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美学”课程论文《论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班级: ######姓名: Mr.Q学号: 123456789论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作者:Mr.Q(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级音乐学*班,学号:***********)摘要二十世纪,美国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Samuel Osborne BarberⅡ,1910-1981);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大多数作曲家已经在寻觅着近现代音乐的音乐风格,他却没有随波逐流,在大时代的潮流下他依旧怀着古典主义的音乐特性在他的浪漫音乐思维中创作着,其作品透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戏剧性,因此受到无数听众追捧。
巴伯在美国是继科普兰与格什温之后作品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家,被世人推崇为传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伯与同时期的“浪漫派”作曲家们相比,创作手法更显大胆、激进。
其坚持传统调性、曲风的同时,将二十世纪大量的主流创作手段完美的融入进自已的音乐中,形成自已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针对于本论文对该作曲家的经典作品《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简单介绍,形成初步映像;第二部分,对作曲家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对作曲家的基本了解促进更深刻地了解作品,剖析作品;第三部分主要对《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整体形象进行论述,即分析其形式美,主要方式通过弦乐和合唱两个版本的整体风格,主旋律线条走向来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对《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深刻内涵进行论述,即分析其作品的内容美,主要通过声部之间的关系,和声的应用,呼吸的关系,以及作曲家最想表达的情感上出发而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伟大的作曲家不能单单靠一部作品来反应他的生活和经历,但是,这一部作品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关键词巴伯弦乐柔板羔羊颂形式美内容美新浪漫主义大师目录一、作品简介……………………………………………………………………P2二、作曲家简介…………………………………………………………………P2三、《弦乐柔板》的形式美……………………………………………………P4四、《弦乐柔板》的内容美……………………………………………………P7五、结语…………………………………………………………………………P9一、作品简介:《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是由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Samuel Osborne BarberⅡ)于1936年所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慢板乐章,其时当时巴伯26岁。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浪漫曲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浪漫曲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浪漫曲Romance(即罗曼史)--浪漫小说,浪漫曲的意思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曲家所爱好。
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浪漫曲(Romance)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
其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
浪漫曲”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浪漫曲。
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书写,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浪漫曲是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
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浪漫曲。
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书写,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浪漫曲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有作曲家常把它们流畅抒情的器乐独奏曲取名为“浪漫曲”。
例如贝多芬的小提琴独奏曲《F大调浪漫曲》和《G大调浪漫曲》、舒曼的《双簧浪漫曲》等。
' target=_blank>入选曲目(41)01 Plaisir d'Amour -- Nana Mouskouri“乔瓦尼.马蒂尼-法国歌曲《爱情的喜悦》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浪漫曲(Romance),一种短小又上口的歌曲,它是世俗化的,但同时又有不少作曲家创作这种短小的歌。
最有名的莫过于马蒂尼(Martini)的《爱情的喜悦》(Plaisir d'amour)。
浅析萨缪尔.巴伯钢琴作品中的美国音乐元素.
浅析萨缪尔.巴伯钢琴作品中的美国音乐元素摘要:萨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美国作曲家,其音乐风格既受到传统欧洲音乐的影响,又巧妙的运用现代音乐为自己的音乐服务。
与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巴伯避免了机械化、死板化的缺点,优美的旋律中不时流露出别具特色的各种美国音乐元素,使其在流派纷纭的20世纪音乐中独树一帜。
本文通过巴伯的《漫游集》,《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代表品,着重探析巴伯钢琴作品中对美国音乐元素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萨缪尔?巴伯;钢琴曲;美国音乐一.巴伯的生平简介萨缪尔?巴伯,1910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镇,从小受到母亲和姨夫一家在钢琴和声乐上的熏陶,6岁时便能即兴弹奏旋律, 7岁时开始在声乐和器乐的创作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10岁时写出歌剧《玫瑰树》的剧本。
1924年,14岁的巴伯进入新创校的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学习钢琴、作曲、声乐和指挥。
毕业后,长期游学欧洲的经历,使传统欧洲的古典、浪漫派音乐和文学深深扎根在巴伯的音乐语言当中。
20世纪50年代,巴伯的专业作曲家生涯进入顶峰时期,此时的巴伯被认为是十分卓越的作曲家和美国音乐的传播人,多次代表美国参加国际音乐活动。
然而1966年创作的《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成了巴伯职业生涯的由盛到衰转折点,1981年1月23日巴伯在纽约去世。
二、巴伯的钢琴音乐创作巴伯一生写过4部歌剧、2部芭蕾舞剧,19部管弦乐作品、14部室内乐、39部独奏乐器作品、20部合唱作品、106部声乐作品等。
与此相比,巴伯的6部钢琴音乐作品在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但是这些钢琴作品无论在音乐语言的丰富性,还是创作思想的深刻性上,都足以代表巴伯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巴伯的音乐创作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而其中尤其以《漫游集》、《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三部作品最具代表性(另外三部为《纪念》(Souvenris),《夜曲》(Nocture),《叙事曲》(Ballade))。
