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趋势:增加考核思维能力的权重
湖南高考新方案:2024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高考改革新方案
湖南高考新方案:2024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高考改革新方案1.调整考试科目及分值我们将对高考科目进行调整。
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基础科目,分值不变。
在此基础上,增加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门选考科目,分值均为100分。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两门进行考试。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基础学科的扎实,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增设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改革的重要亮点。
我们将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旨在选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3.实施多元录取机制为了打破单一的分数录取模式,我们将在高校招生中实施多元录取机制。
除了高考成绩外,高校可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对考生进行面试、专业测试等考核。
这样一来,考生将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入心仪的高校。
4.推行春季高考春季高考是这次改革的又一大举措。
我们将设立春季高考,时间为每年3月,考试科目与秋季高考相同。
春季高考成绩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考生可自愿选择参加。
这样一来,考生将有更多机会和时间去准备高考,减轻考试压力。
5.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了让考生更好地规划未来,我们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中阶段,学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各类专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职业发展方向。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前体验职场生活。
6.完善加分政策为了照顾特殊群体,我们将完善加分政策。
对烈士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给予相应的加分优惠。
同时,对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确保教育公平。
7.强化考试安全考试安全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加大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同时,加强对试卷保密、运输、监考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考试顺利进行。
8.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高考改革的关键。
我们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高考备考策略
新高考备考策略一、了解新高考改革的特点与趋势新高考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实践能力的考查。
备考过程中,学生应关注以下几点:1. 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将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高中阶段要注重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2. 选考科目:新高考改革引入了选考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科目。
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需求及就业趋势进行科目选择。
3. 考试内容与形式:新高考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实验题等。
二、制定个性化计划1. 确定目标:明确自己的升学目标,了解目标高校及专业的录取要求。
2. 分析自身情况: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兴趣和潜力,合理规划重点和备考策略。
3. 分配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各科目均衡发展。
4. 制定备考计划:结合学校教学进度,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包括每天的任务、每周的模拟考试等。
三、强化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1. 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各科目的基础知识,确保在高考中不失分。
2. 学科思维:培养学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阅读与写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写作技巧。
4. 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做好心理调适与时间管理1. 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高考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
2. 合理安排时间:学会时间管理,确保、休息和娱乐的平衡。
3. 注重身心健康: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高效率。
五、参加模拟考试与辅导班1. 参加模拟考试:通过模拟考试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应试技巧。
2. 选择辅导班: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提高学科素养。
新高考备考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份备考策略,顺利迎接新高考的挑战。
2023年江苏新高考方案专家解读
2023年江苏新高考方案专家解读江苏省教育厅日前正式公布了2023年江苏新高考方案,该方案将从2023年开始实施,对江苏省高中生的高考招生录取方式进行了全面改革。
以下是对该方案的专家解读。
一、高考科目组合调整新方案取消了原有的文理科分科,将高考科目组合划分为“物化生技”和“史地政”,分别对应理科和文科。
这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
物化生技科目组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史地政科目组合包括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能力。
二、新高考科目加权新方案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将高考科目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并赋予这些科目相应的权重。
这一举措旨在减轻高考对于单一学科成绩的依赖,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化的发展。
具体而言,新方案规定物化生技科目组合占40%的权重,史地政科目组合占60%的权重。
这样的科目加权设计,既考虑到了理科和文科的重要性,又能够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三、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新方案要求各高中学校在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这与传统高考的单一笔试评价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业成绩、学科奥赛获奖情况、优秀学科论文、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社团组织、艺术特长等方面。
这些评价项目的实施,旨在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强调考试技能培养新方案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考试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考试应对能力。
为此,新方案规定了一系列的考试技能培养项目,如高效阅读、写作规范、数学解题技巧、实验能力培养等。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和考试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竞争力。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高考命题趋势分析与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高考命题趋势分析与探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和贯彻落实,英语高考命题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高考命题趋势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试题形式上看,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传统的单一题型考查方式逐渐被多种题型相结合的方式所取代。
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型和填空题型外,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型的权重也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写作题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考查更加全面和深入,这与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高考试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涉及的话题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这种趋势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试题设计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挥创造性,涉及到的任务类型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高考命题趋势是多种题型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一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实际,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并适应这一趋势,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不断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再次向我提问。
2023高考命题趋势新变化解读_高考命题趋势
