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本土心理学视角探析哈金小说_等待_中孔林的形象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哈金《等待》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哈金《等待》读书笔记

哈金《等待》读书笔记哈金的小说《等待》,使我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又一次革新。

读完这部小说之后,心情略显沉重,因为一直沉浸在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中,书中的人物关系已经显得很模糊了。

我们先来重温一下小说中的剧情。

书中主人公孔林是军队医生,长期和农村的结发妻子分居两地,没有感情。

林在医院里遇上了年轻有文化的女护士吴曼娜,开始和吴自由恋爱。

虽然已经和结发的妻子生养一个女儿,但女儿尚且年幼,就开始了离婚的漫漫征途。

林的结发妻子依旧是忠贞不渝,且在农村家中照看林的父母直到去世,又抚育女儿成人。

林18年里,每年回家一次,和妻子到乡政府去打离婚,17次被拒绝,直到第18年才终于如愿以偿。

长达18年的离婚和等待,使他从一个青年人成为40多岁的中年人,他的恋人也渐渐失去了青春的亮丽和原来的温柔,成为性格怪异的怨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结发妻子并没有因离婚对林怨恨,一直默默隐藏在他的身后,即使在离婚之后,也不忘对他的关怀,把他仍当作自己唯一既有的丈夫。

故事的最后是,林和新婚妻子婚后不久,生下来一对双胞胎,双方在都在养家的重任下失去了从前吸引对方的能力,而曼娜的身体已经经查出患有难以治愈的心脏病。

小说让我我陷入沉思: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那么我们是应该誓死坚持自己认定的东西,等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还是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把眼光放在固有的当下?十八年的等待,只为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实际上主人公的等待,不止是等待一个人,更是等待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哈金的这部小说,不仅引发我们对爱情的思考,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年轻人都憧憬向往爱情,都幻想着某一天自己会跟心爱的另一半在一起,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的时候,难免会心生羡慕之意。

于是我们开始等待,等待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的出现,在这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错过了很多东西。

又或者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等到那个人出现,双双坠入爱河,一开始仿佛一切都很美好,但不知道何时起,这纯洁的爱情开始发。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等待中的改变——《等待》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等待中的改变——《等待》

等待中的改变——《等待》摘要:本文从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社会新旧思想的并行冲击,从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分析等待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等待,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却发生的改变,是人本身的变化,还是社会迫使人们发生改变。

等待,到底又是什么。

如此漫长的过程,到底值得吗?关键字:等待阻碍婚姻束缚十八年的等待,到最后换来的却是对生活的乏味。

多来年,军医孔林一直想脱离自己的婚姻,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但碍于当时的军纪和社会的观念,他不断遭受到外部的压力,只能置于漫长的岁月等待中。

其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中,虽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但是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盲婚哑嫁的现象,仍然会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说。

而小说的故事正好发生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军医孔林是在农村长大的,他的婚姻是父母主婚的,并非自己情愿的,而他的妻子竟然还是一个小脚的女人,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地区人们的思想和风气习俗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军医孔林每次想和妻子离婚却屡屡不成,只好经过漫长的分居和等待来结束这段所谓的婚姻的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孔林从农村走出去,一直生活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市的郊区,在一个医院里担任一名外科医生,他既是一个温文儒雅、爱读书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人,因为这些,刚刚遭受到爱情挫折的女护士吴曼娜深深被他所吸引,而孔林也渐渐地陷入爱恋,也许这是两个孤单的人之间一种同病相怜,吴曼娜被男朋友抛弃,孔林结婚了,但却是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可在这个时候的孔林,已经结婚了,有妻子和女儿,他们两人在一起的前提就是孔林和妻子淑玉离婚,但是对于孔林的妻子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每年都有十二天假期的孔林,回家唯一的事情就是要和妻子办离婚手续,但是每一次都不成功。

妻子淑玉的忠贞,也可以说是保守的思想,情愿与丈夫长年分隔也不远与一个与她只有一个女儿却毫无感情可言的丈夫离婚,甚至在她的思想里还想替丈夫孔林生下传宗接代的儿子。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哈金小说人物解读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哈金小说人物解读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哈金小说人物解读作者:郑兴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等待》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大的时代背景,故事在等待中开始又在等待中结束。

平凡人因追求自由而历经的现实摧残和精神折磨是小说《等待》最精彩的一笔。

男主人公孔林在追求真实自我过程中的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悲剧的人生。

《自由生活》中主人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却能通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在美国寻求新的生活。

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通过精神分析法解读两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激起对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关键词:等待;自由生活;男主人公;性格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引言:哈金的长篇小说《等待》曾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并跻身于普利策奖的决选名单。

《等待》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大的时代背景,故事在等待中开始又在等待中结束。

平凡人因追求自由而历经的现实摧残和精神折磨是小说《等待》最精彩的一笔。

故事情节贴近生活引发人们思考。

《自由的生活》描写了一对来美国创业的文人夫妇如何在美国应对生活的挑战并寻求新的生活。

主人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代表人的原始本能和欲望;超我是与本我相对的,代表各种制约和压抑人的本能的社会道德准则;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人的一种理性活动,它总是试图调和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我们每天也总在内心的欲望和现实的制约当中寻找平衡,去使自己做得更好。

