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生命意志的冲动方式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
美学原理什么是美学: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因此他建议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这么新的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原理;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深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一现实生活中;荷迦兹着有美的分析,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孟子:全面继承孔子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仁”变“修身“为”养气“突出”人性“的作用在美的观点上提出”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理论中研究自然美的特点郭熙林泉高致第一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自然创造中如何产生美但是在生产中的产品斌不是一切都是美的;美的产生: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第二章社会美美的存在形式都是根源于实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重在内容:“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第三章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1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优美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3使人在怡静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第四章形式美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主要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高级形式●什么事形式美法则再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应用这些法则答: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义:1、研究和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 ,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应用方法: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1、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为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2、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创造中既要遵循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生搬硬套某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不同,灵活运用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艺术美;第五章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反对机械模仿自然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理解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第六章意境与传神传神——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第七章优美与崇高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形式上的特征表现: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优美表现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明水秀莺歌燕舞夕阳西下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一张不可阻遏的强大气势表现:粗狂激荡刚健雄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名词: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着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2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3 、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4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5 、实验美学: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6 、直觉: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7 、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8 、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9 、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10、悲剧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13、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4、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15、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有意味的形式”;17、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或情感要领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18、意向: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人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19、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20、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21、灵感: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2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37.丑: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9.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论述题:1 、论为什么美符合生活的常识,确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答: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⑴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悲也有喜,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在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确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学是生活;⑵“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有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第二句的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2 、深入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99 -102答: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3 、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答: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⑵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黄山的“猴子观海”;4 、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答: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6 、论优美的特征: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
