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风温
《温病学》讲义-风温
3)风温犯肺,逆传心包,因传变迅速, 而使卫气营血的层次模糊,很快出现昏 谵等热入心包之证。 3.出现上述三种传变规律的原因: 1)邪之轻重。 2)正气强 弱。 3)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四季可见,冬春为多。 2.发病急骤,初起即见肺卫证候。 3.病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病邪在肺的证候表 现,多卫气营血顺传,体质较差的或病邪较 盛者易内陷心营。 4.实验室辅助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治疗: 风寒:辛温解表 风温:辛凉解表
2)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与风温病的病因均为风热病 邪,初起病变部位都在上焦肺卫,其临床 表现均见表热证。
但风热感冒病情多较轻浅,其初起证 候多以肺卫失宣,清窍不利为主,全身症 状不重,一般多见头痛,鼻塞,咳嗽,咽 痛,发热不甚,微恶风等。病程较短,数 日即愈,很少发生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病位:初起邪在肺卫,全程以肺为病变
中心; 2、病势:风为阳邪,善行数变;
热为阳邪,变证最速;
四.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清泄肺热(总则) 1.初起邪在肺卫——辛凉解表。 2.邪传气分——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3.内陷心包——清心开窍。 4.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阴液未复——甘寒清 养肺胃之阴。
(三)病机传变图:
风热病邪
肺卫 邪热壅肺
气分 肺热腑实
顺
肺热移肠
逆
传
肺热发疹
传
热炽阳明
热结肠腑
胃热阴伤
营血分 热入心包
热入营血
(四)感邪与传变:
1.风温病邪自口、鼻而入。
2.三种传变规律:
1)温邪上受,客于肺系,见鼻、咽等肺 系部位症状明显,相当于上感症状。这是 风温轻症,多在表卫即愈。
温病学中篇共72页
伤寒
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无汗, 口不渴,舌不红,脉 浮紧浮缓 表闭 辛温发汗(麻黄汤) 开泄腠理驱邪外出
14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透邪)。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
桑菊饮《温病条辨》
15
银翘散
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内因+外因
4
风热病邪
二、风温病机演变
邪热壅肺
口鼻、皮毛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结 肺有热结
肺热发疹
肺卫
气
胃
阳明热盛
大肠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心包 (营血)
内闭外脱
死亡
5
三、诊断
1、诊断依据 ⑴季节 ⑵临床特点 ⑶部分病例出现热陷心包证 ⑷西医诊断为肺炎、流感等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
性疾病者。 ⑸血常规及胸片
6
2、鉴别诊断
风温
发病季节 初起发热
临床特征
冬春
表热 里传气分肺痰热为主
春温
冬春 里热为主 闭窍动风和动血
风热感冒 冬春
表热
很少里传
麻疹
冬春
表热 典型卡它症和发疹
肺痈
无季节性 表热
咳吐腥臭脓血
7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肺经证候:风温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初起 肺卫证;继则肺热证;后期肺胃阴伤证。
19
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温在卫宜辛 凉透达疏泄肺卫风热之邪。辛凉轻透之法属于汗 法的范畴,与伤寒辛温解表显然有别,其用意非 在发汗,而在凉解透达,疏通腠理,调和营卫, 逐邪外出。即使佐以辛温之味,也是微辛而已, 取其辛散之意。
风 温
5、肺热发疹 [证候]
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 疹点红润,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辨证要点] 肺热证候:身热、咳嗽、胸闷等。 肺热波及营血:肌肤红疹 [病机]
肺经气分邪热,波及营分,窜 扰血络。
[治疗及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银
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四、辨证论治
(一)治疗通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通则:
1、初起邪在肺卫:宜辛散凉泄,透邪外 达; 2、邪气顺传气分:若阳明热盛,宜辛寒 清气,达热外出;邪热壅肺,宜清热宣肺 平喘;肠腑热结者,宜泻热通腑,使邪热 随苦寒攻下而外解。
3、肺卫之邪逆传心包,则以清心
开窍为急务,庶免内闭外脱而濒 于死亡。
微恶风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病机] 风热犯肺,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治疗及方药]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选银翘 散或桑菊饮。
(1)若风热犯肺,以卫气受郁,开合 失司为主,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口微渴等,用银翘散(《温病条辨》)。
(2)若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以肺气失 宣为主,证见咳嗽为主,选桑菊饮 (《温病条辨》)。
病情病 势
病程、 流行性 治疗 辛温解表
较短
较长;有流 行性
3、与肺痈鉴别:
其特殊表现:1)肺痈初起症状重,常可见寒战, 发热持续难退,咯吐浊痰,之后渐带脓血。
