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路线交叉
公交车的路线规划和优化研究
公交车的路线规划和优化研究第一章绪论公交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交车路线规划和优化是提高公交车服务质量、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路线规划和优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公交车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路线规划2.1 路线规划的基本原理公交车路线规划主要是指在给定的区域内选择适当的路线和站点,使公交车线路覆盖人口密集的地区,同时避免路线交叉,以较短的路径和时间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2.2 路线规划的实现方法大多数公交车路线规划算法都是基于图论和优化理论的。
其中基于图论的路线规划算法主要包括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动态规划算法等。
面对不同规模的路线规划问题,选择不同的算法会有不同的优劣。
2.3 路线规划的优化措施为了使公交车线路规划更加合理和经济,需要对现有的路线进行优化,具体措施包括:(1)缩短公交车线路长度,减少中途停靠站点,提高行车速度;(2)避免公交车路线交叉,提高运行效率;(3)优化站点布局,使站点之间的距离更加合理,方便市民出行;(4)提高线路服务频率,缩短市民等候时间。
第三章路线优化3.1 路线混合优化路线混合优化是指将多个机理从不同方面综合考虑,通过适当的权衡和协作来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常见的路线混合优化方法包括距离-时间权衡法、站点密度-时间权衡法、车辆容量-时间权衡法、成本-效益权衡法等。
3.2 基于GPS的优化通过GPS技术获取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实时位置和状态,可以实现即时监控、实时计算、实时调度等优化措施。
3.3 基于大数据的优化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公交部门提高实时路况掌握能力,分析出行数据,实现更加精细、高效的调度方案。
第四章结语公交车的路线规划和优化是公共交通领域的重要问题,需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综合运用不同的优化措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
城市立体交叉课件第三章 立交的选型与设计.
子叶式立体交叉的适用性与喇叭形上交相近,多用于苜蓿 叶式立交的前期工程。布设时以使正线下穿为宜。
3.Y形立体交叉
Y形立体交叉是用定向匝道或半定向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的 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相应地可分为定向Y形和半定向Y形两种。
1.菱形立体交叉 菱形立体交叉是只设右转和右转公用的匝道,在跨线构造物 两侧的次要道路上存在平面交叉口。
常用形式
图为分离式菱 形立体交叉
优点:(1)能保证主线直行车辆快速畅通;(2)主线上具有 高标准的单一进出口,交通标志简单;(3)主线下穿时匝道 坡度便于驶出车辆减速和驶入车辆加速;(4)形式简单,仅 需一座路线构造物,用地和工程费用小。源自(三) 三肢交织型立体交叉
优点:(1)转弯行驶方向明确,交通组织方便;(2)除了b)图外 侧直行车辆略有绕行外,能保证正线交通快速畅通;(3)结构 紧凑,占地较少。 缺点:(1)存在交织运行,限制了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2)左 转绕行距离较长;(3)跨线构造物较多。
武汉市北互 通收费广场
红岩峙互通
2. 匝道平交型立体交叉
优点:(1 )正线直行车辆快速畅通,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短; (2)每个行车方向都为单一的出、入口,车辆出入正线方便;(3) 形式简单,仅需一座跨线构造物,造价较低;(4)正线两侧占地 短小,使立交用地面积减少。
缺点:(1)匝道相立交叉处为平面交叉,可通过的交通量不大; (2)平面交叉口处的视认性和安全性受到一定影响。
造形美观,工程简易,造价低廉。
缺点:占地面积较大,车辆绕行距离较长,行人通过困难, 尤其沿着转盘的一周将连续个断地发生汇人和分离的交织运
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安全管理规定(3篇)
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工程建设过程中交叉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单位及其分包单位、施工现场相关人员和设备,并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交叉作业。
第三条交叉作业是指在施工现场中,不同工种、不同设备或工具同时或相继进行的作业活动。
第四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建立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确保交叉作业的安全进行。
第五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交叉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六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并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
第七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定期演练,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
第八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定期评估和改进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第二章管理体系第九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制定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权限、程序和要求。
