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
从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角度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精选文档
从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角度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读者地位之彰显翻译活动是涉及到原作 (或源语作品 ) 、译作、原作者( 或源语作者 ) 、译者、读者在内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对文本(源语文本ST和译语文本TT)或对译者的研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读者关照的现象却鲜有论及。
事实上 , 翻译活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 任何翻译作品都是为目的语读者服务的。
所以, 译者在翻译时必定或多或少地要考虑读者的因素 , 对读者进行关照。
对读者进行关照的现象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主动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 , 因而彰显出读者的地位。
接受美学认为 , 传统的文学研究或以作者为中心 , 或以文本为中心 , 不仅忽略了读者能动地参与建构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 , 也割裂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只抓住了文学活动的一个维度 , 所以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其实, “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 读者在解读文本时 , 决不是被动的受者 , 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 , 是文本的诠释者。
一部文学作品一经作者创造 , 它便渴望读者阅读 , 希望与读者对话。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 因为翻译文本 (TT) 意义的实现也依赖于读者的阅读 , 译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也主动地参与了翻译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读者关照在国内翻译界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领域 , 的确都存在着些关于译者对译语读者关照的争论。
王佐良曾指出 : “传统的翻译理论总是围绕着译者或原作者 , 翻译界为什么不换个角度考察一下读者 ,看看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 ?”马潇在《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中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面对目的语读者 , 与读者进行交流对话 , 使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入翻译文本中。
贺文照通过对汉唐佛经翻译以及对晚清时期西方政治及小说译介情况的考察 , 得出结论 :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考虑读者的存在 , 这就是最基本的“读者关照”。
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
[】 托 马 斯 - 代 . 德 伯 家 的 苔 丝 . 上 4 哈 海 : 世 界 图 书 出版社 , 2 0. 0 3 [] 张谷 若 . 德 伯 家的 苔 丝 . 北 京 : 人 5
民 出版 社 9 4 1 8.
来 的。 孙 译 : 你 真 地 不 知 道 … … 这 位 骑 上 大 名 鼎 鼎 ,是 跟 随 征 服 者 威 廉 一起 从 诺 曼 底 来 的。 《 巴托 修道 院 文卷 》上 就 有 记 载 呢 !
就能很容 易地翻译它。 ” 理 解 源 于 对 词 汇 、 句 法 、 修 辞 及 文 章 但 是却起着 忽 视的重 要作用 。因此 ,译 深 层 结 构 的 分 析 与 综 合 。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者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中 要 逐 字 逐 句 地 进 行 推 敲 揣 } 应 更 注 重 语 言 的 联 想 意 义 甚 至 这 部 作 品 的 精 摩 , 并译 出最 佳 译 本 。 髓 ,而 不 能 只 停 留 住 表 面 结 构 。 下 例 两 译 本 三 、翻 译 的文 体 表 现 出对 《 丝 》 不 同 程 度 的 理 解 。 苔 翻译 中 的文 体 可 以 说 既抽 象 又 具 体 , ( 1) D n y u e l y n w …t a 抽 象 是 因 为 文 体 风 格 隐 藏 在 文 章 的 字 里 行 间 o ’t o r a l k o ht r n w e k h w o e o n d ni t h c m f o N r a d g ae r m o m n y 之 中 , 而 具 体 却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事 实 。其 风 格 wi h t Wi 1 a t e c n ue o m h o q r r. a a p a s 1 i s p e r 的表 达主要 是对原 著的语 言风格进 行转译 , b a t e b e R l ? y B t l A b y o l 包 括 文 本 的 语 音 、节 奏 、词 义 和 句 法 等 风 格 张译 :你 真不 知道你就 是那 有名 门将种 的 转 译 ,这 也 是 翻 译 过 程 中 最 难 把 握 的 一 部 德 伯 氏 的 嫡 派 子 孙 吗 ?德 伯 氏 的 始 是 那 位 分 。 下 例 充 分 体 现 了 两 译 者 在 文 体 风 格 上 的 英 明 盖 世 的 裴 根 德 伯 爵士 , 据 《记功 寺 谱 》 特点 。
从_苔丝_的两个译本看归化异化之争
