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浅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摘要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党中央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意义深远,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
自2008年3月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通过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结合自身工作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一、示范院校最初遇到的问题(一)办学思想陈旧。
长期中等职业教育和行业办学的历程,使得我校在办学理念方面凸现出诸多不适。
诸如: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学生理念、治学理念;精英教育影响深远,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思考和认识;仅仅满足于按计划招生、按课本教学、缺乏创造性思维;管理干部执行力不强,摸着石头过河、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人才的缺乏。
教师的专业性、学术性不强,科研能力较弱,与普通高校相比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结构欠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失衡,进行弹性学制、学分制、选修制等教学和科研管理改革时常常力不从心;教师在水平及思想、教学观念、方法上有局限,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办学经费紧张。
缺少经费一直是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无法回避。
虽然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过后,我国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投资体制,但经费匮乏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区域经济不发达、使得院校的发展捉襟见肘。
所以要解决资金问题是示范性建设之初需要面临的考验。
二、实施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的原因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程 。在具体 内容上, 结合社会 、教 育和体 4 课程 左 右 , 素 质 课程 所 占总 课程 比 培 养更加 立足 长远 ,服 务于 未来 。学 院 0q f 文化
( 下 图 )。 见
见 为指导推 进竞技体育 的全 面 、协 地 ,体育 职业 资格 、技 能培 训基 地 ,教 恃续发展, 培养 出更多优秀 的体育 练 员继续 教育 培训基地 ”。 才和 社会 需要 的体 育专 业高 技 能 : 我院 待解决的 问题 。
四 、构建 体 育运 动学 校 的人 二 .确 立 体 育运 动学 校 ( 中 才 ( 中职 )培养课程体系 职 )人才培养 目标
加强 职业教育 的培养 力度, 既要与社会接 可 以 半 天 学 习 文 化 课 程 、半 天 以 运 动 训
轨 , 宽就 业渠 道, 要培养 学生 继续 教 练为主 的模式 , 拓 又 也可 以上两节理论 、接 两
育 的意 识 : 以学 生 发 展 为 中 心 , 视 学 生 节训练 的模式 。在有大赛 的时候, 重 体育 运
培 在 课 程总 教学 时数 以平均每 学期 1 周 适应 能力, 养坚 强的 意志 品质 : 不断 8
课 。 由于 职 业 训练 的 需 要 , 育 运 动 学 校 识 、 服 务 社会 。 体
体育 运动 学校课 程 设计 的基本 理念 为例 , 以每天4 个学 时为课时数, 每周2 节 学习与实 践的过程 中, 0 掌握知识 、运用知 是 : 持基 础文 化课程 第一 的指 导思想 , 坚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
生创新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25.[3]严建雯.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3,(3).教育探索科学发展观与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楼渝英,艾继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0030)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尚存一定的差距。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改革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28194(2008)1821552021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新时期指导党和人民前进的重要理论,是理解和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中之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高专教育要更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在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上,使高职高专教育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高专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初探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初探蒲文庆(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3)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教育教学观念、课程体系建设、“双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办学的机制体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并提出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2-0094-02【作者简介】蒲文庆(1970-),男,福建诏安人,硕士,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兼福建省教育厅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现为福建省第四批援疆干部,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由于起步较晚,现有的高职院校多数又是在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的基础上或升格或改制或合并成立的,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推动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一是学校的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容易脱离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任务,容易忽视加强学生实践教育环节的职业教育特色,容易忽略与企事业单位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
