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15:受力分析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变化,为
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关系。
二、复习初中物理知识(10分钟)
通过提问或者小测验的方式复习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包括力、运动、能量等内容。
三、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15分钟)
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包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同,以及高中物理中新增
加的知识点。
四、讨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联系(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看看初中物理知识如何在高中物理中延伸
和拓展。
五、小组讨论和展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关系,并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六、回顾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衔接,以及如何做好过渡。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或者思考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以及课堂讨论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有关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物理知识面。
浅谈“受力分析”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
浅谈“受力分析”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作者:徐爱辉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2期受力分析是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这一大难点恰恰给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首先遇到了。
因此,克服这一难点就成为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之一。
那么,形成这一难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难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作初步的研究。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1.受力分析涉及的知识面广受力分析的过程涉及的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由许多个知识板块构成的知识群。
这些不同的知识板块从力学一直贯穿整个高中物理课程。
力学中涉及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就是一些基本的板块。
在实际应用中,为解决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的受力分析,至少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力,甚至更多。
学生在单独认识它们时已感不易,当很多的力杂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2.各个知识板块的难度在高中阶段跃升很大如摩擦力,在初中阶段只定性地涉及,其作用一般也只限于阻碍物体运动,而到了高中则要求定量地分析,尤其是静摩擦力,它的存在、大小和方向都可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更进一步,还有摩擦力方向跟运动方向同向和反向的问题。
知识的难度跃升很大,学生感到很难掌握。
3.初中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势如弹力,在初中除了弹簧的弹力外,其余所有的弹力都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而且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析,分别把它们叫做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等,而不涉及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明确地把它们归入弹力范畴。
这主要是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但这却给高中受力分析教学留下了隐患,形成一种不利的思维定势。
如分析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力时,学生往往会多出一个“下滑力”来。
又如学生也常会将向心力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力来分析。
这都是初中阶段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受力的思维定势所致。
二、受力分析教学探究基于上述原因可知,受力分析绝不是几节课所能解决的问题。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识别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并进行受力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准确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受力情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示例教材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受力分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六、课堂检测:
1. 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个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受力分析习题,以检测其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检测中的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18:力的分解
3.7力的分解 姓名合作学习1、 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拉力F 作用下保持静止,请按力的作用效果将拉力F 分解,并求出分力大小。
2、 已知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在下列条件下通过作图求分力。
甲图已知两分力F 1、F 2的方向,乙图已知分力F 1的大小与方向。
3、上图是已知合力F 、一个分力F 1的方向和另一分力F 2的大小,几种可能的情况,你能说出对应的解的个数吗? 例题1、下列有关合力与分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力总是小于合力B .对力进行正交分解时,分力总是小于合力C .将5 N 的力进行分解,可以得到50 N 的分力D .将5 N 的力进行分解,不可以得到1 N 的分力2、一重为G 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分解为下滑力和对斜面的压力B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C .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D .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3、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两个分力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确定的B .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是唯一确定的C .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确定的D .合力可以分解成两个与合力等大的分力,也可以分解成两个比合力大得多的分力4、如图所示,力F 作用于O 点,现欲施加另一力F′,使F 与F′的合力沿OO′方向,这个力F′的最小值是( )A .θtan FB .θcos FC .θsin FD .θcos F5、如图所示,A 、B 、C 、D 四个物体,现保持静止,请接力的作用效果,将图中标出的力进行分解,并求出分力。
力和角θ已知。
6、在倾角θ=30º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 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人教版主题:受力分析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受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能够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 受力的概念和性质;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物体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合成力分析;2. 如何应用受力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准备:1. 教科书;2. 立体模型;3. 讲台黑板;4.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二、讲解受力的概念和性质(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受力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三、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进行受力分析,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自行进行练习,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
四、应用示例解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个实际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利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2.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解答结果,并与教师一起进行解析。
