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一、考点概述:1.此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2.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具体考点分析: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1)模式图①图示②析图(2)①图示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①图示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①图示②析图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三、典例精析: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②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2011·海南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含解析)

9.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2.下图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由乙图可知,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两个经典曲线分析(1)甲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环境的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

(2)乙图表示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的是①②④⑤(填数字)。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山东省平度市第一中学生 物 学 课 时 授 课 导 学 案
〖课 题〗ξ 4.1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说明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2.理解并学会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说明种群增长曲线的意义。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课前默写下列知识要点,然后自主复习第 4 章第 1、2 节基础知识,对默写结果进行矫正, 并达到导学案提出的学习水平要求(熟记→理解→掌握→运用) 。 一、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是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量叫做种群密度。 (1)特点:不同生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不同。 (2)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或死亡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1)特点:不同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 同一种群在不同时期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特点:受种群密度、食物、空间、资源、繁殖等因素影响。 4.年龄组成:种群中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性比大于 1:雌多于雄(鸡、海豹) ;性比等于 1:雌雄相当(灵长类) ; 性比小于 1:雄多于雌(蜜蜂) 。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型 、 随机分布型 、 集群分布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观察对象提出问题 2.种群增长曲线 (1)J 型增长曲线: 条件:理想条件 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作出合理假设 归纳数学达形式 模型检验或修正
(2)S 型增长曲线:条件:自然条件 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 K 值上下波动。 【跟踪练习】读我国人口的发展变化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三条曲线间的相互关系,表示我国人口出生率状况 的是 1 曲线,表示死亡率的是 2 曲线,表示自然增长率的是 3 曲线。 (2)1960 年前后,三条曲线间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其主要 原因是 58 年的大跃进和 60 年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出生率大幅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自然增 长率小于零。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出生率下降较快,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的实施,较好的控制的人口出生 率。 课中研讨 【问题研讨一】种群的特征 1、结合前段时间学校组织的人口普查,你认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内容有哪些?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 亡、住房情况等。 2、经过有关部门的汇总和统计,你可以获得种群特种的那些信息? 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人口组成,性别比例 3、以概念图的形式画出个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高考总复习 ·生物
返回导航

目 导 航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总复习 ·生物
返回导航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 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____________ 随机分布 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2)类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集群分布 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高考总复习 ·生物
返回导航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4.两种种群密度估算方法的比较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 数量为N初捕 ↓ 捕获数N再捕 重捕、计数 标记数N再捕中标 ↓ N初捕×N再捕 计算种群密度 N再捕中标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无影响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_______
高考总复习 ·生物
返回导航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2.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设种群数量为 A 只,第一次捕获 B 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 a 只,其中有 b 只 B b aB 被标记,根据公式A=a,得 A= b 。 由上式分析可知: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 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 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 b 偏小,则 A 偏大。 (2) 若由于某种原因 (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 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 b 偏大,则 A 偏小。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 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含答案解析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热点题型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例1、(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变式探究】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提分秘籍】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举一反三】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D【解析】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D错误。

热点题型二种群数量的变化例2、(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详解(共48张PPT)复习进程

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详解(共48张PPT)复习进程
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
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
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环境得到改善后K值会上升。
讨论两曲线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 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 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
②先将_盖__玻__片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 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用___滤__纸__(_吸__水__纸___)吸___去__,制作好
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不__被___ (被、不被)染成蓝色的
酵母菌。
(3)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 16 个中方格,每 1 个中方格中有 25 个小 方格,每 1 个小方格容积为 0.1 mm3(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 1 毫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
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 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 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乌鸦的种群密度
D
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
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 某纺织厂为了节约成本,自组绵羊养殖场。该 养殖场应使绵羊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保持在K值
达到K/2值的时间? A′C′D′ 达到K值的时间? A B C D
【命题探究】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2: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2: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
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
群的密度
解析
可能为0,A正确;天敌倾 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 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 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 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 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 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 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 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 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 导致种群密度改变。
图显/隐 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种群特征与种 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由 图示分析知,未成熟个 体从2月到6月逐渐增 多,从6月到12月逐渐 减少至12月变为0,而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 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 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 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 性成熟,10月份出生率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分析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项目
样方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五点取样法 样方等距取样法
↓ 计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计算种群密度
(取平均值)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 ↓
重捕、捕获数N2 计数 标记数N0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写出上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①_增__长__型__,② _稳__定__型__ ,③ _衰__退__型__ 。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②根据上图分析,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 势用线连起来。
③性别比例:种群中_雌__雄__个__体__数目的比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品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品课件

(3)人为因素影响: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 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4)自然因素影响:气候条件等。
2.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36 ____防__治_______、野生生物资 源的○37 _____保__护__和__利__用__________,以及对濒危动物种群的○38
_______拯__救__和__恢__复_________,都有重要意义。
(3)两个方面: ①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 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 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4)种群虽然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它不是个体的简 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种群的特征是 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 征。 (5)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衰退型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⑬ 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 状态或布局。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 模 型 假 设 : 在 ⑭ __食__物__和__空__间_____ 条 件 充 裕 、 气 候 适 宜、没有⑮___敌__害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 ⑯__一__定__的__倍__数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⑰__N__t=__N__0_λ_t ____。 (3)曲线:呈“⑱___J_____”型,无⑲__K______值。 (4)增长率保持不变。
考点剖析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 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第30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第30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殖,有再度爆发鼠患的可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退田还 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的种植面积),引入天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 初一段时间
自然种群
都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都只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中的 增长问题
3. 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注意事项
灭鼠
捕鱼
K/2(达到 最大增长率)
灭鼠后,防止鼠的种群数 量在K/2附近,这样鼠 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 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 速回升
调查 对 象
样方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
调查 程序
↓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④易选双子叶植物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
(数量为N1)

