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天净沙·秋思 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湘阴县城关中学徐敏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地位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
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材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体会:秋思的意境(2)重点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学方法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
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赏析法:品味欣赏精练的诗词语言。
2.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3.合作探究法:分小组讨论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创设情境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沉浸入其中, 以歌入曲, 营造“悲愁”的课堂体验氛围。
2.指名学生谈感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天净沙·秋思》全诗的朗读与背诵。
3.词语解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押韵、平仄、节奏。
5.探讨“悲秋”主题在诗中的体现,感受作者孤独、忧伤的情感。
6.课堂讨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押韵等概念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朗读中感受到韵律美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在诗歌中识别修辞手法,并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情感的共鸣与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忧伤,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
举例:在分析“枯藤老树昏鸦”时,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代表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衰老等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
另外,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内容感到困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实践活动中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诗歌接触得不够多,缺乏足够的感知和体验。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歌朗读和欣赏的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和模仿,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其中一首。
本文内容是:羁旅的游子独自在外,望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情绪与人生感悟。
本文的特点是:用词巧妙精准,“枯、老、昏、古、瘦”等词凝结着炼字的精巧艺术。
意象组合精巧,看似简单的叠加实际蕴含着独特的画面美、意境美与丰富的教学价值。
写法精湛,情景交融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其成为该种作品的典型,展现景与情的经典融合。
此外,该文本在学生认识元曲、感受元曲、探索元朝文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其是学生在教科书中学习的第一首元曲,教学价值丰富。
二、说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本曲中的意象,体会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古诗文写作手法把握不到位,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的是:掌握元曲的相关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阅读与审美水平,学习本文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提高感受与写作能力。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好奇探索世界的年龄,并且已经具备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一定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对文言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其次,在情感上,大部分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住校生活,对羁旅他乡的游子之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审美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1.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2.通过讨论,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资料》《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资料》《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净沙·秋思》,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游子的羁旅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需要教师的提示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进入古诗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握诗歌节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3.通过合作交流,体会诗歌元曲特点及写作手法。
4.感受元曲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
因此,我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第4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秋思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秋思之情。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学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课堂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总结提升。
5.欣赏拓展教师选取类似题材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作业布置让学生仿写一首秋思为主题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辅导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和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七、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八、教学时间本节课为1课时。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范文
课题:《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朝时期的词人、文学形式及艺术风格等相关知识;(2)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背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2)培养学生表达和感悟词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感受;(2)引导学生感受孤独与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二、说课内容1.背景介绍元代(1271-1368)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朝代。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一个王朝,元朝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吸收了汉族文化、西域文化、蒙古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也与以往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
作为元代著名的文学形式之一的词,其多为抒发爱情激情的作品,以表达词人的情感为中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
2.词人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著名词人郑思肖,字明直。
他生于南京,后由于战乱离开南京来到临安,成为了当时的官员。
他的词作于元宪宗至治时期,风格古拙凝重,情思深透典雅,并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
3.词曲介绍《天净沙·秋思》是郑思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元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在文学风格上,它借助音律、押韵等技巧,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精心刻画出了一个孤独寂寞、怀念故人之情的形象。
同时,它的意境源于作者在宦海中深感人生的短暂与无情,其悲凉之意与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有着密切关系。
《天净沙·秋思》曲调优美,音与词相搭,以琵琶伴奏为主,寄托着郑思肖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从曲中的旋律与声音中,不难感受到词人的感受与境界。
4.鉴赏分析《天净沙·秋思》以巧妙的音乐与诗歌组合方式,深情描述了作者在秋季时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在词曲中,巧妙地配合了对音乐、天空、大地等自然元素的精细描写,将孤独、寂寞、思念、渴望等深刻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天净沙·秋思》用充满哀愁、愁怆、寂寥的语言来描写孤独的感受,不仅是对叙事人物心理的刻画,同时也代表了元代这一动荡时期的社会状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意象理解:掌握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典型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诗歌情感体会:深入体会诗人马致远的思乡之情,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创作实践:学会仿写古体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背诵、仿写等语文实践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尝试创作。
在诗词创作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尝试仿写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体诗的格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提供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们逐步掌握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天净沙秋思》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5、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 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 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 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 之为“秋思之祖”。
板块二、初读古诗,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背诵对抗。 [设计意图] 通过对抗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时间背会、记牢古诗 。 熟背诗歌四首,按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板块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候,学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 ”“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 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 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 情地配乐诵读。同时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凉 冷清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游子 之悲
羁旅之思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 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 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 确主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
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设计教材解读《天净沙·秋思》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的三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本单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课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诗歌,应该注意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情感。
学情分析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级学生具备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基础。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学生第一次接触小令,在文体知识的理解方面有一定难度。
学习这首小令,要注意文体知识的积累和景物描写的意境。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元曲文体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天净沙·秋思》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定为: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生能够理解小令内容。
2.通过背景和作者资料,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情感。
3.能够描述小令所展现的意境和画面。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生能够理解小令内容。
2. 通过背景和作者资料,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描述小令所展现的意境和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秋”的诗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吟咏秋天,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元曲作品《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1.解题:(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2)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走近作者马致远(1250——约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曲词豪放洒脱,有“曲状元”之称。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所著的一首著名古诗,体现了元曲的优美诗韵和抒情特点。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这首诗与其他三首古代诗歌一起,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起步时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需要通过诵读、解析诗歌内容和意境,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积累文学词汇,了解古诗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天净沙·秋思》的优美诗句和韵味,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秋天的景象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对比分析法:将《天净沙·秋思》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PPT优质课件说课
宋·柳永《安公子》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 净 沙
·
天 瘦人昏 秋
涯 马家鸦 思
⊙这九种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
夕阳西下 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 迟暮苍凉的氛围
第三部分
词文赏析
课文赏析
提 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
注
小桥/流水/人家。
意
古道/西风/瘦马。
节
夕阳/西下,
奏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课文赏析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 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51234、、、第这 写 综前二首 景 观三句小的这句写令句首写景哪子小景与几分令与一句 别 ,、后是 写 请三写 出 你两句景 了 用句写的 景 简抒景? 物 洁情是哪 什 的是什几么语什么句特言么关是点来系关抒?给?情这 这的抒幅系样?情图?写的画有语拟什句个么抒恰作发当用了的?什 名么 字样 。的情?
