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双减精华版】课件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眺望远景
山
白云 人家
色彩鲜明
行
枫林
生机盎然
驻足欣赏 霜叶 秋比春美
主题概括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 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
1. 试背古诗。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 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默写《山行》。
2. 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①红于②二月花。
【诗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 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注释 —————————— ①【霜叶】深秋经霜的红叶。 ②【红于】比……还要红。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 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 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shuān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朗读古诗,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山径
白云
人 家
枫 林
霜 叶
远上①寒山石径斜②,白云生处③有人家。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注释 —————————— ①【远上】山高而远。 ②【石径斜】石径绵长,直通山林。 ③【白云生处】人家在山的高处,那白云缭绕的地方。
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
达的感情。
夜
书
[]
宋
所 见
叶
绍
翁
晚上写。书,写。
诗词朗诵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夜书所见
shào
[宋]叶绍翁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案导语:本篇教案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教材《古诗三首》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其中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这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作者较为著名,内容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阅读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课本封面上的古诗插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导读课文1. 依次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
2. 分别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远内涵。
Step 3:阅读理解1. 让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Step 4:集体朗诵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进行朗诵,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5:创作古诗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两句古诗。
2. 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创作的古诗,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所见》【作者】袁枚【朝代】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①牧(mù)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zhèn):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第二单元课文④古诗三首《山行》【作者】杜牧【朝代】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jìng):石子的小路。
5.斜(xiá):为倾斜的意思。
6.生:生产,生出。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朝代】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4 课古诗三首课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 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逗 引蟋蟀吧,(因为)夜 深了远处的篱笆下还闪 动着灯火。
课文解读
再仔细朗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 每一首诗都描写了秋天怎样的景色呢? 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不懂的 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 论解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写白天登山所见,山路蜿蜒曲折,山顶白云缭绕。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写傍晚之景。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登车离去,足 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表现出诗 人对枫叶的赞美。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第一句诗以荷尽、菊残的衰败景象,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第二句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学习了上面的写作手法,你能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文章吗?
运用实例: 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
了大地的怀抱,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 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有序的筋脉,是 一种美的点缀。我有些哀叹:绿叶啊,绿叶, 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 却不知已被人称为“落叶”!
随堂练习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秋末冬初。 【萧(xiāo)萧】风声。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整体感知
朗读古诗,根据注释了解三首古诗的具体意思。
山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我沿着漫长而弯 曲的小路上山,山上白云飘 浮的地方还住有人家。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古诗三首 (部编版)
4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诗人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表明诗人对枫林的喜爱。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诗人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句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重点知识点课文内容练习归纳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重点知识点课文内容练习归纳第一单元课文中心归纳:1.《大青树下的小学》——表现了:民族团结,生活美好。
2.《花的学校》——表现了:童真童趣,母爱伟大。
3.《不懂就要问》——表现了: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上学前、上课、下课的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描写了一所民族小学,展现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的画面,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3.这是一所美丽的位于边疆的小学,小朋友们民族不同,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一起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从中我体会到各民族小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
4.边疆小学的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我的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课间我们拍皮球、跳绳、打乒乓球。
5.《花的学校》是印度(国家)的泰戈尔写的,全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后盛开的花朵写成从地下学校冲出的孩子。
6.《花的学校》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
诗中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7.《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
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8.《不懂就要问》一文写了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9.《不懂就要问》一文中,孙中山因为不懂所背的书中的意思而向老师提问求救,反映了孙中山好学、不懂就问的优秀品格。
10.《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1~3单元课文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 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 吧!”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 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 的凉爽。金*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 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 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 频点头。
正在这时,一只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红头做梦也没 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 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了。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只牛用尾巴轻轻 一扫,青头就给摔在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 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 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7.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嚁嚁”,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相关图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6.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课题: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诗意:简要概括诗意4. 情感:诗人的情感5. 意境:古诗的意境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绘制一幅诗意图。
3.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方法:是否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主题:学校生活课文中心归纳:1.《大青树下的小学》——表现了:民族团结,生活美好。
2.《花的学校》——散文诗——表现了:童真童趣,母爱伟大。
3.《不懂就要问》——表现了: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展现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的画面,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花的学校》是印度(国家)的泰戈尔写的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课文以“花的学校”为题,花是娇嫩的、美丽的象征,有如孩子般纯洁,他们在“地下的学校”,就像泥土里即将破土的苗,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自认深厚。
3.《花的学校》是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
全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后盛开的花朵写成从地下学校冲出的孩子。
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4.《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
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5.《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我能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全诗描写的事物有:牧童、黄牛、蝉。
6.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上,忽然闭口立。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此诗通过动静结合,描绘了林中牧童想要捕捉鸣蝉的情景,表现了牧童的天真烂漫以及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大家穿戴不同,民族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必备知识点(素材)
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4.《古诗三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注释:1.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2.生:产生,生出。
3.坐:因为。
4.石径:石头小路。
5.红于:比......更红。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是一首勉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注释:1.赠:赠送。
2.擎:举,向上托。
3.荷尽:荷花凋谢。
4。
菊残:菊花枯萎。
5.犹:还,尚且。
诗人以“荷尽”“菊残”“橙黄橘绿”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突出菊枝傲寒斗霜,以此勉励友人乐观向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是一首思乡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注释: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蟋蟀。
4篱落:篱笆。
诗人通过“萧萧梧叶”“寒声”“秋风”“促织”等秋天事物,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背诵课文3-8自然段。
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金色指颜色巴掌是形状。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首尾呼应)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比喻,写出了水泥道的颜色美。
)用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明朗的意思是天空清亮,光线充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
诗的前两句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 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 “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 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 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 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4 古诗三首
背诵古诗
我借助“已 无、犹有、 一年、正是” 关键词把课 文背熟了。
4 古诗三首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 朗读的语调舒缓。后两句语气较前两句明 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以上扬。
互动课堂
学习古诗《山行》
4 古诗三首
自学要求
圈出古诗中描写秋天的景物。 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4 古诗三首
小组合作学习
1.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及想象到的画面。 2.确定成员,选择其中两句诗准备汇报。
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图 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 解了诗句的意思,并读出诗 的味道。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
于“您”。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橙黄橘绿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真是硕果累累!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擎:举, 向上托。
读一读,想象诗句的景象。
荷尽已无擎雨盖,
向上托举的舒展的荷叶
4 古诗三首
你能把这两幅图 分别对应“荷尽” 与“擎雨盖”这
两个词语吗?
