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教学指南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1.2 课程代码:X1.3 学时:学时1.4 学分:X学分二、课程目标2.1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2.2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3 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及其运行管理2.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常见问题三、教学内容3.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3.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3.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特点3.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2 GSM系统3.2.1 GSM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2.2 GSM系统的物理层技术3.2.3 GSM系统的数据业务3.2.4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接口 3.3 CDMA系统3.3.1 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3.3.2 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 3.3.3 CDMA系统的网络架构3.4 高速数据业务3.4.1 GPRS技术3.4.2 EDGE技术3.4.3 UMTS技术3.5 移动通信网络组网与管理3.5.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 3.5.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3.5.3 移动通信网络的故障排除与维护四、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4.2 实践操练4.3 讨论与案例分析4.4 课程项目设计五、教材5.1 主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设计》5.2 辅助教材《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六、考核要求6.1 平时成绩占比6.1.1 出勤情况6.1.2 课堂表现6.1.3 课堂作业6.2 期末考试占比附件:1.教学课件2.相关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对作品所享有的权益保护。
2.专利:对发明技术的独占权,需要经过专利申请和审批程序。
3.商标: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标志,具有独立性和显著性。
4.法规:依法制定,强制性规章制度。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理论课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任务本课程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课外作业和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业界广泛采用的无线通信技术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的相关知识,为将来从事移动通信工程技术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能把握行业发展方向。
三、课程主要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四、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手段1.教学组织形式(1) 理论课:主要以班级授课方式,辅之以分组讨论、课内外结合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2) 实验课:以“个人+小组+班级”方式组织教学:单个指导、分组讨论及分析讲解,辅之以课内外(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等形式组织实验教学。
2.主要教学方法(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强化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2) “课件+板书+演示”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介的作用,讲解、分析各种理论知识。
(3) “集体讲述+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实验课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任务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实验课是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做实验,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结果,又以实验结果来证明理论,互相印证,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学会使用仪器设备,掌握实验测试技能和提高计算机仿真能力之目的。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实验是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书本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实验的手段与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建立或者修正完善力学模型的能力。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移动通信技术时,必须具备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
开设《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原理、移动通信线路的传输特性及移动台和基站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抗衰落措施。
3.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网络结构、接口互连及信令变换、协议和标准等。
4.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性能。
5.了解个人通信的基本技术和发展动态。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移动通信的分类、工作频带、蜂窝小区。
重点和难点:移动通信系统构成、蜂窝小区的内容。
第一节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二、移动通信的特点第二节移动通信工作频段一、移动通信的分类二、移动通信的工作频带第三节蜂窝小区的概念一、蜂窝小区的定义二、蜂窝小区的划分第二章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调制解调技术、抗衰落技术、语音编码技术、多址技术、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应用范围和方式,未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多址技术以及CDMA技术及语音和信道编码。
第一节调制技术一、调制二、解调第二节抗衰落技术一、快衰落二、慢衰落第三节多址技术一、频分多址二、码分多址第四节电波传播与干扰一、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二、抗干扰的方法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SM发展、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重点掌握GSM 的关键技术;理解GSM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信令网以及业务流程。
《3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CDMA2000)》教学大纲
《3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CDMA2000)》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设置结合了当前通讯行业最先进的教学理念MIMPS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了大量的研究型实习课程。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掌握CDMA2000相关知识。
本课程主要涉及知识点:无线通信的发展过程及CDMA相关基础知识;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以及软切换;CDMA 2G技术与3G 技术的信道调制与结构;CDMA 3G的关键技术;中兴通讯ZXC10相关产品的介绍;ZXC10相关产品的工作原理以及系统结构;CDMA网络的后台数据配置以及操作维护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通信行业,了解CDMA的基本原理与配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并且为学生以后从事通信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的:(1)知识目标CDMA基本原理。
掌握CDMA信道结构与调制。
了解CDMA 3G关键技术。
掌握CDMA的功率控制和软切换技术。
(2)能力目标1)综合能力目标:学生首先对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认识ZXC10各种设备,能够熟练的使用后台网管软件对CDMA2000网络做数据配置以及故障排除。
2)单项技能目标:了解通信行业发展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正确配置后台数据,能够实行开局操作。
能迅速发现故障,排除故障。
CDMA中兴ZXC 10设备的开通。
网管操作。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验和实训,不仅让学生学到关于CDMA通信系统的系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于通信行业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