2)常于病程第二周后出现大量咳吐脓血痰,其味 腥臭。 3)X线检查,急性肺脓疡可见大片致密影,边缘模 糊,密度较均匀,可见空洞;慢性肺痈则可见密度 不均、排列紊乱的索条状或斑片状影,伴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空洞。
温病学——风温
口
肺
鼻
肺卫
顺传
气
逆
传
胃
肠
心包(营血)
邪热壅肺 痰热结胸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肺热发疹 阳明热盛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余邪未尽 肺胃阴伤
痊愈
内闭外脱
死亡
三、诊断要点 ❖ (一)发病季节——冬春 ❖ (二)临床特点 ❖ l、初起为肺卫表证。 ❖ 少数患者可出现逆传心包。 ❖ 2、继则出现肺、胃、大肠的气分证候,如
并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 2、肺卫之邪不解,其传变有二: ❖ 一是顺传于胃(气分):呈现气分阳明热炽、
邪热壅肺、热结肠腑等病理变化; ❖ 二是逆传心包:导致机窍闭塞,出现以神志异
常为主症的病机变化。严重者,可出现内闭外 脱的危象。 ❖ 3、风温后期,多呈现肺胃阴伤的病理变化。
风温病理示意图:
风热病邪
[2]分析: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邪郁卫表
咳嗽
肺气失宣
[3]治疗: “在卫汗之可也”
邪郁卫表
辛散凉泄 为主
肺气失宣
宣肺止咳 为主
银翘散 桑菊饮
华岫云:“辛凉开肺便是汗剂, 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也。”
❖ (1)若风热犯肺,以卫气受郁,开合 失司为主,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口微渴等,用银翘散。
肺热壅盛、阳明热盛、肠热下利等。 ❖ 3、后期多呈现肺胃阴伤之候。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1、与春温鉴别
❖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病因
风热病邪
温热病邪
发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邪犯肺卫
热自里发
初起证候
初起病变部位
风温
余 肺 热 胃 未 阴 净 伤
本病初起大忌辛温消散
本病初起不可பைடு நூலகம்用寒凉
感谢您的关注!
•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发病季节、典型症状 鉴别诊断:风热感冒、外感风寒、 麻疹、春温等
辨证环节 重视分析肺经证候(肺邪之轻重; 热势之高低;肺热、痰壅、气闭 之侧重) 掌握传变趋势(顺传、逆传、昏、 脱等变) 注意病邪兼夹(寒包火、夹湿)
• 四、辩证原则
邪热壅肺 邪袭肺卫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肺热发疹 邪传气分 热盛阳明 阳明 热传肠腑 肠热下利 邪传心包 内闭外脱
• 二、病因病机
1、主因:风热病邪 2、发病条件: 气候反常:温风过暖,应寒反暖 正气不足:肺之气阴不足(老年、
小儿、肺有宿疾等)
寒温失调:易感受外邪
• 3、传变:
邪热壅肺 邪袭肺卫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肺热发疹 邪传气分 热盛阳明 阳明 热传肠腑 肠热下利 邪传心包 内闭外脱
余 肺 热 胃 未 阴 净 伤
温热类温病
风
温
• 一、概述
1、定义:由风热病邪引起的 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 热证为特征,多发于冬春季。
• 2、沿革:
《伤寒论》首载风温之名:“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但是一种温 病误汗的变证。 《三时伏气外感篇》明确风温为新感 温病:“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篇论述 风温的专著。
第八章-风温
(五)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
症状: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 昏愦不语,舌蹇,舌色鲜绛,脉细数。
辨证要点:神昏、舌绛,伴肢厥、舌 蹇。(与营热、腑实之神昏作区别) 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 宝丹、紫雪丹。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症状: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 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3、肺热移肠 (肠热下利)
症状: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 热,腹痛不硬满,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与热结旁流鉴别(有粪、腹不硬满, 苔不厚燥,无谵语)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
4、肺热发疹
症状:身热,咳嗽,肌肤红疹,疹点红润, 胸闷,苔薄白,舌红,脉数。
辨证要点:见于气分证中,与营血分病证 有别(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脉微细欲绝等为主症。 治法:益气敛阴固脱或回阳固脱,如属内闭
外脱者,配合清心开窍。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属内闭外脱者配合
安宫牛黄丸。
(七)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症状:身热不甚,或无热,干咳,或痰 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
脉细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之后期,热微,干咳 或口燥,舌光红。
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
辨证要点:便秘,腹胀满硬痛,苔燥, 脉沉有力。