第十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明确交叉作业负责人的职责,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交叉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交叉作业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十二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进行交叉作业前的安全评估,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安全保护措施。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员数量、工具设备、作业空间、作业顺序等。
第十三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对交叉作业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采取相应的技术、管理和防护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第十四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加强与分包单位的协调配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确保交叉作业的安全进行。
第十五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对交叉作业负责人和参与交叉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加强对其安全操作技能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建立通讯和沟通机制,及时交流信息,消除误解和矛盾,确保交叉作业的顺利进行。
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安全措施
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安全措施2交叉作业2。
1施工中应尽量减少交叉作业。
必需交叉时,施工负责人应事先组织交叉作业各方,商定各方的施工范围及安全注意事项;各工序应密切配合,施工场地尽量错开,以减少干扰;无法错开的垂直交叉作业,层间必须搭设严密、牢固的防护隔离设施。
2。
2交叉作业场所的通道应保持畅通;有危险的出入口处应设围栏或悬挂警告牌.2。
3隔离层、孔洞盖板、栏杆、安全网等安全防护设施严禁任意拆除;必须拆除时,应征得原搭设单位的同意,在工作完毕后立即恢复原状并经原搭设单位验收;严禁乱动非工作范围内的设备、机具及安全设施.2。
4交叉施工时,工具、材料、边角余料等严禁上下投掷,应用工具袋、箩筐或吊笼等吊运。
严禁在吊物下方接料或逗留.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安全措施1)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具。
2)支模、粉刷、砌墙等各工种进行上下立柱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
下层作业的位置,必须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
不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设置安全防护层。
3)钢模板、脚手架等拆除时,下方不得有其他操作人员。
4)钢模板部件拆除后,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不应小于1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m,楼层边口、通道口、脚手架边缘等处,严禁堆放任何拆下物件。
5)结构施工自二层起,凡人员进出的通道口(包括井架、施工用电梯的进出通道口),均应搭设安全防护棚.高度超过24cm的层次上的交叉作业,应设双层防护。
.6)由于上方施工可能坠落物件或处于起重机吊臂回转范围之内的通道,在其受影响的范围内,必须搭设顶部能防止穿透的双层防护廊。
方法措施:1审查和落实相关作业指导书中有关交叉作业的安全措施,并进行安全交底.2组织交叉作业各方商定各自的施工范围及安全注意事项,施工场地尽量错开.3无法错开的垂直交叉作业,层间必须搭设严密、牢固的防护隔离设施。
4交叉作业通道应保持畅通。
5在夜间和光线不足的地方禁止进行交叉作业。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章平面设计
3.1 概述 3.1.1 路线
(1)路线
(2)路线的平面
(3)路线的纵断面
(4)路线的横断面
图3-1 公路的平面、纵断面示意图
3.1.2 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 (1)汽车行驶轨迹
轨迹在几何性质上有以下特征: 1) 轨迹连续圆滑,即在任何一点上不出现错头、折点。
3-2 不连续的路线
120
100 80
60
40
30
20
0.10
0.12 0.13 0.15 0.15 0.16 0.17
6
6
6
6
6
6
6
8
8
8
8
8
8
8
10
10
10
10
10
10
10
2)一般最小半径
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最小半径,它是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 值。
表3-5 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的横向力系数和超高值
3)道路两侧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 4)长直线下坡方向尽头的平曲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3-5 道路图片
(3) 直线的最小长度 1)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
3-6 同向曲线
3-7 同向曲线间插入短直线
80 400 250 2500 3350
60 200 125 1500 1900
40 30 20 100 65 30 60 30 15 600 350 150 800 450 200
