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优秀教案《庄暴见孟子》优秀教学设计2篇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庄子》和《孟子》两位古代思想家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激发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庄子》和《孟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引出庄暴见孟子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庄子》和《孟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庄暴见孟子故事的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子》和《孟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述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述庄暴见孟子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展开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故事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的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
2. 探讨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2. 组织学生讨论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现实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探讨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2. 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形象在故事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庄子》和孟子的基本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庄子》和孟子的基本思想。
2. 解释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解《庄子》和孟子的基本思想。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的故事。
2. 讲解故事背景和意义。
作业:1. 让学生阅读《庄子》和孟子的相关文章。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第二章: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内容。
2. 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故事内容。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的故事。
2. 讲解故事内容。
3.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2. 让学生思考并总结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第三章:庄暴见孟子的对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时的对话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庄暴见孟子时的对话内容。
2. 分析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对话内容。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时的对话。
2. 讲解对话内容。
3. 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对话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2. 让学生思考并总结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第四章:庄暴见孟子的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启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这些启示于现实生活中。
教学内容:1. 讲解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启示。
2. 分析如何应用这些启示于现实生活中。
《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庄暴见孟子》一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庄暴见孟子》;(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 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3.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 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的深入理解;3.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庄暴和孟子的背景和思想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深入研究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查阅相关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3. 学生对庄暴和孟子思想观点的掌握程度;4. 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对文言文翻译和理解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深入理解课文;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庄暴见孟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庄暴见孟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孟子。
2. 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2. 讲解背景:介绍庄暴见孟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孟子。
3. 阅读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
4. 讨论问题:询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词语解释教学目标:1. 掌握庄暴见孟子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解释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庄暴见孟子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理解。
2. 分析词语:分析庄暴见孟子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3. 解释含义:解释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 练习运用: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练习。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庄暴见孟子中重要的句子结构和含义。
2. 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中重要的句子结构。
2. 解释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意思。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庄暴见孟子中重要的句子的理解。
2. 分析句子:分析庄暴见孟子中重要的句子结构。
3. 解释含义:解释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意思。
4. 讨论问题:询问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文本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庄暴见孟子的内容和主题。
2.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的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
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庄暴见孟子内容的理解。
2. 分析内容:分析庄暴见孟子的内容和主题。
3. 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
4. 讨论问题:询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作文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情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孟子思想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战国时期的氛围,增强学生对故事背景的理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仁政思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孟子与庄暴的对话,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孟子、庄暴等人物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