治法:软坚攻下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
3、胃热阴伤
症状:身热自汗,面赤,口舌干燥而 渴,虚烦不眠,气短神疲,身重难以转 侧,时时泛恶,纳谷不馨,苔黄而燥, 舌红而干,脉细数。
辨证要点:以身热、面红、汗出、口 干,苔黄舌红为主症。
治法:清泄胃热,保护胃阴。
方药:竹叶石膏汤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 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痰培养:肺 炎球菌。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温病学教研室
兼胸膈痞满、痞闷、呕吐,为风温夹湿,加藿香、 郁金。
发热较甚而小便短少,用甘苦合化阴气法,银翘散 加黄芩、知母、玄参、麦冬 祛热痰,加瓜壳、贝母
讨论:白痰是寒痰,黄痰是热痰,对吗?
温病学教研室
何西池(何梦瑶)云:
辨痰之法,古人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 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 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 顿。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 稠耳?迨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 反黄而稠。缘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炼使然耳。 故黄稠之痰,火气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气反急而 盛也。此皆当用辛凉解散,而不宜于温热者,推之内 伤亦然。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寒哉?总须临证细审, 更参以脉,自可见也。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卫受邪郁:发热, 微恶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温病学教研室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3、后期以肺胃阴伤为主。
4、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温病学教研室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温病学教研室
1、与春温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温热病邪 热自里发
病因 发病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初起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身灼热、烦渴、苔黄,甚 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 热证 白欠润、脉浮数等肺卫表 病情重,变化快 热证
桑菊饮方解
《温病学风温》课件
03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 人体气血,达到治疗风温 的效果。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身体穴位和肌肉 ,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症 状。
食疗
通过调整饮食,食用具有 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功 效的食物,辅助治疗风温 。
预防和调护
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源 等。
调护要点
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
治疗效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 常,咳嗽、气急等症状明显缓解。
病例总结和启示
总结
本例患者为典型的风温病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启示
风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应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对于风温病的治疗 ,应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05
风温的预防和保健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适当的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等,增强身体抵抗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 动过大。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
规律作息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 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身体的营养 需求。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风温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总结词
风温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热病邪,发 病机理与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有关。
详细描述
风温病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导 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发热、咳嗽等 症状。同时,正气虚弱、卫外不固使 得人体容易感染风温病邪。