楚·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 远行。
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 增其哀乐。”
《李笠翁曲话》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
展 描 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延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 以乐
伸 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 景衬
的凄苦心情。
哀情
2.赏析“枯藤老树昏鸦”。
用白描的手法写“枯
深 入 研
藤”“老树”“昏鸦”尽显 深秋的衰落、荒凉,烘托出 “断肠人”内心的悲凉、凄 切。
言自明了。
整理归纳: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天净沙▪秋 思
本节课学习了《天净沙·秋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整 的写法,感知了其中的意象,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羁 理 旅情思。----“我们要热爱故乡。”
归 纳 作业布置:
布
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背诵。
置
2.学习其景物描写的手法,展开想象,描画一下你热爱的故乡。
研
读
拓
展
延
伸
天净沙▪秋 思
5.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思
① 点睛之笔,运用夸张的手法,直抒胸
深 入 研 读 拓 展 延 伸
臆,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 情。 ②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 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③ “断肠人”指悲伤到极点的人,作者 以断肠人自比,写出了羁旅游子内心 的惆怅、悲凉,其对故乡的思念给人 以刻骨铭心之感。
天净沙▪秋 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和 作者的表达的思想 感情。
一、导入
提问:思考有关秋天的诗句。
天净沙▪秋 思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
天净沙▪秋 思
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元曲
四大家之一。
了
解
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03
《天净沙·秋思》一、导1.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3)品味赏析诗句,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学1.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2.写作背景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
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3.文体知识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三、教(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并划分节奏。
2.听诗歌范读。
(二)结合资料,疏通文意1.这首小令的题目是什么?你从题目中得出什么信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这是一位游子在秋天因思念家乡而写的作品。
2.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小令中能显示全篇主旨的词语是什么?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断肠”。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拓展阅读:推荐与《天净沙·秋思》主题相近的其他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抒情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天净沙·秋思》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各小组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思乡情感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情感,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和学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说课课件
• 天涯,孤苦一生。也好似异地求学的你们,何尝又不是一种漂泊,我们也离开温
• 暖的家人,为了梦想,饱尝相思之苦。
•
现在,就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双手合十,一起祈祷,祈祷所有漂泊的学子都
• 能回家,所有有梦的人都能实现梦想,再不要做第二个马致远,壮志难酬、漂泊异乡、孤苦一生。
• (设计依据)利用课文内容总结与音乐渲染氛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次体 • 悟情感,同时提出希望学生努力去实现自己梦想。
(二)导入新课
• 青山遮不住秋色,秋天是最容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 的季节。秋女怨秋,秋士悲秋,历史上也因此出现了许 许多多令人九曲回肠的碎心曲,使人伤心。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这首秋思也是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马 致远,看看在那个千百年前的深秋,马致远都有怎样的 思绪?(板书标题)
(三)瞄准目标
二、说学情
• 《天净沙·秋思》是学生遇到的第一篇元曲,因此关于曲的文学常识必须要 交代清楚,学生虽没有古人那种漂泊异乡的经历,但可以联系他们寄宿异 地求学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思乡断肠痛。
三、说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小令的基本知识,通过描绘画面,学会用具 体意象表达抽象感情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 一份简单而不简约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 天净沙
• 秋思
•
思乡之痛
• 西风---秋风 • 东风---春风
断肠之痛
仕途坎坷
马致远
八、作业设计
• 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 2、依据导学案上表格完成比较阅读 • 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 天净沙①·秋 • 孤村落日残霞②, • 轻烟老树寒鸦③, •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 [注释] •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毛辉
浓浓的思乡之情、孤寂漂泊的羁旅之情。
天净沙·秋思
| 说课|
汇报人:毛辉
说课过程
1 教学分析 2 教法学法
3 教学过程 4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分析- - -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 课中的第四篇诗歌,本 单元要求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长期以来,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随 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也逐步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因素、美 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意境等方面的教育。 同时诗词所强调的形象教育、情感教育,也有助于青少年学 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句法别 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全曲 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因 此学习本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并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
依据:“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 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方法:听读、教师示范、学生个人(配音)、学生小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秋思之祖感悟文化魅力培养核心素养——《天净沙·秋思》说课稿民乐二中一、设计理念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课文的编排上就可见一斑,整个教材中接近三分之一为文言文,当然,古诗词也是中考的重点,但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次,停留在对文本的背诵记忆上,所以很难有较深的理解,进而造成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一个浅表的层次,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一切忽视学生个体主动性的课堂,都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让学生感受、感悟我们传统诗词的语言张力和文化魅力。
虽然,初一的学生接受程度可能较低,但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可以理解的,所采用的渗透式教学也是基于此点。
最终的目的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传统诗歌的无穷魅力,以便以以后的教学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说学情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诗词,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接受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他们可以自己预习一篇文章,注明不懂的字词。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元曲,所以可能有些与诗歌混淆。
