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片段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2
(二)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考试要求] 参考《中考指导》第2页要求 [要点梳理]活动一、编织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图:我们学过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原子核.绘出它们与物质和相互关系[典例精析]1. (07苏州) (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 B C D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左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②框内NaCl 质量分数为 ;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答案:(1) B (2) ① 氯化钠溶液 ②15.3% (3) 钠离子与水分子中氧原子相互吸引,氯离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相互吸引相关练习:《中考指导》第38~42页第①②⑤⑥⑨题 活动二、探究分子、原子在化学、物理变化中的特性 [典例精析]2.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活动三: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原子内的的电子排步16 17+18 2 8 8在原子里: = = ; 相对原子质量= + [典例精析]3.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 (3)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4)带负电荷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 (5)显中性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6)质量最小的微粒___________ _____。
(7)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 ;(8)决定原子质量的粒子 ; 4.从微观上分析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每个钠原子失去 个电子而带上 电荷,每个氯原子得到 个电子而带上电荷。
这种带电荷的原子叫做 。
钠离子符号 。
氯离子符号为 。
阳离子Na +和阴离子Cl -—由于 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NaCl )。
因此,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既不是分子也不是原子,而是 。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2
第 1 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相对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成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 )和分子(molecule )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
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共同点: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1)质量小,体积小18g水中,大约有6.02 X 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X 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3 •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丰县实验中学赵仁俊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对物质构成奥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故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使他们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即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而分子可再分为原子,原子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
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考试要求均为B)课时安排: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⑵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⑷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2、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3)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3、教学难点: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4、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三、教法与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化学史实、多媒体动画、类比、想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通过设置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体会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2新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题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情感目标通过“原子的发现”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材分析重点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难点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食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氢气能燃烧。
氧气由大量的氧分子构成,氢气由大量的氢分子构成,水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分子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3.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又有哪些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是因为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
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氧气是由大量的氧分子聚集而成的,氢气是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
分子具有微粒的基本特征:(1)分子很小,(2)分子不停运动,(3)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二、原子1.分子和原子【讨论】如下图所示,试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电解生成氢气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和氧气有什么不同?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doc
学习资料第三章第 2 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能够联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能够互相转变。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构造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知识构造】1、直截了当,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构造。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构造的表示图,真切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别性质和它们的差别、联系以及原子的构造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绘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相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要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一样和互相关系。
2、知道原子的构造,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假想】第 1 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许用球棍模型展现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构造等,让学生感觉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切存在。
第 2 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迪。
让学生经过议论、沟通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 -26 -26 -26 -27Kg , m(氧) =2.657X10 Kg , m(碳) /12=1.993X10 Kg/12= 1.66X10 Kg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 1.993X10 -26Kg/1.66X10 -27Kg=16 。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稳固看法,经过练习让学生娴熟掌握。
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粒理论在元素构成物质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的种类和符号;
3. 能够利用元素符号表示不同元素的名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学会利用元素符号表示不同元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物质在显微镜下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出微粒理论
的概念。
2. 学习元素符号:通过教师讲解和互动问答,让学生学习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在黑板上
练习书写元素符号。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
本微粒,并归纳总结元素的种类及符号。
4.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特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
解元素的构成和作用。
5. 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标题: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1. 元素的定义: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名称
3. 元素的种类和符号列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掌握元素的种类和符号,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了基础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可适当增加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实验视频,展示离子形成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离子的特性。
3.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下探索化学原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过程。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教学案例中,通过摩擦气球带电的实验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电荷和微观粒子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创新的情景导入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知识直观性
案例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动画、实验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原子和离子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离子的形成过程。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降低了知识点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制作科普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提高自我认知。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3.1.1
微粒之间有空隙
活实例吗?
题
一性质
提出问题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课堂练习
随堂检测
你能解释上述现象
吗?
讨论并说出自己的 进一步理解微粒之
想法
间有空隙的性质
投影:教材表格
为什么会出现体积
学生预测
的差异?