五、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几道受力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和练习等,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示例的解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受力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加强练习,提高受力分析的应用水平。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衔接点:11受力分析和物体的平衡(含解析)
(暑期辅导专用)2020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衔接点:11受力分析和物体的平衡(含解析)1、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
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的条件认真分析。
(4)画好受力分析图。
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2、物体的平衡z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1.如图所示,小明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轻绳拉木箱,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绳中拉力为F,则木箱所受合力大小为A.FsinθB.FC.FcosθD.0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木箱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合外力为零,故D正确,ABC错误。
2.如图所示,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小球只受重力、绳的拉力作用B.小球只受重力、斜面的弹力作用C.小球只受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作用D.小球受到重力、绳的拉力和斜面的弹力作用【答案】D【解析】地面附近物体一定受重力,故小球一定受重力;细绳拉紧,说明细绳对小球有拉力,且拉力方向沿绳子方向向上;假设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则小球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故小球一定受斜面的弹力;故小球受重力、绳的拉力以及斜面上的弹力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三角形木块A静止在水平面上。
一质量为m的物体B正沿A的斜面匀速下滑,三角形木块A仍然保持静止。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一定小于B.水平面对A的静摩擦力一定向右C.水平面对A静摩擦力一定为0D.水平面对A的静摩擦力一定向左【答案】C【解析】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根据平衡条件:N=(M+m)g地面的摩擦力f=0,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4.如图所示,港珠澳大桥(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1.5物体的受力分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1.5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教学学目目标标】】正确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重重点点难难点点】】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用具】【【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一、、受受力力分分析析的的基基本本步步骤骤::1、选取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问题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隔离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周围物体对选定对象的作用力。
3、受力分析的顺序:先场力,再接触力。
(1)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2)接触力:先弹力,再摩擦力。
(3)其它力。
4、画受力图时,力的作用点可沿作用线移动,若是共点力,作用点一般画在重心上。
5、检查:检查是否多力、少力、错力。
检查“不少一个力”的方法是:按先重力、后弹力,再摩擦力的顺序,逐一分析检查。
另外,弹力和摩擦力是接触力,分析物体与周围哪些物体有接触,有几处接触,就可以预计可能有几个弹力和几个摩擦力。
检查“不多一个力”的方法是:①分析物体受哪些“性质力”时(按性质命名的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②确定某一个力是否存在时,就找该力的施力物体,根据力的物质性可知,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③根据弹力和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一步判断在接触处是否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产生。
④不要把物体所施给另外物体的力,当作物体所受的力。
检查“每个力方向不错”的方法是:严格按照各力的方向特点作图。
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摩擦力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二、、受受力力分分析析时时应应注注意意的的问问题题1、要防止“遗漏力”、“添加力”和“错判力”①遗漏力的主要表现为:a 、弹力分析不全,如分析叠放在水平面上的静止物体受力时,常将叠放在下面的物体所受的竖直向下的弹力(压力)遗漏。
b 、静摩擦力被忽视,如置于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没有考虑其所受的静摩擦力。
初升高物理暑假预习课(人教版)3.1 重力与弹力(讲义)(教师版)
3.1重力与弹力——划重点之初升高暑假预习强化精细讲义知识点1: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1)在力学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
力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大小∶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4)方向∶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如果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将促进物体的运动;如果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将阻碍物体的运动。
2.对力的理解(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所以在分析某一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一定要清楚物体受到的各力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2)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并同时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由于力是矢量,所以力也有正负.正负号只表示力的方向是否与正方向相同,与力的大小无关。
(4)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对力进行分类时,可以按照力产生的原因,即力的性质分,也可以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分析某一物体受到的力时不能将效果力和性质力都分析进去。
①同一作用效果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例如重力和摩擦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它们都可以充当动力(或阻力)。
②同一性质的力,作用效果可能不同,比如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③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为了避免重复,最好按力的性质分析,要找到力的来源。
知识点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2)力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3)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选定标度∶确定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少牛顿的力。
初升高物理暑假衔接(人教版)第15讲 共点力的平衡(教师版)
第15讲共点力的平衡1.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会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能运用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几何关系等对力与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力与平衡问题。
一、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0。
3.平衡条件的表达式:F 合=03.由平衡条件得出的三个结论分析思路:多力――→转化三力――→转化二力二、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合成法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解法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将某个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则其分力与其他两个力分别平衡正交分解法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应用正交分解法,则有∑F x =F 1x +F 2x +F 3x +…+F nx =0,∑F y =F 1y +F 2y +F 3y +…+F ny =0矢量三角形法如果三个力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矢量三角形法可以充分利用几何边角关系求解平衡问题2.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物体、质点或绳的结点等)。
(2)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判定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4)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
