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典时代中国公共危机防御体系的四个层次

合集下载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判断题)

1.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的触发媒介。

2、194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民防法》。

3.四川遂宁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4.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

5.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共同决定的。

6.自2003年“非典”爆发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取得了不容否定的

成绩。

7.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了消防力量在社会应急救

援方面的职能。

8.当公共危机特别重大时,国防力量成为应急处置的最后一道屏障。

9.应急资金是公共危机保障系统的基础。

10.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11.2003年10月,北京建成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遗址公园。

12.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

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14.预警系统要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组织、协调多样化的预警组织。

15.绩效是衡量预警系统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它是指可否对处于风险威胁中的人提供有力的

保护。

16.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李·维特治下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推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

减缓计划,即“影响工程:建设抵御灾害的社区”。

17.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

18.当危机发生后,救人应成为响应活动的重中之重。

非典事件

非典事件

不能采取宣布疫区的行动
• 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 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在 疫区内除采取《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规 定的4条紧急措施外,还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 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疫区封锁 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宣布。
公共信息管理1
• 3月26日广东省副省长今天在此间透露,日前 在广东肆虐的非典型性肺炎已得到有效控制。 • 3月26日新华社刊出报道:北京市卫生局新闻 发言人说,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 制,病源没有向社会扩散,本地没有发现原发 "非典型肺炎"病例。--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 型肺炎的官方报道。
公共信息管理不当的后果
• 一、预警机制不能启动。预警机制必须以畅通的符合 实际情况的信息为基础。 • 二、社会动员和组织机制不能完整地有效地启动。 • “非典事件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了解信息是生存的基 本条件,信息误导就是对生命的误导,必须从生命本 体、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完整意义上理解信息获取的重 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知情权就是生存权。只有 让公众知道实情,公众才会有更多的理智的选择,公 众利益的损失才会减少到最小限度。”——段培君 2003年5月接待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公共信息管理问题
• 4月20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记者 招待会,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宣布令人震惊 的事实:北京已经确诊的“非典”患者达339 例,另外,还有疑似病例402人。高强认为, 卫生部的工作“确实存在一些缺陷和薄弱环 节”。 • 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卫生部部 长和北京市长的党内职务。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2)技术致灾因子。核辐射、工业污染爆炸、交通事故、有害物质泄露;
(3)生物致灾因子。暴露于病原体、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传染病、疫情;
(4)人为致灾因子。恐怖袭击、破坏、动乱。(具体内容见8页表1-1)
什么叫做脆弱性?
脆弱性主要是指人或事物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脆弱性包括: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
减缓措施可分为两种:结构性减缓与非结构性减缓。前者主要是“硬措施”,如兴建防洪堤坝、排水系统等;后者主要是“软措施”,如土地利用规划、保险政策、建筑安全法规。
减缓要想降低风险,其途径有两个:削减致灾因子或降低脆弱性。
降低脆弱性、提高弹性是做好危机预防的两种有效手段。弹性是指一个社会“快速、有效地对灾害进行响应、从灾害中复原的能力”。
2.不确定性(信息缺失、过量、冲突); 3.紧急性;
4.跨界性(突破地域限制、形成一个灾害链条); 5.政治化; 6.媒体化。
公共危机的消极影响: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社会、经济运行中断;3.消费与投资减少。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
危机管理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减缓(或预防)
制定建筑法规,建筑使用管理,立法,开展公共教育,发布公共信息,纳税奖惩,推行保险,其他奖惩,土地使用管理
风险管理的流程:
1.风险管理的第一步:确立风险背景(明确工作任务,建立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及风险评估的标准);

(四)公共危机的分级念

(四)公共危机的分级念

以上所说的是分类,那又为什么要分级呢,分级是将危机事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从而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便于人们熟悉、操作。一旦突发事件来临,按照应急预案分级响应,合理组织,才能有效、有序、有力处置突发事件。这个做法是世界各国危机管理的一条非常有效的共同经验。比如美国就划分了五级,分别用红、橙、黄、蓝、绿五种颜色表示。它可以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让公众和相关政府部门做好相应的危机防范和处理的准备。

