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艺术类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培养 , 改革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着 我 国高 等 职 业 通 过 校 企 合作 的形 式 建 立 3 多 个 校外 实 1. 高 职 院校 应 充分 利 用 由政府 组织 依 随 0 5
设计新 压 力而 有 足 够 的 动 力 , 其 他 两 方 , 而 特别 是 入 ” 通过 校 企 合 作 , 。 使企 业 与 和 学 校 管 理 2 贯 穿工学结合 的教 育理念 . 企业 , 因处 于 就 业 的 需 求 方 , 劳动 力 供 大 人 员 、 师就 此渠 道 进 行 沟 通 交 流 , 在 教 发挥 双 的人 才培 养 方案 为 培 养 高 素 质 技 能 型 人 才 , 职 院 校 高 于 求 的 情 况 下 , 乏 足 够 的 动 力 ,2投 入 方 在 人 才 培 养 方 面 的优 势 , 成 合 力 , 建 缺 () 形 搭
ij — i 。 。 4 . j】 i} 。。 。 ,
科教创新
高职教育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讨①
王 红 梅 ( 济宁职 业 技术学 院 山东济 宁 2 2 2 71 ) 2
摘 要 : 学蛄合 是 高职教 育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工 当前 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 式革 巳初 见成效 。 文章 着重探 讨 了高职 院校在进 一 步深化 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模 式 改革过 程 中需要 采取 的措施 。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改革 中图分类 号 : 7 G 1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 7 5 2 1 ) 8a - 0 0 1 7 9 9 ( 0 0 0 () O 2 - 2 3 0 工 学 结 合 是 高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在 顶 岗实 习阶 段 , 由于 学 生 岗位 单 一 ,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下 问题 : 工作 室规模小 、 ① 数量少 、 类型单一 ; ②工作室以对外 服务 、 承揽业务为主 , 未能与教学有 机结合 ; ③一些工作室还停
留在模仿本科 教育的形 式上 , 而本科教 育的工作室教学主要是
李 波
( 通纺织职业技术学 院艺术系 ,江苏 南通 260) 南 207 【 摘 要 】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的一个积极尝试 ,通过校 企合 作共 建工作
室并 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教学 ,营造 “ 真项 目训练 、真设备操作 、真环境育人”的职业情境 ,改善 了学 生的实习实训
以主持人及合作者 的学术结构作 为教学依据 , 与高等职业教育
所提倡 的“ 以工作过程为导 向” 的职业 教育有着本质 的区别 ; ④ 项 目教学 中缺乏真 实的课题 任务 , 教学过程 中常受到项 目引进 时段 的制约 ; 工作室教学过程 中对于就业 、 ⑤ 创业 的教育和能力 培养 还显 不足 ; ⑥缺乏较深入 系统 的理论研 究 , 如何 利用 “ 对 工 作室 ” 的平 台开展教学改革 、 达到产 学结合 的效果 , 没有进行认 真 的总结和优化 ; ⑦缺乏有效的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四 。
资格培训 和技术服务为一 体的工作室 ,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模 式” 是探索对接行业企业、 , 实现工学结合 、 解决 当前我国高职
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 培养 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有效途径。 “ 工作室 ” 这个名词最早源 于 2 0世纪初德 国的 “ 包豪 斯 ” 设
计学 院的作坊 。 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 中 , 第一次将艺术 教育与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 二是加大高 职 院校教 师职业 能力 的培 训力 度 , 励 教师 下企业 鼓 锻炼 , 参与企业 、 行业各类资格培训; 三是紧抓“ 双
师” 教师 队 伍 教 学 能 力 的 提 升 , 化 青 年 教 师 “ 强 导 师制 ” 发挥 以老 带新 、 , 以高 带低 的传 帮带作用 。从 以上 三方 面建设 的 师资 队伍 符 合高 职 教 育 工学 结 合人才 培养模 式 改革 的基 本 要求 , 是高 职教 育培 也
综合实践项 目课 , 用于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
训练。具体的每个项 目课程应实施 “ 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 工学结合一体化 的课程 , 就是把课程 内容 设计为与对应职业工作相关 的任务项 目, 把课堂教 学学习过程设计为工作任务 的操作过程 , 让学生通 过完成实际操作工作任务实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 通过每一个项 目 课程 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从事该 项 目工作的基本技能; 通过全部专业方 向课程 的学 习, 学生可以形成该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 的开发 以该专业相应 的职业技 能为依据 , 以职业技能项 目为导 向, 以职业任务为 驱动。课程 内容的核心是“ 从某一工作 的具体过程 出发 , 确定为完成这一工作所应采取的行动 ”体现 , “ 生成性 目 ” 标 的核心思想。这样 的课程具有开发 基础过程化 、 课程内容综合化 、 组合形式项 目化、 实
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 ,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 目标 , 深化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顶 ”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 我们认为要实现 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标 , 专业建 设与改革的着力点就要 围绕工 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 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 以专业 ( ) 群 人才培养 方案 的制定为核心 , 以任务驱动 、 目导向 的课程开发 项
深化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改革探索
2010年12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D ee em be r,2010第8卷第4期J our nal of Zhej i ang V ocati onal A c ade m y of A r t V oL8N o.4季琳琳深化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文章编号:1672-2795(2010)04-0093-05“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改革探索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努力以“专业和企业”为主体,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
