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分层定义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多元化评价方式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多元化评价方式研究报告摘要: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长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
采用个体案例实践法,通过切身实践研究方案,记录研究成果及过程性材料,总结整理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掌握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了解多元化评价的重点意义。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教师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新,学生自身也得到了鼓励与肯定。
一研究课题的定义及背景:1.1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在作用发挥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1.2多元化评价的定义: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
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
各能力素质定义及行为等级标准
各能力素质定义及行为等级标准精品文档能力素质库本文将探讨几个能力素质,这些素质对于职场中的成功非常重要。
这些素质包括任务分配能力、影响力、积极性、项目管理能力、关系网建立和专业研究能力。
任务分配能力任务分配能力是指将任务分配给合适的人员,并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这需要一个领导者有足够的洞察力,能够识别出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人员。
此外,领导者还需要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影响力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力量。
在职场中,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一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要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积极性积极性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
在职场中,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要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一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激励能力,并且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组织项目的能力。
在职场中,项目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一个人在项目中取得成功。
要提高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一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要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和资源。
关系网建立关系网建立是指一个人能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
在职场中,关系网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要提高自己的关系网建立能力,一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要能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专业研究能力专业研究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不断研究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职场中,专业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一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并且要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和支持的能力。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简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
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
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
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冰山模型的素质层级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分层教学理论实践(3篇)
第1篇摘要:分层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它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首先阐述了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分层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分层教学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1. 个体差异性理论个体差异性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分层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 教学目标理论教学目标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适应性。
分层教学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层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达到自己层次目标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内容的分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
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提高层次的学生,注重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发展层次的学生,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等;对于提高层次的学生,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发展层次的学生,采用项目式、问题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评价方式的分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提高层次的学生,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发展层次的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提升。
4. 教学资源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品质分层管理制度