尼采美学思想述评
尼采美学思想述评尼采的美学思想述评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哲学家、美学家,他的思想对存在主义影响深远。
尽管尼采的哲学著作大多由片段的格言和警句汇成,但其中却饱含着浓厚的哲学内涵,体现出他深刻而独特的思想体系。
在尼采的美学思想中,他以唯意志论为基础,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的观点,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美学思想基于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由表象所遮蔽的世界中,而艺术正是揭示这个世界真相的重要手段。
在尼采看来,艺术不是“生命意志”的“清洗剂”,而是“权力意志”的“兴奋剂”。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具有强烈情感和冲动性的力量,能够唤醒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和体验。
尼采对于艺术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认为艺术应该是表现人类意志和内在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他看来,艺术并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于现实之外的领域,而是应该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他认为,艺术应该成为一种力量,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尼采对于美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美学和艺术的重新定义。
他将美学从一种纯粹的理论领域带入了人类生活的实践领域,强调了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尼采看来,美学应该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者学科。
尼采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存在主义美学中,尼采的思想被发挥到了极致。
存在主义美学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经验,认为美学应该成为一种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探索和表达。
在存在主义美学家看来,人类只有在自由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美学中,尼采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许多当代美学家认为,尼采的思想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的真实状态,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尼采的美学思想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尼采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
上编 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00504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00504《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3.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4.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得来的有关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联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的艺术意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什么是视觉艺术
什么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
视觉艺术突显感受方式,其实就是造型艺术。
视觉艺术具有材料多样,形态丰富的特点,它用木、泥、铜、布等各种材料,主要表现三维的立体形态,既使是平面的两维绘画作品,也往往会通过色调变化和透视表现等而营造三维效果;同时,视觉艺术还具有静态、凝固的特点,是某一时间断面上凝固的审美客体。
往往静止的视觉艺术样态会表现运动的艺术效果。
除了国画、油画、版画、摄影等大类别,其它如漆画、粉画、速写、根雕、木雕、剪纸等,均具备以上艺术特征。
美术与视觉艺术有什么关系?美术又称为:①造型艺术②空间艺术③视觉艺术。
①造型艺术②空间艺术③视觉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美术是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创造出的具有和占有空间形态的视觉艺术。
因此,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
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造型性。
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静止的,美术家通过人物形象或情景形象的表现,解决事物的发展、人物内心的变化和静态的艺术形象之间的矛盾,选择延续运动着的事物发展总链条环节中的形象的典型瞬间加以明确地表现,引起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所以“瞬间性”是美术反映生活的又一个鲜明特征。
美有标准吗?“读图时代”的视觉冲击以下现象反映了什么?美吗?合理吗?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观才是健康的?美术与视觉艺术的关系是什么?视觉艺术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展开欣赏?在视觉艺术欣赏中我们应该从中获得哪些教益?问题: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是中国画的“六法”与“传神”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
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皆;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摹写是也。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般表现哪些题材?▪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般有哪些表现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大致经历?问题:中国山水画作画的一般步骤?什么是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是视觉艺术欣赏的重要内容。
艺术概论视觉艺术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视觉艺术名词解释一、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和艺术表达来呈现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以图像和形态为基本元素,通过色彩、线条、形状、质感等艺术语言来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二、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特定表现方式和方法,包括色彩、线条、形状、质感、空间等元素。
这些元素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和情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三、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艺术家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和技巧来呈现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思想感情的过程。
它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表现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使观众产生共鸣和审美体验。
四、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创作所塑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它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意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审美体验和思想感情的物化形式,是观众感知和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
