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案例:溺爱与青少年犯罪有研究者对湖北省某县11—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共167名(男性113名、女性54名)及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父母教育方法情况时发现:这167名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13家,约占总数的3%;放任型49家,占29%;粗暴型34家,占20%;溺爱型74家,占44%。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所占比重最大。
资料来源:万自新.变调的爱——关于家庭溺爱问题的犯罪学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2):43.【分析】家庭的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如同甘霖雨露之于鲜花芳草。
但是一旦过度,就会泛滥成灾,破坏了正常的成长环境,导致成长的扭曲和破坏。
真切的数据表现出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犯罪的高度关联,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2.案例:家庭破裂对孩子的影响李扬在刚刚跨入初中的校门时,父母离异了。
母亲长期外出打工,李扬与父亲一起生活。
由于之前父母长期的互相指责,李扬逐渐开始怨恨父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进入初一年级以前,李扬曾经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李扬让家长觉得束手无策,难以管教,于是家长将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
而李扬在校期间,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调皮捣蛋。
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上课无法专心听讲,作业很少按时完成,作业质量特别差,学习成绩迅速下滑。
根据调查不同年龄的离婚家庭,儿童的适应和反应是不同的:2岁半—3岁3个月的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行为、自我责备和迷惑;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的矛盾;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和婚姻感到焦虑、烦恼、退缩。
【分析】李扬的年龄处于十一二岁,其家庭恰好是无教育和监管能力的单亲家庭,他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散漫的情绪,无组织、无纪律,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第八章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杨洋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本章主要内容
学校生活的定义; 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 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学校教育如何从传授知识向丰富人性
转变;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一、学校生活的定义
学校生活的定义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 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 门化的社会活动。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率 最高 4、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四、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
1、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 (4)价值观的多元化 (5)人口流动问题
1、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 (2)挫折—侵犯说 2、社会学解释 (1)结构模式 差异交往说 控制缺乏说 失范说 手段—目的说 亚文 化群理论 (2)过程模式 标签说 书上251页的表格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六、学校生活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 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 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 生活 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攻击 退缩 焦虑 恐怖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四、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
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个别教师素质差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四过现象 (2)教育真空现象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教育术语解释1.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2.学生失范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心理缺陷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4.挫折--侵犯说:他们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5.差异交往说: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
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越高明,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6.失范说:“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
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
由于社会巨变,尤其是法国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
7.控制缺乏说: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提出的。
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教育学_第八章_学校教育与生活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1、学习压力:
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 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 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保护功能 发展功能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 异 ( 四 ) 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 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 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 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三类。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 、个别教师素质差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 ( 即家长对子女的 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 ) 十分 普遍; 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 重要他人 ” 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C . W . Mills) 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 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 互动性重要他人 偶像性重要他人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 其影响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吸毒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行为中的突出新现象。 网上违法行为是当前新科技领域下的新倾向。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 我国的教育思想
•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 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教育哲 学的转向,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更是促进师生健康生活的需要。基于此 ,学校要重建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生活的 质量,教育的重心要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 培育学生丰富的人生,为学生提供生活适 应的指导,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3
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
4
学生的学校生活
5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 生活的概念
LOGO
LOGO
–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则将生活理解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 不息的就是生活,是生命体在环境中的活动过程。
– 杜威在他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中,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 全部经验”,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 (二)杨贤江的特殊生活论 • 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比较系统的阐述现代教育原理的教育
学家。 • (三)陈鹤琴的儿童生活教育思想 • 注重教材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主张“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是教育学中的经典理 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的教育哲学命中: Education as the Preparation of Live ——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 Education as Life —— “教育即生活”(杜威) 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3.同辈群体生活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 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 地形成的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主要指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主要特征: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 的信息传递渠道 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 功能:保护功能;发展功能 保护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可以使学生 个体少受或免 受成人世界的伤害,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平等互助的社 会环境。 发展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 促进作用。 影响:积极;消极
第四节 书本识与生活经验
一、什么是知识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 段 2.石中英:原始知识型(神话知识型);古 代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现代知识型 (科学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文化知识 型) 3.尼勒: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理性的 知识;经验的知识;权威的知识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社会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 低俗化倾向 3.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控制力削弱,个人空 间结构与社会心理变化 4.价值观多元观 5.人口流动影响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 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2. 学校指导思想的偏差 3. 个别教师素质差 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 紧张 4.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试论学校教育怎样联系学生生活
试论学校教育怎样联系学生生活教育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发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时完全融于人类生活之中,是人类传递生活经验的本能行为。
从正式教育机构——学校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和选择。