2023高考命题趋势新变化解读_高考命题趋势2023高考命题趋势新变化解读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2023高考考查重点《报告》指出,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发现,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除了上述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近年来的高考文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是识别隐含前提、开放式设问、合理论证、寻求证据、有效推理与论证/证据评估等,理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开放式设问、结构不良、替代性解决方案等,这些也都是批判性思维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2023高考考查趋势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报告》判断指出,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综合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
‘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
2023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1、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2、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3、无思维,不命题;4、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5、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6、有效引导教学,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
因此,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而非“授人以鱼(传授解题套路和题海战术)”。
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作为我国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之一,自1977年恢复以来,一直在不断调整和改革。
2014年起,高考改革进入全新的阶段,着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及其影响。
一、高考改革的背景及目标高考改革之所以被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高考模式仅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精神。
因此,高考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与内涵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理念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兼顾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水平评价:仍然是高考的基础,反映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2. 思想品德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实践能力评价: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评价带来的影响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1. 鼓励样板学生的培养:传统高考模式只注重学科成绩,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而综合素质评价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样板学生”。
2. 促进教育公平性:由于高考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考核范畴,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因学科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不擅长学科知识但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3.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考改革将创新能力评价纳入考核范畴,有利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新高考的命题特点
新高考的命题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高考的命题特点也日益凸显。
新高考旨在通过更加科学、公正、客观的命题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新高考的命题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新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强调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在命题中,往往通过设置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的比例,来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同时,命题者还会通过设置一些综合性题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强调能力素质的考察新高考命题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
在命题中,往往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命题者还会通过设置一些跨学科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新高考命题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
在命题中,往往通过设置一些与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相关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命题者还会通过设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注重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新高考命题注重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确保所有考生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在命题中,往往采用标准化的命题方式,确保试题难度、区分度和信度的一致性。
同时,命题者还会采用多种手段来防止泄题、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总之,新高考的命题特点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能力素质的考察以及综合素质的考察,同时注重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
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高考选拔人才的三个标准
高考选拔人才的三个标准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教育考试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
在高考选拔中,有三个重要的标准,它们分别是: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准备,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储备的考察主要通过笔试进行,而笔试的内容和难度设置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全面考察考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在知识储备方面,考生需要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并且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的挑战。
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高考中,除了考察考生对于各个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之外,还会考察其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考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在高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思维能力方面,考生需要注重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同时还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此外,考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判断。
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同样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高考中,除了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之外,还会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包括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在综合素质方面,考生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此外,考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
综上所述,高考选拔人才的三个标准分别是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考综合改革的几点启示
高考综合改革的几点启示高考综合改革是指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其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对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我们能够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坚持公平原则。
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公平,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原则,保障每一位考生的机会均等。
在选拔机制上,应充分考虑社会背景、家庭条件等因素,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得每个考生都能得到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注重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过去的弊端之一是过分重视分数,导致教育过程中的素质培养被忽视。
