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声现象》复习

《声现象》复习

3.《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就停止了,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记作Hz。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这两种声音人类都听不见。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如:医生用听诊器听诊。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讲义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讲义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讲义一、声波的定义和特性声波是一种通过分子振动传播的机械波,是由震源振动引起的。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通常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为约1500米/秒。

声波的频率和振动源的频率直接相关。

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播过程中波峰或波谷通过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频率高的声波具有高音调,而频率低的声波则为低音调。

声波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振幅是指波峰或波谷距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离距离。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振动源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

声波从声源处开始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1. 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人们经常利用声音的反射来进行定位和导航。

2. 折射:当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会使声音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其大小与两种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3. 衍射:当声波通过一个小孔或绕过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使声音能够传播到原本无法到达的区域。

三、共鸣与声音的共振共鸣是指当声波的频率和其他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引起共振现象。

共振会增加声波的能量,使声音更为响亮。

共振不仅在声学中常见,也在许多其他领域中存在。

例如,音乐演奏中的共鸣会使乐器产生更加丰富的音色;建筑中的共振现象可以使声音在大厅内更好地传播。

四、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3. 音色:音色是指不同乐器或声源发出的声音有所区别。

不同乐器的音色由它们所具有的谐波成分决定。

五、声音和人耳人耳是感受声音的重要器官。

人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 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声音并将其导入到内耳。

2. 中耳: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副耳骨)。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全章复习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全章复习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全章复习(一)要擅长解答、设计由实验引发的相关问题。

1. 同学们习惯在课下甩纸炮玩,那么你知道甩纸炮发出声音的声源吗?(空气的振动)2. 你用哪些事例或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事例:宇航员在月球上即使面对面说话也听不到,只能靠无线电通迅装置来交谈。

实验:真空铃实验,那么就需你掌握实验的仪器材料,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步骤及收集处理数据,最后明确探究结论。

问题1:联系生活实际各举一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教练员的指令,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方法: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乐铃用密封袋封好放入装满水的容器里,仍然能听到铃声。

平时人们说话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3. 设计一种测声速的方法可以利用回声来测声音在空气、水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需要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条件。

4. 通过哪些实验体验乐音的音调。

(1)利用钢锯条在不同长度振动时的快慢,辨别它的频率与声音音调的高低。

(2)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质量不同的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柱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显然图中音调最高的是d,其次是a,b瓶的音调低,c瓶的音调最低。

暖水瓶灌水时声音的变化同上,暖水瓶中水灌得越多,瓶中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水杯琴”敲击有水的地方,杯子盛水后,相当于改变了杯壁的振动情况,一般说来,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那么音调由高到低的是b,c,d,a(4)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弦短,弦细,弦紧,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弦长,弦粗,弦松,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5. 通过什么实验体验乐音的响度大小(1)利用钢锯条在相同长度振动时,轻拨钢锯条和用力拨钢锯条时声音的大小(2)轻敲鼓面和重敲鼓面时声音大小的不同(3)将机械手表靠近耳朵上和远离耳朵时,听到声音的大小不同。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总结声波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就是通过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传播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产生振动,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密度波和压力波。

这些波动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当它们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就会产生声音。

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的传播方式也和空气中的传播方式类似,都是通过介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振动传播的。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包括响度、音调和音色等。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和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通常来说,响度越大的声音听起来越“响亮”。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声波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kHz之间。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它和声波的波形有关。

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波形不同,所以它们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在物体振动的作用下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介质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比如,乐器演奏时,乐器的弦或者管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接收声音的接收是指接收者的耳朵接收到声波并把它变成神经冲动。

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主要接收声波,中耳主要传递声波,内耳主要识别声波。

总结声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并被人耳接收。

了解声现象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声音的应用和保护。

希望通过本次总结复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

1新课标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章《声现象》

1新课标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章《声现象》

1新课标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章《声现象》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表明:一切表达意见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握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暂停,该现象表明振动暂停表达意见也暂停。

