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自从古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佛教源自印度的摩揭陀地区,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最终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超越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传入为后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二是经过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交通通道传入中国的东南地区。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翻译经典、建造佛塔和寺庙,以及传教士的宣讲等。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融合。

佛教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也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传播,它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和东欧,通过海上交通通道传播至东南亚和日本,甚至传播至欧洲和美洲等地。

中国佛教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的机会。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

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

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

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

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

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

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前1世纪东汉时期起,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历程以及佛教如何在当时的社会中融合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自公元前6世纪末期的释迦牟尼佛创立以来,逐渐传播至整个亚洲地区。

中国佛教的传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在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时代,汉朝封建社会渐趋崩溃,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汉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导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成为可能。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西域传入,二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通过西域传入的佛教,主要经过中亚地区进入中国,此途径称为“陆道”。

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则主要通过海路抵达中国,此途径称为“水道”。

这两种途径共同促成了佛教迅速传播至中国的历史事件。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同。

佛教因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与儒、道等传统思想进行了对话和交融,也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以后。

佛教在初传时期,通过翻译经典、建立寺院等方式进行宣传,从外来宗教转变为中国本土化的信仰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皇室和贵族的赞助,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隋唐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成为国家官方信仰之一。

四、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其次,佛教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对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人生观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最后,中国佛教的兴起也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

佛教的传播与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传承。

尤其是古代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6世纪末,释迦牟尼在印度佛陀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佛教。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和扩散,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文化流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佛教与中原文化发生了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佛教的演化和变革。

二、中国佛教的演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西汉时期,至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主要采用了翻译、传带、译经等方式。

在此基础上,佛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承。

在中国的佛教中,南北两宗最为著名。

南宗以禅宗为代表,重视内心体察和领悟;北宗以律宗为代表,重视戒律的遵守。

这些宗派的形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提供了广泛的场所和机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还产生了圆光、天台、净土等流派,形成了多样化的佛教教义。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高峰,许多佛教名山和寺庙也在此时期兴盛。

佛教的传播和演化被视为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三、佛教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产生了众多的变化和离奇故事,比如永明经案、三论宗争论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中,融合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人离土殊”和“物去精华”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中,佛教吸收了许多中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比如佛教的禅宗就吸收了道家的秘法、阴阳思想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禅修法。

佛教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和思想,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往往是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相结合的。

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指佛教在传播和演化中,逐渐丧失了自己在印度的本土性,并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正如现在基督教常常讨论“本色化”问题一样,佛教史家也每每提及佛教“中国化”的问题。

佛教中国化,我国学者一般都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入手,探讨近2000年来,中国佛教徒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造性发挥,对丰富世界佛教文化的积极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极少数人打着原教旨主义的幌子,将佛教中国化偷换概念为中国歪曲佛教,进而对佛教中国化,中国传统佛教进行攻击。

近年来,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有那么几个人,利用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彻底否定,进而否认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的血脉联系,为“台独”势力张目,曲解已故印顺法师对中国传统佛学的批评、对印度早期佛学的研究和赞扬,认为当代(“正确的”)台湾佛教是通过印顺法师而直承印度佛教的精髓,与“中国化”了的佛教没有任何关系。

近20年来,日本兴起的“批评佛教”学派也对“中国化”(即他们所谓的“老庄玄学化”)了的传统佛学作了全面的否定。

当然,学术上的各抒己见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即东亚范围内否定中国汉地传统佛教的历史贡献,甚至要“去中国化”,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如此看来,“佛教中国化”这个概念,成了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彰显中国佛教独特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却又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

这样,“佛教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否还可以用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要明确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含义。

首先,中国化的佛教,还是佛教。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说,佛教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佛教有着不同的形态。

如果我们剥离开印度佛教、南亚佛教、中亚佛教、中国汉地佛教、蒙藏佛教……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或者“标准化”的佛教。

如果有人硬要把古代印度佛教看成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佛教,而以此来要求其他地域的佛教,也是削足适履,事与愿违的。