(5)求解方程,并讨论结果。
三、动态平衡问题1.动态平衡问题的特点:物体受到的共点力中有几个力会发生缓慢变化,而变化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2.处理动态平衡问题常用的方法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已知力与未知力的函数式,进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图解法根据已知力的变化画出不同状态时力的平行四边形或力的三角形(画在同一个图中),然后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考点一:静态平衡问题【例1】如图所示,教室天花板下挂着一盏灯,由于意外情况零线NO 与火线MO 分开成图示形状,若灯的重力为12N ,则NO 上张力大小为()A .6NB .7.2NC .9.6ND .10N【答案】B 【详解】对结点进行受力分析,将OM T 与ON T 合成后必与mg 等大,反向,共线,如图所示则03sin3712N7.2N5NT mg=︒=⨯=故选B。
高中物理 专题 物体的受力分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专题物体的受力分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物体的受力分析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1、进一步熟练判定弹力方向,能根据平衡法、假设法确定弹力的有无和方向、2、进一步熟练掌握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大小的计算方法、3、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二、课前自学,提出问题1、几种常见弹力方向的确定(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___________的方向、(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_____的方向、(3)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_____物体、(4)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面)并指向_____物体、(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_____的连线上,并指向受力物体、(6)球与球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________,并指向受力物体、2、静摩擦力(1)运动的物体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受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3)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跟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变化而_____,但有一最大值Fmax,静摩擦力的范围_____________、3、滑动摩擦力(1)静止的物体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受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跟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4)滑动摩擦力F=μFN,F与正压力FN 成正比三、学习过程1、师导生学,合作探究探究一、弹力有无的判定图1例1 如图1所示,将一个钢球分别放在量杯、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和三角烧杯中,钢球与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相接触,处于静止状态、若钢球和各容器都是光滑的,各容器的底部均处于水平面内,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B、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C、量杯的侧壁对钢球无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D、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的侧壁对钢球有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方法总结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方法假设法(1)假设无弹力:在该处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即假设不存在弹力,看研究对象在该位置是否保持原来的状态、(2)假设有弹力:就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判断受力情况与存在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则不存在弹力,若不矛盾,则此弹力存在、针对训练在下列各图中,A、B之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图2探究二、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例2 如图2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分析下列情况中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并判断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1)汽车由静止加速运动时(木箱和车面间无相对滑动);(2)汽车刹车时(二者无相对滑动);(3)汽车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方法总结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2)假设法利用假设法进行判断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探究三、摩擦力的计算例3 如图3所示,用水平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已知木块重力G=6 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图3(1)当F=25 N时,木块没有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2)当F增大为30 N时,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图4(4)当F=6 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规律总结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应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在0<F≤Fmax内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求解、(2)滑动摩擦力根据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为接触面受到的正压力、探究四、受力分析的步骤例4 如图4所示,用力F去拉叠放在一起的两物体A、B,但没有拉动,两物体仍然静止,则 ( )A、B受三个力B、B受两个力C、A受五个力D、A受六个力。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能够应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受力的定义和分类、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难点:利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应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4. 实验:受力的测量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受力分析的概念
2. 授课:介绍受力的定义和分类、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关于受力分析的问题
4. 实验操作:进行受力测量实验,并分析测量结果
5. 总结反思:总结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教材,并整理受力分类和受力合成分解方法;
2. 完成一些相关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与反馳
1. 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反馈
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3.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馳和调整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及相关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册
八、教学效果评价
1. 课后复习的效果
2. 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以上为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
1. 了解高中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
2. 掌握高中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分析技能;
3. 对高中物理学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教学内容:
1. 力学
2. 热学
3. 电磁学
教学过程:
一、力学
1. 介绍牛顿三定律
2. 探讨运动的规律
3. 进行一些力学实验
二、热学
1. 讲解热力学基本理论
2. 研究热传导和热转化
3. 进行一些热学实验
三、电磁学
1. 讲解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
2. 推导麦克斯韦方程
3. 进行一些电磁学实验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
2. 学生讨论
3. 实验操作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掌握高中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
2. 学生能够运用高中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分析技能;
3. 学生能够对高中物理学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和仪器使用;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教学反馈。
初高中物理衔接人教版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人教版教案科目:物理年级:初中和高中课时:1课时主题: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2. 掌握初中和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联系和延伸。
