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2.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旧人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一、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檣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去卩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精品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该单元学习的是宋词。
从编者的意图看,本单元除了了解词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求从题材范围、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鉴赏,通过反复诵读更好地把握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因此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词风,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诗词鉴赏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堂课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学生在初中对辛弃疾的生平和诗词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词中蕴含的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赏析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2、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自制视频导入: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一代词宗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指定学生朗读。
2、点评之后出示诵读提示,然后诵读。
3、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
人教版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8、这里边的“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四、赏读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想一想有哪些句子让你难忘?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读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本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词人形象
三、品读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后回答。
2、根据本词你将通过哪一细节来点染辛弃疾的形象。
【明确】:英雄泪。这应该是一副流着热泪的英雄画像。(其他观点也可,但教师加强指导。)
3、你是由本词中的哪一句想到的。
【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他也可,但要言出有据。)
4、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词扩展成一段话表述出来,来充分感受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请一位同学表述,教师点拨。
5、请学生朗诵本词,教师进行评价。
6、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你所搜集的材料予以证明。
7、那么辛弃疾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3、完成学案中两首词的鉴赏练习。(B层次同学只完成两道题目的问题1,A层次同学全部完成)
单位:贵阳市白云区第一高级中学(原白云二中)姓名:王晓玲日期:2018、1、10
解决学生疑惑。
再次诵读
点拨
再次诵读词作
在诵读中加深认识。
拓展延伸
引导
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属豪放词,你觉得风格有无区别?
深化对豪放词的认识,学会区分不同诗人的不同词风。
板书设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借景抒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借景抒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借景抒情(“落日”、“断鸿”为比喻手法)
要求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初步方法
——知人论世
赏析诗句,归纳手法。
点拨、总结、板书
小组活动:
分组讨论词人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
完成教学难点:赏析名句,学习本词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读本词,尝试背诵
引导背诵
背诵词作
加深对词情感及手法的理解,强化背诵。
梳理词作
解答学生的疑惑
回答问题:对这首词,你还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宋朝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属于继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必修三的先秦两汉至南北朝直至唐朝的诗歌之后,安排的宋词单元,豪放词代表词作。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知识目标)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能力目标)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描写,直抒胸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一、【导学目标】1、知道辛弃疾其人,并了解其词作的背景2、学会赏析用典的抒情手法3、理解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体会他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二、【学习重点】学习用典的写法三、【学习难点】学会归纳方法,并举一反三,将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四、【学习方法】诵读涵咏点拨归纳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预学案——自主学习】(一) 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
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
辛弃疾曾亲率50 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1181年,他因受到弹劾被免职,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
直到1024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
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不久就被调离镇江前线,1207年,抑郁而殁。
2、词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二)疏通文意1.字词释义①遥岑:远山。
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
②献愁供恨:呈现;供给。
③断鸿:失群的孤雁。
断:丢失。
④登临意:心情;用意。
⑤休说:不要说。
休:不要。
⑥树犹如此:尚且⑦倩何人唤取:请求;央求。
⑧揾英雄泪:拭,擦;揩拭。
⑨堪脍: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
堪:可。
脍:名作状,把鱼肉切细。
⑩玉簪螺髻:玉簪,碧玉簪。
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比喻远山秀美。
⑪流年:流逝的年华(时光)2、参考译文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诗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在此诗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就为学习本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学生对诗词鉴赏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对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有了掌握较牢固,但是学生们对借典故抒情的艺术手法还比较陌生,而用典抒情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要着重分析与讲解。
二、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豪放派此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思念家乡为主题,上阕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阕运用典故,借典抒情。
单元要求反复吟咏,熟读成诵,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掌握用典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并体味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本词的写作背景。
理解词中典故的由来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能够熟读成诵,并深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怀。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词作让学生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典故,分析用典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词作用典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拓展比较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2分钟):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提到辛弃疾你会想到那几个词(豪放派、词人、爱国)。
2、知人论世(3分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根据对学案的预习和关键词说出你所知道的辛弃疾并介绍词作创作背景)3、整体感知(10分钟)1、以声传情,诵读感知①自由诵读(开启背景音乐)②学生诵读展示(诵读过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③视频范读(师生共同评价,学习诵读技巧,初步掌握情感)2、读后思考:你认为词作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惆怅、抑郁、悲愤)4、合作探究(15分钟)1、词人登上赏心亭看到了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物?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词人登高远望,除了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物,还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借这些历史人物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活动(学生三分钟课堂讨论,然后展示讨论成果,生生互补,教师评价补充)教师点拨(引入用典的艺术手法,并强调词中典故,说明用电艺术手法的妙处:文情隽永,含蓄深刻、以一当十)历史人物人物事件作者用意张翰鲈鱼西风,乐于归隐“休说”: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但反用其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高中语文_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艺术手法2、反复诵读,理解情感,感受形象。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对联: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豪放派词风),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内容:美芹十论,他的诗词充溢着爱国情怀)。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初读感知自由的朗读一遍全词,要求:1.读准字音2.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本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明确:上片:登临所见所感(侧重写景)下片:登临所想(侧重抒情)三、研读赏析找一找你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词句,进行鉴赏,体会一下作者的景中情,心中意。
