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赛课教案_0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_教案
2019-202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_教学设计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标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流传文化的作用;叙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二)知识线索:一、造纸术的发明1、在纸张出现从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资料有什么弊端?(竹木简太粗笨,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可以大批使用。
)3、什么期间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4、东汉时,谁总结古人经验,改良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升?(宦官蔡伦)5、造纸术发明的伟粗心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益于人类文化的流传,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职业:医学家成就:在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联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剖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系统的创始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代称为“医圣” 。
2、华佗: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职业:医学家成就:善于针灸和外科手术。
他制成的浑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壮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民族:汉族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期间家乡: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 )人职业:史学家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 年的史事。
鲁迅先生评论《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办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汲取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仙人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域还有张陵创办的五斗米道,人们只需出五斗米,就能够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新课讲授】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强。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深入剖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新闻报道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汉时期会出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天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赛课教学设计_0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考古不是探宝,不是历险,也不是寻求刺激,它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探测和寻找。
——颜海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我国汉墓分布简图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读1、找出造纸术的发明时间与改进者,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找出东汉的名医及其医学成就,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3、找出司马迁创作的《史记》的体例、内容,理解司马迁成功创作《史记》的原因。
4、找出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时间,基本教义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 甘肃天水我国汉墓分布简图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甘肃天水放马摊汉墓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汉景帝时期西汉天水放马摊纸地图“纸,絮一苫[shàn]也,从糸[mì]氏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5.6cm 2.6cm1.纸的发明我国至少在什么时期发明了纸?西汉初期最早纸的原料是什么?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样东西,这是什么?(请学生回答)这张纸在无意间被发现了。
在当时的发掘中被编为“5号”的这座古墓中出土的残纸,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
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张纸像什么?(学生回答)用细黑线绘制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
这幅纸质地图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纸张实物。
所以我国在什么时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绘写的纸。
那么最早纸的原料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记载。
絮:古代指丝的纤维,“苫”是“遮盖、覆盖的意思”糸“指细丝。
其意与“丝”有关,与妇女有关。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而出土的这张是麻纸,原理跟絮纸差不多。
那我们想一想,这种纸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不广泛?(学生回答)因为实际过程中能飘起的学生回答2、蔡伦改进造纸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上课、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智慧的卓越,尊重劳动,希望学习古人的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史》•《汉书》•网络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解•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重点讲述其发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述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承。
3. 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讨论科技和文化成果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加深对两汉时期的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强调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方法和作用;•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强化尊重劳动、有爱国情怀的教育。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情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优质课教案_3
第十五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
2.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重点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梳理(检查学生课前预习)•1、造纸术: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宦官改进造纸工艺,使其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2、张仲景是名医,著有,被后世称为。
华佗是名医,发明了,创造•出用来强身健体。
•3、《史记》的作者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该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述了从到时约3000年的史事。
•4、道教于末年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传入中国的,时,逐步传播开来。
二、造纸术的发明自主学习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用什么材料来书写?答: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2、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使用什么为造纸原料?有什么优点?答: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优点:质量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造纸术的发明有何意义?答:第一,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明进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猿鸟
医学体操“五禽戏”
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鹤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用来当作“气功”。
五禽戏
观看司马迁写《史记》过程的视频