4. 思想探讨:讨论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仁政在今天的意义。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课后找寻其他战国时期的故事,与庄暴见孟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仁政思想。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要求学生准确抄写庄暴见孟子的课文,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 预习下一课:提前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的故事做好铺垫。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课文和预习作业的准确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
(2)能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翻译2. 文章背景介绍3. 重点词语和句式解析4. 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分析5. 相关文化知识介绍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庄子》一书及作者庄子。
(2)介绍本文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4. 精讲点拨(1)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讨论和分析。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题目完成情况。
3.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翻译。
2. 相关背景资料。
3. 生词和句式讲解资料。
4. 课堂讨论题目。
5. 阅读理解题目。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学习孟子的大义灭亲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3)启发学生思考仁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特殊用法;(2)孟子政治主张的理解和运用。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齐读课文《庄暴见孟子》,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庄暴、孟子等角色,进行课堂表演;(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仁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2024年庄暴见孟子语文教学教案
2024年庄暴见孟子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庄暴见孟子》这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主要观点和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文言文文本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庄暴见孟子》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对其理解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克服文言文的阅读障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孟子与庄暴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引用相关历史事件或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孟子的了解,收集学生的前知。
文本解读分段朗读文本,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的断句和韵律。
逐句讲解文本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孟子的观点和哲学思想,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孟子的某一观点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情境模拟设计一个庄暴与孟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
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并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他们在表达和理解上的不足。
总结提升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于现代生活。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境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文原文、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同时运用板书、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文本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篇1 A.目标: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
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3.课时:一课时4.其他:C.过程:一.导入: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
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王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明确:不是。
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2024年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一、教案概述2024年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及寓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引导思考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3. 儒家思想的理解与思考。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及注释。
2. 相关古代文化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第一章:课文导入1. 引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介绍课文背景: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3.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生僻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第二章:课文解析1. 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各个段落的主题内容。
2.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的寓意。
3. 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推断词义、分析句式等,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观。
四、第三章:课堂练习1. 练习题设计: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答案讲解:讲解练习题的答案,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第四章:课堂小结1. 回顾课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及寓意。
2. 强调重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
3.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庄暴见孟子》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庄暴见孟子》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庄暴见孟子》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是以苏教版高中选修课程《儒家文化与哲学》教材中的《庄暴见孟子》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计的一份教学指导计划。
本篇文章主要是以“庄子”与“孟子”两位思想巨匠之间的一次交流与互相批评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该交流过程最终落脚在“道”的问题上。
其中,庄子代表的是道家思想,孟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二者的观点既有异又有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学习要点:1. 了解庄子、孟子的背景、思想流派特点,以及两位哲学家对待“道”的不同取向;2. 分析庄子、孟子讨论的关键问题,理解车轮、至善、良知等概念,并加以解读;3. 探究庄子、孟子的思想内涵及对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4.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理解文化交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熟悉庄子、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流派特点;1.2 理解庄子、孟子对“道”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释,包括车轮、至善、良知等概念;1.3 掌握庄子、孟子思想对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