表3-8 城市道路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设超高推荐半径/m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是专业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学习到如何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使城市道路交通更加和谐、便捷、安全和舒适,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效率和质量。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设计原理、交通需求量预测、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交通设计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设计工作;2.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3.增强学生与市场的对接、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三、课程大纲第一章:交通设计原理1.交通规划概述;2.剖析城市交通特点;3.交通流理论;4.交通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交通需求量预测1.交通需求特点;2.交通数据计算方法;3.交通流量预测方法;4.交通需求量的预测。
第三章:道路交叉口设计1.道路交叉口的要求与限制;2.道路交叉口类型及其设计原则;3.交叉口设计的数学模型;4.实际应用案例。
第四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概述;2.路线设计方法;3.公交站点定位;4.公交线网的优化设计。
第五章:综合交通运输规划1.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目标和内容;2.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模式的选择;3.路网设计中的环保和节能;4.实际应用案例。
四、课程要求和评价1.学生应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独立完成课堂和作业任务;2.学生需在课后认真复习所学知识;3.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4.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5.期末论文应包括所学知识的综述和应用案例的分析。
五、实践与实习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将组织实践和实习环节,学生将有机会进入实践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和实践环节的深入学习,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路线交叉》ppt课件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第二节 公路平面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第三章 道路交叉
道路交叉大体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 两种,高速公路要采用立体交叉,其他各级公路 普通采用平面交叉。
一一、、交交叉叉口口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第第一一节节 平平面面交交叉叉口口的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 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别行 驶的地点.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匝道
联接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 方式的道路。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3. 变速车道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衔接的路段,为顺应车辆变速 行驶的需求,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 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广州区庄立交桥—4层转盘式立交
二、立体交叉的根本类型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1) 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式立交是经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 匝道来实现各方向左转弯车辆的运转。
特点:占地面积大,且左转弯车辆绕行间隔 长,造价高。但通行才干大,外型美观,适宜用 于高速公路之间的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组成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 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
集散车道
入口
集散车道
跨线桥
出口 减速车道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出口
入口 加速车道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1. 跨线桥 以桥梁方式跨越相交道路为上跨式。 以隧道方式穿越相交道路为下穿式。
1. 在保证相交道路上一切车辆和行人平安的前提下使 车流和人流交通遭到最小的妨碍。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
第一篇路线第一章概论1运输体系铁路道路航空水路管道2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3公路设计包括线形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类,具体为线形组成和结构组成两个部分.4线形设计基本要求:1保证行车稳定性2保证行车畅通、安全和迅速3保证平、纵、横合理布局4保证行车舒适性5路线线性的基本依据1地形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3设计车辆 4设计行车速度5 交通量6通行能力a设计车速: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车辆行驶仅受公路几何条件的影响,一般的驾驶员能够安全顺适的行驶所能达到的最大车速。
