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旺久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详细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详细教学设计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一、开眼看世界1。

背景2。

代表人物及主张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

目的2。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3。

洋务思想及结局三、维新变法思想1。

早期维新思想2。

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3。

维新思想的结局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本节课可采取提问、史料阅读、编排历史剧、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课前布置作业:(1)课前预习,分组讨论。

(2)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制作封建顽固势力与维新派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

出示:19世纪初西欧自然科学成果图片。

师:三这些都是反映19世纪初期欧洲情况的图片,通过观看,我们体会到此时欧洲情况如何?回答:自然科学、工业革命等师:此时的欧洲国家正在迅速崛起,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那么同一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况呢?回答:政治:腐败;经济:自然经济;军事:军备废弛;对外:闭关锁国等师:通过前面的比较不难看出,中西方之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必然会导致什么现象出现呢?答:西方列强侵华(鸦片战争)师:对,鸦片战争隆隆炮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开始感受到中国的落后,于是他们“开眼看世界”,在中国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思想观点。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初步把握重点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已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还不够清晰。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辩证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善于质疑和思考。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首先,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观念,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外敌侵略。接着,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然后,引入戊戌变法,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主张,强调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学生明白改革是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主题包括:“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有哪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如何演变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你认为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形成课堂互动。

教学设计6: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6: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立意:从世界形势、重大侵华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从我们民族的心态角度反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艰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

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

期望学生形成向他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开放心态。

说明:本教案在主备人费校长二稿基础上整合,还借鉴了2011年第1期《历史教学》上黄天庆老师《从心态视角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札记》,2012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刘莉老师《“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为例》等。

导入——出示“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图:沉浸在康乾盛世中,我们民族是怎样的心态?画面反映出来明显的不平等,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固有的华夷文化观(副板书)——“贵华夏,贱夷狄”,中国人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恋心态,自认是“天朝上国”。

再出示——中国人的“天下”体系图(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论述),从文化上看:“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中国当时自然把西方国家看做夷狄、蛮夷。

那么,究竟是什么大事惊醒了“天朝上国”,也挑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华夷心态?引出课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篇: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思想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进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结果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开眼看世界”1.设疑提问引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教师提问:“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根据必修一、二的已有知识可回答:(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过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4.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尝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其影响。

3.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分析其历史意义。

4.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维新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 谈话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作业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近现代史教材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书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改革措施;(3)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开展课堂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历史情感;(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及其影响;(3)“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师夷长技”是什么?它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其影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3. 思考: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2)评价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理解程度,包括知识掌握、分析能力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内忧外患,近代中国是如何寻求变革的?这种变革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师夷长技”思想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师夷长技”思想:阐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观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
1.课堂提问: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
(4)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学资源:
(1)教材: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2)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网络资料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关注点:
3.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挑战、勇于改革、追求进步。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民族危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探索。
2.新思潮的涌现:介绍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思想,分析其背景和意义。
3.洋务运动: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其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过程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师夷长技”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4.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史料分析: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师夷长技”的实践与影响学习洋务运动中的代表性技术和工程,如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等。

探讨“师夷长技”对近代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2. 第七章:维新变法的兴起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以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掌握“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2)运用比较法,分析维新变法与传统变革的区别,认识维新变法的先进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引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 合作探讨:4. 课堂讲解:讲解“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以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述“师夷长技”思想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 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3. 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期的改革措施,突出维新变法的特点和意义。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影响。
3.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资料、严谨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对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背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问题导向:本节课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变法法令、改革措施等,并分析其意义与不足。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途径,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2.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或短片,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背景。
3.创设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等,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须三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须三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基本理念: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设计依据,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知 识点的同时,更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2.教学与活动策略: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板书展示法、学案导学法、史 料教学法等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把握教材基本知识结构,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 过选用适当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结合学习历史的能力。
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 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题来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潮流》 。 2.学习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过程。 3.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课题介绍了近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派别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学 习先进技术和制度的过程,对于我们从深层次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思想解放、制度变迁、社会 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对我们继续向西方学习先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开门见山,通过单 元形式的新课引 入,让学生明确本 课学习的内容,并 和下一课的学习 结合以来
指导学生自 主学习,提升学生 的历史学习能力 和思维方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 课堂小结 救国思想,尽管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 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最后归于失败,但 是源自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救国救民的探索。
向 西 方 学 习
地主 阶级
洋务派 自强
由浅入深、
资产 阶级
后维新 变法
经济、政治、教 育(实践)
提升本课主 旨,为下一节课的 学习做好铺垫
七、教学评价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1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设计一些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相关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问答题:设计一些分析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论述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进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分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利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五)总结归纳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师夷长技”的含义及其影响。