任务:让学生了解通信行业,了解CDMA2000的成就,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并且为学生以后从事通信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的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涉及知识点:无线通信的发展过程及CDMA2000相关基础知识;CDMA2000无线接口技术及无线信道;CDMA2000系统的功率控制以及切换等。
教学指南、习题答案)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指南本教材系全国五年制高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概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PRS技术、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简介。
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和中级技术人才,高、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岗位培训担负起培训移动通信领域中、高级技术工人的任务。
培养学生严谨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通信技术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虑移动通信技术所涉及的深度与广度,本书作为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及岗位培训教材,重点介绍GSM数字移动通信网,适当介绍GPRS、CDMA系统,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结合实际,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
全书总参考教学时数为50学时(分配如下):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8学时)本章知识要点:1.了解移动通信发展简史、移动通信中蜂窝的基本概念(三种蜂窝小区的应用)、了解移动通信切换、漫游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常用的多址技术。
2.初步了解陆地移动通信的特性(电波传播的特点、干扰和噪声)。
3.初步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系统蜂窝无线区域的基本组成方法和系统规划。
第2章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8学时)本章知识要点:1.着重了解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网络单元的作用、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GSM系统的网络接口3.了解GSM系统的空间无线接口(频率配置、逻辑信道类型及作用)4.针对第一章陆地移动通信的特性,了解GSM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分集接收、话音编码技术、信道编码等)。
5.了解GSM系统的网路结构(含信令网络)6.编号计划及呼叫处理的一般过程第3章GPRS技术(8学时)本章知识要点:1.了解GPRS技术产生的背景和技术特点。
2.了解GPRS的总体结构(网络结构、逻辑结构及主要实体)。
配套课件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许书君
配套课件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许书君在当今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让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许书君老师的配套课件,深入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
从早期的大哥大,到如今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这一路走来,技术的进步令人惊叹不已。
在许书君老师的课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发展的脉络。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原理。
信号通过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而不同的频段和调制方式,则决定了通信的质量和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天线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
优秀的天线能够有效地提高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效率,减少信号的衰减和干扰。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通信从第一代的模拟通信,发展到了如今的第五代(5G)通信。
每一代的更新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2G 时代,我们实现了数字通信,短信成为了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3G 时代,数据传输速度大幅提升,让我们能够在手机上浏览网页、观看图片;4G时代,视频通话和在线流媒体变得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高清视频;而 5G 时代,则带来了更低的延迟、更高的速度和更多的连接,为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应用方面,移动通信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通过手机进行社交、购物、娱乐、学习等各种活动。
无论是与亲朋好友的视频聊天,还是在线观看精彩的电影、玩刺激的游戏,移动通信技术都为我们带来了便捷和乐趣。
在商业领域,移动通信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移动支付让我们告别了繁琐的现金交易,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完成支付;移动办公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工作事务,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基于位置的服务,则为商家提供了精准的营销手段,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在医疗领域,远程医疗诊断和监护成为了可能。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熟悉无线信道的特性、传播模型和衰落机制。
(4)理解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和多址接入技术。
(5)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组网技术和频率规划。
(6)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和位置管理技术。
2、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参数,评估系统的优劣。
(2)具备设计简单移动通信网络的能力,包括频段选择、小区规划等。
(3)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移动通信中的实际问题,如信号覆盖优化、干扰消除等。
(4)能够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激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课程内容1、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移动通信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无线信道(1)无线信道的特性,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2)传播模型,如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的概念和影响。
3、调制解调技术(1)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 ASK、FSK、PSK 等。
(2)现代调制技术,如 QAM、OFDM 等。
(3)解调技术和性能分析。
4、编码技术(1)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如卷积码、Turbo 码等。
(2)交织技术和纠错性能评估。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是关于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应用及其在数字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的无线信道、无线传输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端终设备等基础概念,以及基本通信技术、无线网路、承载网以及应用等相关知识点。
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及应用,并掌握相关的实践操作技巧。
二、实践项目本门课程侧重于实践操作,学生需要完成一个课程设计项目,具体要求和内容如下: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并掌握相关的实践操作技巧。
学生需要利用所学内容,设计并搭建一个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系统。
2. 实验内容(1)项目选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方向,如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服务、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等方向。
(2)需求分析学生需要对项目所需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分析,分析移动通信应用所涉及的技术、算法、网络和接口等方面的要求。
(3)概要设计学生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移动通信应用进行概要设计,包括应用系统的架构图、系统的模块设计、系统的综合实现等。
(4)详细设计学生需要对概要设计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各个模块的代码实现和调试、应用系统性能的优化等。
