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特别专题 全国卷题型攻坚 第1讲 Word版含

合集下载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及答案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及答案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及答案一、选择题1、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看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白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岀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

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収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屈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2、在屮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來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八【解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増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两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人口増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3、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Z所是” 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题意。

word完整版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9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署名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地点上。

2.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变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途其余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一定用 0.5毫米黑色署名笔作答,答案一定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地区内相应的地点;如需变动,先划掉本来的答案,而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可以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代产生了17代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应出A.禅让制度的长久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别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订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一定购皮币用来置放礼品,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增强了钱币管理B.确定了思想上的一致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朝以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乞求丰产的“牵钩之戏”,至唐朝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豪志,须明输赢多预期年纪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朝.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联合看法人心所向C.阳刚与力量遇到尊崇D.诗歌以描绘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尔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要素是.交通方式的改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钱币制度的改变D.地域经济的差别28.表1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朱纯祖姚光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立时,章程皆其手订。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5】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5】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5】含答案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5】含答案一、选择题1、(2019·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24)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答案 C解析材料主要表明的是分封制在拓疆开土方面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D项错误。

2、(2019·江西临考冲刺押题卷,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 A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3、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了进行思想变革的愿望和要求,故D项正确。

6、(2019·福建高三单科质检,17)1979年到1984年,政府规定的粮食的收购价格有三种:统购牌价、超购加价、市场价格。

这一规定()A.适应了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B.确立了市场体制的发展方向C.强化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D.解决了粮食流通的区域障碍答案 A解析这一时期政府对粮食收购价格的调整,显然与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密切相联的,它必然适应了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练习题(5)一、选择题1、“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

2、《全球通史》中写道:“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长们坚认,土地重新分配这样的重大改革必须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权决定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宪会议召开时才能进行。

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

这些论点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在政治上却是自杀性的。

”材料所述相关内容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成立【答案】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 B.法家C.儒家 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4、“(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第一个“自由和平等”是属于经济领域的,第二、三个则是政治理念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反映出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故D项正确;商业上的自由和平等是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形成的前提,但不一定带来政治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海外殖民对平等观念形成的影响,故B、C两项错误。

[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W

[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W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元:科举制(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1.汉代的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尤以汉朝为烈。

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

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2.文官政治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

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练专题卷(必修3)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练专题卷(必修3)

检测三(必修3)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广安二模)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3.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

这表明汉代()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4.(2017·安康模拟)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3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人。

太学教育的发展()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5.(2016·广元三模)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6.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特别专题_全国卷题型攻坚_第2讲_有详解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特别专题_全国卷题型攻坚_第2讲_有详解

第2讲非选择题应遵循的10大审题法则法则1先浏览,后细审。

非选择题多由试题说明性文字、正文材料及材料来源、问题设问等要素构成。

相对于选择题来说,非选择题的材料文字量一般较多,阅读量较大。

非选择题审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阅读这些材料和设问。

非选择题的审题原则:第一步是要粗略浏览而不是细细品读。

浏览即是花极少的时间快速扫描一遍试题,看材料主要涉及哪些知识点,设问考查的大体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把试题考查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快速联系起来。

审题的第二步是细审材料。

在浏览的基础上,结合设问要求,再细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这样做比较符合先整体、后具体的原则。

反之,则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不成整体布局的构思。

法则2不要忽视材料的出处和说明性文字。

材料出处对理解材料观点有所帮助。

比如材料作者信息能够帮助考生判别材料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份、地位等往往影响其政治倾向。

引文来源的文章标题、著作名等,也有助于考生判别材料的观点、主题。

特别是一些图片的说明文字,对解读图片信息很有帮助。

说明性文字一般放在试题的最前边,主要用于说明试题的主题指向,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命题立意。

法则3不要纠缠材料的类型,只需关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高考命题选用的材料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献型材料、图片型材料、数据图表型材料等。

研读材料的主要目标是按照试题的要求寻找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以及这些材料信息所能说明的问题、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

考场上审读材料时,不要纠缠材料的类型,更不要考虑每种材料类型需要运用何种特殊的方法再去分析,这样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你要做的是直奔材料信息这个核心目标,因为对解题有用的只有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法则4循顺序做题,按设问要求作答。

按设问顺序作答是非选择题的一项答题原则。

现在高考阅卷普遍采取网上电子阅卷方式,考生在做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这样答案就集中在一起。

顺序写错了容易被认为答案错误而失分。

问什么,答什么,是非选择题的基本答题原则。

[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W

[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W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背景1.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

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4.主观因素: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形成1.皇帝制度(1)由来: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3)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1)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2)作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法律:秦始皇颁布秦律。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3)文化:统一文字,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4)工程: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

三、影响1.积极影响(1)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2)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巩固国家统一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影响: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

1.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2.朝议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由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选择题最有用的12条审题法则法则1选择题不宜再细分题型。

选择题是高考试题的一种最基本的题型。

它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

在一些教辅类图书和教学期刊的指导解题方法的文章中,往往把选择题细分为若干种类型。

有的分为文字型选择题、图片型选择题、数据图表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等;有的分为概念型、因果型、评价型、比较型、逆向型,等等,不一而足。