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第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条件。
第二,司马迁的史学家传提供了家庭条件。
第三,丰富的知识和个人经历。
第四,司马迁有远大的理想和进取精神。
第五,顽强的毅力和忍辱负重的精神。
关于《史记》
1.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指本纪:按年代计述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为全书之纲;
“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隐士、说客等各类人物。
“世家”:叙述秦以前各地方政权和诸侯王的历史事迹;
“表”:按世代或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书”:对古代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等进行专门记载和论述。
《史记》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130篇全书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评价
史学价值: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教材通过举例介绍了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以及文化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等。
此外,还涉及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详细介绍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宗教和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掌握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史记》的撰写和道教、佛教的传入。
3.通过对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3.司马迁的《史记》和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详细介绍地动仪、造纸术等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地动仪、造纸术的图片和介绍。
2.准备《史记》的相关篇章,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3.准备关于道教和佛教传入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重点介绍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5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我国科技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两汉时期的具体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补充。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多依赖于记忆,对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两汉时期我国科技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事例为例,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为课堂授课提供支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繁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二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5 课的内容。
本课由“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与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四个子目组成,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佛教与道教在两汉时期的传播,与前面所学的经济繁荣遥相呼应。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并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我的课堂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教学行为的指路灯,因此我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复述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了解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历程,分析造纸术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提高总结、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意识;通过讨论造纸术发明的重大意义,学生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通过对司马迁等人的认识,学习其坚忍不拔,为理想奋斗终生的坚强意志。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赛课教案_1
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⑵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⑴辩证分析: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生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实求真的学风,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曹操”这首歌导入本课。
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新课板书;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一、科技篇——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①古人用什么作为自己的书写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③东汉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教师质疑:你知道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各有哪些书写材料吗?它们各有哪些不足?学生小组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播放课件《中国早期书写材料》。
师生共同归纳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教师展示甘肃天水考古发掘的纸张,说明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
教师质疑:用麻做的纸有没有什么不足呢?( )学生思考并展示成果,由此过渡到造纸术的改进。
播放造纸术的过程视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和缺点1.【材料研读】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材料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2.教师设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提示:(1)书写材料:甲骨、简帛、青铜器等。
(2)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二)造纸术的发明1.图片展示最早的纸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2.设问:我国造纸术是何时发明的?到东汉,造纸术有何变化?提示:(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缺点: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由于麻纸不太适合书写;东汉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对纸张需求强烈。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方法、原料、优点1.材料研读:“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2.教师设问:(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基本史实,识记东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2.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世界意义和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
3.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蔡伦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二、学习新课(一)书写材料的革命1.材料研读造纸术发明之前书写不方便、昂贵、笨重使用不方便﹑不易推广(二)一纸泽四方1.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出现于什么朝代?2.谁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的造纸技术采用什么原料?3.西汉时候,我国人民开始用麻造纸,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
4.在中国纸传入西方以前,他们在什么材料上书写?莎草纸——古埃及人采用的书写载体,用纸莎草的茎制成。
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
莎草纸一直使用到8世纪左右。
羊皮纸——以羊皮制成。
两面光滑,都能书写,且书写方便,比纸莎草纸更加适用,但价格昂贵。
广泛用于欧洲。
5.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这种纸有什么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6.造纸术的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三)名医妙回春1.张仲景生活的时期是()医学成就是()2.华佗生活的时期是()医学成就是()和()(四)史家之绝唱1.《史记》是()时期的()所著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记述了从()到()的历史。