二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为保证、以办学特色求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教育教学思想还未真正形成。
三是学校对高职教育这一类型教育的理解还有偏差。
有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后,就盲目地追求升本,想放弃自己培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有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自觉不自觉地把高职办成中职,缺少与高等教育相对应的职业技术能力的科技和知识含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江苏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理 念 , 变工 具 主 义 价 值 取 向 , 养 “ 素 质 ” 转 培 高 加
“ 技 能 ” 人 才 。在 课 程 设 置 上 , 精 心 设 置 人 高 的 要 文 教 育 课 程 , 教 学 目标 设 计 上 , 既 注 重 知 识 、 在 要
有 必备 的基础 理论 知 识 和专 门知 识 的基础 上 , 重 点 掌 握 从 事 本 专 业 领 域 实 际 工 作 的 基 本 能 力 和 基 本 技 能 , 有 良好 的 职 业 道 德 和 敬 业 精 神 。” 具 依
看 还是从 质 量上 看 , 已逐 渐成 为全 国高职 教育 都 的 “ 地 ”, 汀 苏 经 济 发 展 和 “ 个 率 先 ” 挥 着 高 为 两 发 越 来 越 大 的作 用 。但 在 其 发 展 过 程 中 也 出现 了一 些 问题 , 比如 , 才 培 养 模 式 与 目标 偏 离 , 养 模 人 培
高 职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究 竟 是 什 么 , 是 确 定 这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关 键 问 题 。从 国 家 法 律
法 规 和 政 策 来 看 , 职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定 位 有 一 高
人 才 。 因 此 从 培 养 目标 上 来 说 , 职 的 办 学 定 位 高
前 已拥 有 7 0余 所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 成 公 私 互 补 、 形
规 模适 度 、 具 特 色 的办学 格局 。无论 从规 模上 各
于 加 强 高 职 高 专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工作 的 意见 》 指 出 :高 职高 专 教 育 是 我 国 高 等教 育 的重 要组 成 “ 部分 , 养 拥 护 党 的 基 本路 线 , 应 生产 、 设 、 培 适 建 管理 、 务第 一线 需 要 的 , 、 、 、 等方 面全 服 德 智 体 美 面发展 的高 等技 术应 用性 专 门人 才 ; 生 应在 具 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
域的运 用 .也有 国家 对 高等职 业教 育 的基 本工 作质 量标
准 、 业 企 业 需 要 的 职 业 能 力 标 准 、 校 教 学 遵 循 的 课 程 行 学 标准, 等。 等
1
构 建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保 障 体 系 的 迫 切 性
11 社 会 各 方 对 高 职 院 校 质 量 保 障 的 要 求 .
考、 认真 探索 , 努力 构建 合理 、 全 、 健 有效 的人才 质量 保 障
体 系 . 断 提 高 自 己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 断 推 进 高 职 院 校 的 不 不
发展。
在 研究 人 才 培养 质 量 控制 实 践 中 . 入 “ 引 质量 标 准 ”
相 关 概 念 比 较 多 . 比 如 IO 质 量 认 证 体 系 在 教 育 服 务 领 S
展 的需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确 立“ 量标 准” 树 立科 学的人 才观 培养观 , 究 “ 质 , 研 控制 模型 ” 使 用“ 、 系统 方 法” 借 助“ 息化手段 ” 、 信
把 “ 筹兼顾 ” 为质 量监控 的根 本方 法 , 统 作 高职 院校全 面的人 才培 养质 量保 障体 系才 可能建 立起 来。
系 其生存 和发展 。 建人 才培养 质量保 障体 系 , 于高等 构 对 教 育“ 类 型” 新 的高等 职 业 教育 . 别是 对 处于 不 断 改革 特
与 快 速 发 展 之 中 的 高 职 院 校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为 此 . 当前 各 高 职 院 校 都 在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积 极 思
以科 学发展 观为指导 , 构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 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改革实施方案与步骤
实施方案
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 项任务和责任人,确保改革有序进行。
VS
步骤
开展试点和示范工作,总结经验并逐步推 广,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同时加强监督 和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0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
总结词
成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职院校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 积极的作用。
03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 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 用的职业技能。
详细描述
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双证书”制 度等,成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 竞争力。
案例二:某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改革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某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对专 业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重点发展与区域经 济紧密相连的专业,同时优化课程设置,加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和建议,以期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 数据和信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0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高职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步是入学水平测验 ;第四步分别安排和进行入学指导 ;第五步提供 教 学场地 ;最后 评估教学 和对 学生的预警。
23 以 澳 大 利 亚 为 代 表 的 T E 才 培 养 模 式 . AF A.
