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

合集下载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题目自由的特点,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

你写这类作文时总是没有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1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高考中,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类型均出现在考卷中,特别是材料作文,在沉寂数年后,出现在全国I、Ⅱ卷中,着实让师生感到意外,因为许多学生的训练功夫都下在了话题作文上,一旦接触了似曾相识的材料作文,难免有无处下手的。

某省高考评卷现场,阅卷主任拿着几百份抽样作文惊讶不已,因为这其中关涉材料的文章寥寥可数,以至于不得不重新调整评分标准,以适应这“后话题时代”的到来。

三者命题、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命题作文是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便有了命题作文,从(赋得古原上草送别)一路走到解放后的(一年来我在努力地工作)虽则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可命题这种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命题作文这位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才结束了他一统天下的权威,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日益活跃,但话题作文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色。

2004年北京的(包容)、2005年天津的(留给明天)、辽宁的(今年花胜去年红)、重庆的(自嘲)、北京的(说安)、2006年天津的(愿景)、辽宁的(肩膀)、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北京的(北京的符号),都显示出命题作文这位鹤发童颜的长者的无限魅力,特别是今年北京的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高考命题,赢得一片喝彩。

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确定的,不可另起炉灶、改换题目,这是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区别。

命题作文一般不提供材料,但也有例外,如2006年北京的(北京的符号),就列举了故宫、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的吆喝、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王府井的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等.这与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很相似,此中材料可以作为帮助理解题目的桥梁,也可以作为写作发挥的内容。

高考作文的成长之路

高考作文的成长之路

高考作文的成长之路新中国的高考作文记录准确地说是从1951年开始的,那一年全国统一高考的作文题目是《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而今年,全国共有18道作文题,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呈现出百花竞放的繁荣景象。

从“满分作文”到“零分作文”,高考作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从这一点来说,从来没有一种考题,能像高考作文这样被大众关注。

我们能注意到,往往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出来,有人就会研究它背后体现的社会、人文价值取向,有人会拿它和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比较,有人会根据它来探讨来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人们把它当作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好,或是为自己的孩子提前“备课”也罢,高考作文就这样成为一个很“火”的话题。

我们一起走进“高考作文”,走进它的历史,走进人们对它的记忆……高考作文的不变与变我们回顾建国以来高考作文的历史,可以发现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着的,折射着时代进程。

20世纪50~70年代末,在激情与激进的社会大潮中,类似《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高考作文题)这样的高考作文就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一页;1978年,国家重心逐步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于是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作文,其视角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科-社会问题,如《毁树容易种树难》(1981年高考作文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开始步入一个体制变革、观念变革的新时代,此时的高考作文取材随之涉及和关注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等,并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如1991年的高考作文就要求学生选择“近墨者黑”或者是“近墨者未必黑”为题写一篇参与辩论的发言稿;进入21世纪,高考作文更倾向于自由和开放,题材上纷纷热衷于话题作文,并且在加大学生自由度的基础上,作文题目自身所承载的内涵也更为丰富,逐渐深入考察青少年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和价值取向,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诚信》。

1978年-1999年全国统一高考作文题

1978年-1999年全国统一高考作文题

1978年-1999年全国统一高考作文题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9年: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根据一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写一段关于画的说明文字,并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984年: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反映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谈1987年:1.写一篇简讯,报道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取得的成绩;2.写篇短文,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988年:习惯1989年:一位同学为填报高考志愿的事情感到苦恼,请你给他写封回信。

1990年:根据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表情、动作、肖像描写,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1991年:一、根据"圆"作想象作文。

二、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1992年:1.根据众人对待垃圾的不同行为,写一篇记叙文。

2.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1993年:围绕给同学不可该不该拿报酬的事,给校广播室写一篇广播稿。

1994年:《尝试》1995年:一、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任选诗中两种鸟,以《xx与xx对话》为题写一个对话片断。

二、根据《鸟的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996年:给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一幅是《截错了》。

要求为漫画配说明文,再写一篇"我更喜欢漫画《》"的议论文。

1997年:根据下列三个材料,完成两题。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38年高考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