况且随着对古代印度佛教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考古学的深入发展,古代印度佛教也开始越来越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宗教,许多被认为是后世末法时代“堕落”的表现,在古代印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作为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佛教不仅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在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作为一种营源于印度的宗教,公元1世纪就传至中国,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印度传教士东渡、汉朝使者西行,佛教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寺庙、庵堂、佛堂、道观、天主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佛教约占60%。

其地位之高,可见其在中国宗教领域的巨大影响。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不断探索人生意义与禅宗哲学的宗教。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现代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佛教新儒家。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对中国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和佛教产生了深层次的交流融合。

1、佛教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佛教的入侵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极其重要。

在思想方面,佛教的理念像一条甘泉,为中国思想的发展镶上了重要的一笔。

比如“人生苦短,唯有因缘作事”等思想已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佛教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感染的普及和共鸣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且佛教向中国文化输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学和视觉艺术,比如佛教造像、壁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界广受褒奖,无论是对中国美术史还是世界美术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2、佛教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佛教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维系了中央集权的秩序,同时佛教组织机构的建立要求社会上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中央的指挥与调控,这被孙中山称为““卡车会”组合”。

另外,佛教的论疆政策和佛教的经济规律也被秉承了几千年时间。

三、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尽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遭遇过政治、文化上的挫折,但从总体上看,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层次的融合。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历程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遍布于世界。

两汉时期,佛教思想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不断地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中国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是汉代时期。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这时期,佛教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以至于佛教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佛教依附于玄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出现,既是玄学影响的结果,也是佛学企图摆脱对玄学的依附而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尝试。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撞的开端。

第三个是隋唐时期。

佛教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到此,隋唐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宗派的形成,由此奠定了中国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

第四个是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化的佛学在由盛而衰中持续发展,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随着其自身理论精华逐渐被宋明理学所吸收而在理论上少有创新,陷入停滞。

但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

第五个是近代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佛教复兴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革新思潮,特别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出现,则为近现代佛学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

从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中,不难看出,任何事物想要得到继承与发展,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它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采用中国传统的格义方法来解释和翻译自己的经典,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适合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土壤。

佛教中国化的方式与途径

佛教中国化的方式与途径
宗“即世间求解脱”观念;人 间佛教救国救世思想,以出世 精神作入世的事业。
太虚法师
佛教的老庄玄学化
汉译佛经借用道家术语:安世高以“气”译“四 大”,以“无为”译“涅槃”;支谶将“诸法皆 空”译为“一切法悉皆自然”。
六家七宗、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理论主题和思 维方式上的类同:有无、动静、名言
隋唐宗派佛学:老庄玄学的自然、有无和道等概 念以及相对主义、得意忘言等方法,在中国化的 佛教宗派思想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胡适: 禅宗是“古来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与佛教的思想精 彩部分相结合”的结果。
(5)佛教禅学:小乘禅数之学在佛教传入初 期的影响。“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中数息守 意的修行方法、对精神解脱的追求、修行境界 与成仙得道相比拟;佛教禅学与禅宗。
佛教的儒学化
文化士人与佛教的儒学化 儒家与佛教的冲突:君臣父子之道,仁义孝悌之理,修齐
治平的政治理想。 对儒家伦理名教的妥协与调和——妥协调和方式: (1)寻找相似点,比附儒家观念:五戒比附五常。
佛教的方术灵神化
佛教传入时正值中土方术迷 五眼六通:
信盛行之时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
黄老神仙方术;道教开始形成。 法眼、佛眼。
因为修道方法与佛教类似, “六通”,指的是天眼通、天
将佛教引为同道。
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
佛教方术灵神化的体现:
心通和漏尽通。
(1)印度佛教对神通并不关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 注→传入中土后,突出神通 说:“欲得菩提,要除三惑, 方面,如将佛陀描述为“轻 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
社会政治思想的差异: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 治理想;转轮圣王的政治理想。原始佛学对于现实的政治理 想能否实现并不抱希望或者并不特别关注。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中国化进程
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新佛学。

佛教的中国化
1.汉代:佛教的方术(道教)化
佛教初传入中国,由于传入和翻译的佛经有限,时人对佛教缺乏认识,因此多数人以本国原有宗教思想来解释佛教。

汉代黄老方术思想盛行,所以人们就用其中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称佛教为“佛道”。

