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第一章 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三、区位论的精粹
在经济活动中寻求: ●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 2、最低的购买价格。 ●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 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产布局
● 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中 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
●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 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 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 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 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 所在地。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 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力成本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 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 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 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国际区域经济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1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形成区域化组织 消
间竞争加剧
极
作
用
形成对外壁垒, 导致国际竞争加 剧。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2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 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33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并促 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 协定的谈判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34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概亚 况太
1994年
欧洲提出欧洲经济区 计划的倡议
1995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吸 收越南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5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 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 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 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 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对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 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 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
题重 点 问
国际区域经济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020/1/9
4
(三)区域专业化与产业地域分工的演进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工类型 部门间分工 部门内分工
产业链分工
专业化形式 部门专业化 产业专业化
功能专业化
专业化特点
不同部门在空 间上的分离
同一部门不同 产品地空间上
的分离 同一产品价值 链的不同环节 在空间上的分
离
2020/1/9
2020/1/9
9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3.网络化发展模式 ◘ 在经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与周
边的其他地区通过完善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形 成区域经济网络。 ◘ 4.产业梯度开发模式 ◘ 产业梯度开发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中,先举 全国之力优先开发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开发成本比较低 的区域。待这些区域发展良好之后,再带动和促进其他 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0/1/9
13
(三)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评价
◘ (4)分散度及其变化
◘ a.含义:分散度从相反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布局的集中度。它是指 在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 去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
◘ 根据现有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区域经济的纵向专业化。区域经济纵向专业化,就是
在各种产业或生产组织的产业链条上,相同或相近的某 种中间产品转移到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的过程。 ◘ 2.区域经济的横向专业化。区域经济横向专业化,就是 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别在不同区域集聚进行生产的过程 。 ◘ 3.区域经济的柔性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线的设计不仅 能够生产专业化产品,而且在市场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 时,能够及时灵活地变更其专业化产品生产。
第1章 导论4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_124
2.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 客观依据
▪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 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 ➢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 ➢ 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
▪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 规模经济 ➢ 聚集经济
▪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
的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的研究
四、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1978年以前——区域经济学萌芽时期
生产力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积极效果 产生的问题 延缓了发展速度、造成巨大的经
济损失、丧失区域分工效益、区域经济研究僵 化
中西部的原材料、农产品等
国家调拨 低价格
▪ 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550公里冻土段铁路
大芬村---油画村
三、研究对象
▪ 几种不同的观点
▪ 定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规律和区际经济关系以及与 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
▪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组织、区域空间Hale Waihona Puke 构、区域基▪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1.建立区域经济分析的模型框架 2.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五大传统理论
二、新制度学派
1.通过政府的干预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 2.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第二个部分 3.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的第三个部分
三、区域管理学派
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2.区域人口管理 3.区域环境管理
➢均质区域(homogeneous region):根 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 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
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
(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
区位商:Q=(N/A)/(N/A)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11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
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