1652012年Vol.27 No.8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7-15作者简介:张晓梅(1981-),女,四川成都人,助教,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翻译界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意见。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内容;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本文从语言形式,文化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详尽地分析了《苔丝》的两个不同译本的归化异化的取向。
二、语言形式“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语言方面,即采用译入语的形式还是采用译出语的形式的问题,两者各有优劣高下。
(一)以沟通为目的语言形式的归化可以用汉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文信息。
“翻译主要是译意义。
当然翻译也译语言形式,但不得有损于意义的表达,还应当更好地服务于意义的表达。
”(杨自俭p12)而语言形式的异化则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
例如:“Having the natural feeling of a tradesman at finding that a job he should have been called in for had been unskillfully botched by his customers among themselves,he was disposed to say no.”张谷若的译文是:“他刚一听这些话,心里只觉得,本来应该自己作的一样差事,却叫主顾门胡来乱闹,苟且了事,这种买卖人的心理,本来想要使他回答说不一样。
”孙法理的译文是:“那牧师具有一种生意人在眼看一笔应当跟自己做的买卖在顾客们之间笨手苯脚地做成了时的自然感觉,很想回答不一样。
”两相比较,张的译文把原来的一个句子拆分成小句,并调整了小句之间的顺序,使句意更通顺。
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
2018年43期总第431期ENGLISH ON CAMPUS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文/王岩岩 田翠芸【摘要】本文选取哈代名篇《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译本,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分析了译文中方言、人物语言及语篇结构的翻译,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为今后的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如何合理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方言;人物语言;语篇结构【作者简介】王岩岩(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田翠芸,华北理工大学。
一、引言《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哈代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其在英国文坛上也具有极高得价值。
想将这本著作译成汉语,且保持其原有的语言风格,实属不易。
在现有的译本中,比较出色便有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人的版本。
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孙法理所译的《苔丝》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其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及归化与异化在其中的应用。
在翻译研究史上,学者最初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一番争论,而其之后发展为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直译意译更侧重于语言层面的处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层面也从语言层面延展到文化,语篇等领域,而归化异化便是由此而登上学者探讨的舞台。
施莱尔马赫曾表示翻译的处理只有两种技巧可言,一种就是保持原文本的风格,使译者原地不动,读者来使劲向译者靠拢;另一种便是译者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保持原地,译者使劲向读者靠拢。
韦努蒂曾指出,为求译文的通顺流畅,在英美文化翻译史上,归化法一直占据着大片天地,但实际上,这虽然达到了译文的流畅,却没有尊重原作的文化传统。
尽管有韦努蒂这一犀利的观点,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也同西方国家一样,一直将归化的翻译方法奉为尊崇,各个翻译大家仍旧将归化作为其在进行翻译时的主要翻译方法。
二、译文中方言的翻译哈代在创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时,其中的很多语言都是选用了英格兰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很浓重的乡土色彩,张谷若和孙法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出生于山东的张谷若选用了其故乡的方言代替原文中的地道英格兰方言,也就是选用了归化的方法;孙法理在进行翻译时,也运用了各种技巧,采取直译即异化的方法偏多,保持了原文的本真。
翻译批评应公正客观——也谈两个《苔丝》译本之比较
作者: 方凝
出版物刊名: 出版广角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翻译批评 苔丝 译本 名著重译 公正 文学作品翻译 不负责任 外国文学名著 文化素质 客观
摘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适应新的需要,一些曾经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名著也得以重译,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然而,对于这一本应值得庆贺的繁荣局面,却有人存偏见,于是便出现了对于一些优秀译本进行不负责任指责的现象,署名为袁榕的《名著重译应确保译文质量——从一名著重译本谈起》(《外语研究》1995年第一期,以下简称袁文)一。
从《苔丝》原著与中译本的对比看英汉表达间的差异
贵 州 职 业技 术学院
中的
一
摘
要 对 比语 言 学 是 语 言 学
:
个 重 要分 支
。
文 章 试 图 从静 态 与 动 态
中 文 译本 之 间 的 差 别