以“专业实训室”的实训设施和师资团队建设为基础条件,以开展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为切入口,以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为着力点,采取积极举措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Pr obe i nt o t he R ef or m of t he T al ent s T r ai ni ng M odel of‘‘C om bi nat i on of Pr act i ce a nd St udy”f or A r t i st i c D es i gn M aj or i n V ocat i onal C ol l egesJI Li n.1i nA bst r act:T al en t s t r ai ni n g m od e i s an ess ent i al i s sue of vocat i ona l e duc at i on,a nd t he r ef o珊of it i s t heco r e of vocat i ona l e duca t i onr ef or m.W e s houl d t r y t o t ake“m aj or a nd ent e r pr i s e”a s t he m ai n pa rt,t hec ur ri c ul um r e f or m as t he c or e.t he t r ai ni n g f aci l i t ies a nd te ac her s of“t r a i ni ng r oom of t he m aj or’’as t heba si s.t he pr act i c e of col l e ge-ent er pr i s e c oope r a t i on pr oj ect as t he s t ar t i ng po i nt a nd t he const r uc t i on of st ude nt s pr o f es si ona l com pet ence eval uat i on s y s t em as t he f ocal poi nt,t ake act i ve m e as ure s t o deepen t he re f or m of t al ent s t r a i ni ng m od e,a nd est abl i sh a l ong—t er m m echa ni s m of t he t al e nt s t r ai ni ng m od e of “com bi nat i on of pr a ct i ce and s tudy”.K ey w ords:a rt i s t i c de si gn;t al e nt s t r ai ni ng;r ef or m中国当代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所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当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浅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现。
实 践 性 , 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 现 课 堂 重 实 学 习 与实 习 地 点 的 一 体 化 , 重 培 养 学 生 着 的 实 践 动 手能 力 , 强调 教学 过 程 的 实 践性 。
3高 职 院校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的 教 育 现 状
近 年 来 , 术 设 计 在 我 国 得 到 迅 速 发 艺 展, 引起 各 行 各 业 的 高 度 重 视 。 由于 我 国 高 职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起 步 较 晚 , 到 专 业 背 受 景 和 办 学 基 础 条件 的 限 制 , 职 艺 术 设 计 高 教 育 的特 色 不 鲜 明 , 且 存 在 一 些 突 出 问 并 题 。其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是 : 1 高职 艺 术 设 () 计 教 育就 业 能 力 的 培养 没 落 到 实 处 ;2 高 () 职 艺 术设 计 人 才培 养 的特 色 没有 凸现 ; 3 () 艺术 设 计 专 业 实 践 性 教 学 的有 效 性 体 现 不 够 ; ) 职 艺术 设 计专 业产 学 研分 离 ; ) (高 4 ( 教 5 师 队 伍 结 构 不 合 理 , 实 践 经 验 的 教 师 缺 有 乏 。 因此 如 何 尽 快 建 立较 为完 善 的 艺 术 设 计教 育体 系 、体 现 专 业 教 育特 色 、重 视 学 生 的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 学 生 毕 业上 岗后 , 使 上手快、动手能 力强。 解 决 高 职 院 校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存 在 的 问 题 , 试 “ 学 结 合 ” 的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尝 工 以 实现 其高 职 院 校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人才 培养 目 标。
2 0 NO 0 09 2
浅 析 “ 学结 八 培 养 模 式 在 高职 艺术 设 计 专 业 中 工 口" I 才 科教论 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创新——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从 事高等数 学教 育教 学研 究 。
节, 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 , 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 , 使学
生 准确 地运用 所掌 握 的概念 , 而 提 高学生 运 用数 学 知 识 从
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能 力 。总 之 , 生掌 握 概 念 、 用 概 念是 学 应
平台, 国际融合 为背 景 , 爱学 生助 成才 ” 关 的办学 特 色 。在
“ 学 结 合 ” 一 种 将 学 习与 工 作 相 结 合 的 教 育模 工 是 式 , 体是学 生 , 主 以职业 为 导向 , 充分 利用学 校 内外不 同 的
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 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 作为 与“ 校企合 作 ” 同位 概 念 , 能 更 加 突 显职 业 教 育 必须 的 它 “ 联系实际” 的实践性本质 , 更加强调了职业教育必须与
教学时数 的压缩 , 现行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 内容和体
系 , 以满 足教改 对 数 学 教学 的要 求 , 难 我们 拟 从 以下 几个
几年部分高校文科类专业也将高等数学纳入必修课的教学 环节 , 这充分 体现 了高等数学 的基础 性和应 用的广 泛性 。
收稿 日期 :0 9— 6—1 20 0 0
谈高职 院校高等数 学教 学改革
许 艾 珍
( 苏州工 业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苏州 2 5 0 ) 1 14
摘
要 : 工学结合 ” “ 的主要 特点是体现 一个“ 字 , 用” 高等数 学作为 高校 的一 门公 共课 , 它的教 学模 式、 内容 、 方
法的改革也要 围绕这一主旋律 , 必须突显职业教育的“ 中教 、 中学” 做 做 的基 本规律 , 从课 内延伸 至课 外,让学生 要 感 受“ 数学就在 我身边”, 使数 学真正应 用于生活实践 , 体现 以人为本 、 全面发展 的教 育观 。
浅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教 育部 部 长 周 济 指 出 , 中 国 目前 的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需进
一
务 能 力 , 密 围 绕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实 际需 求 , 分 体 现 “ 紧 充 行
业 、 业 和 学 院共 同参 与 ” 职 业 教 育 运 行 机 制 , 现 “ 做 中 企 的 体 在
育 教 学 改 革
学 、 做 中教 ” 技 能 型人 才 培 养 特 色 , 在 的 以持 续 、 质 、 效 的服 优 高
务, 回报 社 会 , 务 全 民 。 服 1 实 行 构 建 专 业 体 系 、 才培 养 模 式 、 才 培 养 质 量 与 市 场 相 人 人
