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现珍稀水生物盲鱼和盲虾

合集下载

2021年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温州专版)——专题7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2021年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温州专版)——专题7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2021年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温州专版)——专题7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共11小题)1.(2020春•乐清市期末)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错误的是()A.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气体B.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气体C.食物为草食动物提供含碳元素的物质D.微生物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2.(2020•温州模拟)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如图是小球藻的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A.B.C.D.3.(2020•温州模拟)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4.(2020•温州模拟)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云豹、黑鹿,白颈长尾雉等37种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

因物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被誉为“物种基因宝库“。

生活在该保护区的所有云豹构成一个()A.生物圈B.生态系统C.群落D.种群5.(2019春•瓯海区期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

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B.实行稻草还田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D.大量施用化肥6.(2019•瓯海区二模)如图显示的是某池塘中的部分生物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显示的食物链总共有3条B.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绿藻属于生产者C.池塘中的所有链鱼构成一个种群D.大量放养鲢鱼对黑鱼的数量不会有影响7.(2018春•温州期末)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A.大量使用化肥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C.实行稻草还田D.将废弃农田地膜埋入土壤中8.(2018•龙湾区二模)大罗山位于温州龙湾区与瓯海区境内,由四景一水网构成,山上有高等维管束植物590余种,昆虫200多种,鸟类100多种,还有数量较多的其它动植物、微生物等,山上所有生物构成一个()A.生物圈B.生态系统C.群落D.种群9.(2017•嘉兴一模)下列不属于因生活环境变化而影响动物寿命的例子的是()A.剑竹大批枯死,使大熊猫大量死亡B.珍珠养殖户的珍珠蚌因水域污染大批死亡C.一艘油轮沉没漏油,使大量海鸟死亡D.动物园中饲养的一只老猴子因年老而死亡10.(2017•温州一模)今年在我市泰顺乌岩岭发现植物新物种﹣﹣浙南茜草。

‘盲目蝾螈'是一种被喻为‘人鱼'的神秘生物

‘盲目蝾螈'是一种被喻为‘人鱼'的神秘生物

‘盲目蝾螈’是一种被喻为‘人鱼’的神秘生物
世界上有许多稀有、罕见的生命,‘盲目蝾螈’是一种被喻为‘人鱼’的神秘生物,东欧的克罗埃西亚更将它视为‘国宝’。

近日盲目蝾螈成为话题,这个在盲目中交配与繁殖的小生物也面临濒临绝种。

许多到克罗埃西亚的观光客,都会想至东北波雷奇市(Pore?)着名的钟乳石洞,希望能探访到传说中的‘人鱼’(Human Fish),又称作‘盲目蝾螈’。

它们的身体就像人类皮肤般,呈浅粉肤色,因此被称为人鱼;拥有四只脚、两个鳃,水陆两栖,外形似蛇。

取名为‘盲目蝾螈’,是因为这种生物住在黑暗的洞穴中,长期无法见光造成视力退化,生物学家戏称它们一生都在‘盲目’中渡过,盲目交配、盲目繁殖。

特别的是,它们仅需要极少量的氧气就能生存,甚至可以超过一年不进食;若无意外,寿命更可长达100年以上。

要见到它们并不容易,除了要远赴克罗埃西亚,穿越又深又长的洞穴;更严重的是,盲目蝾螈面临濒临绝种问题,生物学家也极力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幽暗洞穴中的神秘生物

幽暗洞穴中的神秘生物

幽暗洞穴中的神秘生物在幽暗洞穴中的神秘生物洞穴深处,黑暗笼罩,只有微弱的光线透过裂缝照入。

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生物们在这里浑然忘我地生活着,远离人类的干扰。

本文将介绍洞穴中的几种神秘生物。

一、蝙蝠蝙蝠是洞穴中最为常见的生物。

它们是哺乳动物,以昆虫和水果为食。

蝙蝠拥有独特的翅膀结构,使其能够在黑暗中飞行,并捕捉到食物。

它们敏锐的听觉帮助它们了解周围环境,并避开障碍物。

另外,蝙蝠还是洞穴中的重要授粉者,它们在觅食途中分散植物花粉,帮助植物进行繁殖。

二、盲鱼盲鱼是一种适应洞穴生活的鱼类。

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盲鱼逐渐失去了视觉能力,但它们发展出了其他触觉和嗅觉系统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食物。