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αβ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i为第i个区域;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A越大,i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i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递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7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 根本经营模式
• 传统模式:人财物并重。
• 新型模式:是人力资本为中心。
• ——核心是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以智力输出为 主的产业群,为现代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储 备和智力支持。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20
•
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对提高生
产力至关重要,美国的生产率在最近五到六年间实现了战后的最高增
长,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的IT化是一致的,美国已经是一个建立在IT基
础设施之上的经济体。
中国能否在未来20年保持9%的年均增长率?我的答案是可以保
持,虽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前所述,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
地转向台湾,现在它的生产基地是中国大陆和越南。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9
•
根据我在斯坦福的一个同事的研究,工业革命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英国是1%,
美国和欧洲大陆是2%,韩国达到5%以上,中国在过去25年达到了9%。在英国这样一
个增长速度的国家中,对工人而言,从他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工作周期中,不大可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2
•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最基本特点 • 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 自我强化 • 选择职业 • 积极劳动
• 3、人力资源具有实效性 • 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 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 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 (三)人力资本
•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 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 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学讲
详细描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 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转移等方式,西部 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 战略还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 护,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 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活力 等方面,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 评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内涵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 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 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包括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等。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 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分布和组合,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1
02
03
04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 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差
异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结构
研究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企业 组织、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及其优化路径。
区域经济政策
研究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 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
均衡发展。
区际经济关系
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区际 经济差异的形成与协调发展。
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资源型地区可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地区可 采取生态农业模式,城市地区可采取智慧城市模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区域之间供求关系的互补性 • 2.要素空间转移的低成本性 • 3.中介机会与干扰因素 •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流和信息流在空间相互作用中的
地位将日益重要,因此目前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 件也不限于以上三点。而厄尔曼提出空间相互作用的 三个条件主要讨论的是货物流。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
• Kpi = Pi/(∑Pi/n)
(Kvi和Ksi的计算公式以此类推)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在分别计算的人口、经济和科技职能指数的基础上, 进一步计算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
• KTi= Kpi + Ksi
• KEi=(Kpi + Ksi + Kvi )/3 • 根据计算结果,对区域内中心城市进行等级划分。一
间存在的经济联系网络。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城市流是指城市间劳动力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 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体系所发生的频繁的、双 向或多向的与人相关的物质流动现象。
• 城市间的聚集与辐射作用是城市流得以进行的推动力 。城市聚集与城市辐射是城市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两个方面,城市流在城市辐射—城市聚集—城市再 辐射—城市再聚集的无穷循环中进行完善,表现为人 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在都市圈各地 区的空间流动。
引力模型举例分析
引力模型举例分析
• 距离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x和y以及x和q间预期的 流量加以说明。y和q的规模是一定的,因此,规模 为一个常数。然而,在没有进一步信息的情况下, 我们将预期x和q间的流量将大于x和y间的流量,因 为任何两点间的流量,将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如 果这一下降同距离成比例,并且规模为一常数,我 们将预期x和y间的相互作用,将是x和q间的1/2。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 • 大都市圈是指城市发挥其机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
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以一个或多个中心 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联系为依托,吸引和辐射周 边区域,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地域、景观地域的功能 地域概念。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二)大都市圈的特征 • 1.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
• 1.劳动力流 • 城市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伴随
居住地的变动,即人口迁移;另一种是居住地不变而工 作地点变动,即跨区域就业。可以用公式:
• L1=L11+L21-L12
• (L11):区域1内追加的劳动力。(L21):区域2向区域1 流动的劳动力。(L12):区域1向区域2的流动的劳动力
第八章 大都市圈 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原理
•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内涵与条件
•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含义 • 空间相互作用就是指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空间彼此产