振动的物体鸣叫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瞪、马在叫做、黄河在吼叫”,这里的“瞪”、“叫做”“吼叫”的声源分别就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到的声波去传播,声波抵达人耳,引发鼓膜振动,人就听见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Merlebach”表明:气体、液体、液态都能够表达意见,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8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见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长至短依次就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以下实验和实例,能够表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就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挂一些打碎泡沫,敲打锣时可以观测至打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到真空舱盖里的手机,当存有发短信时,第1页共3页指着指示灯闪光,听见铃声;③拎一张软纸片,使它在木梳齿上飞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相同;④锣表达意见时,用手握住锣锣声就暂停。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初中物理《声现象》 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第二讲 声现象
※重点摘要※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考点三:声的利用
第二讲 声现象
★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物 体都在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声未停止。
[易错警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并不意味着“振动 停止,声音就停止”.因为振动停止时,只是物体不再发 声,而已经发出的声音仍在介质中会继续向前传播.俗语 “余音绕梁”“余音未止”的物理内涵,都是物体的振动 停止后,声音仍在空气中传播.
★ 考点二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的 高低 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 频率有关,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 高 .
[帮你归纳]1.吉他、小提琴等弦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 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其音调和弦的松紧、粗细、长短 有关,弦越紧、越细、越短,其音调也就越高.
2.笛子等管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由管中空气柱的振动 产生的,其音调和空气柱的长短有关,空气柱越短,音 调越高. 2.响度:(1)声音的 强弱 叫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 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 大 . (2)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 音越分散,声能损失越多,声音的响度也就越 小 .常见的 用喇叭喊话、医生用听诊器诊病都是通过减小声音的分散来 提高听到声音的响度的.
3.音色:声音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决 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即使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其音色也不相同.人们常说“听其声知其人”就是根据音 色的不同来判断是谁在说话的.
[易错警示]①音调变高不一定响度变大,响度大的 声音音调不一定高.②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 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声现象知识归纳

声现象知识归纳

声现象知识归纳一、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引起的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产生的感觉,是人类听觉系统接收到的一种感知。

物体产生声音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震动:物体因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活动而产生震动,使分子或原子发生频繁而有规律的振动。

2.压缩膨胀:物体震动时,周围空气也会跟随受到振动的影响,形成分子的压缩和膨胀。

3.传播:压缩膨胀的机械波通过物质的传导作用向外传播。

4.感知:机械波到达耳朵,耳膜受到机械波的作用而振动,经过耳朵内部的骨骼、鼓膜等传导,最终激发听觉神经,使我们产生声音的感知。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单位是赫兹,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音量:声音的音量取决于波的振幅大小,即声音的强弱。

单位常用分贝来表示。

3.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但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色彩: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色彩,如人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空气传播:空气是最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声波通过分子的压缩和膨胀在空气中传播。

2.固体传播:声音也可以通过固体的传导来传播,如声音传导到建筑物的各种材料中,使其产生共振。

3.液体传播:声音可以通过液体的传导来传播,对于水中的生物来说,水中声音的传播非常重要。

四、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通信:无线电、电视、电话等通信技术都是基于声音的传输原理,使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语音交流。

2.音乐:声音是音乐的基础,可以通过声音的组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作品。

3.医学:声音在医学诊断、手术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听诊器和超声波检查等设备。

4.环境监测:通过声音可以对环境中的噪音进行检测和控制,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5.娱乐:声音在影视、游戏等娱乐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们带来视听体验。

五、声音的保护由于环境中噪音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声音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声源;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4.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5.知道乐音和噪声,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声波。

2、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3、声波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要点诠释:1、有些振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等效转换法”来感知,如拍桌子,桌子的振动看不到,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细小物体。

2、利用回声测距,公式S=vt,回声是传过去再返回来,所以计算出的路程是实际路程的2倍。

要点二、声波的接受——耳1、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要点三、声音的特征1、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也叫音量)。

响度与振幅和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3、音色:音色又称音品。

要点诠释:1、通常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响度,分贝越大,人耳感觉到的响度也越大。

(word完整版)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文档

(word完整版)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文档

第三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但不能够说 “振动停止, 声音也消失〞 。

2、研究方法:( 1〕、变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其他物体以某种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两种现象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 2〕、应用举例: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把发声体的振动变换成碎纸屑、泡沫、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

例题: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消失了,原因是手〔〕A 、不能够流传声音B 、吸取了声波C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二、声音的流传:1、形式:以声波的形式流传。

2、条件: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流传,真空不能够传声。

例题: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能够直接对话,“天宫一号〞 目标翱翔器的发射标志住我国的空间站建设正式开始,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定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其原因是〔〕A 、太空中噪声太大B 、太空是真空,不能够传声C 、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D 、声音只幸亏地面周边流传三、声速: 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关。

15℃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 气体 < v 液体 < v固体四、回声:1、回声:声音在流传过程中,遇到阻拦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2、能够区分开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假设不到 0.1s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就使原声加强。

因此,在房子里讲话听起来比较响亮。

依照 s=vt 知,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与阻拦物间距离最少是s=340m/s ×1×0.1s=17m 。

23 、回声的应用: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能够测定海水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距离。

14 、测量原理: s= v 声 t ,其中 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 为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讲义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讲义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讲义声现象是指声音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

声现象的研究是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对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1.声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具有以下特性:(1)声音的响度:即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强;(2)声音的音调:即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声音的音色:指声音的质地和独特性,使不同乐器或声源产生的声音有所区别。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声波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波的重叠原理:当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时,不同声波叠加形成复合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以得到合成波的声音特性;(2)直线传播:声波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声波的传播距离与时间满足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的关系;(3)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或边界时,部分能量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4)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称为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可以预测声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向;(5)衰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称为衰减。