对 接பைடு நூலகம் 系
学 生 毕业 后 能满 足社 会 需 求 。如 宁 波 这 几 年 房 地 产 市 场 方 兴 未 艾 , 必 需 要 大 量 的 装饰 方 面 的设 计 人 才 , 势 因此 宁 波 城 市 职 业 技
支 与之 相 适 应 的 师 资 队伍 。要 求 教 师 既 有 深厚 的理 论 知 识 , 又
维普资讯
堕 塾
N o . 3
T EE 蹦 DUC 1 AT 0N
M ac 2 8 r h 00
浅析高职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龙安 梅
摘 要 : 着 国 家经 济 文化 的 飞速 发 展 , 随 艺术 设 计渗 透 到 社 会 生 活 的各 个 方 面 , 设 计 人 才的 需 求 急 剧 增 加 , 对 高校 艺术 设 计 专 业 也 悄
21 加 强师 资 队伍 建 设 . 要 实 现 艺 术设 计 类 应 用 型 人 才这 一 培 养 目标 ,必 须 建 立 起
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过于固化,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可以引入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领域,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过去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实习机会有限、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验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运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分, 学生的招生生源和投入不成比例: 很多课程的设置受太多的限
制: 学校领导对艺术设计类专业重视度不够等这些都成为高职艺术 设计专业发展改革的瓶颈。 3 . 作为企业, 利益的经营者看中的更多的是合作过程能其带来 什么样效益, 作为学校看中的当然是企业能给我们的学生提供 多少
场的密切配合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企业、 职业教
种全新 的模式, 其间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 , 但
应的要求, 对合作的另一方企业却没有任何政策引导, 导致合作双 无论如何这种深度纵向合作的模式,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国外职业教育在澳大利亚已经有73 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 0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思路对现时期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od n Isiu e o A E 高登职业技术学 G r o ntt t f T F ( 院) 是位于澳大利 ̄G eo g( e ln 基郎 ) 市的一所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 2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 . 其专业的特殊性 , 人才培养的要求和 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差异。 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 实做 的能力 ( 要求眼到、 手到、 心到) 这就需要一方面要求投入大量的 , 硬件、 软件设备去支撑其实践的操作特性。另一方面在基础课程和
弄虚作假的情况。 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去分析, 现这种情况主 出 为牵头整合学校资源, 完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 派遣公司设计人
要存 在以下几个问题 :
员到学校做教学团队的主导。 这种的合作关系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
一
1国家的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 国家的政策只是对高职院校做相
方出现一头 热、 头冷的局面。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交流 本 目 任 辑张 栏责编 越
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对实用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因而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的高职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但是高职艺术类的人才培养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
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如何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实用型艺术类人才需求旺盛,90%的高职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但是高职艺术类的人才培养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
一、高职艺术类专业现状分析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增长。
每年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如火如荼,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表明,近几年,在招生增长过快的专业中,艺术类名列榜首。
2001~2005年,全国高校艺术类招生增长近两倍,年平均增幅高达30%。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设置艺术类专业,在艺术类专业设置及授课等方面,高职院校更关注市场需求,注重应用型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将市场需求作为第一要素考虑。
但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究其根源,是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模仿套用普通本科教育,致使高职教育没有体现其特色,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
高职艺术类专业如何找准定位,深化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二、工学结合的概念与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实施工学结合的意义工学结合就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
工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坚持校企合作培养,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训练相结合,实施顶岗实习,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摘要】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电脑艺术设计成了热门专业。
专业人才不断涌向社会,广泛地服务于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迅猛发展,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也良莠不齐,存在多种问题,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为例,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专业,经过短短数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电脑艺术设计人员大量涌向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影视广告、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