二、小说内容简介及对比分析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孔林迫于父母的压力娶了相貌平平看起来较老的妻子淑玉。

他内心身处的本我尽管非常不愿意,但迫于压力,还是娶了淑玉照顾父母和家里。

虽然没有爱情,但婚后育有一女,过着平静而又安稳的日子。

但这种沉静被曼娜的出现打破了。

哈金 英文作品

哈金 英文作品

哈金英文作品
哈金(Ha Jin)是一位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主要以英文写作并广受国际文学界的赞誉。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回忆录和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哈金的英文作品:
1. 《等待》(Waiting):这是哈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描述中国人在文革时期生活的小说。

这本书因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描绘而广受好评,并获得了199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和2000年的普利策小说奖(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2. 《在南京》(In the Pound):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许多故事都以哈金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为背景。

3. 《战争垃圾》(War Trash):这是另一部小说,讲述了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冲突和交往。

4. 《疯狂的石头》(A Crazy Stone and Other Stories of the Vietnam War):这是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小说集,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人物描绘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5. 《故乡》(A Good Fall):这是一本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回到中国探望年迈父母的故事,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6. 《红军爱人》(A Lover of Red Army):这本小说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禁忌的爱情故事。

7. 《移民作家》(The Writer as Migrant):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哈金在其中探讨了自己作为移民作家的身份和经历,以及移民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读哈金《等待》有感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读哈金《等待》有感

读后感——读哈金《等待》有感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的第一感觉就是,简单。

一方面是作者笔下的语言简单,并非是晦涩难懂的;另一方面是,所阐述的故事简单,关系简单。

但是,这种种简单之下又蕴藏着种种的复杂。

故事是围绕主人公孔林以及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所展开的,一个是农村的指腹为婚的妻子,淑玉;另一个是朝夕相处的互生情愫的情人,曼娜。

面对着多年对家庭默默付出,不辞辛苦照顾生命垂危的自己的爹娘,扛起家里的重担,一个独自照顾唯一的女儿的裹小脚的农村妻子,孔林心里头是千百万个不愿意,他理想中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他跟农村妻子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加上两人之间长年相隔甚远,就更没有时间去培养本就高不成低不就的感情,以至于他宁愿等上十八个年头,都要与淑玉离婚。

在远离家乡,一个人孤寂的时候,孔林遇上一个跟自己妻子完全不一样的曼娜,她既年轻,又有活力,让孔林觉得两个人的相处非常舒服,渐渐孔林发现自己离不开曼娜,产生了想与之组建一个家庭的想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是一个部队军纪严格的年代,也是一个高等教育得到一定发展的阶段。

建国以来,人们慢慢开始摒弃以前的旧观念,知识分子慢慢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农村走向大学,去拥抱拥有无穷无尽新知识的新世界。

孔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十三四岁就到镇上学习,可以说一个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一代,大学毕业出来分配到一个部队医院当一名内科医生,虽然他的前程并非是大富大贵的,但至少是中上层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

拥有新思想、新教育的孔林很快就喜欢上与自己经历差不多的曼娜,但由于当时严格的部队军纪,他们俩表面上保持着再正常不过的男女同志关系,但是两人的心里早已为对方留下了一大块位置。

在十八年间,两人不断的磨合,孔林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与自己的妻子离婚,而曼娜也因一次意外被杨庚侮辱,经过无数次的争吵,无数次的复合,终于在第十八个年头,孔林的妻子答应离婚,二人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分析

《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分析

《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分析【摘要】《等待》是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力作,《等待》讲述了军医孔林一生的感情变化与纠葛。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孔林的情感变化的深层原因,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

通过分析孔林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孔林要想获得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安详,必须根据外界环境正确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

【关键词】《等待》;孔林;弗洛伊德中图分类号:J5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87-02《等待》是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于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是华裔美国作家从未有过的殊荣。

《等待》讲述的是部队军医林孔近20年间的情感纠缠。

在叙述这个故事过程中,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贯穿全书的是孔林激烈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一、本我:人格系统中最原始、最隐私的部分孔林是大学生,他从小遵从父母意愿而生活,长大后又是遵守部队的规定而生活。

他遵从父母的意愿取了一位农村的妇女为妻,他与妻子淑玉的婚姻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他从来没有爱过这个农村的妻子。

年复一年,他压抑着自己对性与爱的追求,直到美丽、大方、动人的曼娜出现在他的眼前,蕴藏在他心中最原始、最兽性的本能冲动沸腾了。

虽然性本能占据了孔林的内心,但是在现实道德与部队军规的压抑下,孔林没有办法满足本我的性需求。

当本我的欲望无法再现实中得到实现时,本能就更竭力想冲破阻力以满足本我,因此就会激发“原发过程”来释放本我和消除自身紧张的状态。

本我是非理性的,它会不断地发出指令,以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心理与生理欲望的驱使下,孔林不再坚守道德伦理,他试图向妻子淑玉提出离婚,但是离婚的愿望一次又一次遭到现实的阻碍。

本我欲望的驱动力是十分强大的,即使在离婚时面临种种困难,孔林也坚持离婚以满足本我的要求,他与淑玉的离婚案件处理了十八年,这十八年,孔林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本能,终于在十八年后,孔林和淑玉离婚了。