3. 实验要求(1)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整个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成果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课程报告、软件设计文档、软件源代码和运行程序等。
4. 实验成果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成果,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运行程序、工作总结等部分。
(2)软件设计文档:应包括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模块设计、算法分析、测试结果、项目管理说明等内容。
(3)软件源代码:应包括全部的策划、设计和编码的源代码。
(4)运行程序:应包含完整的应用系统的可执行程序、测试说明等材料。
三、总结本门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移动通信技术及工程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大类相关专业的教 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运营管理、业 务经营和服务等人员阅读。
任务一 介绍我的手机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国内移动通信的产业价值链
➢
手机的发展历程
➢
手机的功能及其实现
➢
手机SIM/USIM卡
国内移动通信的产业价值链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移动通信技术及工程应用》
作者:孙社文 科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ISBN:978-7-03-027861-6
内容简介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书共设计了四个教学单元,从“认识两部手机之间 的通信原理”开始,分别引入如何实现两部GSM手机、 CDMA手机、3G手机之间的通信等学习任务。全书以任务 为导向,紧密联系移动通信工程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单 到复杂,讲述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点和关键技术。读者 通过各个任务的学习,能够掌握移动通信必需的基础知 识、移动通信组网及接续原理、无线网络勘察、3G移动 通信(以WCDMA制式为例)硬件设备安装流程、软件配置
3.漫游功能:移动通信网之间的自动漫游,移动通信网与其他网络的互通(公用电话网、综合 业务数字网、数据网、专网、现有移动通信网等),各种业务功能的实现等(电话业务、数 据业务、短消息业务、智能业务等)。
手机的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手机的基本功能就是语音通话功能。伴随着3G业务的全面铺开,对人们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手机上网、手机网上交易、可视电话、移动 商务、移动视频点播、个人手机网站、手机游戏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应用最终也 都是在手机上展现的。手机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 解手机的软、硬件结构。
《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的第四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频率分配与规划、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如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以及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掌握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等基本知识。
3. 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难点: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移动通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手机、无线网络等,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等基本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关键技术的作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以结构图、流程图等形式展示,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七、作业设计1. 简述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2. 解释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3. 描述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
4. 讨论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5. 结合实例,说明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5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5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5G网络工程方向)课程代码:DZ3227 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开设学期:第三学期计划学时:108一、课程性质《5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是通信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课程的设置结合了当前通信行业主流厂家的设备,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把5G基站建设的整个工作流程分解为对应的任务,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掌握5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
本课程主要涉及知识点:理论方面包含无线通信的发展过程及4G/5G相关基础知识; 4G/5G系统的主要指标和需求;4G/5G的总体架构;4G/5G的关键技术;5G gNodeB和4G eNodeB系统相关产品的介绍; gNodeB和eNodeB相关产品的工作原理以及系统结构;实训方面采用5G虚拟仿真软件,实训内容包含设备拓扑图规划、4G/5G BBU设备安装、AAU设备安装、BBU和AAU电源线连接、BBU和AAU保护地线连接、GPS安装、网线和光纤等传输线缆连接、基站数据配置、无线小区配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行业,熟悉4G/5G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4G/5G网络建设的整体概念和配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移动通信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电子信息大类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5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结合5G网络工程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上,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应能识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5G/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OFDM基本原理、MIMO基本原理、协议及移动性管理等内容,能表述相关知识点,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5G/4G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理解学会5G/4G基站的相关设备,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分析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并能应用有关原理与技术完成5G基站的开通与维护。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提高信号传输 的可靠性。
10
多址接入技术与干扰抑制
多址接入技术
介绍FDMA、TDMA、CDMA等多址接入技术的 原理和特点。
干扰抑制技术
分析移动通信中的干扰来源,并介绍常见的干扰 抑制技术,如功率控制、分集接收等。
扩频通信技术
了解扩频通信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抗干扰和提高系 统容量方面的应用。
3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
2024/2/2
移动通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01
从1G到2G的技术演进,主要解决了语音通信和低速数据业务的
问题。
3G与4G时代的发展
02
实现了移动宽带和高速数据传输,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
端的普及。
5G及未来移动通信的趋势
03
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将开启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时
实验二
无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技术实验
2024/2/2
设计思路
通过实验测量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如路径损耗、多径 效应等,让学生了解无线信道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影 响,并掌握相应的传输技术。
实验三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验
设计思路
通过模拟软件或实际网络数据,让学生进行移动通信网 络的规划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 能力。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包括多址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 术、分集技术等。