电脑艺术设计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正成为当代各类艺术设计领域的宠儿。
但全国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也良莠不齐,存在多种问题,中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形式下,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研究。
1 校企联手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资深的影视导演、编剧、摄像师、影视剪辑师、影视特效师、企业负责人等兼职教师组成。
集合了6名资深院校专职教师及行业专家,作为团队专兼教师的中坚力量,代表了广西数字艺术设计领域一流水平,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紧跟市场发展前沿。
团队现有教师14名,其中专任教师7名,兼职教师7名。
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3名,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为1:1,是一支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兼融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这支由校企联手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成为此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力量,参与了“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以 回报 。 三是共 建 师资 队伍 。学 院和一批 企业 建立
了一支有 企 业一 线 技 术 人 员组 成 的兼 职教 师 队伍 。 有 些企 业如 沈 阳科 教 建 筑设 计 院, 设 计 室 同时又 其 是 学 院工 程造 价专 业的教 研 室。 四是共建 专 业建设 指导委 员会 。 目前 学 院 4 7个 专 业均 和 行 业企 业 建 立 了以行业 企业 人 员 为 主 的专 业 建 设 指导 委员 会 。 由于这些 共 建项 目, 得 学 院 的发 展 关 系 到企 业 的 使
业 的支撑 , 高职 院 校也 无 法按 照企 业和 行 业 的人 才
需求来 实 施人 才培养 工作 ; 没有企 业和行 业 的参与 , 更无从 谈 起工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建 立 和实 践。 因此, 建立 工学结 合人才 培养模 式, 要 首先必 须和行 业企 业建 立密切 的 “ 缘 ” 系 , 学 校融 人 行 业企 血 关 把
・
66 ・
维普资讯
集团共 建 焊接 、 热处 理等 专业 , 所有 人才 培养 过程完 全 按企 业要 求进 行 。二是 共建 实训 基地 。如学 院和 辽宁光 维摄 影集 团共 建 摄影 实 训 基 地 , 由企 业 出资 金、 设备 , 院以企业 优先 选用 优秀 毕业生 等方 式予 学
先 后聘请 了一批 沈 阳大 中型 企业 的领导 和技 能专 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的生产 条件 和职业 氛 围培养 高技能 人才 。 总的 来说 , 学 结 合人 才 培养 模 式能 够 实 现学 T
生 、 业 、 职 院 校 和 社 会 各 方 的 多 赢 。 但 是 , 缺 企 高 在
乏机制 和制 度保 障 的情 况 下 , 职 院校 校 企 合作 只 高 能依靠 非制度 因素 ( 如校 友 关 系 ) 立 , 导 致工 学 建 这 结合 的稳 定性 和长 期性差 , 作层 面 比较 低 , 作关 合 合
森 林 资 源 资 产 评 估 事 务 所 、 类 研 究 所 、 物 技 术 研 竹 生
发 中心 等 1 O个具 有相应 资质 的技 术服 务机构 , 以 并
此 为 平 台 , 外 开 展 一 系 列 技 术 服 务 和 项 目对 接 , 对 实
色 的转 变 。对企业 来 说 , 施 T 学结 合 可 以 接 收到 实
现 了校 企合作 从“ 一头 冷一头 热” 互 惠互利 、 到“ 合作 共赢 ” 的根本转 变 。这不 仅 有 效地 提 高 了福 建林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对 市 场 需 求 变 化 的 反 应 能 力 和 服 务 能
自己所 需要 的实用 人才 , 企 业 的发 展 提 供 高质 量 为
巾 国
林
业
教
育
For s r uc to n Chi e t y Ed a in i na
第 2 8卷 第 6期 2l O 0年 1 1月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创 新 的 探 索
刘 文 开
( 建 林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福 建南 平 福 330) 5 0 0
由学 院领导 和行业 企业 领导共 同组 成 的校 企合 作教 育 工作 委员会 , 面统筹 和协 调校 企合作 、 全 工学 结合 T作 ; 委员会 下设校 企合 作教 育办公 室 , 外 负责联 对 络 合作 单位 , 沟通信 息 、 签订协 议 、 办理相 关事 务 ; 对 内负责联 系有 关 职能部 门 , 实合作 项 目、 落 牵头 解决 校 企合 作过程 中的 困难 和 问题 , T 学 结 合 教育 与 使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 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 学模式 的 创新与 实践探索
— —
以东莞职业技术 学院为例
A XLRT NO N VT NADPATC EINM J RC LI TO N EC IG NEPO AI FN OAI N R CI I D S A0 UT AIN DTA HN O l O EN G V A O IH R R FSIN L C O L EE NHG E O ESO A H O VL P S L
随着社会的 多元 化大发展和教 育改革 的推进 , 高职人才 培养 目标 和 培养模 式都发 生了很 大的转变 、 专业设 置和教 学模式 更加贴近市 场 的 需 求 。 术 设 计 专 业 是 根 据 东 莞 地 区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发 展 对 人 才 的 需 艺 求 实际设置的 , 学院始终把坚 持高职教育办 学方向, 突出高职特色 , 深 化 教学内涵 , 当好 高职教 育排头兵作为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 高 职艺术设 计专业教育模 式如何与 市场产业的发展相 匹配 , 术 艺 设 计专业 的课程建设 如何适 应社会对人才 的需求, 些一直是高职 艺 这 术设 计专业教育探索的重要课题 。目前 , 由于高职艺术设计 专业的人才 培 养方案存在定位模 糊 、 重学术 , 实践等多种弊端 , 轻 致使培 养出的毕 业 生不能 适应 岗位 需要。为此 , 本文 将结合 我院 以建设 成为国 家一 流 的职 业技术学院要求为目标 , 以全 新的创新高职教育理 念为指导 , 思考 高 职艺术 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的思 路与做 法。
、
“ 校企 合作 、 工掌结 合”的人才 培养 模式
3 艺 术设 计专业 “ . 工学结 合 ” 实践创 新教学 体系 改革
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二、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模块 , 形成项 目引导、 任 务驱 动 的课 程 体系
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 融 “ 教学做” 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 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 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
教学为特征, 既独立又相互渗透, 具有融合性、 开放性、 互动性、 可选 择性的特征。 这种“ 工艺作坊” 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