在我国,根据国务院2006年1月8日颁布并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预警标识按Ⅰ、Ⅱ、Ⅲ、Ⅳ级分为“红、橙、黄、蓝”四级。下面就突发事件的分级情况作一简要介绍:请看标题

(四)公共危机的分级

Ⅰ级(特别重大)——用红色表示,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甚至波及几个省,处置工作一般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超出地方处理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如: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特大地震造成的惨重灾情,举世震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党政军民迅速应对,炎黄子孙众志成城。一场全民族的抗震救灾斗争在中华大地上悲壮地展开。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即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

设立了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连夜奔赴灾区。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1级处置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启动地震灾害Ⅱ级应急响应。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现场工作队214人,其中包括地震专家、现场应急队员44人,医护人员22人,救援人员148人,救援队12条搜救犬和地震救援车2台、应急指挥车1台,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判断题)

1.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的触发媒介。

2、194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民防法》。

3.四川遂宁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4.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

5.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共同决定的。

6.自2003年“非典”爆发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取得了不容否定的

成绩。

7.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了消防力量在社会应急救

援方面的职能。

8.当公共危机特别重大时,国防力量成为应急处置的最后一道屏障。

9.应急资金是公共危机保障系统的基础。

10.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11.2003年10月,北京建成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遗址公园。

12.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

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14.预警系统要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组织、协调多样化的预警组织。

15.绩效是衡量预警系统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它是指可否对处于风险威胁中的人提供有力的

保护。

16.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李·维特治下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推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

减缓计划,即“影响工程:建设抵御灾害的社区”。

17.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

新时代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新时代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新时代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公共危机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面对不断变化和复杂多样的公共危机,我国正处在新时代,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将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及启示进行分析。

一、特征经验

1. 政府领导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之一在于政府领导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的协调和领导至关重要。政府领导可以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制定决策并推动执行,从而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

2. 多元主体参与

在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参与也是一种特征经验。多元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媒体、专家学者和公众等。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协作,形成合力,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

3. 制度化建设

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也在不断推进制度化建设。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完善公共危机应对预案、建立危机信息发布机制等。通过制度化建设,可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确保危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 突发事件应对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也是一种特征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和相关主体需要快速反应,迅速部署,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对于公共危机治理至关重要。

5. 社会稳定

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中,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一种特征经验。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维护社会稳定是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序地应对公共危机,避免恐慌蔓延和社会动荡。

四级防控责任体系

四级防控责任体系

四级防控责任体系

一、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给社会稳

定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防控责任体系。本文将环绕四级防控责任体系展开详细介绍。

二、四级防控责任体系的定义

四级防控责任体系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

和个人共同承担起相应的防控责任,形成一套层级清晰、分工明确的防控责任体系。四级防控责任体系由国家级、地方级、社区级和个人级四个层级组成。

三、四级防控责任体系的职责和内容

1. 国家级职责和内容

国家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担负着总体协调、指导和决策的职责。具体内容

包括:

- 及时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告和相关信息;

- 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预案;

- 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

- 调动和配置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 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供专业指导。

2. 地方级职责和内容

地方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 根据国家级的指导和要求,制定本地区的应对预案;

- 组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

- 加强与国家级、社区级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协调;

- 提供必要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 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3. 社区级职责和内容

社区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负责具体的基层防控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 组织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防控意识;

- 实施居民健康监测和筛查;

- 组织居民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温测量;

- 配合地方级和国家级的工作,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种危机事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各种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使各级政府认识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升政府危机预警能力,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机是政府所面对的严峻考验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公共危机预警应急能力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基础,对危机的控制和解决发挥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危机;预警;对策

在过去的60年里,我国政府始终重视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危机预警、处理体系,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危机管理方法。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我国政府已成功处理过不少公共危机,积累了许多处理公共危机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在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成功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公共危机预警对于我国来说还有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为做到及时有效的应对,世界各国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法治原则。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如我国先后制定了《戒严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但是,每一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或者是危机发展到多个领域,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法律规范作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依据,很难协调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运作。并且我国目前的这种针对某一特定的危机领域立法,有可能存在立法的真空,形成某些领域发生危机处于紧急状态时还无法可依的情况。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国家行政法规,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同时,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紧急状态法也已被列入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立法计划。

新时代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新时代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新时代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愈发复杂多样化。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仅

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也对国家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治