在与淑玉离婚后,孔林和曼娜结婚了,此时的孔林不再压抑本能的需要,他与新婚妻子曼娜疯狂地追寻本我的满足以达到快乐。

停滞的乡土中国——哈金《等待》中的中国形象

停滞的乡土中国——哈金《等待》中的中国形象
积 累的 一 种 文化 遗 迹 和 痕迹 , 不 过 当代 人 受 到 先 进文 化 的影 响 和 只 冲 击 , 先 民 的一 些行 为和 习俗 有 了重 新 的认 识和 看 法 , 对 一 我们 也 无 理 由去 过量 担 心 “ 粕” 压 倒 “ 华” 也 没理 由去 一味 地指 责 或 躲避 , 糟 会 精 , 如 果 相 信 进化 法 则 , 粕 的东 西 会逐 步 得 到 认 识 , 终 得 以修 正 。 糟 最 因 此 ,糟粕 ” 是 一种 悲 观 、 “ 说 消极 的态度 , 文 化遗 产 来 说是 不 可取 的 。 对 《 婆 的 日用 家 当》 外 中的 迪伊 从小 接 受 的 是 白人 文 化 教 育 , 此 她对 因 本 民族 的文 化 传统 是 消极 的 、 观 的 , 认 为 自家 的 老房 子应 该被烧 悲 她 毁 , 自己严 重 烧 伤 的妹妹 却 无 动于 衷 , 对 还用 白人 的 说教 为母 亲 和 妹 妹 洗 脑 , 一 切 在 母 亲看 来 都 是 非 常危 险 的。 我 们 的社 会 中 , 论 这 在 无 是 在 历 史 中还 是在 现在 , 这 样 的人 或 事 , 有 不加 分 析地 一 味打 倒 传 统 文化, 或亳 不 留情地 诋 毁 民族 文 化 , 而对 外来 文 化 却毫 不 犹豫 地 完全 接受, 国人 文 化 被抛 之 脑 后 , 以前 国 人所 谓 的 “ 节 ” 如 “ 诞 节 ” 洋 , 圣 、 “ 感恩 节 ” “ 人 节 ” 和 情 能在 中 国盛 行 , 像 “ 午 节 ” “ 明 节 ” 而 端 、清 以及 “ 春节 ” 些 带有 浓 厚 的 民族文 化 特色 的“ 节 日” 这 土 不得 不 通过 广 大媒 体 的宣 传 才 引起 部 分 人 的注 意 。 令人 欣 慰 的是 , 国务 院 已将 这 些 “ 土 节 日” 为 全 国 法 定 的节 日, 仅 显 示 了政 府 的重 视 程度 , 积极 地 作 不 也 引导 国 民保 持 这 个 即将 失去 的 民族 文化 记 忆 。 迪伊 对 待本 民族文 化 遗产 的态 度有 两 面性 , 种 是否 定 , 外一 一 另 种 则 是 赶 时髦 , 合六 七 十 年 代 盛行 的黑 人 文 化运 动 表 面 化 这一 时 迎 代潮流, 并不 去 深 层 次 的探 究 黑 人 文 化意 识 的 觉 醒和 黑 人 文 化 身份 的认 同 , 而只 从 服饰 、 型 、 名等 方 面 作一 些 改变 , 些 都是 毫 无 意 发 姓 这 义 的。 迪 伊 的这 种 做 法 不仅 令 母 亲 担 忧 , 且 也 让我 们 沮 丧 。在 我 而 们身边, 时能发现很多人不惜代价收藏各种文物, 不 却不问其历史文 化价值, 目的只 有一 个 , 那就 是 增 值 投 资 , 个 大价 钱 。令 人 担忧 的 卖 是 这些 具 有 民族 文化 含 义 的物 件 得 不到 正 常 的、 当 的保 存 和保 护 , 适 最 终 也将 化 为灰 烬 , 试想 , 当我 们看 到 某 电视 台新 闻 中报 导某 人将 一 珍 贵 文物 塞 在 坑 洞 里保 存 时 , 们 将 产 生 怎样 的无 奈 与 叹惜 ? 我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_等待_的男主人公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_等待_的男主人公
从男人的最原始意识出发, 从本我出发做出的一种选择和评判。于是, .. 他
跟父母争辩, 劝他们退掉这门亲事。但是他们死活不同意, 反说他不懂
事。..他的父母认为, ..退婚也得拿出证据, 证明人家淑玉不配当媳妇呀。要
是他们那样做了, 得让全村人骂死..。对于这桩婚姻, 孔林的父母所考虑的
不是儿子的主观意愿, 而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开发理念, 机械制
造工作过程任务领域有:
图2.. 机械制造专业工作过程任务领域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对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的分析表(部分) , 引入机械制造工作过
程中的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等因素, 我们不难发现, 在机制专业高职生今
新能力在机械制造类企业相关岗位上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 1 ]王明强等. 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 . 大
学教育科学, 2003, ( 4) .
[ 2 ]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 1) .
[ 3 ]翟向阳.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分居18 年, 部队干部可以在不经妻子同意的情况
下, 单方面离婚。于是漫长的等待开始了。然而, 当18 年的等待结束, 孔
林和曼娜终于走到一起之后, 他却恍然大悟: 原来18年等待换来的婚姻并
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于是, 他又开始了新的等待。
小说中, 作者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 朴实真挚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
的绘画。房子的后面是一处玻璃塔建的门廊, 面对一块椭圆形的绿茵草
地。这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 几个朋友同事到这里来聊京剧和电影。那个