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明确: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悲壮)。
借景抒情,意思是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登临的时间,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意境壮阔,气势雄浑,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
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能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人慷慨悲歌,潸然泪下。
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意境是阔达的,胸襟是磊落的,仰则天高,伏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奠定了雄浑苍凉的基调遥岑远目,现愁供恨,玉簪螺髻(愁、恨)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盘旋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课文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的对联。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围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泰》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走近作者文学常识填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扛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文武双全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高中语文2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英雄泪”。
然而,不管经受怎样的吹打,怎样的贬斥,对国家,对民族,辛弃疾像杜甫一样,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在他63岁时,他还高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他把“栏干
拍遍”,把爱国之歌唱响,把悲怆之声喊响。
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
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国民族的
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诵读吧!
十、作业
请以《辛弃疾啊,辛弃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板
书
设
计。
高中语文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龙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了解词作的大意。
2.品读文本,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词人的情感。
学习方法:研读品味 合作交流 探究总结课时安排:1课时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
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1.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 ) 揾.英雄泪( ) 2.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受词人的报国热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途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英雄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
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 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注意事项:1、 掌握生字读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3、 充满感情的朗读;(二) 、教师配乐范读提示:同学们勾画出不会或易读错的字词,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三) 、字音遥岑.(c6n ) 玉簪.(zdn ) 螺髻.(ji ) @卢.鱼(IU ) 堪脍.(kudi )振.英雄泪(wen )(四) 、学生朗读,找出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
提示:读出千里清秋的江远空阔,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明确:上阕:愁恨下阕:休怕羞可惜忧愁(五) 、作者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些字词连接起来的?(小组讨论,抽两位同学上来将导学案 中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明确:__________ 许汜一一谋取私利用典抒情 __ < — 刘备一一雄才大略(六)、再次诵读,体会词中那•个字最能展现作者的情感?明确: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主备人:任世前【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学习重点】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学习词的艺术手法;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预习案】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其词抒发强烈的,倾诉的悲愤,乃“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另外有奏疏、《九议》。
著有。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1.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2.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3.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辛词,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
4.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昨日春》、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
建康,即今天的市,是、、、、、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三、写作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高中语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一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注释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授课教师:雅礼中学王良教学班级雅礼 339 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鉴赏诗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空阔苍凉的意境,描述诗歌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体悟古诗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朗诵传情,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词眼提挈等等。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灵活恰当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感悟。
教师范读引导。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步骤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导入,初步感受诗意。
二、学习上片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老师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第一句鉴赏要点:气象和感受。
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第二句要点:倒装和移情。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倒装强调愁恨,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第三句要点:意象暗示和身份确认。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
第四句要点:吴钩意象和词人动作以诗解诗细说吴钩,想象画面深味动作:把握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
小结上片。
板书一:楚天秋水空阔苍凉山河有恨遥岑献愁供恨登临意斯人孤苦落日孤独落寞有心报国断鸿无路请缨游子―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三)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三、学习下片(一)揣摩用典(典故抒发登临意)方法:理解典故,一要明白典故的原意,二要思考作者用典的意图,三要关注作者评说典故的词语。
人教版高二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例,教案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例,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全诗表达的是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整理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例,下面,跟语文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例由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失意英雄泪空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教案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
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
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
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
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
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
“树
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
“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
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