德 国的 “ 元制 ”培 养模 式是享 誉世 界的一 种职 业教育 培 养模 双 式 ,具体 实施特 点如下。 ( ) 专业 设置上 以职业分析 为导向 。通过 职业 分析 ,将 若干 1 在 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 ,一个职业群 对应 一个专业 。这样 既可 以清楚地 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 内容 ,明确 分辨 出支撑该专业 的知 识与技能 ,同时又能够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 知识联结点 ,为社会 职业 归类 及职业群 的确定奠定 了基础 ,也为职业教 育的专业设置提供 了依据 。 ( ) 课程 没 计上 以职业 活动为核心 所有 的课程都 分为基础 2 在 培 训 、专业培 洲和 专长培 训 ,三 个层 次呈阶梯 式逐 渐上升 ,从 泛到 精 、由浅入深开展 。所有理 论课都采取综合 课程的形式 ( 如制造业的
训相结合的完整体 系。 ( )建立了 以行业 为主导 ,以能 力培 养为本 的人 才培养模式 3
专业理 沦 、专业制 图和 专业 计算 ),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 有理论 ,知 洪面广 、深浅适度 、 合性 强 ,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综合 分析问题 和解 综
决问题的能 力。 ( ) 课程实施上 以校企合作 为基 础 。学 校按照 各州总体 教学 3 在 汁划实施 理论课程教学 ;企业则按照联 邦培 训规章在企业 中实施 实践 谍程的培 洲,双方通过教育文化 部和 自主的形式J 以协调 ,保证理 论 J u 与实践有 效的结合 ,并以此共 合作达到 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 教育 目标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一、引言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提出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二、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2. 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过于固定,缺乏个性化和实用性。
3.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高职院校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4. 教师水平需要提高:传统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意义1. 适应社会需求:改革与创新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
2. 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与创新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3.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改革与创新能够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措施1. 更新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培养。
2. 改革教学方式: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4. 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五、案例分析: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经验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他们通过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并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过于固化,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可以引入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领域,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过去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实习机会有限、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验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运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到总揽 全局 ,着力加 强人才培 养工作 中 的薄弱环节 , 推行科研训练 “ 中学 ”实践训练 “ 中学 ” 乐 、 做 和科技应用竞 赛“ 中学” 竞 的做 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导下 , 推动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体
要解决 的问题 , 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 。 其四 , 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 正
确引导好学生兴趣爱好 , 提升学生的政治信念。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需
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方 向转变 , 要彻底 打破应试教 育的模 式 , 真正
做到“ 以人为本”让广 大大学生 自由全面 、 , 可持续地发展 。 二、 适应市场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 。 深化课程改革
识同样重要 。因此 , 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条件下 , 加强对中专生这一 特殊教育 主体 的教育培养 ,实施德育创新 ,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全面落实人才强 国战略 , 于高校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 的。 对 为应对须
关注学生个性 ,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 , 把工作实实在在放 到育人为本这一个工作价值 目标上来 , 进学生知识 、 促 能力和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 。其三 , 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 切实处理好学生最迫切最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实现德育工作 的创新 。坚持 以人 为本 , 树立科学 的德育发展观 ,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 高校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德育的客
观规律 , 深入剖析 目前工作 中存在 的问题 和不足, 切实加强德 育理论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 济体制 的建立 和逐步完善 , 国经济和 我
略部署 ,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 措, 也是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 、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科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产业的不断壮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与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技能的培养。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相对专业,但是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有待提高。
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陈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与企业的合作实践机会较少,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与就业经验,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不平衡、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有待提高、与企业的合作实践机会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
三、解决方案为了改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的培养。
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加强实习实训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来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
以上措施需要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政府可以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
企业可以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内涵发展模式研究
“ 做强学校 、 服务社会 ” 的原则 , 深入做好 国家示 范性高职 院校建设成果 推广 、 应黑龙江省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 的 适 六大专业群及 开展 培训与技术服务三个 大项 目。学院开
展示范建设成果宣传推 广活动 ,使示范建设 成果共享共 鸣。 建设适 应黑龙江省经济社 会发展的现代农机类 、 品 食 加工类 、 现代养 殖类 等六大专业群项 目。 深入 开展落实村 村大学生培养计划 、 实施农村职 教帮扶工程 、 院县共建工
务与辐射能 力建设 、 理内涵建设在 内的1 个子项 目。 管 O 4 以服务为宗 旨, . 做好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规划 。 本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得新突破 。一 是工学结合精 品课 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取得 了质 的飞跃 , 院共启 动5 多 门核心课程建 设工作 . 学 0
作 者 简 介 : 维 忠 (9 8 ) 男 , 族 , 龙 江肇 东人 , 龙 江农 业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院 长 助 理 , 陈 16 一 , 汉 黑 黑 高级 会 计 师 , 科 , 士 , 本 硕 主 要 从 事 学 校教 育行 政 管 理研 究 。
! 1
,、
三、 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一直坚持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 ,
好 教育 ” 作为 重要 的办学理念 , 控制办学 规模 , 重抓 内涵