2. 能力目标:2.1 能够理解古代哲学文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2 能够分析庄子、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2.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之情;3.2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1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解“道”的概念及其不同取向;1.2 对车轮、至善、良知等概念的解释和理解;1.3 探究庄子、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2.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哲学文化中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2 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1《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故事背景《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士人庄暴向孟子请教立身之道,孟子告诉他要做一个“仁者”,并以子路为例,劝说庄暴:“每日呼吸之间,求聪明、修身正己,成功在乎不易,而功过量大。
至于选择性格和交友,更要慎之又慎,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故事既生动有寓意,又与当代教育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哲学或道德课程的教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情节和寓意。
2. 理解“仁者”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教师通过讲述、影片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和情节,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感。
2. 掌握《孟子》中的哲学思想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中的哲学思想,如仁、义、道德、智慧等等。
3. 分析“仁者”的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教师以故事中孟子的话为基础,与学生共同探讨“仁者”的概念、特点、价值和意义,并启发学生思考“仁者”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4. 分组讨论与个人总结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探讨与《庄暴见孟子》相关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讨论指导。
讨论过程中,老师会指导学生注意时间规划和发挥合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完成后,学生需个人总结,留下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并将反思内容与同学分享。
5. 分享反思成果在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分享给整个班级,让更多的同学受到鼓舞和启示。
四、教学工具与评估方法1. 教学工具: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设备,课本、笔纸等。
2. 评估方法:问答、讨论、个人总结、演讲及其他教育实践方法。
五、教孔学习中的注意事项1. 教师不要只停留在故事表面的情节叙述,应在深入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师中心稿)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庄子思想中的“自由无用”观念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区别•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天之道”观念及其对人性的影响•掌握对庄子、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和评价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庄子思想中的“自由无用”观念•孟子思想中的“天之道”观念难点•如何理解庄子思想中的“自由无用”观念•如何解读孟子思想中的“天之道”观念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庄子和孟子的思想,重点分析庄子思想中的“自由无用”观念以及孟子思想中的“天之道”观念,并进行比较和评价。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和让学生回答来引入主题,例如:“你们知道庄子和孟子是谁吗?”、“你们了解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吗?”2.讲解(3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方式介绍庄子和孟子的思想,着重阐述庄子思想中的“自由无用”观念和孟子思想中的“天之道”观念。
3.比较和评价(2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比较和评价,让学生就庄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和评判,例如:“你们认为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哪一个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你们觉得庄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缺陷和不足吗?”4.总结和扩展(15分钟)教师通过总结和扩展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例如:“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庄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你们觉得自己有哪些受益?”、“你们可以把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应用到哪些具体问题中,来解决现实问题呢?”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模拟演示等形式来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思想分析能力、对庄子和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对比能力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能力等。
同时,也要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到了庄子和孟子的哲学思想,难度比较大,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巩固。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形式,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互相评价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比能力。
同时,在讲解中可以适当添加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庄暴见孟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小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共同翻译和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小组讨论,分析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孟子的思想。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庄暴见孟子的目的是什么?孟子是如何回答他的?”(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齐读课文《庄暴见孟子》,加强语音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展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语文能力:评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子方面的能力。
3. 思考与表达:评价学生在探究学习和朗读展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庄暴见孟子》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孟子的一些思想观念,如仁政、王道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学派的不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观念,如仁政、王道等。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2)介绍《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思想观点。