品质分层管理制度一、品质分层管理的概念品质分层管理是指将品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工和管理,以逐级提升品质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它包括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三个层次。
战略层主要负责确定品质方针、目标和整体规划,战术层主要负责具体的品质管理工作,操作层主要负责实施品质管理活动。
品质分层管理既注重各层次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也体现了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要求和重点的关注。
二、品质分层管理的原则1. 顶层设计原则:品质分层管理制度的设计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托,与企业战略规划相协调。
2. 分层负责原则:各层次的管理责任要清晰分工,上下层之间明确权责关系。
3. 过程导向原则:注重品质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强化全员参与。
4. 持续改进原则:不断完善和改进品质分层管理制度,追求卓越品质。
5. 数据驱动原则:注重数据分析和管理,依据数据决策。
三、品质分层管理的具体步骤品质分层管理主要包括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三个层次的管理。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层次的具体步骤。
1. 战略层管理步骤(1)确定品质方针和目标:根据企业战略规划,明确品质战略目标和相关方针。
(2)制定品质管理规划:结合企业整体规划,确定各项品质管理任务和计划。
(3)分配资源和权责:明确品质管理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和资源投入,明确各级品质管理责任。
(4)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品质绩效评价体系,对品质目标的达成进行考核和激励。
2. 战术层管理步骤(1)制定品质管理程序:依据战略层的指导,将品质目标具体化为品质管理程序和标准。
(2)培训和教育:对员工进行品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提高员工品质意识和能力。
(3)建立品质管理体系: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品质管理体系,包括品质控制计划、品质保证计划等。
(4)实施品质评价和审核:对各项品质管理活动进行周期性评价和审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操作层管理步骤(1)设立品质目标:将上级确定的品质目标具体细化到各个生产、工艺环节,制定具体品质目标。
4-人员素质测评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人员测评包括:素质测评、能力测评和绩效评估。
素质:是指个体在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
它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素质的构成:是指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
个体素质一般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大类。
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健康状况总和。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与事业成功的生理基础。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人格素质、文化素质等。
心理素质是个体发展与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素质测评:通过科学手段和方法,对人员素质及功能行为(外在表现)进行定量描述(数据形式呈现)和评鉴的过程。
(物质测量是用直接的方法,人员素质测量则有间接的方法)。
素质测评的功能:1、甄别和评定功能(最直接,最基础的功能);2、诊断和反馈功能;3、预测和激励功能。
.绩效:是指工作主体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取得的业绩、成效、效果、效率和效益。
(具有客观性、效果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绩效评估: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对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本职工作或履行职务的质量、数量、效率、效益等绩效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人事活动。
绩效评估包括考核和评价两个环节,二者相互依存。
绩效评估的作用:1、为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供依据;2、为薪酬管理提供依据;3、为人员培训提供方向;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绩效评估的目的:1.确认员工个体的绩效品质 2.确认相同岗位或同一能级的员工间的绩效差异 3.试图找出影响业绩因素和提高方法。
绩效分析方法:1.产品分析法2.时间分析法3.经济分析法4.事故分析法5.相关分析法6.比较分析法人员测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社会各类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倾向、发展潜力、工作技能及绩效,实施测量和评价的管理活动。
(人员测评方法即测量与评鉴)所谓测量,即依据一定的法则将人的各项素质要素衡量成一具体数字,从而用数字方式对人的素质进行描述。
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成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结合我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探讨分层教学的成果。
二、分层教学实践过程1. 分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1)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2)根据摸底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优秀)、B层(中等)、C层(后进)。
(3)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 分层教学实施过程(1)A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
教师通过引入趣味性、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B层教学: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主。
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布置适量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C层教学:以辅导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教师通过耐心讲解、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层教学评价(1)定期对学生进行分层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分层教学的效果。
(2)教师根据分层测试结果,调整分层教学策略。
(3)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