甚至有人总结出每种题型的答题模版。

作为研究,或许有点价值,作为考场实战,则毫无意义。

试问,在答题时间极为紧张的考场上,有谁在做选择题时,先按照题型特点把试题进行题型归类,然后再按照题目的归类方法去审题的?考试时间根本不允许这样做。

所以,把选择题分类的方法,不是一种明智的方法。

法则2先审题干,再审选项;先排除错误,后确定正确;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选择题皆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这是固定不变的形式。

从前到后,这是人们一般的习惯规律。

所以,做选择题也要从前到后,先看题干,后审选项。

先看题干,首先要感知试题考查哪个知识点,哪一问题角度。

只有先把题干的题意审清了,才能进一步去辨析选项,看哪个选项符合题干要求。

反之,则会浪费宝贵的审题时间。

排除法是选择题审题最常用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用的方法。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掉,再进一步辨析其他选项。

先排除容易的,最后辨析难的,这是通常的做法。

这样做可以节约审题时间,减少干扰项,集中注意力,以便最终确定正确选项。

例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 A方法例析题干所述内容未涉及“列强侵略”,D项最易排除。

洋务派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并不“崇洋媚外”,B项也容易排除。

最后辨析较难区分的A、C两项:当时社会未发展到要求“改变制度”的时代,故C项不成立,可排除。

当时人们对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是因为历史上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与洋务派的观念差异大,故选A项。

法则3审题干首要抓时空点、知识点和考查角度等信息。

选择题的题干中一般都隐含时空点(如历史时代、国家、地域)、知识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考查的角度、方向(如因果、性质、特点、影响)等关键信息。

审题时,首先要把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弄清楚,这些信息往往是确定正确选项的必要条件。

例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 D方法例析时空信息:18世纪中叶,英国。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考查方向:英国君主与议会的权力分配。

结合材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不让议会参与”“会冒险”等信息可确定D选项正确。

法则4题干中出现否定词时要向相反方向定答案(逆向思维)。

例(2015·四川高考)《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答案 D方法例析此题题干用语“表述错误的是”为否定型用语,要用逆向思维确定答案。

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法则5史实叙述错误或支持错误叙述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选项(逆向型除外)。

例(2015·全国Ⅱ高考)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 C方法例析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儒家的经典古文经是伪造的”,学术界并不认同这一观点,A项不能成立;《新学伪经考》没有介绍西方理论的内容,B项与史实不符;“颠覆孔孟学说”不是“该书主旨”,D项可排除。

法则6选项叙述中理论观点或历史结论错误的往往是错误选项(逆向型除外)。

例(2015·全国Ⅱ高考)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 C方法例析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后,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从“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不能得出“反对进行社会变革”的结论,B项错误;儒者“称颂夏、商、周‘三代’”是希望改良政治,并非复古政治,况且儒学自身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演进,D项错误。

儒家的理想政治标准是实行“仁政”,认为“三代”是理想的时代,尧、舜是圣明的君主,C项是对题干的正确解读。

法则7运用直觉判断,凭一个确定性依据即可确定正确选项。

例(2015·全国Ⅰ高考)《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 D方法例析题干中“《申报》”“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等关键信息,说明近代中国正处在地方军阀混战之中。

显然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

法则8时段特征(时空信息)有时对解题起到决定作用。

时段特征是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印记。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变法改革、铁犁牛耕、百家争鸣等特征;又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闭关锁国、开始落伍于西方等时段特征。

这些特征是对某一时期历史规律的认识总结,对于解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例(2015·全国Ⅱ高考)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 B方法例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尽管各国工业发展不平衡,但工业生产仍在持续发展而非衰退。

按照这一时段的历史特征分析,四国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故选B项。

法则9正确选项的叙述应与题干的考向密切关联。

正确选项与题干叙述联系起来,在逻辑关系上应当有密切的相关性。

是因果关系的选项应当是正确的,因果关系错误的选项及与题干关联不大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选项。

例(2015·全国Ⅰ高考)《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A方法例析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是战国时期“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人甚至九口人”这一生产力状况。

试题要求找出与“农业收益的增加”这一现象因果相关的正确表述。

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C项的“导致……”叙述,与题干的主题是一种因果倒置的关系,明显错误;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与D项“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没有因果关系;与A项“小农经济的形成”关联度较高,因果关系表述正确,故选A项。

法则10正确选项表述的观点或结论要与题干的材料信息相一致。

例(2015·福建高考)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

该组漫画反映了()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答案 B方法例析A项错误,图一说明A项不能成立;B项成立,图三中邦联议会“没有一件事办得利索”,议会要求“得有一部给邦联议会撑腰的法律才行”,说明“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法则11不要固守陈旧的史学观点。

高考命题者多是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史学专家,他们比较喜欢把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体现在高考命题之中,以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指挥棒作用。

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又相对滞后,致使中学教学落后于史学研究。

史学观念的差异有时成为学生答题的困惑。

考生要勇于接受新的学术方法、新的史观,不要固守过时的陈旧史学观点。

例(2015·全国Ⅰ高考)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 B方法例析受革命史观的影响,我们思考问题往往容易从国共斗争和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的角度出发,故不从正面思考国民政府的行动。

如果从时间思考,D项可排除,当时军阀混战已结束。

从地理位置思考,与红军的根据地不相接,C项可排除。

当时兴起的反蒋运动基本不在这些区域,A项也不正确。

结合背景考虑,国民政府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实质上反映出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法则12遇到无法辨清的题目时,要尊重第一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