2024/2/2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包括网络规划原则、方法,网络优化策略等 。
3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G技术发展与应用
探讨5G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清视频传输,从移动支付到智能家居控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作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当时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主要提供模拟语音服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引入了数字信号处理,除了语音通话,还支持短信和低速数据传输。
紧接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出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让用户能够享受高速的数据服务,如浏览网页、下载音乐和观看视频。
而如今,我们正处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成熟阶段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快速发展阶段。
4G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稳定的连接,使得在线视频流、高清语音通话和移动游戏等应用得以广泛普及。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观看高清电影、进行视频会议,几乎感觉不到卡顿和延迟。
同时,4G 也为各种移动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比如打车软件、外卖平台和在线教育等,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生活的便利性和效率。
然而,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对移动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G 技术应运而生,它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连接等显著特点。
5G 的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吉比特,比 4G 快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意味着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低延迟的特性使得 5G 在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自动驾驶中,车辆需要实时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互,快速做出决策,5G 的低延迟能够确保车辆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关键信息,避免事故的发生。
远程医疗方面,医生可以通过 5G 网络实时操控机械臂进行手术,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治疗。
除了个人生活,移动通信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工业领域,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和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3课《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应用》教学案
第3课《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应用》教学案一、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移动通信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应用领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 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技术及标准;3. 了解移动通信在社会生活、商业领域以及科技创新中的应用;4. 具备对移动通信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和预测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特点- 无线传播理论基础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技术及标准-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移动通信标准与组织3.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通信、社交、娱乐等)- 移动通信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例如物流、支付、广告等)- 移动通信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例如物联网、虚拟现实等)4. 移动通信的未来展望- 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移动通信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技术和应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移动通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趋势。
3. 实践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的发展对社会、商业和科技创新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 上课期间的小组讨论表现评估;2. 课堂练的成绩评估;3. 实践操作的实际效果评估;4. 期末考试的理论知识评估。
六、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移动通信相关的案例和资料;3. 实验室设备和工具。
七、教学时长本节课预计时长为2个学时,每个学时为45分钟。
八、参考书目1. 《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2.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3.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以上为《第3课《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应用》教学案》的内容大纲,供参考。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设计一、课程的基本情况介绍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是一门涉及到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知识的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够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应用。
本门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已经学习了通信原理与应用、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2.熟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WCDMA、LTE;3.能够简单模拟GSM系统的呼叫流程,并对呼叫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4.熟练使用MATLAB工具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和优化。
三、教学内容和大致时间分配1.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周)–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无线传输介质的特性和传播路径模型–调制技术和多址技术–手机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模块–基站的构成和工作原理–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和拓扑结构2.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市场(2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WCDMA、LTE–移动通信系统的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情况–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3.GMS系统的呼叫流程分析和优化(3周)–GMS系统的呼叫建立和释放过程–GMS系统呼叫质量的评估指标–呼叫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使用MATLAB对呼叫建立的流程进行仿真,并进行分析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编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教师讲授将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重点讲解无线传输介质的特性和传播路径模型、调制技术和多址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和拓扑结构等知识点。
案例分析将围绕GMS系统的呼叫流程展开,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GMS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