盲鱼通常有特殊的感应器,帮助它们追踪水流和猎物的位置。

它们适应了极端环境,成为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顶级捕食者。

三、蛛形纲动物蛛形纲动物是洞穴中的另一类生物,它们包括蜘蛛、蠕虫等。

这些生物通常通过吐丝来建立自己的巢穴和捕食技巧。

洞穴中的蜘蛛通常通过觸角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振动,并利用银丝构造网罗捕食其他昆虫。

蠕虫则通过地下的通道在洞穴中穿梭,为洞穴的土壤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四、地下水居生物洞穴内通常还有一些依赖地下水系统生活的生物,如地下水蚤、水生昆虫等。

它们以地下水为食,通过呼吸和排泄来维持生命活动。

这些生物利用洞穴内水源中特有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水生态系统。

洞穴中的神秘生物构成了一个微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

它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适应,形成了多样而复杂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洞穴的特殊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这些生物也面临着许多威胁,如污染、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干扰等。

保护洞穴生态系统和其中的神秘生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细细品味,洞穴中的生物仿佛在黑暗中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独特的生命故事。

让我们一同保护和尊重这片神秘的生态环境,让这些生物能够继续在洞穴中安详地生活下去。

盘点11种奇特的盲动物:有眼睛但形同虚设

盘点11种奇特的盲动物:有眼睛但形同虚设

盘点11种奇特的盲动物:有眼睛但形同虚设考艾岛洞狼蛛学名“Adelocosa anops”,是蜘蛛家族的大块头,宽度可超过8厘米,足以让所有蜘蛛恐惧症患者陷入恐惧之中。

庆幸的是,这个大家伙对人类没有威胁。

考艾岛洞狼蛛1971年被人发现。

它们生活在夏威夷考艾岛的5个洞穴内,数量只有20多只左右。

这些洞穴在360万至560万年前形成,也就是说,考艾岛洞狼蛛经过数百万年时间才进化成当前的无眼状态。

这种蜘蛛拥有敏锐的触觉,能够在漆黑的火山洞穴环境感知到微小的振动,进而帮助自己围捕猎物。

南方穴居盲螯虾学名“Orconectes australis”,是甲壳类家族成员,栖息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田纳西州的地下淡水系统。

它们的身长可达到4.5厘米,虽然没有眼睛,但却拥有灵敏的触觉和嗅觉,帮助它们捕食昆虫和小鱼。

在它们的栖息地,盲螯虾更喜欢在墙壁、堤岸一带或者开阔水域活动,而不是藏身岩石下方。

它们的身体呈透明状,寿命据信可超过176年。

墨西哥脂鲤也被称之为“穴居盲鱼”,学名“Astyanax mexicanus”,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也发现它们的踪迹。

它们从正常的脂鲤进化而来,因没有色素沉着患上白化病。

穴居盲鱼没有眼睛,利用其他感觉器官和水压感知物体移动。

这种鱼体型较小,身长只有12厘米。

对于穴居盲鱼为何没有眼睛,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

有研究发现它们在胚胎时期也会发育出眼睛,但最终因某种因素停止发育,眼睛最后被肉覆盖。

盲蛇蜥学名“Dibamus dalaiensis”,因没有脚,故名“蛇蜥”——地球上共有200多种无脚蜥。

2011年5月,科学家在柬埔寨的豆蔻山脉发现这种奇特的蜥蜴。

据信,它们生活在地下,拥有敏锐的嗅觉,用于搜寻食物。

它们的身长可达到15厘米,主要以蚯蚓、白蚁和蚂蚁为食。

对于盲蛇蜥,科学家仍需进行更多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德州盲蝾螈学名“Eurycea rathbuni”,生活在完全漆黑的洞穴中。

神奇的盲鱼

神奇的盲鱼

龙源期刊网
神奇的盲鱼
作者: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10年第08期
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等地的水下洞穴中,曾经发现过罕见的盲鱼。

所谓盲鱼,就是没有眼睛或者眼睛看不见的鱼。

那么,这种盲鱼如何行动呢?原来,在盲鱼的头部和身上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小突起,这些小突起能起感觉作用,完全可以代替眼睛,所以即使长年处于黑暗的环境,它们仍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这种鱼在幼年时期眼睛比较发达,到了成年期眼睛就逐渐被皮肤所覆盖而成为瞎子,与此同时,在头部生出许多细小的敏感须,以此来代替双眼。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岸的岩石缝中或岩石下的洞穴里,可以找到一种身长只有10厘米的盲虎鱼。

