共同意志。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实际上,从党的十二大开始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之后,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20年间召开了五次党代会,每一次党代会报告的题目里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 1 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

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

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作者:李抒望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5年第7期李抒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战略布局。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这标志着新形势下我党治国理政全新战略思想、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正式形成。

“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

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战略布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四个全面”的由来和内涵理论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丰富于实践。

“四个全面”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四个全面”的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

坚持“四个全面”,我们需要认清和理解“四个全面”的由来和内涵。

如果对“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作一个简要回溯、概括、总结和提炼的话,就是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总源头,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从严治党的新常态。

换句话说,“四个全面”是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丰富和发展,它继承了党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又是对新的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当前正在指导着我们进行新的伟大实践。

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

,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

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同时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的进展,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要通过本世纪头20年的努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我国人均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较少,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均占有及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产品较少。

偏重于满足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或文化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巩固和提高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江泽民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

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案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和支持。
4.开展监督检查,定期评估方案实施情况,确保各项措施取得实效。
五、总结
本方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合法合规,注重人性化,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深化基层民主制度,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3)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4)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方案实施到位。
2.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投入。
(4)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国际竞争力。
2.民生保障
(1)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
(2)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全覆盖。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投入。
(4)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2.民生福祉
(1)完善就业政策,促进高质量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全覆盖。
(3)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民生福祉: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哪儿入手呢?同样,应当坚持发展以民生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不妨对现实生活作一番观察分析,就会发展这样一种现象:自然和人文条件相似的两个地方,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可20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看,两地却拉开了长长的距离。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关键是人,是人的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冲决束缚人们手脚的传统体制的勇气和闯劲的大小。这就清楚地说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原则,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这是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条件。
其次,它是一个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目标。过去的“三步走”战略,把现代化建设划分为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等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把现代化建设进程拓展为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
再次,它是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当今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使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虽然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明显;经济体制正在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生活环境需求有新的变化。正是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低标准的小 康
较高标准 的小康。
偏重于物质消 费的小康 发展不均 衡的小康
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 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 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 现社会全面进步
将缩小地区、城乡、 各阶层的差距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要求“新”在哪里
“新三步走”战略重要意义
“新三步走”战略是新世纪率领全党全 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方向和旗帜。完成这个阶 段之时,不仅完全实现了小康,而且全面进 入了现代化社会,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 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和壮 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开辟历史 的新纪元。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一是增 强发展协调 性,努力实 现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 社会主义民 主,更好保 障人民权益 和社会公平 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 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 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 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 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 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 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 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 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0年:实 现国民生产 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 人民的小康 生活更宽裕, 形成比较完 善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体制 第二步:从 2010年到 2020年,根 据十六大的 规划,到 2020年实现 国内生产总 值比2000年 翻两番的目 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

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历程和一个新的起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当前,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挖掘发展潜力,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助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需要着力推动发展,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面开放的新格局,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活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需要优化社会结构,突出人民需求。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优化社会结构,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发展均衡,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需要打造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需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治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推动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需要强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政治建设,强化制度优势,提高治理能力和政府公信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探索精神。

案例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的新战略

案例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的新战略

案例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的新战略案例内容: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从战略学的角度看,这一目标贯穿21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全过程,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的新阶段,体现我国发展战略的新结构,蕴含我国发展战略定位的新概括。

发展战略的新阶段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过程反映出我国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

其中,”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战略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新阶段,其形成的基本依据除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一般规律,直接依据源于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

这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围绕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以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为指导,在对现状进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同志当初提出”小康水平”时,就是把它与现代化相联系来进行战略定位的。

他指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

党的十二大对这一定位作了定量表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三大对这一战略定位的表述相对完整,这就是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

党的十四大重申了”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

在这一时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把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纳入过程控制。

按照这一标准,从20世纪90年代起小康实现程度平均每年推进5.36个百分点,比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速度每年高0.73个百分点。

经测算,1990年,我国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到2000年,”小康水平”的16项指标有13项指标按时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发展战略的视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战略性概念,是一个重大发展战略。

以中国所有人口走上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切合实际可望可及等是其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
对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往往是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出发,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是不够的,认识没有到位,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和层次。

从发展战略的视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党的十六大把本世纪头二十年定位,确定为一个阶段,并且阐明这个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同时,站在战略的角度和高度审视本世纪头二十年,明确指出:这二十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一个科学论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就国内而言,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第六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且还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可以更大程度地参加全球化进程和利用世界先进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经验。

如是等等,为我们大有作为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其次,从国际环境看,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并没有改变。

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可以这样来概括:总体和平、缓和;局部动荡、紧张。

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这一科学判断,是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科学依据。

(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胜利的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八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而,为我们党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第二步,后十年,要有更大发展,在2010年后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完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和重点,一是西部问题,二是农村问题,三是城镇化问题。

西部地区不仅落后于东部地区,也落后于中部地区。

解决西部问题,中央提出的战略决策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对西部地区的要求是,要逐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直接关系到整体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农民收入增幅趋减,农民负担过重,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三农”问题已经明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来考虑,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收入;要从政策到落实等各个层面上保证减轻农民的负担,真正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要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发展规模经营;特别是要放开农民手脚,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通过继续深化和推进农村经济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我国原有的城市已无力接纳数以亿计而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解决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一大难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为我们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

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当注意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在城市自身发展方面,解决好城市结构失衡的问题。

现在是,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内地城市尤其是西部城市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自身城市化,亦即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

发展小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消化当地农业人口;三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对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期” 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而勾划出的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向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
更平衡的小康迈进的一个宏伟蓝图,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以中国所有人口走上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归宿。

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使人民生活更殷实。

过去二十年,我们主要实行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现在提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进一步从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使中国所有人口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实惠,走上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的道路。

这是一个全国人民企盼的宏伟的奋斗目标。

二是,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人讲小康很多年了,过去我们讲小康,主要是从生产发展水平提高方面来理解,指的是经济上的小康生活。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则不同,是一个新的提法,叫“小康社会”,提的更明确,内容更丰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单单是发展人民生活指标,而是包括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法制更完善,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切合实际,可望可及。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实事求是,不仅可望,而且可及。

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巨大潜力。

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以预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一定会胜利实现。

届时,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