38年高考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

高考作文一直是高考中的重头题目,也是每年大家参与度最高的一个题目,2015年高考语文刚刚落下帷幕,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大家评论和吐槽最多的。

回顾恢复高考38年来高考考生经历的作文试题变化,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从单一试题到二选一试题,高考作文一直紧跟时代不断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记录下时代变化的脉搏。

画面一、恢复高考命题铭记时代烙印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涌向考场。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与这场考试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者是已故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郭预衡。

1977年,中央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后,亟须出高考题和改卷的老师。

教育部找到当时在北师大当老师的郭预衡教授,要求他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来出高考题。

当时,与郭预衡教授一起出题的还有北大、首师大的老师。

教育部将他们隔离在一个宾馆里,直到高考结束。

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方便考生展开写作,最终由郭预衡先生敲定成为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当年很多的考生,一直对这个作文题目念念不忘。

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中青在线总经理刘学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开放式题目。

她把自己在农村一年多的插队经历写进作文里,这篇作文还被刊登在了1978年2月的《人民日报》上。

恢复高考第一年,考生年龄跨度很大,高考作文更是形态各异、耐人寻味。

曾参与1977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首师大中文系教授赵丕杰回忆,当年作文考得比较好的还是老三届的毕业生,但也不乏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年轻学生,出现了不少思想内容深刻的精品。

参与阅卷的老师们有感于此,在改卷之余不约而同地将一些优秀作文抄了下来,编了一本作文选评,并以当年的高考题命名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在这本书收录的不少作文里还能看到工分手册贫下中农四人帮等极具特征的词汇,那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高考作文胜棋四步

高考作文胜棋四步

高考作文,是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急就章,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因此,在写作中,要理清思路,沉着应战,抓住几个关键,顺序展开文章,当能旗开得胜。

下面是要走好的关键四步棋:一、认真审题把握文意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开始全国统一命题。

从统一命题的21年看,高考作文有缩写、改写、补写,有命题作文,有材料作文,但不给题目、不给材料,任由考生自我发挥的情况还绝无仅有。

这样,作文考试,考生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审题,审清题意,吃透材料,从而快速构思文章的整体布局。

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弄清楚,然后抓住关键信息,也就是“题眼”,从而抓住主题、扣住主题,才能写好文章。

1996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

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这一题目的“题眼”是“更”,只有抓住“更”这一关键词,考生才能在文章中将两幅漫画做简单的描述,进行比较,然后阐述自己“喜欢”哪一幅,同时“更喜欢”哪一幅漫画的原因、理由。

这一个题目,既考察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刻划描写能力,同时又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如果未抓住“更”字,可能会全盘皆输。

作文题目中,往往有明确的标记词,它们既说明了文体,又提出了写作要求。

如:重在记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记、忆、访、游、行之类;重在抒情、歌颂、铺陈的颂、歌、赋、曲、赞之类;重在议论、说理的辩、析、驳、说、谈、评、论之类;重在收获的启示、启迪、感、悟之类。

而题目中一个关键词的改变,就可能改变了一篇文章的体裁。

如从《我的课外阅读》到《我说课外阅读》,一个“的”变为“说”,文章体裁截然不同。

我们在命题作文中,要注意认真审题,而在材料作文中,如果需要自拟题目进行作文,也一样需要认真审题。

命题要考虑到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这与审题是一个反思维的问题。

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材料题是主流 出题方式创新

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材料题是主流 出题方式创新

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材料题是主流出题方式创新1977年,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当年采取分省考试的形式,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了高考恢复40年以来,超过200道全国或地方命制的高考作文题,发现历经变革至今,“材料题”是常客。

2000年开始,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逐渐走上试卷。

而在出题方式上,也出现了诸如半命题作文、“微写作”的创新。

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语文学科的定位发生了转变,正在从纯粹的文学科目逐渐转变为现实性、基础性科目,出题人的眼光在移向当代,从更高的格局引领学生心智更加健全发展。

24/44连续十年出现材料题是主流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高考40年来,全国卷一共44套试题中,一共有24套试题使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占比约55%;高考40年来,各地自主命题192套,其中有75套为材料作文,占比近40%。