巴赫管风琴赋格
巴赫管风琴赋格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一位著名的德国作曲家,他的管风琴赋格作品以其复杂的结构和技巧要求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巴赫的著名管风琴赋格作品:
1. "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这是巴赫最著名的管风琴赋格作品之一,它由一系列赋格、镜像赋格和升降调赋格构成,展示了巴赫对赋格形式的深入探索。
2. "生命的赋格"(Fuga a 5 Soggetti):这是一首严肃而复杂的五主题赋格作品,以其音乐的结构和主题的相互关系而闻名。
3. "穆泰斯·拉斯"(Musical Offering):这是巴赫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创作的一部赋格作品集,其中包括六首赋格和一部立体赋格。
4. "音乐的奉献"(Contrapunctus XIV):这是巴赫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赋格,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巴赫对复调音乐的最高境界的探索。
这些作品展示了巴赫对赋格形式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以及他对音乐结构和技巧的独特见解。
这些赋格作品在音乐历史上被广泛赞赏,并对后来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个四重奏著名的话
四个四重奏著名的话1. “四重奏是音乐的最高形式”四重奏被誉为音乐的最高形式,这是因为在四重奏中,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独立声部,同时又与其他乐器相互呼应,共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四重奏的演奏家需要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协作能力,以确保整个乐队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
2. “四重奏是音乐的精髓所在”在四重奏中,乐器之间的和声、对位和变奏等技巧被充分展现,这使得四重奏成为了音乐的精髓所在。
通过四个乐器的相互配合和互动,音乐得以在有限的声音空间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表现力,使得听众沉浸其中,享受音乐的美妙。
3. “四重奏是音乐的黄金组合”四重奏的黄金组合包括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和一个大提琴。
这四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和谐的音乐效果。
小提琴高亢激昂的音色,中提琴温暖而甜美的音色,大提琴深沉而富有表现力的音色,它们的结合使得四重奏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4. “四重奏是音乐的艺术巅峰”在四重奏中,演奏家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诠释,以确保每个音符都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
他们需要通过精准的技巧和情感的投入,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传递给听众。
因此,四重奏被认为是音乐的艺术巅峰,是对音乐家演奏能力的终极考验。
总结起来,四重奏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以其精妙的构思和协调的演奏而闻名于世。
它被誉为音乐的最高形式,是音乐的精髓所在。
四重奏的黄金组合和艺术巅峰地位都使得它成为音乐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四重奏的演奏,音乐家们能够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完美地展现给听众,让人们享受到音乐的美妙。
四重奏的演奏需要演奏家们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协作能力,他们通过精准的技巧和情感的投入,将音乐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
因此,四重奏在音乐界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永远都是音乐创作和演奏的瑰宝。
论塞缪尔[1][1].巴伯作品中的多元化音乐风格
论塞缪尔·巴伯作品中的多元化音乐风格——以《纪念册》OP.28为例On the diversity of music styles in the works of Samuel Barber—— "Yearbook" OP.28, as an example摘要二十世纪,美国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塞缪尔·巴伯(Ssmuel Barber,1910-1981),其透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戏剧性音乐受到无数听众追捧。
巴伯在美国是继科普兰与格什温之后作品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家,被世人推崇为传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是,此种惯性的分类法,对巴伯而言并不贴切。
巴伯与同时期的“浪漫派”作曲家们相比,创作手法更显大胆、激进。
其坚持传统调性、曲风的同时,将二十世纪大量的主流创作手段完美的融入进自已的音乐中,形成自已独特的创作风格。
《纪念小品》Op.28,为塞缪尔·巴伯创作于1952年的标题类舞蹈音乐。
此时期正处于巴伯创作技法运用的成熟期,对了解巴伯的音乐创作技巧及其创作理念极具代表性。
本课题对其作品的研究,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巴伯整个的创作风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对其多元化音乐风格的体现上展开分析。
具体由组曲内的六首舞曲《waltz》、《schottische》、《pas de deux》、《two-step》《hesitation-tango》、《galop》的曲风、舞蹈性、调性、曲式分析等逐一剖析。
巴伯灵活变通地选取强烈曲式结构与古典传统曲式相结合,娴熟精准的驾驭着各种经典舞曲的结构,无论其高雅或是通俗,巴伯将各个时代大舞厅音乐灵魂糅捏得恰到好处。
唯有在“调性”上,巴伯在布局上未突破后浪漫主义时期的调性范畴。
巴伯《纪念小品》,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和声汇完美的糅合的作品。
关键词:塞谬尔·巴伯;多元化音乐风格;《纪念小品》OP.28AbstractThe twentieth centur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mposer of American music - Samuel Barber (Ssmuel Barber,,1910-1981), reveals a rich Romantic atmosphere with a strong lyrical dramatic music sought after by countless listeners. Barber is following the Copland and Gershwin works performances most music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ld respected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raditional romantic. Howev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ch inertia, not appropriate in terms of the Barber. Barber,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Romantic" composers,creative approach is more bold and