生的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不同区域之间 的生产要素、产品、技术、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发 面的交流和转移来实现的。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内涵与条件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2.货物流 • 货物流,也称物流,它是商品的物质实体在地理空间上
运动的现象,是地区间经济协作和地域分工的物质表 现形式。因此,货物流通常是确定城市之间空间经济 联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3.信息流 •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
绝对联系量的计算
• 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绝对联系量的计算方法被更多 的使用。其计算公式如下:
• Rija=(√PiVi*√Pj Vj)/Dij
• 式中:Rija为绝对联系量;Pi,Pj为城市i,j的人口数 ;Vi,Vj 为城市i,j 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为i,j两城市间 的交通距离。
• 计算出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之后,就可通过下 面的公式计算各城市相对于其周围高级中心城市的经 济联系的隶属度:
(二)对基本模型的修正
• 三个基本的修正:
• 1、对距离的因素进行指数化调整,用以表示距离 的影响是否成比例。
• 2、对人口或质量变量即Pi和Pj进行指数化处理。
• 3、对公式的修正,是添加一个规模参数或是一个 常数,即k。
• 修正后公式为:
•
Tij=k(Pi Pj )/dij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应用分析
技术相互依赖出访亲戚关系习俗、礼节 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的相互作用
能源流和网络信用和财政网络教育、训 练和推广联系健康服务救护系统职业的 、商业的和技术的服务类型运输服务系
统
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的 相互依赖权威司法部门间交流非正式的
政策决策链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城市流的作用方式,这里,我们对各 种城市流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3.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 •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城市
域际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够反映周围地区对 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 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 之分。 • 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辐 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经济联系量是在 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 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 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
。
三、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量
•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1.中心城市的等级划分
• 选取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和国内生产总产值来代表城市 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考虑到城市在区 域经济联系中接受和消化外来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方 面能力的不同,将各城市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 数也作为反映城市经济规模的一个指标。在确定了上述城 市规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各城市非农业人口(Pi)、 GDP(Vi)和专业技术人员数(Si)分别计算各中心城市的非农 业人口指数(Kpi)、经济职能指数(Kvi)和科技职能指数 (Ksi)。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第三节 大都市圈及其地域结构
•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爆炸引发了生产力发展方式的 深刻变革,全球市场的整合和生产流程的重构带来了 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以区域或者大都市圈为单 位参与世界竞争逐渐成为了主流的选择。大都市圈作 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是非常高效的参与竞争 和空间整合的组织方式,因此成为世界各区域的战略 首选。
会实体。 • 2.大都市圈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 • 3.大都市圈运行的基础就是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 4.大都市圈在空间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这
• 引力模型的对数转化可产生一个利用线性回归的可解 的线性方程,因此,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线性回归模型 是应用最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根据在时间 或预算下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引力模型具有与人文 行为有关的理论基础,成为人文空间运动基础意义上 的引力模型。一般形式的模型为:
• 式中:Iij为从i到j的相互作用量;Vkj为j地点在第k个变 量上的得分,或者在第k个变量上i和j得分的差异或比 例;Pi、Pj分别为i和j的人口或其他质量的度量;Dij为 从i到j的距离;α、λ、bk为权重因素。
门从业人员数;Gj为全国所有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 ;G为全国城市从业人员总数。
(二)城市流强度指标分析法
•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即Eij=0;若 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着外向功能,因为城市的总从 业人员中分配给j部门的比例超过了全国的分配比例, 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全国是专业化部门,可以为 城市外界区域提供服务。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 能为: • Eij=Gij-Gi(Gj/G)
• 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为:
(二)城市流强度指标分析法
• i城市的功能效率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表示,即: • Ni=GDPi/Gi
• i城市城市流强度Fi为: • Fi=NiEi=(GDPi/Gi)Ei=GDPi(Ei/Gi)=GDPiKi • 式中:Ki为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
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 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 、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 功能主要表现在: • (1)联结功能。 • (2)调控功能。 • (3)决策功能。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4.资金流 • 资金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资金流的量,而且取决于
第二节 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
• 一、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 城市经济空间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通过功能联系和空间 联系形成的具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空间。
• 区位条件、交通发展、科技信息革命是城市群经济空
间形成的主要原因;核心城市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城 市组团和产业集群是其主要的空间表现。 • 城市经济空间联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域内城市间和产业
• (一)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 引力模型,是我们认识区域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的重 要工具。引力模型借鉴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用
于预测劳动力、信息和商品等要素在城市间、地 区间的流动。
• 城市或地区的规模即人口用P代表,城市或地区间 的距离用d代表,每一对城市或地区用下标i和j表示, 任何两个城市或地区间的相互作用被定义为Tij。 故有:
(二)城市流强度指标分析法
• 在城市流强度的具体计算过程中,考虑到指标选取的 容易性以及代表性,选择城市从业人员数为城市功能 量指标。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主要取决于某些 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区位熵 Lqij为:
• Lqij = (Gij/Gi)/(Gj/G) (i=1,2,…,n;j=1,2,…,m) • 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Gi为i城市所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