五、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创作技巧。
不同的艺术家和流派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六、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一群有着共同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的艺术家所形成的团体或派别。
不同的艺术流派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它们反映了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创作活动和思想倾向。
七、艺术史艺术史是研究艺术发展历程的学科,它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流派、风格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艺术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艺术史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八、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它通过对作品的主题、形式、技巧、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批评对于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和理解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的本质(1)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视觉艺术的本质与内涵
视觉艺术的本质与内涵摘要:艺术抽象,就其作为广义的理论范畴来说,是指与“艺术具象”相对应的,对自然对象的色彩、形状、空间、运动等进行概括、抽样、重组的艺术加工方式,它与人类某种基本的认知能力相联系。
艺术抽象可以使艺术创作离开自然的表皮、深入到自然的本质之中,不是简单地复写自然,而是在内心熔铸感官印象、探索“宇宙性的规律”,在艺术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内在的联系。
理解艺术抽象的结构与特征对于我们更充分、更深入地理解视觉艺术的本质与内涵不无裨益。
关键词:视觉艺术;抽象;艺术意志;移情冲动;抽象冲动近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人类更充分地认识自身、了解心理——生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帮助,代写论文也促使一些艺术家、美学家从新的视角寻找视觉艺术美的规律。
西方最早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抽象形式美问题的大约是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例如英国画家荷加兹,他认为“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就在于引导视觉去追逐无限的多样性。
英国经验主义者所开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为后来谷鲁斯、立普斯、里格尔包括沃林格的内省的心理学研究作了铺垫。
谷鲁斯认为艺术创造和欣赏与人类的游戏活动一样,都是“自由的活动”,但是在审美活动中,这种“自由的活动”表现为一种“内摹仿”。
他指出凡是知觉都以摹仿为基础,例如眼睛看见圆形就摹仿它作圆周运动,但这种摹仿基本上还是属于一种外摹仿,审美的摹仿应是一种“内摹仿”,即内在心灵的运动。
对称或匀衡等某种形式特征适于我们对称均衡的身体,而引起内在感官的摹仿,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时真正的摹仿不能实现,所以他只能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摹仿的愉快,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欣赏。
谷鲁斯的“内模仿”说不仅要依赖主体的知觉运动,还要依赖主体的记忆和经验,大体遵循着“由物及我”的过程。
和谷鲁斯不同,立普斯认为审美的摹仿是一种移情作用的摹仿.它不同于“出于意志的摹仿”,而应是一种摆脱了利害关系、功利因素的无意识的纯粹的审美关照,应该把器官感觉从审美关照中加以排除。
什么是视觉艺术
什么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的艺术形式,它借助视觉元素和艺术手法,传递出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创作意图,触动观者的感受和思考。
视觉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影像艺术等各种形式,旨在通过形象、色彩、线条、质感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视觉上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在视觉艺术中,绘画是最基础的艺术形式之一。
绘画通过画笔、颜料和画布等工具,将艺术家的创作想法转化为作品,表达出艺术家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绘画能够凭借着色彩的运用、线条的组合、形象的表现等技法,打动观者的感官和情感,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除了绘画,雕塑也是一种常见的视觉艺术形式。
雕塑通过物质的塑造和艺术家的构思,塑造出空间中的三维形体,展现出一种具体而又抽象的艺术形象。
雕塑既可以是实体的、具体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是虚拟的、现代的装置艺术。
雕塑不仅仅是物质的塑造,更是对空间、质地和观者关系的思考与表达,将观者带入一个独特的视觉环境。
另外,摄影是一种以光影和影像为媒介的视觉艺术形式。
摄影以镜头捕捉到的现实影像为基础,通过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传递出摄影师所表达的情感和见解。
摄影能够通过冻结瞬间、追逐光影、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让观者重新审视平凡的世界,发现其中的美与意义。
影像艺术则是将影像、声音、表演等不同媒介相结合的一种全方位的视觉艺术形式。
影像艺术通过电影、视频、装置等形式,将观者引入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空间。
影像艺术追求着对于影像语言的创新和挑战,将观者的感官和情感置于感官的极限位置,让观者在视觉和听觉交织的世界里体验到超越常规的情感共鸣。
视觉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以及它对于艺术家和观者的共同展开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通过视觉艺术,艺术家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形象和影像,与观者进行无声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而观者则可以在欣赏和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瞬间,启发智慧的火花,拓展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视觉艺术的魅力
视觉艺术的魅力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以图像、色彩、线条和形状等视觉元素为媒介,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来实现交流和共鸣。
视觉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给予他们美的享受。
首先,视觉艺术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
艺术家通过作品中的图像和色彩等元素,传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被这些情感所触动,产生共鸣。
例如,一幅表现大自然美景的画作,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宁静与和谐,引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而一幅表现战争场面的画作,则可以唤起观众对战争的悲痛和反思。
通过视觉艺术,人们可以与艺术家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共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其次,视觉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艺术家通过作品中的形象和构图等手法,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给观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对作品进行解读和理解。
不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使得作品的意义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化。
