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
3 白杨
第一部分( 1-3 ):写荒凉的戈壁滩上生长 着_高__大__挺__秀__的__白__杨__树__。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上下结构 伞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陷入
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 活动中)。
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文
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 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 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听课文朗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 什么事?并根据文意理清文章层次。
火车,还要坐几天 状元成才路 么样的地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汽车。
3.“高大的白杨”和“几棵小树”分别指什
么?爸爸为什么微笑?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
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
棵高大的白杨树 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
沙成长起来。
哥哥和妹妹这一代的
爸爸这一代的边疆建设者 边疆建设的接班人
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年青 的时状元成才候路 》;散文集《第十个春天》 《第一个火花》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xī
sǎn fǔ
清晰 大伞 抚摸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shào jiānɡ 状元成才路 xiàn
介绍 新疆 状元成才路
陷入
晰伞 抚绍疆陷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晰 抚 绍 疆 陷 左右结构
参考答案: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适应 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高 大挺秀。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 到:听到兄妹谈论白杨树时,爸爸微笑地听着; 回答儿子的问题时,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看到小白杨树时,爸爸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白杨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2、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启发方式。如:我问:“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是什么?几棵小白杨树是什么?”一名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举手的人也不多,看得出我的提问不恰当,于是,及时换了一种问法:这棵大树指的只是爸爸一个人吗?还指那些人?我刚刚说到这里,学生已经高高的把手举起来了。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语文课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是多么重要。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3白杨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
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2课时教案一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2)反义词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精壮—(细小)消失—(出现)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3.白杨-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3.白杨松树的风格(节选)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在文中空格内填上适当的词语2.根据爸爸的表情,写一写他的内心。
微笑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肃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来工作;____________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___来工作;________________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_来工作。
松树的风格(节选)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从不自今日始。
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你看,松树的叶子可以榨油;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与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白杨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默读课文,讨论: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参考答案:白杨的特点:直;适应性强;生长迅速,高 大挺秀,生命力顽强。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 到:听到兄妹谈论白杨树时,爸爸微笑地听着;回答儿子的 问题时,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看到小白杨树时,嘴角 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字学习
xī 清晰
shào 介绍
sǎn fǔ 大伞 抚摸
jiānɡ xiàn 新疆 陷入
戈壁 人烟 界限 清晰 出神 沉思 插嘴 分辩 思路 抚摸 软弱 介绍 表白 陷入 新疆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多音字
yāo (要求) 要
yào (重要)
运用 这是一条很重要( yào)的要( yāo)求,你
一定要清楚地转告给厂家。
【软弱】
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 【戈壁】 荒漠地带。
卫兵,泛指担任保卫工作的人。文中指白杨树。 【卫士】
小组合作清单: 各组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白杨,写了一件什 么事?父亲的神情随之发生些什么变化? 2)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②危险在哪儿,消防官兵就在哪儿出现,他们不管是 火灾还是洪水,不管遇到地震还是塌陷,他们总是 坚强不屈,挺身而出,挽回无数人的生命。
从父亲的话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白杨树的顽强、无私。 那么,父亲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 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里可 以看出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① 高、直、大的外形特点; ② 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性格特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
临猗县示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年级五学科语文教学内容:3《白杨》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设计理念: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
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主题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白杨的顽强生命力,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会面对困境,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白杨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白杨的生长环境。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白杨信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教师提问: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在哪里?4.群学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白杨的象征意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拓展延伸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白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白杨的故事。
6.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写一篇关于白杨的观察日记。
搜集有关白杨的诗歌、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白杨的顽强生命力。
2.学生在讨论白杨的象征意义时,能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白杨的象征意义的认识。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白杨生长的环境,如沙漠、盐碱地,提问:“这样的环境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么白杨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呢?我们一起来找找课文中的描述。
