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浦途中》高考诗歌鉴赏
古诗秋浦途中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途中翻译赏析《秋浦途中》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前言】《秋浦途中》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ORg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
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翻译】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着“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相同的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1)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谢逸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①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六句意即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时候,议论慷慨,连天子也为之开颜。
B.九,十句写董元达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乘舟而去,不知何时能归,深寓惜别之意。
C.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
D.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也包含了对董元达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惋惜之意。
(2)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一语双关,既描写了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此时此景之下的心绪难平。
杜牧《秋浦途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古诗,完成第9题。
(6分)
秋浦途中
(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释)①秋浦:唐朝时是池州州治所在地,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9.⑴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9.⑴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写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
(3分)⑵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出一点得2分)。
《秋浦途中》杜牧唐诗鉴赏
《秋浦途中》杜牧唐诗鉴赏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诗鉴赏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此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斥,由此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迁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伟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
他的这种心绪,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
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秋浦途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秋浦途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秋浦途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
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
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秋浦途中阅读答案
秋浦途中阅读答案秋浦途中阅读答案《秋浦途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分享了《秋浦途中》阅读答案,欢送同学们来参考!秋浦途中① 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详细分析。
(1)“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假设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
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那么直接表现了对故土的牵挂。
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
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
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气氛,衬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杜牧秋浦途中的原诗和译文
杜牧秋浦途中的原诗和译文以下是杜牧《秋浦途中》的原诗和译文:
原诗: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译文:
嘿,您瞧瞧这一路上,山路萧萧,秋雨绵绵下个不停。
那溪风淅淅地吹着,河岸边的蒲草摇摇晃晃。
我心里就琢磨啊,想问一问那些刚刚飞到寒沙这边的大雁:你们来的时候,经过杜陵那地儿了没?
话说这杜牧啊,在这旅途中,赶上这么个糟糕的天气。
那山路啊,被秋雨弄得湿哒哒、滑溜溜的,走起来可费劲了。
风还一个劲儿地吹着溪边的蒲草,“淅淅”作响,就好像在跟他诉苦似的。
杜牧这心里估计也正烦着呢,看着这些新来的大雁,就忍不住想问几句。
估计他是在杜陵那边有啥牵挂的人或者事儿,所以才这么着急地打听。
这场景,就好像咱们平常出门在外,遇到点啥不顺心的,看见个啥都能勾起心里头的念想。
说不定咱也会跟杜牧似的,逮着个啥都想问一问,有没有关于家乡的消息。
您想想,咱们要是在那种又冷又湿的路上走着,是不是也盼着能有
点熟悉的消息,让心里头暖和暖和?杜牧这时候大概就是这么个心情。
反正啊,这首诗就把杜牧在秋浦途中那种又孤单、又着急、又有点
期盼的心情给写得活灵活现的。
咱们读着,也能感受到他当时的那份
无奈和期待。
出处:杜牧《秋浦途中》。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
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
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
2.本诗前两句,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①[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②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注】①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
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
这首诗写于遗贬泷州参军时的途中。
②洛桥:今洛阳灞桥。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实指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推荐下载】秋浦途中 杜牧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1页)
【推荐下载】秋浦途中杜牧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秋浦途中杜牧阅读附答案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8. 答案(1)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一点1分,两点3分)
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大雁拟人化(1分)。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1分)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
“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1分)。
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结合诗句分析孤独寂寞之情1分)。
杜牧《秋浦途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7题(4分)
秋浦途中①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6(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分)
6. (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
边的蒲苇。
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1分);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2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
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
“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委婉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2分)。
杜牧《秋浦途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 题。
(共8 分,每题4 分)
秋浦①途中
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代为池州,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2.赏析一、二句中“萧萧”“淅淅”的表达效果。
(4 分)
13. 诗歌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4 分)
12.示例:萧萧,萧瑟(形容雨声);淅淅,淅淅沥沥。
山路上萧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湖岸的蒲苇。
运用叠词(拟声词),描绘了一幅风雨萧瑟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评分意见:本题4 分。
两词解释1 分,景物描绘1 分,词语特点1 分,作者情感1 分。
意思对即可。
13.示例:对故乡的思念;被贬的孤寂悲凉。
评分意见:本题4 分。
两种感情各2 分,意思对即
可。
杜牧《秋浦途中》鉴赏《秋浦途中》译文及赏析
杜牧《秋浦途中》鉴赏《秋浦途中》译文及赏析《秋浦途中》是由杜牧所创作的,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秋浦途中》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秋浦途中》唐代: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秋浦途中》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秋浦途中》注释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秋浦途中》赏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
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
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杜牧《秋浦途中》
杜牧《秋浦途中》杜牧《秋浦途中》杜牧的《秋浦途中》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白话译文】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赏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秋浦途中》杜牧
《秋浦途中》杜牧《秋浦途中》杜牧杜牧的《秋浦途中》写于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之时,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白话译文】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赏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秋浦途中杜牧
秋浦途中杜牧秋浦途中杜牧杜牧的《秋浦途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白话译文】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赏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秋浦途中_杜牧阅读附答案
秋浦途中杜牧阅读附答案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路过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8.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怎么的景象?有甚么作用?(5分)
9.诗的后两句应用了甚么手法?表达了甚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8. 谜底(1)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作用:营建了萧瑟苍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一点1分,两点3分)
9.诗的后两句应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大雁拟人化(1分)。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1分)和路途中的孤傲孤单之感(1分)。
“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悠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1分)。
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傲,孤傲使思乡之情倍增(结合诗句分析孤傲孤单之情1分)。
杜牧:秋浦途中
杜牧:秋浦途中《秋浦途中》作者:杜牧原文: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释:1、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2、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翻译: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赏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
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着“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秋浦途中杜牧
《秋浦途中杜牧.doc》杜牧的《秋浦途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dumu/316186.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秋浦途中》鉴赏
古诗鉴赏
0121 1601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
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
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
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
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本诗,可谓刌度皆合了。
(周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