讨论
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总结
谈收获
投影片
学生整理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课题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知识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与技能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过程 1、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
教
和
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
方法 2、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
目粒的观念Fra bibliotek标感情态
1、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
度与
价值观
2、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
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难点
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教师:浓氨水、酚酞等实验用品
学生:就下列问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课前
1、 你所见到的物质若不断地分下去,会变成什么?
准备
2、 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走到花园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3、50ml 酒精和 50ml 水混合后的体积为多少?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 演示实验:浓氨水 观察并对比实验现 通过观察现象,使
课:
实验
象:有酚酞的烧杯 学生初步理解颜色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教案标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粒组成。
3. 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黑板、粉末状物质样本、显微镜。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例如水、盐、糖等,并问学生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单位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探究。
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描述一些粉末状物质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微粒,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物质的微粒特征。
3.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微粒结构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物质的微粒组成。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共同特征,例如微小、不可再分等。
2. 学生自主完成一份笔记,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和组成。
拓展: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常见物质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究其微粒的特征和组成,并制作一份小组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例如溶解、燃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评价:1. 学生完成一份书面作业,回答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关的问题。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微粒性质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研究更复杂的物质,例如化合物的微粒组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微粒构成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粒的概念及特点;(2)掌握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3)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微粒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微粒的概念及特点(1)微粒的定义;(2)微粒的性质及特点。
2. 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1)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关系;(2)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微粒的概念及特点;(2)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微粒的性质及特点的深入理解;(2)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粒的概念、性质及作用;2. 实验法:观察微粒的性质;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微粒观点解释日常现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微粒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微粒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微粒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微粒的性质及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微粒的重要性和意义。
4. 实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微粒的性质,加深对微粒概念的理解。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微粒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描述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构成物质微粒图解教案
构成物质微粒图解教案教案标题:构成物质微粒图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微粒的概念和构成。
2. 掌握物质微粒的分类和特征。
3. 能够绘制物质微粒的图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图示材料、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不同物质微粒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微粒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物质微粒的概念,并解释物质微粒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物质微粒的分类,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教师介绍物质微粒的特征,如大小、形状、结构等,并通过图示材料展示不同物质微粒的外观。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质微粒的形状和结构。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物质微粒的特征,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四、图解练习(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物质微粒的描述,如"直径为0.1纳米的原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等。
2. 学生根据描述,绘制出相应的物质微粒的图解,并与同桌分享。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让学生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课后习题或实验报告等,以巩固学生对物质微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探究、图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物质微粒的构成和特征。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图解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绘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实验,加深学生对物质微粒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片断
[要点梳理] 活动一、知识回顾:会认识微粒结构示意图
[典例精析]
1.(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 B C D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左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
②框内NaCl 质量分数为 ;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我们认识微粒后,它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接着看
活动二、探究分子、原子在化学、物理变化中的特性
分子性质:分子很小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典例精析]
2.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
的选项是( )
(1)原子结构。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③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
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且电性相
反,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④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
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在所有原子中,普通氢原
子
的原子核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见右图)
在原子里: = = ; 相对原子质量= +
[典例精析]
3.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①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显电性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3)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4)带负电荷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5)显中性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6)质量最小的微粒___________ _____。
(7)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8)决定原子质量的粒子;
4.从微观上分析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每个钠原子失去
个电子而带上电荷,每个氯原子得到个电子而
带上电荷。
这种带电荷的原子叫做。
钠离子符
号。
氯离子符号为。
阳离子Na+和阴离子Cl-—
由于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NaCl)。
因此,构
成氯化钠的微粒既不是分子也不是原子,而
是。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把知识综合一下
原子内的的电子排步与元素周期表
[典例精析]
(1)通过分析可知: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离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形成离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个(He是个),这是一种结构。
(2)根据上图,可以总结出:“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从1递增到8”的规律。
请按照下面的要求再总结出三条规律:
①同一横行的元素:;
②同一横行的元素:;
③同一纵行的元素:。
(3)根据图中原子结构示图你能概括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
①第一层;②最外层;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