、
替换 与 省 略 的 角 度 去 对 比 分 析《 德 伯 家 的 苔 丝 》 原 著 与 两 个
以 探讨 英 汉之 间 在 表述 方 面 的 差 异 以 期 对 英 语教 学 起 到
, 一
,
定 的 参考 作 用
。
关 键 词 对 比 语 言 学 静 态 动 态 替代 省 略
: ; ; ;
;
文 章编 号
:
1
00 8
—
2 57 3
(
20
1
1
03
)
—
0 05 0
—
05
C o ntr as t T wo C hi ne se Ve rs
t
i
o n s of
《
T ess
i
of
he
D
1
U rb erv
c lu
一
数 二 的 人 家 资 格 比赛奥 利 弗 格 朗 宝
,
(
^ Con
t s
d
i
n g
t
h us
t
he
p a rso n
r o
de
on
his
wa y
,
还老得 多
,
,
老到 土 耳 其 艺 教徒 那 么 儿 去 了
,
还立
〇
(
w
i t
h
do ub
as
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
木不 仁的帝王 的生活,觉得农夫 的生活更丰 富多姿。我们可 以知道 农夫 和帝王所处 的环境 以及他 们对周围环境 的影 响都是不 同的,而 引言 且由句子中后面的 sb cv uj te可以猜到这个是针对客观的对外界环 ei 《 德伯家 的苔丝》 是英 国十九世 纪后期著名批 判现实主义 作家 、 境影 响的大小 。 诗人托 马斯 ・ 哈代的代表作 。全文构思精 巧,文笔流 畅,文采斐然 , 三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情 节生动 ,景物 描写细腻 ,人物 刻画真实感 人 ,且风 格多样, 句式 按照泰特勒的第二条原则,译者必须具有很快辨认原作风格特 复杂,引经据典颇多。要将这样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名著译为 色的本领。译者要模仿原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当常常假使原作是用 一 中文,并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确 译语写作, 他会以怎样的风格和手法表现 自己。 谭载喜 20 : 3 ) ( 0 4 10 非 易事。 《 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的风格体现于精彩的 自 然环境描写以及 对 于其译本 的分析 ,之 前的研 究者很多选 用归化异 化的角度 以 个性 化的语言表达 。前 者注重 以环境来衬托 人的心情 ,情景交融 , 及信息增补的角度去分析,本文选用泰特勒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其 后者则体现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以及素质特点。本节分景物描写与 中的两 个译本进 行比较分析 ,分别探 讨各 自的优 缺点 。文 中选用张 人物语 言两个 小节展开分析 。 1景物 描写 。张 中载先生在 《 国二十世纪文 学史》中提 出, . 英 谷 若的译本 《 伯家的苔 丝一 德 个纯洁 的女 人》(96 年人 民文 19 学 出版 社 出版 ,以下简称 张译 )和 孙法理 的译 本 《 苔丝 》(94 年 “ 19 在哈代 的笔下 ,一 叶草, 一棵树 ,一池水 ,‘片天 ,一股风都是 一 译林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孙译) 为文本分析对象。 作 原著引自“ es 具有灵性 的生命实体 , Ts 都可 以说是他小说 中的人物 。 在所取的两个 ” o te 're i s 2 0 年 世界图书 出版 公司 出版 ) fh U br l ”(03 d vl e ,例句 末冠 以 译本中,对景物描写的翻译都比较到位,体现了张谷若先生和孙法 章 目和页 码,如 C P1 h1 5即为第一章第 十五页 。 理先生深厚 的文学底蕴 ,其中张谷若先生 的译本更加 出彩 ,很多地 二、译作应完全复写 出原作的思想 方处理得非 常妙,从而把 原文 的风格展现得 比较 完整 ,体现了张先 泰特 勒认为 ,译 者要完 全复写 出原作的思想 ,就必须精 通原作 生对原作意 境有深透的理 解并且对哈代 的写 作风格与手法 有很清晰 的语言 ,并十分熟悉 所译题 材。在原文 意义暖昧不 明和含有歧义 的 的把 握 。 地方 ,译 者必须运用 自己的判断力 ,选 择与上 下文连贯或与 作者常 例 3 h n h y lr e o n fh ret a o s i t :T e e lo me n e el g sw g n.n h t a d h io o t a e 用的思想 方式 和写 作风格最相 符合 的意 义 。( 谭载 喜,20 :10 c mp n fabo dt ihdmo nta hdr e rm tegon o 04 3 ) o a .o ra a se o ht a i nf h ru dt  ̄ n r s o h a t r s i a e rs mbi uwo n g l— a ao fs me s n h e 保证意义 的忠实性无 疑是任 何翻译原则 中最为重要 的一条 ,译者 翻 t ee swad , t fc e e l g te o t r o d l fh l o o r ae u c ns i t C 4p 8 ) 译任何一句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充分揣摩出作者想要 wo me tnT s a an.( h 1 .3 表达的意 思。这两个 译本中译 者都注意 到了这一 点,因此大 的原 则 张译:那时才都坐在一辆顶大的大车上,一齐动身回家 一轮 性的错误不 多,以下列举 的一些 问题有 待斟酌 。 昏黄 失泽的大 月亮 ,正从 东面 的地上升起 ,照着他 们 ,月亮的圆盘 例 l e , ne hrf qa a so a h sew t e 好 像蛀 虫咬坏 了的那 些特司肯圣人头上 的金 叶光轮一般 。 :H r udr e e sur yr fht , h a hd e w e d t c c w id , n no s a dr is g r e uss n es a ds c e svemo n t n s a ds w : n an , o g o u s t, n u c s i o sa 孙译 :大 家便坐着最大 的一辆马车 由一轮 朦胧的大 月亮伴送回 t er u1 C 3 p7 ) h if l .( h 1 6 家 。那月亮从 东方的地面升 了起 来,面孔跟塔 斯坎尼某些 虫蛀 的圣 张译 :就 在那儿方 码的 草房顶下面 ,她看着风 风雨雨 ,霜晨 雪 像 脑后用金叶 贴成 却已晦暗不堪的灵光一样 。 夜 ,灿烂 的夕阳,和 由缺而 圆的满 月。 哈代很善 于创 造意境 ,擅 长物我交融 ,他 通过简单 的几个 形容 孙译 :她 在这个 几平方码 的茅屋顶 下望着风 吹、雨打 、雪飘 , 词和意象就 体现了苔丝 当时的处境和心理 原文中这 句话 是描写苔 望着壮丽 的落 日和~个又 一个的 圆月。 