记者发现,材料作文最早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要求考生们读《画蛋》,写一篇读后感。

随后,材料作文频繁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卷均为材料作文,掀起材料作文新高潮。

案例:1995年全国卷:给出阅读材料寓言诗《鸟的评说》,要求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2013年福建高考卷:要求根据顾城的《忧天》作文。

分析:网校高考研究中心向欧分析,材料作文是“主流”,体现出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注重。

“汉语是母语,读得多才有可能写得好”,而这两者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考试形式能够同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输出”的表达水平。

北京市教委校园促动项目中学组特聘专家、新东方集团培训师及语文项目创建主管杨洋分析,“命题作文范围比较大,写作的难度系数较大,评分的要求也会更高”。

他解释说,而材料作文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框架内实行创作,更有利于实行比较,所以是更为“主流的选择”,“毕竟高考要在尊重命题的合理性基础上,照顾到学生的发挥和创新”。

1978年高考恢复以来的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

1978年高考恢复以来的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

[收稿 日期 ]2015—1 1—20 [作者简介 ]罗丹萍 (1988一),女 ,山西晋中人 ,青海师范大学在 凑研究生 研究方向 :语 文课程 _j敦学论 。
58
罗 丹 萍 :1978年 高 考 恢 复 以 来 的 语 文 高考 作 文 命 题 研 究
1985年《致(光 明 日报 )编辑部 的信》(关 于 命题 ,开展思路,很少跑题 ;第二 ,跟历史有关 ,这是
关键词 :语 文 ;高考作文;四个时期 ;四个纬度 中 图分 类 号 :(;3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8—3588(2016)O1—0058—06
一 、 语 文高考作文 的恢 复初期 (1978— 1989年 )
1978年 ,我 国刚刚 经 历 了十 年 文 革 的毁 灭性 影 响 ,拨 乱 反正 ,为 了改 变 当时 因遭文 革重 创 的一 截代 人整体 文 化水 平 较 低 的现 状 ,高考 恢 复在 一 定 程度 上适 应和缓解 了社 会 主 义建 设初 期急 需人 才 的需要
59
第 32卷 第 1期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16年 3 月
1997年的作文命题关于助人为乐 的社会 传 考作文都 自觉 、不 自觉地承担起树立主流价值观 、
统美德 ,反映个人品行修养 问题 。
鉴定 思想 品德 、对学 生 进行 德育 的职 能 。 以上 的
1998年 的作文命 题 《坚忍——我追 求 的品 作文立意取向主要是关注社会道德层面 ,同时也
议论类 ,自拟副标题 命 题作 文
议论类
材 料作文 ,自拟题 目
1988(上海除外 ) 习惯 1989(上海除外) 致青年 同学的一封信

周鹏高考作文(55分钟搞定55分)

周鹏高考作文(55分钟搞定55分)

周鹏高考作文思想(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

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

2004年的15份试卷,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

“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

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

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

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

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

36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36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36年高考作文题回顾在中国,从来没有一种考题,能像高考作文那样,年复一年聚焦引起公众的关注。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作文即将走过36个年头。

这期间,一年又一年大学生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一道又一道的考题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高考前,中学语文老师挖空心思猜测高考作文题,高考后,社会各界又各抒己见寻找其背后的社会含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作文,一代人有一代人有关高考的记忆和情感。

今天,让我们分四个阶段一起来回顾一下这36年来的高考作文题。

除了文体,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变化也成为这个时期高考作文改革的关键。

上世纪80年代之前,高考命题作文确立了严格的写作范围,包括体裁、题材,乃至不同体裁所包含的特有写作要求,但易猜题、押题,且在思维方式上对考生的限制很大。

1980年,材料作文开始出现,当年的题目是读《画蛋》有感,材料讲述的是达·芬奇的故事。

材料可以是一则寓言,一个典故、一句成语、一种说法等,作文的主题须从中提炼、挖掘,要求考生透过字面意义去感知其本质内涵。

在考试的背后,为公平起见,一般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彼此给分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

