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古诗三首》导学案万伏山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本节课将学习以下内容:•了解《古诗三首》这一经典古诗的内容与意境。
•掌握该古诗里的常见词汇和诗歌韵律等。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预习任务1.翻阅教材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查找《古诗三首》的原文。
2.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
3.记录《古诗三首》中的生僻词和相关考点知识点。
4.通过理解、背诵和应用,深入领会这首古诗的含义和韵律。
正文1. 《古诗三首》原文原文如下:“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耿耿寒泉夜入来。
水晶帘幕望平野,月在青天影在波。
这里会有高人,不问姓名自唐宋。
二十年前奏大雅,音尘绕梁三日长。
“绝句”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古诗三首》内容与意境《古诗三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和李白并称“李杜”。
这首诗包含了《望岳》、《登高》和《绝句》三首,共132个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望岳》描绘了作者在巍峨高山前仰望,远山如黛,壮阔而壮美,启示了人们心灵中追求卓越、高峰的精神追求。
《登高》通过描写自然风景、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神话传说、传统文化和时代意义的思考,寄托了其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厚感悟和抒发。
《绝句》则短小精干、意境深远,通过对两个短小的画面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人间的无常,以及对故乡的怀旧之情。
三首诗均有极高的诗歌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国内外广泛传播的优秀文学遗产。
3. 《古诗三首》的常见词汇和诗歌韵律等•《望岳》:1.“岱宗”:泰山的别称。
2.“齐鲁”:山东的古地名,因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重合而得名。
3.“阴阳”:指太极图中的两极,男女两性、阴阳之分的哲学概念。
4.五绝,韵脚为“了晓”。
•《登高》:1.“猿啸哀”:猿猴发出的凄厉声音。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郑卫星【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1、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课堂六环节一、“导”——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不少于13分钟)(一)、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然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古诗三首》导学案
1、《古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课件)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课件)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闯关一:解诗题,知作者:(课件)望洞庭:洞庭湖:刘禹锡:闯关二:抓字眼,明诗意。
(课件)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和:秋月:潭面:遥望:翠:青螺: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课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闯关三:多诵读,悟诗情: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①《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
这首诗描写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②从《望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我可以想象出洞庭山水的秀美。
③让我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达标检测:1、《望洞庭》中的“________”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
“_________”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_________”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
诗人通过恰当的___________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
2、“能不忆江南?”通过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___________与怀念,同时与___________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导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
2. 难点: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2)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
(2)邀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其他同学欣赏并评价。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三首》的形式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体验古代诗歌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明确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朗诵等环节,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或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古诗三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导学案,这是我们学
习古诗词的基础。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下课题:古诗三首导
学案(第一课时)。
2.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哪些古诗词?它们是哪朝哪代
的诗人创作的?这些古诗词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古诗三首
1.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古诗,然后跟读一遍,注意发音
和语调。
2. 老师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自己默写这首诗,然后请一位同
学站起来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会读的
音节,可以举手请教。
3. 接下来,老师会逐句解析这首诗的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讲。
4. 分析完毕后,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和意境。
5.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三、课堂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请同学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
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和
讨论。
3. 最后,请同学们将今天学到的古诗默写在作业本上,巩固记忆。
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难点: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的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我会读。
()()()()()浪淘沙九曲天涯莺啼酒旗2. 我会写。
huáng hé wàn lǐ shā rú qū组词:()()()()()()()3. 重点字讲解。
淘: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淘”的右半部分“匋”要写得紧凑,撇和竖弯钩要舒展。
涯: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涯”的右半部分“厂”要写得稍扁,“圭”的两个“土”字大小一致。
4. 多音字。
()曲()5. 解词义。
浪淘沙:;天涯:;二、合作探究1. 了解课文背景。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了解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通读古诗,理清脉络。
(1)每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 思考:(1)每首古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古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句诗中“等闲”是什么意思?诗人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景色的?5. 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特色。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依次推举发言人汇报小组成果。
(1)朗诵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对古诗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品味古诗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1)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含蓄的表达。
(2)对比三首古诗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批注法:在阅读古诗时,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比较法:对比三首古诗,分析它们在内容、形式和情感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自主理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完善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四)体会情感1、思考每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3、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体会。