发展 . 构建 了“ 科学定位 、 协调发展 、 内涵提升 、 特色育人 ” 的内涵 发展模式 。
一
I校企合作机制逐步完 善 , . 行业 、 企业参与度进 一步
系. 围绕 内涵发展建示 范 , 抓好 示范促 内涵 。经过反 复论 证 , 好地把握 了建示范的精髓 , 较 完成 了示范性 高职院校 建设 的顶层设 计 。共设计 了包 括农业机械应用技术 专业
教育部16号文件解读
教育部16号文件解读1、16号文的全称及国家出台16号文的目的16号文全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这个文件的目的是正确引导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2、教育部16号文也称“新九条”,其主要内容分别为:(1)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3)关于专业改革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4)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5)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关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7)关于师资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8)关于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9)关于领导保障: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16号文件的“一个重点”、“两个要求”、“三个建设”、“四个加强”、“五个重视”(一)、一个重点: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
(二)、两个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1)、实践基地建设6个“要”:①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③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④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⑥要力争进入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点专业领域。
关于深化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深化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深化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育等方面进行思考,为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
首先,在知识体系的建设上要注重接轨产业,提前预测市场变化、行业趋势等,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其次,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最后,营造良好的人文学科氛围,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式高职教育应该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应该尝试推广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零距离工作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模拟实训室、项目式学习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务操作水平。
另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发现知识,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置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强调实用性。
除专业课程外,应该增加冷门专业课程,如法律法规、劳动保障、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事实上往往是企业招聘时的重要考察内容。
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注意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内容、人文与艺术教育内容的融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多方位、全方位的培养与提高。
四、实践教育育人本就是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实践教育是实现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应该把实践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切实而又实际的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养。
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教育方式,将实践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实践教育为手段,达到以工为校、以校促工的目的。
同时,高职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创业时代的领军人物。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二、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三)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保障,推进内涵式发展。
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
教育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教育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和具体举措。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纯粹的学科知识转变为综合能力的要求。
因此,教育部提出了培养目标的转变,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一转变意味着高校的教育体系需要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教育方式教育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高校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提倡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制学习和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此外,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社会等相关部门合作,引入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机会。
三、评价体系教育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一环,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为核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能考察学生的临时记忆和应试能力,而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培养效果,教育部鼓励高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成绩、学术成果、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都纳入评价体系。
此外,还可以引入360度评价、学分银行等新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科素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教育的“三个调整”及“四化”体系
5%。广东省 教育 厅有关 负责人 表示 : 0
“ 后 , 东省将把 产业经济发 达的 ‘ 今 广 珠
导 向 , 极 开展 “ 单 式 ” 养 , 力 推 行 积 订 培 大
校 企合 作 、 工学 结 合 、 工 半 读 的 人 才 培 半 养 模 式 。要 更 新 教 学 内容 ,改 进 教 学 方 法 , 高 学 生 的 实践 能力 、 业 技 能 和 就 提 职 业 能力 。 要加 快 建 立 弹 性学 习制 度 , 步 逐 实施 学 分 制 和 选 修 制 。 《 要 》 要 求 营 纲 还 造 高 职教 育 发 展 的 良好 制 度 环 境 ,形 成 全 社会 关 心 、重 视 和 支 持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在 学 校 数 量 的 不 断增 加 与 在 校 生 人 数 的
学条件及 培养高质量 人才等方 面来看 。
高职教育 还存在许多 欠缺的地方 .教 ” “
迅速增长上 。 体现在整体办学实力 、 更 办 学水平 、 师资 力 量 及 实 训 条 件 的 提 高 上 。 据 统 计 , 目前 广 东省 很 多 高 职 院 校 已 经 具 备 了相 当 的 办 学 规 模 ,一 些 高 职 院 校
办 学 理念 、 进 的 管 理 和 服 务 、 质 的 办 先 优
设 项 目启 动后 。高 职 教育 的 总 体 特 征呈
现 出 两 大 明 显 转 变 。即从 量 态 扩 张 转 向
质 态 提 升 , 外 延 扩 展 转 向 内涵 建 设 。 从 广 东省 高 职 教 育 的 发 展 ,不仅 体 现
职 业 教 育 , 高 劳 动 者 素 质 , 力 提 努
【教育之声】“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之声】“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为支撑,加快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方案》和“双高计划”均强调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应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着力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变革,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一、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价值逻辑(一)从“割裂”到“融合”:实现教育域与职业域的有机衔接(二)从“成才”到“成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变革二、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外部共在影响(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外部动力:以知识生产模式变迁驱动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生机理:以高水平专业建设驱动人才培养创新三、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困境(一)人才培养理念的惯性思维与片面价值取向桎梏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二)职业教育内外关系的离散与冲突阻滞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变化引发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依赖四、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路径将“育人”价值理性贯穿于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始终,建构融合“三主体联动”和“四要素融通”的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模式,有助于推进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