创业教学特点, 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要求: 第一,“ 工作室” 制教学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 读学分, 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意义 。
一
导、 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 注重课 减少必修课门数, 增加选修课 比例, 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就 业能力。
减少传统课程教学的课时数, 精选专业基础课程, 适当 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这是今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 程优化设置,
维普资讯
教学交流 本 目 任 辑 张 栏责编 越
项 目 源 : 江省社 会科 学界联合会研 究课题 成果 ( 来 浙 编号 : 7 11 G) 0 B 1一
高职艺术设计 “ 工学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 n f国丰 徐 同林 周保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 院艺术设计 系)
替、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
标、 培养规格、 培养方案的制定, 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 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 突出学生创意能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 以岗位职业 力与实践能力培养,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 团队协作、 交流 及~线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要求为标准, 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的。 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建立 沟通以及综合职业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过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景观与园林设计工作室、 建筑设计工作室、 家具设计 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 艺术个性和实践操作技能, 做到创 室内设计工作室、 公共艺术工作室等, 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 形 意与技能并重, 使学生成为 “ 精设计、 懂施工、 会管理” 的高素质高技 工作室、 成一个相互关联、 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 各工作室以项目 引导的个案 能艺术设计 专业 人才。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摘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通过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程实践等环节的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要开展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示范性专业建设,通过构建持续性和专业性发展平台,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学校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示范性,“示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建设的示范,而是要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人才培养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目标上要立足于宏观层面的示范。
通过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程实践等环节的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把学院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从而“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但宏观目标要从微观层面入手,即从示范性专业建设入手,以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示范性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示范性专业建设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专业建设过程。
所谓高起点,就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找准本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中最需要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从强化特色和提高质量的难处入手;所谓高标准,就是要强调建设过程的精细化,即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策划、细化任务、细化指标、细化监测;所谓高目标,就是要在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等难点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真正为其它高职院校做出榜样和示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探讨摘要:本文以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概述、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途径分析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改革分析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培养建设具有浓厚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教学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27-01从理论上来说,高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在学习中引入工作,将工作代入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两大关键主体——高职学校与社会各企业单位在工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高职教学工作中的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开展。
其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操作与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如何找准专业特性,加大高职课程改革力度,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评级标准,立志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兼备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坚持走高职特色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道路,坚定不移的探索与研究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过程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概述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培养并建立行业、企业单位以及学校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参与机制是当前高职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最根本出发点与归宿。