本文拟在梳理20世纪三次生活教育思潮消长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做一简单的论述,以期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和学校教育如何联系学生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20世纪三次生活教育思潮评述20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众多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和不计其数的教育改革。
这些教育思潮和改革都是在思考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影响到了学校教育的实践。
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三次生活教育思潮有20世纪20~50年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潮、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苏中“劳动教育”思潮和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思潮。
1.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潮及其影响“教育即生活”思想,是杜威针对当时美国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和儿童生活,依据其实用主义哲学而提出的。
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生活经验的改造。
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目的,认为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
要求尊重儿童的愿望与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从生长中得到乐趣。
[1] 受这种思想影响下的美国20世纪20~50年代的进步教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强调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过分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1957年苏联卫星的成功升天震动了美国,美国社会和政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随着《国防教育法》的通过,进步教育运动日渐式微。
但其中合理的成分,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生计能力仍被以后的教育改革继承与发扬。
2.“劳动教育”思潮及其影响“劳动教育”,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的科学认识,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来的教育思想。
试析学生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试析学生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答:学生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
他们都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但他们的努力往往相差很大,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这里,有着多种原因。
一般教育学理论,强调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来养成学生全面的知识、良好的态度、较强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和美好的情感等,似乎有了这些就能解决学生的生活适应问题。
事实上,学生的生活适应问题很多,包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尤其是班集体生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以及学生对自己的三个最重要的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环境之间的调适。
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轻视。
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有对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予以学科知识教学那样的重视,也很少有从教育本义上对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认真的研究。
而事实上,学生的受教育源十分丰富,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极为多样,而且他们的很多知识来自于校外,来自于课本之外。
按照美国学者尼勒(Noelle)的分类,知识可以被分解为: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权威的知识。
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他所谓的“经验的知识”,即“通过看、听、嗅、触、尝,我们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所以,知识是由根据所观察到的(或感觉到的)事实而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的”。
“经验的知识”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与发现来获得。
经验知识的最高形式就是“科学知识”,而最低形式则是“生活经验”。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杜威才强调了“教育即生长”、“生活即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在他那里,“经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经验”,就如同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接受活动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
②所以,杜威强调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活中的悲剧、喜剧和忧伤应该从事物中排除出去呢?”③这也就意味着,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文档)共8张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1.学生活的分类p235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
同辈群体生活。
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二者相同之处,区别 (p256) 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3.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 的关系
学生自己愿意创新才可能创新 教师要帮助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 要容忍学生出错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 西产生
4.要把握正确的导向
创新要有道德底线;如果不符合人类利益的创 新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P271 (1)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学生生活的分类p235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二者相同之处,区别 (p256) 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关系
P271 论述:怎样培养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者相同之处,区别 (p256)
P271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知识面窄很难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P271 一、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 米尔斯)P255 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关系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 一、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 米尔斯)P255
▪ 1.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 体人物。
▪ 2.重要他人的两个层次
▪ (1)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共31页
教育 法律 会计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4
流 经济学 企业 文学 各行业各学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于“感性与感情”、 “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
学校生活则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 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别是强制性。
我表现性;爆发性;浮教流育躁经法济性律学 会。企计业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文学 各行业各学
9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一)攻击 :违反课堂规则、破坏公共秩序、顶撞
老师、打架骂人、破坏公物及向家人出气;
(二)退缩 :胆怯、冷漠、封闭等;
(三)焦虑:特殊的恐惧或忧虑,常见的有考试焦
虑、人际关系焦虑等。厌学、逃学多与此有关;
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
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 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其主要表现在人格 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日本心理学家成田胜郎等人归纳了14种心理障碍
的表现:
悒郁性;无力性;过敏性;强迫性;自我否定性;内向封闭
性;黏着性;意志薄弱性;盲目性;不安定性;情绪易变性;自
毁坏学校设备的事件 。
校园暴力事件日趋严重的原因,除青春期本身有暴力倾向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他社会
问题是主要原因
教育 法律 会计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12
流 经济学 企业 文学 各行业各学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
犯罪比例最高。 (四) 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教育 法律 会计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PPT课件
协调、适应的问题; 社会生活中常与学校生活中经历的发生矛盾,学生
面临各种适应性的困难。 2. 两种认识 把学校生活理想化; 只看到现代学校制度化生活的负面,总相信外面生
活很精彩。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 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 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生活世界: 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
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 统一的世界;
不是文本化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 世界
人的价值、人的意义
三、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不仅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包含学生身在 其中的交往与理解。
(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及社 会文化生活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是教育学中的经 典理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的教育 哲学命题中:
——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 ——“教育即生活”(杜威)
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一、生活的概述 (一)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
的生存状态相关。
(二)生活的分类 1.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将来的生活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昨天已是历史,明天还是未知,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 物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1、学习压力(综合概念):学生在就学过 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 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 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2、学习压力状态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 (1)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即压力源) (2)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即压力体验) (3)个体的反应(即压力反应)