radical. Adhere to traditional tonality, the genre of the same time,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lot of mainstream creative means perfect integration into their own music, forming their own unique creative style."Memorial sketch" Op.28 Samuel Barber was created in 1952 the title of class dance music. This period is in the Barber, the use of creative techniques mature, highly representative understanding of Barber's music writing skills and creative ideas. The subject of their work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entire Barber Style and the background. The second chapter, to analyze the manifestation of diverse musical styles. Specific Suite within the six dance the waltz, schottische "," pas de deux, "two-step"-the tango, hesitation, "galop" style of music, dance, tonality, musical analysis one by one analysis. Barber of flexibility to select a strong musical structure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musical form combining skilled precision control of the structure of a variety of classic dance, whether elegant or popular Barber, the musical soul of the Grand Ballroom of each era intermixed clenched right . Only in the "tone", Barber did not break the layout blend category of the Romantic period. Barber Memorial piece "is the perfect blend of classical, romantic and modern harmonies exchange works.Keywords: plug Samuel Barber; diversity of music styles; "Memorial sketch" OP.28第二章组曲《纪念册》的多元化音乐风格体现《纪念小品》OP.28,为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创作于1952年的作品。
论巴托克音乐风格及其创作特征——以《第四弦乐四重奏》为例
论巴托克音乐风格及其创作特征——以《第四弦乐四重奏》为例作者:张成康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9期张成康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Bartok 1881-1945)是二十世纪最独特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受到中欧民间音乐各种成份的影响。
由于巴托克的创作风格历经了逐年的变化,因此其音乐创作可划分为四个重要时期。
贯穿巴托克整个创作历程的中心和统一的内涵是通过运用大量民间音乐的因素(音阶、节奏和旋律)来表现其民族性,从而显示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第一时期(1903 --1908)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学生时期的习作,它显示出一位具有巨大才能的作曲家形成期受到的影响和青年时期的理想。
期间在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影响下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1908)结束了这一开创期,该作品第一乐章的“半赋格式”和最后乐章以朗诵开始——所有这些特点都将巴托克与十九世纪晚期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第二时期(1908 --1926)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歌剧《风流公爵的城堡》、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第2号》、钢琴作品《二首罗马尼亚舞曲》和《猛烈的快板》等作品。
在《猛烈的快板》-曲中,巴托克使用了其他作曲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些充满勇力的岁月中所使用的狂暴和骇人的音响。
这首乐曲如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勋伯格的《三首钢琴曲》 -样,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和影响。
在这首乐曲中,一切诸如音乐应当悦耳,有魅力或者优美的观念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蛮横的力量,咆嗜般的狂暴。
这种效果是通过把钢琴作为一件打击乐器,用敲打和捶击的方法代替钢琴技巧而取得的。
这首乐曲的和声是由二度密集音群构成的,但始终保持着基本调性。
这种不协和与违反传统的基调是他第二时期很多作品的特点。
第三时期(1926 --1937)这是巴托克在创作风格上最丰富多彩和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某些作品是二十世纪音乐中无可争辨的杰作,更多地应用了对位法,这是与以前作品相比较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塞缪尔巴伯《纪念小品》演奏探讨
塞缪尔巴伯《纪念小品》演奏探讨概要:由于整套曲目均由为舞蹈伴奏的四手联弹作品改编,所以在演奏时,既要和曲目小标题内容相结合,通过查阅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尽可能的去了解该舞种的相关内容以及节奏特点特色,在演奏时更贴切的变现出来;也要考虑到原作为四手联弹,现为独立钢琴小品,因此两手分别承担原本的角色,因此两手一定要让和声饱满,演奏的立体效果要强。
勤思考多动脑,在演奏旋律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在保证技术过关的前提下,更需要的是完美的体现出作品的灵魂。
Barber·Samuel塞缪尔·巴伯(1910.3.9一1981.1.23)美国作曲家。
六岁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
十四岁至二十一岁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指挥、钢琴和声乐。
是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首批学生。
曾获普利策奖学金及罗马大奖.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些也采用了十二音技法,同时也显示了他对新兴的语汇和新特的技法的探求,同时也基本保持了十九世纪欧洲音乐传统和抒情性的特征,而且增加了爵士、民谣等民族音乐的素材。
对于他的音乐风格领域“很难让音乐学家为他写的音乐风格界定一个明确的归属领域”1他的作品众多,体裁广泛,包括管弦乐,歌剧、芭蕾舞音乐室内乐、协奏曲、独奏曲、歌曲等。
在巴伯创作年代划分中,常常把50年代之后划分为巴伯的晚期作品时期。
巴伯“晚期风格”的最大特色在于早期作品中抒情性因素的回归以及与不协和因素的融合。
“协和的抒情性非常符合巴伯忧郁而浪漫的独特气质,是巴伯用来表达悲痛、哀伤情绪的常用手法”2。
巴伯的创作思维中有着非常丰富缜密的逻辑性,无调性的特点在巴伯的作品中体现的愈加明显,和弦旋律的动机性也愈发的明显。
用“协和的抒情性”来评价巴伯晚期作品风格再合适不过了。
每一个人都有他背后的故事,每一首作品也有他可追溯的来由。
巴伯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曼彻斯特,从小受到家人的影响,因而造就了他的音乐作品中的浪漫风格和特例独行,从而也造就了他的作品中区别与同时期音乐家的作品的独特魅力。