感悟《等待》_高三作文

感悟《等待》_高三作文

感悟《等待》一口气读完了哈金的这本《等待》,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思考了很多,也重新懂得了很多。

书中讲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农村里那个裹了小脚的没有爱情的老婆离婚,然后跟医院里有些好感的护士曼娜结婚,但是离婚离了十八年,才离掉,后面跟曼娜结婚时,曼娜已经四十岁,两个人还生了一对男双胞胎,但是孔林却发现,等待了十八年的结合的生活,却没有那么美好。

尤其是小说最后写到,当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里,顿感温暖,甚至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小说里的故事很简单,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看似简单,却反映了很多东西,让你思考到了很多。

第一,时间是什么?爱情又真的是什么?可能刚开始你觉得很美好,可是它会一直持续吗?你的审美观经得起这么折腾吗?在时间的流逝中,刚开始的美好肯定会变化,所以,即使是你没有等待,而是按流程发生了,还是会有这种不美好,只是因为有了等待,失落感会来得很猛很突然,对比会比较明显,这就是小说构思的精妙所在吧。

另外来说,什么事情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何况爱情呢?等你琢磨来琢磨去,什么感觉都没了,还不如趁发高烧的时候迷迷糊糊的高兴地享受恋爱的滋味。

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时候,觉得跟这个没文化的老婆没感情,很羡慕那种能成双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边能有一个像曼娜这种能带出来见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结了婚,又觉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种,到了前妻家里,觉得那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

看看他,心总是生活在别处,不在当下,更不用说去享受当下的美好了,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么?小说中还间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结婚后,很多人其实很羡慕他,终于在一起了,还老来得了对双胞胎,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看。

其实呢?这些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观感受。

什么事情都有好坏两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么都是别的好。

第三,男主人公性格优柔寡断,迷茫,心地善良,不想伤害谁,就独自像个鸵鸟隐忍的活着,否则离婚也不至于离了十七年,另外有个男的,敢说敢做,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活得还没有孔林这么纠结。

人类心灵的书写者哈金长篇小说主题研究

人类心灵的书写者哈金长篇小说主题研究
在哈金的作品中,从细微之处的描写来体现对普 通人生命境遇的关注随处可见。在其最具代表性的 三部长篇小说中,社会准则和人性之间的冲突、历史 中个人的挣扎无奈和绝望、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等主 题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一、社会准则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社会准则和人性之间的冲突是哈金作品重要的 主题之一。社会准则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关于人和 团体关系的、应 该 或 者 必 须 遵 守 的 一 些 要 求。 在 《等 待》这部小说里,社会准则作为小说历史背景的一部 分展现出 来。 在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中,“孝 敬 父 母 ”和 “不能离婚”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违背父母的 意愿便是不孝,于是“为了尽孝,孔骂,于是孔 林和淑玉迟迟不能离婚,无形的枷锁牢牢地束缚着他 和曼娜,使两人不敢往前半步。[6]小说《疯狂》同样体 现了社会准则和人性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它讲述
[基金项目]上海市 2018年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的抗议性与人文反思主题研究”(项目编号: PJ18102)。
[作者简介]聂晓戌(1982-),女,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美国越战文学研究。
第 2期
聂晓戌:人类心灵的书写者
43
了一个关乎哲学、道德、政治和历史的故事,是一部关 于人性被压抑、被扭曲、甚至被摧残的小说。[7]杨教授 最终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逼疯,这种力量来自于当 时的社会准则和令人窒息的环境。一方面,作为一个 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社会里,他没有合适的社会地位, 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又受到社会政 治准则和教条化身的党委书记的排挤和压迫。可怜 的杨教授只能通过疯话来斥责让自己深受其害的官 僚主义、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正是社会准则这一 无形的桎梏残酷地束缚了人性,才使孔林、吴曼娜和 淑玉 18年的漫长等待最终化为一场悲剧,等到的并 不是幸福,而是空虚和困惑;也正是那令人窒息的社 会环境和压抑人性的社会准则,使那些处境艰难的知 识分子沦为满口疯话的牺牲品。

哈金的《等待》:人性的透视与现实的重量

哈金的《等待》:人性的透视与现实的重量

学教育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哈金哈金的《等待》:人性的透视与现实的重量®江少川哈金,本名金雪飞,哈金是他 的笔名,哈金的’‘哈"字源于他最喜欢的城市哈尔滨,"金”则取之 他的姓。

一个14岁就去部队当兵,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虽然在国内上 本科,后来又获得硕士学位,但连 英语都说不好。

1985年去美国攻 读博士学位,为获得美国大学的教 职,他开始用英语创作小说。

而出 国之前,他从没有发表过作品。

英 语长篇《等待> 完成后,在书架上 放了九个月,几经波折终于出版,一年以后,《等待》奇迹般获得 1999年美国“国家书卷奖”,2000 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基金会所颁发 的“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他 是唯一以一部长篇同时获得美国这 两个最高文学奖项的华裔作家第一 人。