高考综合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应引入更多的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综合能力。
三、适应社会需求。
高考综合改革要与社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确保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要充分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确保考试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四、加强考试监管。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考综合改革中要加强对考试的监管力度,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建立完善的考试监管机制,加强对考点、监考人员、试卷等方面的监督,严厉打击各种作弊行为,构建一个清朗的考试环境。
五、加强评价体系。
高考综合改革要从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评价体系要与教育目标相符合,能够提供对学生综合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
六、加强教师培养。
高考综合改革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体,他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发展至关重要。
改革中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
七、保障制度稳定。
高考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稳定地进行,不能轻易改变。
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稳定性原则,避免频繁变动制度,给学生和教师带来过多的不确定性。
改革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科学研究和试点实践,逐步推进改革的深入。
新高考要求的四种能力
新高考要求的四种能力新高考是指在现行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其中,新高考强调学生的四种能力,即思想品德素质、学科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种能力进行介绍。
一、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思维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具备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关注全球问题和社会现实,增强全球视野和社区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交技能,能够积极进取、心怀感恩、勇于创新、独立思考、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掌握应对压力的技能,体验与理解情感的丰富性,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是评价一个学生在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能力。
在新高考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掌握必修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在学科基础上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可以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2.拥有通过科学方法获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具备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通过数据和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3.能够应对日益增长的数字信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和再组合成有益的数据结果。
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评价一个学生在语言、艺术、体育、健康、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新高考中,学生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以及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学习和应用能力。
2.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基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3.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注重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评价学生能够发现、解决问题,发展自身和社会的关键能力。
在新高考中,学生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善于发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在学科和现实中积极应用和推动。
2.具备在开放环境和国际化背景下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新课标指向下的考试评价改革趋势
新课标指向下的考试评价改革趋势
1.近年来,教育部对考试评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新的考试评价改革旨在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3.考试评价改革将逐渐减少对传统记忆能力的评价。
4.新的考试评价将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
5.随着考试评价改革的推进,学生将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6.新的考试评价改革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7.考试评价改革将引入更多的综合评价指标。
8.新的考试评价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9.随着考试评价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分数评价将逐渐减少。
10.学生将有更多机会通过实践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1.新的考试评价改革将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
12.考试评价改革将逐渐减少对作业和考试的依赖。
13.学生将有更多机会通过项目研究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4.考试评价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15.新的考试评价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考试评价改革将引入更多的开放式问题和探究式任务。
17.学生将有更多机会通过合作学习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8.新的考试评价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9.考试评价改革将逐渐减少重复性的内容和题型。
20.学生将有更多机会通过个人项目和展示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1.新的考试评价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22.考试评价改革将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
兴趣。
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建议
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建议高考命题不止对老师教学有指导性对高三考生也具有极强的引导性。
根据2024年高考对试卷分析的梳理,总结出高考命题几个趋势。
高考命题的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融入试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注重增强试题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持续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和考务工作队伍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工作水平。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全面发展。
考试命题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选拔人才要求。
突出能力考查,突出情境设计。
加强教考衔接,助力育人方式改革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高校选拔人才要求情景设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科技创新;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个人体验情境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生活实践学习探索。
关注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
转变一:教育功能从单纯考试变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
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
转变二:评价理念从知识能力变为综合评价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转变三:评价模式从单一的考查内容变为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新高考选科模式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新高考选科模式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的高中教育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
新高考选科模式正式实施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学科知识是高中教育的核心,学生需要掌握各科目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学生应该在自己所选科目中展现出扎实的学科知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应用。
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将通过考试和平时成绩评价来体现。