直接影响: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b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最大车辆数。
设计交通量:拟建道路到达预测设计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是设计依据。
c通行能力:单位时间内,道路与交通正常条件下,保持一定速度安全行驶时,可能通过的车辆数.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关系6路线设计希望达到的成果:有一定技术标准、满足行车要求、工程费用最省的路线.7线性设计的基本要求:保证行车稳定性保证行车畅通、安全和迅速保证平、纵、横合理布局保证行车舒适性第二章公路线性一、平面线性1平面线形三要素:曲率为零的线形:直线曲率为常数的线形:圆曲线曲率为变数的线形:缓和曲线缓和曲线:同向曲线间最小长度:6V;反向:2V;2行车视距的含义: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a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b停车视距: ST = S1 + S2 + S3 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安全距离c会车视距:同一车道上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及时刹车所必须的最短安全距离.为2倍的停车视距.二、纵面线形1纵断面图由直线和竖曲线坡度i:坡度线的两端高差与其水平长度比值的百分数。
2合成坡度: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为流水线方向。
3竖曲线的设计及计算a坡度差:ω〈0:为凹形竖曲线,ω>0:为凸形竖曲线L :竖曲线的长度(m)4爬坡车道: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沿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到《规范》规定的允许最低速度下时,可设置爬坡车道;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应设置爬坡车道.三、路线横断面路堑—-碎落台,路堤-—护坡道1中间带的作用:起诱导视线作用。
道路勘测第三章 平面设计
长直线对人员心里的影响
• (1)位于城市附近的道路,作为城市干道的一部 分,由于路旁高大建筑和多彩的城市风光,无 论路基高低均被纳入视线范围,驾驶员和乘客 无直线过长希望驶出的不良反应。
• (2)位于乡间平原区的公路,随季节和地区不同, 驾乘人员有不同反应。北方的冬季,景色单调, 太长的直线使人情绪受到影响。夏天稍许改善 一些,但驾驶入员加速行驶希望尽快驶完直线 的心理普遍存在。
第三节 圆曲线
一、圆曲线的特点 1.圆曲线上任一点曲率半径为常数R,故测设和计算 简单; 2.圆曲线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对地形、地 物、和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使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往往比 直线上行使多占用道路宽度; 4.汽车在小半径圆曲线内侧行使,视距条件差,视 距受到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的影响较大,易发生行 车事故。
t
d kωr
l vd vd .1 kωr kω r
C
vd kω
l C r
汽车匀速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相反)其行驶轨迹 的弧长与曲线的曲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这一性质 与数学上的回旋线正好相符。
二、缓和曲线的形式
(一)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回旋线是公路路线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缓和曲线。 我国《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
《标准及规范》对最小半径的规定
1.极限最小半径
▪是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 的最小允许半径。
▪极限最小半径是路线设计的极限值,是在特殊困难
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
R
V2 127(μ
ih
)
2.一般最小半径
▪ 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 能保证安全、舒适行车的最小半径。
道路几何设计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道路几何设计一.道路平面设计(重点:圆曲线、缓和曲线、视距)1.平面线性三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2.直线的特点:a)优点:i.两点之间距离最短。
ii.具有短捷、直达的印象。
iii.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
iv.测设简单方便(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精确量距、放样等)。
v.在直线上设构造物更具经济性。
b)缺点:i.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难以与地形相适应,易产生高填深挖路基。
ii.过长的直线在交通量不大且景观缺乏变化时,易使驾驶人员感到单调、疲倦。
iii.在直线纵坡路段,易错误估计车间距离、行车速度及上坡坡度。
iv.易产生急躁情绪,超速行驶。
3.直线布置原则:a)最大长度i.设置纵坡(不易大于3%)ii.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结合iii.种植树木iv.校核超高和停车视距b)同向曲线:指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中间用直线或缓和曲线衔接,或两曲线径向连接而成的平面曲线i.断背曲线(同向曲线用较短直线连接):破坏了线性的连续性,易造成驾驶失误;可以插入较长的直线段解决c)反向曲线:指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中间用直线或缓和曲线衔接,或两曲线径向连接而成的平面曲线d)最小长度i.同向曲线最短长度(m)不易小于设计车速(km/h)的六倍(设计速度大于60km/h时)ii.反向曲线不小于两倍(条件同上)4.长直线适用a)路线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宽阔河谷地带;b)城镇及其近郊道路,或以直线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地区;c)一般长大桥(包括高架桥)、隧道及其接线路段,考虑到施工的方便、经济合理等因素,线形以直线为好。