(五)分析写作手法1、观察三首古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等来表达情感的?(六)拓展延伸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成一篇短文。
2、收集其他与这三首古诗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七)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首古诗?2、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古诗的诗意和情感?3、对于古诗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八)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古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3. 学习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掌握朗读和书写。
【课前准备】1.绘声绘色的朗读《古诗三首》;2.书写、背诵古诗;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古代文学。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三首》,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二、导读课文【15分钟】1.导读课文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或PPT等工具,呈现课文《古诗三首》。
教师用抒情的口吻给学生讲述《古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深意。
2.背景知识讲解学生通过上一学期学习,已经了解到古代文学的背景,可以谈谈《古诗三首》的作者和古代的文化背景。
1.品味诗句根据教师朗读的《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1)第一首诗《蝉》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诗中的“嗚嗚”反复出现,给读者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
请问大家,白居易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2)第二首诗《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很短,只有四个句子,在几句简单的词语之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思念和孤独之情。
请大家思考一下,李白思念的是谁?(3)第三首诗《早梅》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诗中写道:“雪里已知春信至,黄鹂又啼花外枝。
”请问大家,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境?2.背诵古诗请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朗读《古诗三首》,感受其中的诗意和情感,然后大声跟随朗读几遍,尝试背诵整首诗。
四、知识点拓展【15分钟】1.默写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PPT上写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然后打开幻灯片供学生记忆并默写。
2.咏诵《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参考教师的朗读,亲自咏诵《古诗三首》,发挥自己的情感来朗读或背诵。
欣赏与欣赏,通过韵律美享受美的感受。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寒食
风景飞花东风御柳斜
风俗日暮传蜡烛五侯家家家禁火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
叠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中秋节望月怀远
思亲之情
教后反思
1、从传统习俗导入,让学生明白学习要点。
2、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的任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小学语文课时导学案《古诗三首》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时
第3课
设计者
学习任务
收集古代的民风民俗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学生能体会传统习俗。
4、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学习《寒食》、《十五夜望月》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绘诗景。
(3)品诗境、悟诗情。
(4)诵古诗、感意境。
学生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借织布来排遣思念的愁苦,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愁苦到了极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这两首诗的内容与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展现的是具有特色的民俗画面,内容并不难,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再结合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就更好理解了。但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加入了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6、古诗三首导学案
16、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探究】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画出并识记生字词。
在读准基础上通过出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节奏感,达到上口、入耳。
2、再读古诗,解诗意。
通过看注释提示、插图、查阅字(词)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把握古诗大意,逐句理解诗意。
【师生合探】1、前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竹子,说一说,石灰、竹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夏日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石灰吗?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精彩展示】1、各组长把本组错司写到黑板上。
2、课文内容展示。
3、指导朗读及背诵。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课堂检测】1、看拼音、写字词。
Fen shao qing bai jian jing qian chui wan zao( ) ( ) ()()Ren jie gui xiong deng xian fen shen sui gu( ) ( ) ( ) ( )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意思: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
意思: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意思:【拓展】选一首你喜欢的诗,把诗中描述的内容用自己话写一篇日记。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一、课前展示1.曹操(155—220),字孟德,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
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
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
2.陶渊明(365—427),字,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朝代)遗世独立的大诗人。
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
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又出任彭泽令。
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
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就离职回乡。
这年,他41岁。
以后就没有做官,死时63岁。
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等。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其诗朴素、自然,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
3.《古诗十九首》是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阅读感悟一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题1.给加点字注音涉.江()遗.(wâi)还顾..(huán gù)2.解释下列词语遗:赠送。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终老: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同心:问题探究: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故乡爱人的忧伤的思念之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诗人想采芙蓉这种美好的花朵送给故乡爱人来表达思念,但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实现愿望,虽然两个人心心相通,但恐怕异地相思,“忧伤以终老”。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重难点: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
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仞、岳”两个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岳”这个字。
2.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3.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4.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5.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课堂导学:1.预习三部曲:(1)认真听古诗范读,熟悉古诗。