理公共危机过程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治理模式和方法。这些特征经验不仅对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值得其他国家和

地区借鉴。本文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经验出发,探讨其启示和价值。

一、快速反应是关键

在新时代,公共危机的发生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快速反应成为公共

危机治理的首要特征。我国在多次公共危机事件中,都展现了快速反应的能力。比如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我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并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在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中,政府也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和清理工作。这些都显示了我国在公共危机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快速反应是治理公共危机的关键。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在危机发生之时迅速行动。政府还需要

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确保危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二、信息透明是基础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信息的透明度对于公众的安抚和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多次危机事件中,都积极采取了信息公开的措施,加强了相关信息的发布和披露,

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危机的情况,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在2014年南海风灾中,政府及时发布了风灾预警信息,指导民众做好防护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在2018年的山体滑坡灾害中,政府也及时公开了救援情况和灾害损失,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从“非典”中国公共安全管理

一、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第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作为管理对象的国民

的公共卫生知识薄弱甚至缺乏,例如对一些疾病的致病原理和传播途

径不太清楚,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与政

府和医疗单位有效合作,甚至产生排斥和扩大事态的情况。还有对食

品安全法律知识淡薄,制造大量不健康的食品,使用大量不符合规定

的添加剂,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健康等等。

第二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作为公共卫

生管理的发起者,例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规定执行,执行力不够,甚至存在腐败现象。再者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不够,一些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现象依旧存在。此外,国家颁布的政策不足,对公共卫生特征的管理不足。

二、“非典”相关方面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转变

第一是观念上的影响和转变。“人的安全”的概念和观念得到真

正的重视和关注,人的地位、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身份难以区分,人人的生命健康都是那么的重要和关键。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可怕性、突发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有了初步的

了解和认识。国家认识到了是不是不应该盲目地追求GDP,而忽视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否应该加大对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的投入,是否不要形

成国家的畸形发展等等问题。

第二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制定措施、完善措施、增设部门机构的影响和转变。“非典”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加

速建成应急管理体制。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

急预案中建立的。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以及预案》,我国政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一、本文概述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2002年至2003年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疫情对中国危机管理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应对此次公共卫生危机中所展

现出的挑战与机遇。文章首先回顾了SARS疫情的爆发和全球蔓延情况,分析了该疫情对中国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系统带来的严重冲击。随后,文章详细剖析了中国在SARS疫情中暴露出的危机管理问题,如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SARS疫情之后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提升中国危机管理能力的积极影响。文章总结了中国在SARS疫情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建议。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SARS疫情对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二、SARS事件概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事件,又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次爆发于2002年,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及密切接触传播。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期间,SARS迅速传播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作为疫情的重灾区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SARS疫情的爆发暴露出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诸多不足。疫情初期,由于信息不透明、防控措施不到位、医疗资源紧张等原因,导致疫情迅速蔓延。随着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恐慌情绪逐渐升温,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预防必须为主—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

预防必须为主—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

65

封面选题:全球风险时代的国家治理我们的卫生工作方针经历数次调整,但不管怎么变,“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最重要的方针。预防必须为主

—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王绍光

2020年春,一场新冠肺炎危机肆虐中华大地。现在疫情已渐消退,但还

没有结束。与17年前的“非典”危机相比,这次疫情造成的损失足足高出一

个数量级:就确诊人数而言,前者数以千计,后者数以万计;就死亡人数而

言,前者数以百计,后者数以千计;就直接经济损失而言,前者是千亿级,后

者是万亿级。面对如此惨痛的遭遇,人们不禁要问,这类疫情在多大程度上是

可以避免或减弱的?诚然,引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现

代国家之所以设置一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就是为了减少疫情发生的几率吗?

最近,习近平在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时指出,“这场疫情对全

国各级疾控中心的应急处置能力是一次大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疾病预防

控制体系可以正常发挥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套体系会失灵?本文通过

梳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疾控体系经历的四次危机,希望能从中吸取一点

教训。

预防为主及其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中国政府就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

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从那时到现在,随着经

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我们的卫生工作方针经历数次调

整,但不管怎么变,“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最重要的方针。

预防为主,必须以一套卫生防疫体系为抓手。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新中国甫一成立,政府就开始致力于构筑这种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资料

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请专家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未作文字疏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今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事件、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其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因此,建立预防突发事件、强化危机管理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则显得极具必要性。今天,我们邀请社会发展专家,研究部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网友踊跃参与提问。

主持人:D部长,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政府是否应把建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列为考核政府能力的指标?