教育社会学者主要着眼于了解与分析学生对 于学校的真实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行为方式,通 过测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来了解真实情形。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学生的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和年级水平、性 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 年龄和年级水平是一种制约因素:学生对学校 的积极态度会随年龄和年级水平而下降,而且这种 下降是持续性的。 性别差异对学校态度的性质以及内容均有明显 影响。 通常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对于学校的积极 态度成正相关,同时家长的保守态度也与学生的学 校态度关系密切。 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与学校态度关系密切。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差异: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性、灵活性、 多元性,活动形式方面有丰富、感官、煽情 等特点; 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 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 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2、社会文化生活具有两面性 3、对学校生活的要求: 正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引导学 生健康成长。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通过对小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的调查及分析,可 以探明学生的压力来源和构成,及压力所产生的 影响和后果,进而为寻找改善学生学校生活的途 径,构建一种“良性压力状态”的学校生活提供 一些依据。 学生的这种学习压力感受主要来自对考试(或说是 对考试成绩)的紧张焦虑。除了学习压力外,调查 表明学生在实践中还体验到组织、社交等方面的 压力,如违反纪律,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欺负,没有 朋友等(表8-2),这些感受在不同年龄段上有一定 差异。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共8张PPT)
解
释 “亚文化群体”
“标签论”
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造成
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受到破坏 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 社会为每个人规定了合法的目标,却没有 给人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背离、相抵触
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
攻一击、、 重退要缩他、人焦(虑美、国恐社怖会学家 米尔斯)P255
5.人口流动,社会混乱 (教1师):互个动别性教重师要素他质人不:高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家正庭确生 理活解、创学新校和生“守活旧、”的社关会系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第一二、节 学生学的生心的理生障活碍环的境表与现心p理24行1 为失范 攻家击庭、 生退活缩、、学焦校虑生、活恐、怖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第6页,共8页。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 一、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 米尔斯)P255
▪ 1.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 体人物。
▪ 2.重要他人的两个层次 ▪ (1)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
重要他人。家长-教师-同伴 ▪ (2)偶像性重要他人: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常见的心理障碍p241 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 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部分家庭不管孩子 “教育真空现象”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 2.常见的心理障碍p241 ▪ 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教育术语解释1.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2.学生失范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心理缺陷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4.挫折--侵犯说:他们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5.差异交往说: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
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越高明,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6.失范说:“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
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
由于社会巨变,尤其是法国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
7.控制缺乏说: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提出的。
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方)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第二节 失范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一、生活概述 二、生活世界 三、学生生活
(一)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 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人活着 就必然先生存着, 就必然先生存着,生活是一种动态 的发展过程, 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 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二、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米尔 斯提出的概念, 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 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学生在 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所谓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所谓的“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 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 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 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解说为: 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解说为: 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 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 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 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 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 应。 学习压力状态包括: 来自环境的紧张 学习压力状态包括:1.来自环境的紧张 刺激(即压力源) 个体的内部紧张状 刺激(即压力源)2.个体的内部紧张状 即压力体验) 个体的反应 个体的反应( 态(即压力体验)3.个体的反应(即压 力反应) 力反应)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内容摘要】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首先是教育学中一个经典的理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命题中:“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还是“教育即生活”(杜威)。
这个两者的取向不一样直接反映在教育的目的、方针、办学理念方面,同时这两者的关系还反应为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问题。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要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并作为其成长的阶梯,否则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此外通过对学生“重要他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重要他人中教师、明星以及同伴的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反映出学校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离,使学校成了“教育的孤岛”,学校生活远离了符合学生人性的生活。
据此,学校教育的实践重心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培育学生的丰富人性,要为学生提供生活适应的指导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习目标】1. 了解学生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异同。
2. 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3. 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参考文献】1.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教材第207页)(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教材第207页)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向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轻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而学校生活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方面。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差异性是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具有四个特点:1.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2.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3.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以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学生不感兴趣的要学习,感兴趣的却不能自由学习。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辈生活特点: 民主平等、互助合作、 自由表达
学校生活特点: 权威与不平等、 互相竞争、有限表达
因此,学校要区分同辈群体生活的性质,发 挥其积极影响。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 学校生活的差异
1、学校生活: 古板、严肃、 抽象与理性、 更多强调学习活动。
社会文化生活: 广泛、灵活、多 元、丰富、煽情
1、指导思想的偏差 “学校教育=德育问题” 2、个别教师素质差 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已开展的中小学还较少,缺乏专业人员, 或作为“思想政治”来对待;学生不能正 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家庭生活环境两方面: “四过现象”——期待过高、照顾过 多、过分爱护、过度保护; “教育真空现象”—— 家庭结构裂 变: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破裂家庭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近代史上,教科书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教书 匠”,主要任务是教书。 20世纪70年代起,学校教育的宗旨由“教书”向“育人” 转变。 二、生活经验 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尼勒和杜威) 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率先提出“终生学习”这一名词。 1989,“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提出“学会怎样学 习”“学习将成为一个终生的过程;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为 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 小结:学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 生活经验的注意。因此,应向“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发 展。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XXX XX学院
哈佛 凌晨四点半
前言: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 关系
观点 1:斯宾塞——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Education as the preparation of life. 观点2:杜威——教育即生活。 Education as life. 事实上,每种观点都是与教育宗旨、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特别是办学理念紧 密关联的问题。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 也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21世纪的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呢?
