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农作物品种(l)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2)西周时期,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有。
3.耕作方法和技术(l)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懂开沟排洪,除草树苗,迳新制肥料,治虫灭害。
(3)春秋战国:采用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垄作法。
(4)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西汉:实行二牛三人耦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6)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构成,南方水田也使用田耙技术。
3.耕作工具(1)刀耕火种:①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
②用石犁翻土播种。
③神农氏创制耒耜。
(2)石器钩耕:①商周时发生青铜农具农具,但很少采用。
②木制耒耜和石钩、石犁仍就是关键工具。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甜居多。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①战国:都江堰。
②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①曹魏:翻车。
②唐朝:筒车。
③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④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经营方式(l)集体劳作:①原因:工具破旧,生产力水平很低。
②整体表现: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③条件:农民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蓄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④困难: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⑤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国家2.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常用工具仍是木耒耜、石锄、石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犁的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犁壁(使铁犁可以朝一个方向翻土)汉朝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浙,江南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3.灌溉技术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条件: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小农经济的利弊利: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弊:需要承担沉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遇灾荒和瘟疫,会陷于贫困或破产。
前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土地兼并与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共31张PPT)
不利因素:
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 ③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 ⑤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
探究三: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⑴积极方面: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消极方面: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 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
学习经济史为什么首先从学习农业开始?
你知道“神农”的传说吗?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 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劳作 ”。 思考: 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 什么情况?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 2、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
铁犁牛耕
个体农耕
形成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力 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 什么是封建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1、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生产目的
第1课__发达的古代农业PPT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发展变化
①过程:
刀耕火种 牛耕 “耜耕”或“石器锄耕” 铁犁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 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②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 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 含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 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 大小奴隶主使用。 • 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 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 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世代享用,不得买卖 与转让,并向国王承担义务。(分封制) • 实质:土地国家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 影响:集体劳动下的奴隶与庶民被强迫劳动,不支 配劳动果实,当时工具简单,生产力低下,不利于 提高工效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三大农业起源中心比较
地区 种植业 畜养业
西亚
中南美洲 中国
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 水稻、粟
绵羊、山羊
羊驼
狗、猪、鸡、 水牛
(二)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农作物:稻、粟
(三)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A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 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D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
牛耕
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二牛抬杠的牛耕画像石
唐代
曲辕犁
耕作技术的进步:
垄作法(春秋战国) 代田法(西汉) 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 轮作制度
代 田 法
耕耙耱技术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 西汉:漕渠、白渠、龙首渠
(坎儿井)
时水 无旱 荒从 年人 ,, 谓不 之知 天饥 府馑
②耕作技术:
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③作物种类: 五谷
稻
黍
稷
麦
菽
麻
粟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 农业的起源 2. 商周时期的农业
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 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阅读思考: 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生产
工具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 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 配。因此他们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营规模很小,迫使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 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的发展。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图文
筒车
• 是和翻车相类似的提水机 具。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 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 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 岸来进行灌溉。筒车 (chinese noria)亦称 “水转筒车”。一种以水 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 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 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 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 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 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间。
3、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 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⑤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白渠
漕渠
曹魏 马钧-翻车
•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 旧时汉族民间灌溉农 田用的龙骨水车。为 世界上出现最早、流 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 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 水机械,是中国古代 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 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
宋朝-高转筒车
• • 高转筒车是古代汉族农用 工具。筒车的一种,属于 提水机械。所谓高转筒车 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 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 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 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 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 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 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 可以很高。如下图为王祯 《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 属于提水机械...
4、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 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 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 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 动荡。
1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刀耕火种
河 姆 渡 石 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在原始社会即出现了农业生产,主要 农作物是粟和水稻。 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主要生产工具是木制、石制的耒、耜、锄、 犁等。 商周时期,“五谷”、“六畜”已经饲养 和种植。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本课小结
1.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 长期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
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 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 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小农经济的弱点 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 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 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Ⅱ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的进步 2.耕作技术的发展 3.水利设施的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神3.《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 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 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 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 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 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春秋 铁 战国 犁 及以 牛 后
耕
两汉:一年 1.铁农具与牛耕( 春秋战国: 一熟。 耦犁、犁壁、耧车 垄作法 、曲辕犁、犁评) 西汉时: 宋朝以后: 代田法 江南地区稻 2.灌溉工具 麦轮作的一 魏晋南北朝: 曹魏: 翻车 耕耙耱技术 年两熟制, 甚至一年三 唐朝: 筒车 熟制。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特点: 可随意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 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 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 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 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西汉赵过推行 的一种适应北方旱 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 相当发达
最早培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A、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B、灌溉工具: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白渠
龙首渠
归纳:
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 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存在了两千多年。
⑵产生原因: ① 生产工具因素: ②生产关系因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原创6: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探究:世界有三大农业起源中心西亚、中南美洲、 东亚原始农业的特点及主要成因。
特点:中国种植上呈北粟南稻格局;西亚则是 大小麦,中南美则是玉米、甘薯等;畜养上,中 国最早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猪为主; 西亚则是羊,中南美则是羊驼。
成因:地势、气候差异,动植物结构和培植 技术因素。
2. 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1)生产工具:出现了 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 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认知核心: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一)早期农业
1.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
(1)起源: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 到距今 一万年 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已相当发 达。
(2)表现: ①生产工具:尊奉为农业始祖和“药王”的
神农 创制农具 耒耜 。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 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认知背景: 1.据右图找找反映古代
农民理想的词:
男耕女织、丰衣足食、五谷 丰登(麻-稻、黍、稷、麦、 菽)、六畜兴旺(马、牛、 羊、猪、狗、鸡)
高中历史必修二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同步解读1.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人教版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 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
学生思考
1、小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是什么?