荷尽
荷花凋谢、荷叶枯败
已无擎雨盖
4 古诗三首
仍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开败了菊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杜牧和他的七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杜牧和他的七绝《古诗三首》《山行》杜牧和他的七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其中收录了杜牧的《山行》。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七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为人称道。
本文将着重介绍杜牧及其代表作《山行》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杜牧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既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广受欢迎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风格而为人称道。
杜牧的七绝以其意境深沉、情感真挚的特点而备受赞誉。
《山行》是杜牧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山的壮美和人的微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诗情质朴自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了作者登上寒山的艰辛之路。
作者用简练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坎坷和困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痛和挣扎。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则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广袤的山脉中,人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并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山林中的宁静时刻。
诗人用"停车坐爱"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描绘了冬季的景色和寒冷。
通过对冬季景色的描绘,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季节变迁的美好与不同寻常。
这句诗表达了时间的无常和事物的变化,让我们思考人生的转瞬即逝和充满变数。
杜牧的七绝以其简练而富有力度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山行》中,杜牧通过对山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深远的意境和情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综上所述,杜牧的《山行》是一首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诗篇。
诗中描绘了山和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景的。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和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更加勾起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
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杜牧简介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叶绍翁简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
龙泉人。
祖籍浦城。
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
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杜牧和他的七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杜牧和他的七绝我长期读历史读文学,经过反复思考与心灵拷问,认为,中国的文化史,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中国失意文人创造的文化史。
从屈原以降,司马迁、杜甫、王昌龄、苏东坡,哪一个不是失意文人?连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也是一个老失意者。
杜牧自然不能例外。
他虽然出身豪门,才华出众,却仕途不坦,难展鸿图。
“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
”官终中书舍人。
为什么?《新唐书?杜牧传》说:“牧刚直有奇节。
牧亦以疏直,时无后援者。
”性情耿直,不屑于逢迎权贵,只好坐冷板凳。
俗话说:“有一失必有一得。
”杜牧于是把整个身心用在了诗歌与文学的创作上。
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全了他高尚的人品与文品,从而创造出灿烂优秀的诗篇。
杜牧处于晚唐多事之秋,内忧外患,错综复杂,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
忧国忧民的杜牧主张削平藩镇,巩固国防,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同时极力反对当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盼望能够恢复朝前曾经有过的比较清明的政治。
《阿房宫赋》就是这样一篇借题发挥之作。
如《樊川文集》中所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樊川文集》二十卷,凡载诗文四百五十篇(首),都有着较为充实的思想内涵和积极进取的政治倾向,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杜牧诗文并佳,尤其以七言绝句为最佳。
晚唐诗风流于萎靡,惟杜牧豪迈俊爽,遒劲峭拔,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
”他还称赞杜牧的《泊秦淮》为唐人七绝的压轴之作。
《泊秦淮》前两句说:“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以优美文笔描绘出迷迷茫茫冷冷清清的水上朦胧夜景,极富诗情画意。
当诗人在如此这般的水上遇到一处酒家时,笔锋一转,吟出后两句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这千古传诵的诗句中,诗人的忧患意识不言自明,呼之欲出。
语言如此精练,意境如此深远,又有一唱三叹的韵致,真乃绝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备课相关资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备课相关资料第一篇山行——红叶诗的姐妹篇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了,另一位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
白居易的诗这样写道: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旦”,就是早晨;“霜叶”,经霜打了的树叶;“一时”,四季的一季,在这里指秋季。
头两句的意思是: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
“因”,因为;“待”,等到。
诗的中间两联写得最美: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
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翘膀,把秋天的红叶写得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
在诗人眼中,秋色中的寒山也是那样美丽,那样可爱,那样动人。
全诗的最后两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意思是: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诗人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使我们好像也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了。
第二篇:霜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植物都长有叶子,这些叶子大都呈绿色,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叶肉里有一颗颗绿色的小粒,人们称它为叶绿体。
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色素。
在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占有绝对的优势,它把其它色素都掩盖了。
色素对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说来也怪,叶绿素对红光和蓝光吸收较多,而对绿光却不吸收,还要把它反射出来。
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子,在一般情况下是呈绿色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备课资料 三首诗解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备课资料三首诗解析一、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
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
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
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
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为什么呢?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
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
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
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
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
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
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
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
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叶绍翁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
龙泉人。
祖籍浦城。
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
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
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
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