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九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练26世界经济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评估检测九 含答案 精品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九)第九单元(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丁·张伯伦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导致当时国际局势恶化的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主义B.第一次世界大战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D.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解析】选D。
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各国的经济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不断膨胀,积极对外扩张,造成国际局势恶化,D正确。
2.(2017·洛阳模拟)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 )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解析】选A。
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能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在当时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形势下,美国的措施会加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故A正确。
3.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 842到25 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 000至17 000人。
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 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B.经济大危机波及到美国的知识界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解析】选C。
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政府的移民政策,而非欧洲知识难民涌入的原因,A错误;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知识界的影响,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B错误;罗斯福政府将美国本土的一些就业岗位让给欧洲知识难民,可见其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C正确;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D错误。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九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练24 从“
课练24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及二战后的经济改革[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2.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1卢布的1/13000。
这从侧面反映出( )A.当时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C.当时以物易物,市场贸易被取消 D.西方国家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4.(2017·福建福州质检)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5.(2017·黑龙江大庆质检)“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6.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27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件45张 精品
(
)
5.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结 合表格信息,下列四个选项中错误的是 ( )
时间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国民收入平均 年增长率 7.8% 5.7% 4.3%
解析: “国家计委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结合苏联当时 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说明计划经济对当时苏联经济造成严重 破坏。答案:B
[系统归纳教材]
1.把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 3 个阶段
(1)1918~1921 年,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 (2)1921 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
工业总产值平均 年增长率 8.5% 7.4% 4.4%
A.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解析
6.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 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 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 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 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阶段 两种经济模式的 形成 十月革命后,苏 俄先后探索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 大林逐渐废除新 经济政策,形成 了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两种经济模式的 调整 二战后,斯大林 体制的弊端日益 暴露,社会主义 国家开始进行改 革,但是都没有 突破斯大林体制 的束缚,均以失 败告终 两种经济模式的 新变化 苏联改革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证明了 斯大林体制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走上了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开创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 局面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
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 业和运输业 ) 。对列宁来说 ,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 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 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 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 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 的崩溃 , 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 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 移民国家——美国 , 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 , 先 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典题例证】
1.1933 年8 月 , 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
经济统制论》写道 :“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 , 不
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
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 (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 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 证明了斯大林模
式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 十月革命至 20 世纪 30 年代 : 资本主义国家继续 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 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 爆发 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故D错误。
2.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
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
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 无论如何 ) 也不能用
‘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对布哈林的话
理解正确的是 ( )
[推荐学习]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测9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
周测9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德国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德国经济崩溃.经济危机后英国经济有所恢复.苏联成功渡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
如:对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上述现象表明( )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B.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C.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D.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8.1918年列宁指出:“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格罗兹内和巴库为俄国重要产油区),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开始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C.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设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俄经济9.蒋经国在苏俄(联)求学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买东西。
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
”据此日记内容可知,当时苏俄(联)经济领域( )①部分恢复私有制②允许商品贸易③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④禁止私人贸易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④10.(2017·云南昆明质检)某国经济政策规定:“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需要 B.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 D.推进福利国家形成11.(2017·江苏南通二调)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这种情况下建成的。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45分钟85分)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非选择题2小题,共37分。
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5年2考)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它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结合所学,‚非常态‛指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爆发,‚动员时的群众心理‛指战时一系列非常措施,故A符合题意。
2.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农业集体化政策D.提倡种植玉米【解析】选B。
‚十月革命四周年‛是1921年,结合材料信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判断此时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取消了余粮收集制,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B正确。
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后,曾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
这些人对待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与下面哪种观点类似( )A.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C.无产阶级应以暴力方式反对军事共产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斗争【解析】选B。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45分钟85分)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非选择题2小题,共37分。
考点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5年2考)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这种享乐消费观(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原因之一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解析】选A。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等过度消费方式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
2.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解析】选D。
据材料5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正确。
3.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解析】选C。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虽信奉“自由放任”政策,但也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措施以应对危机,胡佛的这一做法带有先导和启迪性质,为后来罗斯福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
胡佛的做法既指出了美国摆脱危机,走向复兴的方向,也使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走向终结。
故C正确。
4.1930年6月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全程训练 第九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练23 含答案
课练23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率为2%,而工厂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
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所拥有。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不公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 B.这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诱因C.这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D.反映美国消费市场出现问题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这种思考和讨论主要是因为( )A.对凯恩斯主义的怀疑 B.受苏联实力壮大的影响C.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3.“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
他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就当时罗斯福采用这一方式的意义,时人评价说“和总统在一起待一个小时以后,叫我把钉子当饭吃我都吃得下去!”可见,“炉边谈话”( )A.有助于提高民众信心 B.根除了民众生活压力C.扩展了市场消费潜力 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4.(2017·沈阳模拟)1931年9月至1932年7月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
其中,英国在1932年实行保护关税和帝国优惠制,德国在1933年实施闭关自守计划。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下各国采取的正常行动 B.是损害世界贸易的保护主义措施C.说明自由主义经济已经严重过时 D.这是对美国经济政策的有力报复5.1933年罗斯福政府批准了《房产主再放款法》,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城市小房主,帮其赎回抵押的房屋,后又通过《房产主贷款法》(1934年)和《国家住宅法》给小房主提供小额修房贷款,并使部分市民可以租到房价低廉的住宅。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九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练25 战后资本主义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九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练25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九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练25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九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练25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练25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宜春二模)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体制代替古典金本位体制,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
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C.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D.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2.(2017·甘肃河西五市第二次联考)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