(2)了解陆游的生平,根据陆游生平自制陆游生平时间轴。
(3)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能自己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2.预习自测:(1)你能画出陆游生平时间轴吗?陆游2岁时金兵占领北宋首都汴梁,北宋灭亡,陆游随着父亲一路逃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2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取得第一名,但是却被奸臣秦桧所害,仕途不畅。
46岁时入蜀西南,投身军旅生活,立志报效祖国。
64岁时被罢免回山阴老家。
68岁时写下了千古绝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85岁时写下了绝笔诗《示儿》,至死心中仍不忘国家统一......(2)借助古诗的课下注释,能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合作探究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训练检测一、诗中的“河”指____________,“岳”指___________。
“三万里”言河之_______,“五千仞”言岳之_______。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遗民泪尽________,南望_______又一年。
(1)补充句子。
(2)对“遗民”理解正确的是()A.感到遗憾的人民。
B.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3)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延伸1.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搜集陆游的诗,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
《古诗三首》导学案(2)
2.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圈画本课的生字。
(1)同桌互相读一读,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要互相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说一说哪些生字比较难记,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3.汇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2)多音字“将”还读jiānɡ,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1.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如“但使”“飞将”“教”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感情。
2.教师可以出示多篇边塞诗歌,进行对比教学,讲“明月”引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讲到“关、边关”,引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怀念良将李广,而想到当前的将军在干什么,而引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意。
5.同桌互相评议,说一说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提出恰当的建议。
教师强调易错笔顺,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古诗,揭示新课(用时:7分钟)
1.背诵《出塞》《凉州词》,教师谈话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配乐范读诗歌《夏日绝句》。
3.介绍李清照。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2.掌握边塞诗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谈话:我们今天要学王昌龄的《出塞》。(板书课题)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古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6、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教材分析:本课是精读课文,编排了《石灰吟》《竹石》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人借石灰来抒写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
诗歌铿锵有力,气势坦荡,特别是从中表现出的崇高品德,深深地感动着后人。
《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写的。
本诗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夏日绝句》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名作。
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默《石灰吟》写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3.学会“锤、凿、焚”3个字。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锤、凿、焚”3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知识链接: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用自己的方式把古诗《石灰吟》读通读顺。
2.我会查字典。
“凿”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锤”的右边“垂”的笔顺是,给“锤”换掉偏旁可成为、,可分别组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亦、宜”等 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 13 个字。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意。 (1)说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
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5)大声朗读诗句。
2.学生在想象画面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师
2.小组交流理解诗意:结合注释、 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结
利用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在组内交流 合古诗插图来进行想象。
古诗的大意,最后在全班交流诗意。
物。
(1)小组里交流、圈画诗中描写的景
(2)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 物。
(1)自学。
6.(1)结合注释自学古诗。 (2)小组里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读
(2)小组交流。
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用自己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诗句的理
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这 解。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介绍相关资料后,教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 尤其是写作背景。
的字音,识记“镜、未、磨、遥、银、 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把古
盘”的字形。汇报学习生字的好方 诗读熟,读出节奏和韵律,为
法。读好多音字“磨”,在本课读 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mó,组词为磨刀、磨练。
2.检查预习生字时,可以采
3.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 用形近字的区分法:如,未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1、《古诗词三首》学科:语文主备人芦老师班级四年级姓名组别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我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我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预习任务:1、释题,简介背景。
2、学会重点生字词。
能正确读写。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结合插图,根据注解逐句说说诗意。
4、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1、释题,简介背景。
2、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3、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1、比一比,再组词。
闲 ( ) 厌()亭()闭()庆()亨()2、默写《独坐敬亭山》。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独坐敬亭山》的诗人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诗得前两句烘托了诗人心灵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叫河中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反馈—拓展延伸”五环教学学案课题《古诗三首》主备:万伏山审核:李富强、岳艳艳、任幸学习目标:1.会写“锤、凿、焚”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千磨万击”等词语,有感情的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结合问下字词注解正确理解古诗的深刻含义,2.感受古诗的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学习难点:精读品读课文,体会诗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字词积累一、看拼音,写词语。
正确的读音。
焚.烧()开凿.()铁锤.()等闲.()破岩.(y )坚劲.(j )任.尔(r )千磨万击(mïmî)为鬼雄(wãi wâi)粉骨碎身(cuìsuì)项羽(yǔrǔ)还坚劲(huán hái)浑不怕(hún hïng)三、默写三首古诗并朗读三首古诗画出重音与停顿。
合作探究一、走进作者- 1 - / 5㈠《石灰吟》于谦:(1398-1457)字,号。
族。
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家和家,。
永乐进士。
有《》。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宣德时,官至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大理寺少卿。