二、学科思维能力除了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还应具备学科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是指在不同学科中培养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例如,数学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模型构建能力,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将通过学科竞赛、学术报告和作业评价来展示。
三、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还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实验实训等方式培养出实践动手的能力,包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工程设计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的经验。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和实践成果的评价来体现。
四、创新能力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开拓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运用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通过科研论文、创新项目和评选荣誉来评价。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分数和录取权重分配新高考选科模式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确定不同维度能力的权重,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合理的分数和录取权重分配,可以实现对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其中,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创新能力可以作为加分项。
根据学生在不同维度能力上的得分,综合计算最终的综合素质评价分数。
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随着“三新”背景下的高考改革逐渐深入,考生们的备考策略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掌握核心素养。
随着高考改革,对学生
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考生们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比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领导能力等。
2. 多维度掌握知识点。
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单纯地死记
硬背是远远不够的。
考生应该从多个维度来掌握知识点,比如理解、应用、推导、归纳等。
3. 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考生们
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考生们应该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来提高自己的备考效率。
4. 做好心理调适。
高中生是一个心理比较脆弱的群体,而高考
备考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
考生们应该学会自我调适,保持积极心态,避免产生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
5. 做好时间规划和复习计划。
考生们应该在备考前做好时间规
划和复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制定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也要注重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考策略。
- 1 -。
高考改革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考改革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改革,有着潜在的影响力,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具体策略与效果。
首先,高考改革可以通过改变考题形式和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传统高考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而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因此,高考改革可以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考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文科类科目中可以增加一些议论性的文章或问题,要求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和判断。
在理科类科目中,可以增加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变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其次,高考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开放性考试环节,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机会。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这种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交流。
因此,高考改革可以在科目考试之外设置论文写作、口头报告等开放性考试环节。
这样的安排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碰撞,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协商能力,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另外,高考改革可以通过改变评价体系来激励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传统高考评价主要以成绩为导向,往往会导致学生应试压力过大,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考改革可以引入学科竞赛、课外创新项目等评价指标,以多元化的方式衡量学生的能力。
这样的改变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最后,高考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高考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制度和考试内容的改变上,更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高考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升学去向,也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至关重要。
一、因材施教的评价模式过去的高考评价体系过于强调分数和分数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高考评价体系注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评价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增加了个体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还表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
传统高考评价体系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进,高考评价体系纳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体育、艺术、创新能力等。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全面素质的机会,也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开放式试题与考核方式的改变过去的高考评价体系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试题形式相对固定,更多偏向于模式化的题型,导致学生只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真正的学习与思考能力。
现在的高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试题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开放式问题、案例分析等。
这样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四、考试过程的科技化高考改革还带来了考试过程的科技化。
传统的高考评价体系,考试方式以纸笔试卷为主,存在着试题泄露、批阅耗时等问题。
现在,高考改革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电子化考试方式,例如网络笔试、机读答题卡等。
这样的改变不仅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和效率,也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总之,高考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
通过因材施教的评价模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试题与考核方式的改变以及考试过程的科技化,合理的评价标准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核心直指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核心直指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助推器,是提升高考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命题评价的准绳和量尺。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1核心价值指标体系2学科素养指标体系学习掌握: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
实践探索: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
思维方法: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
3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实践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4必备知识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原理与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
2023高考分析报告
2023高考分析报告引言2023年的高考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事件,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学生参加高考,决定了他们的大学入学机会和未来的教育路径。
本报告旨在分析2023年高考的相关信息,并提供对考试趋势和变化的洞察,以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应对高考。