有争议的作文都会被提交到阅卷仲裁小组。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光祖记得,2001年上海高考作文写“文化遗产”。

有一个考生写了老上海人使用的马桶,认为它虽是市井之物,世俗,乃至“卑微”,但打上了浓厚的生活印记和文化烙印。

每日清晨,涮马桶的妇女们相互交谈,形成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因此它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但有阅卷老师认为,马桶不登大雅之堂,这样写不妥。

怎么办?仲裁。

最后仲裁小组认为,这篇作文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文字漂亮,给予高分。

第三阶段(1990年-1999年)材料作文为主关注道德修养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作文试图为学生树立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来应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同时考察学生对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的思辨力。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材料:一位老妈妈`~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染布店老板,一个嫁给雨衣店老板``,老妈妈整天担心,下雨天染布店那边的生意会不好,晴天的时候雨具店那边的生意又不好`~~每天都这样担心,后来有个人跟他说`,你真幸福啊~无论是下雨天还是晴天都会有生意,那个老妈妈乐得不得了。

天津高考语文作文:一个木匠在森林里看到一段树根,他认为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一个艺术家却认为它是一个在艺术方面的好材料。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

湖南: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个题材作文(关爱与幸福)河南高考题目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建议。

山东省高考语文作文: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比较低,要发展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发展精神文明,(一份调查表,略)。

请根据以上调查材料,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北京2004年高考作文题:包容8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上海全国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

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70分)以“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

福建高考语文作文:以下列人物或文学人物为话题写作:人物:孔子苏轼霍金文学人物:曹操薛宝钗冬妮娅桑地亚哥重庆高考语文作文:材料大意:一个人登山登到8000米时,决定停止,有人为他遗憾,问他为什么不继续攀登.这人说,因为他知道8000是自己的极限。

八年级每年的高考作文不仅是考生

八年级每年的高考作文不仅是考生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每年的高考作文不仅是考生、家长和老师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包括文人、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谈资。

6月9日,中国写作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部分教授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南京召开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座谈会,就高考作文如何命题展开了讨论。

从议论文一统天下到多文体并举给考生更大发挥空间专家们分析,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多次转型。

作文命题的形式不停地在变,先后运用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给范围自由命题作文等形式。

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的高考作文为标志,话题作文开始出现,并成为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的主导品种。

有人认为,这使大多数考生能够扣题作文,从而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更体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性原则。

今年的全国卷、上海卷、浙江卷、广东卷都沿用了这种形式。

文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当年议论文一统天下到如今多文体并举。

具体而言,1997年、1998年运用了一大一小的考试方式,即小作文要求描写、叙述,大作文都是议论文,这种方式能全面考查考生运用各种文体的能力,但写作量较大,试卷整体过于厚重,考生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所有试题并非易事。

从1999年开始,恢复了考查一篇大作文的形式,且文体不限,这个转变使考生能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体现出考试改革的人文化倾向。

命题权限也在变。

以前全国一份卷,天下考生一道题,如今许多省份自主命题。

今年全国统一的语文考试卷中,作文题给出了三种选择,而一些单独命题的省市所出的作文题目多为简明扼要的话题作文或给材料作文,同样给予了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应试导致“押题”文章出彩不能仅仅靠技巧为了在高考作文考试中获得高分,“押题”成为许多老师和学生的“高招”。