三、分层教学实践成果1. 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通过分层教学,学生在各个层次的学习中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A层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B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2. 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分层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得到关注和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参与,积极回答问题,提高了课堂氛围。
HAY(合益)关于素质及其应用介绍
什么是素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
素质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 系列不同素质的组合。 素质模型一定是针对特定的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内而设计的。不同的公司, 因为它们组织结构、业务模式、所处行业等方面迥异,所以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 可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公司,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素质模型也会发生 变化。 素质模型的形式非常简单易懂,通常由 4-6 个素质组成,并且是与工作绩效 最相关的那些素质。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素质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判断并发 现员工绩效好坏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 从而成为指导员工改进并提高绩效的基点。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既然素质是解释员工绩效好坏的核心原因,那 么对企业而言, 对每个素质进行分级界定,就可以正确地反映企业对从事不同工 作性质与内容的任职者的素质要求以及工作绩效目标的差异;对于个体而言,素 质分级也能够为员工选择合适的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避免出现“高能低就”的
3/7
错配现象。这就对员工本人规划职业生涯具有现实上的指导意义。换句话说,员 工可以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坐标选择自己在企业中的进入起点以及职业发展 路径。 或许对于一个刚毕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而言,在企业内最初只能 谋得一个人事助理的职位,仅仅从事一些信息统计、档案管理、文件起草等等之 类的工作, 但是如果企业对人力资源系统人员所需要的素质进行了合理的分级界 定的话, 那么这位本科生只要依据企业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那么最 终成为企业该领域内的专家也将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也有很多企业的素质模型中的素质并没有进行分层。可能的形式是每 个素质中有许多行为指标来描述这个素质。这样的素质模型,往往更多地运用在 人员的测评和考核方面, 应用在人员发展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话, 就会略显不足。 不管素质模型所采取的形式如何,它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定是针对性的。针对特定的组织、岗位或角色。 与绩效直接相关。我们常常可以随口罗列出来几十个素质,但是哪些与 岗位或者组织的绩效最相关呢?素质模型就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 素质模型中的素质一定是可以被观察到,而且可以被测量的。否则,设 计出来的素质模型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素质分层定义
素质名称及分级定义1、成就导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企图和行为,或在工作中设定高标准与高要求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一级:把本职工作做好。
二级:主动建立更高标准,改善业绩。
三级:设立有难度、挑战性目标。
四级:明知有风险,仍一往向前。
2、演绎思维能力: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用新方法/新角度看待事物。
一级:懂得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级:可分辨出基本关系。
三级:可分辨出多重关系。
四级:作出复杂的计划或分析。
3、归纳思维能力:把许多不相关的片段、事件归纳成有机的整体,创造出新方法看待事物。
一级:能运用基本规则,对事物的基本规律有认识。
二级:可看出类比关系,总结规律。
三级:能把复杂的数据、情况澄清。
四级:创造出新的概念看待新事物。
4、服务精神: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行事。
一级:在工作职责范围内,主动跟踪事情的解决过程。
二级:与客户保持沟通,随时为客户服务。
三级:采取行动,设法为客户解决问题。
四级:指出客户的潜在需求,有长远的服务意识。
5、培养人才:具有长期培养人才的特点,动机是对“人”。
一级:对别人表示正向期待,并提供示范或指导。
二级:能提供解决难题的帮助并解释原因。
三级:常常鼓励他人,并有意识提供培训机会。
四级:制定长期培训或指导计划。
6、监控能力:设立严格的行为标准并指派人去完成之,动机是对“工作”。
一级:按照工作标准监控别人。
二级:在工作标准下,设立目标。
三级:建立相关制度、流程,保持过程的可见性。
四级:利用权威和个人魅力,是被监督人主动对工作复责任。
7、灵活性:在必要的时候改变策略、方法或放弃原定目标,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公司大目标。
一级:认同灵活性的必要。
二级:有意识的改变原来的做法。
三级:采取一定的战术,达到目的。
四级:采取特别的战略,达到大目标。
8、影响能力:为特定目的,采用影响策略或战术,并有具体行动。
一级:采用单项行动去说服别人。
二级:采用多项行动去说服别人。
三级:能利用其它力量去迂回影响别人,达到目的。
能力素质模型(最全面的)
认识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方法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是国际上公认的能力素质方法的创始人。
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文中,他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
并进一步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
因此,他强调要离开被实践证明无法成立的理论假设和主观判断,回归现实,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他把这种发现的,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能力素质运动的开端。
以麦克里兰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测评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成功。
而且,上述测评方法通常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较低阶层人士不尽公平。
同时,他们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领导”、“影响能力”等一些可称为能力素质的东西。
