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智慧测评)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智慧测评)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 _______,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 ____________,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朝及以后 (1)科举制度形成、发展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科举制 形成。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_________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_________。 (2)汉武帝时: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尚书省 、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________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______ 决策 、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_______ ②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内阁 ”,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_____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 内侍机构 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___ 。
2.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 (1)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 受到很大限制。
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 中央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________ 直接管辖。 行省 拥有经济、军事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_______ 大权。 (2)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_____的开端。

课时跟踪检测(二)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时跟踪检测(二)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时跟踪检测(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2.(2013·南通期中)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3.(2013·苏北四市二模)《新唐书》云:“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其后,裴炎自侍中(宰相)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认识不正确的是()A.唐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完善B.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C.中书、门下是唐代重要决策机构D.唐代政治由分权走向君主集权4.(2012·江苏百校大联考)《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这反映了()①封建化加速②郡县制度是创新③开创了行省制度④存在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2012·南京二模)《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6.(2012·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课后限时集训(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质检)汉初,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某某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X围。

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D[根据材料“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形成地方割据,且尊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 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

] 2.(2019·某某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已出现使相,但其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使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项。

]3.(2019·德阳一模)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也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C、D两项。

]4.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部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含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中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度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这符合西汉初期郡国并行的分布状态。

答案 A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增强,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故选B。

答案 B3.一位士人经历了一场巨变,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

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个事件()A.秦末农民战争B.唐中期安史之乱C.靖康之变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 C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 C5.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解析元朝的行省制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划界,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以此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练习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练习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解析:选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

2.(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A.加强君主专制B.稳定政治局势C.削弱中央集权D.解决王国问题解析:选B汉初封国制度是地方政治制度,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B项正确;汉初封国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故C、D两项错误。

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选C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含解析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政治1.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

3.选官制度 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三、隋唐政治1.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3.选官制度:科举制(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宋朝政治1.中央(1)二府三司制形成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高考人民版历史练习专题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考人民版历史练习专题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选C。

本题考查推恩令的作用。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2.唐代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

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

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

这反映出在唐朝()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解析:选A。

本题考查唐代君主专制。

根据题干可知,唐玄宗意欲利用皇权帮犯罪的亲戚求情,但最终受到坚决执法的宰相抵制而失败,这说明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随着郡县制的推广,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代替,因此唐朝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中宰相姚崇是秉公执法,并非专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族伦理关系挑战法制,而不是“伦理道德遭到挑战”,排除D项。

3.在北宋,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这表明司马光主张()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宋代对监察制度的完善。

从司马光选拔监察官员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张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并没有涉及B、C、D三项所述内容,均排除。

4.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 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知识定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末藩镇割据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 项正确。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 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 项。

【答案】 D(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知识定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运用“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

具体解读如下: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济宁模拟)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B2.(2019·德阳诊断)汉初,根据军功大小选任官吏,“吏多军功”;但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

这一改变旨在( )A.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权B.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C.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B3.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

这一变化促使( ) 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提高D.地方势力膨胀A4.(2018·衡水中学全国联考)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5.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制度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

这种做法(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B6.(2019·郑州一中月考)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

世家大族为了阻挡庶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

据此可知,当时( )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B.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C.科举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D.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C7.(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宋代历朝皇帝不仅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B8.(2019·梅州模拟)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B、C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3.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评价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C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国王势力,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2.(2018·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別派遣御史、丞相、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 项。

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清朝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D.宋朝、元朝解析:材料“中书诏敕……门下当行驳正”反映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符合“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

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B.宗法制仍有影响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解析:将皇室的姓氏列为第一等,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A项正确;皇帝将本族的姓氏列为第一等,外姓次之,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B项正确;上述现象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C项错误;上述现象反映出皇权、宗法制对姓氏文化的影响,其历史源远流长,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4.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5.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6.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行使军权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D.协理奏章7.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跟踪检测评估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

据此可知( ) 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2.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3.[2022·山西太原一模]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4.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5.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6.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7.[2022·江西上饶模拟]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

跟踪检测评估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云南师大附中月考]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面积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增多,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

文景两代的政策()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B.解决了“王国问题”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调整中央行政体制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众建诸侯”之策,王国的数目增多,而其面积缩小,势力削弱,从而减小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故C项符合题意。