d)路线交叉点及其附近;e)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5.圆曲线的特点:a)曲率1/R=常数,测设和计算简单;b)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c)在圆曲线上行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d)要比在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e)在小半径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距条件较差。
6. 横向力系数:为横向力与竖向力的比值,即单位车重受到的横向力a) 横向力系数越大,危机行车安全b) 增加驾驶操作的难度c) 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d) 行旅不舒适7. 曲线超高:为了减少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平曲线上的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横向超高。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章
③R最小=500M 编辑ppt
3、切线长:T=T1=T2=L/2=R*αi/2
4、曲线长:L= 车速度
R*αi=2T
最小长度不小于该公路的计算行
5、外距: E=T2 /2R
6、距起点X处的标高 Y=X2 /2R
设计时 凸形:设计高=切线高-Y
凹形:设计高=切线高+Y
编辑ppt
二、计算实例
编辑ppt
三、汽车的牵引平衡和动力特性(自学)
要点:平衡方程式、动力因素、动力特性图及其作用。 P31 图2.2.1汽车的动力特性图
四、汽车在公路上的行驶条件
(一)、牵引力足以克服全部的行车阻力——第一个必要条件 P>R——加速 P<R——减速 P=R——等速
(二)、牵引力小于等于车辆与路面的附着力——第二个条件 根据二个必要条件,要求路面:1、平整(降低滚动阻力系数) 2、粗糙(增加附着系数)
另:由几个连续大坡组合时,应按平均坡度验算最大坡长。
例:若6.5%用200M,接7.5%可用多少米? 200/500=2/5;1-2/5=3/5;3/5*300=180M
编辑ppt
五、最短坡长
1、理由:坡长太短,起伏大,易震荡,不舒适,来不及换档。
2、规定: 二
三
四
最小坡长 平 重 平 重 平 重
例:
200M 7.5%
R=30
R=40
200M 6.8% 交三级重丘,困难地带
A:坡长超限 B:平竖重叠 C;纵坡折减未满足 R=20
编辑ppt
(四)根据横断面重点核对
1、从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填挖高度 检查:重要控制点;填挖较大处;挡土墙
2、检查结果,若:填挖过多(图3);坡角交不上 地面线(图4);挡土墙工程过大(图5);避免超 高加宽后出现挡土墙(图6)
第三章_纵断面设计
第三章_纵断⾯设计第三章纵断⾯设计3.1 设计原则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路线纵断⾯。
由于⾃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总是⼀条有起伏的空间线。
纵断⾯的设计是根据汽车的动⼒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然地理条件以及⼯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何构成的⼤⼩及长度,以便达到⾏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以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的。
所以在进⾏纵断⾯设计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满⾜道路等级要求的⾏驶速度、运输的经济性、⾏车的安全性。
3.1.1道路纵断⾯设计原则如下1、纵断⾯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驶安全。
2、为保证⾏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3、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利⽤挖⽅就近作为填⽅,以减轻对⾃然地⾯横坡与景观的影响。
4、相邻纵坡之代数差较⼩时,应采⽤⼤的竖曲线半径。
5、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规定并采⽤运⾏速度对通⾏能⼒与⾏车安全进⾏检验。
6、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衡。
7、位于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公路,应避免采⽤陡坡。
3.1.2纵坡设计标准⼀、道路最⼤纵坡限制道路最⼤纵坡限制表表3-1《标准》规定:1、设计速度为120 km/h、100 km/h、80 km/h的⾼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是,经技术经济论证,最⼤纵坡值可增加1﹪。
2、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 km/h、30 km/h、20 km/h的利⽤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纵坡之可增加1﹪。
⼆、道路纵坡长度限制设计纵坡度⼤于表3-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3-1的规定限制坡长。
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
缓和段的坡度为3%。
1、最⼤坡长限制理由长距离的陡坡对汽车⾏驶不利。
连续的上坡发动机过热影响机械效率,使⾏驶条件恶化,下坡则因制动频繁⽽危及⾏车安全。