代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加少保。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并称“”。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fú)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
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的思想及的高尚情操。
㈡《竹石》郑燮(zhângxiâ) (1693—1765)字,号。
又号,(今江苏)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中国代家,家,家。
秀才、举人、进士。
客居扬州,以为生。
为“”之一,其、、世称“”,擅画。
“竹石”,指。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
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㈢《夏日绝句》李清照(1084-1155),人,自号。
代著名女词人,派代表。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
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以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早期生活优越,十八岁时她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住在汴京,生活幸福。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
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境遇更是孤苦。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代表作有《》、《》、《》等。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杰出的文学大家。
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最优秀的一个。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
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比肩,历史上与并称“济南二安”。
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第三课时交流展示一、理解下列字词。
㈠《石灰吟》⒈吟:。
⒉千锤万凿: ,。
是手法。
⒊焚烧:、。
⒋若等闲:。
若,。
等闲,,。
⒌浑:、。
⒍浑不怕:。
⒎清白:语,表面上是指,实际含义是指。
㈡《竹石》⒈竹石:。
⒉咬定:,。
⒉立根:,。
⒋原:。
⒌破岩”。
⒍磨:。
⒎坚劲:⒏任:。
⒐尔:。
⒑任尔:。
㈢《夏日绝句》⒈人杰:。
、、是“人杰”。
⒉亦:。
⒉鬼雄:。
屈原《》:“,。
”- 2 - / 5⒊项羽:,,。
,,。
⒋思:。
第四课时点拨反馈:理解诗意:㈠《石灰吟》⒈“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
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
㈡《竹石》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意思是:,。
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思是:,;,,,。
㈢《夏日绝句》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第五课时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石灰吟》⒈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都,。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
“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出,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立志要做的人。
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的颜色作比较。
⒉“,。
”这两句后两句借石灰之口,借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要不惜一切代价,不畏艰难险阻,保持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求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
表达出作者的追求。
⒊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表现了他、、的精神,只要将。
⒋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写出了它,却又保持着。
而于谦呢,他也像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坚决。
同时,作者也借石灰来,写出了。
⒌《石灰吟》这首诗真实、形象地描写了、,又经过,然后的全过程。
借来抒写那种、、的意志和节操。
⒍《石灰吟》的作者是代的。
吟是。
诗人用的写法,表面上写,通过对石头不畏“”和“”,即使“”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实际上是拿自喻,说明自己,即使,也要。
表达作者的精神以的追求(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⒎什么事托物言志?- 3 - /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之“”上。
于是,这个“”便具有了,成为作者的、或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借助于这个具体之“”,表达得、、、更富有。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泥土”常用于抒发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的精神。
⒏托物言志,是。
通过对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等手法。
⒐本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本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例如“,”。
二、《竹石》⒈郑燮笔下的竹子,生长在之中。
青山赋予它的形象,“破岩”形容。
写出了它扎根的。
⒉这两句诗作者把竹子,用“咬”字歌颂竹子。
前两句说竹子扎根,根基,洋溢着诗人的之情。
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直接抒怀,表达作者和。
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这一角度,再次赞美了岩竹与精神。
这既是诗人的写照,又表现了他的人生境界,常被后世用来形容,以及的风格。
后两句是对竹子的的精神的赞美。
同时也隐喻了作者自己。
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一首诗,是为题咏《》而作。
这首诗歌咏的竹子,不是,而是生长在之中。
前两句写。
这里用“”“”和“”,既是实写,也是暗喻。
后两句写竹子的。
“磨”,。
“坚劲”,。
“任”,。
“尔”,。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也指,写竹子坚韧,就是写。
诗人用“”“”“”“”这些拟人的和有力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竹子在、的境遇中、的精神,抒写了诗人自己、的和。
⒌这首古诗体现了竹石的哪些品质?借赞美竹石的、说明做人要,不能。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风骨凌然,塑造了一个,的的形象。
⒍《竹石》的作者是朝的。
诗人用的方法,赞颂了岩竹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借赞美岩石的,说明做人要,不能。
三、石灰吟》和《竹石》两首诗对比学习㈠《石灰吟》和《竹石》两首诗在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⒈《石灰吟》和《竹石》都用了手法。
⒉《石灰吟》是运用了的手法,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品质。
是淡看危险应对磨难的心,《竹石》叙述了的景象,赞颂了竹子, 的精神。
是,表达了作者、、的正直高尚的品格,表现的是应对困难的心。
三、《夏日绝句》㈠你知道成语词典中有哪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吗?⒈。
⒉。
㈡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 4 - / 5“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无愧于“”之名。
㈢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⒈这首诗诗人想到了一个重大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怎样死?诗的开头就作了明确回答“,。
”不论是生是死,都应该、。
诗的后两句,用一个“”字转写,特别赞扬他“”的的气概。
诗人正是借“”来批判南宋统治者的、的可鄙行径;寄寓、的之情⒉《夏日绝句》这首诗采用的写法是,借赞颂的,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
⒊《夏日绝句》的作者是的,采用了表现手法,诗人用了个典故分别是①;②。
赞颂,讽刺了,表达了诗人。
拓展延伸:一、想一想写一写。
⒈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父母常用李绅《悯农》中的诗句教育我们:⒉李强每天只知道玩,心思不在学习上,老师会用诗句劝他:⒊我们要感激母亲,报答母亲的恩情时,常常会说:二、判断对错。
⒈《石灰吟》一诗中,作者以石灰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⒉《竹石》是郑板桥写的一首咏物诗。
()⒊《夏日绝句》这首诗鲜明地提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三、根据诗意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⒈任.尔东西南北风。
()A、任务 B、任凭⒉要留清白..在人间。
()A、高尚的节操;B、干净、没有污染。
⒊生当作人杰.。
A、豪杰;B、杰出;⒋石灰吟.。
()A、呻吟、吟诵;B、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四、读古诗按要求做题。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⒈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⑴欲:;⑵作;⑶复恐:;⑷临发:;⒉读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诗意:离家来洛阳已经很久了,今天又看见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家信,千言万语怎么说得清楚?信的人临走,我又把贴好的信打开,生怕下笔匆匆,丢了什么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5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