2005年,长篇《战废品》又 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他的 几部短篇小说集也曾分别赢得各种 奖项。

2011年,长篇《南京安魂 曲》被评为〈亚洲周刊> 十大好书 第_名。

有鉴于此,哈金当选为美 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终身院士,成为 美国这所国家权威学术机构的第一位华裔作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哈金先生是当今在美国乃至西方文 学界最受关注,获得最高荣誉、并 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华裔作家。

然而,哈金仍然如世界上许多 移民作家一样,没有摆脱被争议的 怪圈。

移民作家的跨域写作引起争 议似乎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从原乡 移居到异乡,由于国情、跨域、意 识形态话语、异质文化等因素的原 因,如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昆德拉等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这样的 遭遇。

尽管如此,对一位作家,对 一部作品的评价,其基本框架、总 体倾向还是有判断的标尺的。

哈金 的长篇小说《等待》也曾备受争 议,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样一部小 说呢?如前所述,《等待》获得美国 两项最高文学奖,以后又获《洛杉 矶时报> 图书奖,<时代》周刊把 它列入该年度美国五本最佳小说之 _。

被等待谋杀的爱情——《等待》中孔林的伦理困境探析

被等待谋杀的爱情——《等待》中孔林的伦理困境探析

被等待谋杀的爱情——《等待》中孔林的伦理困境探析作者:洪芳,胡作友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7期摘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哈金作品《等待》中孔林的三角恋爱关系从伦理身份、家庭生态关系,客观伦理环境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孔林与妻子淑玉和情人吴曼娜三人之间20年的感情纠葛经历既构成小说的叙事线索,同时也是两条分明的伦理线。

通过对这两条伦理线的梳理,论证在小说中所描绘的特定年代背景下社会各种扭曲伦理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人性的异化和伦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等待;伦理身份;文学伦理学批评;客观伦理环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引言作为美国华裔作家,哈金是一个文坛的传奇,年届三十出国留学,三十多岁才学习用英语写作,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几乎拿遍了美国各种重量级的文学奖项。

很少有作家像美国华人移民作家哈金这样在美国文学界突然声名大噪,便受关注。

他的作品《等待》不仅荣获1999年度美国全国图书小说奖,还获得2000年度福克纳笔会小说奖。

英国《每日邮报》盛誉《等待》“优美而又夺人心魄”,哈金被誉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纽约时报》对于《等待》的评论说:“在字里行间,哈金具有一种不操纵的无意,这种能力对大部分作家来说只能是梦想而已。

”郭栖庆指出《等待》中男主人公孔林懦弱的性格,女主人公曼娜实用主义爱情观注定两人的爱情在时间的荒野中迷失。

施战军认为《等待》的写作风格是用“不多嘴不插话只靠叙事本身呈现主体伦理标准的风格。

残雪赞扬了《等待》“它所达到的人性的深度”。

余华是国内作家中对哈金最为推崇的一位,他为新版《等待》写了序,标题是《一个作家的力量》,里面满是对哈金的溢美之词。

哈金用平实朴素的手法塑造了小说主人公孔林丰富的人物形象,孔林复杂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既生动又深刻。

他一直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但他的灵魂似乎总是游离在婚姻之外,作为特殊年代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孔林聚焦了当代普通人在面临困境时表现出的人性弱点。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池塘》和《等待》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池塘》和《等待》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池塘》和《等待》作者:杨琳茜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7期内容摘要:哈金用细腻的笔法在《池塘》和《等待》中构建了各自的荒诞世界,并展示了小人物在此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在描绘了小人物迷茫无助的同时也演绎了小人物的无奈反抗。

这一系列关于小人物的生存问题,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类生存困境有共通之处。

本文将借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哈金所构筑的荒诞世界,以及小人物在荒诞世界中的反抗,从而展现哈金对于人生与生存的态度。

关键词:荒诞世界反抗思考人生价值哈金,原名金雪飞,美籍华裔作家。

《池塘》和《等待》是哈金的代表作品。

《池塘》是哈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并未获得任何奖项,但却因其黑色幽默的特色被大众熟知。

长篇小说《等待》在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文学奖”。

哈金在《池塘》和《等待》中建构了不一样的荒诞世界,展现了处于荒诞世界中的小人物的不同生存状态。

通过小人物对外部世界或是内心世界的抗争,哈金表明了自己关于人生的态度,承认荒诞世界的存在,更倡导人们进行抗争,从而在抗争中获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一.存在着的荒诞世界存在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谬的,因为它充满不合理的事物,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是荒谬的”,①因此,处于荒诞世界中的人是无助和痛苦的。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在自我追求的道路上,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但世界的荒诞性会加剧这种冲突,最后无助的人会陷入焦虑和绝望。

哈金的《池塘》和《等待》就描绘了这样荒诞的世界,展现了小人物在这个荒谬世界中的无助与绝望。

《池塘》是哈金第一部长篇小说,以虚构的歇马亭小镇作为故事背景。

《池塘》的主人公邵彬是小镇上丰收化肥厂的正式员工,妻子梅兰是百货商店的职员。

他们婚后一直居住在妻子单位宿舍的房子里。

在女儿出生后,二十平米的宿舍房子显得拥挤不堪,因此,他们的愿望就是在邵彬单位的“工人之村”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工人之村”的房子可以凭借工龄和需要程度来获得。