要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相融合,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立足高职学校发展实际,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建设工学结合实质上就是企业、行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室 内外 专题设 计
环境 艺术设 计 方向 2 0 0 9级 教 学计划 ( 专 业课程 )
图像 处 理 C AD 设计 原理
基础 制 图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雏 空间设 计 居 室 空 间 设 计
I程 预算
公 共 空 间 设 计
材 料学
施I技 术 专题 毕 业 设 计
室 内外 专题 设 计
的 核 心 内容 。
【 关键词】 高职 艺术设计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 文献 标识码 】 A
高职艺 术设 计专 业 的人 才培养 方 向及 目标 高 职艺 术设 计 专业 以培 养创 新性 、应 用型 高技 能 艺 术设 计 人 才为 目标 , 这 一特 定 的培 养 目标 使得 高职 艺术 设 计专 业人 才培 养过程 具 有其 自身的特 点 , 如 更 强调应 用性 和创 新性 。 随着 高等 职 业教 育人 才培养 模 式改革 的 不断 深入 , 工 学结合 已成 为改 革的 主要 方 向。教 育部在 《 关于全 面提 高 高等职 业教 育教 学质 量 的若 干 意见 》 ( 教高[ 2 0 0 6 ) 1 6号 ) 提 出, 要把 “ 工 学结 合” 作 为 高等 职业 教 育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 革 的切入 点 , 带动 专 业调 整 与建 设 . 引 导课 程设 置 、 教 学 内容和 教 学方 法改 革 。在 辽 宁省 高等教 育教 学 改革 研 究项 目中( 辽教 办发[ 2 0 0 9 1 9 0 号) 。 再 一 次提 出工 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革 与创新 的立 项选 题 。可见 。 工 学结合 不但 是 高职教 育 人 才培 养模 式的 显著特 征 , 也是 高职教 育的核 心理 念。 二、 “ 工学 结合 ”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基 本 内涵及 特点 什 么是 工 学结 合人 才培 养模 式?针 对 这 一概 念世 界 合 作教 育协 会 的解释 是 : “ 将课 堂上 的 学 习与3 - 作 中的学 习结合 起 来 , 学 生将 理论 知识 应 用于 与之相 关 的 、 为真 实的雇 主效 力且 通常 能获 取报 酬 的工作 实际 中, 然后 将工 作 中遇到 的挑 战和 增长 的见 识 带 回课 堂 , 帮助他 们在 学习 中进一 步地 分析 与 思考 ” 这种 办学形式 以增强 学生 的 实践 动 手能 力 为突破 口.以提 高 学生职 业素 质 、 缩 短 学校教 育 与用人 单 位 需求之 间的 差距 、 提 高学 生的就 业竞 争力 为根 本 原 则 . 充分 体现 了“ 以就 业 为导 向 , 以 能 力培 养为 核 心” 的 职 业教 育理 念 。 是 适应 社 会发 展 变化 的产 物 , 也是 我 国职 业 教 育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义
将部 分 业务 在 学校 创 办 ,这 不但 可 以节 约场 地租 金 的 费用 ,也可 胡锦 涛 书 记在 报 告 中指 出 : “ 高技 能人 才 是 推动 技 术创 新和 以使 学 生 的设计 符 合市 场 需要 ;校方 以低廉 的租 金 提供 给 企 业场 实现 科 技成 果 转化 的重要 力 量 。要 通过 学校 教 育 培养 、 企业 岗位 地 ,同 时也 得到 学 生实 训 的 实际 场所 ,为学 生提 供 了较 好 的 实训 培i J I l 、个 人 自学提 高 等方 式 ,加快 高 技 能人才 培养 。” ’ 我们 要认 环 境 。 清 当前面 临的严 峻 形式 ,进一 步 加快 培 养模 式 的转 化 。在 教 育深 化 与 改革 的同 时 ,系统 地 总 结工 学 结合 的理 论 节 点 ,总 结各 国高 等 职业 教 育的 经验 。 三 、校 企 合作 改变 传统 办 学模 式 工 学 结合 的 人才 培 养模 式探 索 是 基 于我 院艺 术 设计 系 的发 展 模 式 而设 定 的 。这种 办 学模 式 的选 择 在 一定 程度 上 是符 合人 才 培
“ 工 学 结合 的 培养 模式 ”是 以学 校 与企 业合 作 为 主要 形 式 , 是 理 论与 实 践 的有 效结 合 ,是 以高等 职 业 院校 学生 为研 究对 象 ,
“ 校 中厂 ”是 将 有意 愿 的企 业 引进 高职 学 校 ,校 方提 供给 企 业 厂 主 线 为 能力 的培 养 ,基 础 为人 文 素质 与职 业 素养 的培养 。强 调在 房 与办 公 地 点, 实现 学 生实 训不 出学校 ,使企 业 在学 校 定 点办 公 人 才培 养 过程 中的 企业 参与 积 极性 ,双证 书 毕业 制 度 的探 索 也是 与 操作 的实 际意 义得 以验 证 。 必 不可 少 的 。职 业 素养 与专 业 能力 要 全面 发 展 , 同时注 重 学 生职
基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育人模式探讨论文
基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育人模式探讨摘要:文章以“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对订单式培养,三室一场,工学交替,工学坊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三室一场;工学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表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更深、更为关键和核心的领域。
“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中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
但是,由于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教育对象及所依赖的行业要求不同,因此,使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专业不能照搬某种工学结合的模式,也不能套用某些现成的案例,而应该根据本专业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建立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章提出了几种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育人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一、依托企业,订单培养“订单培养”就是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以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为例,本专业在2007年与中国知名珠宝品牌企业——深圳市爱迪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制定并启用了珠宝首饰专用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
在达成“以岗位要求培养人,按专业标准训练人,用企业文化成就人”的共识之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开办了07至09三个年级的“爱迪尔珠宝班(商贸方向)”。