教学重点:1.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关系;2. 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教学难点:1. 初中物理知识如何在高中物理中应用和拓展;2. 如何建立起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桥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回顾初中物理所学内容,并与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比较;2.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初高中物理的联系和衔接关系。
二、整合(15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力和功、电学基础等内容;2. 重点展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延伸和深化,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拓展(15分钟)1. 分组讨论,探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2. 给出实例让学生尝试解决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关系,强调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连贯性和发展性;2.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探索,建立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桥梁。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综合练习题,巩固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2.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衔接关系展开,帮助学生理清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转变和扩展。
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建立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桥梁,促使学生从基础知识到高阶知识的顺利过渡。
初高中物理衔接力学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力学教案
教学内容:力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掌握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 学会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
1.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力学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牛顿三定律(20分钟)
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3.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讲解万有引力定律(15分钟)
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讲解地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原理。
四、案例分析(20分钟)
1. 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力学知识的应用。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结果,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掌握其应用方法和技巧。
希望学生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物理学习水平。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正文:随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大幅提升,特别是在物理这门科学课程上。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环境,设计一份高效的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范本,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实用的教学参考。
一、教案目标明确化在制定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具体到物理学科,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有序衔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
例如,可以从回顾初中所学的力和运动的知识入手,逐步引入高中物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通过举例和实验,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衔接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案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还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课上,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
这样的评价体系既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案中应包含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通过分析真实世界中的物理问题,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而言,这份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范本的核心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平滑地从初中物理学习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
初升高物理暑假预习课(人教版)4.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讲义)(学生版)
4.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划重点之初升高暑假预习强化精细讲义知识点1:从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1.基本思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由运动学公式及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流程图如下:2.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岀物体的加速度。
(3)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解待求的物理量。
(1)只要知道物体的受力情况,就能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解释:运动情况由受力情况和运动初始条件共同决定.(2)由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要特別注意加速度的方向,并由此可以确定合外力的方向.()解释: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知识点2:从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1.基本思路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流程图如下:2.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4)选择合适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
(1)解决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关键①两类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
②一个“桥梁”——物体运动的.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都涉及加速度,因此加速度在解决动力学问题中起到关键作用。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的注意事项(1)若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将力沿运动方向和垂直于运动方向进行分解;若求加速度,一般要沿加速度方向分解力;若求某一个力,可沿该力的方向分解加速度。
(2)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有关,所以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往往同时考虑,交叉进行,作受力分析图时,把所受的外力画到物体上的同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也可以标在图中。
衔接主题十九:受力分析-2021-2022学年新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预习学案
衔接专题十九:受力分析一、三种常见力概述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弹力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3、摩擦力直接接触,接触面粗糙且有挤压的物体间,由于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力二、简单物理模型受力分析题型一:弹力例题1 画出物体A 受到的弹力:(接触面光滑)题型二:摩擦力例题2 画出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接触面不光滑)A OAAAAAA 向上运动FAA 向下运动FAA 静止AA 相对斜面静止 A αv(A 向上运动)F A αv(A 向下运动)F题型三:物体的完整受力分析 例题3 对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三、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例1、如图所示,两个等大、反向的水平力F 分别作用在物体A 和B 上,A 、B 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