追寻本真——对哈金《等待》中主人公孔林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

追寻本真——对哈金《等待》中主人公孔林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
之路。
关键词 :等待》 《 ;存在主 义;自欺 ; 本真 中图分类号 : 1 .7 I 2 04 7 作者简介: 谭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4 2 1 )40 2 -4 l7 .4 X(0 1 0 - 1 4 0 0 静( 9 1一) 女 , 东昊川人 , 师 , 18 , 广 讲 硕士 , 究方 向为英 美文学。 研
种思想变化 。那么, 孔林 的思想究竟经历了一个怎 样的变化过程?这个 思想变化又有着什么样 的意义?

要的标准 , 仅次于“ 。“ 忠” 孝悌” 意味着孩子必须服从 父母 , 听从父母 的建议和指示。由于婚姻是人一生中
应该如何解读孔林的这两次等待对于他 的思想成长的 影响?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 出发 , 借用存在主义大师 萨特和加缪有关“ 自欺” 本真” 和“ 的概念 , 图对孔林 试
2 1 年 4月 01
湖北 第二 师范学 院学报
J u a fHu e iesy o u ain o r lo b i n Unv ri fEd c t t o
Ap . 011 r2
第 2 卷第 4 8 期
V0. 8 No 4 12 .
追 寻本 真
— —
对 哈金《 等待》 中主人公孔林形象 的存在 主义解读

的孔林接到父亲的一封来信 , 希望他能尽快结婚 , 以便 有人来照顾病重的母亲和料理家务。出于对父母的孝
面。然而 , 当我们从这一部分中跳出, 从宏观上去审 顺 , 同意父母为其择偶。“ 孔林 孝悌” 中国文化 中最 是 视这部小说时, 就会发现 , 整部小说其实描述了孔林的 为重要的美德, 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行的一个重
规章制度的制约。 第一 , 中国人尊崇的“ 孝悌” 是孔林 的第一次婚姻 的起 因 。这 场 由父母 安排 好 的婚姻 导致 了后 面一 系列

《等待》中的男主人公形象解读

《等待》中的男主人公形象解读

《等待》中的男主人公形象解读杨丽【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摘要】Kong Lin is the hero that the author tries his best to depict in the novel.He is honest and kind but also indecisive.The complexity and realityof human nature is showed through the dialogue with himself.Kong Lin truly reveals the inner emotional world of millions of common people.%孔林是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的男主人公。

他正直善良却又优柔寡断,在与自身的对话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

孔林真实地再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总页数】2页(P49-50)【作者】杨丽【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等待》的男主人公 [J], 王卫林2.家庭责任和道德的捍卫者——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笔下的男主人公形象解读 [J], 陶续3.试析韩剧“灰姑娘”叙事模式中的创伤型男主人公形象 [J], 李莉;孔祥静4.从迷失中开始,在迷失中结束——评《藻海无边》中男主人公的失败之旅 [J],刘莹;刘须明5.消费时代爱情剧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以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男主人公形象为例 [J], 张丽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男子作闺音——哈金小说《等待》中孔林形象的东方主义建构

男子作闺音——哈金小说《等待》中孔林形象的东方主义建构

作者: 孙刚
作者机构: 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00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137-14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哈金;等待;孔林;东方主义
摘要: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哈金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而且获得美国文学界的一系列重要奖项。

1999年哈金凭借其《等待》获得美国第50届非小说类的全国图书奖,2000年再次获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这部小说获得了国际文学界的充分肯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唯一引进发行的哈金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哈金塑造了孔林这一男性主人公形象,文章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多层次探析哈金对男性主人公形象的"他者"建构。

小说《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解读——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视角

小说《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解读——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视角

小说《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解读——基于弗洛伊德的人
格结构理论视角
钟蕾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2)010
【摘要】《等待》是华裔美国作家哈金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作品讲述了军医孔林的一生情感变化与纠葛.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孔林的情感变化的深层原因,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通过分析孔林的内心世界,提出孔林要想获得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安详,必须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正确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钟蕾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解读《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 [J], 汪柳花
2.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解读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Dan Millman人物形象 [J], 曾帅
3.小说《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解读——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角度 [J], 唐
林飞;
4.小说《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解读--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视角 [J], 钟蕾
5.解读《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 [J], 梅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国作家等待的评论

