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春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8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8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及时诊治, 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必须早期发 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 现,早期隔离,早期诊断治疗,及时向有关 早期隔离,早期诊断治疗, 防疫部门报告,使防疫部门能随时掌握疫情, 防疫部门报告,使防疫部门能随时掌握疫情, 采取相应措施. 采取相应措施.这不仅有利于患者及早得到 诊治,有利于治疗和恢复健康,同时也有助 诊治,有利于治疗和恢复健康, 于及早控制疾病的传播,防止发生流行. 于及早控制疾病的传播,防止发生流行.
(二)温病的预防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 现代研究表明,温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三 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 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存, 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 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 从传染源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从传染源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 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受感染的人群).这三个环节同 对某种传染病容易受感染的人群) 时存在并相互联结,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时存在并相互联结,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 不可能发生传染,形成流行. 不可能发生传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成流行.
二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条件息息相关, 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条件息息相关, 如这些条件的改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如这些条件的改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会导致 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降, 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降,合理安排作息时 间,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 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
冬日不可受寒,但也不宜保暖过度; 冬日不可受寒,但也不宜保暖过度;夏日不可在 炎日下过分劳作,但也不宜贪凉露宿,恣食生冷. 炎日下过分劳作,但也不宜贪凉露宿,恣食生冷.这 对于小儿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小儿来说尤为重要,因小儿在生活上自理能力较 差,加上脏腑娇嫩,容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更 加上脏腑娇嫩,容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应重视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是保 应重视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 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方面,如忽视了这一点,人体往往 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方面,如忽视了这一点, 会减弱对温邪的抵御能力而患病. 会减弱对温邪的抵御能力而患病.

2温病学(概念)--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2温病学(概念)--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 反应性的差异. 反应性的差异.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 变以上焦为主; 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 病变以中焦为主. 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 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 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
(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温病中 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 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因而多数 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 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 传染性的记载: 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 刺法论》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素问 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病状相似" 小,病状相似".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 疫气盛行,所患者重,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 最能传染"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3,季节性 , 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 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有四时温病之 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 分.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有 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这主要是温病的发生与四 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因而在其特定气 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 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 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 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 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 热病邪, 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成暑 热病邪,故多暑 热为病; 热为病; 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 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故多 湿热为病等. 湿热为病等.

1温病学(总论)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1温病学(总论)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 急诊,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 发展于《伤寒论》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 (1)病名: )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说"温病乃起" 六元正纪大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 的最早记载.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 民乃厉, 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 温病乃作" 温病乃作".
--《 (5)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名瑭,字佩珩,号鞠通. 温病条辨》 名瑭,字佩珩,号鞠通.著《温病条辨》,其内容多取 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参照了《内经》 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参照了《内经》,《伤寒 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 论》,《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采用自 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 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成为后世 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 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温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温


热结肠腑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热灼营阴 内陷手足厥阴 出血、斑疹、

热盛动风
昏痉、正气外脱 风

医学课件ppt
7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医学课件ppt
13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
热如焚,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 欠润,脉滑数。
扰神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
者,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医学课件ppt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医学课件ppt
16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春 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医学课件ppt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2)致病特点:
①致病力强:
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 特异的病变定位:
疫疠病邪的感染途径以口鼻(空 气或饮食物)为主,不同性质的疫疠 病邪,对脏腑经络有不同的定位倾向。 吴又可:“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 某经络,专发为某病”。如湿热性质 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膜原,分表里九 传;燥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胃, 传布于十二经。
(2)致病特点:
①多从口鼻而入,首犯 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 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出 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 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 卫表证。
②易损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 属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 即叶天士所说的“两阳相劫”。在 风温病变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 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 肺津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 症;若邪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 受损,而见口渴、舌燥、便秘等症; 后期则以肺胃之阴液损伤为主。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
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 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 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位。温 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 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 与其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 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 各包括了多种病邪。
(1)形成条件: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 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 并多能引起流行。感受风热时 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受 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
因,具有火热之性,它能导致 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功 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 血瘀等多种病理变化的产生。 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清热 解毒法的应用。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温病学题库(修改)--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温病学题库(修改)--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温病学题库(修改)--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1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十六章温疫-----------------------------------------------------------------(193)第十七章疫疹-----------------------------------------------------------------(199)第十八章疟疾-----------------------------------------------------------------(205)第十九章霍乱-----------------------------------------------------------------(211)第二十章《温热论》--------------------------------------------------------(218)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233)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245)2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3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的,该小题无分)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4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 温共33页PPT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 温共33页PPT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Hale Waihona Puke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 学)-春 温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培训_10春温