2、最⼤坡长的规定见下表公路不同纵坡最⼤长度坡长表3-2 计算⾏车速度(km/h)120 100 80 60 40 30 20纵坡坡度(﹪)3 900 1000 1100 12004 700 800 900 1000 1100 1100 12005 600 700 800 900 900 10006 500 600 700 700 8007 500 500 6008 300 300 4009 200 30010 200注意格式三、最⼩坡长限制各级道路纵坡最⼩长度应⼤于或等于表3-3的数值,并⼤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范文(4篇)
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施工现场各项工程建设交叉作业的安全与顺利进行,维护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交叉作业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施工、道路施工、管道施工等。
第三条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第四条项目经理应当制定具体的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安全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第五条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应当建立安全监管机构,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所有参与交叉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岗位的资质证书,并按照规定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七条工程建设交叉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如划定作业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安排专人监护等,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第八条工程建设交叉作业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停用已设置的安全设施。
第九条工程建设交叉作业中的安全事故应当及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并按照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十条对于违反工程建设交叉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章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第十一条施工现场应当设立临时施工总站,负责安全管理和协调各个工程建设交叉作业。
第十二条施工现场应当规划合理的交通路线和通道,保障施工交叉作业的通行安全。
第十三条施工现场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围挡及防护设施,防止人员和设施受到伤害。
第十四条施工现场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第十五条施工现场应当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参与交叉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操作训练。
第十六条施工现场应当建立应急救援机制,配备应急救援设备,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与救援能力。
第十七条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和用气设施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施工现场的用电和用气安全。
第十八条施工现场应当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监控和记录。
道路工程第三章道路交通流特性及通行能力
车速分组
10.0-14.9 15.0-19.9 20.0-24.9 25.0-29.9 30.5-39.9 35.0-39.9 40.0-44.9 45.0-49.9 50.0-59.9 55.0-59.9
地点车速累计频率分布计算表
组中值
频数
频率
累计频率
3
10
道路工程第三章道路交通流特性及通 行能力
(一) 速度频率分布曲线和累计频率分布曲线
将现场测到的地点车速由大到小排列, 然后按一定的组距间隔进行分组。各组内 车辆出现的次数叫频数,各组内车数与车 辆总数的比叫频率。根据各组车速中值和 相应的频率绘制成的曲线即为速度频率分 布曲线 。根据各组车速中值和相应的累计 频率绘制成的曲线即为地点车速累计分布 曲线
道路工程第三章道路交通流特性及通 行能力
• 某观测站测得各月的交通量及全年的累计交通量
如下表,试计算各月的平均日交通量与月变系数
K月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合计
733 770 727 706 709 830 916 881 781
道路工程第三章道路交通流特性及通 行能力
一、行车速度分类
(一)地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车速。汽车速 度表盘指示的速度,雷达测速仪测到的速度均为 地点速度
(二)行驶速度
是指车辆行驶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驶这一区 间距离所需的有效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的比 值。行车速度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行顺适应和通 行能力,也可于成本效益分析道路工程第三章道路交通流特性及通
为在一周的观测期内日交通量的 平均值。即一周的交通量总和与 周天数的比值。veh/d
03(08)第三章 平面设计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道路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驶 安全稳定采用的最小半径。 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置超高而允许设置等于直线路 段路拱的反超高,从行驶的舒适性考虑必须把横向力系数控制到最 小值。
当路拱横坡为1.5%时横向力系数采用0.035,当路拱横坡为2.5%时 横向力系数采用0.040, 当路拱横坡为3.0%时横向力系数采用 0.045 ,当路拱横坡为3.5%时横向力系数采用0.050 。
(3) 圆曲线运用