风温的症状和体征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一、风温1. 病因:风温是由外感风邪引起的热病,以热毒为主要病因。
2. 症状:病程发展较快,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 辨证要点: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春温1. 病因:春温是春季气候变化导致的疾病,多由风邪外袭,伤及正气而致。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风、恶寒、咳嗽、流涕、口渴、甚至胸闷等。
3. 辨证要点:病程较缓,多见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咽干、口渴等症状。
舌质红、苔腻,脉浮数。
三、秋燥1. 病因: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导致气滞津亏,以及感受风邪等。
2. 症状:病程较缓,主要表现为咽干、咳嗽、甚至咯血、便秘、皮肤干燥等。
3. 辨证要点:痰热郁结,证见咽痒、吐血、咽痒、胁痛、咳嗽等症状。
舌干、苔薄黄,脉细数。
四、湿温1. 病因:湿温是由湿邪与外邪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于夏季或湿热地区。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身热、头晕、心烦、恶心、乏力、关节疼痛等。
3. 辨证要点:湿热困脾,导致脘腹胀满、食少、大便稀溏等。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总结:通过对风温、春温、秋燥、湿温的辨证要点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但都与气候变化和外邪侵袭有关。
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加以辨别,再进行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是四季气候变化所致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与季节气候、人体抵抗力、免疫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辨证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风温多见于春夏季节,病程发展较快,通常以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包括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上需清热解毒,宣散风热,通利经脉。
1-风温PPT课件
3. 肺热移肠:肛周皮肤护理; 4. 热陷心包:特护、吸氧,神昏者防止咬伤
舌体;
• 饮食护理
整体:
➢ 清淡、易消化、富营养 ➢ 流质或半流质 ➢ 忌生冷、硬、肥甘厚腻 ➢ 多饮水
• 饮食护理 辨证:
1. 邪犯肺卫、邪热壅肺、热炽阳明:清热生 津、化痰之品; 牛蒡茶、薄荷粥、生芦根粥
3、与肺痈鉴别:
• 其特殊表现:1)肺痈初起症状重,常可见寒战,发热持续 难退,咯吐浊痰,之后渐带脓血。
• 2)常于病程第二周后出现大量咳吐脓血痰,其味腥臭。 • 3)X线检查,急性肺脓疡可见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密
度较均匀,可见空洞;慢性肺痈则可见密度不均、排列紊 乱的索条状或斑片状影,伴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空 洞。
3)番泻叶泡水、生大黄10g泡水; 4)等等....
健康教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诱因,预防发病。 2、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 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 3、避免过度消耗正气,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 4、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度适宜。 5、饮食清淡易消化、富营养。
总结:
1、风热的概念; 2、风温的临床特点; 3、风温的病因; 4、风温的传递规律; 5、风温的护治原则; 6、风温的辩证施护。
• 风温的传递规律 ★
风热病邪
口皮
肺
鼻毛
肺卫 顺传 气
逆
胃
传
心包(营血)
内闭外脱
邪热壅肺 肺热发疹
阳明热盛 肺热移肠
邪热渐退 肺胃阴伤
牛蒡萝卜汤
生芦根
2.肺热移肠:少油、少渣; 身热,咳嗽,胸闷,口渴,下利稀便,色黄热 臭,肛门灼热,腹痛而不硬满,苔黄,脉数。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2、唐代至清初:多把伏气温病认作风温。
庞安时:“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 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 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法在少阴 厥阴,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
温病学教研室
3 、首先把风温作为春季的新感温病立 论的是叶天士。
“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 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 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 肺病失治 ,逆传心包络,幼科多不 知 者。”
【学习目的与要求】
风温是冬春季常见的急性外感热病,是新感温病的 代表和重点病种之一,极具代表性。
熟悉风温的含义及初起证候特点。
熟悉风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 掌握风温各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重点掌握邪在肺 卫、邪热壅肺、邪陷心包、肺胃阴伤等代表性证型 的辨证论治。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桑菊饮方解