例如,一幅抽象画作可能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但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赋予作品不同的意义和解读。
通过视觉艺术,人们可以开启自己的想象力,探索艺术作品中的无限可能。
视觉艺术还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
艺术家通过对图像、色彩和形状等视觉元素的处理,创造出美的艺术形象。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被作品中的美所吸引和感染。
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感受,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
通过视觉艺术,人们可以沉浸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例如,一幅表现美丽风景的画作,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给予他们美的享受和满足。
在当今社会,视觉艺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存在于美术馆和画廊中,还出现在建筑、设计、广告和电影等领域。
视觉艺术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更体现在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启发上。
通过欣赏视觉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视觉艺术的艺术特点
视觉艺术的艺术特点一、定义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传达情感、思想和想法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和观点,同时也可以激发观者的情绪和思考。
视觉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视觉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一项重要的艺术特点。
艺术家通过选择特定的形式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主题。
形式包括线条、色彩、纹理、空间等元素的运用,而内容则是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
艺术家通过形式来传达内容,使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三、创意与个性的追求视觉艺术追求创意和个性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现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思想。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可以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手法,以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创意和个性的追求使得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情感的传递与激发视觉艺术能够传递和激发情感。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和内容来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色彩的运用、形状的构成、线条的排布等都可以引起观者的情感反应。
视觉艺术可以通过表现出的情感来传达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五、审美与美的追求视觉艺术对审美的追求是其艺术特点之一。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美的感受,通过观者的欣赏和理解来体验美。
视觉艺术中的色彩搭配、构图和比例的运用、形式的美感等都是艺术家追求美的方式。
审美和美的追求使得视觉艺术作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时代和文化的反映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反映出时代和文化的特点。
艺术家在创作中受到当代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将其内化为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分。
视觉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形式、主题和风格都是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反映,从而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富有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七、观者的参与与体验视觉艺术作品需要观者的参与与体验才能真正完整。
观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和思考,能够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产生共鸣。
什么是视觉艺术
什么是视觉艺术当我们漫步在艺术的殿堂,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一座座震撼的雕塑,或是观看一场引人入胜的电影时,我们其实正在与视觉艺术进行着亲密的接触。
那么,究竟什么是视觉艺术呢?视觉艺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视觉来传达信息、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利用各种视觉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质地、空间等,以独特的方式组合和呈现,引发观众的感知和思考。
绘画是视觉艺术中最为常见和古老的形式之一。
从史前洞穴壁画到现代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绘画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技法展现了人类无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画家们运用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描绘出他们眼中的世界、内心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不仅能够呈现出美丽的图像,还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寓意和情感,让观者产生共鸣。
雕塑则是另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
它通过对材料的雕刻、塑造和组合,创造出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作品。
无论是古典的大理石雕像,还是现代的金属雕塑,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质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雕塑家们巧妙地运用材料的特性和空间的关系,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灵魂,使其成为公共空间或艺术展馆中的亮点。
摄影作为近代兴起的视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能够瞬间捕捉现实世界中的瞬间,将其定格为永恒的图像。
摄影师通过对光线、构图和拍摄角度的把握,展现出事物的美丽、真实和独特之处。
从风景摄影到人物肖像,从纪实摄影到艺术摄影,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传达着一种情感。
而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视觉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如摄影、表演、音乐、编剧等。
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和声音,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虚拟世界。
电影导演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引导观众进入故事中,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视听上的享受,还能够引发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形式,视觉艺术还包括平面设计、插画、动画、建筑、装置艺术等众多领域。
平面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书籍封面到广告海报,从品牌标识到网页界面,都离不开平面设计师的创意和构思。
视觉艺术的含义 潘诺夫斯基读后感