小组又进一步将其明确定义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让我们引用“冰山”来说明能力素质的特点,能力素质这座“冰山”是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的“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人格特质”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的。
知识技能等明显、突出并且容易衡量,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机会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因素,它们难以捕捉,不宜测量。
可是如果不去挖掘这些因素,无异于舍本逐末。
【HR知识】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
胜任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的那些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一个详细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应包括如下三个要素:胜任特征名称、胜任特征描述和行为指标等级的操作性说明。
素质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在他的一篇名为“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胜任力素质模型图intelligence”文章中首次提出。
他在文章中指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提出:素质在个体特质中扮演深层且持久的角色,而且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及担任重任时的行为表现。
此后海叶(Hay)集团提出了与职位相对应的胜任素质模型即冰山模型(图1),该模型对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定义:①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事实型或经验型的信息;②技能,指个体能够有效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③社会角色,即个体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气质和风格;④自我形象,指个体对自身状态感知能力,它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风格,与人交往的特点以及对自我角色合理定位等的认识;⑤品质,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等是个体表现的一贯反应,如性格内外向、不同的气质类型等;⑥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内驱力,如成就动机强烈的人会持续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达到。
该模型显示居于冰山上面的知识、技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埋藏在冰山下面的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动机等才是预测个体未来绩效的重要因素。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doc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
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手段可以得以保证和提高,在社会和企业的日常安全活动中(宣传、教育、管理等),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和保证。
而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以及情感、认知、意志等,则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这是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下面主要探讨人的安全意识及人的安全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一、人的安全意识怎么才是一个合格的、具有现代安全意识的人呢?最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具备现代人应有的安全意识。
这些意识包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事故严重、灾害频繁的风险意识;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行为规范、技术优先的科学意识;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
人的安全意识是人所处时空安全感的定位和认知,人的安全意识受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而人的心理是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综合反映。
人在劳动时的心理,有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这三种心理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
感觉和知觉是初级的认识过程。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和语言密切联系,是人所特有的认识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或体验,这就是情感。
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不仅认识事物,产生情感,还要采取行动,人们这种有意识地反作用于现实的活动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中下定决心、制定计划和克服困难等内部心理活动称为意志。
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它们虽然彼此区别。
但又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三个不同方面。
情感、意志随认识而产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同时,也必然影响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因此,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为目的,需要研究劳动过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情绪。
新课标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一)
新课标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一)近年来,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新课标的实施也影响了我们语文教育界的改革。
新课标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新课本《语文园地》作为新课标的一部分,更是注重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新课本《语文园地》推出了分层次的学习任务单,内容涵盖语文习惯养成、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三个维度。
下面我们将结合部分内容谈谈这些任务单。
首先是语文习惯养成的学习任务单,其中涉及的习惯包括“用心读书”、“独立分析思考”、“反思自评提高”等。
在这个任务单中,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例如,其中一个题目要求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自己总结其中的关键词,并在文章后面进行标注,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