(2)比较孟子与其他学派的思想差异。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解读孟子的思想,如仁政、王道等。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孟子思想的感悟。
(2)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庄暴见孟子的场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总结孟子的思想观点,并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和孟子思想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孟子思想观念的掌握情况,如仁政、王道等。
3.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庄暴见孟子》微型教学教案
《庄暴见孟子》微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活动;(3)运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善恶;(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求智慧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庄暴见孟子》;(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活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3)将文本内容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观念;(2)介绍《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熟悉文本;(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对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活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口语表达;(2)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庄暴见孟子》;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理解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古代文献,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和平、仁爱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内容;(2)理解孟子的仁政、反暴政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古代礼仪、制度;(2)孟子辩论技巧及逻辑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孟子的人格魅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如古代礼仪、制度,孟子的辩论技巧及逻辑思维。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孟子与庄暴的对话,使学生了解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原因。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庄暴见孟子的故事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仁政、反暴政思想的认同度;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合作精神;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孟子与庄暴的对话,让学生深入了解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原因;3. 运用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备课教案:详细规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文献,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1. 古文阅读和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古文资料。
2. 参考译文。
3. 教学PPT或黑板。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阅读古文(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庄暴见孟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3:讲解和翻译(10分钟)教师对《庄暴见孟子》进行讲解和翻译,确保学生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Step 4:讨论和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庄暴见孟子》中的观点和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Step 5: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反思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的读后感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庄暴见孟子》和儒家思想的认识和兴趣。
四、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儒家经典文献,对比《庄暴见孟子》的观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2. 实际案例:让学生寻找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儒家思想应用案例,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对儒家思想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如阅读相关研究书籍和论文,参加学术讨论等。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儒家思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1. 文化传承:介绍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对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庄暴见孟子》优秀教学设计2篇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齐桓晋文之事》。
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对话就是一种论辩。
一讲到论辩,人们就会想起古希腊人,古希腊人对论辩的热情,尤其表现在苏格拉底身上,这位哲学家自诩为雅典的罗蒙,成天蓬头赤足,到处找人辩论。
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记录了这位辩论大师辉煌的辩论业绩。
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诸子散文中也记录了许多的滔滔雄辩。
我们古人对论辩的热情,尤其表现在孟子身上。
《孟子》七篇,则记载了这位儒学亚圣的辉煌的辩论业绩。
如果说在西方的唇枪舌剑之中,产生并发展了对西方文化传统产生经久不衰影响的辩证法精神,那么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唇枪舌剑之中,则发展了对东方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
《庄暴见孟子》就是这样的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两段文字实际上就是两段对话。
第一段是庄暴见孟子,也就是庄暴和孟子的对话。
主体应该是第二段,也就是孟子见齐王,孟子和齐王的对话。
三、具体研习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段。
学习古文,我们总是要从正音读开始(板书:正音读)。
请大家齐读第一段话。
同学们看一下,一二三句怎么读?(三组同学分别读)1.王语暴以好乐。
2.好乐何如?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可见本文当中有一个字需要尤其引起我们注意就是一个“乐”字。
除了正音读以外,还要辨词义。
(板书:辨词义)一般来说,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或者说它的字形和我们今天相近,很熟悉,但是它的字义我们却是比较陌生的,这些词要尤其引起注意。
还要明文法。
(板书:明文法)明文法主要指一些词法、句法。
比如第一段中间,你认为哪些句子的句法就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呢?[明确] 暴见于王。
见:接见。
于:被。
是一个被动句。
王语暴以好乐:倒装句。
除了正音读、辨词义、明文法,还要察语气。
(板书:察语气)比如第一段中间。
“好乐何如?”这是一个疑问句,——疑问句读的时候调子应该上扬。
(齐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
(齐读)[活动] 齐读第一段。
[提问] 这一段写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段对话在整个论题中起一个什么作用?在整个文章当中庄暴为什么来见孟子?他有事要找他,什么事情啊?一个什么字啊?(好)好,爱好。
一种行为,谁的行为呢?齐王。
齐王爱好什么呢?他到底为一个什么话题来的?(好乐的乐来的,这才是论题)(板书:论题乐)[提问] 这个论题有没有难度呢?我们从句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明确] 暴未有以对。
——没有什么拿来回答的。
所以这一句话一方面反映出这个话题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下文孟子论辩的高超。