D部长:首先,我们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把它混

为一般的事故,不是太准确。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2003年,一场“非典”突然袭来,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非典”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去反省和总结,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而2003年的非典危机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这次“非典”疫情的扩大,除了受卫生技术条件的制约外,在初发时对“非典”的传染性和可控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及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大。在我国政府刚涉及非典危机时,信息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反应能力较为迟钝。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是难以明确的,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SARS后的“一案三制”

SARS后的“一案三制”

SARS后的一案三制 《左传昭公四年》曰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每一个重大灾难之后,都是一个国家自省并前进的契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众多的灾难事件,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也在应变中成长。 2016年,SARS撕开了中国公共应急体系的缺口。21世纪初的中国,正值经济和体制转轨,随着传统政府职能的退出、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存在职能缺位。这导致SARS期间,政府缺乏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当政府意识到,中国传统的条块化应急体制已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时,中国公共应急管理体系的改革之路旋即开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也随之起步。一案三制成为建设的核心内容,即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应急法制的建设。 应急预案体系 从以往的国际经验来看,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及部门预案,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国家预案。而在中国,是以总体预案的制定来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从而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2016年9月,在及时总结应对SARS过程中的工作与经验后,北京市发布了《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开始全面布置政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总结大全 zongjie 201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为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将公共事件实行分类分级,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共计4类,级别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级。该预案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此间,各省市陆续开始按照总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体预案及其框架指南,编制地方应急预案。自此,中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6年4月,国家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240余万件。 应急管理体制 从SARS开始,依托各行政部门设立的跨部门、跨单位的专项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迅速建立起来。2016年4月23日,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成立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全国非典性肺炎防治工作,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任总指挥。2016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成立正局级别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国务院、各省区、市政府也均组建了各自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与现有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一起,

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

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

127

收稿日期:2020-05-22

杨翠(中共林芝市委党校 西藏林芝 860000)

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人的生命最宝贵,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我们要努力的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长治久安,编制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努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经验;法治化

今年,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高度关注新冠肺炎疫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感染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公共卫生事件是影响公共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任何涉及到公共安全领域的问题,都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人的生命最宝贵,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我们要努力的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长治久安,编制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努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

一、回顾我国公共安全走过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非典时代中国公共危机防御体系的四个层次

非典疫情在最为严重的北京也趋于平静,而对非典危机的深刻反思正在展开。其中构建中国的危机防御体系备受关注。这个体系由表及里分为四个层次: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社会安全应急机制,高效的行政系统,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亡羊补牢,首先是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这次非典危机,暴露中国医疗卫生方面的窘迫。在有些比世界很多国家都要大得多的省市里,竟然没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许多医院缺乏隔离病房和抢救设备,号称人才聚集的北京也缺乏足够的合格医务人员。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报告,中国公共卫生支出所占的财政比例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4位。医疗卫生是社会公共产品,中国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加大投入。中国人口多,家禽牲畜多,生活环境局促,卫生习惯和条件很不理想,各种病毒总会不断出现,必须落实以防为主的政策。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尤其要加强流行病最容易暴发而防御能力非常薄弱的农村,以及难度很大但影响很大的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这些地方正是“木桶理论”中最短那块木板。中国政府应该对各地区部门的疾病控制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配资源,有效分享信息,在出现疫情时做到早防备、早控制,依法处理相关事务。

未雨绸缪,第二道防御是建立和健全社会应急机制,应对各种可能的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现代社会是高风险性的社会。人口和经济高度聚集,随之而来的地震灾害、瘟疫危害的程度、危险系数明显增高。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产生危机的因素复杂而且巨多。这次非典疫情检验出中国处理危机的诸多环节存在不少问题。非典不仅敲响公共卫生的警钟,而且要求中国对包括重大灾害乃至地区冲突等各类突发事件保持警惕。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副总统及时转移到最安全的地方,总统在第一时间向公众讲话,五角大楼立即发出了安全防范及对嫌疑犯的通牒,显得有条不紊。在“911”当日傍晚,美国总统宣布纽约曼哈顿地区由联邦紧急管理署接管,依照联邦紧急应变计划,协调所有联邦、军方与地方单位,处理后续紧急救灾事项,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公共行政应急实验。中国现在的应急处理方式,往往是遇事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等。这样的临时班子用行政办法协调各方面关系,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见得好。中国在“911”后也尝试建立自己的应急体系,并在广西设立了国家应急体系试点。经过非典危机,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危机处理体系更为迫切。