这种鱼的皮肤呈浅红色,光滑无鳞。

幼年时期,它的眼睛虽小,但有视觉,一旦长大,眼睛就隐没在皮下。

虽然它双目失明,但它却能在黑暗的洞穴里东游西窜,异常活跃。

这是由于在它的头部生有许多皮膜感受器,靠着这种感受器能迅速探索到食物。

还有一种墨西哥鱼,这种鱼在幼年时期生长着一对非常惹人喜爱的大圆眼睛。

鱼类学家通过观察和试验发现它的双眼在发育生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渐退化,活动就全靠皮肤来感受光线及外界的刺激。

还有一种更奇特的盲鱼叫盲鳗鱼,它主要生活在堪察加半岛海域,是世界上唯一用鼻子呼吸的鱼类。

盲鳗虽然也被一层皮膜遮住了双眼,但是这种鱼不只在头部有感受器,它的全身也长满了超感觉细胞,能比较正确地判定方向、分辨物体。

它还能钻进大型鱼类的体内,并且能把大鱼的内脏吞食掉,然后再凭着感受器钻出鱼体,有时它还钻进鱼网捕食网中的鱼。

(来源:中国自然保护区网)
本栏插图吴姗姗
本栏责任编辑张一文。

丢失在洞穴深处的眼睛

丢失在洞穴深处的眼睛

丢失在洞穴深处的眼睛作者:梅松
来源:《大众科学》2016年第10期
在地球上,有许多生物终其一生都居住在深深的山洞里,度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光阴。

它们在千万年里与世隔绝,慢慢丧失了在外界生存的能力。

我们把这些动物笼统地称为真洞穴生物,它们的眼睛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了退化。

盲鱼就是其中一种。

大约在数万年前,盲鱼的祖先被水流带到了只有极少光线或完全没有光线的地下洞穴内,随着岁月流逝,它的眼睛因无用武之地而退化,变成了今天的盲鱼。

对于一般动物来说,没有眼睛简直是不能生活的,但盲鱼却能够依靠其他器官的特殊感觉来进行正常的生活。

它游速很快,总是自由地在水中游动。

它们的身体由于得不到光线的照射,体表的色素也就渐渐消褪,成了半透明的“玻璃鱼”,无色素,或呈粉红色,或呈半透明,脊椎和内脏清晰可见。

大多数盲鱼身体细长,常见的只有5~10厘米长。

它们体表鳞片细小,排列稀疏或完全埋在皮下,感觉灵敏,触须发达或具派生感觉器。

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盲鱼逐渐获得了新的生存本领,它们对环境温度要求不再严格,
能较长时间忍受饥饿,并能繁衍后代,自成体系地进行生命的周期活动。

(编辑/夏冬)。

神奇的洞穴生物世界

神奇的洞穴生物世界

神奇的洞穴生物世界作者:彭永清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年第06期在洞穴里完成独自进化过程的生物,尽管它们无法用眼睛看东西,但它们仅仅依靠食物和自己的伴侣就足以将生命延续。

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黑暗而封闭状态下的洞穴中蠕动着的生物,被称为是“真洞穴动物”。

它们适应了被埋于地下的生活,在黑暗中诞生、成长直到死亡,如马陆、蜘蛛、盲海狗和无眼鱼等等。

这些生物,在永久的黑暗、充足的食物、有毒气体和延绵不断的岩石那种有如迷宫般的艰苦环境中,来回蠕动,寻找着自己的伴侣,掌握捕获猎物的本领,顽强地生活着。

它们在各自隔绝的洞穴中,独自完成自己的进化。

由于它们不能随意“外出”,因此在单一洞穴中这样一个极其微小的范围内,只生活着极少数的洞穴生物。

它们的存在,至今都充满着无数的不解之谜。

世界上所有洞穴约90%都是难以找到其入口的未知洞穴。

即使是置身已经调查过的洞穴中,也不容易见到让人感到兴奋的洞穴生物。

虽然目前已经确认了约7700种洞穴生物,但这个数字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在接近洞穴的尽头,空气稀薄,氧气缺乏。

在这种环境下,洞穴生物可能会遇到几个月都没有食物的情况。

为了生存下去,许多洞穴生物的新陈代谢都变得极其缓慢。

而它们正是利用这样缓慢的生活来延长生命。

据说,一种生活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谢尔塔洞穴中的美州蜊蛄,在100岁时仍能产子,其寿命高达175岁。