对于塞缪尔·巴伯声乐合唱作品特点的浅析
对于塞缪尔·巴伯声乐合唱作品特点的浅析作者:许洋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塞缪尔·巴伯(Samuel Osborne Barber II,1910-1981)是二十世纪倍受欧美欢迎的美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在追求突破传统与实验的大潮之中,仍坚持以情感的寄托作为创作的根源,但同时又在作曲细节上暗藏现代作曲思维,其出版的尤其是他的声乐合唱作品几乎在完成之际就迅速成为当时的名曲。
关键词:巴伯声乐合唱作品分析塞缪尔·巴伯(Samuel Osborne Barber II,1910-1981)是二十世纪倍受欧美欢迎的美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在追求突破传统与实验的大潮之中,仍坚持以情感的寄托作为创作的根源,但同时又在作曲细节上暗藏现代作曲思维,其出版的尤其是他的声乐合唱作品几乎在完成之际就迅速成为当时的名曲。
不同于部分美国作曲家结合流行、爵士、民谣去亲近观众,巴伯吸引观众的方法是尝试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模式,而巴伯选择的非改革路线与自己坚持的创作方向有关。
他曾透露自己的创作过程:“当我在为歌词谱写音乐时,我会将自己沉浸在文字之中,让音乐自然的流露出来。
当我在写钢琴奏鸣曲及协奏曲时,我只是写出我所感觉到的,我不是一个很有自我意识的作曲家。
”尽管他坚持的创作路线,并不是当时音乐发展的主流,但他作品中的精巧设计,依旧能够持续的感动听众的心灵。
在观察巴伯与十九世纪浪漫派音乐的关联后,笔者总结出最重要的三个原因:一、早期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巴伯的家庭与柯蒂斯作曲教授对他的指导比较传统,并追求对于传统创作手法的严格训练。
二、欧洲旅行对巴伯的影响在学生时代与好友多次的欧洲旅行,影响了巴伯对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认知。
巴伯更爱在意大利结交与他一样喜爱浪漫派的年轻音乐家。
他认为美国的艺术家为了追求“已被限定的极端风潮”使音乐的视野被限制住,且终将会因追求技术而陷入困境。
三、亲人对巴伯美学标准的影响巴伯从十二岁一直到1953年他的姨夫过世前都与姨夫有着密集的书信往来,巴伯的姨夫霍莫喜爱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伟人的作品,这影响了巴伯。
巴托克第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M.D Thesis巴托克第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研究A Study of the creation of Béla Bartók’s StringQuartet in the Third Period姜全福Jiang quanfu中文摘要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ók,1881~1945)是二十世纪匈牙利著名的民族主义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批评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音乐始终立足于民族,同时又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土壤,广泛而深入的吸收了世界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勇敢创作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成为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从而也确立了他在二十世纪世界乐坛中的地位。
巴托克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这些音乐的旋律优美,音乐语言丰富,和声与配器吸取了古典时期的严谨和二十世纪的复杂多变,使其音响效果极其丰富多彩,多声音响结合独特而新颖,富有二十世纪音乐的特点。
弦乐四重奏是巴托克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他一生共创作了六首弦乐四重奏,可以说每首都是杰作,也都是作曲家透过那些奇妙的音响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无比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扇窗。
本论题以巴托克的《四首弦乐四重奏》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这几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最终解读这四首弦乐重奏的真正价值,并为其作准确的定位。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
在引言中,对选题意义、国内外对巴托克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概括介绍。
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巴托克生活的时代和文化背景、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气质分析来全面地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境况;第二部分对巴托克四首弦乐四重奏音乐表现的手法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第三时期的弦乐四重奏与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作出了对比;第四部分对巴托克音乐创作的历史影响及现实评价作了论述;结语部分对《四首弦乐四重奏》做了总体评价和艺术定位。
关键词:巴托克第三时期弦乐四重奏创作特征AbstractBela Bartok(1881-1945)was a famous composer of nationalism,pianist,musical critic and musical educationalist of Hungary.His music was not only rooted in the nation,but also deeply rooted in the folk soil.He created a series of great works by abroad and deeply absorbing the excellence works of the world and his hard working and braveness.For this,he became the founder of the folk of Hungary,also established his position in the music field in20th century.Bartok was a productive musician and creat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works. These music were good at the excellent rhythm and abundance musical languages. Harmony and Orchestration were absorbing the preciseness in classicality period and the complexity and levity in20th century to make the sound effects richness.More than one sound combined together was unique and new,which was having the feature of the music in20th century.String Quartet was a field that Bartok focused on.He produced six String Quartets total during his life.Everyone was a masterpiece.Every work was a window to express his abundant feelings in the heart by these wonderful sounds.This thesis takes The four String Quart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unscramble the real value