我会让学生对元曲有初步了解,重点是理解曲中的几个意象,掌握元曲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材这篇文章选自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20,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这首元曲我准备一个课时授课,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体会《天净沙·秋思》所蕴含的意境。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基于对课标、教材编排意图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体会秋思;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与联想,品味意象,评析诗句,解读秋思;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阅读兴趣,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描绘秋思;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文本魅力,理解曲中作者情感;2.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意象,结合作者身世,感悟文本意境。
【设计意图】三维目标的设定遵循了感受、解读、描绘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达到熟读成诵,不是干巴巴的记忆文本。
同时,在解读中把握文本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提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因为本文是以托物寓意的写法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名篇,且以初二学生目前的理解能力,要让他们明确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授课时应该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四、说教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美丽的画卷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
《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更是堪称游子秋思之作的典型。
对这首散曲教学,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散曲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功,又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如临其境的感染作者的情感。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与引导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意图】语文课缺少不了“书声琅琅,笔间点点”,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以读促学,发展思维。
(初读,整体感知,认识字词:再读,注重节奏;三读,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诵读法。
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渗透式教学。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同时利用多种艺术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五、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以及渗透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多读文本,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品读,领悟文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
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课前播放《秋思》歌曲;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2.板书课题;3.补充元曲的文化常识。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本文是散曲中的一首小令。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种体裁有初步的了解,了解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二)入文(诵读文本)1.教师范读(明确:听清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明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情感);3.指名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加入韵脚分析,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4.思考: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读出来?(明确:凄婉、哀伤、悲凉)5.学生齐读全文(明确: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朗读中品味曲中的节奏美、意境美。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与作家对话,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这个环节通过课文范读、指导朗读,整体把握诗意,从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在交流中让学生试读、评析,教师给予朗读的指导,必要作一定示范。
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三)入境(品析意象)1.师语: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2.师生讨论:枯藤老树,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明确: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3.师生讨论: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明确: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同时板书)4.学生品析上述10种意象,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明确:不一样。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恬静、淡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5.那么,“小桥流水人家”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写作手法:衬托(反衬)。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
6. 给这幅图画起个名字(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明确: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秋思图等。
7.体会全曲情感(补充介绍马致远)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绘出曲中的意境,锻炼学生将抽象的诗句转化成具体的语言的能力,也让学生在自己总结中提高对古文语言的感受力,慢慢领悟文中的审美境界。
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背景材料,有利于理解作品。
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含义,理解全文,也是为后面的拓展延伸做铺垫。
(四)入乐(品味歌曲)播放歌曲。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浓烈的思乡之情。
2.老师总结: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
但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浓浓的乡愁。
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
【设计意图】在古代诗歌体系中,诗歌本来就是唱的,这首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学习这首小令,从中受的应该是各类美的熏陶,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
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音乐,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五)入画(赏析书画作品)1.出示名家书画作品(书画艺术赏析,渗透书法知识,积累鉴赏书画的知识,体会、感悟中华诗词曲的文字魅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出示简笔画(学生结合简笔画,指出画中的景物,再次体会文本中涉及的10意象所表现出的文字张力。
)【设计意图】古典诗文是我国古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创作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所以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完美的对此完美的诠释。
此环节主要是带领学生感受文本的张力和表现力,体会我们学习的不是干瘪的文字,而是在方方面面都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评价,更进一步培养对古诗词的喜爱,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入剧(剧情充满诗情画意)出示视频材料,感悟文本的内涵与外延。
【设计意图】出示视频材料,感悟文本的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