衰减的程度与声波传播介质和传播距离有关。

3.共振现象:共振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作用而振动时,被激励的振幅越来越大的现象。

声学中的共振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腔共振:空腔内的声波与空腔本身的特征频率共振,产生共振增强的现象。

例如,乐器的共鸣箱和吹奏乐器的音柱就是通过空腔共振来增强声音;(2)机械共振:物体在自然频率附近受到外界振动作用时,会出现共振现象。

例如,桥梁和建筑物在受到频率接近自然频率的震动作用时,容易发生共振破坏;(3)电磁共振:当电磁波的频率与物体的电磁振荡频率匹配时,物体会发生共振现象。

例如,无线电接收器中的天线就是通过电磁共振来接收电磁波信号。

4.声的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或边界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声波沿障碍物边缘弯曲传播。

初二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要点《声现象》

初二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要点《声现象》

初二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要点《声现象》
初二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要点《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
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8.声音等级的划分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一般来说,只有在频率在20到20000赫兹之间的振动才能产生听觉上的声音。

例如,乐器演奏、人的声音、机械设备的噪音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振动的基本是周期性和简谐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受到振动的影响而发生压缩和膨胀,形成了声波,这些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并且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了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大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来传播的,当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波会引起空气分子的局部振动,这些振动会向周围传播,形成了声音。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43米,而在水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482米。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较大,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增大;而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介质的吸收和散射的影响,当声音传播到不同的介质中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和散射,这会影响声音能够传播的距离和清晰度。

三、声音的感知人类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当声音传播到耳朵时,会引起耳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被解释成声音。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声音来交流和传达情感。

除了人类之外,很多动物也能够通过声音来交流和感知环境,例如鸟类通过鸣叫来求偶、警告等。

声音的感知还受到了声音强度、频率和音调等因素的影响。

声音的强度越大,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大;声音的频率越高,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高,而不同的频率和音调也会引起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四、声现象的应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通讯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来进行语音通话、声纹识别等;在医疗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来进行听力检测、超声波影像等;在音乐和娱乐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产生和感知来进行音乐演奏、歌唱、录音等;在工程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来进行声波测量、声纳应用等。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提纲3讲义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提纲3讲义

第二章《声现象》重点知识梳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没有就没有声音,有声音就一定有。

物理学中把所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例如:人唱歌时的声源是,敲鼓时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在振动,弹吉他时在振动,吹笛子时在振动,蚊子发声靠振动,鸟类发声靠振动。

2、声音的传播:在物理学中,人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传声的介质既可以使气体、固体,也可以是;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

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来表示,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 / s。

声速的大小既跟有关,还跟有关。

我们要记住,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注意:一般说来,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而形成的。

人耳要听到自己说话声音的回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 s以上,也就是说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至少大于 m。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这种传导声音的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利用的物理学原理是,通常我们听到外界的声音是靠传导的,你梳头、刷牙、吃东西的声音是通过传到你的大脑的。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在物理学中,人们把声音的叫做音调。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频率则音调高;频率则音调低。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在 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是,物体在5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300次,频率就是 Hz。

人耳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从 Hz到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B超、蝙蝠、声纳、雷达等);低于20Hz的声音叫。

(大象的语言、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核爆炸等)2、响度:在物理学中,人们们把声音的叫做响度。

响度跟发生体的和有关。

物体的振幅越,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物体离发声体越,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能传播声音。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声现象》知识梳理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声现象》知识梳理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声现象》知识梳理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电子课件、练习题教学过程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C。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o3、回声:声音的反射。

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4、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5、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

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o 频率越局,音调越局,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声音的特色。

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和音色。

6、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责编:武霞【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声源、回声的概念;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会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听到声音的条件;4.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能解释常见现象;5.了解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6.了解声的利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要点诠释:1、有些振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等效转换法”来感知,如拍桌子,桌子的振动看不到,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细小物体。

2、利用回声测距,公式S=vt,回声是传过去再返回来,所以计算出的路程是实际路程的2倍。

要点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要点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振幅和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音色又称音品,是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全章知识点复习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也停止。

2.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4.声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鼓膜,进而人就听到了。

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我们把它叫做。

5.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回来,我们听到的,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约为;在钢铁中,速度可达。

要点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1)声源的;(2)人耳离发声体的。

2.音调:声音的叫音调。

越高,音调越高;越低,音调越低。

3.音色:音色是描述声音的,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它们。

主要不同。

音色与声源的、有关。

要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由声源做产生的,且强度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家庭装修时电钻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干扰人们正常的、和,甚至对人体的声音,也称为噪声。

2.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1)人们以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危害:①>,会破坏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
②>,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③>,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噪声的控制:
(1)在控制噪声;
(2)在控制噪声;
(3)在减弱噪声。

要点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超声波:把频率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3、可听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它的频率范围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