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汇编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汇编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2.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 )。

A.服从 B.依从 C.从众 D.模仿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9、课堂中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的结果。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0.以下()包括了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1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形成()。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里的人际交往D、课堂气氛1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13.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正式群体 B.联合群体 C.松散集体 D.集体1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15.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课堂群体管理教案模板范文

课堂群体管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堂群体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课堂群体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堂群体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经历,谈谈对课堂群体管理的认识。

(二)课堂纪律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如: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离开座位等。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讨论如何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果。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分析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及后果。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课堂纪律管理水平。

(四)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在活动中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参与,体验课堂群体管理的重要性。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对课堂群体管理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反思自身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其积极性。

2. 课堂纪律:观察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评价其自律能力。

3. 团队协作: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课堂群体管理的心得体会。

2. 设计一份班级课堂纪律调查问卷,收集同学们对课堂纪律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找出自身不足,为提高课堂纪律管理水平而努力。

教师招聘考点——课堂管理

教师招聘考点——课堂管理

教师招聘考点——课堂管理第一节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包括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课堂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堂环境管理包括物理环境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等;课堂纪律管理包括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1、维持功能所谓维持功能,指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促进功能所谓促进功能,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近些年发展出的功能,指课堂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走向成熟。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等。

(二)班级规模一般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课堂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三)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

(四)对教师的期望班内的学生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三、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教师效能取向(一)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基本理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来决定的,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并根除不适宜的行为。

1、斯金纳模式(矫正模式)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清楚地讲明规则;第二,忽视不良行为;第三,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奖励。

2、坎特模式(果断纪律模式)希望借助有效制定和实施课堂秩序来进行课题纪律的管理。

果断纪律包括:事先陈述和解释要求、期望;坚持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如“我要求你……”,“我喜欢这种做法”等提示学生,但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运用明确、冷静、坚定的口气和目光;用非语言性的姿势来支持言语要求;不用威胁和斥责来影响学生的行为;时时重复自己的要求,不要升格为训斥。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核精要:第十二章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核精要:第十二章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核精要: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第一节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群体的特点所谓群体,指基于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也称团体。

群体通常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第二,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最后,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一)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组织地位。

一般而言,正式群体的产生与发展要历经三个阶段,即松散群体阶段、联合群体阶段和集体阶段。

(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在正式群体内部,各成员在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三、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指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群体对个体活动起到的这种促退作用,被称之为社会惰化。

(二)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常常被当作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处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四)从众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群体压力是产生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五)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六)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无形的教学环境,通常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三种: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也有很多。

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心理学指导:课堂管理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心理学指导:课堂管理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心理学指导:课堂管理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第五章第二节课堂管理。

本节主要考察点包括:课堂管理的概念功能及目标、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课堂群体管理、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功能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功能,是指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深度链接课堂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师生、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的。

2.促进功能。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

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而不是让学生安静、驯服地遵守课堂纪律。

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能增进教学效果;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一般说来,课堂管理具有三个重要目标:第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课堂自由气氛,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page]2.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2011(13-15)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2011(13-15)

群体规范: 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
文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形成三个阶段:
相互影响阶段,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事物的 评价与判断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由于趋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行为上的一 致性。

课堂气氛: 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
态。 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教师领导类型: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课程表的编制 教学过程的规划
பைடு நூலகம்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 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不等于差生、后进生;优秀学生也有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类型:

扰乱性问题行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 心理问题行为:退宿、神经过敏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了解)
(二)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不同: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 解释。 联系:教学评价要以测量和测验的结果为依据,否则就 是臆测;测量和测验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有实际意义, 否则就毫无意义。
二、分类(理解记忆) (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二)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四)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 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之课堂群体的管理_毙考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之课堂群体的管理_毙考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之课堂群体的管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

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教育心理学冲刺必备笔记。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1、群体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2、群体的基本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3、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二、活动的难易;三、竞赛动机的激发;四、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五、注意的干扰。

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1、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1)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 联合群体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3)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生活费,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员坚强的集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予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

积极引导。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引导。

对于破坏型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七、群体动力的表现不管中正式群体还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2014江西中学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纪律的管理

2014江西中学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课堂纪律的性质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学生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和监督,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怎样一个大集体中进行学习。

缺少教师的指导,他们就不能创立有组织的活动所必需依赖的集体结构——纪律。

学生只有在有纪律的活动中,才能学到维护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规范和态度,才能享受到有纪律的集体活动所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

而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

(2)集体促成的纪律自从入学以后,班集体对学生在发展控制自我和活动定向等社会成熟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开始对其他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事。

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系列的规范行为。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学习风气良好的班集体对管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和浓厚兴趣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任务促成的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马卡连柯说,我们的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自觉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2、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a.班级规模的控制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

b.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c.学生座位的分配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

(2)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课堂群体的管理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课堂群体的管理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课堂群体的管理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群体动力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一)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二)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三)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是接受。

第二是反馈。

第三是输入。

第四是输出。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新东方网课推荐:2017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判断题1.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

3.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6.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7.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二、选择题1.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2.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的现象是一种()。

A.吸引的人际关系B.合作的人际关系C.沟通的人际关系D.平等的人际关系3.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D.问题行为4.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A.课堂气氛B.群体规范C.人际关系D.群体凝聚力5.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B.从众C.服从大局D.集体凝聚力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B.群体压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2.简述群体动力的表现。

