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对于丝绸之路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地理、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如起点、终点、经过地区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文化交流。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历史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终点及其经过地区,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导学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1.教师提问:(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赛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赛课导学案_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教案)【本课总体设计思路】鉴于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且本课在现在展开教学,初一学生对汉朝的历史知识不熟悉,包括本课的所有历史背景,所以我想本课的设计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越能够通俗易懂,越能够浅显地让学生让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解并感受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就更容易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以重游丝绸之路为主线,把烦琐复杂的历史知识融入到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中,整节课按照“坎坷丝路忆英雄”“友谊丝路促交流”“畅通丝路强管理”“崭新丝路创辉煌”四个环节并配合我校的“五环”教学来设计。

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长了知识,完成了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口、动脑等多项能力。

【一、说教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选自《中国历史》(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本课着重讲叙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尤其是丝绸之路对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本课也与当今“一带一路”战略有紧密关系,可以借古论今,拓展学生知识面。

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史实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2.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2.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说学情】初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参与生动的课堂,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

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在看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地理概念较多,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

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案_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这些基本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是本课设计的主要依据。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

前面介绍了汉朝的发展,学生基本了解了汉武帝时期完成了大一统,本课继续讲述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成就,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形成以及汉朝时期对西域的管理。

(二)学情分析基本特征: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都是些12、3岁的小孩,课堂上会比较活跃和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且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所以应抓住此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像小组讨论,创设情境等,希望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之前通过阅读课外书,电视等媒体工具对丝绸之路等历史故事略有了解,但是他们并不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因此要帮助学生深入地去分析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作用。

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上半个学期历史课学习,初步知道了历史的基本要素,但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还是欠缺,所以要继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讲述,引导其讨论,回答,在课堂上给予展示的机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地图,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在在地图上标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方向、经过的地区,3、列举出丝绸之路中西方贸易的货物,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了解张骞出使的经历,体会其出使过程中的艰险;2、参与活动,概述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学习他身上不怕困难的坚持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交流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整体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中外文化交流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丝绸之路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课件。

2.资料:收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位置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历史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展示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导学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经过的主要国家;3.了解丝绸之路的交流内容和方式;4.领悟丝绸之路对于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导学内容:一、导引问题:你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探究:通过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点和终点、交流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Step 1 学习课前导知识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有哪些主要的交流内容和方式?Step 2 预习导入1.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回答以下问题:(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2)丝绸之路上有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有哪些?(4)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有哪些?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_______,终点是_______。

(2)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文化以及_______等。

(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主要有陆上运输和_______运输。

Step 3 精读课文1.阅读课文,并回答课文中的相关问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2)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3)丝绸之路的交通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分别有哪些特点?(4)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包括哪些物品?如何影响到中国和其他国家?2.理解课文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用自己的话解释。

(1)丝绸之路:_________(2)绵延千里:_________(3)珍稀物品:_________(4)圃田:_________(5)高脚炉:_________(6)珍贵的交流:_________Step 4 总结归纳1.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丝绸之路起初是为了中央政府的需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开辟的一个贸易路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②知道丝绸之路的开通,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③学习张骞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③成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目的:联络西域国家防御匈奴;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③成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②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①路线a山东—朝鲜、日本b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时期①机构:西域都护②时间:公元前60年③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时期①派班超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再次出使西域【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解析:是因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探究二:问题:依据材料,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作用?这条“通道”体现了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并指出汉代丝织品沿该“通道”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①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赛课导学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赛课导学案_5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 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
导入
1、展示《凉州词》和《送 元二使安西》。
学生朗读并找出 和“玉门关”“阳 天。
通过古诗,引起学生的 兴趣。
张骞通西 域
1、播放地图,讲解西域 的概念。
2、播放图片以及材料, 提问学生“请依据图片 和材料,用词语形容西 域的情况”。
3、播放材料“招贤令”, 提问学生汉通西域的目 的。
4、播放张骞出使西路路
1、学生看地图, 并听教师讲解。
2、学生观看图片 以及材料,思考 并回答教师问 题。
3、学生阅读材 料,思考并回答 教师问题。
4、学生听教师讲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的 阅读和理解材 料的能力。
线图,讲解张骞出使西 域的过程。
5、播放材料,思考总结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解。
5、学生阅读材 料,回答冋题。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以,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丝绸之路
1播放地图,让学生根 据地图讲出丝绸之路的 路线。
2、东西方贸易与文化 的交流的内容,总结丝 绸之路的作用
3、历史和现实的呼应: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 施。
1、学生根据地图 讲出丝绸之路的 路线。
2、学生思考并 回答冋题。
让学生认识今新疆地 区在汉代就成为我国 疆域的组成部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学习目标】1.讲述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增强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的过程,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和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

3.识记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主学习】1.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______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经过: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丝绸之路是古代确理解是()A.张骞是去西域的第一人B.张骞第一个率使团去西域C.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重要信息D.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2.《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D.寻求军事联盟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4.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使世界连成一体5.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全球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丝绸之路的初步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2)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优秀的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旨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意义。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等。

3.教学道具:丝绸之路模型、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其路线。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

同时,强调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导学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导学案_4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基本史实,让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进而谈谈我们对今天建设“丝绸之路“的感想。

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四、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五、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汉初的西域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往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提问问题: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了解机构设置的背景、时间、职责和意义。

二、丝绸之路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掌握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
1.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_____。

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使者、商人接踵西至,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通过、今地区,运往,再转运到,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交通要道。

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从南下,绕过,穿过,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到。

3.对西域的管理
西汉:(1)时间: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职责:总管。

(3)意义: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
(1)西汉末年,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东汉明帝时派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3)班超派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二、合作探究
三、复习巩固
1.有一句广告词:“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A.张骞B.卫青 C.霍去病D.董仲舒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交活动,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
A.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了内地
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 D.西域各国开始归属汉朝的管辖
4.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5.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①核桃②小麦③石榴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四、综合提高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