学生有两种“偏见”: (1)把学校生活理想化; (2)看到了现代学校制度化生活的负面, 总相信外面生活很精彩。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 类。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 攻击; 退缩——(心理退化,表现在刺激和挑战 面前,人格和心理胆怯、退缩、冷漠、封 闭) 焦虑——(比如:考前紧张综合症) 恐怖——(比如:节假日后的上班恐惧症)
2、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可拓宽学生 知识面,扩大学生交往空间和范围,锻 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社会生活又 是鱼龙混杂的。 3、应正视二者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 长,成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学校生活环境差异导致 各种适应问题
原因试析: 1、三重社会生活环境各有一套价值、规 范,存在如何协调、适应的问题; 2、社会生活中常与学校生活中经历的发 生矛盾,学生面临各种适应性的困难。
参考答案
失范行为类型 目的型
价值取向型 情感型 传统型
失范行为评述 该男子的 “恶意”行为
MM自主性“失足”行为 网友A:不敢相信爱情了。 店员遵照商业程序买卖
第二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通过认识以上三个问题,得出以下结 论:生活就是教育;学生并非被动的 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影响的有限性问 题。
案例分析:
某个周五下午4点半以后,一个男子带着一个PLMM, 走到LV店,给姑娘买了个包包,565000大洋,开了 个支票。店员怕支票有炸,男子说,没关系,我的票 没问题,这样好不好?下周一一早你们验票,到时候 包包还要送货上门。店员表示届时免费送货上门! 到了周一,店员验票果然有假。该下午男子上门解释, 票有假,你们也不用送货了,咱们两不相欠——公平 合理! 店员不解——道“你玩个什么劲儿?” 该男子说,上周五我和MM共度良宵,之后把她甩 了。。。。。。
2、二者差异:
家庭生活: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 个体性与特殊性 学校生活: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 社会性与一致性
3、应对策略:
学生要尊敬和信赖老师、学校要尊重学 生、 学校教育要注重对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取长补 短,形成教育合力。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 学校生活的差异
(二)社会学解释
1、结构模式————从社会结构和文化 角度 (1)差异交往说 (2)控制缺乏说 (3)失范说 (4)手段—目标说 (5)亚文化群理论:亚文化(其产生由 于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不适当,在下层阶 级居住区形成)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 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相抵制。
2、过程模式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社 会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整个文化娱乐市 场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3、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控制力削弱, 个人空间结构与社会心理变化 4、价值观多元观 5、人口流动影响——(留守儿童)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学校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第二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第三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一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 理、行为失范
——分析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反思学 校生活环境 学生整体生活环境分为: 一类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生活环境; 另一类是邻里、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 生活环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一)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其 他所不能比拟的。
1、家庭生活
1、家庭生活表现出的基 础性、持久性给学生以持 久、独特影响,存在的教 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 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 是极其深远的。 但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同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 成长过程的影响并非固定 不变的,家长应正视这种 变化。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
(一)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正常人知道限制他 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 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文化失 调所造成的。 2、“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动是 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 形式。 侵犯的强度与挫折强度有关。
第三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
几十年后我们再相聚——回首 今天的教育
谢谢听讲!
大家辛苦了,今天我们的《教育学》课 堂交流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和我课下继 续深入探讨各类教育问题。 我的联系方式:XXXXXXXXXXX E-mail:XXXXXXXX@
k!
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用互动理论探讨 了越轨—犯罪的过程。他认为:
– 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决定一切。 – 必须改造社会关系,而非失范者。 – 失范和控制失范是相互联系的。
(三)韦伯关于社会行为类型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 “理想类型”,把学生失范行为分为: 1、目的型失范行为:目的是理性的,手段是 违规甚至是违法的。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观念与教育主 导观念背离。 3、情感型失范行为:行为目的是个体需求型。 4、传统型失范行为:仅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 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
有两类: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当前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学校、家庭教育,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及其社会问题 是主要原因。 直接诱因:影片中暴力镜头过多过滥。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极大。 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 (四)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新倾向————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