该措施并没有废除诸侯国,故A项错误。

“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

该政策调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 项错误。

答案:C2.尚书始置于秦,“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

这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时尚书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禁外尚书,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尚书由原来隶属外朝管辖变为由皇帝身边的侍从兼任,这反映出决策权逐渐向内朝集中,最终集中于皇帝,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2019·安徽宣城高三调研测试题]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

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心仍在北方,所以对北方的重视程度不会下降,故B项错误;南方地方机构的变化,在当时主要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逐渐繁荣,所以地方机构相应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是不断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而削弱地方权力主要就是增加地方行政区的数量,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从江浙行省可以“从便区处”、“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等事,说明地方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

行省制下,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地方严格服从中央。

故A、C、D错。

答案 B2.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解析西汉的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隋朝的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和统治基础。

这两种制度均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庶族地位的提高,抑制了门第主义,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稳固了封建君主统治。

答案 B3.《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微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

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观点,“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答案 B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 D5.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提示]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 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 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主题二 封建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史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 制”……①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 世代为官。
答案:D
4.元世祖忽必烈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 各有所司,不相统摄”。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张氏等,都一度 被削去军权,保留的都是文职。忽必烈此诏旨在( )
A.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军事大权 B.实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减军事力量 C.有效地抑制汉地世侯的割据势力 D.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中央集权的加强。A、D项材料均不能体 现。材料表明,忽必烈在各地实行兵民分治的制度,避免地方长 官集军、民之权于一身,从而较为有效地抑制了汉地世侯的割据 势力,B项错误,故C项正确。 答案:C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 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 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 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
[学会用史] (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 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 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 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作业.doc

课练 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小题狂练②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1.[2019·黄冈检测]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答案:A解析:“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A项正确。

2.[2019·佛山模拟]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

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A项错误;监察制度不断完善要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被人告发,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是非法的,然后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说明中央对地方及官僚的控制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3.[2019·沧州质检]《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C解析:汉代用人机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反映外戚专政不符,故A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拟]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2020版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版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云南昆明模拟)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解析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

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B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7·山东济南模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解析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材补遗] 宋代独具特色的文官政治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 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 体制得以确立。
2 深化拓展· 注重研思 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相权逐渐削 弱,君权逐渐强化。 (2)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 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3)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 而久之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4)宰相的设置由实转虚: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 权威的下降。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 5.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 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
[教材补遗] 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 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 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 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 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 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 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 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提素养 探究学习4环节 考点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1 知识串讲· 助学助记 一、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解决王国问题 (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昆明质检)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可知探讨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

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形成的中央机构形式,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 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地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选B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如尚书、侍中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相权分割为三,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3.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材料反映出当时()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选C中正评定推荐的人才不一定能够出任高官,故A项错误;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督官员,故B项错误;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可知九品中正制度在选拔官员是注重对人才的考评,故C项正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4.(2017·惠州一模)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析:选C北宋时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体现了北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冗官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5.(2017·晋冀豫高三联考)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解析:选D“必集百官议之……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这一管理是为了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

6.(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解析:选C宋代设置“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以分化宰相的任官考核权,体现宰相权力更加削弱,故C项正确。

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 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解析:选C材料中出现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强调高中状元的荣耀,故C 项正确。

8.(2017·龙岩质检)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

由此可见行省()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解析:选C根据题意,元代行省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权力很大且由蒙古人担任,尽管汉人德望很高,但中央不任用。

行省制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蒙汉分裂的史实,故B项错误;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行省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不能体现蒙汉各族的联合,故D项错误。

9.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

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

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解析:选A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法律来规范,故A项正确;法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C项错误;在诸多的法律中,有针对擅权的,也有针对结党营私的,故D项错误。

10.(2016·南昌模拟)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这表明()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解析:选A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

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解析:选B该学者认为军机处实现了“大臣行政”和“君臣联合行政”,体现了对皇权的约束。

1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解析:选C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

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

”……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

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

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

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

而下无与分其职者。

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

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10分)(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5分)(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

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省略号分层,从前两层中概括职责,从后两层中分析原因。

第(2)问,以“夫惟于一乡之中”分层,从之前内容概括措施,从之后的内容分析意图。

第(3)问,抓住材料二中的“万户”“减万户”和材料三中的“冲繁疲难”等关键信息概括。

第(4)问,从前三问的答案中分析总结。

答案:(1)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

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

意图:提倡地方分权。

(3)趋势: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

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

(4)价值: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

14.(2017·黄冈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

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

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

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

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