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复习要点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复习要点
– (2)后进生工作:
• 先尊重、多关爱、常激励、树榜样、开小灶
第三节:课外活动
• 1、课外活动分类:
– (1)校内活动 – (2)校外活动
• 2、课外活动的意义
– (1)开阔视野 – (2)发展个性 – (3)培养能力 – (4)道德教育
• 三、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 1、社会实践 – 2、学科活动 – 3、科技活动 – 4、文学艺术 – 5、体育活动 – 6、社会公益 – 7、课外阅读
•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 (1)社会和学生的定型期望 – (2)班集体的特点 – (3)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 – (4)教师自身的素质
• 四、课堂纪律管理
– 1、课堂纪律类型:
• (1)教师促成的纪律 • (2)集体促成的纪律 • (3)任务促成的纪律 • (4)自我促成的纪律
• 2、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 四、课外活动特点
– 1、自愿Leabharlann – 2、灵活性 – 3、实践性• 五、课外活动的组织
– 1、群众性活动 – 2、小组活动 – 3、个别活动
• 六、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 1、目的明确 –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 – 3、教师指导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 2、教师角色的形成
• (1)角色认知阶段 • (2)角色认同阶段 • (3)角色信念阶段
• 3、教师角色功能
– (1)教师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品德形成 – (2)教师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行为表现 – (3)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 (4)教师教育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 – (5)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学生集体风气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

2023年辽宁教师招聘之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纪律的管理

2023年辽宁教师招聘之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纪律的管理

2023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 课堂纪律旳管理2023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 详细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 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顿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复习要点】一、课堂纪律旳性质1.概念: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旳准则与控制。

2、类型:(1)教师促成旳纪律学生需要教师予以较多旳指导和监督, 由于他们不懂得在怎样一种大集体中进行学习。

缺乏教师旳指导, 他们就不能创立有组织旳活动所必需依赖旳集体构造——纪律。

学生只有在有纪律旳活动中, 才能学到维护社会和人与人之间旳某些规范和态度, 才能享有到有纪律旳集体活动所带给他们旳安全感和稳定感。

教师促成旳纪律应当包括构造旳创设和体贴。

教师旳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原则等, 都属于构造旳创设。

而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旳意见等。

(2)集体促成旳纪律自从入学后来, 班集体对学生在发展控制自我和活动定向等社会成熟方面起着越来越大旳作用。

他们开始对其他同学察言观色, 以便决定应当怎样思索、怎样行事。

久而久之, 学生会形成一系列旳规范行为。

因此, 对于教师来说, 建立一种积极向上、学习风气良好旳班集体对管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旳意义。

(3)任务促成旳纪律每一次任务均有其特定旳纪律, 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旳高度重视, 而对其他诱人旳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旳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旳充足理解和浓厚爱好为前提旳。

也就是说, 任务促成旳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旳。

(4)自我促成旳纪律马卡连柯说, 我们旳纪律永远应当是自觉旳纪律。

良好旳课堂纪律最主线旳特性就是形成了自觉旳纪律。

二、课堂构造与课堂纪律1.定义: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旳相对稳定旳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构造。

2、构造(1)课堂情境构造a.班级规模旳控制一般而言, 班级规模越大, 学生旳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 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旳得分就越低。

课堂群体管理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堂群体管理教案模板及范文

1. 让学生了解课堂群体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相互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堂群体管理的定义及作用。

2. 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3. 课堂活动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4. 如何进行课堂群体管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让学生思考课堂群体管理的重要性。

2. 讲解1)课堂群体管理的定义及作用2)课堂纪律的重要性3)课堂活动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4)课堂群体管理的方法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课堂群体管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课堂群体管理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课堂实践心得,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

1. 学生对课堂群体管理的认识程度。

2. 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 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

二、课堂群体管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堂群体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相互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堂群体管理的定义及作用。

2. 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3. 课堂活动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4. 如何进行课堂群体管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堂纪律重要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堂纪律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课堂群体管理。

”2. 讲解1)课堂群体管理的定义及作用教师讲解课堂群体管理的概念,强调其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课堂纪律的重要性教师列举一些因违反课堂纪律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3)课堂活动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教师分析课堂活动参与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4)课堂群体管理的方法教师介绍一些有效的课堂群体管理方法,如:建立班级规则、设立班级岗位、开展小组合作等。

教资科二课堂群里管理概述

教资科二课堂群里管理概述

教资科二课堂群里管理概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资科二课堂群里管理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教资科二课堂群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在线群聊的方式,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互动,分享学习资源和交流学习心得。

在教资科二课堂群里管理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一、建立教资科二课堂群的目的和意义教资科二课堂群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在线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建立教资科二课堂群,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和意义:1.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资科二课堂群里,教师可以发布学习任务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2.拓展学习渠道。

通过教资科二课堂群,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提高教学质量。

教资科二课堂群可以使教师更加方便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教资科二课堂群里,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1.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则。

在建立教资科二课堂群的时候,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则,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2.定期发布学习任务和资料。

教师需要定期发布学习任务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交流互动。

在教资科二课堂群里,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教师需要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5.定期进行学习评估。

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一、课堂管理1、定义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1、群体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课堂群体管理

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课堂群体管理

2015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课堂群体管理一、课堂管理1、定义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⑵班级规模(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1、群体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 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015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指导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1)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教师招聘冲刺必备——课堂管理

教师招聘冲刺必备——课堂管理

考点1:课堂管理概述及功能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维持功能;2.促进功能;3.发展功能。

考点2:课堂群体管理(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

2.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二)群体动力的表现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考点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风格分为:权威式、放纵式、民主式。

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另一个情境因素是班级本身。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4.对教师的期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

考点4:课堂纪律的概念及类型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