of The four String Quartet and make a exact posi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ng and feature of creating.Foreword,text and epilogue constitute this paper.In foreword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for the meaning of this theme,the research actuality towards to Bartok and his works in home and abroad,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al aspects.Text is made up of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o roundly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in that time of the composer by analyzing that time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tories by little people known and his temperament.The secon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al methods of The four String Quartet.The third part is to contrast the The four String Quartet in third period and the other works in that times.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andrealism evaluation.The epilogue is to make a general evaluation and art orientation about The four String Quartet.Key words:Bartok the third period The four String Quartet feature of creating绪论(一)选题的意义1、对巴托克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在我国对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外国现代作曲家:塞缪尔·巴伯人物简介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 采用了主题与变奏的结构形式
• 旋律优美erto)
• 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色特点
• 旋律抒情,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夜曲(Nocturne)
• 采用了自由曲式的结构
• 旋律优美,和声丰富,具有很高的表现力
• 对现代音乐技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为后世美国作曲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 为后世现代作曲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灵感
04
塞缪尔·巴伯的音乐传承与当代价值
塞缪尔·巴伯音乐作品在当代的演绎与传播
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演绎
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 巴伯的音乐作品在世界各大音乐厅和剧院频繁上演
• 巴伯的音乐作品成为音乐学院和音乐教育机构的教材
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
• 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
• 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母亲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
童年时期学习钢琴和管风琴
• 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
• 曾在教堂担任管风琴演奏者
塞缪尔·巴伯的音乐创作生涯
01
1930年代初开始创作音乐作品
• 初期作品受到新古典主义和法国印象派的影响
• 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 巴伯的音乐风格更注重室内乐和独奏作品,伯恩斯坦的音乐风格则更加多样,涉及歌剧、
交响乐等多个领域
塞缪尔·巴伯与前辈作曲家的比较
与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的比较
与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
比较
• 二人均是古典音乐时期的著名作曲家
• 二人均是古典音乐时期的著名作曲家
• 巴伯的音乐风格更注重抒情性和表现
塞缪尔·巴伯的声乐套曲《隐士之歌》研究
塞缪尔·巴伯的声乐套曲《隐士之歌》研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是20世纪中叶最受世界乐坛尊敬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始终以尊重内心感受为创作原则,坚守调性音乐和杰出的抒情性旋律让他成为新浪漫主义音乐的伟大实践者。
富于歌唱性旋律的艺术歌曲是巴伯一生的创作精华,这些作品不仅成为该时期美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而且让他真正赢得了国际性的荣誉;其中创作于巅峰期的声乐套曲《隐士之歌》使他成为了20世纪“无与伦比的艺术歌曲作曲家”。
根据8—13世纪爱尔兰修道士的匿名诗歌创作的《隐士之歌》既展现了巴伯在1940年后借鉴现代音乐技法的创作特点,又集中体现了他以诗歌为独立实体的歌曲创作理念。
本文先以音乐风格为主线梳理了巴伯一生的创作历程,并大致归纳了他在歌曲创作中的主要特点;在《隐士之歌》创作及首演历程的介绍之后,笔者从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整部作品:一是文学性分析,即通过每首歌曲的试译与评析来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二是音乐本体分析,即以分析每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和声调性、伴奏织体、节拍、节奏为基础对整部作品的音乐特征予以总结;三是演唱分析,即立足于自身演唱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两位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录音,试图探究《隐士之歌》最佳的诠释手法以及准确的演唱风格。
巴伯《弦乐柔板》在传统中突破的音乐技法
巴伯《弦乐柔板》在传统中突破的音乐技法左凌睿【摘要】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的创作以“抒情性”著称.在音乐朝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潮流中,他始终坚持在传统中创新的写作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1号》,并且将其改编成弦乐作品,从而诞生了《弦乐柔板》.经著名指挥家托阿斯卡尼尼指挥演出并录制唱片发行后,立即风靡乐坛.【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18【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抒情性;传统;创造【作者】左凌睿【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在音乐风格纷繁复杂的20世纪里,当美国作曲家越来越多从事新音乐技法的试验时,巴伯先生基本上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他的创作几乎涉及所有的音乐体裁,遵循传统,以调性音乐为主,和声语言符合共性写作时期的风格特征,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体系,创作出一大批旋律优美流畅的音乐作品,被评论界誉为“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他解释说:“音乐没有理由写得让群众难于理解”。
