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困穷宁有此——杜甫《又呈吴郎》原文、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①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以前已写过一 首,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郎 是对人的爱称。杜甫迁居,将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个吴姓亲戚。这 家亲戚一住进去,就在草堂周围插上了篱笆,防止别人打枣。杜 甫不同意这种做法,便作此诗婉言相劝。 ②扑枣:打枣。任:听任,不要干涉。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 人”。 ③不为:要不是因为。宁有此:哪会这样做。指贫妇人打枣这件 事。 ④只缘:正因为。恐惧:指贫妇人的害怕。转须亲:是说我们反 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热。 ⑤即:马上。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 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⑥便:就。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篱笆。甚真:太认真了 ⑦征求: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贫到骨:一贫如洗。 ⑧戎马:兵马,指战争。
又呈吴郎
杜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译文
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 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 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 亲。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 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 太认真。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 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 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前两联诗人自述从前对扑枣临妇的态度和 理由。先现身说法,用实际行动来启发对 方;接着,交代了临妇的悲惨处境:“无 食无儿”,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 之致,写出了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 境况,不由得诗人心生怜悯,作者这样说, 是为了感化吴郎。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颔联紧接首联,说老妇人如果不是 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又何至于去打 人家的枣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 任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对她就 更应当和气亲近。“宁由此”包含 无限哀怜,“转须亲”暗示吴郎对 老妇人所应抱有的态度。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整体诗的第一句开门见,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说的正是杜甫。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的主语是寡妇。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又呈吴郎》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

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又呈吴郎》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又呈吴郎》注释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又呈吴郎》鉴赏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shū)篱(lí)却甚真。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róng)马泪盈巾。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马:兵马,指战争。

盈:满。

赏析: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是在对吴郎说: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上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首联是说,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临妇扑枣的态度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任”就是放任。

草堂前面种着枣树,西边的邻居便来打枣,打就随她打去,从来不加干涉。

那是个什么人呢?那是一个无食无儿、孤苦伶仃的妇人。

这两句写自己任人打枣的态度,好像是让吴郎对照一下,让他感到自己态度的不对。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颔联是说,如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应该与她相亲。

但是杜甫的可贵不仅仅在可怜那妇人,让她来打枣,杜甫的可贵在于他体贴那妇人的心情。

那妇人也知道打人家的枣不对,她心怀恐惧,唯恐受到主人的斥责,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她更亲切些。

她如果不是因为困穷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呢?只是因为她心怀恐惧,反而要对她格外亲切,使她可以放心来打枣。

以上是正面写应该怎样来对待那个来打枣的妇人。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颈联是说,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这一联才落到吴郎身上,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杜甫《又呈吴郎》

杜甫《又呈吴郎》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萧涤非)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Leabharlann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最新杜甫诗词《又呈吴郎》的诗意赏析

最新杜甫诗词《又呈吴郎》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又呈吴郎》的诗意赏析《又呈吴郎》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全诗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

《又呈吴郎》【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赏析】: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4《又呈吴郎》

4《又呈吴郎》
杜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
残酷的战争
堆尸如山
我也感到痛苦
现 代 矿 工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 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简:书信;信函。)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 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4)任:放任,不拘束(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 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 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15)便:就。 任真:听其自然。率真 任情,不加修饰。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首联: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 她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释】远客:指吴郎。

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①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②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3分)参考答案:①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表面上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

注释: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⑵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⑶不为:要不是因为。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⑷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⑸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⑹便:就。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⑺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⑻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参考译文: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的一个寡妇打枣,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杜甫:又呈吴郎

杜甫:又呈吴郎

杜甫:又呈吴郎《又呈吴郎》作者:杜甫原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郎则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翻译: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杜甫《又呈吴郎》鉴赏《又呈吴郎》译文及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鉴赏《又呈吴郎》译文及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鉴赏《又呈吴郎》译文及赏析《又呈吴郎》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又呈吴郎》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又呈吴郎》注释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又呈吴郎》鉴赏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又呈吴郎》鉴赏及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又呈吴郎》鉴赏及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又呈吴郎》鉴赏及赏析《又呈吴郎》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又呈吴郎》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又呈吴郎》注释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又呈吴郎》鉴赏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赏析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