2.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与儒学化
魏晋玄学的兴起,在思想领域为佛学特别是般若(智慧)学的阐释所利用,因而表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地位。

同时,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也在交替的显现。

3.南北朝:佛教的普及与盛行北朝:
甘肃敦煌莫高窟(前秦)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是佛教艺术在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4.隋唐:佛教的宗派化
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而继往开来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

而在慧能之后,禅宗才真正有着和其他派别不同的教义,自成一派。

慧能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慧能之后,禅宗又分五宗,将禅宗发扬光大,名扬海外。

隋唐佛教心性论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5宋元明清:佛教的由盛而衰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化佛教地过程是怎样地

中国化佛教地过程是怎样地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对外汉语王奕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园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亲眼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毅然出家。

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参悟真理,证成佛果。

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佛教在西汉末年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其经过历朝历代演变,逐渐向中国本土化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过程被成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

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它变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

魏晋时期,佛教又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而“钟声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第二个阶段是隋唐二代,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出现了佛教诸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佛教由盛转衰的阶段。

盛极反衰,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冲突中不断互补融合。

宋代之际它与儒教,道教融合,形成了一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

隋唐它与中国传统儒学,老庄等思想相互结合,产生了诸多新的佛教宗派,如最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禅宗。

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的传入首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统国家之一,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了长期的接触和磨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土文化的强大吸纳力使佛教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而使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融合和繁荣。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文化,最早传到中国是汉代(公元1世纪)时期。

当时,汉武帝废黜百家,推崇佛教,命令国内贵族士人和外来僧侣进行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输,于是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进入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佛教得到了许多中国皇帝的大力支持,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二、佛教在中土文化中的融合和传承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发现佛教的观念可以和自己的文化传统相容合,于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土文化的影响和吸收。

在语言上,佛教的汉译文本有许多取材于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让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使佛教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得以本土化。

在思想上,佛教的外来文化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佛教的教义和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渐趋完善和融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在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许多重要城市建立了大型佛寺和塔庙,佛教刻经楼和佛像造像等造型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由于佛教强调的智慧和宽容,很多华夏文化之外的民族和传统文化也因此得以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原有文化相融合。

总之,“佛教中土化、中华化”的发展历程,使佛教以中国特色的面貌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如今的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进而推动佛教文化生生不息的蓬勃发展。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西汉未年开始传入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主要流传的是,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第二章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

第二章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

大乘(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 小乘(Hinayana,音读‚希那衍那‛)。 区别: 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 大乘则追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认为任何人均可通过六波罗蜜来 求得解脱。
20
2、佛教的东传: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B.C2)有“博士弟子景 卢 受 大 月 支 王 使 伊 存 口 授 《 浮 屠 经 》” ――《三国志· 魏志· 东夷传》 汉明帝异母弟楚王刘英“更喜黄老学,为 浮屠斋戒祭祀”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 ①无明 [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 ②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 ③识 [入胎、在胎、出胎后的识别] ④名色[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⑤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⑥触[反应] ⑦受[苦乐等感受] ⑧爱 [贪爱、欲望] ⑨取 [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如杀生、偷盗、邪淫,或妄语、 恶口]⑩有[善恶业的存在] ⑾生 ⑿老死 无明为缘引起行;行为缘引起识
29
一念三千