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致力于发扬个人独特的音乐写作风格。
例如作品《弦乐柔板》,则完美体现了巴伯的这一音乐观念。
这部作品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率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作了首演,并立即获得了成功。
它的旋律常常被用在名人的葬礼上,如摩纳哥皇妃格雷丝·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罗斯福等等。
也被用在影片插曲中,比如奥利弗·斯通导演的越战电影《野战排》。
下面,本文将从技法层面谈谈《弦乐柔板》中传统的、个性的创作思维:(一)曲式结构A B A C 连接A1~11 12~28 29~38 39~53 54~56 57~70♭b小:♭G大:♭b小:♭G大:♭b小:(调性游离)♭b小:《弦乐柔板》采用了单式回旋曲式,全曲分为五个段落。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终止式,也没有使用“属七”来稳固调性,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
他赋予了弦乐更灵魂性的表达
他赋予了弦乐更灵魂性的表达作者:詹湛来源:《音乐爱好者》2020年第06期曾有这么一句格言:“音乐,谱写起来应该好像那些既定的法则不存在才对。
”它出自每一位室内乐爱好者都不会忽略的二十世纪苏联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
在施尼特凯两百余部的创作中,弦乐四重奏虽然不惹眼,却非常重要。
它们既折射出了大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映照着他的内心准则。
记得我最早被它们所吸引,就是从《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次乐章开始的。
一发声便使人感到震惊——极不和谐的动机在高速运行、灌注、融合中形成了持续缠绕和连接。
听着这段音乐,我简直有点为演奏它的弦乐组合捏把汗:这得需要多高的敏锐度,才能牢牢“咬”住这精妙的平衡?施尼特凱音乐学者无奈地承认道,严肃音乐的倾听大约就是对音乐既成范式的一种领会(entendement)。
但如果说音乐代表了风格定式的组合,那么究其根本意义,是离不开对纯然情感底色流露的依赖的。
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是不是每位作曲家成熟时期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都让我们窥见了其独特心灵的一角?好像没有例外。
无需太多的理解,就能体会到施尼特凯的音乐在绷紧、冥想与高贵的傲气间做着逡巡与切换,而突然冒出的惊恐与酸涩,也会猝不及防地把你击中。
过去,我曾对德国当代作曲家维尔纳·亨策的作品很感兴趣。
在聆听时,我发觉他对模糊调性上的弦乐张力使用令人称绝,他似乎想一口气跨越以往德奥传统风格中的条条沟壑。
不过,亨策的四重奏也好,乐队作品也罢,其完成方式偏偏捎带上了某种悖论的意味,让你不知是该继续听下去,还是该按下“暂停”键。
末了,总不免自我安慰道:看来,聆听二十世纪的音乐,演化成了某种程度的“智力练习”。
不只是外行人,哪怕内行人也要望而却步了!直到有一天,我聆听了施尼特凯的一部分作品,我觉得这一论断或许应该做出调整了。
从他作品中我能明晰地感受到,其自信心的来源并非是作品外露的结构或调性,而是那种基于奥秘情绪的和弦组织与音色扭结。
浅析 巴伯与《巴伯小提琴协奏曲》
浅析巴伯与《巴伯小提琴协奏曲》出生于美国的二十世纪作曲家塞缪尔·巴伯是写作旋律的大师,被誉为“音乐诗人”。
虽然巴伯成长在美国,但其作品旋律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有着十九世纪欧洲的强烈浪漫气质,被认为是现代音乐时期中的保守浪漫派作家。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独具艺术魅力的20世纪小提琴作品。
本文主要通过对乐曲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特点,以对作品的演奏分析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音乐表现更深层次的认识。
使我们更能夠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演奏此乐曲。
关键词:巴伯;小提琴;演奏分析一、《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的风格及特点这首协奏曲是巴伯的代表作,具备了很多作曲家的独特的风格。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一二乐章中那些大线条的优美旋律。
这是巴伯最擅长的抒情手法。
这些旋律延绵不绝高低起伏并且一气呵成。
从巴伯的另一首名作《弦乐柔版》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旋律的长度是惊人的,有时甚至整个乐段就是一条旋律。
这种作法无论是在浪漫派作品中还是现代作品中都是少见的。
虽然旋律优美动听,但并没有完全的采用传统和声进行。
很多时候采用了比较现代的和声和模糊的调性。
这些手法使得巴伯的旋律即优美动人又充满新意。
二、《巴伯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一)第一乐章整个乐曲的开头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同时开始的。
这种作法在协奏曲中比较少见。
第一音是个三拍的长音,从这个音开始,就进入了这首协奏曲著名的长旋律。
整个旋律一共占用了十个小节,演奏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主音的倾向性,做到每个小的乐句流动起来。
整个旋律围绕着G大调的主和弦进行,即G-B-D。
整个旋律基本是一个由弱到强再减弱的过程。
乐句的“制高点”出现在第七小节的A音上。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黄金分割点的作法。
高潮出现在乐句的三分之二处会非常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和自然。
接下来也是一个长旋律,使用了与之前相同的开头,主题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旋律的高潮出现在第五个小节。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曲家的精心布局。
他让旋律的制高点出现在了前三分之一处,后面层层的渐弱,在一串琶音后很自然地转入了呈示部。
浅析塞缪尔.巴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权威资料]
浅析塞缪尔.巴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摘要:塞缪尔#8226;巴伯是20世纪美国专业音乐崛起时期新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无与伦比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最直观地展现了抒情性的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擅长歌曲创作的原因谈起,分别就其歌曲创作中的音乐特点与诗词选择方式进行了梳理分析,以其对巴伯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粗略的总结。
关键词:巴伯;新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诗词“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实践者”塞缪尔#8226;巴伯(Samule Barber,1910-1981)是20世纪最受欧美乐坛尊敬的美国作曲家之一,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被称为“听众的宠儿”。
虽然巴伯并不是美国音乐崛起时期追求美国专业音乐风格的代表作曲家,但是他在艺术歌曲上的卓越贡献却填补了该时期美国音乐在这一体裁上的空缺,并最终使美国艺术歌曲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认可和肯定。
作为20世纪“无与伦比的艺术歌曲作曲家”①,歌曲创作贯穿巴伯一生,从孩提时代的《鹅妈妈》《风的小孩》到晚年时的声乐套曲《义无反顾》《恋人们》,他曾说:“在我的生活中创作歌曲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②”巴伯在歌曲创作中始终恪守“忠于自我内心感受,追求优美歌唱性旋律”的基本原则,尽管1940年后他受到现代音乐技法的影响创作风格略有改变,但抒情性的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仍是他一生最终的选择。