“远客”,指吴郎。

“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杜甫《又呈吴郎》诗歌鉴赏

杜甫《又呈吴郎》诗歌鉴赏

杜甫《又呈吴郎》诗歌鉴赏杜甫《又呈吴郎》诗歌鉴赏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府的第二年,他住在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

“远客”,指吴郎。

“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唐杜甫又呈吴郎古诗赏析

唐杜甫又呈吴郎古诗赏析

唐杜甫又呈吴郎古诗赏析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释: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

插疏禽: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征求:指财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翻译: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赏析: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又呈吴郎诗词的意思

又呈吴郎诗词的意思

又呈吴郎诗词的意思
又呈吴郎诗词的意思: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原文:
又呈吴郎
【作者】杜甫【朝代】唐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指出民生疾苦的诗句

又呈吴郎指出民生疾苦的诗句

又呈吴郎指出民生疾苦的诗句《又呈吴郎》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其中诗人指出民生疾苦根源的诗句是: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原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郎则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8)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9)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译文: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杜甫居夔州时,原住在瀼西草堂,后迁往东屯,将原草堂让给一个吴姓亲戚住。

从诗题称其为“吴郎”看,当较杜甫年轻;用“呈”字,含有尊重对方之意。

用“又”字,乃因以前已有《柬吴郎司法》一诗。

此诗就老妇人扑枣事,以诗代信,劝吴郎应以仁慈为怀,时艰为念,准其扑枣。

写这样一首诗的确颇费苦心,既要照顾吴郎之自尊心,又要达到使老妇人放心扑枣的目的,诗中又不能流露一点自以为高明的教训人的口吻。

【诗歌鉴赏】杜甫《又呈吴郎》原文 赏析 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又呈吴郎》原文 赏析 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又呈吴郎》原文赏析翻译【诗歌鉴赏】杜甫《又呈吴郎》原文赏析翻译杜甫《另一个五郎》原文赏析与翻译《又呈吴郎》原文大厅前飘动的枣树是西邻居,没有食物,没有孩子,一个女人。

与其因为恐惧而亲近,不如不要贫穷。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翻译另一个吴朗注释:介绍:介绍,恭敬地说。

这是一封用诗写的信。

作者以前写过一首歌《剑无郎正义》。

这是另一首歌,所以它被称为“再次呈现”。

作者用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介绍”来让吴朗更容易被接受。

2、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3.颤振:击中。

4、任:放任,不拘束。

5 Xi Lin:这是下一句话中的“女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友友:怎么会这样?宁:不,为什么。

这个:代词,用来代替可怜的女人约会。

8、只缘:正因为。

9.恐惧:恐惧。

0、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只是。

2、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

3.多任务:多任务,不必要的担心。

4、便:就。

5.插入稀疏的篱笆:这意味着郎武已经建造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6、甚:太。

7.征集:指税收征集。

8、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9.龙马:军队,指战争。

翻译:茅屋前的枣树让西邻居可以打枣子。

她是一个没有食物和儿子的女人。

你怎么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做这样的事呢?仅仅因为她不害怕,你就需要改变态度,变得和蔼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感谢另一位吴朗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原文、赏析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原文、赏析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出自唐代杜甫的《又呈吴郎》
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为困穷宁有此——杜甫《又呈吴郎》原文、译文及赏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
《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
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⑵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易恒》:妇人吉,夫子凶。

⑶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扌卜:打。

任:放任,
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易系辞下》:困穷而通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
⑹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⑺使:一作便”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⑻征求:指赋税征敛。

《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
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⑼戎(RNG )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盈:满。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 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 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
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
“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说的正是杜甫。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
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的主语是寡妇。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幵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

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
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
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咼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幵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
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咼华典雅”为
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

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

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像不为”、只缘”、& 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幵导吴郎,又回护吴郎。

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

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

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