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 天台大师谓:吾人一念贪欲心起即落在地狱法界 ;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饿鬼法界;一念愚痴心 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 修罗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 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厌离心起,即落 在声闻法界;一念因缘心起,即落在缘觉法界; 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萨法界;一念平等 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圆 融相摄,成百法界。
11
大足六道轮回
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轮盘右上方刻有 偈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 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轮盘右下方刻有一 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 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一、佛教中国化的条件和途径
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传播主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 动力 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 (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制约和融摄
(一)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动力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法华经》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 法华经》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从文化本体论上指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就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佛教的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出世殊胜的佛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 中国化”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这“中国化”就其适用 范围表现为: 范围表现为: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必须适应众生的根机而随开方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故前者是 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 本、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究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演出了中国佛教二千年的一幕幕悲喜 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 剧。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可视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三)受教俗关系之制约
一个宗教的存亡, 一个宗教的存亡,视其是否能够与社会产生密切的 关系,并且也能够有效地解答修道者的宗教问题。 关系,并且也能够有效地解答修道者的宗教问题。 中国封建政治和儒教的基础是农耕宗法制社会。 中国封建政治和儒教的基础是农耕宗法制社会。佛 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得不受到中国世俗社会 和世俗文化的影响: 和世俗文化的影响: 在宗教思想上,受中国哲学思维直观性、简易性、 在宗教思想上,受中国哲学思维直观性、简易性、 整体性之影响,遂有传译讲习中的“格义” 整体性之影响,遂有传译讲习中的“格义”,用中 国思想文化解释佛教概念,和创宗立说中的“ 国思想文化解释佛教概念,和创宗立说中的“判 以及在此体系指导下的编撰、印刻佛典; 教”,以及在此体系指导下的编撰、印刻佛典; 在宗教经济上,受农耕社会之影响, 在宗教经济上,受农耕社会之影响,原来的乞食制 转化为自主的寺院经济, 转化为自主的寺院经济,有农禅并重之丛林制度产 生; 在宗教组织上,受宗法制度之影响, 在宗教组织上,受宗法制度之影响,有传法世系之 延续,并反映在对佛教历史的重视; 延续,并反映在对佛教历史的重视; 在宗教生活上,受入世功利性的民俗之影响, 在宗教生活上,受入世功利性的民俗之影响,遂有 为国行香”的官寺之产生, “为国行香”的官寺之产生,和重现世利益和死后 生活之经忏礼仪的盛行。 生活之经忏礼仪的盛行。
(二)受教教关系之制约
在世俗政权对佛教的制约背后,每每矗立着儒教的阴影,早 在世俗政权对佛教的制约背后,每每矗立着儒教的阴影, 期的夷夏之辨、危国论等民族问题、政教问题转为名教问题、 期的夷夏之辨、危国论等民族问题、政教问题转为名教问题、 白黑论、神灭论等更为深层的问题。 白黑论、神灭论等更为深层的问题。儒教作为一种不健全的 国教,其自身兴衰起伏,通过国家政权的作用, 国教,其自身兴衰起伏,通过国家政权的作用,而制约着佛 教的发展: 教的发展经济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同国家的关系。 佛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同国家的关系。 二千年封建国家处于周期性的统一─解体─分裂─ 二千年封建国家处于周期性的统一─解体─分裂─ 再统一的振荡之中,佛教的发展亦相应呈起伏状态: 再统一的振荡之中,佛教的发展亦相应呈起伏状态: 在解体、分裂时期,佛教长足发展, 在解体、分裂时期,佛教长足发展,但往往走向畸 导致“灭佛”事件; 型,导致“灭佛”事件; 在强盛、统一的王朝,政教关系祥和正常, 在强盛、统一的王朝,政教关系祥和正常,佛教保 持适度发展; 持适度发展; 在外族入主或中原王朝文弱时期, 在外族入主或中原王朝文弱时期,对佛教较多地限 钳制,佛教处于萎缩状态。 