丝在遭强暴回家生了孩子后羞于见人,很久之后才鼓起勇气走出家 这两 个译本 关于 sce i on e l ucs v m os thif l se at r 有着 不同的理解 。 门,到户外 工作,如引文 中的去地里捆麦捆儿 ,忙完工 作后和共事 u 张的译本侧重前 置定语 sces e 体现 了月亮 由缺 而圆这-连续 的 盼一 起坐 马车 回 家的 路上 的景 色 。两个 译本 中对 bodtnse ucsi , v i 、 ra a i d r h 过程 , 符合事物 客观发展规 律 , 而孙 的译本侧重后置 定语 ate l m o thi ul o n和 w r . e r f om e n的翻译对意 境的传 达和风格 的再现 程度是不一 m 而直接译成 了圆月,把 前而 的 sces 用 “ 个又…个 的”代 替。 样的。张译中 “ ucsi  ̄ e 一 …轮昏黄失泽的大月亮”和 “ 蛀虫咬坏了的”都是 笔者觉得张 的译本对 sces e的处理 比较 妥贴,但没有充 分体现 无 意失身于人 而事实上确 己失身 的苔丝姑 娘的象征 : ucsi v 那轮月亮很大 , 出苔丝望 月时那种看 月亮缺 了又圆剧 了又缺的心情 ,文中上下 文有 却不 明亮 ,而 是 昏黄失泽 ,虫咬的动态形象 ,与苔丝 原先的美丽纯 提到苔丝在 遭受业雷的污辱后忍辱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因此孙的翻 洁反差极大,让人不禁觉得惋惜,从而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 译详尽一 点,似意思 传达没有 原文那 么完整 。若 能把 这两个译 本结 于法,而孙译则相对静态些,而R对意境的传达没那么淋漓尽致。 合起来就好 了,或许可 以修改为 “ 圆缺交替 的月亮 ”。 例4 :Wa i ogt ep g i sn h de, a i e ln a n e l i r e egsw ln t kgm h s e n b d it h k gh
从理解原意方面比较研究《苔丝》的两个中译本
从理解原意方面比较研究《苔丝》的两个中译本杜素霞【摘要】文章主要比较《苔丝》这部小说的原著和“张译”与“吴译”两种译文,通过具体选段译语的评估与分析,对哈代的名篇———《苔丝》进行再认识,找出两个中译本各自的特点。
文章主要从理解原意方面,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一系列重要的翻译问题能被检查出来。
想要重新翻译这本小说,人们也许从现有的问题中学会更多,促使他们自己翻译得更好。
%This paper mainly compares the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Tess by ZHANG Gu - ruo and WUDi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Through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selectio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we can get some new understanding of Hardy’s famous - - Tess. This article mainly,from the aspect of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meaning,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ersions,a series of important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can be checked out. Perhaps,people who want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can learn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ke their own a better translation.【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146-148)【关键词】理解原意;比较;分析【作者】杜素霞【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问世120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同时《苔丝》在哈代的全部小说中,吸引着最为广泛的读者。
试论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析《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19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西方文明迈向一 个新高度的体现。托马斯正是这一时期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更是成为该阶段文学创作的代 表。本篇作品创作 文 笔 自 然,构 思 巧 妙,情 节 描 绘 的 连 贯 性 较 强,人物刻画十分真实,将这部拥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翻译 成中文,要求翻译者必须完整的保留原作品的表达思想,保持 原有的作品色彩,再现其神韵。
(三)翻译过程 进行翻译的时候首先要对翻译文本完成编辑,在时间限制 内,翻译者达到原文后首先要通读原文,找出不确定的语句,然 后使用专业书籍解决问题。为了保证翻译术语使用准确,增强 《德伯家的苔丝》译文的一致性,翻译之前需要有术语表,对词 汇完成固定翻译。完成翻译后,翻译人员需要根据泰特勒翻译 三原则进行校对工作,初稿完成后校对两次。 二、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视角下《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 分析 (一)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按照泰勒翻译原则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要将 “尊重原文”作 为 文 学 作 品 翻 译 的 最 基 础、也 是 最 高 的 翻 译 准 则。即,无论是对文 学 名 著 中 一 部 分 进 行 翻 译,还 是 整 体 的 进 行作品整体故事情节、内容的探究,都必须将原作者的内在情 感,主要传达核心目的作为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就应该先熟 悉原著作品的语言,熟悉自己翻译的体裁,如果发现《德伯家的 苔丝》原文中有不明确或者存在歧义的部分,要结合自己的判 断能力,保持文章上下文的连贯性,分析作者的思想方式与写 作风格,选择最相近的表达方式,保证《德伯家的苔丝》原文翻 译的忠实性,翻译的任何一句话都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揣摩 原作者想要表达出的内涵。