辛散:薄荷 卫受邪郁 风热病邪 肺 凉泄:桑叶、菊花、连翘
肺气失宣—宣肺止咳:桔梗、杏仁、甘草 风热伤津—生津止渴:芦根
温病学教研室
[4]注意事项:
(1)银翘散与桑菊饮区别:
1)透表力量不等:
银翘散——解表散邪之力较强,“辛凉平剂”;
桑菊饮——以轻清凉泄为主, “辛凉轻剂”。
2)适应证有所侧重:
温病学教研室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温病学教研室
1、与春温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温热病邪 热自里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炳章:“扼要处全在胸痛、得汤则吐数句。”
温病学教研室
4、肺热腑实
[证候]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 黄腻或黄滑,脉滑,脉右寸实大。 [辨证要点] 痰热阻肺,肺失肃降:痰喘 阳明腑实热结: [病机]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温病学教研室
[治法及方药]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注意本证的鉴别:
A.身热面赤,渴欲凉饮,易与阳明经证混淆。 鉴别点:无黄燥苔 B.大便秘结,胸下疼痛,易与阳明腑实证混淆。 鉴别点:无腹部症状、无神昏谵语 C.部位在胸膈,要与热郁胸膈鉴别。 热郁胸膈发热不甚,心烦懊恼,无胸痛 D.部位在胸膈,要与热灼胸膈鉴别。 热灼胸膈发热较甚,胸膈灼热如焚。
温病学教研室
[4]注意事项: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区别:
1)透表力量不等:
银翘散——解表散邪之力较强,“辛凉平剂”;
桑菊饮——以轻清凉泄为主, “辛凉轻剂”。
2)适应证有所侧重:
银翘散——风热犯肺,以卫气受郁为主; 偏于表热较重
桑菊饮——风热犯肺,以肺气失宣为主。
温病学教研室
2、邪热壅肺
[证候] 身热,汗出,咳喘,胸闷胸痛,
1)表邪未解者,一般慎用;
2)里热未盛,病非阳明实热者禁用。
温病学教研室
8、阳明热结
[证候]
日哺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 便下稀水,腹满硬痛,舌苔黄燥或焦黄、 灰黄而燥,脉沉实。 肠道热结,传导失职 软坚攻下泄热 肠腑热结。 调胃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辨证要点] [病机]
[治疗及方药]
温病学教研室
(2)注意事项:
1、初起大忌辛温消散,劫夺阴津。
《临证指南医案· 风温》邵新甫按:“大忌辛温
消散,劫灼阴津。”
2、初起不可过用寒凉,以免凉遏冰
伏。
温病学教研室
(二)分型论治 1、邪袭肺卫
[1]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咳嗽, 头痛,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分析: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咳嗽 邪郁卫表 肺气失宣 温病学教研室
身热,渴饮,苔黄,脉洪——气分热盛 胸脘痞闷,按之疼痛,苔滑——痰热内结胸脘
[病机] 胸膈痰热互结 [治疗及方药] 清热化痰开结,小陷胸加枳实 汤(《温病条辨》)
温病学教研室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解
开结—枳实、瓜蒌 痰 痰热结胸 痰热互结 热 化痰—半夏、瓜蒌 清热—黄连
辛开 苦降
分 解 痰 热
温病学教研室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者不可”
“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 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温病学教研室
吴鞠通关于白虎汤的四条禁忌:
即:1)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2)脉沉者,不可与也。
3)不渴者,不可与也。
4)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实际运用中,应把握两点:
=蒌杏石甘汤+大黄
如吴鞠通所说:“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
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杏仁、石膏宣 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 治法也。”
温病学教研室
[注意事项]
(1)与痰热结胸证的区别:
主要在于病位不同:本证在肺和大肠,而 后证在胸。
(2)与邪热壅肺证的区别:
相同点均为肺气分病变。 不同点:后证以肺热为主,故麻杏石甘汤 重在清泄肺热;而本证侧重于肺之痰热,在于 化痰清热,并伴有肠腑热结,需攻下腑实。
春季: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
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冬季: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
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风温在春季和冬季均可发生。陈平
伯说,“春月风邪用事,冬初气暖 多风,故风温之病多见于此。”
温病学教研室
(二)发病: 外因:风热病邪 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素禀不足 起居不慎 房劳太过等
肺热移肠下利,为邪有出路,不可收涩止利
温病学教研室
7、阳明热盛
[证候]
壮热汗多,面赤心烦,渴喜凉饮,
苔黄而燥,脉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
胃经气分热炽:
胃阴耗伤:
[病机]
胃经热盛,津液耗伤。
温病学教研室
[治法及方药]
辛寒清气,甘寒救阴
白虎汤
张锡纯:石膏为阴中阳药(寒泄中寓辛透)