3.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佛道传教忙一、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是()本土宗教,()创立了太平道,()创立了五斗米道。
二、佛教1,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2,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3,东汉明帝时,在社会中传播开来4,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四、课堂练习1.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且对文明发展作用最为显著的是A.指南针B.造纸术C.印刷术D.火药2.生活在东汉时期、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郦道元3、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佛法的主要原因是A、宏扬佛教文化B、用佛教来减轻自己的罪过C、借助佛法维护其统治D、兴趣所致4、下列哪一种宗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5、《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因为它:A、内容丰富B、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D、开创了编写史书的新体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简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为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对《史记》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一目,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对佛教传入一目,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佛教传入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教学,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二者的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知道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一)造纸术的发明1.发明: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如麻纸)。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在纸问世之前,人们甲骨、简帛作为书写材料,或者将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形成金文。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书写的材料,便利文化传播。
2、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被后世成为医圣。
东汉末年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并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
华佗模仿熊、虎、猿、鸟、鹿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4、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传经至洛阳,得到汉王朝支持,并建立我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5、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了神仙方术,传播道教。
张道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教深受下层人民信奉。
新课导入孔子韦编三绝惠施学富五车陆文通汗牛充栋缇萦上书救父师:同学们先欣赏几个成语故事,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汗牛充栋、上书救父结合漫画图片,说一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系。
生:都与竹木简有关系,古人长时间都是采用竹木简作为写作材料的,竹木简用绳子编成册、卷。
师:除了竹木简,你还能知道哪些古人用过的书写材料,或者是在哪里可以见过文字?生:甲骨文、帛书、石刻、墓碑、纸张。
观看材料,比较下列古人曾用用过的书写材料,谈一谈它们的优点、缺点。
甲骨文金文帛书石刻墓志铭竹木简纸张生: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师:甲骨文主要盛行在商朝,商代贵族用于占卜、祷告,请示神灵。
当时的汉子基本上成形,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生: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一般文字不多,主要是周朝贵族纪念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而做的铭文,常常将青铜器作为陪葬品用。
生:贵族们还会用造价不菲的帛进行书写重大的、私密的事件,可见事情的重要性。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科技和文化。
2.掌握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观察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观察图片,介绍两汉时期出现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要求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如出现的时间、发明者和使用领域等。
(举例:走马灯、铁铸鱼、汉武帝的铸兵法等)2.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到汉代时期两者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3. 总结概括(25分钟)1.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代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向学生介绍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地位。
4. 练习巩固(10分钟)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呈现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并对此进行评价。
5. 总结回顾(5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比较简单,采用了观察与思考、总结概括和练习巩固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必须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整个课程的内容易于组织,但希望能丰富一些,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课堂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本课教学设计的内容提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汉的文化成就,其中造纸术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造纸术发明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往往只是浅显的感性认识,如何能让学生从浅显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一个难点,为此我设计了竹简的书写、装订和掂量三项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三项活动的体验得出纸的优点:便于书写,便于装订,便于携带,于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意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有了,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其他几项成就也是通过设置悬念,一环紧扣一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在本课的总结中把本课的成就我自己编写成歌谣,让学生用快板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既感兴趣,又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二、本课学科知识综述: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
两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有:统一王朝,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科技世界领先。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三、本课的课标要求和课目内容的解读〈一〉课标要求1、课标内容标准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书写竹简等活动体验纸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书写、装订竹简等活动,实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课目内容的解读本课主要学习四个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这个块内容是并列的,分别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科技、医学、史学、宗教这四个方面的成就。