重捕、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答案】D
【例2】(2010·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 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成虫数(只)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培优学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培优学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培优学案[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板块一 知识·自主梳理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的调查(1)样方法①使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计数原则⎩⎪⎨⎪⎧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位于样方边线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个体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②计算方法: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

③注意事项a .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b .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且不易脱落。

(3)灯光诱捕法黑光灯诱捕趋光性昆虫。

4.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二、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

其曲线如图所示。

(2)“J”型曲线数学模型①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 =N0λt 。

②各参数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年),N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类增长呈“S”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优质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优质课件
④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③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总和,即种.群.是物 种存在的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④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3)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4)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 量的变化( √ ) 提示 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一定的作 用,但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这三者只是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而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则是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 量的多少,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 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2)“S”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___资__源__和__空__间____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_增__大__后__减__小____ ③K值:_又__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一定环境条件下 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2)“S”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___资__源__和__空__间____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_增__大__后__减__小____ ③K值:_又__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一定环境条件下 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受气候、食物、天 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比例。
3.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_ 或 布局 。 (2)类型: 随机 分布,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_均__匀__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集群 分布,如瓢虫 的空间分布。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学案课时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学案课时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课时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考纲要求:种群的特征 A级;种群的数量变化 B级;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 C级。

学习重点: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习难点: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析教学步骤:一、课前自主学习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的个体。

2.种群的特征包括特征特征和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和。

其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预测种群发展变化趋势的特征是。

3.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和。

测定蚯蚓的种群密度用法,取样时要遵循的原则;标志重捕法适用于的动物。

4.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

使种群密度越来越小的年龄结构是。

5.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型和型两种。

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6.K值是指,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群处于。

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用于计数的工具是。

该实验的对照属于。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轻轻震荡试管的目的是,计数时,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

为了使估算值更加精确,应,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二、重要知识点剖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4.K值与K/2值的应用5.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

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 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 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 。

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 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练结合学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练结合学案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板块一知识·自主梳理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的调查(1)样方法①使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计数原则⎩⎪⎨⎪⎧ 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位于样方边线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个体(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②计算方法:N (种群数量)=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数)×M (初次捕获标记数)。

③注意事项a .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b .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且不易脱落。

(3)灯光诱捕法黑光灯诱捕趋光性昆虫。

4.种群的空间特征 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二、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

其曲线如图所示。

(2)“J”型曲线数学模型①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N 0λt。

②各参数意义: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类增长呈“S”型。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3: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3: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4.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学习重点: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难点: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学习过程一、种群密度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

1.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概念:适用于等。

(2)标志重捕法概念:适用于动物。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2.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甲图和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乙图和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丙图和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意义: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类型图例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连一连](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1)开放环境中,种群密度大小____________决定。

(2)封闭环境中,种群密度大小____________决定。

答案:(1)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 (2)出生率、死亡率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2)类型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调查对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确定调查对象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 调查程序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捕获数N2重捕、计数标记数N0 计算种群密度N=N1·N2/N0 (3)种群密度调查成功的关键点①样方法的关键点a.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如图所示:b.常用取样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3)和等距取样法(如图4)。

②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必修3 P62“学科交叉与数学的联系”改编)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

(1)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_______只/公顷。

(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8 (2)偏高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少,种群数量=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的种群密度考向1 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20XX·高考浙江卷)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选A。

生态学家通常将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蝉的若虫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季,故A正确。

2.(XX·宁夏银川二中统练)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选B。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项目曲线图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向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20XX·高考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

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1 hm=10 000 m),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标记数(只) 50 10 雌性个体数(只) 28 32 雄性体数(只)个 22 18 222捕获数(只) 初捕重捕 50 5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解析:选D。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

(1)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得A=。

上式分析可知:①若于某种原因(如标记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22nmBbAaaBb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

②若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

③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2)样方法误差归纳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前提条件“J”型曲线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K值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联系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S”型曲线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有K值 K值有无(必修3 P66实例改编)如图表示某海岛一段时间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

②若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

③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2)样方法误差归纳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前提条件“J”型曲线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K值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联系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S”型曲线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有K值 K值有无(必修3 P66实例改编)如图表示某海岛一段时间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类型图例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连一连](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1)开放环境中,种群密度大小____________决定。

(2)封闭环境中,种群密度大小____________决定。

答案:(1)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 (2)出生率、死亡率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2)类型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调查对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确定调查对象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 调查程序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捕获数N2重捕、计数标记数N0 计算种群密度N=N1·N2/N0 (3)种群密度调查成功的关键点①样方法的关键点a.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如图所示:b.常用取样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3)和等距取样法(如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