考试科目和权重变化2023年高考的科目设置和权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对各科目的详细分析:语文•权重:占总分的25%•考试内容:强调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分析,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考察。
数学•权重:占总分的25%•考试内容:重点强调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考察,注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合理性。
外语•权重:占总分的10%(对英语加试学生占15%)•考试内容:对英语、俄语、法语等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法掌握程度的考察。
物理、化学、生物•权重:分别占总分的10%•考试内容:对基本概念、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科学实际应用的理解能力的考察。
政治、历史、地理•权重:分别占总分的5%•考试内容:对相关知识点和分析解释能力的考察。
考试趋势和备考建议2023年高考的趋势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课程的更新,高考科目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可能会有所扩展。
建议学生根据教育部最新的课程标准进行备考,并注重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2. 情景题和综合应用题的增加2023年高考可能会增加情景题和综合应用题的数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建议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练习这类题型,并培养解题思维的灵活性。
3. 提高思维能力的考察2023年高考可能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培养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4. 考试时间和作答要求的变化考试时间和作答要求可能会有所变化,建议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模拟真实考试环境,熟悉考试时间和答题要求,以提高应试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对2023年高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考试科目和权重的变化趋势,以及备考的相关建议。
2025届新高考选科要求
2025届新高考选科要求
对于2025届的新高考选科要求,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官方文件
发布,因此不确定具体的要求。
不过,根据过去几届的高考选科要求以及相关的教育改革倾向,可以初步预测一些可能的变化和趋势。
1. 趋向多样化:新高考可能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选科,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和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进行选科。
2. 融合性强:新高考可能会更加融合不同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的学科划分。
3. 重视实践能力:新高考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例如增加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选科或者专业。
4. 全面发展:新高考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总的来说,2025届新高考选科要求可能会更注重学生的个性
化和多样化发展,在选科范围、学科的设置和权重分配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具体的要求还需等待相关部门的官方文件发布。
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如何改革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备受争议。
虽然高考在选拔人才、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功利性过强、评价机制单一等。
因此,改革高考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
一、科目设置的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
应当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逐渐增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例如,在语文科目中可以增加对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考查,而减少对古诗文默写的要求。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背诵知识点。
二、考试形式的改革目前高考的考试形式主要为笔试,这种形式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可以考虑引入一定比重的口试、实践考核等形式。
口试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践考核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评价方式的改革当前高考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一次性考试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学生的能力是多元化的,仅凭一次考试成绩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可以考虑引入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学科竞赛成绩、社会实践经历、课外活动等因素纳入综合评价的范畴。
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长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拓宽多元通道当前,高考成绩一直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唯一通行证,这导致了学生对高分的过度追求,从而高考制度过于功利化。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拓宽多元通道,建立多样化的选拔机制。
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特长生选拔等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权重。
这样可以更好地发现和选拔具有特长和潜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必要的。
通过科目设置的改革、考试形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和拓宽多元通道,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使高考真正成为选拔人才和推动教育公平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新趋势:增加考核思维能力的权重高考新趋势:增加考核思维能力的权重高考改革应该如何抓?目前,“实行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模式的高考”、“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录取机制”等等改革措施,已经相继向社会公布。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十分正确的和必要的。
但是,笔者认为,仅有这些方面的措施,仍然触动不了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态,仍然不能把学生和老师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仍然改变不了素质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实际上扎扎实实的局面。
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当前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地、旗帜鲜明地在高考命题中增加考核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权重,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高考改革中的一个侧重点。
高考改革应当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中的作用为什么要把增加考核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命题中的权重,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中的作用作为高考改革的一个侧重点?第一,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作为高考改革的侧重点,可以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共同意识到,一味地依赖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并获取较好成绩的时代,将不复存在。
只有在适当记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展开深入的思考,才能在考试中交出比较满意的答卷。
这样,高考这根“指挥棒”就明白地告诉人们,切实地有效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才是应该选择和坚持的方向。
第二,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作为高考改革的侧重点,将可以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
为什么在相当多的中小学中,素质教育表面上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实际上扎扎实实?这并不是中小学的校长们、老师们不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是中小学的校长们、老师们不愿开展素质教育。
根子在于原来那根体现了应试教育需求的高考“指挥棒”,把人们逼向了一味地依赖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并获取较好成绩的道路。
他们感到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切切实实地进行素质教育。
如果在高考中突出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变高考“指挥棒”的导向,那就把校长、老师和学生都从既耗时间又耗精力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这样,他们不仅开展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都有了,而且他们也敢于并且乐于开展素质教育了。
第三,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作为高考改革的侧重点,将极大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必须培养出一批批创新型人才。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