许多洞穴生物都拥有很长的而且数量很多的触脚,其前端极其尖锐。

这是由于它们要越过砂石和瓦砾,并且在潮湿的环境下牢牢地抓住滑溜的岩壁所致。

而它们无需色素来防止紫外线,无需眼睛来看东西。

没有眼睛,还能使它们的身体有更多的空间来贮藏脂肪。

而且即使它们没有眼睛,也能够通过细小的附属肢体和极强的神经中枢来感知气压和温度,捕捉声音和气味的细微变化。

洞穴考查1797年,在现在的斯洛文尼亚某个地区的洞穴中,发现了体长约30厘米的洞栖童态河溪螈。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真洞穴动物”,而且,从此以后人类再也没有发现比它更长的“真洞穴动物”了。

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特点与洞穴旅游

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特点与洞穴旅游

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特点与洞穴旅游【摘要】岩溶洞穴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景观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深入探讨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特点、洞穴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地下河流与瀑布景观。

我们也将探讨洞穴旅游的魅力,以及探险所需的装备与安全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岩溶洞穴旅游的潜力,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还将分享探索洞穴奥秘的乐趣,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岩溶洞穴的兴趣,让大家更好地保护和探索这一独特的地球奇观。

岩溶洞穴的丰富多样性和神秘景观将给游客带来无穷的惊喜和挑战,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珍视自然环境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岩溶洞穴,生态环境,洞穴旅游,生物多样性,地下河流,瀑布景观,探险装备,安全,潜力,生态环境保护,洞穴奥秘,乐趣1. 引言1.1 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特点与洞穴旅游岩溶洞穴是地质演变的产物,是地表下的天然洞穴,由溶蚀作用形成。

岩溶洞穴的特点主要包括:地下脉络复杂、形态各异、气候稳定、生物丰富等。

洞穴内常常形成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地质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洞穴内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有蝙蝠、蛇类等动物,还有独特的地下河流和瀑布景观。

洞穴旅游以其神秘和壮丽的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同时也对游客提出了挑战,要求游客具备一定的探险装备和安全意识。

岩溶洞穴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为了保护洞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探索洞穴的奥秘,感受探险的乐趣。

结合了自然景观和探险乐趣,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2. 正文2.1 岩溶洞穴生态环境特点岩溶洞穴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质奇观,其生态环境特点十分丰富多样。

岩溶洞穴为地下空间,温度和湿度通常比地表更加稳定,这为洞穴内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洞穴内通常有丰富的氧气和水源,为许多生物提供了生长繁衍的环境。

岩溶洞穴的地质结构复杂多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洞穴景观,如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这些景观给洞穴增添了神秘和美丽的气息。

洞穴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洞穴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洞穴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洞穴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气候条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洞穴中,由于光线的限制和相对稳定的温度、湿度,独特的洞穴生态系统得以发展。

首先,洞穴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体现在洞穴内部的光照条件。

洞穴往往较为暗淡,只有极少数的洞穴入口处会有微弱的自然光照射进来。

因此,洞穴内生物所依赖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如腐殖质和果胶等。

洞穴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释放出宝贵的能量供洞穴生物生存。

其次,洞穴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体现在洞穴内部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相对于外部环境,洞穴内的温度波动较小,湿度较高。

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为洞穴内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例如,洞穴内往往可以发现青蛙、蝾螈等两栖动物,它们爬进洞穴逃避外界干旱和寒冷的气候条件。

此外,洞穴地理环境对洞穴生态系统的影响还表现在洞穴营养物质循环的特殊性。

洞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营养物质往往在洞穴内回路循环,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态链条。

洞穴内的生物多样性较低,由于食物来源有限,洞穴生物往往适应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食物链。

例如,在洞穴内,蝙蝠以昆虫为食,在洞穴壁上滞留的有机物和小型节肢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而生活在洞穴水体中的盲鱼和盲虾则以有机物为食,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来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

最后,洞穴地理环境还对洞穴生态系统的物种分布和互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洞穴在地下延伸,地形复杂,不同区域的洞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的洞穴内部有湖泊、河流和瀑布,聚集了一系列的生态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落。