外国作家等待的评论

外国作家等待的评论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

哈金用朴实的语言、平静的语气,为我们认真剖析了婚姻、爱情和性之间的关系,看完这个故事,很多在三者中徘徊的人,也许会获得大大的启发。

在《等待》的故事中,孔x觉得乡下妻子土里土气,还没文化,上不了台面,对她也是如亲人般对待,毫无爱情可言。

但是医院的护士吴xx就不同,年轻漂亮,有文化,还时髦,是适合做谈情说爱的情人。

在一来二去的交往中,孔x和吴xx互生情愫,发展成了情人关系。

孔x觉得,吴xx就是他想要找的爱情。

为了爱情,他甘愿抛弃对他死心塌地的结发妻子,尽管心怀内疚,可最终还是成功离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6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玉的感激,又使他矛盾重重,行动的勇气一点一滴 地渗干了。 ”[5]67 从父母去世的这刻开始,孔林开始反思,他认 为他需要一位上得了台面的妻子,渴望一桩建立在 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然而他那种胆怯、犹豫的性格 注定了他难以像徐志摩为追求林微因而毅然放弃与 张幼仪的婚姻的那般决绝、果断,他总是顾虑重重, 如社会舆论、组织要求等。用曼娜的话来说: “孔林 只捡容易的路走。 ”可见,这 18 年的等待对他而言 更是一种逃避,挣扎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畏畏缩缩 的性格是对残酷现实的逃避或妥协。 (三)脸面观 鲁迅曾在他的杂文《说“面子” 》一文中这样指 出: “在外国人看来, ‘面子’这一件事情,很不容 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 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林语堂先生 也曾提出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 “人情、 面子、 命运” 。 可见“面子”在华人社会中扮演着文化本土心理的 重要角色。因此, “脸面观“成为了解华人心理及社 会行为的核心概念。 小说中孔林在等待与淑玉离婚的 18 年期间, 他 对“脸面”的理解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初 次见到淑玉时,孔林认为“她绝对上不了台面,带 不出村去。 ”[5]6 就是因为一直都有这些想法,所以 20 多年来,孔林从来没有让他到医院探亲,医院里 没人知道他妻子长什么模样。与孔林相比,淑玉的 农村妇女形象的确成为他社会脸面的尴尬之处。 道德脸面“代表社会对于个人之道德自我之完 。 整性信任”[7]372。也就是成为儒家传统中的“君子” 在计划与淑玉离婚的时候,孔林对他的社会形象也 表示出了很大的顾虑“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离婚 的想法不太体面,说不出口。如果孔林说他因为不 爱自己的妻子要同她打离婚,全鹅庄的人会以为他 发了神经……”[5]83。当孔林的小舅子本生打算找部 队领导评理时, 孔林再次在舆论监督下妥协: “这下 把孔林吓坏了,要是本生闯到医院,苏然偷偷开介 绍信的事情就会败露,肯定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为了安抚小舅子,孔林只好暂时不离婚。 ”[7]89 就是 出于这般对自己脸面的维护,怕受到舆论的谴责他 抛弃结发妻子的缘故,让孔林在离婚的道路上首畏尾其实是他社会脸面观和道德脸面观的一种 矛盾。一方面他渴望一个婀娜多姿如曼娜而非土里 土气似淑玉的妻子和其一起出入人前人后,而另一 方面,他愧疚于淑玉的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畏惧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依然视淑玉为“表亲”可见一斑)因而注定是不完 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畸形的。从夫妇双方角色 扮演上看,孔林是丈夫,居于男性权势地位;淑玉 只是“附属” ,遵守传统的三从四德、尽心尽力相夫 持家。淑玉对孔林所说的话几乎从未产生过任何反 抗的意识,甚至当孔林提出离婚的要求时,淑玉的 反应也只是顺从。例如孔林对淑玉提出离婚的要求 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淑玉,咱们唠唠离婚的事儿好吗?”晚饭后, 孔林问妻子。 “行啊。 ”妻子平静地说。 “咱明天上县里?” “行啊” “你总是说‘行啊’ ,可事后又变卦。咱这次能 不变吗?” [5]4 她不支声了。 他们从不吵架, 她总是听他的。 ” 没有任何商议,淑玉尽管知道离婚意味着婚姻 走向终结,但也完全没有表现出不满和纠缠。后来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无爱婚姻一直僵持了 18 年。 如果我们将他们这段无爱近似冷淡的家庭互动观缩 小到他们之间细微的夫妻互动关系之上来审视,这 种无爱婚姻模式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台湾学者利 翠珊提出的夫妻互动历程的假设模式是这样进行区 别的: “相敬如宾”式、 “欢喜冤家”式及“貌合神 离”式,而后研究扩展到“中国夫妻在谈和谐时, 明显地指向 ‘合模式和谐’ , 而合模式和谐不可得时, 则会转化为‘区域式和谐’与‘疏离式和谐’等两 种虚性和谐关系。 ”[7]331。 所谓的“合模式和谐”指的就是“夫妻双方有 固定的名分和角色关系……‘男主外,女主内’的 角色分工随处可见,而夫妻之间的‘情’较少,但 ‘义’ (责任义务)较多……” 。[7]332 从这一角度来 看,孔林与淑玉的婚姻起初并持续都处于这一和谐 关系模式中,他们的婚姻前段的“貌合神离”式和 谐的平衡点就是“义” 。父母之命让他持有道义,尽 管并非来自自己的意愿,他仍然坚持把这份责任与 义务放置于最重要的地方。诚然,没有爱情的婚姻 无法永恒,当这类“合模式和谐”婚姻的平衡点一 旦失去它本身的功能,便会走向疏离或者走向婚姻 的终结。在《等待》这部小说中,这场平衡点的丧 失主要由孔林的父母去世及他和曼娜感情的升温造 成的。 “现在双亲已故,他对妻子的需要也不一样 了……但是他不爱她,不愿意和这么个老婆过一辈 子。他向往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渴望有一个相貌 上带得出去……但是,负疚心理夹杂着多年来对淑
三、孔林的“本土心理”分析
“孔林,与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同 姓……他几乎恪守了老祖宗推崇的所有“仁”的道 德标准:义、礼、智、信、忠、孝、悌、恕、敬、 木、讷、温、良、恭、俭、让。……于是就有了犹 豫不决、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谨小慎微的孔林。 ” [6] ,哈金的中国故事小说笔下的人物都带有一定的 中国经验本土色彩, 《等待》中孔林也不例外。中华 传统心理学的儒家、道家、佛家的心性学理论,都 促进了对中国人特有的行为及现象进行全面的分 析,而华人本土心理学又受其影响发展而来,因此 可以从本土心理学的孝道观、婚姻观、脸面观等方 面逐一分析孔林在面对婚姻爱情等困境时表现出来 的行为特征及心理特质。