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
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A.大国霸权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3.在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中,60%是以美元结算的,各国的外汇储备差不多60%也是美元,连索马里海盗也要美元做赎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时作业22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课时作业22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8·十堰高三摸底)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此次危机( )A.导致美国走向了法西斯专政道路B.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C.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的结果D.从英国开始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并未走向法西斯专政道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放任而非干预经济政策的结果,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次危机从美国而非从英国开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2.(2018·玉林高三诊断)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
这说明胡佛政府( )A.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B.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C.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D.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解析:由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和“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可以分析出胡佛政府是想把企业的自由与道德力量相结合来缓解危机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适合罗斯福新政的;C项“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与“邻居互助计划”不符;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材料中也没体现。
答案:B3.(2018·南昌高三阶段验收)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
这一观点( )A.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B.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C.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D.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解析:材料“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可知,佛利民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时作业2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
课时作业2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黄冈高三评估)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该规定(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C.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解析:根据“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俄加强了对社会物资的控制,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正确;A、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胜利,不利于激发工农的生产积极性,B错误。
答案:C2.(2018·沧州高三期中)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
……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
”这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前期,在征收粮食税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沿用了以前的方法,强制征收粮食税,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行政和司法弊端,深深伤害了农民的感情,甚至使他们的生存状况臻于绝望境地,C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排除B。
“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一9.21Word版含答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45分钟85分)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非选择题2小题,共37分。
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5年2考)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它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结合所学,“非常态”指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爆发,“动员时的群众心理”指战时一系列非常措施,故A符合题意。
2.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农业集体化政策D.提倡种植玉米【解析】选B。
“十月革命四周年”是1921年,结合材料信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判断此时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取消了余粮收集制,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B正确。
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后,曾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
这些人对待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与下面哪种观点类似( )A.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C.无产阶级应以暴力方式反对军事共产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斗争【解析】选B。
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可以得出材料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故B正确。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跟踪演练·强化提升9.22Word版含答
跟踪演练·强化提升【高考真题】1.(2016·海南单科·T2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解析】选A。
通过表格数据变化可以看到,三国都呈现增长的是服务业的比重,也就是第三产业,所以A正确;农业虽然都出现比重降低的趋势,但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衰退,B不符合实际;三国的发展事实表明,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不是产业结构失衡,C不正确;D不符合史实。
2.(2015·重庆文综·T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C.立即对日本宣战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解析】选D。
材料中罗斯福提交的议案就是他的改革方案,在获得国会批准之后开始实施。
罗斯福把实施新政的紧迫性放到国家遭遇入侵时需要迅速发动战争的高度来认识,以此敦促国会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故D正确。
A、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活动,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
B本身是错误的选项,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理解,排除。
3.(2014·海南单科·T20)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故D错误。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作业3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课时作业3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1页]一、选择题1.(2017·武汉高三统考)1917年《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一文中,列宁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食垄断”的思想在后来的政策中体现为“粮食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完全是出于战时的需要,早在战前就有这种想法C.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照搬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粮食垄断”在后来政策里体现为“余粮收集制”,A项排除。
材料的意思是指加强政府的垄断,时间出现在1917年,可见B项正确。
C项“照搬”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正确途径”,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答案:B2.(2017·佛山高三质量评估)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
”其意在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特色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彻底失败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特色,因此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答案:A3.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 D.农业集体化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可知,“某项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目问的是后来实施的,故A项错误;为了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农民不满和反抗,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体制正式确立于1936年,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特点,使苏联迅速强大,当时没有引发不满和反抗,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为进行工业建设而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解决农民的不满和反抗,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练26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双基达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只要我们大家都能消除对德国工业统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欧洲联合的最大障碍也就消除了。
唯一的办法是,把德国工业从战败国被歧视的地位中解脱出来,把法国的工业与德国的工业都放在同一起点上。
”此观点导致了( )
A.欧共体的成立 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C.欧元的诞生 D.欧洲联盟的成立
2.(2017·烟台二模)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如下图所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实力下降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C.一体化进程推动欧洲经济发展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崩溃
3.(2017·苏锡常镇二模)有学者认为,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烦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欧盟( )
A.尚未建成集体决策机制 B.制度缺陷不能应对危机
C.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 D.存在利益多元化的矛盾
4.(2017·株洲一模)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
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
于是英国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
这表明英国( )
A.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B.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5.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获得统一后,国内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德国将会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的国家”,亦即,德国将成为西欧的德国,而不是试图将西欧变成德国的西欧。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
A.西欧各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B.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C.美国霸权地位遭到严重削弱 D.近现代法德间的冲突及影响
6.如图是发表于西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 )
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忧
B.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
C.显示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D.表明欧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7.某区域经济组织的宗旨: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
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该组织(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B.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C.较好地实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开始改变由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8.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这个主题下的重要议题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APEC作用的表述最全面和准确的是,有利于( )
A.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C.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D.巩固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9.随着世界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1992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10亿多美元。
1997年,他又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使东南亚经济一夜之间回到起飞前。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
D.经济全球化威胁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10.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11.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WTO)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已于2014年1月24日启动,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 B.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
C.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 D.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12.拉德哈克瑞什南在《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全球性,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欧美的民族国家是当今全球化的主导者
B.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C.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
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
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
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际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
材料二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
第一个时代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我称其为全球化1.0版本……全球化1.0版本讲述的是国家和实力的故事。
当时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一国的实力及其应用形式……在这一时期,受到宗教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影响(或两者的结合),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壁垒,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
第二个时代或可称为全球化的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中间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正是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的诞生和成熟,各国之间有充分的商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