这些不同的洞穴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各层的物种组成也不同。

例如,洞穴入口通常有光照,有些特殊的植物能够在这个区域生长,形成独特的植物群落。

而越往深处,由于光照不足,只有具有适应性的真菌和化石菌类等微生物存在。

洞穴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好)

《记金华的双龙洞》(好)

洞内外环境描绘技巧
洞内环境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龙洞内部的幽暗、神秘和壮 观。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等 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洞外环境
双龙洞所处的外部环境也被作者巧妙地勾勒出来。通过描绘 山峦、溪流、绿树等元素,展现出一幅和谐自然的画卷,使 读者对双龙洞的自然环境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 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了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巧妙的篇章结构安排
作者在篇章结构上注重巧妙安排,通 过合理的段落划分和过渡衔接,使文 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更易于读者 理解和接受。
05 跨学科知识拓展与应用
地质学角度解读双龙洞形成原理
06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与实践 活动设计
当前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宣传教育
国家层面环保政策宣传
积极宣传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最新政策法规,提高师生的环保意 识和法治观念。
地方环保法规普及
针对地方环保法规进行普及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并遵守当地环保规 定。
环保知识竞赛与讲座
组织环保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增强师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掌 握。
01
02
03
岩溶作用
双龙洞的形成与岩溶作用 密切相关,地下水长期溶 蚀岩石,形成洞穴和地下 河。
地质构造
双龙洞所处的地质构造复 杂,岩层倾斜、褶皱和断 裂等地质作用为洞穴的形 成提供了条件。
气候与水文条件
气候湿润、降水量丰富, 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等因 素也影响了双龙洞的形成 和发育。
生物学角度探讨洞内生物种类及生态环境
季节变化对双龙洞景观影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1.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黑暗环境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对种群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黑暗是选择因素并不是诱导因素,A项错误;由于盲鱼生活于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因此限制其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应为食物和水中的溶解氧等,B项错误;盲鱼进行有氧呼吸,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C项正确;盲鱼作为科研材料是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等知识。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D【解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会导致重捕总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若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则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仍可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不会影响推算,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3.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A2)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C2+D2)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 B1+C1+D1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答案】A【解析】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D1=A2+B2+C2+D2,A正确;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Wl=A1+B1+C1+D1,B错误;图中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l,C错误;图中B1+C1+D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错误。

中法科考队在地下溶洞发现罕见盲鱼盲虾水如玻璃清澈透明

中法科考队在地下溶洞发现罕见盲鱼盲虾水如玻璃清澈透明

中法科考队在地下溶洞发现罕见盲鱼盲虾水如玻璃清澈透明
地处广西大石山区的广西河池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密集。

从1月12日到1月20日,来自法国和中国的15位科考人员,在河池展开了为期9天的洞穴科考活动,发现了珍稀罕见的盲鱼、盲虾等水生物。

9天的活动中,科考人员共深入河池市境内的八个洞穴。

像这种稀有的洞穴盲鱼,学名叫金线鲃,就是在拔贡镇大莫村岜腊洞中发现的。

科考人员介绍,这种盲鱼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大多都生活在水质纯净无污染,且食物非常稀少的洞穴最底层,一旦地下河水与地表水连通并受到污染,就会立即死亡。

不但有盲鱼,科考人员还在岜腊洞发现了同样罕见的盲鲶鱼和盲虾,这种盲鲶鱼视觉已完全退化,但听觉和嗅觉极其灵敏,所以在洞穴食物稀少的情况下,还能顽强生存。

而在另一个洞穴,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巨大的古地下河廊道引起了科考人员的注意,它的S型水槽里,有着玻璃一样透明纯净的池水。

盲鱼与盲虾刘胜祥奇闻异事求解9920190509

盲鱼与盲虾刘胜祥奇闻异事求解9920190509

盲鱼与盲虾刘胜祥奇闻异事求解9920190509贬义词"有眼无珠"用来责骂人,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

实际上,在我们周围有一群因疾病的原因而有眼无珠。

盲人就是视神经或眼睛患有疾病或受到意外伤害而导致双目失明或单目失明的人,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

今天我们来聊一类“有眼无珠”特殊类群的动物—盲鱼和盲虾。

2007年,我们实验室承担了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沿线洞穴生物的调查工作。

在出发之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在洞穴生物中有盲鱼和盲虾的分布。

不过,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它们的模样。

这类动物长期生活在地下河或溶洞中,且分布通常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在研究动物进化理论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被生物学家称为"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生命"。