编程实践主要采用MATLAB工具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运作和性能,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应用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应用教学设计简介移动通信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移动设备。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深入掌握移动通信技术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课程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包括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标准、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2.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3.了解移动通信标准,比较不同标准的特点和优缺点4.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目标1.能够在现实场景中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出现的问题2.能够使用现代的移动通信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应用意识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2.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3.移动通信标准,比较不同标准的特点和优缺点4.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实例5.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归纳总结和阐述原理的方式详细讲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移动通信标准的不同特点和优缺点,并自主设计小型移动通信系统。
3.课堂合作学习法:构建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工具1.科技教具:电脑、平板电脑、投影仪等。
2.实验器材:移动通信终端、移动通信网络仿真平台等。
3.真实案例:国内外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教学评估1.考试测验:出题人从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出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2.课堂讨论:根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自学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由组长进行展示与分享。
3.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课程设计,同时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评估。
“移动通信”课程学习指南
“移动通信”课程学习指南
(1)随着移动通信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尤其是3G技术已在全球大量国家成功运营,4G技术也即将进入人们的生活,移动通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需要大量移动通信专业的技术人员、工程人员和营销人员从事研发、维护、检测、工程施工和营销服务等工作,本课程学生学习中要注重实践工作和课程项目内容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2)本课程按照精品课程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开发,根据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将课程内容分成4个情景,分别是认识移动通信网络、GSM移动通信系统的分析与实践、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分析与实践、3G移动通信系统与LTE移动通信技术演进这四大核心内容。
学生学习可以由浅入深,从移动网络基本结构入手,循序渐进方式,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及培养实践能力。
(3)在4个情境中,学生除了要熟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外,还要参加课程配套的一系列实训技能项目,强调学生要通过实训项目来了解网络结构,并进行室内覆盖和网络规划的实践。
通过课程报告形式,学生学习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培养分析和表达能力。
(4)课程组与行业中的主流企业合作建立了GSM/CDMA实训室,WCDMA实训室,LTE移动系统仿真实训室,可为学生提供网络运营商真实的移动设备维护和工作场景。
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应用教学设计 (2)
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应用教学设计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应用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一种能力的实现和培养。
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应用教学是一门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通信原理、无线传输技术、网络通信、移动通信协议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支撑,为学生培养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掌握通信网络、移动通信协议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设计移动通信系统。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交流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移动通信技术基础•通信原理。
•信道模型。
•信号调制与解调。
•误码纠正编码与解码。
•传输通道等基础理论知识。
2.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移动通信系统框架。
•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
•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络等。
3.移动通信协议•无线网络基本知识。
•移动通信网络标准。
•移动通信协议的功能和结构。
•移动通信协议实现流程等。
4.移动通信系统应用•移动通信系统应用基础知识。
•移动社交、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应用场景讲解。
•移动通信系统应用实现流程。
本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以实验和案例分析为辅助,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和考核。
平时表现包括听课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考核形式包括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等。
六、课程总结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应用教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教学指南一、教材特点与教学对象本书尽可能反映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新技术、新发展,以满足当前和稍长一段时间教学和工作的需要。
立足于基础,注重联系工程实际,理论分析深入浅出,文字叙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注重实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在讲述中配有例题,突出应用和工程实践,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与习题,供读者练习和自我检查用,通过练习,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本书可作为通信及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及专科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系统和GPS定位测量技术人员的网络研究、规划、设计、使用、管理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为适应当今世界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潮流,使学生能够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少而精的原则,力求突出针对性、实用性,主要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力图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初步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2.为将来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维护打下一定理论基础;3.掌握这些移动通信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四、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4学时)教学内容:1.1 移动通信概述1.2 典型移动通信系统1.3 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应用1.4 移动通信的主要业务1.5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分类和发展,以及典型移动通信系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了解移动通信的主要业务类型。
重点: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组成。
难点:频率再用技术,小区分裂、越区切换技术。
第2章移动信道及数字调制技术(8学时)教学内容:2.1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2.2 移动无线信道特征2.3 抗信道衰落技术2.4 移动通信的数字调制技术2.5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了解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特征、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掌握数字调制的概念和方法、各种调制技术的实现方法及其在移动通信环境下的特性,包括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和正交振幅调制(QAM);掌握分集接收的原理分类及性能,了解RAKE接收的原理,熟悉常用的纠错编码技术。