与此同时,校企双方也共同成立“爱迪尔珠宝班(商贸方向)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例如“珠宝首饰加盟经营”、“珠宝首饰品牌策划”等),也由校方和企业一起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职场新人。
另外,深圳市爱迪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还在学校投资建立品牌形象店,使这家店不但是爱迪尔公司的一个分店,同时也是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的商贸实训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职艺术类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作者:杨东昌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艺术类设计类学生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有其显得重要,教育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依托,通过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文化产业公司,实施课程体系分类改革,建立学生“双导师制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弹性学分管理制度等。
通过这些途径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可以使学生走出“象牙塔”,在艺术实践和工作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艺术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发展到今天,国外已经发展得很完善,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我国的工学结合经历了文革以前知识青年下乡的潮流,恢复高考后中专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可是整个社会处在知识文化层次较低的状态,而且工学结合培养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
尤其是艺术院校基本没有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多的是注重研究及学术,学生最多只限于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
但是终究因为时间短,监管不到位,没有系统的学习及管理手段等因素而迟迟没有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全民普及,学生的大面积扩招,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凸显出来,学生的职业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动手能力的标准。
艺术类学生工学结合应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抓手,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维检验标准,丰富学生阅历,探索构建艺术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艺术类学生走出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工厂,在艺术实践和工作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要构建艺术类特别是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我们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做了研究得出以下的总结途径。
(一)靠政府政府高度重视,提供政策支撑和经费支持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对大学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
我国当前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特别是十八大后,国家对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较大的支持和肯定,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学习和借鉴国外艺术院校经验,努力探索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乘势而上,为学校的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力提供强力的保障,为国家的发展打实基础。
(二)依托学院自身资源和艺术人才优势积极发展和培育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为开展工学结合提供实习的平台和场所。
教学改革于创新在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校要有改革的气魄,要敢于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自己创办的公司里做中学,学中做,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同时还解决了学费问题,另外,文化传播公司属于企业性质,自负盈亏。
它既和学校紧密依存同时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以增加收人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它以文化企业的形式给参加艺术实践的同学提供工作、就业机会,同时让学生通过工作能得到报酬;另一方面,艺术院校自身丰富的专业学生资源优势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双赢”。
此外,工学结合模式还可以为家庭贫困的艺术生提供学习艺术、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学习艺术的成本和学费一般来讲是比较昂贵的,普通家庭很难承受。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挣得必要的学习生活费用,同时又可让他们丰富艺术生活阅历,为他们圆满完成学业提供条件。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各艺术专业特点实施课程体系分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
需要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和特点分类设置各专业课程,构建特色化、灵活化和实用化的课程体系。
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学改革中,针对公共课采取课程全程录像录音并及时上传学院网站供全院学生共享的方法。
这样方便学生白天工作,参加艺术实践,晚上上网自主学习。
针对自主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可以采取小课辅导的方式以达到完成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也在大力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在实习单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从而获得相应的学分。
专业课教学可以在一年级在校内完成。
把实践课作为教学的重心,学生所工作的文化企业设置艺术实践课程,由文化企业或者传媒公司的经纪人等为学生教学,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完成学业任务。
学生在文化企业工作的时间、表现以及工作量、参加比赛的层次和数量等都可以纳入必修课的学习和学分的计算。
从课程体系设置上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很好的进行了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认定,在认定中可以根据艺术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调整。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具有实用性和指向性,使学生能顺利的毕业,也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发展。