治标还要治本,第三道防御是进一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构建高效和有效的行政系统。这次抗击非典中,国家领导人的果断亲民,抗役大将的临危受命,受到民众的普遍赞誉。但是,整个行政体系的问题很多,需要改进得地方不少。非典危机对中国各级官员的能力水平进行了大检阅。一些官员只会做太平官,在危机面前犹豫观望,举止失措,乃至贻误战机。在中央政府命令之下,各方才有效行动起来。假如疫情之初,守土一方的官员就警觉反应,积极主动,迅

速应对,那么防疫的形势就不可能如后来那么严峻。称职的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要敢于负责、勇挑重担,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难。中国的行政体制中,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条块矛盾一直没解决好。这种条与块之间缺乏协调统一,以致非典降临之际,信息不通,行动迟缓。从经验看,中国这样存在巨大差别的国家,应当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他们能迅速反应,及时处理,控制灾害的影响范围。中国还要大力革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非典出现初期,许多官员官僚主义表现严重。在抗击非典动员之后,形式主义又有所抬头,一些地方行动不讲科学,工作粗暴。还有些地方露出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这些给中国今后的行政治理留下隐患。

防病重在强身,第四道也是中国抵御风险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通过变革和进步,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在非典降临的危难之时,中国抗疫军令如山,其调动资源的能力,令行禁止的效率,快速决策的机制,社会动员的成效,有目共睹。这体现了中国社会在组织和动员方面的优越性。但是,中国政府还不是现代化的政府,中国社会还不是现代化的社会。在医学意义上,提高身体素质是抵御疾病的最佳药方。在社会意义上,建设现代化社会是抗击风险的根本。经过非典的洗礼,中国在社会现代化方面需要加快进程。中国要着力提高民族素质,建设文明社会。中华要改变传统的陋习,推行分餐制,杜绝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和修养。中国要加快社会改革,建设均衡社会。中国社会结构不均衡,尤其是农民、农村为最薄弱环节。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加快城市化进展。社会发展要向更和谐、更公平、更均衡的发展方向迈进。社会总体的均衡,是抵御风险的基础。中国要反思政府角色,构建市民社会。在这次非典危机中,政府的责任太大,承担过度的义务。面对灾难,人们不假思索地依赖政府救助。而在健全市民社会中,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个体三者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构建市民社会,将有利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也适度缓解政府的压力。

历史经验与改革实践证明中国需要大工程

--------------------------------------------------------------------------------

束万里长江、拦奔涌洪水、没千古险滩、通黄金水道、取不竭水能……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世纪夙愿,今天凌晨随着巍巍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正在变为现实。

近年来,国家史无前例地投入万亿元资金,加快建设类似三峡工程这样福泽后世、关乎国脉的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公路等相继横空出世。历史经验与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需要大工程。

大工程能够最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一个幅员广阔而发展还不平衡的的大国而言,资源的优化配置往往要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我国水力资源7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石油、煤炭等能源也相对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而我国的经济重心则偏向东部沿海地区。缘于此,旨在对资源格局进行宏观调控的大工程,将大大改善这些地区的动力供给状况。建设大型基础工程,必然成为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快速缩小区域贫富差距的选择。

大工程的实施能够加快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工程建设一方面会带来就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水、电、气等基础能源实现充足供应后,将使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大工程更是我国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三峡工程曾数十年争论难定,国力能否承受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外汇储备2800亿美元。一批大工程顺利上马,体现了国运昌盛、国力增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从长期看,大工程将会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整个国家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纵观世界历史长河,大工程多形成于昌隆盛世。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多年来优化能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动能的努力,最终都将通过大工程的实施得以逐步实现。

中国,大工程正当其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