重点:移动信道特征,分集接收的性能分析,常用的纠错编码技术,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
难点:RAKE接收,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正交振幅调制(QAM)第3章组网技术(6学时)教学内容:3.1 蜂窝移动通信基本概念3.2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3.3 区域覆盖和频率分配3.4 蜂窝移动通信中的信令技术3.5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3.6 越区切换与位置管理3.7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了解基本多址技术的概念和特性,对其系统容量进行理论分析,掌握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和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
重点:多址技术,网络结构和信令。
难点: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第4章GSM移动通信系统(6学时)教学内容:4.1 GSM概述4.2 GSM系统的编码方式及应用4.3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与协议4.4 GSM系统的移动性管理4.5 GSM系统的安全管理4.6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4.7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掌握GSM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包括GSM系统的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以及三种TDMA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重点:GSM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难点:GSM系统的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
第5章CDMA移动通信系统(6学时)教学内容:5.1 CDMA概述5.2 CDMA的基本原理5.3 CDMA功率控制及软切换技术5.4 CDMA系统信道结构5.5 CDMA系统的主要业务5.6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掌握码分多址(CDMA)工作原理,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无线传输、消息格式、信道结构和控制功能。
重点:CDMA的基本原理和功率控制及软切换技术。
难点:CDMA功率控制及软切换技术。
第6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2学时)教学内容:6.1 3G通信概述6.2 WCDMA技术6.3 CDMA2000技术6.4 TD-SCDMA技术6.5 B3G与4G移动通信系统6.6 双网双待基础6.7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了解3G通信的标准化进程、3G通信的关键技术,3G的主要业务及特点,掌握WCDMA、CDMA2000和TD-SCDMA各自特点与联系;了解4G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情况。
重点:WCDMA、CDMA2000和TD-SCDMA关键技术,3G系统的三大主流技术标准(制式)在技术上各自具备的特征。
难点:WCDMA、CDMA2000和TD-SCDMA关键技术。
第7章GPS定位测量原理与实施(8学时)教学内容:7.1 GPS概述7.2 GPS定位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7.3 GPS定位原理7.4 GPS测量技术设计与外业施测7.5 GPS定位测量技术应用7.6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了解GPS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应用范围、测量技术设计与实施、数据处理与实用数学模型。
理解GPS卫星导航的原理、方式,掌握其计算方法;掌握GPS导航的方法。
使学生对GPS 原理及其应用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为今后从事通信或相关行业的研制工作奠定基础。
重点: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GPS系统组成,GPS系统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难点:GPS系统组成。
GPS测量主要误差分类,△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其它误差。
第8章蓝牙技术原理与协议(6学时)教学内容:8.1 蓝牙技术概述8.2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链路8.3 蓝牙分组与数据通信8.4 蓝牙信息安全8.5 蓝牙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8.6 思考题与习题教学要求:了解蓝牙技术研究的对象、内容、应用领域,了解蓝牙技术及应用与产品及其最新进展;掌握蓝牙的相关技术和蓝牙解决方案;掌握蓝牙的话音编码原理,理解对数PCM编/解码的原理;掌握蓝牙分组交换与传输;掌握蓝牙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了解密码通信,掌握DES 加密原理;了解相关工具及测试验证的方法。
重点:蓝牙的相关技术,蓝牙技术的特点,密匙管理。
难点:蓝牙技术的解决方案,DES加密。
五、参考学时1、学时分配本教材教授学时为50学时,实验为20学时,合计70学时,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删减部分内容。
具体学时分配建议如下:2、实验项目表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堂讲授(50学时) (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逐渐采用CAI 课件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3)计算机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和对数字移动通信的理解。
(4)对外语的要求:在讲授过程中,给出各章节主要专业名词的英语单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接触到100个左右专业名词的英语单词、术语。
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蓝牙技术(Bluetooth),通用包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客户身份识别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无线应用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码多分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漫游(Roaming)。
2、教学辅助资料数字移动通信系统CAD软件和CAI课件。
3、习题课和答疑每一章后有一次习题课,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主要参考书[1]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著,《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
[2]邬国扬、孙献璞著,《蜂窝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3]曾兴雯、刘乃安、孙献璞著,《扩展频谱通信及其多址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4]Ramjee Prasad等著,杜栓义等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
[5] 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第四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 李斯伟,贾璐,杨艳.移动通信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啜钢,王文博,常永宇,全庆一.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2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8] 吴伟陵,牛凯.移动通信原理(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9] 孙龙杰,刘立康.移动通信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 韦惠民,李国民,暴宇.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6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2] 朱刚,等. 蓝牙技术原理与协议.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3] 严紫建,刘元安. 蓝牙技术.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14] 廖晓滨,赵熙.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技术与应用基础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5] 吴伟陵,牛凯. 移动通信原理.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6] 李天文,等. GPS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 张勤,李家权,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严紫建等编著,《蓝牙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19]Miller,B.A.,宋俊德,侯春萍,宋梅,等译《蓝牙核心技术》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