视觉艺术的含义潘诺夫斯基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视觉艺术的含义1.定义与特点2.视觉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三、潘诺夫斯基的观点1.潘诺夫斯基对视觉艺术的解读2.潘诺夫斯基对视觉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四、读后感1.对潘诺夫斯基观点的理解2.对视觉艺术的认识的提升五、总结正文: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对视觉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最近阅读了关于视觉艺术的含义以及潘诺夫斯基读后感的文章,让我对视觉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引言、视觉艺术的含义、潘诺夫斯基的观点、读后感和总结。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视觉艺术的含义。
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来表现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立体性等特点,使观众能够在感受美的同时,产生共鸣和思考。
视觉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文学等相比,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潘诺夫斯基对视觉艺术的观点。
在文章中,潘诺夫斯基对视觉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他认为,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文化、历史和心理的反映。
潘诺夫斯基指出,视觉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往往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深层需求和欲望。
此外,他还强调了视觉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系,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背景的产物,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影响。
在阅读潘诺夫斯基的观点后,我对视觉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理论使我更加关注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思想。
受潘诺夫斯基的影响,我开始从更多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
视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潘诺夫斯基对视觉艺术的解读,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视觉艺术的认识得到了提升,也更加关注艺术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
什么是视觉艺术
什么是视觉艺术当我们提及“视觉艺术”这个词汇时,或许您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又或者是一部部震撼人心的电影画面。
但视觉艺术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且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艺术形式。
视觉艺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视觉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引发思考的艺术形式。
它借助各种视觉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空间等,以独特的方式组合和呈现,让观众能够感知和理解艺术家想要传达的内容。
绘画是视觉艺术中最为常见和古老的形式之一。
从远古时期的洞穴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杰作,再到现代的抽象绘画,绘画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画家们运用手中的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描绘出他们眼中的世界、内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和细腻的笔触,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梵高的《星夜》,用浓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表达出他内心的澎湃情感。
雕塑也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立体的形式展现艺术的魅力,让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感受。
无论是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还是现代的金属雕塑,雕塑家们通过对材料的雕琢和塑造,赋予了作品生命和灵魂。
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展现了人体的完美比例和力量之美;罗丹的《思想者》,则以沉思的姿态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摄影作为一种相对年轻的视觉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摄影师通过镜头捕捉瞬间,记录下真实的世界或者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新闻摄影让我们了解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艺术摄影则让我们看到了摄影师独特的视角和创意。
例如,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作品,以其精湛的技术和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展现出了大自然的壮美。
电影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视觉艺术。
它融合了摄影、表演、音乐、剪辑等多种元素,通过银幕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从黑白默片到如今的 3D 特效大片,电影不断地刷新着我们的视觉体验。
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经典之作,不仅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精美的画面和出色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沉浸其中,难以忘怀。
12-13秋季·艺术概论A·讲义摘要解析
第一讲艺术本质论•近百年来,一方面传统艺术不断革新、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新兴艺术不断涌现、迅疾扩张,不停地拓展自己的疆域,构建着新的艺术版图。
第一节历史上的几种艺术本质观一、摹仿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了摹仿论。
赫拉克利克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模仿鸟类歌唱而学会了唱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用系统的摹仿论解释艺术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认为艺术世界是模仿现实世界的,但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他认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床的理式,是神创造的;第二种是木匠依照床的理式所制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画家所画的床,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物理学》中谈到了“艺术模仿自然”。
•《诗学》中阐述了关于当时各种艺术共同本质的思想:“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而摹仿现实世界的文艺也是真实的。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艺术家达·芬奇,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美术的卓越代表库尔贝,都是把艺术当作自然和现实的“一面镜子”,强调“模仿”、“再现”的价值。
•但模仿论有缺陷,艺术中的想象和创造更有意义。
黑格尔在《美学》中批评了批判了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把已经存在的东西再复制一遍是多余的,那是“巧戏法”,有些画像“逼真的讨人嫌”,“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
”••摄影在19世纪开始发展后,画家对绘画区别于摄影的东西很感兴趣,绘画不能靠逼真的模拟来取胜,它的性质和创作过程比再现摹拟更重要。
•建筑和诗歌很难看作是自然的摹仿。