图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一)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助力育人理念革新一是加强学生“强适应”能力的锻炼。
二是强化学生“强专业”能力的锤炼。
三是将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培育贯穿职业教育始终。
(二)依托专业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一是在专业建设中突出职业性。
二是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依据
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做好我院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现提出如下原则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彰显高职特点及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二、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在总体上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参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2.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四个嵌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由于受传统观念、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化高职教育领域改革,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职教育人为本
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要着重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把《决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
要进一步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
目前,我们在教学中要将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教师不能只教学生知识而不管学生的道德修养;要及时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要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告诉学生,因为国家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所以才对职业院校十分重视。
坚持育人为本,可使同学们有一种使命感,能够安心学习、认真学习。
学院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认真评选后,颁发各种奖学金进行鼓励。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职教实行人才强校
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首先要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
术骨干。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随时关注新的发展动态,不断学习,将企业生产及科研实践中的新成果融于教学之中,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机地融合起来。
我国的职业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师资缺乏的状况有目共睹,一般的高职业院校教师,有的来自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授,有的来自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有的来自新闻单位、文化团体的专业人员,有的来自高中的高级教师,还有社会各界的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
努力构建一支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政策,这就是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使人们意识到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同等重要。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聘任制度,建立完善符合高校教师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周济部长认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教师队伍需要引进高级技师这样的高技能人才。
目前我国专项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评聘办法和晋升制度,要对普通高校教师外语、教育学、计算机理论等级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强化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完整的高职教师的考评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职教以能力为核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既要有理论教学大纲,又要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大纲,包括各种职业技能的名称、内容、要求、训练过程、训练途径、考核方法等。
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支持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所修理论课成绩合格,技能考核合格,应发给双证。
高职院校可以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根据我国国情,高等教育明确分为两大教育体系,即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两大类教育体系并列发展,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质量要求等应有所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技术能力为本的教育,多数设置专科层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设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点。
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正确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将高等职业教育放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培养,同时要旗帜鲜明、分类清晰、科学定位,走出“高职教育是带有培训性质的学历教育”的误区。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是一个面向人人的教育,高职院校在就业方面要
走在前面,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大力改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要求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也具有特殊的优势。
高职院校要努力使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质上就是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学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方便,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实际技能,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
这样,学生的就业率高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上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职教产学研结合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培养实践能力应该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
既然我们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要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和实习。
如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就设有科研处,还有经济、旅游、艺术等四个研究所与一个文科的研究中心,科研工作要为教学服务,与教学结合起来,推动专业调整与学科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教育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灵活地根据市场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很受市场的欢迎,比方说,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空乘专业学生与艺术专业学生,既受航空公司的欢迎,也受旅游部门的欢迎。
目前,我们与国内航空公司五星级酒店大型企业建立了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即请这些用人单位的专家来学校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到这些单位去实习,在实习中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因为,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是提高就业率的教育。
它是以人才的培养质量取胜,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取胜的。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批准号:06ALG027000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5。
[3] 周济:谈“十五”成就和“十一五”规划.中国教育报,200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