[提问] 那么孟子对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明确]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谁把这个句子给大家翻译一下?为什么孟子这么回答呢?因为儒家讲究礼乐治国,重视音乐的政治效果,他们把礼、伦理、音乐看做是三位一体的东西,这三位一体的东西都和仁政血脉相关。
(板书:儒、礼乐、仁政)所以孟子说齐王非常爱好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
但是道理他有没有对庄暴讲?(没有)这个道理他将放到什么地方去讲?(第二段)2.学习课文第二段下面让我们来看第二段。
[提问] 第二段“乐”字出现了多次,数数看大概有多少字?(24次)同学们再看一下,一共出现24次,每一个地方它的读音是不是一样?用法是不是一样?能不能讲讲规律?什么时候读乐,什么词性?在什么时候它不读这个音?它做什么词?[明确] 当它作名词的时候读yue,作动词的时候也读yue,是欣赏音乐的意思。
当它做形容词的时候就读乐,是快乐的意思。
[活动] 齐读第二自然段。
(或齐读以下句子。
4.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6.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以下抽生分别读:7.臣请为王言乐。
8.今王鼓乐于此。
9.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齐读:10.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提问] 在论辩当中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双方在一些枝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迅速的指明对方的要害,抓住这个问题一攻到底,孟子见齐王,他采用的是前者还是后者?(后者)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 孟子见齐王的第一句话就是“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直接就把论题提到齐王的面前。
[提问] 孟子一见齐王的第一句话就把庄暴见齐王讲的话拿过来问齐王。
并且齐王一听到孟子这个回话,他的态度怎么样?(变色)变成什么色?为什么变色?[明确] 紧张、心虚、羞愧。
以羞愧为主。
[提问] 为什么羞愧不好意思呢?[明确] 因为他好的不是一种治国之乐,而好的是一种世俗之乐。
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是不一样的。
先王之乐比如尧舜时候的音乐,政通人和,治世之乐。
而世俗之乐是乱世之音,黄色小调,流行歌曲,最为儒家所不齿。
所以孟子跟齐王的对话,一问一答,从辩论的艺术来讲是一种攻齐要害的方法(板书:攻其要害)。
辩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避实就虚,比如你对人家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的时候就巧妙的这么做。
但是更多的时候却要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志在必胜。
那么孟子见齐王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攻其要害的方法或者叫做避虚就实法(板书:避虚就实法)[活动] 把这一问一答齐读一下。
左三排读问,右边三排读答。
师读旁白。
[提问] 齐王的表情说明他懂得两者的区别,所以他恼羞成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孟子正面的说理有没有效果?那他怎么办呢?我们看看孟子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说理艺术。
他能不能让齐王感到难堪?不能,不能难堪,他要挽回难堪的气氛,那么就反过来,不说你不好,反过来还要对齐王恭维一番。
他是如何恭维他的呢?[明确]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提问] 但我们看一下孟子在这里表扬齐王的这句话,“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他所使用的概念和齐王使用的概念同不同?[明确] 不同。
齐王的概念是“先王之乐”、“世俗之乐”,是从性质和内容来分的。
孟子说的“古今之乐”是从时间上来分的。
貌相似,实不同。
“今之乐”也好,古之乐也好,它都有庄重严肃,和庸俗轻佻之分。
在逻辑上实际上孟子使用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方法。
偷换概念不大好听,我们把它换一个词语,在成语当中讲互相代替的词语叫什么?(板书:李代桃僵,转换话题法)。
[提问] 孟子的蓄意周旋,借题发挥,果然引起了齐王的兴趣,于是齐王情绪好转了,你们看哪一句话看出来齐王情绪好转了?[明确] 可得闻与?[活动] 我们把孟子与齐王对话的第二回合,这一答一问再读一下。
请左三排答,右三排问,注意语调。
[活动] 生读:甲:“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乙:“曰:可得闻与?”[提问] 按常理来说,孟子这个时候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大道理了。
但是孟子又两次对齐王发问,怎么发问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一问什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二问什么?(“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赏析] 这里我们注意到孟子的转换话题法多么巧妙啊。
其实他已经悄悄的不知不觉的两次转换了话题。
第一次由“先王之乐”,“世俗之乐”转到了“今之乐”和“古之乐”。
第二次又由“今之乐”和“古之乐”的“乐”转移到“臣请为王言乐”这个“乐”。
这个乐是什么乐呀?欢乐快乐。
欢乐快乐是人民的一种态度,感觉,这样就悄悄地把一个音乐的论题转移到了政治的论题上。
(板书:音乐——政治)。
所以这个“乐”字尤其要引起我们注意,它有的时候谈论的是音乐,有的地方他讲的是一种欢乐,人民欢乐这样一种态度的问题。
孟子的更高明的地方,还在这两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发问上。
他步步地诱导对方,诱导齐王,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离开了他自己的阵地,而纳入到自己替他设下的网中。
这样的方法,这二问二答,在论辩的艺术中叫引蛇出洞(板书:引蛇出洞)。
还没有入洞,还没有完全接受孟子的观点。
所谓出洞也就是离开他自己的阵线来到孟子为他设下的轨道中。
引蛇出洞事实上就是一种诱导就范法。
(板书:诱导就范法)[小结、活动] 我们学了《齐桓晋文之事》,知道齐王主张以武力来争霸天下,以战来称霸,而孟子、儒家是主张仁政、王道。
他们两可以说大相径庭,如果正面来说能不能接受呢?不能。
势必要引起对方的抵触。
所以孟子不这样做,绕开这个话题,迂回曲折,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从兴趣上、情绪上、心理上调动对方的兴趣,使对方不知不觉,慢慢离开他自己的阵地,投入到孟子设下的网中,这样的论辩艺术是非常的高明的。
让我们把这两问两答再来读一遍。
男生读问,女生读答。
(独乐乐……不若与众)[活动] 这样做就使孟子在论辩当中始终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现在说理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下面我们看看孟子是如何说理的。
从“臣请为王言乐”开始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读到课文的最后。
[点评] 同学们越读越快了。
确实我们知道孟子的文章喜欢采用层层叠叠的排比句。
形成说理特有的气势,如长江大浪,奔腾而下,咄咄逼人,横行无阻,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读出节奏。
但是读出节奏不等于越读越快。
这一点我们要把握住。
第二个我们要注意语调。
同学们刚才还没有完全把语调读出来。
请看,六七八九句这几句的语气应该怎样读?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猜测的语气。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猜测的语气。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控诉、责难的语气。
要像控诉一样。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控诉、责难的语气。
[诵读提示] 这个语气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引起注意,责难的语气不要求对方回答,要读出控诉来。
疑问的语气表示猜测,也不要求对方回答,但要读出心中的猜测来。
[讲解] 第三点我们要注意刚才这段文字的方法,孟子在这儿没有采用从逻辑上进行说理的方法。
而是采用形象的描绘法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几个镜头?(两副图景、四个镜头。
)哪一个镜头和哪一个镜头内容一样?(第一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内容一样。
第二个镜头和第四个镜头也是一样的。
)但是哪些镜头他的表情不一样?(一二个镜头和三四个镜头的表情不一样。
)一二个镜头的表情集中在哪几个词语上?(疾首蹙颚——疾首就是头痛,蹙就是收紧。
)——好比一个人非常痛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会是这种表情。
为什么水深火热呢?因为暴政,国君穷奢极欲。
劳民伤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去鼓乐奏乐,排场多大呀?吹钟鼓管乐之音。
仪仗队,羽毛之美。
但是劳命伤财,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于是他们路上相遇一个一个都是皱着眉头,怨声载道。
这是第一副画面。
第二副画面:举欣欣然有喜色——喜洋洋的。
为什么喜洋洋?国君不是还是在打猎吗、还在鼓乐吗?做的事情一样啊。
为什么百姓就欣欣然有喜色了呢?人民安居乐业,保身立命。
那么他就会祝愿自己的国君健康长寿,不然他免得又碰到一个暴君,重新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提问] 这种说理方法是什么说理方法呢?[明确] 采用了对比展开,形象描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