培训_10春温

4、热盛动风
24
5、热灼真阴
(1) 阴虚火炽
25
(2) 肾阴耗损(真阴亏损)
26
(3) 虚风内动(阴虚风动)
症状:低热,手指蠕动,27 或口
6、邪留阴分
症状:夜热早凉,热退28无汗,能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 29
日急诊。急诊号:4364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南京—中医春药大学 温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 2
日急诊。急诊号:4364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3
4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5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伏寒化温”)《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6引发)、另
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兼阴液7 亏虚
诊断要点
8
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 脱等
11
12
(2)热郁胸膈 13
14
(4)阳明热盛(参风温)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16
17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风温ppt课件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风温ppt课件
20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21
参考答案:
1、病名:风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风热病邪;病机 为风热袭于肺卫,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辛凉解 表,佐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 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 豆豉、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 以后又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昏,倦卧,或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面 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舌淡,脉 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神昏+阴脱或阳脱
治法: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方药: “三宝”合参附汤、
生脉散(生脉注射液)
17
(3)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症状: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
秘,腹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辨证要点:热闭心包证+阳明腑实证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风 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1
病案举例
陈××,男,16岁,1974年3 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 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 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 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 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 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 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痰培养:肺 炎球菌。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发病季节、典型症状 鉴别诊断:风热感冒、外感风寒、 麻疹、春温等 辨证环节

• )重视分析肺经证候(肺邪之轻重; 热势之高低;肺热、痰壅、气闭之侧重) • )掌握传变趋势(顺传、逆传、昏、 脱等变) • )注意病邪兼夹(寒包火、夹湿)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芍、生大黄、芒硝、黄连、黄柏)
18
2、营血分证治
(1)热灼营阴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 或无,脉细数。(或兼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辨证要点:(营分证典型表现;可见于病之初, 也可见于气分证之后;或可兼表表证)。
治法:清营泄热,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
病机传变:
发于气分(少阳)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7
热灼营阴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3
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 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 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 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发 4 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8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因 发病季节 初起症状 风 温 春 温热病邪 春 温
风热病邪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9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辨证环节:
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13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
热如焚,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 欠润,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19.9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 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 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 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 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 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 点。 2
11
分型论治 1、气分证治
(1)热郁胆腑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初,里热化火。 治法:苦寒清热,宣透郁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去白芍、大枣,用生甘草易炙甘草)
12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 斑疹或出血
邪外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清
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16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倦怠少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 沉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20
(3)热盛迫血(热盛动血)
症状: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
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
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数。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热毒甚加凉血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攻下腑实:硝、黄; 补助正气:人参、甘草; 滋养阴液:生地、麦冬、玄参、海参; 17 当归:和血分之滞;姜汁:宣通气机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
19
(2)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白虎汤+增液汤);
化斑汤(白虎汤+犀角、玄参); 清瘟败毒饮(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 膈散+犀角地黄汤)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5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伏寒化温”)《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 金匮真言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6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用芩、栀、甘、薄、竹、翘清热;方中 用硝、黄,主要是为了引热下行,故大便不 14 秘者亦能用)
(4)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
大,舌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热盛烦渴,加养阴及清火之品;热 扰神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 者,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