接下来是语文知识的学习任务单,其中涉及的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思维方法等。
其中,语法部分更注重语法知识的认知和实践,比如在一篇短文中找出出现的全部连接词,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词汇部分则更注重词汇运用和记忆,例如让学生背诵某一篇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并尝试运用。
思维方法部分则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比如要求学生将一篇文章进行提炼归纳,增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最后是语文能力的学习任务单,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在语文实际运用中的能力。
其中,写作能力是这个部分中的重点,从提高作文结构到加强作文语言的使用等多个层面,全面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此外,还有阅读理解和口语交际等能力训练。
新课本《语文园地》的学习任务单,不仅注重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也注重了语文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学习和练习,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来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提高方向。
这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深远的作用。
部分素质分级定义范例
三级
人际敏感性
1、对由阶层、教育、职业和价值观等造成的个体差异,持理解和包容的客观态度,尊重 并容许差异及个性化表现的存在。
2、能够将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人。 3、能够通过主语及表情、语气、肢体等非言语信息,准确判断和体认他人,对他人的性 格、情绪、需要等有敏锐的直觉和认知。
四级
社会适应性
二级
积极面对当前机遇与问题: 1、在事情变得被动前行动。 2、意识到并能根据当前的机遇行事。 3、在被问及或受到指示之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迅速采取行动解决当前问题。
三级
引发别人的行动: 1、通过有效运用认可、支持、再分工等形式建立人们主动性的信心。 2、帮助个人查明其自身并不明确的行为需要,包括主动引导客户的需要。 3、促使个人和团体不坐等指示,积极开始行动。
主动学习: 1、有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持续寻求并利用各方面的学习机会; 2、个人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计划,以加强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素养; 3、掌握多种渠道学习和交流的方法,通过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评估各种学习内容及方式的
有效性,提升学习的效率。
博学创新: 1、具备博学和钻研精神,能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于知识保持同步发展; 2、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工具或技术,并运
1、对人际压力有良好的承受力和应对能力; 2、能够针对不同情境和不同交往对象,灵活使用多种人际技巧和方式,以适应复杂的人 际环境。
3、了解在正式的组织架构外的未言明的驱动力或约束力,采取行动争取关键人物的认同。
范例2、关系建立
定义:指能创立一个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个网络对于信息搜集、分享以及完成工作目标有用。
一些常见的胜任素质
• 学习能力 • 团队合作 • 主动性 • 思维能力 • 坚韧性 • 成就导向 • 人际交往
素质分层定义
素质分层定义1、成就导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企图和行为,或在工作中设定高标准与高要求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一级:把本职工作做好;二级:主动建立更高标准,改善业绩;三级:设立有难度、挑战性目标;四级:明知有风险,仍一往向前;2、服务精神: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行事。
一级:在工作职责范围内,主动跟踪事情的解决过程;二级:与客户保持沟通,随时为客户服务;三级:采取行动,设法为客户解决问题;四级:指出客户的潜在需求,有长远的服务意识;3、培养人才:具有长期培养人才的特点,动机是对“人”。
一级:对别人表示正向期待,并提供示范或指导;二级:能提供解决难题的帮助并解释原因;三级:常常鼓励他人,并有意识提供培训机会;四级:制定长期培训或指导计划;4、监控能力:设立严格的行为标准并指派人去完成之,动机是对“工作”。
一级:按照工作标准监控别人;二级:在工作标准下,设立目标;三级:建立相关制度、流程,保持过程的可见性;四级:利用权威和个人魅力,使被监督人主动对工作负责任;5、灵活性:在必要的时候改变策略、方法或放弃原定目标,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公司大目标。
一级:认同灵活性的必要;二级:有意识的改变原来的做法;三级:采取一定的战术,达到目的;四级:采取特别的战略,达到大目标;6、影响能力:指个人通过说服或者各种手段影响别人使其支持或者采纳自己的观点。
一级:采用单项行动去说服别人;二级:采用多项行动去说服别人;三级:能利用其它力量去迂回影响别人,达到目的;四级:采取特殊的策略,去影响别人,达到目的;7、收集信息:努力获取有关事情或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常所说的市场敏感性就包括收集信息的成分。
一级:喜欢收集信息作一定的分析;二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亲自调查,深入挖掘;三级:不停留在表面,能够深入考察当前事情的情形及发生的原因,必要时作出系统的做研究;四级:有广泛而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及手段,持续获取针对性的信息,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8、主动性:在工作中不惜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前预计到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的采取行动,从而创造机会或者避免问题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分层定义
1、成就导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企图和行为,或在工作中设定高标准与高要求挑战自我,
追求卓越。
一级:把本职工作做好;
二级:主动建立更高标准,改善业绩;
三级:设立有难度、挑战性目标;
四级:明知有风险,仍一往向前;
2、服务精神: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行事。
一级:在工作职责范围内,主动跟踪事情的解决过程;
二级:与客户保持沟通,随时为客户服务;
三级:采取行动,设法为客户解决问题;
四级:指出客户的潜在需求,有长远的服务意识;
3、培养人才:具有长期培养人才的特点,动机是对“人”。
一级:对别人表示正向期待,并提供示范或指导;
二级:能提供解决难题的帮助并解释原因;
三级:常常鼓励他人,并有意识提供培训机会;
四级:制定长期培训或指导计划;
4、监控能力:设立严格的行为标准并指派人去完成之,动机是对“工作”。
一级:按照工作标准监控别人;
二级:在工作标准下,设立目标;
三级:建立相关制度、流程,保持过程的可见性;
四级:利用权威和个人魅力,使被监督人主动对工作负责任;
5、灵活性:在必要的时候改变策略、方法或放弃原定目标,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公司
大目标。
一级:认同灵活性的必要;
二级:有意识的改变原来的做法;
三级:采取一定的战术,达到目的;