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上表的规定。直线与小于上表 所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 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 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
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相衔接处可不设置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 连接。
EN
练习
3-4(1) P 67
rl C A
(二)缓和曲线基本形式
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rl=A
2
r----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m) l----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曲线(m) A---回旋线的参数。
A2 dl Rd d l
l
2
2A
2
dx dl cos
dy dl sin
dx A cos d 2
3、缓和曲线的省略 1.在直线与圆曲线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 3-1所列“不设 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2.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 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3.小圆半径大于表3-5中所列半径,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1)、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回旋线长的回旋线时,其 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不超过0.10m。
交叉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篇)
交叉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第一条目的为规范同一工作面或同一立体空间范围内的不同作业的安全管理,防范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安全,避免财产损失,特制订此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项目部生产区域内的各种交叉作业。
包括:作业区域内桥梁施工、深基坑作业、设备维护检修作业、同一作业面上多台起重机械和专用机械的交叉作业以及其他作业许可中规定的不相容作业。
第三条术语与定义交叉作业--凡在不同作业面中,处于空间贯通状态下同时进行的作业或在同一作业面处于起重机回转或运行范围之内同时进行的作业。
第四条管理规定交叉作业安全进行的关键是作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尤其是进入他人场地作业时必须通知该场地施工作业负责人,做好交叉作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明确双方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与配合要求。
一、作业人员在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上下贯通同一垂直面上作业,后行作业人员注意避让先行作业人员。
二、下层作业位置必须处于上层作业物体可能坠落范围之外,当不能满足时,上下之间应设隔离防护层。
三、禁止下层作业人员在防护栏杆、平台等构件的下方休息、逗留。
四、起重作业1、吊装移动工件、分段前,起重指挥与起重司机通知有关人员撤离,确认吊物下及吊物行走路线范围无人员及障碍物,吊物通行路线下方所有人员无条件撤离。
2、起重挂钩、指挥人员站位不得与起重物体起吊路线交叉,不得站在被吊物体通行的死角,与被吊物体保持有效的安全距离。
五、施工区域内车辆作业1、施工区域内各类车辆在大型起重设备工作范围内作业时,大型起重设备拥有优先通过权,施工区域内各类车辆必须避让,不得争抢通行。
2、车辆运输超宽、超长物资时必须做好防范措施(警示标识、监指挥引导人员)防止碰撞其他物件与人员。
3、施工区域内车辆进入作业区域,须按项目部限速规定减速慢行,确认安全后通过,不得与其他车辆、行人争抢通道。
4、高空作业车、汽车吊在狭小空间或高压线线附近作业时,必须保持可靠的安全距离(见下表),操作时须缓慢,严禁大幅度运行作业。
2024年交叉作业安全规程(二篇)
2024年交叉作业安全规程1交叉作业定义:作业内容和对象不同的____方或____方以上作业人员同时在相互影响的区域进行作业的状况。
2尽量避免交叉作业,若无法避免,双方应协同作业,一方作业产生的危害不得威胁到另一方,否则先停止交叉作业。
3严禁____方或____方以上作业人员同时进行交叉作业。
4进入他人工作区域,须先告知本方作业内容的性质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5交叉作业时,确保相互之间视线畅通,不存在视觉盲点,否则先停止交叉作业。
____支模、砌墙、粉刷等各工种,在交叉作业中,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下同时操作。
7下层作业的位置必须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
不符合此条件,中间应设安全防护层。
8拆除脚手架与模板时,下方不得有其他操作人员。
2024年交叉作业安全规程(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交叉作业的安全,规范作业行为,提高作业效率,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一切交叉作业场所和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等。
第三条:交叉作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作业者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互相影响的作业活动。
第四条:交叉作业的主要隐患包括机械设备碰撞、高处坠落、化学品泄漏等。
第五条:所有从事交叉作业的作业者必须参加相关的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