考试前,语文老师纷纷传授作文技巧,甚至押出一些题,准备若干范文,让学生烂熟于心,以“不变应万变”。

坚守传统 突破创新--对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材料作文的一些思考

坚守传统 突破创新--对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材料作文的一些思考
_、全国新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与江苏卷作文 题的相通处
江苏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从2004年至 2020年的17年间,作文题经历了由话题作文 到命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的转变。后来,高考 语文江苏卷材料作文逐渐向命题作文或话题
作文靠拢。虽是材料作文,但基本围绕一个话 题来阐发。比较典型的是2015年、2017年和 2018年的考题。
•高考I在I线-
2021/07
坚守传统突破创新
——对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材料作文的一些思考
◎江苏/孙锦媛
摘要:2021年江苏省考生由江苏卷作文写作转向全国新高考卷作文写作,写作思路发生转变。 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探讨新高考作文写作的突破,借助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方法,实现学生作文水 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高考;作文;坚守;突破
及情境设置上,特别是任务情境。任务驱动型 作文都有一个特设的“情境”。所谓“情境”,就 是“任务”产生或提出的背景,是我们审题时必 须关注到的限制性条件,有时候是隐形的。
我们可以看一则材料: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 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 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加 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 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 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 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 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 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你的感受和 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苏鲁名校高三第一次 联考) 这则材料与2021年的新高考语文I卷作 文题谈论的话题有相似之处,其关注的焦点都 在“体育”上。这则材料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 作文,任务很明晰:针对“体育是否纳入高考” 给专栏写文章。材料里除了任务还有隐含情 境:“体育入高考”成为全国“两会”话题,表明 T国人对学校体育的高度的重视,反映了人们 对中小学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弱化、虚 化的不满,以及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引 发的社会讨论。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情境的作用及对新 高考材料作文的启发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很大 的区别在任务情境上,抓住情境是写好任务驱 动型作文的关键。情境在写作中有何作用呢? 首先情境是一种规定,一种对话题的限制、约 束。脱离情境很容易造成对话题的泛化。比 如,上述材料如果学生仍用常规的“传统材料 作文”的审题思路进行写作,就会泛谈“体育” 的价值,甚至写到提倡全民健身,全民运动。 其次,情境是限制、约束,也是一种方向。 它引导学生向更小更细微的方向进行深入思

7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型

7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型

7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型
1978年的湖北高考作文题型,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具体题目可能难以找到确切的记录。

然而,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教育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题型和主题。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因此,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很可能与国家的发展、青年的责任、理想信念等主题相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197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型示例:
1. 记叙文:描述一个你亲历或听说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反映时代变迁给个人或社会带来的影响。

2. 议论文:以“青年与国家”为题,谈谈你对于青年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

3. 说明文:解释“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4. 应用文: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表达你对于未来职业规划和生活理想的设想。

5. 读后感:阅读某篇关于改革开放的文献或报道,写出你的感想和对文中观点的理解。

6. 材料作文:给出一段关于1978年社会变革的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关于个人如何在变革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议论文。

7. 命题作文:以“新时代的青年”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和责任的理解。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对1978年社会背景的推测,并非实际的高考题目。

实际的高考题目可能与此不同。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作文写作(1978年)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作文写作(1978年)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作文写作(1978年)1、按原文内容缩写,不要写成读后感之类,否则扣分。

2、突出原文的中心思想,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的要点。

3、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不能写成提纲。

4、思路清楚,文字通顺。

5、全文不得超过六百字,否则扣分。

6、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华主席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曾经指出:“建设速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特别是从国际阶级斗争的形势来看,这个问题的政治性质就更加尖锐。

”余秋里同志在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说:“怎么样能够把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搞得更快一些,这是全国上上下下普遍关心的一大问题。

”我们的伟大祖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我们一定要把速度问题牢牢记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上,有了高速度的思想,才有高速度的行动。

要时时计算三年、八年、二十三年这个时间表。

时间就是速度。

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争时间,抢速度,大大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早在一九五八年就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油,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灵魂是高速度。

高速度全面体现了多快好省的要求。

我们要求的高速度是在高质量、低消耗基础上的高速度。

做不到高质量、低消耗,只讲多快,不讲好省,最终仍然没有真正的高速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曾经是相当高的。

有些工业部门,如石油工业,甚至做到了持续地高速度发展。

但是近几年来,林彪反党集团,特别是“四人帮”,疯狂地干扰、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狂叫“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从根本上反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他们违背毛主席的指示,另搞一套,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预期的目标。

毛主席在光辉的鞍钢宪法中提出了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号召。

毛主席还指示要迎头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难忘一九七八年的恢复高考作文

难忘一九七八年的恢复高考作文

难忘一九七八年的恢复高考作文难忘一九七八年的恢复高考作文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上大学已成寻常之事。

