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识记通假字。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分别理解为:使……受苦;使……经受劳累;使…忍受饥饿;使……缺乏)
(2)名词活用作动词:
人恒过。(犯错)
(3)动词活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国内、国外。
笔记。
记住这些文言句式。
课文精读
恒:经常,常常。
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衡:通“横”,阻塞。
于:介词,在、从。
作:振作,奋起。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疲劳憔悴表现在脸上,呻吟叹息之声从口里发出,(努力改变自己以后)别人才能了解自己。
入: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国外。
则:如果。
笔记。
积累字词
翻译: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里被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疏通文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举:被任用,被举用。
畎亩:田间,田地。
土:狱官。
市:集市,这里指被买卖。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听,想。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先从文体出发。
本课两篇文章皆选自《孟子》,是以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
就本课所选两篇而言,孟子对于“何谓大丈夫”以及“如何造就人才”的论述,在清晰的逻辑中层层展开,极具说服力。
再说本文特点。
在《<孟子>二章》中,我们能看到孟子飞扬的文采。
他的语言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甚至形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说理则善用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
此外,本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两篇文章所载之“道”。
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学情分析: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对相关年代历史知识的储备应不足,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纵横家的处世态度应比较陌生。
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造成较大干扰。
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
从语文经验分析,经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等篇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诸子散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基础。
但是学生对诸子散文总体上接触较少,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
此外,八年级学生未在教材中学习过《孟子》中的作品,对于《孟子》的创作特点等知之甚少。
这些都会对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和精神内涵造成一定阻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
另一方面,两篇课文整体生难字词较少,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
由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方法已在第三单元学习过,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
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易读错的字词较多,教师需重点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字形字义进行理解。
此外,“居天下之广居……”“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等句,学生对其含意的理解可能还有缺乏深度,需要教师引导讲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word配套教案
21 《孟子》二章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富贵不能淫》一、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作者知多少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道统”的⼈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章》教案:《富贵不能*》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孟⼦相关的⽂学常识。
2、通过反复诵⽂章,培养⽂⾔语感。
3、初步感知,疏通⽂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丈夫”。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章,培养⽂⾔语感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理解“⼤丈夫” 教学过程: ⼀、导⼊: 1、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谦恭的询问曹操“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两⼈就此话题进⾏了讨论。
那么在战国时期,同样景春也谦恭的询问孟⼦“什么是⼤丈夫?”并展开讨论,那么,古往今来,提到“⼤丈夫”这个词,出现在你脑海⾥的⼈物是谁?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由回答观点和想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看看亚圣孟⼦⼼中对于“⼤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板书:富贵不能*) 2、出⽰本节课的学习⽬标(PPT) ⼆、审题辨体 理解⽂章的标题《富贵不能*》确定⽂章的体裁: 富:富裕 贵:显贵,禄位⾼ 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 *:按古语正解,应译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的⾔语举⽌过分,超越常理。
另⼀种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正。
题解:由题⽬我们可以明确孟⼦的观点和⽴场。
这是⼀篇议论⽂,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了解作者(PPT展⽰) 1、出处(课下注释中,出处以及对于《孟⼦》的介绍) 2、作者:孟⼦(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
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的“仁、义、礼”并扩展了“智”。
四、读⽂识字 1.快速浏览,⾃由朗读(整体通读⽂章,划分停顿,注意字⾳) 2.教师范读,学⽣⾃我纠正读⾳、停顿(强调“冠”和“⼥”的读⾳) 3.⾃由朗读⼀遍,初步感知⽂章 五、理解内容 1.学⽣分⼩组研读翻译整篇⽂章 参考书下注释,疏通⽂章⼤意。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优质课教案_4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准确的语气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
2.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述思路,反复诵读,力求熟读成诵。
3. 理解“大丈夫”的标准。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过渡:学习本文之前首先要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过渡:“知人论世”是阅读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而这一主张就是孟子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也?”因此,学习本文,我们首先要了解孟子的生平和基本观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作者及时代背景,请一位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其他同学补充)二、介绍孟子相关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时代:战国时期,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
过渡:了解了作者及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基本观点,我们进入文本的学习,学习文言文要反复朗读,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读顺。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读顺“诚”“焉”评价:通过纠正,现在大家已经读得很好了。
过渡:熟读文言文,有助于我们读懂文意,请同学再读文章,疏通文意。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师小结:文中还有对举的句子和排比句,请同学们找出来。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非反复诵读不能有会于心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教学设计课题《孟子》二章单元第6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孟子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2、感受孟子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还记得《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吗?是“人之初,性本善”。
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句话表现的是古代著名的哲学思想“性善论”,它最初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孟子>二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板书课题:《<孟子>二章》。
由孟子的“性善论”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明确学习目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简介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A.读议结合法。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读后发人深思。
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初步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文意,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B.诵读法。
这两篇都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语句流畅,很有气势。
学习时应反复诵读,诵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
◆知识与能力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来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顽的重要性以及“逆境磨炼人才”的道理。
◆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活动突破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来解决。
3课时第一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读·感知导入:同学们,“卧薪尝胆”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来讲一讲?吴王这个故事的根本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读·理解品读·领悟赏读·延展生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不能”的效果或是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反论证国家-----处安乐,国恒亡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最新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
这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熟读成诵。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四、说教学环节:德育专题: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报告用了“五个是”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二是,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三是,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难点】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如何才能称为“大丈夫”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题《富贵不能淫》)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原文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解答为主,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明确:(1)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3)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4.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肯定也有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示例: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5.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
请从本文中把这些糟粕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六、总结收获【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要点】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教案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孟子》二章的哲学思想,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古代儒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在顺境中的谦逊自省。
教学重点:《孟子》二章中的核心思想: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对孟子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孟子思想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个人成长和社会现象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其著作《孟子》深刻阐述了人性本善、仁政等儒家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孟子》二章课文PPT课件,包含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孟子》二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孟子的思想。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孟子思想与我”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孟子的画像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孟子》的历史地位。
2. 通过与《孟子》二章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孟子的生平和《孟子》的成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淫”、“忧患”、“安乐”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孟子关于富贵、忧患和安乐的观点。
深入探讨(15分钟)1. 哲学思想:分析孟子的哲学思想,如人性本善、仁政等,举例说明其在古代社会的应用。
2. 现代价值: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第 1 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 (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 )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 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仁政” 思想,被称为“ 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魏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 (1) 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2) 居 /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 天下 /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 诚” 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的“焉” 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 大丈夫” ,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 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 表现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2018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孟子二章 公开课教案
21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孟子的资料以及他的名言警句。
2、熟读并背诵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课件出示课题】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同学们,谁来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分享?预设:【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影响巨大,元朝封孟子为“亚圣公”,明朝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的显著特点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热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课件依次出示: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富贵不能淫.(yín)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女.家(rǔ)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课时数】:2棵树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教育过全党;谈到文艺方针时,又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种花卉,那么大家知道“百家”是指哪百家吗?对,它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种流派,它们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两篇文章《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新课讲解:
《富贵不能淫》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与儿子!’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的,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的。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沉迷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课堂小结: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义正言辞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成就不平凡的名人的示例和相
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