76.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6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从中华本土心理学视角探析哈金小说 《等待》中孔林的形象
□马云霞 余嘉琪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430070]
二、哈金及其作品《等待》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哈金, 原名金雪飞,1956 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县, 出于对哈尔滨的喜爱,故取笔名为哈金。恢复高考 制度之后, 哈金于 1978 年考进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并 于 1982 年考入山东大学攻读文学硕士, 两年后取得 硕士学位。次年,哈金赴美留学,于 1992 年获得了 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便任教于波士 顿大学至今。在此期间,哈金创作的中国题材英 语小说及诗歌在美国社会广受肯定,并取得了多 类重要的文学奖项,例如海明威奖( 1997 年) 、 美国全国图书奖(1999 年) 、福克纳奖(2000 年、 2005 年)等。 与谭恩美、汤婷婷、赵建孙等美国华裔作家不 同,哈金的作品虽然同样以英文写作,但其作品中 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存活在真实的体验世界中,相比 谭恩美等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笔下关于中国的概 念“往往是来自家庭传承的影响” ,他们“笔下的中 国往往代表了落后、陈腐、专制的过去……”[3]。 而哈金由于出生于中国,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 所描写出的作品多数来自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更趋 向于一定的现实存在性。就如同他在一华人文学奖 领奖会上,倡导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 ,摆脱“中
一、中华本土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0 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 Wihelm Wundt 完成 著作《民族心理学》 ,并在《民族心理学》基础上诞 生了本土心理学萌芽。而本土心理学在非西方国家 中的发展则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作为一门对西 方心理学“无文化”[1]意识的反抗,本土心理学强 调的是根据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背景,构建出具有 一定文化契合性的民族性心理学科知识体系,同时 也是对普遍心理学的一种自我解放。因此本土契合 性作为本土心理学最重要的特征而大放异彩。 中华本土心理学概念的正式提出, 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台湾学者杨国枢名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方向和论题》的研究报告。至此,国内对于本土心 理学的研究开始形成规范的体系和研究方向,中国 心理学也开始脱胎于西方科学心理学并冠以文化之 名发展起来。 “要想在近期内, 尽快使本土心理学研 究自身存在的困境得到解决,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 是寻求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帮助。 ”[2]故此,作为 本土传统文化和传统心理学的沿承及发展,本土心 理学研究方法多、涉及理论广。运用中华本土心理 学的理论对华裔小说人物进行分析更能深刻地理解 华裔作家笔下传统人物的人格及形象特征。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心”与“边缘”的分化,创作出“一部关于中国人 经验的长篇小说,其中对人物和生活的描述如此深 刻、丰富、真切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 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认同感”[4]。美 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曾经说过: “小说源于生活” , 因此哈金的中国题材小说也为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提 供了素材。与此同时,哈金本身所受的中国传统文 化及传统心理的熏陶,促使他笔下的人物如“孔林、 淑玉、邵兵”等也带上了本土文化及心理的印记。 从华人本土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得以更好地窥探这 些打上“中华”烙印人物的心理。 作为一部先后摘取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和福克纳 小说奖两个奖项的以中国本土特色体验为题材的小 说,哈金的《等待》讲述了军医大学毕业生孔林与 两个女性(淑玉和吴曼娜)之间 18 年的“等待”离 婚及后续情感故事。少年孔林因父母包办婚姻,与 一名“又瘦又小,而且还十分老相,细胳膊细腿地 撑不起衣服,穿在身上永远晃晃荡荡。除此之外, 她裹着小脚,有时打着黑色绑腿”[5]4 的传统女性淑 玉成婚。婚后的孔林一直视淑玉为“表亲” ,在与护 士吴曼娜相识后产生爱恋。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只有分居 18 年后,部队干部才可以不经妻子 同意,单方面而离婚”[5]11 及其他原因,三个人共同 持续了 18 年的等待状态。故事结局是孔林“如愿以 偿”地结束了与原配妻子淑玉的婚姻,但耐人寻味 的是他与吴曼娜婚后的生活却并非如预想的那般美 好,或者说迎接的竟是一轮新的等待。这场没有尽 头的等待又将何去何从?作为这场等待的关键因 素,孔林浓郁的本土形象及性格色彩或许可以成为 打开这一等待结局谜团的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