但是,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说法,创新型人才需要的知识应该是“活的知识”。
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活的知识”?一是是要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去获得的。
二是是要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去获得的。
三是是要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获得的。
正是在学生获取这种“活的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其次,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智慧。
智慧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善于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则构成了智慧这种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逻辑思维能力则成为智慧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就形不成智慧。
所以,无论是获得“活的知识”,还是把知识进一步发展为智慧,都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就不能获得“活的知识”并且进一步发展为智慧。
而不能拥有“活的知识”并且进一步形成智慧,就成不了创新型人才。
第四,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作为高考改革的侧重点,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题的实现。
教育规划纲要第4条,专门论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问题,其中就特别指出要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前提下“坚持能力为重”。
能力包含众多方面,其中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则是一切其它能力的基础。
因为人和动物不同,第一,动物只是被动地去适应自然界,而人却要能动地去变革自然界;第二,动物只是本能地在活动,而人在做一件事之前,都要先想一想为什么做这件事和怎么做这件事。
这就决定了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越强,人的能动性就越高,人的行动就越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就越有利于达到目标。
具有思维能力,特别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人能够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重要条件。
在高考中突出考核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考核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有效地按照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能力的重视上,并且促使人们更有意识地去提升只有人才能够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考改革应当如何考核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命题中如何增加考核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权重,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高考改革的侧重点呢?必须明确,增加考核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命题中的权重,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中的作用,并不是要在高考命题时增加一些考核逻辑知识的题目,例如,并不是要让学生回答什么是概念周延、什么是三段论、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等等。
因为,目前的高考,是考“语文”、考“数学”,而不是考“语文与逻辑”、“数学与逻辑”,更不是考“逻辑”。
我们需要的是,把逻辑思维能力恰当地渗透在“语文”、“数学”等试卷的试题中。
学生只有具有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较好地回答“语文”、“数学”等试题,才能获取较高的分数。
如果仅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就不可能能回答好“语文”、“数学”等试题,不可能获取较高的分数。
既然如此,那么在高考命题时,如何做就算是把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在“语文”、“数学”等试题之中了呢?这是一个还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此,我想以高考语文试题为例,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教育部颁布的《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这就表明,语文教学,除了要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和实现“育人功能”外,就是要达到“表达”和“阅读”两方面的根本性目标。
首先,学习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并且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所谓正确表达,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三方面要求:一是准确性;二是条理性;三是鲜明性。
在语言表达时要想达到的这三方面要求,都离不开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学习语文,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并且善于阅读理解他人表达出来的文字材料。
所谓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五方面要求:一是要理清文本的表达思路;二是要对文本进行核心概念(关键词)、主题、要点等方面的提炼概括;三是要把握文本关键语句有意义或能够存在的前提条件;四是要揭示出文本关键语句所必然包含的内容;五是要根据文本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引申。
在阅读理解时要想达到的这五方面要求,也都离不开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笔者认为,在高考语文命题时,完全可以把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有机地渗透在语文试题之中,做到既考核了语文水平和素养,又考核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的认识,列举出一些需要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解答好语文试题的高考语文命题题型,供大家参考。
将逻辑思维能力考核有机渗透在语文试题的五类考题一、病句分析类:学会识别病句并且避免在文字表达或口头表达时出现病句,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
形成病句的原因,可能是语法方面的,可能是修辞方面的,也可能是逻辑方面的。
所以,完全可以适当地列出一些需要从逻辑角度进行分析的病句,作为高考命题时的题目。
例如:1、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
2、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二、表达条理类:语言表达要能够被人理解,确保条理性是一个重要条件。
所谓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从逻辑上看,一是指各个语句的排列顺序要恰当,前一句话合理地延伸出后一句话,后一句话合理地承接着前一句话,二是指在同一个表达中前后几句话在含义上要保持一致,三是指在同一个表达中不能出现自相矛盾。
所以,我们就可以在高考命题时构造一些需要保证表达的逻辑条理性的题目。
例如:1、从语句排列顺序不同的ABCD四组选项中选择哪一组语句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将使该段文字的逻辑条理最恰当。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
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
因为。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在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
尽管天文学家认为,,但正常情况下,。
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③引力波是听不到的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②③①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2、分析下列文字表达,指出其在逻辑条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标题)‘9.11遇难者遗孀挥霍巨额解压(正文)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遇难者的家属们分别获得了88万至410万美元的赔偿金。
在获得巨额赔偿的同时,有些遇难者的家人也遇到了邻居亲友们的嫉妒和不解。
为排除内心的压力,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数年间就将数百万美元的赔偿款挥霍一空。
”3、分析下列文字表达,指出其在逻辑条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蝗虫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
在夏秋之季交配后,雌虫将卵块产于泥土之下,等到来年春天孵化出土......而环境一旦适宜,当年,去年甚至几年前的卵块都会一起孵化,造成蝗虫的大面积爆发。
三、阅读理解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所以,围绕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出题目,是高考中语文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的重点是理解。
要实现理解,就需要识别出原有文本中关键语句“能够成立和有意义的前提条件”即逻辑上所说的“预设”;揭示出原有文本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却是原有文本所必然包含的“内在含义”即逻辑上所说的“蕴含”;推断出以原有文本为前提依据的新结论即逻辑上所说的“推理”,因而就不能不具备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
正因为这样,在命题时构造阅读理解类的题目,可以很好地渗透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1、阅读原文,指出下列ABC三组语句中,作为周朴园的话能够成立和有意义的前提条件的语句是()“曹禺《雷雨》的第一幕中有如下对话:周朴园:’(点头,转向繁漪)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吗?’繁漪:‘病原来不很重——回来身体好吗?’周朴园:‘还好,——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