(2)理解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师夷长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

(2)通过对近代维新思想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近代中国落后根源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3)认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的探索,以爱国之心不断进行社会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教学难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读图法。

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他们不断探索,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之路。

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过程:①林则徐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图强。

④康有为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提出了“三民主义”等维新思想。

⑤变法失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的屈辱时期。

(3)影响:近代维新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1)经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

(2)政治:封建专制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3)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受到阻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打破传统,引进西方技术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如军事装备、工业制造 等,打破了传统观念和制度束缚,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政治改革,促进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变法维新主张,推动 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促进了考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各种问题,如该时期的历史意义、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的 影响等。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该时期的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强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 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从师夷长技开始,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 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开阔了 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
推动教育改革
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 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科技与文化的传入与影响
西方科技的传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的建立,引进了西 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北洋水师的建立则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
西方文化的影响
除了科技方面的影响外,西方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的教育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同时,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从本单元内容的结构看,本课与下一课紧密相连,意在完整地向学生展示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本课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

从本课的内容考虑,课文所涉及的三个子目,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区别,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一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方法教师精讲,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梦是什么?伟大的复兴之路何时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屈辱史,也是中国人的斗争史,还是中国人的探索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的富强寻找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一段艰难的寻找民族复兴之路的思想历程。

课前预习问题:1、阅读第五单元引言,解读单元标题: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什么?潮流是怎样一步一步演进的?2、根据下面材料结合单元引言,说说鸦片战争前思想界的状况。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即未开化的野人)。

传统中国人的“天下”体系(从文化上区分)---根据冯友兰先生的描述状况: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华夷文化观②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主题探究一:开眼看世界1、(概况)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表格和问题代表贡献地位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________》与《各国律例》等资料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萌发的?材料一、“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上海实验学校多吉旺久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整体概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的中国人在思想界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旋律。

本课分三目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阐释了鸦片战争结束、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

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1.背景
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民族危机→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目的)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3.评价
积极性 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B.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C.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意识)
局限性
A.尚未付诸实践
B.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C.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林、魏的思想为何未付诸实施?
答: P68历史纵横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嘲讽和攻击,
进一步说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根深蒂固。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旗号(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点)
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纲五常”是立国之本,西方的近代技术可以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但不得混为一谈。

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之目的。

4.内容(实践活动)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
5.结果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6.评价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诱导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评价
积极性(客观)
(1)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实践);
(2)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窗口;
(3)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
局限性(主观)仅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思考题2: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你是否同意?
答: P69学思之窗同:师夷异:制夷
林、魏以“师夷”为手段,“制夷”即“反侵略”为目的
洋务派同样以“师夷”为手段,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才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原因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出现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及主张王韬、郑观应
主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重点)
(1)背景:
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文化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2)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3)主张康有为——借经学、孔子名望,否定专制,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梁启超——抨击专制、倡导民权。

严复——封建君主大盗窃国、国家属于人民
(4)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5)结果:失败
(6)意义: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突出)思考题3: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借经学和孔子名望来宣传变法?
1.借经学是人们的思想守旧顽固、借孔子的名望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思考题4: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得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4)封疆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外洋事物,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总结全课: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被本课的历史人物所感动,下列奖项你想颁发给哪位思想先驱?请选择一下,并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说明理由。

感动近代中国
勇于探索奖、思想创新奖、勇于实践奖、最佳宣传奖、最佳西学奖、崇高爱国奖
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李鸿章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