张先生和孙先生在文学著作翻译 期间,都尤为这一对原著中语言运用特征和运用方法的把握, 应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进行翻译的时候没有出现原则性错误, 以下举例分 析:《德 伯 家 的 苔 丝 》原 文 中 局 部 句 子 为 例 进 行 探 究,以明晰不同 的 翻 译 方 法,在 原 文 意 义 表 达 上 的 差 异。 经 过 张谷若与孙法理的版本翻译后,遵循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中的第 一原则,翻译后张谷若版本译文如下:原来生命的伟大和渺小, 不在于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大小,而是它对事物的经历与体验, 针对这一点,克莱和很多人都明白;孙法理翻译版本:许多人都 明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安琪儿),生活的重量不在于其外表的 变化,更注重其内在本质。
从语言语境角度对《苔丝》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的开题报告
从语言语境角度对《苔丝》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的开题报告题目:从语言语境角度对《苔丝》两个中译本的比较背景:《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小说。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这部小说进行翻译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版了不少汉语翻译本,其中两个被广泛引用的版本分别是林黛玉和王道义译本。
本论文旨在从语言语境角度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探讨优劣和原因。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个翻译版本的比较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特点、异同和原因,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林黛玉和王道义两个版本的全文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语境分析法通过对两个版本中相同段落的语境和表述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它们的翻译策略、风格取向和文化适应性等问题。
研究内容:一、林黛玉和王道义译本的概述和评价1.1、林黛玉译本的概述和评价1.2、王道义译本的概述和评价二、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2.1、语言风格上的差异2.2、翻译策略上的差异三、语境分析两个版本的文学表述和文化适应性3.1、文学表述方面的差异3.2、文化适应性方面的差异结论:通过对比和分析,本文发现林黛玉和王道义两个版本在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林黛玉译本更注重文学的美感和诗意,而王道义译本更注重语言的生动呈现和文化适应性。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本文还展现了两个版本在文学表述和文化适应性方面的具体差异和优劣。
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果对翻译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反思,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启示,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从理解原意方面比较研究《苔丝》的两个中译本
关键词 : 理解原意 ; 比较 ; 分 析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5 ) O 1 - 0 1 4 6 - 0 3
・ ・ 夺 ・ ÷ ・ 夺 ・ 夺 ・ ÷ ・ ・ ・ 孛 ・ - 夺 ・
个短语 的含 义 , 通 常不 仅 仅 要 靠译 者 的语 言 知识 , 即译 者
对原 著语 言理 解 的 深度 , 有 时还 要 靠译 者 的 社 会 历 史 知
《 苔 丝》 是 哈代 的代 表 作 , 也 是 世 界 文 学 宝 库 中 的一 颗 明珠 , 问世 1 2 0 年来 , 一直 深受 读者 喜爱 , 同时《 苔丝 》 在 哈代 的全部 小说 中 , 吸 引着最 为广 泛 的读者 。这 部 作 品 的 普及性 取代 了早 期 《 还 乡》 的优 势 。“ 已经 感 染 了一 代 又
个 词语 的处理 是否 合乎情 节 的发展 , 是检 验译 文 是否 正
确理 解原 意 的一 个 有 效 手段 。文学 作 品~ 般 比较 贴 近 人 们 的生活 , 它所 使 用 的语 言也 比其 他作 品更 加 丰富 而且 更
加生 动 , 也更 多地 使用 到 习语 和多 义词 语 。一词 多 义是 人
2 0 1 5年 1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5 . 0 1 . 0 6 5
Hale Waihona Puke 从 理解 原 意 方 面 比较 研 究 《 苔 丝》 的两 个 中译本
杜 素 霞
试比较《苔丝》两个中译本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
话说 , 这种“ 剜 掉他的眼睛 、 削低他 的鼻子 、 改换他的
衣衫” 的所 谓 的 “ 归化” 的译 法 . 恐 怕 大 多 数 的 人 不 会
用音译 ,而是把原著人物的姓名译为两三个汉字 , 还
带着典型的中国姓氏 , 如“ 傅” ; 或 者 采 用 一 个 发 音 近 似 的 中 国姓 , 然后 再加 上 一 个典 型 的 中 国名 字 。换 句
而把读者领到作者的面前 。” 【 2 J 在《 论翻译》 中, 曾觉之特别强 调“ 时地支 配一切 的价值 ” 。 他说 : “ 谁不晓得 , 同是一物 , 在此则美 , 在彼 则丑呢? 同是一人 当其时则奇特 , 非其时则平凡 呢? 时
关键 词 :翻 译策 略 ; 比较 ;分 析
中图分 类 号 : H3 1 5 .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1 6 7 3 — 9 8 8 4 ( 2 0 1 7 ) 0 1 — 0 1 2 l — o 4
一
、
翻 译 策略 简 介— — “ 异化” 和“ 归 化”
感 同身受 ,对人物命 名也没法体现作者的用心 良苦。