在调查的第一个洞穴里,我们就发现了盲虾,在巴东一家餐馆一个黑暗的水池里见到了盲鱼。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身体呈半透明,脊椎和内脏在灯光下清晰可见。

在云南、贵州等地,我了解到在洞穴里也有盲鱼,当地称为透明金线鲃。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有几个问题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盲鱼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鱼类,有眼睛,体表也有色彩。

当它们通过河流偶然来到有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的洞穴时,当洞口突然崩塌与外界隔绝使这些鱼类无法逃逸,鱼类在长期的黑暗环境下,眼睛逐渐缩小或退化,身体色素减退。

这种解释与我在洞穴里采集到一些其它的动物如蜘蛛、蟋蟀等,却没有听说它们的眼睛在黑暗生活的环境下会退化。

人们对云南阿庐古洞中金线鲃的研究目前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阿庐古洞是个非常发达的石灰岩溶洞系统,河水最终流出洞外,注入南盘江。

透明金线鲃生活阿庐古洞地下暗河中,该鱼是何时进入暗河已经难于考证。

地下河在与外界河流相通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使洞穴河流中的鱼和虾留在那里而没有重见天日呢?盲鱼和盲虾身体半透明、脊椎和内脏清晰可见,一般地解释为它们身体色素减退所致。

滴水洞简介

滴水洞简介

滴水洞简介简介:滴水洞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乌石镇境内,是中国著名的石灰岩溶洞之一。

拥有丰富的地下河流、奇特的钟乳石景观以及独特的洞穴生态系统,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地质特点:滴水洞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地质构造复杂,是由于地下河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洞穴内的石灰岩层呈现出扇状岩洞、钟乳石、石笋等多种形态,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洞内的钟乳石呈现出多种形状,如流淌的瀑布、奇特的石柱以及似乎要滴下水珠的锥状石笋。

同时,洞内还有深邃的地下河流,令人惊叹不已。

景观特色:滴水洞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状石灰石洞窟之一,洞内以奇特的钟乳石而闻名。

洞穴内有丰富的地下河流经过,水流穿越洞穴各个角落,流转荡漾,形成了美丽的景观。

洞穴壁上的钟乳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有的像悬挂的珠帘,还有的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糖果,为游客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地下世界。

洞穴生态:滴水洞不仅有独特的地下河流和钟乳石景观,还是一个复杂的洞穴生态系统的家园。

洞穴内生长着大量的青苔、藤蔓和树木,形成了一个生态多样化的景区。

此外,洞内还有许多独特的洞穴动物,如盲鱼、盲虾等,这些适应洞穴生活的动物为滴水洞增添了神秘感和奇幻感。

旅游活动:滴水洞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游客可以选择参观导游带领的旅游路线,一路欣赏洞穴内壮观的钟乳石景观,并了解洞穴的地质特点。

此外,洞穴内还设有观光电梯和栈桥,游客可以通过这些设施更方便地欣赏洞穴的美景。

对于喜欢探险的游客,洞穴内还设有一条较困难的穿越路线,游客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一番刺激和冒险。

保护意义:作为一个自然保护区,滴水洞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由于洞穴内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游客在参观洞穴时应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整洁,不损坏洞穴内的生物和自然景观。

总结:滴水洞作为中国著名的石灰岩溶洞之一,以其丰富的地下河流、奇特的钟乳石景观和独特的洞穴生态系统而闻名。

关于洞穴的科学记录

关于洞穴的科学记录

关于洞穴的科学记录洞穴是地球上许多神秘地方之一。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洞穴一直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和探险欲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洞穴的结构、形成、生态系统和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洞穴的科学记录。

第一部分:洞穴的结构和形成洞穴是由水和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其中,岩石可分为溶岩、沉积岩和火山岩。

地下水在进入地下岩石之后,会溶解其中的矿物质,并以溶液的形式带走岩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屑逐渐由地下水运输,穿过岩石原有的裂缝、破碎带等,最终形成了洞穴。

洞穴的结构通常由三种要素组成:地下水、空穴和堆积物。

地下水是洞穴的主要成分,能够溶解矿物质,形成石笋、石柱等形态。

空穴是指成群的小型、中型或大型空腔,通常会形成大型的洞穴。

堆积物是由地下水携带的岩屑、泥沙和沙粒在空穴内逐渐沉积而形成的,形成洞穴内的地底沉积物、巨石和经过时间磨损后的碎屑等。

第二部分:洞穴生态系统洞穴生态系统包括洞穴内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洞穴生态系统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许多特有的生物物种,如蝙蝠、蚂蚁、蜘蛛、躄鱼、盲虾、盲鱼等。