“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 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 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温病学教研室
(四)与现代疾病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冬春季节上呼 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 等病,可参考风温病辨证论治。
温病学教研室
二、病因病理
(一)病因——风热病邪
温病学教研室
银翘散方解
卫受邪郁 辛散:薄荷、淡豆豉、荆芥穗 风 凉泄:银花、连翘、竹叶 热 病 肺失宣降——宣肺止咳:桔梗、牛蒡子、甘草 邪 风热伤津——清热生津:鲜芦根 透风于热外, 邪从表解
温病学教研室
桑菊饮方解
辛散:薄荷 卫受邪郁 风热病邪 肺 凉泄:桑叶、菊花、连翘
肺气失宣—宣肺止咳:桔梗、杏仁、甘草 风热伤津—生津止渴:芦根
注意本证“热结旁流”与肠热下利区别:
1)病机不同:本证为燥屎内结,而肠热
下利为热移大肠;
2)伴随症状不同:热结旁流者,伴腹胀
硬痛,纯利稀水;肠热下利不伴腹胀满 硬痛,仅下黄色稀便而非稀水;
3)治法不同:本证为攻下腑实,肠热下
利为苦寒清热止利。
温病学教研室
关于调胃承气汤
该治法不以攻逐燥粪为目的,而重在泻下
温病学教研室
(三)病理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犯手太气分):呈现气分阳明热炽、 邪热壅肺、热结肠腑等病理变化; 二是逆传心包:导致机窍闭塞,出现以神志异 常为主症的病机变化。严重者,可出现内闭外 脱的危象。 3、风温后期,多呈现肺胃阴伤的病理变化。 温病学教研室
9、热陷心包
[证候]
身热,神昏谵语,甚或昏愦不语,言 謇,肢厥,舌质红绛。
辨证着眼点: 昏谵、舌绛、舌蹇
[辨证要点]
热闭机窍,神志异常: 营热蒸腾: [病机] 热陷心营,包络机窍阻闭。
[治疗及方药]
清心开窍
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温病学教研室
清宫汤
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
2、继则出现肺、胃、大肠的气分证候,如
肺热壅盛、阳明热盛、肠热下利等。
3、后期多呈现肺胃阴伤之候。
温病学教研室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温病学教研室
1、与春温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温热病邪 热自里发
病因 发病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热闭心包而热邪极盛—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兼解
毒; 热闭心包兼热盛动风者—紫雪丹—兼息风; 痰闭甚秽浊重而热邪不甚者—至宝丹—长于辟秽。
10、内闭外脱
内闭外脱:指邪热内闭心包,兼气阴外脱或
阳气外脱。 [证候] 身热,神志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 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 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风温病理示意图:
风热病邪 邪热壅肺 肺 顺传 气 痰热结胸
口 鼻
肺卫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肺热发疹
逆 传
心包(营血) 内闭外脱 死亡
余邪未尽 肺胃阴伤 痊愈
胃 阳明热盛
肠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温病学教研室
三、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冬春
(二)临床特点
l、初起为肺卫表证。
少数患者可出现逆传心包。
风 温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卫受邪郁:发热,微 恶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温病学教研室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3、后期以肺胃阴伤为主。
4、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烦渴,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及要点] 身热、烦渴、苔黄 咳喘、胸闷胸痛 [治疗及方药] 宣肺泄热 寒论》)
气分里热炽盛 肺气闭郁
[病机] 邪入气分,肺热壅盛,肺气闭郁 麻杏石甘汤 (《伤
温病学教研室
麻杏石甘汤方解
邪入气分—气热炽盛 邪热壅肺 清泄气热:生石膏
邪热壅肺—肺气壅阻
宣肺平喘:麻黄、杏仁、甘草
温病学教研室
(三)风温的源流
1、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 温。” 2、唐代至清初:多把伏气温病认作风温。
庞安时:“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 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
温病学教研室
3、首先把风温作为春季的新感温病立论的 是叶天士。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4、陈平伯撰风温专著《外感温病篇》。
热结,故无须枳、朴行气宽满。
邵登瀛《四时病机》:“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大 黄、芒硝留中泄热,泄尽胃中无形结热,而阴气 亦得上乘,…去枳实者,热邪结胃劫津,恐辛燥 重劫胃津也。徐洄溪称:芒硝善解结热之邪,大 承气用之解已结之热邪,此方(调胃承气)用之, 以解将结之热邪,其能调胃则全赖甘草也。”
温病学教研室
温病学教研室
四、辨证论治
(一)治疗通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通则:
1、初起:邪袭肺卫 2、邪气顺传气分:
阳明热盛 邪热壅肺 辛寒清气,达热外出 清热宣肺平喘 辛散凉泄,透邪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