因此 许 多翻 译 家都 想 找 到一 种 既 能切 音 ,又 能表 意 , 把 音 和 意完 美结 合 的方法 。比如 “ 阿 Q” 是 鲁迅 作 品中 的人物 , 英语 就译为 “ A h Q ” , 这样就 做到二 者兼顾 ,
翻译 策 略 是 指 在 翻译 的 过 程 中为 了实 现 特定 的
第 1 期 2 0 1 7年 1 月
《苔丝》两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苔丝》两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研究张乐金;徐剑【摘要】译者风格是通过一系列语言与非语言特征表现出来的指纹.张谷若、孙致礼在各自的《苔丝》译本中表现出了独特的译者风格.按照贝克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从语言习惯、附加文本和翻译策略等方面对两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风格差异及其成因.可以发现,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译者前言和注释方面.张译多用四字结构,主张“地道的译文”,并作大量注释;而孙译大量使用杂合语言,保留原作的“洋味”,有意减少注释.非语言差异主要在于翻译策略,张谷若主张归化,而孙致礼则主张“异化为主,归化为副”.这些差异归因于译者个人的教育背景、治学态度及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语境不同.张谷若古文功底深厚,他踏实做人,严谨为学,其所处时代的“民族中心主义”及意识形态上的排他心理使归化译本盛行;孙致礼则是白话文教育背景,他大胆借鉴,勇于超越,其所处的全球化语境、世界多元文化格局要求译本满足读者获取异质文化的期待.【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9)005【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苔丝》;译者风格;语言习惯;附加文本;翻译策略【作者】张乐金;徐剑【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哈代的名著《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仅中文全译本就有20多个,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本不同的阐释和处理方法,显示了译者的创造性,体现了独特的译者风格。
众译本中,张谷若的译本是影响最大、讨论最多的译本之一。
孙致礼的《苔丝》译本也多次出版发行,得到了读者好评。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转向,译者自身的风格特征及文化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拟研究这两位不同时代的翻译名家在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中的译者风格,进而梳理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主客观因素。
顺应论视角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一、顺应论维索尔伦从四个角度来分析顺应论,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译者在翻译中要分别经历译者与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的动态顺应的过程。
译者要不断进行语言选择以此来准确并且最完美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本意,同时译者也要动态地顺应其译文读者,综合考虑译者心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及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译者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动态的语言选择,以此来获得翻译活动的成功。
二、顺应论视角下的《苔丝》两个不同译本的比较(一)语境关系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应当与其语境相顺应。
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另一方面是语言语境,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
1.社会文化语境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动态的语言选择以此来顺应原文的社会文化语境,包括顺应不同的意识形态、人文环境、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以及时代背景。
(1)“O my God!Go to a public -house to get up hisstrength!And you as well agreed as he,mother!”(Hardy,15)张译:“哎哟老天爷,跑到酒店去养神儿!妈,你就由着他!”(张谷若,29)孙译:“天啦!到酒店去养精神!你倒还让他去,妈妈!”(孙法理,20)张谷若的译本把“my God ”翻译成“老天爷”,这种表达要比孙法理的“天啦”更加非正式一些。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此译本是针对中国读者而创作的。
用“老天爷”这种表达方式更适合于中国读者的理解,体现中国读者的语言特色。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经常使用单字“妈”而不是“妈妈”来称呼自己的母亲。
在翻译之中,译者应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假想的译文读者目的是确保译者创作的翻译作品会更自然更恰当。
从细节上来说,张谷若的译作充分顺应了译文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在这方面做得略胜一筹。
浅析《苔丝》两译本在翻译中几个问题的处理
本文通过比较两译本对意义的准确性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和原文意境的再现指出翻译不仅是内容的表达也要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
浅析《苔丝》两译本在翻译中几个问题的处理
浅析《苔丝》两译本在翻译中几个问题的处理
《苔丝》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对翻译提出了一个严力和原文意境的再现,指出翻译不仅是内容的表达,也要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