制、钳制,佛教处于萎缩状态。 中国佛教史上的“僧官制” 度牒制” 中国佛教史上的“僧官制”和“度牒制”,表明佛 教从未凌驾于王权之上, 教从未凌驾于王权之上,而是处于王权的有效控制 之下,区别只在于这种控制的强弱程度。 之下,区别只在于这种控制的强弱程度。就佛教的 圆融、和平的宗教性格而言, 圆融、和平的宗教性格而言,佛教只有在政教分离 的格局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的格局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背后机制端在儒教。只要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背后机制端在儒教。 儒教作为政教合一体制中的国教, 儒教作为政教合一体制中的国教,即使它处于名实不符的地 儒佛之间就只能是一场不对等的竞赛。 位,儒佛之间就只能是一场不对等的竞赛。佛教真正自由的 发展,只有在儒教退出国教地位之后才有可能。 发展,只有在儒教退出国教地位之后才有可能。
在儒教失落时期, 在儒教失落时期,佛教填补了儒教留下的精神真 得到广泛发展; 空,得到广泛发展; 在儒教重建时期,佛道儒三教鼎立, 在儒教重建时期,佛道儒三教鼎立,由于儒教作 为一种宗教所具有的排他性,在中国历史上长达 为一种宗教所具有的排他性, 一千多年的三教关系争论, 一千多年的三教关系争论,反映了儒教企图独霸 精神世界的领导地位和佛教为求得自己生存空间 的努力; 的努力; 在儒教一统时期,佛道二教皆匍伏在儒教之下, 在儒教一统时期,佛道二教皆匍伏在儒教之下, 佛教日益失去自己的主体地位。 佛教日益失去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三重制约因素
佛教在中国时兴时衰的曲折起伏,受到三 佛教在中国时兴时衰的曲折起伏, 种关系的制约:第一, 种关系的制约:第一,佛教与专制王权间 的政教关系;第二, 的政教关系;第二,佛教与国教儒教间的 教教关系;第三, 教教关系;第三,佛教与宗法制社会的教 俗关系。佛教能在中国得到传播, 俗关系。佛教能在中国得到传播,表明中 国社会需要佛教。 国社会需要佛教。至于中国社会对佛教的 迎拒和改造,取决于高踞社会之上的王权 迎拒和改造, 和国教,那么问题就简化为王权、 和国教,那么问题就简化为王权、国教和 佛教三者如何保持动态平衡。 佛教三者如何保持动态平衡。当相对的平 衡状态被打破时, 衡状态被打破时,三者就会用各自的方式 以达到新的平衡。 以达到新的平衡。
(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中国社会政治、
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重智慧、 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重智慧、重 解脱实践的出世性佛教能弥补中国思想、中国宗教之不足。 解脱实践的出世性佛教能弥补中国思想、中国宗教之不足。这是佛教能 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传播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传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佛教在中国以何种形态发 则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展,则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作为一个异己的外来宗教, 作为一个异己的外来宗教,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过程中付出了 相应代价而站稳了脚跟。作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应代价而站稳了脚跟。作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超越 了中国本土儒道二教的弱点而承担起发展深化中国宗教的历史使命。 了中国本土儒道二教的弱点而承担起发展深化中国宗教的历史使命。 早在佛教如日中天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 早在佛教如日中天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就指出“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危机。 中,就指出“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危机。由此提 出佛教“主体性”与佛教“中国化”的关系问题。从真俗二谛论角度看, 出佛教“主体性”与佛教“中国化”的关系问题。从真俗二谛论角度看, 保持佛教的“主体性” 为佛教存在的根源性问题;而佛教“中国化” 保持佛教的“主体性”,为佛教存在的根源性问题;而佛教“中国化”, 则为佛教在中国世俗社会的传播及双方互动的关系问题。 中国化” 则为佛教在中国世俗社会的传播及双方互动的关系问题。“中国化”是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手段, 化中国”才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目的。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手段,“化中国”才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目的。“化 中国” 中国化”是真与俗、实与权的辩证统一, 中国”与“中国化”是真与俗、实与权的辩证统一,真不离俗而不退堕 为俗,实应兼权而不依附于权。在这一过程中, 为俗,实应兼权而不依附于权。在这一过程中,佛教获得了中国的表现 形式,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因佛教的加盟而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形式,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因佛教的加盟而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因此,中国佛教史首先是佛法在中国弘传的历史,是灵与肉、 因此,中国佛教史首先是佛法在中国弘传的历史,是灵与肉、精神与物 法性与无明此消彼长的心路历程。 欲、法性与无明此消彼长的心路历程。其次才是作为世俗层面的中国文 化重要内容的演进史。而中国佛教徒经常面临着的, 谈真则逆俗, 化重要内容的演进史。而中国佛教徒经常面临着的,是“谈真则逆俗, 顺俗则违真” 僧肇: 肇论·物不迁论》 之两难困局。 顺俗则违真”(僧肇:《肇论·物不迁论》)之两难困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