若各接触面与水平地面平行,则A 、B 两物体各受几个力?( ) A .3个、4个 B .4个、4个 C .4个、5个 D .4个、6个例2、如图所示,用力F 把物体压紧在竖直墙壁上不动,则物体的受力个数为( )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四、受力分析中的整体与隔离例1、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物体A 和B ,A 和B 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拉力F 施于A ,而A .B 仍保持静止,则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A 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B .物体A 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零 C .物体A 与B 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D .物体A 与B 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零例2、如图所示,物体m 与斜面体M 一起静止在水平面上,关于两物体受力的个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 一定受三个力作用 B .m 可能受两个力作用 C .M 一定受四个力作用D .M 可能受五个力作用确定对象按重、弹、摩顺序分析按运动状态检查受力沿粗糙地面匀速前进沿粗糙地面加速前进沿粗糙桌面匀速前进A 沿粗糙墙上升A 沿粗糙地面向右运动五、没有弹力便没有摩擦力例1、如图所示,两物体A和B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绳连接,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对于物体A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可能绳子拉力的竖直分量跟重力大小相等,则水平面给它的弹力为零,所以A受重力、绳子拉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B.可能受重力、绳子拉力、水平面给它的弹力三个力的作用C.一定受重力、绳子拉力、水平面给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D.可能受重力和绳子拉力两个力的作用例2、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a、b两物体一起靠在粗糙竖直墙面保持静止,则关于它们受力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a一定受到4个力B.b可能受到4个力C.a与墙壁之间一定没有弹力和摩擦力D.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例3、如图所示,在倾斜的天花板上用力F压住一木块,使它处于静止状态.关于木块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受两个或三个力的作用B.可能受三个或四个力的作用C.必定受三个力的作用D.必定受四个力的作用六、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例1、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F使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一定沿斜面向下B.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一定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一定沿斜面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可能为零例2、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面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一水平推力F作用在质量为m的木块上,木块静止在斜面体上,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木块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为0B.木块m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平行于斜面向下C.桌面对斜面体M的摩擦力大小是FD.桌面对斜面体M的支持力大小是(M+m)g七、综合训练例1、如图所示,两个等大的水平力F分别作用在B和C上,A、B、C都处于静止状态。
6 习题课--受力分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初升高衔接预习讲义(第三章)
习题课受力分析一、弹力有无的判定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方法——假设法1.假设无弹力:在该处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即假设不存在弹力,看研究对象在该位置是否保持原来的状态.2.假设有弹力:就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判断受力情况与存在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则不存在弹力,若不矛盾,则此弹力存在.3.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典例精析】例1在图中画出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答案:如图解析:用假设法判断.甲图中,若拿走B球,A球将向右运动,说明A、B间有弹力.乙图中,若拿走A球,B球将向下运动,说明A、B间有弹力;将容器左壁和底拿走,A球将会运动,说明容器左壁和底部对A也会有弹力作用;丙图中杆给重物的弹力F为支持力,方向沿杆向上;丁图中杆给重物的弹力F并不沿着杆的方向,根据假设法判断F的方向应竖直向上.【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将一个钢球分别放在量杯、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和三角烧杯中,钢球与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相接触,处于静止状态.若钢球和各容器都是光滑的,各容器的底部均处于水平面内,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B.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C.量杯的侧壁对钢球无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D.茶杯的侧壁对钢球有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答案:A解析:假设容器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作出各容器中钢球的受力分析图分别如图a、b、c所示,可见三种情况均与钢球静止的题设条件相矛盾,所以原假设不成立,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二、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2.假设法利用假设法进行判断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典例精析】例2.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力F作用在A上,使二者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之间无摩擦力B.A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右C.B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水平向右答案:BC解析:对A物体,由于A匀速运动,由二力平衡可知,B对A的摩擦力必与F等大反向,故A错误,B正确;对B物体,由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B对A的摩擦力一定与A对B的摩擦力反向,故B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故C正确;对A、B整体分析,由于AB一起向左匀速运动,则地面对B 的摩擦力一定为滑动摩擦力,且水平向右,故D错误.【变式训练】如图所示,A、B、C三个木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对B木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三个木块共同向右匀速运动,已知木块的重力都是G,请分别画出三个木块的受力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受力分析 姓名
一、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
1、什么叫受力分析?应该分析性质力还是效果力?
2、受力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二、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1)飞行中的铅球 (2)在风中匀速向东下落得降落伞 (3)静止在墙角的足球 (4)人拖着箱子匀速前进
总结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三、受力分析的几个注意点
四、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
一个重为2N 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 .大小为2N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 .大小为1N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 .大小为2N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 .大小为2N ,方向竖直向上
例2、分析A 物体的受力
检测题
1
质量为1kg 的物块放置于水平面上,现用弹簧秤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此物块时,读得弹簧秤的示数为3N ,则关于两接触面的材料可能是(g 取10m/s 2) ( )
A .钢—钢
B .木—木
C .木—金属
D .木—冰
2、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时,他所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 1和f 2,那么它们的关系
A .f 1向上,f 2向下,f 1=f 2
B .f 1向下,f 2向上,f 1>f 2 ( )
C .f 1向上,f 2向上,f 1= f 2
D .f
1向上,f 2
向下,f
1
>f 2 3、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 拉物体乙,它们仍保持静止状态, 甲、乙间接触面也为水平,则乙物体受力的个数为
( )
A .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A A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