造纸术的发明和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是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的代表,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是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代表,这两大板块一起构成了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要更深层次了解这些文化成就,就还要思考这些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这就要先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认识到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学情由于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特点,认知水平的有限,所以对造纸技术的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年龄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和竹简的书写、装订和掂量等活动进行体验,既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还特别注意趣味性和科学严谨性相融合,加上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储备,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宗教文化的知识能比较轻松愉快地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设计:由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纸杯、纸盒、书,练习薄、人民币等,并让同学们说出是用什么原材料做的,引出纸的发明有着重大意义,从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用品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设计:本环节是学生先阅读课文,收集有效性信息,并加以整理,之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五个问题,学生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探讨。
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1、在纸发明之前曾用过哪些书写材料?2、造纸技术是谁改进的?他是怎样改进的?这项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重大意义?3、两汉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哪两位?在医学方面他们做出了哪些贡献?4、本课介绍了西汉时期的哪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这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过程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本课介绍了哪两种宗教?这两种宗教的创立者是谁?教义是什么?对我国有何影响?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师生共议、落实基础步骤一:回顾造纸术发明以前的各种书写材料。
教学设计:教师提问:人类在未发明造纸以前书写工具有哪些?(有羊皮、布帛、龟甲、兽骨、竹简、木简、青铜器皿等,并用多媒体展示出这些内容的图片)这些书写材料书写起来是否方便(不方便),最常用的是哪种(竹简)?并问学生想不想体验一下在古代最常用的书写材料竹简上书写的感受?从而引出下面的三项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承上启下,引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竹简上书写等三项活动。
本环节展示的图片:甲骨文青铜器羊皮纸竹简木简帛步骤二:让学生体验竹简和纸张的书写、装订、掂量重量的活动。
第一项活动:在竹简和纸上分别书写同一首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多媒体展示出此标题和古诗)教学设计: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简和纸张,每个同学发一片竹简和一张纸后,用多媒体展示出活动的要求:分别在竹简和纸上书写大屏幕展示的古诗,时间为6分钟,音乐响起就开始书写,音乐停止就停止书写,看谁写的又快又好(用多媒体播放古筝音乐来控制)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此项活动进行评价,并要求同学们说出在竹简和在纸上书写的感受。
由学生的感受:在纸上写的字要比在竹简上写的字好的多,得出纸的优点:便于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项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纸的优点:便于书写,为后面引出和说明纸的发明做铺垫。
第二项活动:把竹简和纸张进行装订(用多媒体展示此标题)教学设计:把同学们按现坐的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塑料绳和订书机,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活动的要求:要求每组的同学按老师手中竹简和纸张装订的样式,用塑料绳把小组所有的竹简和所有的纸张装订成册,小组每个成员要分工协作,小组长全权负责,时间为5分钟,音乐响活动开始,音乐停活动结束(用多媒体播放古筝音乐来控制),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
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此项活动进行评价。
并要求学生说出对竹简和纸进行装订的感受,由学生的感受:竹简装订很麻烦而纸张的装订则很容易,得出纸的优点:便于装订。
设计意图:通过这项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纸的优点:便于装订,为后面引出和说明纸的发明做铺垫。
第三项活动:掂量装订好的竹简和纸张(用多媒体展示出此标题)教学设计:让小组的每个成员把已装订成册的竹简和纸张,分别拿在手里进行掂量,看哪个轻哪个重,活动结束后要学生谈出感受:通过掂量,纸比竹简轻得多,得出纸的优点:便于携带。
设计意图: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纸比竹简轻得多,从而得出纸的另一优点:便于携带。
另外:三项活动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三项活动的体验得出纸的优点:便于书写,便于装订,便于携带,于是造纸术的意义这个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抽象的东西也就出来了,为后面引出和说明造纸术的发明的意义做铺垫。
教学设计: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通过以上的三项活动,同学们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得出纸的这些优点:便于书写、便于装订、便于携带,(并用多媒体展示出这三大优点),那么造纸术发明有何意义?从而引出造纸术的意义。
设计意图:一是对三项活动进行总结归纳,二是在这里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重点问题:造纸术的意义。
教学设计:在上一环节总结的的基础上,直接提问:造纸术发明有何意义?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虽然造纸术的发明意义重大,但如果纸很昂贵,大多数人用不起,那造的纸再好,它也没有多大的现实作用呀!从而引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问题:使用的原材料,分析原材料的优点,以及改进后值得质量和优点,于是引出造纸术的改进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的作用这个重要问题,从而得出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一是引出造纸术发明的意义,二是引出造纸术改进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突出重点,同时让学生知道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反应,明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步骤三:由竹简的书写活动引出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都体验了在竹简上书写文字的感觉,老师也想体验,于是也做了竹简,并在上面写下了文字,不过我写的不是古诗,而是一则对我国古代历史中一部历史巨著简介的史料,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则史料的内容?并请一个同学朗读竹简上记载史料,读完后让学生回答是哪部历史巨著,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出史料的内容:由对《史记》的介绍的文史资料自然引出课文的第二个内容:历史巨著《史记》史料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约3000年的史事。
既肯定了帝王将相的历史功绩,也无情揭露他们的腐败和罪恶,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传记。
作者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同时《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鲁迅先生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竹简书写史料承上,与上一环节的活动相连,史料的内容启下,引出本课的第二个内容历史巨著《史记》教学设计:由对《史记》的介绍的文史资料自然引出课文的第二个内容:历史巨著《史记》,并有这个史料的介绍来了解《史记》的体例、内容、地位。
再由《史记》引出司马迁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让学生观看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一段视频资料,在让同学们讲他的贡献和有关他的故事、事迹、以及写成《史记》的原因,并从中体现出他的人格、品质和对自己的启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史记》,以及了解司马迁这个人物,并用他的个人品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步骤四:由《史记》引出医学和宗教。
教学设计:在我国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很多的史书,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这里就有两则史书中的记载史料(一则是有关张仲景的,另一则是宗教的),让学生阅读两则史料,分别说出史料的内容,从而引出张仲景和华佗、以及宗教的佛教和道教的相关内容。
史料的内容:史料一沁园春医圣张仲景(词林正韵)功德无量,旷世奇才,福荫庶民。
忆千村薜(bi)荔(li),阖门而殪(yi):万家萧瑟,触目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