洞穴内的生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洞穴内的环境,例如水量、氧气含量、食物来源等因素。

另外,洞穴内的化学要素也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部分:洞穴历史洞穴的形成和演变长达数百万年时间。

考古学家们通过研究洞穴中的遗物,揭示了洞穴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蛛丝马迹。

在洞穴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人类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着洞穴。

早期的人类曾经在洞穴内生活,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在中世纪,洞穴被用作难以攻破的城堡;近现代,洞穴则被当作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的场所。

第四部分:洞穴保护由于洞穴拥有着独特而微妙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洞穴的生物多样性和机理,是非常重要的。

洞穴在旅游、开采、建设等活动中受到的破坏,会对洞穴的形态和洞穴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洞穴的保护,以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喀斯特溶洞知识点总结

喀斯特溶洞知识点总结

喀斯特溶洞知识点总结1. 形成机制喀斯特溶洞主要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石灰岩、石膏岩等溶溶岩是地下水侵蚀作用最为明显的岩石类型,它们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矿物质,通过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质溶解,形成洞穴和地下通道。

在地下水侵蚀过程中,岩石表面的矿物质被溶解,其内部的空隙也被逐渐扩大,最终形成洞穴。

2. 主要地质特征喀斯特溶洞主要地质特征包括溶蚀作用、地下通道系统和地表地下形态等。

溶蚀作用是喀斯特溶洞形成的基础,地下通道系统是喀斯特溶洞的主要构造特征,地表地下形态是喀斯特溶洞的外观特征。

溶蚀作用是指地下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通过溶解和机械作用,使岩石表面的矿物质和岩层逐渐消失,形成洞穴和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系统通常由主要通道、支流通道和分支通道组成,通常形成复杂的地下空间结构。

地表地下形态主要包括喀斯特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地下瀑布等景观特征。

3. 分布特征喀斯特溶洞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溶溶岩区域。

中国的喀斯特溶洞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区,其中贵州省是中国喀料溶洞最为发育的地区,有“喀斯特之乡”之称。

除此之外,喀斯特溶洞还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较为广泛的地域分布。

4. 生态环境喀斯特溶洞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它不仅为许多特有物种提供了栖息地,还对于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资源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溶洞内生存着许多独特的生物种类,如盲鱼、盲虾、蝙蝠等,它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喀斯特溶洞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和输送系统,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喀斯特溶洞也是地下风景资源,对发展地下旅游和保护地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 旅游价值喀斯特溶洞是独特的地下风景资源,它的规模、形状、构造和景观特征都使其成为旅游观光的热门目的地。

喀斯特溶洞不仅具有独特的地下空间结构,还有丰富的地下景观资源,如地下河、地下湖、钟乳石、石笋等,这些景观与自然光线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十大奇异盲眼动物

十大奇异盲眼动物

十大奇异盲眼动物1. 马达加斯加盲蛇马达加斯加盲蛇马达加斯加盲蛇并不是没有眼睛。

它们对光很敏感,总是在试图避开光线。

马达加斯加盲蛇(Xenotyphlops mocquardi)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生活的15种不同种类的盲蛇之一,这种盲蛇将盲视程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马达加斯加盲蛇是一种穴居爬行动物,体形细而长,长度大约为25厘米,粗细如铅笔。