(四)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建立对学生的弹性管理制度由于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不同,这样就会给学生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传统“包办式”全方位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弹性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是针对专业老师和学生联系紧密的特点,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引导专业老师以高质量的专业教学教授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
二是发挥企业“师傅带徒弟”的作用。
学生在企业从事艺术实践和工作,企业的教师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正确的职业观。
三是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企业实习期间要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管理的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和作单位的管理责任,学生在企业实现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学生在外工作实习期间,学校老师可以采取网络、QQ、微信、飞信、电话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开设学生申述和意见反馈渠道,并设立专门的学生日常管理档案,加强对学生思想及学习教程的的人文关怀、管理和引导。
学校要协调并督促企业做好按时支付学生艺术实践报酬的工作,确保工学结合圆满完成。
(五)建立艺术类学生“双师型教师”制度,加强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艺术类专业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好师资的问题;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要通过进入企业带班及挂职锻炼达到“双师型”,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缺乏对文化产业的了解,因此必须加大对专业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让专业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专业教学,还应积极参与到文化企业工作中以指导实习学生的艺术实践;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文化产业方面的职业经理人等到学校进行艺术实践课程的现场教学和指导。
外聘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职业经理人等担任学校的兼课老师,按课时计算报酬。
也可以采取从设计公司或者文化传媒等机构招录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老师充实教师队伍,采取招录、调动、聘任专职和兼职教师的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专兼职专业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以保障艺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足够的优质师资。
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建立每位学生由两位专业导师联系和教学的“双导师制度”。
即学校配备一名专业老师负责该学生的教学。
企业再配备一名有艺术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该学生的艺术实践教学和指导老师,实现“双导师制度”。
让艺术专业学生能够得到理论和艺术实践全方位的学习和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
(六)加强校企合作依托文化企业或者设计工作室等为艺术类学生工学结合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和就业途径艺术类专业要以建立艺术实践基地为切入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通过密切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和工作的机会,同时学生也可从企业获取一定的报酬,以减少家庭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企业以建立艺术实践基地为切入点,加强艺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通过密切合作,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七)改革教学制度,使其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校校原有的教学制度比较死板,注重单方面强调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特别是个性化分层次教学做得不够。
对手艺术专业学生来讲,个体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的差异很大,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艺术人才的培养。
可以实行学分制,根据艺术专业的不同特色分专业、分类、分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艺术院校学生工学结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例,近几年,学院先后与金伦数码、十友包装、紫苹果装饰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学校也在积极的筹建自己的校办公司和工作室,学生进入公司,把公司里的业务带到课堂来,完成构思,再到公司与客户对接,也可以学生直接在公司担任部门职员,参与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开阔艺术视野,为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练习和就业实战的机会。
我们的学生也在改革中真正的学到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动手能力,如学生10级学生薛志远在校期间就有设计标识作品被商家采纳获得十余万元的报酬,把知识技能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11级李航同学在参加国家级大赛中获奖,还有很多同学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预订,目前12级的学生也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了教学改革,这些都是在校企合作中得到的成绩,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化改革,我们也在不断的加强和研讨学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相信在得到国家和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会总结目前取得的成果,更加深入的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1]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z005(8).[2]姚钦英.广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面稿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