第二章:交叉作业前准备第六条:进行交叉作业前,必须制定详细的安全作业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
第七条:安全作业计划应包括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区域、作业顺序等信息。
第八条:在进行交叉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适当的身体检查,确认他们具备进行作业的身体条件。
第九条:检查相关设备和工具是否完好,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理。
第十条:对作业区域进行必要的清理和标记,确保作业区域的通风、照明和安全。
第三章:交叉作业实施第十一条:在作业区域设立安全隔离区,禁止未参与作业人员靠近。
第十二条:每个交叉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
第十三条:禁止饮酒、吸烟、吸毒等娱乐行为,确保作业人员的警觉和理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路线交叉
道路交叉大体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两种,高速公路要采用立体交叉,其他各级公路般采用平面交叉。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 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三类交错点都存在相互尾撞、挤撞或碰撞的可能性,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8)三条道路交叉(冲突点3个);b)四条道路交叉(冲突点16个);C)五条道路相交(冲突点50个结论:
1)平面交叉都存在冲突点,并随着相交道路条
数增加而急剧増加。
2 )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
消除冲突点的方法有三种:
(1)实行交通管制
(2)渠化交通
(3)设置立体交叉
1.在保证相交道路上所有车辆和行人安全的前提下使
车流和人流交通受到最小的阻碍。
2 •正确设计交叉口立面保证转弯车辆行驶稳定;排水顺
畅。
1.设计速度
2 •交叉口的形式
3.交叉口选址
4.交叉口竖向布置
第二节公路平面交叉
1.简单交叉口形式
简单交叉口是指平面交叉中,对交叉部位不做任何特殊处理的交叉口。
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及多路复合交叉等。
a)
图1-3-2简单交叉口形式
2.拓宽路口式交叉口
当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而简单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交通量的需要时,在简单交叉口基础上,増设候驶车道和变速车道。
图1-3-3 拓寛路口武立叉口
拓宽路口式交叉口
第二节公路平面交叉
3・环行交叉口
环行交叉口是为了减少车辆阻滞在交叉口中心
设一圆形交通岛,使各类车辆按逆时针方向绕道单向行驶。
基本要素有:中心岛■交织角■交织长度.环
道宽度、进出口转弯半径等。
图1-3-4 环形交叉口
・立体交叉是两条道路在不同高程上交叉,两条道路上的车流能够互不干扰,各自保持原有车速通过交叉口。
・公路立交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高速公路或_级公路与其他各级公路相交。
(2)其他各级道路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超过1000辆/小时以上。
(3)当地形与环境适当时,如各级公路在3m以上挖方路段与其他公路相交,或较高的桥头引道与滨河路相交时。
立
集散车道等。
体
交
叉
组
成
部
加速车道
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变速车道.
1.跨线桥
・以桥梁形式跨越相交路线为上跨式。
・以隧道形式穿越相交路线为下穿式。
2.匝道
・联接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形式的道路。
a) b) c)
图6J1立交左转匝道
3・变速车道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为减速车道;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为加速车道。
・变速车道的形式: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増设的_条附加车道。
a)平行式减速车道b)平行式加速车道
2)直接式:不设平行踣段f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 f 形成一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C)直接式减速车道d)直接式加速车道
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
1・分离式立体交叉
按其结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隧道式和跨路式两种。
分离式立体交叉的上、下公路没有交换道路(匝道)连接。
2.直通式立体交叉
1)部分互通式立体交:
(1)菱形立体交叉
这种形式只有右转弯匝道,左转弯车辆只能在次要道路上进行。
优点:形状简单,用地少,工程造价少;
缺点:左转车辆必须在次要道路上逬行平面交叉,干扰大,降低了
通行主
a)三踣立交,b)四路立交
能力。
菱形立体交叉
第三节立体交叉
(2)环形立体交叉
■保证主路直行方向的快速通过,主路其他方向及次要道路通过环道作平面交叉。
■特点:占地少,通行能力受到环道交织能力限制,行
车速度受中心岛直径的影响,通行能力低。
寸
也目也凶
E
以蚩tt 卑川猱
£H
第三节立体交叉
2)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1)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式立交是通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匝道来实现各方向左转弯车辆的运行。
特点:占地面积大,且左转弯车辆绕行距离
长,造价高。
但通行能力大,造型美观,适宜用
于高速公路之间的立体交叉。
重庆渝北松树桥立交桥
2)完全定向式立体交叉
特点:立交占地多,技术复杂,造价高;但它的行驶路线清楚,转向明确,行驶路线短,通行能力大。
适用
于高速公路的多路交叉的交通枢
半定向Y形
b)半定向式四路立交。
莖些而工関革即尉肆至丰理隼尉卑■丰壬宙團
滋些劇至佢範互纽讪幽(£滋潮军鼻三鸽而童伞竇第忑亞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