四级:采取特别的战略,达到大目标;
6、影响能力:指个人通过说服或者各种手段影响别人使其支持或者采纳自己的观点。
一级:采用单项行动去说服别人;
二级:采用多项行动去说服别人;
三级:能利用其它力量去迂回影响别人,达到目的;
四级:采取特殊的策略,去影响别人,达到目的;
7、收集信息:努力获取有关事情或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常所说的市
场敏感性就包括收集信息的成分。
一级:喜欢收集信息作一定的分析;
二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亲自调查,深入挖掘;
三级:不停留在表面,能够深入考察当前事情的情形及发生的原因,必要时作出系统的做研究;
四级:有广泛而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及手段,持续获取针对性的信息,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8、主动性:在工作中不惜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前预计到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的采
取行动,从而创造机会或者避免问题发生。
一级:不能提前计划或思考问题,直到问题发生后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二级:自觉投入更多的努力去从事工作;
三级:及时发现某种机遇或问题,并快速作出行动;
四级:提前行动,以便创造机会或者避免问题发生;
9、诚实正直:行为与价值观一致,在与自己坚信的人生信条及价值观相冲突时能坚持正义。
一级:坦诚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过程;
二级:采取的行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或公司原则;
三级:碰到为难或阻力时,仍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或公司原则;
四级:虽然有一定的风险或大损失,仍坚持价值观或公司原则;
10、人际理解能力:在别人没有直接用语言的情况下,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感受怎样。
一级:理解内容;
二级:理解情感及内容;
三级:理解意义;
四级:理解深层含义;
11、关系建立:工作中能主动建立人际关系。
一级:在工作中,主动接触别人,建立融洽关系;
二级:与工作伙伴或外部人员建立社交关系;
三级:与工作伙伴或外部人员建立个人友谊;
四级:与工作伙伴或外部人员建立坚固的个人友谊;
12、自信:对象是自己,敢于冒险接受任务或敢于提出与上级有权势的人
不同的意见。
一级:独立自主完成工作;
二级:对自我能力颇为自信;
三级:主动选择挑战或困难,有挑战上级或权威的信心;
四级:敢于冒险,选择特别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13、团队领导:团队领导指担任团队或其他群体的领导者角色的意图含有想要领导
他人的意思。
一级:及时、经常的陈述计划和目标,控制时间分配;
二级:以公平和平等的态度运用正式的职权和权力;
三级:确保他人接受领导者的任务、目标、计划、语调、政策等,树立模范、以身作则
四级:能够提出令人折服的远见,激发人们对团队使命的认同热情和承诺;
14、团队合作精神:强调溶入团队,作为团体的一员。
一级:认同成为团队一员,主动融入团队;
二级:主动维护团队利益;
三级:鼓励他人融入团队;
四级:建立团队精神;
15、坚韧性:在艰苦的条件下,仍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一级:承担责任;
二级:敢于承担责任,总结经验,学习改善方法;
三级:承受不断的打击,仍能够保持乐观态度;
四级:承受不断的打击,仍能够保持乐观,并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16、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擅长组织管理和安排各种活动,以及协调参加活动中人的人际关
系的能力。
一级:在有制度保证的情况下,组织或协调例行的大型活动或生产;
二级:制定计划组织或协调例行的大型活动或生产;
三级:分解计划,监督计划的执行临时性大型活动或生产;
四级:善于使用权力与规则令人服从和执行,并激励周边力量主动参与;
17、沟通能力:能较为准确和顺畅的表达想法、传递信息,使他人理解与接受自己的观点;一级:愿意倾听,能听出别人倾诉的含义或情感
二级:能创造一个气氛,鼓励别人倾诉,表达想法;
三级:能预测他人的反应,并提前做准备;
四级:搭建沟通平台,通过机制建设确保沟通渠道的顺畅。
;
18、组织意识:对组织的政治和结构非常敏感,理解组织中的非成文约定。
一级:对组织的政治和结构感觉迟钝,即使在组织中很长时间也难于理解组织中的非成文约定,也不会自觉地调整的行为以适应组织的要求;
二级:对组织的政治和结构感觉不够敏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理解组织中的非成文约定,会在压力下被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级:对组织的政治和结构比较敏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组织中的非成文约定,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组织的要求;
四级:对组织的政治和结构非常敏感,能够很快理解组织中的非成文约定,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组织的要求。
19、创新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善于想出多种新方法、新主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一级:借鉴新方法、新主意,不断改善品质或工作效率;
二级:在借鉴的基础上,尝试新颖的做法或不同的想法,不断改善效率或品质;
三级:利用独特的创新来改善工作;
四级:创造的新方法、新主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20、战略思维:对宏观政策和目标的理解以及设计。
一级:对组织的战略感觉迟钝,不能理解组织战略,也不会自觉地调整的行为以适应组织的战略要求;
二级:理解组织整体战略规划和目标,能够从组织整体战略出发,判断行动措施的合理性和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及时的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级:时刻保持工作重点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明确影响战略执行的关键成功因素;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和执行战略时,考虑长期发展,而不仅关注近期收益
四级:能评估各种战略选择的利弊,制定能够符合组织愿景和长期目标的组织战略规划;根
据战略执行情况灵活地调整策略,以保证组织的持续发展
21、学习能力:是指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地获取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并对获取的
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从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一级:自己会留意最新信息,更新技能;
二级:表现出探索新事物,取得当前领域之外的知识;
三级:主动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获得新知识与技能;
四级:建立网络或系统,快速获取最新概念、知识与技能;
22、关注细节:关注事实和细节,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既考虑到全局,又深入了解关键细
节。
一级:考虑问题不全面,做事情粗枝大叶;
二级:学习并掌握各种可以提升和改进细节的方法,努力做到更好;
三级:工作作风严谨务实,有强烈地寻求事实依据的倾向,当与现实情况较大冲突时,愿意看到并尊重事实;
四级:既考虑到全局,又深入了解关键细节,确保计划的严密性。
在细节的完美和目标的实现之间取得较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