“情感论音乐美学”认为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目标的抒情性音乐恰恰偏重于对旋律的歌唱性要求,尊重内心感觉的创作理念恰是巴伯擅长歌曲创作的内在原因。
而生活中三方面不可或缺外在因素也为巴伯的歌曲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一,巴伯自小酷爱自然、浪漫的诗歌文学,尤其是欧洲诗人的作品。
他认为“诗歌就是延续自己生命的氧气”③。
广泛而深入的诗歌阅读让他对诗文中的语言重音、声调抑扬有独特的见地,这是他进行歌曲创作的灵感源泉和写作前提。
其二,少年时姨妈路易丝对他声音的正确引导,以及巴伯成年后专业的歌唱训练、短暂的职业歌唱生涯都让他对“人声”有极其敏锐的感知度,这也是歌曲创作的一个有利因素。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由意大利作曲家
卢西亚诺·巴伯于1949年创作。
这首协奏曲被认为是大提琴音乐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使其深受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
爱和推崇。
一、曲目介绍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为快板-慢板-终曲。
这三个乐章
在极度的对比之下展现出了作曲家的深刻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让人听
后印象深刻。
整首乐曲约耗时23分钟。
二、曲风特点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的曲风独具特色,具有比较深重的氛围和浓郁的感
情色彩。
整体来看,这首协奏曲既有宏大的气势,又具有一定的抒情
情调,呈现出作曲家深情的创作理念。
三、演绎经典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的演绎十分考验演奏者的技艺和音乐素养。
据统计,这首协奏曲现今已有超过500个版本,每一位演奏家都会在演奏中注
入自己的理解和理念,带来独特的表现。
四、流传经典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自问世以来,得到了乐迷们的热烈追捧。
这首作品已经成为了大提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音乐厅演出中被广为传颂,还在电影、电视剧等各类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五、情感传递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的情感表达较为强烈,极富感染力和感人的力量。
音乐中蕴含着不同情感的渲染,从快板到终曲,作曲家巧妙地掌握了节奏与节拍的配合,营造出壮丽而神秘的音乐世界,让听众深深感受到了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美学”课程论文《论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班级: ######姓名: Mr.Q学号: 123456789论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作者:Mr.Q(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级音乐学*班,学号:***********)摘要二十世纪,美国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Samuel Osborne BarberⅡ,1910-1981);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大多数作曲家已经在寻觅着近现代音乐的音乐风格,他却没有随波逐流,在大时代的潮流下他依旧怀着古典主义的音乐特性在他的浪漫音乐思维中创作着,其作品透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戏剧性,因此受到无数听众追捧。
巴伯在美国是继科普兰与格什温之后作品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家,被世人推崇为传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伯与同时期的“浪漫派”作曲家们相比,创作手法更显大胆、激进。
其坚持传统调性、曲风的同时,将二十世纪大量的主流创作手段完美的融入进自已的音乐中,形成自已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针对于本论文对该作曲家的经典作品《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简单介绍,形成初步映像;第二部分,对作曲家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对作曲家的基本了解促进更深刻地了解作品,剖析作品;第三部分主要对《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整体形象进行论述,即分析其形式美,主要方式通过弦乐和合唱两个版本的整体风格,主旋律线条走向来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对《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深刻内涵进行论述,即分析其作品的内容美,主要通过声部之间的关系,和声的应用,呼吸的关系,以及作曲家最想表达的情感上出发而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伟大的作曲家不能单单靠一部作品来反应他的生活和经历,但是,这一部作品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关键词巴伯弦乐柔板羔羊颂形式美内容美新浪漫主义大师目录一、作品简介……………………………………………………………………P2二、作曲家简介…………………………………………………………………P2三、《弦乐柔板》的形式美……………………………………………………P4四、《弦乐柔板》的内容美……………………………………………………P7五、结语…………………………………………………………………………P9一、作品简介:《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是由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Samuel Osborne BarberⅡ)于1936年所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慢板乐章,其时当时巴伯26岁。
一次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偶听了该作品后,鼓励巴伯将此曲改编为一首单乐章乐曲,以供弦乐团演奏。
1938年,托斯卡尼尼亲自指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首演了经巴伯改写后的此乐曲。
自此,这首篇幅不足10分钟的小品便一举成名,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人喜爱的作品之一,更成了巴伯的标签之作。
再后来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亲自将其改写成一步混声合唱作品,同时因《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合唱版因为歌词借用了圣经中的《羔羊经》为此《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合唱版本的名字也改成了《羔羊颂》(《Agnus Dei》)。
《弦乐柔板》整曲自始至终沉浸在难以排遣的悲哀之中,无怪乎人们常常把它与绝望与死亡相联系,并且被用在多位名人的葬礼上,如摩纳哥皇妃格雷丝·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罗斯福等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昂婷·普赖斯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也用这支曲子。
《弦乐柔板》还被用在多部影片之中,比如《象人》、《野战排》、《罗伦佐的油》、《野芦苇》和《北方》等等。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首类似哀乐的曲子创作于巴伯一生中相对较幸福的阶段,他和梅诺蒂徜徉在爱情和音乐的殿堂中,他的事业和声誉都处于上升阶段。