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提高:铁 器牛耕的渐渐推广
②生产关系的变化: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实立〔商鞅变法〕
•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进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 业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 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 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 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消失的农 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集中。 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头 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第1课 兴旺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消失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这些神图农尝片百说草明白什 么?我国农业的起 源时间?形成了怎 样的种植构造?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消失
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 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 始农业已相当兴旺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 之一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 家
2.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根本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根本 模式。〔地位〕
生产目的
3.特点:
①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的根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少有交换. ③落后性:留意精耕细作,相对简洁的生产工具 、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简洁满足的社会心理状 态. ④脆弱性:土地兼并、苛捐杂税,自然灾难等天 灾人祸影响其进展。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原始社会: • 一万年前农业出现,最早水稻和粟,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 • 青铜农具出现,木、石仍是主要工具。 • 掌握排水、除草培土、沤肥、灭虫等技术。 • 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 影响: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 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 《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 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 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 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 2,铁犁牛耕(耕作方式) 3,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4,男耕女织(经营模式) 5,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 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南移。
思考: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 自然环境:平原、土壤、灌溉…… • 统治者重视,重农抑商。 • 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精耕细作。 • 人口众多。 • 广大农民的勤劳和智慧。 • 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 ……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 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 式日益完善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 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 在一起
巧,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隋唐 曲辕犁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
二牛三人
二牛二人
二牛一人
耧车
曲辕犁
耕 作 技 术 的 进 步
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 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鱼嘴” 伸入岷江中,使岷江 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 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坎பைடு நூலகம்井
坎儿井暗渠 维吾尔族少女在 坎儿井边汲水
三 国 翻 车
图《(水 )天明转 工 翻 开宋车 物应 》星 插
·
高转筒车图(元·王祯《农书》插图)
唐朝
筒车
思考:(1)商周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有
何特点?原因?
(2)春秋战国以来,有何变化?原因?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②经营方法:农民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原 始 农 业
关于原始农业起源的示意图
五谷丰登
黍
稷
麦
豆
稻
六畜兴旺
猪
马
牛
羊
狗
鸡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神农氏 又称炎帝,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碳化稻谷 制耒耜,教民农作”成 (河姆渡遗址出土) 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制造工具的材料
1
石 器
石、骨到铁
骨 器
2
铁器农具 始于春秋
精耕细作;
③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重难点深度解读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该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为后面学习古代的手工业、古代商业及古代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突出的核心地位。
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其评价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提高。
(2)农民拥有一定土地、农具等,具有生产积极性。
(3)为了求得生存,精耕细作。
(4)政府重农政策。
兴修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兴建都江堰、郑国建郑国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等。
灌溉工具:隋唐时北方立井水车、南方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等。
3.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2)封建剥削严重。
(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4.评价(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区别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的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二、史料研读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摘自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T24 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
解析:史料一中《吕氏春秋•上农》是战国末年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断定时间。
史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答案: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解析: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
史料三中“服役者不下二人”说明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说明农业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说明土地兼并严重。
史料主要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参考答案: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三、典型试题选择题1. (2018•江苏无锡高三上期末)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2.(2018•江苏苏北四市)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
这说明当时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3.(2018•广东模拟)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背令之适人。
”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4.(2017年江苏南通中学期中)《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5. (2018•广东模拟)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6、材料题(2018•河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关于在人口压力下雇工经营制被租佃制所淘汰的记载。
如在明朝崇祯年间的《沈氏农书》中,沈氏通过将自己雇工经营与邻村西乡租佃经营的生产成本逐奈对比,说明了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经营地主因为比较成本的原因而转变为租佃地主。
沈氏的结论是“所谓条对条,毫无赢息.落得许多早起晏睡,费力劳心,特以非此碌碌不成人家耳。
西乡地尽出租,宴然享安连之利,岂不甚美。
但本处地无租例,有地不得不种田,种田不得不换常年,终岁勤勤,亦万不得已而然”。
……地主雇工经营不如将土地出租所获之多,雇工经营被租佃制所取代。
——摘编自谢冬水《人口增长与中国历史上土地经营制度演化》材料二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世纪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培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
与此同时,曾为英国乡村主体的自耕农队伍,到18世纪急剧减少。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以至使我们不能使用估计16世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估计18世纪的农业,因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已经不是农户,而是资本主义农场。
——摘编自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朝土地经营方式变化相比,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13分)答案选择题:(1)答案 D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其他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
(2)答案D根据“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可见商朝已经会酿酒了,农业是酿酒的前提,故D正确;出现酿酒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BC。
(3) 答案A 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正确;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C与材料无关;D材料无法体现。
(4)答案C材料没有需要大量劳力和积累经验的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B项错误;“勤谨”“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强调的是精耕细作,C项正确。
(5)答案A 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仅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主要反映了精耕细作,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答案:(1)变化:地主土地由雇工经营转向出租经营。
(3分,言之成理即可)影响:导致了农业土地牛产经营更加分散;抑制了农业牛产技术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阻碍了国内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扩大。
(9分,言之成理即可)(2)不同:日益趋向集中;日益资本主义化。
(4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英国圈地运动推动了土地牛产的集中;农业牛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牛产力水平;资本主义牛产方式不断向农村渗透。
(9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