如果它们没有张开嘴巴或正好处于运动状态,人们往往难以分辨出它们的头部和尾部。

本质上讲,马达加斯加盲蛇并不是没有眼睛。

它们对光很敏感,总是在试图避开光线。

当被弄到地面上之后,它们会立即挖洞返回地下。

马达加斯加盲蛇和它们的盲蛇近亲们,是罕见的专以昆虫为食的蛇类。

它们利用高度发达的嗅觉去寻找蚂蚁和白蚁巢穴。

马达加斯加盲蛇实际上被发现过两次,一次是1905年。

此后一直未能再次发现,直到一百年以后才再次发现这种蛇类。

科学家们认为,马达加斯加盲蛇早在1.55亿年前马达加斯加岛还是冈瓦纳大陆一部分的时候就已从其祖先种属中进化分离出来。

2. 考艾岛洞狼蛛考艾岛洞狼蛛这种迷人的盲眼狼蛛体形较大,长约8厘米。

考艾岛洞狼蛛据认为对人类无害。

考艾岛洞狼蛛发现于1971年,主要生活于夏威夷考艾岛的五个洞穴中。

据认为,当地活的考艾岛洞狼蛛总数量大约仅为20多只。

这些洞穴形成于360万年到560万年前,因此这些洞狼蛛经历了数百万年时间进化出如今这种盲眼形态。

这种动物依赖一种极为敏感的触觉,可以在漆黑的火山洞穴中感受到捕食者极其微弱的振动。

考艾岛洞狼蛛是一种穴居动物。

尽管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在哀叹,考艾岛洞狼蛛极其罕见,但对于业余洞穴探险者来说,他们则持相反的看法。

这种迷人的盲眼狼蛛体形较大,长约8厘米。

考艾岛洞狼蛛据认为对人类无害。

当你在考艾岛火山洞穴的最深处探险时,而且手电筒又恰好没电时,就不用担心受到考艾岛洞狼蛛的伤害。

3. 肯塔基盲虾肯塔基盲虾肯塔基盲虾相当珍稀罕见,而且它们的生存正在受到地面水污染的严重威胁肯塔基盲虾是众多无眼盲虾或穴居盲虾的一种。

盘点地球上10大天生没眼睛的神秘古怪动物

盘点地球上10大天生没眼睛的神秘古怪动物

盘点地球上10⼤天⽣没眼睛的神秘古怪动物如果你是新朋友,请点击右上⾓的蓝⾊字关注“⾼科技”,保证不会让你失望的。

1、洞螈:洞螈是⼀种两栖类动物。

由于它的⾝体呈灰⾊、粉红⾊,斯洛⽂尼亚和克罗地亚当地居民将它们称为“⼈鱼”。

洞螈⾝长不到30厘⽶,吻钝、⽆眼睑、眼退化、隐于⽪下,但感光灵敏。

终⽣底栖在地下⽔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孔伸出⽔⾯呼吸空⽓。

2、利普托迪鲁斯甲⾍:利普托迪鲁斯甲⾍是⼀种喜洞⽣物,它没有眼睛,⾮常适应洞⽳漆⿊的环境,它只通过灵敏的嗅觉和触觉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

3、考艾岛洞狼蛛:考艾岛洞狼蛛经历了数百万年时间进化出如今这种盲眼形态,这种动物依赖⼀种极为敏感的触觉,可以在漆⿊的⽕⼭洞⽳中感受到捕⾷者极其微弱的振动。

4、马达加斯加盲蛇:马达加斯加盲蛇是马达加斯加岛上⽣活的15种不同种类的盲蛇之⼀,这种盲蛇将盲视程度提⾼到⼀个全新的层次。

它是⼀种⽳居爬⾏动物,体形细⽽长,长度⼤约为25厘⽶,粗细如铅笔。

如果它们没有张开嘴巴或正好处于运动状态,⼈们往往难以分辨出它们的头部和尾部。

5、洞⽳盲视螃蟹:像许多喜洞⽣物,洞⽳盲视螃蟹⽣活在遍布全球的漆⿊⽔淹洞⽳中。

它们具有⼀些进化适应性,⽐如:没有眼睛,⾝体染⾊素较少。

只有当⼈们使⽤探照灯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6、墨西哥脂鲤:墨西哥脂鲤,这种没有眼睛的鱼类体长可达到10厘⽶。

墨西哥脂鲤⾝体呈现极端的⽩化特征,长着半透明的⽪肤,更令⼈惊奇的是它们完全没有眼睛。

7、洞⽳盲视龙虾:多数洞⽳虾类都没有眼睛,它们⾝体缺少染⾊体,并且寿命很长,⼀些物种的寿命可达到75年。

洞⽳盲视龙虾就是体形最⼤的喜洞⽣物,其体长可达到10厘⽶。

8、巴西盲视⽔虎鱼:巴西盲视⽔虎鱼可能是巴西地下⽔域最具威胁性的鱼类。

它们主要⽣活在⽶纳斯吉拉斯州25公⾥长的地下河流中。

9、德克萨斯州盲视⽕蜥蜴:德克萨斯州盲视⽕蜥蜴是⼀种没有发育眼睛、⽣活在⽆光地下环境的奇特动物,它们的体长可达到13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