看到机关里新来的一拨又一拨年轻大学生,其中不少还是硕士、博士生;看到家中的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我常常感慨万千,感到他们是幸福的,是赶上好时候了。

而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带来的,由此也每每令我回想起30年前参加高考的那段往事。

1978年,在小平同志的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党和国家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年恢复了中断2018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当时,我在安徽淮南市第十一中学任教。

当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学校老师们激动极了,大家教学热情高涨,加大了对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力度,积极指导学生复习迎考。

因为已经有10多年没有送学生参加高考,作为教师都心存许多遗憾,都想让更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大学。

那段时间,学校里白天上课,晚上补习,完全进入了临阵一搏的冲刺阶段。

上大学也曾是我儿时的梦想。

下放农村时虽然有过一次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但却因为当时莫许有的政审原因受到牵连,未能如愿。

恢复高考,给了我一次机会,于是积极备考。

当我陪着学生一同走进考场后,才意识到了困难和尴尬。

我是上海69届初中毕业生,没学过高中数学,一拿到数学试卷.全然是一片空白。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参加了各场考试。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语文考卷中作文是一篇缩写,题目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庆幸的是,我考取了安徽师大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有幸在经历了插队落户当农民,到学校当教师等一系列职业转换后,跨进了大学校门。

恢复高考,迅速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恢复高考制度,很快扭转了一度盛行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也很快扭转了过去教育不被重视的状况。

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人们的共识,尊师重教成为社会的氛围.社会重视教育,家庭关心教育,使教育得到了健康飞速的发展。

30年来,教育投入优先增长被明确写入法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继城市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也全面实现。

近40年高考作文题目回顾

近40年高考作文题目回顾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高考改革以来,高考帮助许多人改变了命运轨迹,高考语文作文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至今,高考已经40年了,回望过去,从高考作文命题中一起回顾历史发展。

高考!40年前,高考制度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

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2019年高考即将开始,让我们一起带着回忆看看过去40年的高考作文题,重温那份留在过去的青春。

70年代1977年1977年,中断了十余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次不同寻常的考试,改写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

那年高考是分省考试,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

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80年代1980年写读后感,读《画蛋》有感(达·芬奇故事)。

1981年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一段300字以内说明文字;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内。

1984年有的同学说:“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问题。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

1987年1、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简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2、结合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400至600字之间。

建国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向及对高中作文教学和备考的启示

建国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向及对高中作文教学和备考的启示

建国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向及对高中作文教学和备考的启示系统地梳理建国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向,对我们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教学规律和复习规律,当不无裨益。

一、建国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向1.题目形式上,从命题走向话题和材料从作文题目的形式上看,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历程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四个阶段:文革前十五年(1950~1965)为第一阶段,1977年~1998年这22年为第二阶段,1999年~2005年这6年可视为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可视为第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共出了十七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十六道,约占95%;材料作文1个,约占5%。

第二个阶段共出作文题33道,其中材料作文27道,占81%,命题作文只有6道,占19%。

第三个阶段共出作文题6道,均为话题作文。

第四个阶段共有作文题21道,均为材料作文。

从1999年至今的13年里,共出作文题31道(这里仅指全国卷),其中话题作文11道,占36%,材料作文20道,占63%。

这些告诉我们: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已经由命题作文为主走向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高考作文由以命题作文为主走向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这种趋势,绝非偶然。

这其中既有时代精神的映射,也有其自身逻辑发展的要求。

就前一个方面来讲,2003年开始至今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促使高考作文试题由命题走向话题、走向材料的根本原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课程理念落实到高中作文教学上就是: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正是因为课程改革的这些核心理念,才促使高考作文题从单一的命题走向了话题和材料。

就后一个方面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内部的逻辑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一、高考作文命题基本特点及走向(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

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

2004年的15份试卷,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

“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

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

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

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

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

坦率地说,湖北卷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不利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二)体裁要求具体化、多样化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但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要依内容定文体,依自己的所长定文体,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曲尽其意。