二、游戏论:认为艺术是不带功利的游戏活动席勒提出了游戏论,后来斯宾塞以及桑塔耶纳作了进一步发展。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感性冲动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强迫,而理性冲动又使人感到道德意志和理性法则的强迫,这两种冲动要求统一,引起一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也就是艺术冲动。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提出,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形象性。
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主体性。
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美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视觉艺术创作
视觉艺术创作视觉艺术是一门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图像、色彩、形状等元素的组合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在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艺术家需要运用自身的创造力和艺术技巧,以独特的方式对自己所见所感进行表达,同时还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从创作灵感、艺术元素和作品呈现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作灵感视觉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体验情感、思考哲学问题等来激发创作灵感。
在创作前,艺术家可以进行大量的素材收集和研究,包括收集图片、参观展览、阅读相关书籍等,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此外,与其他艺术家、创意工作者进行交流和碰撞也是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
创作灵感的不断积累和磨砺,能够让艺术家不断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创意的作品。
二、艺术元素艺术元素是组成视觉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像、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等。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元素,通过它们的组合和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图像是视觉艺术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构图和选择合适的图像元素来传递自己的观点。
色彩是视觉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形状和线条可以帮助艺术家构建作品的结构和节奏,营造出特定的视觉效果。
纹理可以为作品增添层次和质感,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
三、作品呈现视觉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创作目的和媒介,艺术家可以选择绘画、摄影、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绘画是最常见的视觉艺术创作方式,艺术家可以通过绘制平面图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摄影是通过摄影器材捕捉图像并加以编辑处理来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雕塑则是通过切割、塑造材料来营造立体的形象,给观众带来全新视觉体验。
装置艺术是将艺术品与特定的空间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视觉艺术创作的过程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发泄,也是与观众之间交流与共鸣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0 8—0 2 修回日期 :09— 3—1 20 8— 1 20 0 l 作者简介: 严智龙(9 9 , 江西九江人, 16 一) 男, 副教授 , 从事艺术实践与绘 画语言研究 。
南 昌大学学报 ( 人文 的方式 背后蕴 涵着这 个 民族 亘古 不变 的精神性 的 目标 。
第4 0卷第 3期
20 0 9年 5月
南昌大学学报( 文社会科 学版) 人
J OUR NAL OFNANC HANG U VE I Y NI RST
V 14 o 3 o. 0 N . Ma . 0 9 v2 0
视 觉 艺术 : 生命 意 志 的冲 动 方式
严 智 龙
( 南昌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 系, 江西 南昌 30 3 ) 30 1
摘
要: 特定民族群体本能性的视 觉行为或看的方式背后 蕴涵着这个 民族亘 古不变的精 神性的 目标 。把原先
的那种超凡脱俗 的愉悦和升入 天堂的感情 、 那种针对彼岸神 界所作 的紧张努力聚 集到此岸 的人 间来 , 而使世俗 从 的人生艺术化 , 类精神 中的超越凡俗 的渴求 需要得到维护 , 人 只不过应把 它导向人 的 内部 , 而形成 为艺术创造的 冲 动, 所以越界是必须的, 同时也要保持着对大地 的忠诚 , 是尼采对他 的超人所提 出的要 求, 但 这 而超人 的艺术冲动
将使无意的生命 变得有意义。 关键词 : 视觉艺术; 生命 意志; 冲动方 式
中圈分类号 : 0— 2 J 0 2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编号 :0 6— 4 8 2O )3— 19— 3 10 04 (O9 0 0 4 0
法 国当代 画家森 ・ 山方 (a zfn 有一 番对 SmSa a ) r 时代艺术 不怀好 意 的直 言 , 出 了技 术 时代 艺 术 家 道
形 式 , 成是与 哲学 和宗 教 相并 列 的人类 认识 世 界 看
此发达的状态下 ,捕捉” “ 苹果的视像能力却 大大蜕 化: 一是 “ 眼法 ” 不行 ; 是 “ 法 ” 一 丧失 。对此 二 手 逐
现象 , 笔者 拟谈一点 简单 的看 法 。
一
从 “ ’的 艺 术 反 观 哲 学 的 看 ’
价值的立场 , 在哲学上意味着是对传统主客观截然 对立 的反 映论 的世 界 观 的否 定 , 术家 看世 界 的方 艺 式与主体的意向性或精神趋 向联系在一起 , 艺术家 面前 延展 的世界就 不再是 一个纯 客观 的与主体不 相
艺术家对传统视觉方式的怀疑, 这种怀疑缘起于艺 术家精神与情感世界某种 的变革 , 新的视像表达方
的卑微和无能, 他说: ……在今 天包括我 在内, “ 没 有一个 画家有能力 画好一 个 苹果 , 能 力恰 如 其 分 有
的‘ 捉住 ’ 个苹 果 的 视像 , 们 可 以使 用 摄像 机 、 一 我 电脑 、 射 , 镭 无论它们 有多少 好处 , 多有意思 , 然而还 是不能 ‘ 捉住 ’ ” 。 … 这里 , ・ 森 山方的言下 之意是 : 前 的艺术家 能 从 画好苹果 , 而现在 , 技术 时代 的艺术 家在辅助 手段 如
解 释
“ ” 看 是一 个艺术起 源与发 展 的问题 , 看 ” 是“ 的 方式 与“ ” 绘 的方 法 问题 。“ ” 看 的问题 涉 及 艺术 家 认识 与把握 世界 的方 式 , 与 视觉 艺 术 的形 式 紧密 他 相关 。追寻 看 的问题 , 探究 视 觉 表达 的方 式 意 味着
这 里 的视觉过 程包括 两个 方面 : 是还 原 , 一 即把
二 由尼采 的生命 哲 学 引发 的 思 考
在尼采的生命哲学 中, 尼采与 1 世纪中期以来 9
流行 的黑格尔 主义背 道 而 驰 , 否定 黑 格 尔哲 学 先 他 验 的绝对 理念 的设定 , 为历史 既无 规律 可言 , 不 认 也 是一个 向着 绝 对 的理 念 目标 靠 拢 的 不 断 进 步 的 过 程, 视觉 艺术 的力量 被 尼采 归 结 为 阿波 罗 和狄 奥 尼
的看 的行 为寓含 了内在的超 越于世 俗生 活价值 的 目 的趋 向 , 而且这 种趋 向是非 个人 的和非人 格化 的 , 与
式或 “ ” 看 观察 的方 式 隐 含 了艺 术 家 的一 种 新 的 精 神姿 态 。 近代 以来 的 西方 艺术 史 和美 学思 想 领域 里 , 形 式 问题 始终是 学者 和 思想 家 们关 注 的焦点 , 以形 式 问题 为取 向的美学思 考 的实质是 寻求理解 和把握 艺
术家独 特 的认 识世界 的方 式 , 看 ” “ 的问题 由此 与 西
方近代 形式 主义 美 学 思 想传 统息 息 相 通 ,8世 纪 , 1
康德没有直接提出视觉艺术 “ 的问题 , 看” 但他的认
识 论 的哲 学和 美学思 想无疑 为后来 的形式 主义美学 论 奠定 了牢 固的知识基 础 。1 纪 中期 , 国艺术 9世 德 史 家费德 勒提 出的“ 纯视 觉 性 ” 的概 念 , 把视 觉 艺术
的形 式 , 而不仅仅 是文 学的故事 或绝对 理念 的附庸 , 其 中也表 明 了艺术 家与众 不 同的观察方 式背后 所蕴 涵 的精神性 意 向 , 一种 超 越 于模 仿 外在 世 界 的精 神 目标 。 “ 视觉 性 ” 纯 的概 念 当然 与 流行 的浪 漫 主 义 艺术 风潮有 关 , 过 , 不 强调 视觉艺 术形式创 造 的本体
自己的眼 睛从科学 理性 主义 和知识 主义 的羁 绊 中解 放出来 , 使其还原为一种原初的、 本能性 的状态, 如 果要 用“ 蔽 ” 去 这个 词 的话 , 就是 清 除 眼睛 中 的先验
的与绝对理念相关 的关系原则。在传统视觉艺术的 观察 方式 中 , 则无 处 不 在 。二是 承 认 这 种本 能性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