3.白杨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 受锻炼, 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 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 子孙"的博大胸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 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 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 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 快地生根发芽, 它,它就在哪儿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 出粗壮的枝干. 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植物白杨(即毛白杨) 植物白杨(即毛白杨) 名 称: 毛白杨 别 名: 大叶杨,响杨,颤杨 科 属: 杨柳科 杨属 类 别: 落叶乔木 毛白杨为3种杨柳科(Salicaceae) 杨属(Populus)植物的通称,原产 北半球,较其他杨属植物分布于 较北较高处,以叶在微风中摇摆 而闻名.因分蘖快,多生长成林, 罕见单株者,甚有益於自然景观. 树皮灰绿平滑,分枝自然;绿叶 茂密,秋天转为鲜黄;雌雄异株, 春天葇荑花序先叶开放.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 自己的心.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 在还不能理解 不能理解. 在还不能理解. 你是如何理解"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你是如何理解"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你认为现在孩子们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的?你认为现在孩子们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白杨》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爸爸表达的是怎样的心? 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 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 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 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 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 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 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疆 (jiāng) (陷入) (新疆) 陷(xiàn)
戈壁
插嘴 抚摸 边疆
人烟
分辩 粗壮 陷入
界限
清晰 软弱
沉思
大伞 介绍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通往新疆的火车上, 一位旅客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 杨树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树, 热情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 献精神。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 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 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不择环境 不惧困难 坚强执着 无私奉献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 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 都能(茁壮成长); 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 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 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 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 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连接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 白杨《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一、说教材《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书写课文要求会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
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
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
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3.白杨
3.白杨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1.关于教材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2.关于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2 教师准备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一)创境导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羊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白羊一样平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二)学语习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 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1)默读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白杨树生活在那个环境的句子和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你的理解。
交流: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3)品读爸爸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4)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3.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三)归纳小结在满目苍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怎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3 白杨
代表作:中篇小说《年轻的时候》,儿 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等 《白杨》摘选自他写的《风帆》。
3 白杨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晰伞
抚
绍疆 陷
3 白杨
jiāng
疆
边疆 疆土
不要少写“土”。
jiāng
僵 “疆”表示分界、不相 通,偏旁是“田”。僵, 表示受冻变硬,偏旁是 “人”。
“你看那树多高!”
高
“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大
“你看它多直!”
直
3 白杨
爸爸眼中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课后2题(1))
白杨从来就这么直。
外在: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 内在:适应性强
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怕困难
坚强执著
不管遇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
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借物喻人
3 白杨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惧灾害, 生命力顽强的特征,正是边疆建 设者特有的奉献精神,他们就像点我 白杨一样,听从祖国的安排,无 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 建设边疆。
3 白杨
同学们展开联想——白杨树还可能生活在哪?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 ) 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 枝干……
3 白杨
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窗外闪过身影。(把句子写得更具体) 列车窗外飞快地闪过高大挺秀的身影。
2.哪有这么大的伞!(改为陈述句) 没有这么大的伞。
3 白杨
二、文章第十三自然段前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现在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设问。
3 白杨 公开课课件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 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 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 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不软弱,也不动摇。”
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 杨有哪些特点?
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 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shào) (介绍)
(jiāng) (新疆)
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xiàn) (陷入)
戈壁 抚摸
清晰 介绍
插嘴 新疆
分辩 陷入
浑黄一体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 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浑黄一体
自学指导2:
快速默读课文4~13自然段,画 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时间 3分钟
3.白杨
自学指导1:
1.自由读课文,标清自然段,找出生字、 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 浑黄一体 3.思考:课文中的白杨树生长在一个什 么样的环境中?画一画,读一读,你 体会到了什么?组内交流。 时间 4分钟
晰(xī) (清晰) 抚 疆
(fǔ) (抚摸)
伞 (sǎn) (雨伞) 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3 白 杨》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3 白杨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戈(gē)壁清晰(xī)2、近义词:坚强—顽强分辩—争辩沉思—深思挺秀—挺拔表白—表明争论—辩论3、反义词:坚强—软弱动摇—坚定表白—掩饰清晰—模糊4、词语积累:浑黄一体: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课文分析:1、本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本文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三、品味语句: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白杨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
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
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面对洪水,白杨树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
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
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
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