其实,分析历年的高考题,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都特别适合写议论文。

而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

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

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

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命题表现出共同的追求高考作文命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

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以前由政治化转向道德化;80年代中期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但主题有限定,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近墨者未必黑”。

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思想评论,甚至“中性”的命题,如“习惯”“尝试”等。

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题目在价值上的规定性并无明显的线索可循,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

这样的命题可以叫做“无主题命题”。

十多个省市自行命题以后,对无主题命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开放的作文题:例如,“面对大海”“杂”“忙”等等,表面上是直接命题,实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压力的增强。

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集中和有序。

如何凝聚思考的焦点,成了对考生素质的挑战。

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任凭考生自由评论。

这不但要求考生有凝思概括、逻辑拓展的能力,而且对其文化修养也是一种挑战。

一个没有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对这样的考题的。

2005年,自行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5个,题型更加异彩纷呈,强制性主题作文日薄西山。

湖南“跑的体验”,广东“纪念”,北京“说‘安’”,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位置与价值”等等,几乎全部是不设主题限制的。

上海今年的命题提供了多元的感性素材,它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仅需要独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无主题命题(材料作文)的一大进展。

它强调了过去我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的环节:独立主题形成于对无序材料感觉的梳理和提炼。

学生的主体建构始于感觉的有序提纯。

上海命题的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有对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诱导,题干中提示:“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

话题作文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

而北京的“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材料以外,提供了一些指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

2005年比较好的命题都表现出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诱导考生不但要向感情,而且要向智性和理性升华。

这种无主题命题方式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

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并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

无主题命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所以,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成了考查的重点。

要通过这样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自己思维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的发展。

知,是感知,或者通俗地说,是感觉,属于心理比较低的层次;情,是情感,在心理上层次要高于感觉;而意,是意志,属于更高的层次,一般说,是智性或者理性的层次。

知情意三个层次都得到发展,这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

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功能所要求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科的理论性。

没有一点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起码训练的考生,到了高等学校,是比较难以胜任抽象度很高的理论课程的。

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强制性主题到无主题命题,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迫使学生独立概括;历史的发展已经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1)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2)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3)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学会具体的记叙,学会生动的描写,学会准确的说明,学会辨证的思考,学会真诚的表达,应该成为我们专门训练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一)学生作文现状在平时作文和各类考试作文中,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了主流。

1. 学生作文中主要弊病(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①背离:在学生的试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主旨完全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一点不沾边。

②偏离:这类情况较多。

有些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对文题只是粗略一看,不注意把握试题的内涵,结果重心偏移:或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因为没有拟纲写跑了题,或将作文话题在没有“搭桥”的前提下,生硬地去换成其他概念。

③模糊:故作高深,行文晦涩;或者不明确点题,以致阅卷者不能迅速看出主旨而判为离题作文。

④偏颇:不少考生的作文,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缺乏见识和深度,见解平庸,观点烂熟平常,早已无须证明;或认识错误、庸俗;或出语绝对,好扩大,喜夸张,表述一个观点不留余地,非此即彼,无节制地宣泄个人化的情绪。

(2)内容单薄,选材失当①空洞:全是条条框框,无一点细节,无事实,无引语,无“形象”化句子。

②单调:素材少得可怜,全文证明观点的材料即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或只将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扩写;或作文材料再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

③陈旧:素材多但全是熟人。

④囫囵: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照搬,结果,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论题无关系。

⑤雷同:素材虽多但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素材只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

⑥悖理:素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

(3)思维混乱,中心不明①散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②跳跃:思维随意跳跃,不讲过渡衔接,缺少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结果结构清晰度差,容易引起误判。

③繁复:头绪复杂,波折太多,绕得阅卷者头晕。

(4)言不及义,表达贫乏①粗糙: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②枯槁:言语单调少变化:记叙语言交待不清,或是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描写语言不能充分展开,形象性差,文字显得空洞,干巴;议论语言不严密,且理论性差,常有以叙代议现象;抒情语言或火候不到,缺乏感染力。

或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或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

③繁冗:一丁点儿意思,唠叨了几段;都知道的意思,已说过的意思,说了又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