顺应论视角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顺应论视角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从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出发,对张谷若和孙法理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是如何做出语言选择的。
标签:顺应论;《苔丝》;翻译一、顺应论维索尔伦从四个角度来分析顺应论,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译者在翻译中要分别经历译者与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的动态顺应的过程。
译者要不断进行语言选择以此来准确并且最完美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本意,同时译者也要动态地顺应其译文读者,综合考虑译者心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及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译者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动态的语言选择,以此来获得翻译活动的成功。
二、顺应论视角下的《苔丝》两个不同译本的比较(一)语境关系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应当与其语境相顺应。
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另一方面是语言语境,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
1. 社会文化语境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动态的语言选择以此来顺应原文的社会文化语境,包括顺应不同的意识形态、人文环境、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以及时代背景。
(1)“O my God!Go to a public-house to get up his strength!And you as well agreed as he,mother!” (Hardy,15)张译:“哎哟老天爷,跑到酒店去养神儿!妈,你就由着他!”(张谷若,29)孙译:“天啦!到酒店去养精神!你倒还让他去,妈妈!”(孙法理,20)张谷若的译本把“my God”翻译成“老天爷”,这种表达要比孙法理的“天啦”更加非正式一些。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此译本是针对中国读者而创作的。
用“老天爷”这种表达方式更适合于中国读者的理解,体现中国读者的语言特色。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经常使用单字“妈”而不是“妈妈”来称呼自己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
作者:谢东山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
[摘要]切斯特曼是在翻译伦理研究方面影响巨大的一位学者,他的翻译伦理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中外译本甚多,中译本就有若干版本。
通过运用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研究和分析张若谷和孙致礼的《苔丝》的中文译本,旨在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为其在语言、人物描写、心理描写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也丰富《苔丝》的译本研究。
[关键词]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苔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6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80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关于翻译规范,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他的翻译模因论,和五大伦理模式受国内外大家的推崇。
对于此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是从阐述理论方面来研究的,比如陈吉荣的《论切斯特曼认知模因翻译策略的贡献与局限》。
有用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分析文本的,如王浩的《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析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但他分析的是英译。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关于这个作品的译本对比,徐俭的《比较《德伯家的苔丝》两译本的措词》,分析比较了张谷若和孙法理译本的措辞。
何琴的《《德伯家的苔丝》及其三种汉译本的比较》主要通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来分析种汉译本的各自特点。
但这些文章对于《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名作很少运用某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理论框架
(一)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的源头和发展
“翻译伦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提出的。
之后,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发展了翻译伦理方面的研究。
他首次提出了“文化间性”概念,他认为翻译职业伦理是翻译伦理的着重点。
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了在翻译中保存原文中的语言文化差异的“异化”主张。
之后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翻译伦理的规范。
(二)五大伦理模式概述
切斯特曼是在翻译伦理研究方面影响巨大的一位学者。