二、作曲家简介:塞缪尔 .奥斯本 .巴伯二世 (Samuel Osborne BarberⅡ 1910~1981)(以下简称塞缪尔.巴伯)美国人,作曲家。
曾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声乐、指挥和作曲。
他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的乐脉,并融入自己深刻的感情体验,创作出一大批旋律优美、感情浓烈的音乐作品,给面临无调性挑战的调性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被评论界誉为新浪漫主义大师。
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在1910年3月9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West Chester)的一个具有良好音乐环境的家庭。
十来岁时,巴伯曾在当地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并就学于西切斯特中学。
1926年,巴伯中学毕业,但早在 1924年,他已同时就读于费城柯蒂斯音乐学校,在这里,他学习钢琴、作曲、歌唱和指挥.1928年,巴伯因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而首次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巴恩斯奖,这使他得以首次出国旅行,访问了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1933年,巴伯以他的第一部由较大型乐队演奏的序曲《造谣学校》再次荣获巴恩斯奖,1935年又获得了美国的罗马奖,1935与1 936年两次获普利策旅行奖金。
1935至1936年间,他又一次赴欧洲旅行!当巴伯逗留在马焦雷湖(Lake Maggiore)时,他拜见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
此后,他来到罗马,在"美国研究院"从事作曲.在这段时期,巴伯写出足以证实他有旺盛的创作天才的作品,其中以《第一交响曲》最为著称。
这是一部单乐章交响曲,由罗马奥古斯特奥乐队于1936年12月13日首演,次年又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这是该音乐节第一次演奏美国人的作品。
此后,巴伯又分别于1936年和1937年写出了《弦乐柔板》和《第一乐队散文》,这两部作品在1938年被著名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A.Toscanini, 1867-1957)选中,成为他指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交响乐队演出的最初两部美国作品。
1938年,巴伯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回到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校教授作曲与配器,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第二乐队散文》和合唱作品《秒表与军械图》等作品。
1943年4月,巴伯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中服役,他应约为空军写了《第二交响曲》。
巴伯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1939-1940年)、《摩羯宫协奏曲》(1944年)和《大提琴协奏曲》(1945年,曾获1947年纽约音乐评论界奖)等。
战争结束后巴伯隐退在纽约州基梭(Kisco)山的寓所(他把这一寓所称之为"摩羯宫"),和他的同学、歌剧作家梅诺蒂(G.C.Menotti,1911- )同住.巴伯在这里写出了芭蕾舞剧《米狄亚》(原名《蛇蝎心肠》),还写了《bE调钢琴奏鸣曲》。
五十年代以后,巴伯把他的创作重心移到了歌剧与声乐作品上,而此后所写的器乐作品只有《钢琴协奏曲》(1962年)闻名于世,勋伯格认为这部协奏曲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相提并论,该曲还获得了普利策奖。
巴伯的第一部歌剧《万涅萨》完成于1957年,歌剧脚本是梅诺蒂写的。
巴伯的另一部歌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965-1966年)是应大都会歌剧院之约而写的,脚本源出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
三、《弦乐柔板》的形式美:首先,从该作品的形象来进行分析,从这其中去体会其作品的形式美,从如上所示截取的部分总谱的谱面可以看出该曲采用了比较不常用bB和声小调,同时采用了比较不常见到的二四拍、二五拍,通过这两个信息我们能在还未涉及实际音频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出,该曲的曲风多是冗长,悠扬和沉思型的!再进一步分析其第一提琴声部所奏主题乐句可以看出,该作品多采用二全音符、四分音符、附点全分音符,再依次向下各声部内页多采用二全音符、全分音符、二分音符等等,再进一步奠定了前面的所得判断,该曲的曲风多半为冗长,悠扬和沉思!当乐曲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连续的两次演奏完以后,紧接着到12小节开始,乐曲的主题又庄严地交给了色彩浓重的中提琴,这一次的呼唤在谱面上看来是一次历史性的号召,挖人深思的一次感应,这时中提琴同第一小提琴的呼应更显主题的具有革命性的使命感,看到这里应该能想象一幅具有难以言表的历史战争画面;同时也能预料这一极具革命回忆的主题应该还会传递下去……乐曲进行到第28小节,终于低音提琴接过了这一声具有生命力的呐喊,但通过这一句句的传递,一声声的呐喊能从谱面上看得出来这一切似乎都在为着所期待的那一声还未到来的呐喊而准备着。
当乐曲进行到第44小节的时候,谱面上能清楚的看到第二小提琴全力在为第一小提琴的最后的呐喊而做出最后的拼搏和传递。
乐曲进行到这里谱面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这场传递中,所有“人”都站起来了,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和呼唤,我相信由ff—sffz力度的变化,那种生命的呐喊应该已经在脑海里翻腾了吧!到曲末的时候,主题的再次出现,是对整个传递的总结!渐弱的力度变化是我们对呐喊的无声的传递、对生命的历史性沉思!【《弦乐柔板》运用一个悠长而级进时的旋律线条作为主题,持续重复了7次,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可算作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形式。
在反复过程中,按照“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交替出现顺序发展,使音色不断变化,音量不断加强,经历能量积聚,再到能量释放的过程,形成一个拱形的旋律结构形式。
在作曲技术手法上运用对位法,同一主题不断摸进,有时重叠,颇具赋格音乐的魅力,使音乐的发展连绵不绝、丝丝入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①从《弦乐柔板》的总谱谱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美是一场具有传承的革命事业,是一场具有历史性的战争,也是一场对自由和人文主义的尊重,通过对曲子总谱的谱面分析我们得出《弦乐柔板》的形式美,不单单是谱面的感觉,更深层次的透露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使命!四、《弦乐柔板》的内容美:分析完了《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其实《Adagio f or Strings》(《弦乐柔板》)带给我们的最主要的还是听觉上的深刻内容;【《弦乐柔板》由大、中、小以及低音四种弦乐器合奏,它以一个柔美得有点伤感的缓慢和弦开始,层层交织,绵密蔓延,舒缓的旋律像山峦平滑的曲线,甜美里透着宗教的肃穆和庄重,弦乐丰沛透明的音色和宽广的气势,使乐曲在鲜明的明暗对比中,具有一种史诗般的伟岸气魄。
乐曲的旋律自始至终有一种飘逸感,丝丝缕缕,如细密情感的吉光片羽飘浮半空,甜美和悲伤,两种情感的激越纠缠,混淆难分,其旋律之凄美,常令人联想到死亡,因此《弦乐柔板》曾被用于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摩纳哥皇妃格蕾丝·凯利等一些名流的葬礼上。
由于作品所包含的巨大情感张力和空间,这首伟大的慢板乐章,也被许多电影用作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