切斯特曼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大伦理模式,即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规范的伦理和承诺的伦理。
他认为再现的伦理重在“真实”,凸显“忠实”,指的是译文应该准确再现原文或原文作者的意图。
服务的伦理是指译者符合目标读者的要求。
交际的伦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的是人和人间的关系,不而是文本间的关系。
规范伦理将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职业规范,期待规范指的是目标读者对翻译作品形式特征的期待。
职业规范是指合格的译者应该遵守的规范。
承诺的伦理指译者应履行职业道德规范。
三、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视角下《苔丝》译本分析
(一)张若谷、孙致礼《苔丝》中译本简介
哈代的名著《苔丝》仅中文全译本就有20多个,不同译者这一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翻译方法。
在这么多的译本中,张谷若的译本是影响最大的、讨论最多的译本之一。
孙致礼的《苔丝》也得到了读者好评。
张谷若的译本“以地道的译文”在译界收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的译文突出的特点是偏用四字结构和成语。
孙致礼的译语则更加通俗。
本部分对比的两个版本是张谷若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孙致礼的《苔丝》。
(二)翻译伦理视角下两部译本的对比
1.心理描写
《苔丝》中有大量关于苔丝新来的描写,对心理描写的翻译两位大家也有不同的方法。
例:Tess hoped for some accident that might favor….and af-ter-death, they were the same.
张译:苔丝心里想,顶好能遇见什么顺利的事儿,帮一帮自己的忙……都完全一样。
孙译:苔丝希望遇见一件对她有利的事,……都是一模一样的。
孙译除了把第二句的uncomfortable单独译成一句外,其他的句子和词语都采用直译方法,也就是说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中的
再现原则,即再现作者的意图、原文的文化。
而张译则相当灵活,他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来翻译。
这里他的做法与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中的服务原则不谋而合。
他是为读者服务,适应读者的喜好。
用词方面,孙译将“hope,favor”一一对应的翻译为“希望,对她有利的事”,这显然没有张译译得传神,更像地道的汉语。
这也是符合了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中的服务原则,使广大的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译本。
同时“心里想,顶好,能遇见,什么顺利的事儿,帮一帮,自己的忙”,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用的词,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的习惯。
2.环境描写
哈代的小说注意意境的表现,善于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命运。
因此,译者成功再现原文的环境描写十分重要。
例:on these lonely hill and dales her quiescent glide…wereformulae of bitter reproach.
张译:在这些旷山之上和空谷之中,她那悄悄冥冥的凌虚细步……对她苦苦责问。
孙译:她在寂寞的山峦和峡谷里默默独行,……例行的苛刻的谴责。
张译本将“lonely hill and dales”译作“旷山、空谷”,“herquiescent glide”译作“悄悄冥冥的凌虚细步”,这些译句既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苔丝的走路的美态,又刻画了她可怜的遭遇,悲惨的境遇。
这样的翻译和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中的交际原则是十分吻合的。
交际原则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翻译很好地达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让读者既能理解原文本意,又能体会到苔丝身世的凄凉。
“intensify natural processesaround her”这一部分,孙译为“竞能强化周围的自然过程”,而张译成“使她周围自然界的消息盈虚,深深含上感情”。
这里张译也是体现了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中的交际原则,让读者理解当时作品中的大环境,同情主人公的身世。
3.人物描写
对人物的描写,两位大家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
例:She was a fine and handsome girl-not handsomer thansome others,possibly...
张译:一她是一个姣好齐整的姑娘——也许她跟别的几位比起来,不一定更姣好……
孙译:那是一个俊美可爱的姑娘——也许未必比某些女伴更俊美……
文中对“a fine and handsome”的译法不尽相同。
孙译本体现出handsome有“俊美”一义,张译为“姣好齐整”却没有反映出这一含义。
这表现了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中的职业规范。
不同
的译者因其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等因素有着不同的译者风格,不同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不相同。
他们的职业规范也就不同,译文也就有所差别。
四、结束语
《苔丝》是英国小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既有女性主义的影子也有道德观念上的讨论。
对于它的译本也是很多学者热议的对象。
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能恰好的分析这部作品,更为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文学翻译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