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
脾胃虚弱中医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消化饮食困难、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与饮食不节、生活无规律、情志不稳、劳逸不当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主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调养生活习惯、服用中药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方法:一、调整饮食结构1. 饮食清淡:脾胃虚弱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煮、蒸、炖等烹调方法。
2. 少食多餐:脾胃虚弱者应少吃多餐,每天分成5-6餐,保持正常的饮食节奏,避免暴饮暴食。
3. 合理搭配食物:在饮食中要注意荤素搭配,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均衡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二、调养生活习惯1. 定时作息:脾胃虚弱者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早睡早起,尽量避免熬夜。
2. 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但脾胃虚弱者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轻度锻炼方式。
3. 避免过度劳累:脾胃虚弱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尽量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用电脑等对眼睛疲劳的活动。
三、服用中药调理1. 补益脾胃的中药:脾胃虚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胃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可以煮汤或炖粥进行食用。
2. 调理肠胃的中药:脾胃虚弱可能会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消食理气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如枳壳、陈皮、山楂等。
3. 恢复脾胃功能的中药:脾胃虚弱时脾胃功能受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白芍、陈皮等。
四、针灸调理针灸也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穴位,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加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调养生活习惯、服用中药和针灸调理。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情况。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调理脾胃
中医强调脾胃是人体的中心,治疗脾胃病必须从调理脾胃开始。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补益脾胃
脾胃虚弱需要补益,中医认为补品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枸杞等可以补益脾胃。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丸等。
3. 清热化湿
湿热内蕴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使用清热化湿的药物来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二陈汤、消渴丸等。
4. 改善饮食
脾胃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饥饿、过度冷饮和过度辛辣食物等。
中医认为,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5. 心理调整
中医认为,情志与脾胃有关,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脾胃失调。
因此,治疗脾胃病还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总之,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补益脾胃、清热化湿、改善饮食和进行心理调整。
对于脾胃病的患者,需要在中医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分析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 疗效
分析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摘要: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医院诊治的78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39),一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研究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胃炎症状,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理中汤;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在胃病中有着最高的发病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此外长期饮用刺激性物质、口腔及眼部的慢性感染以及胆汁反流都会引发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也并不一致[1]。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畴,可以将其分为脾胃虚热型胃炎、脾胃虚寒型等多种证型,其中脾胃虚寒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安全且效果较好的药物来改善患者症状。
本次研究以78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诊治的78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39),一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研究组),诊治时间开始于2018年5月,于2019年10月结束。
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5.51±6.77)岁;研究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45.48±6.8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5588)治疗,每次口服20mg,每天两次。
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30例
络、 解 痉止 痛 , 黄芪 、 当归 补气养 血 , 配合虫 类药 扩张
血管 , 止痉促 循 环 , 提 高脑 动脉 血 流 量 , 从 而 达 到治
疗 血 管性 头痛 的 目的 。 6 参 考 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 准 [ M]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 9 9 4 .
要分 为慢 性浅 表性 胃炎 和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两类 , 是
临床 常见 消化 道病 症 之 一 , 而 脾 胃虚寒 型 胃脘 痛 是 临床 最 常见 的 胃脘 痛 证 型 , 症 见 胃凉 隐 痛 , 喜 按 喜 热, 纳少 便 溏 , 畏 寒 肢冷 , 得食痛减 , 遇寒 痛 增 , 餐 后
采 用 随机 数 字表 法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各 5 0例 。 对 照
慢 性 胃炎 是 由各种病 因引起 的 胃黏 膜 的慢性 炎 性病 变 , 以淋 巴细胞 和浆 细胞 的浸 润为 主 , 伴 有嗜 中 性粒 细胞 和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浸 润¨ 。该 病 临床 上 主
组 给 予 口服 奥 美 拉 唑 肠 溶 胶 囊 , 2 0 m g / 次, 2次 / d , 口服 。 治 疗 组 给 予 黄 芪 建 中 汤 合 理 中汤 ( 黄芪、 党参 、 桂枝、 白芍 、 千 姜、 甘草 、 延胡索) 加减 , 1 d l剂 , 水煎 , 分 2次 口服 。 两 组 均
中 医研 究
2 0 1 4年 8月 第2 7卷 第 8期
T C M R e s . A u g u s t 2 0 1 4 V o 1 . 2 7 N o . 8
疗 。药物组 成 : 川 I 芎2 0 g , 桃仁 1 2 g , 半夏 1 2 g , 竹茹 1 5 g , 蝉蜕 1 5 g , 地龙 1 2 g , 僵蚕 1 2 g , 全蝎 6 g , 黄 芪
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
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胃病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常见疾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经典,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对于调理胃病,改善胃痛有着特殊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并探讨如何调理脾胃以改善胃痛。
一、胃病的中医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合理饮食对于调理胃病至关重要。
首先,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胃的刺激。
其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粥、煮熟的蔬菜和瘦肉,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注意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细菌感染。
2. 草药调理中医认为,胃病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所以通过草药调理可以改善胃痛。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陈皮、山楂等,这些草药具有健脾胃、消食化湿、和胃止痛的作用。
但使用草药治疗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宜自行服用。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调理脾胃,改善胃痛有独立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胃痛。
一般建议在专业针灸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二、改善胃痛的脾胃调理方法1. 合理安排饮食中医将脾胃视为“后天之本”,脾胃弱者易导致胃痛。
因此,合理安排饮食是改善胃痛的重要一环。
建议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并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要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饮食,同时规律进食,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
2.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与脾胃的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胃痛的发生。
因此,调整生活习惯对于改善胃痛至关重要。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杜绝熬夜现象。
此外,要避免长时间的坐卧不动,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
3. 药膳调理中医药膳在调理脾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胃、消食行气的食材,如山药、白扁豆、茯苓等,煮熟或制成汤品食用。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一、慢性胃炎的定义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二、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三、中医分型及治疗1、肝胃不和证1.1、肝胃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
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
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柴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
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1.2、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脘灼痛;②两胁胀闷或疼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反酸;③口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
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2、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
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药物: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
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嗳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3、脾胃虚弱证3.1、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加重;③疲倦乏力。
次症:①纳呆;②四肢不温;③大便溏薄。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因饮食所伤,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而发病,或因久病血液运行不畅,络脉不通而发病。
一、一般治疗1、精神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精神情绪,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饮食治疗:选择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进食细嚼慢咽。
二、中医辩证治疗(1)肝胃不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6g、香附10g、陈皮10g、佛手10g、苏梗10g、延胡索10g、甘草6g。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一次6g,一日3次。
(2)脾胃虚弱: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代表方剂:香沙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20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6g、广木香6g、砂仁3g、黄芪2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6g、炙甘草10g。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3g,3次/日。
(3)脾胃湿热:清热化湿,和胃醒脾。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黄芩10g、白寇仁6g、蒲公英30g、生苡仁30、法半夏12g、茯苓10g、厚朴12g、、陈皮12g 、枳实10g、竹茹6g、栀子10g、苍术10g、甘草6g。
中成药:摩罗丹 9g 3次/日。
(4)胃阴不足:养阴益胃,和络止痛。
代表方剂: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加减。
北沙参12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0g、栀子10g、当归10g、金铃子10g、白芍20g、甘草6g、鸡内金10g 、玉竹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中成药:养胃冲剂5克,3次/日(5克/袋) (5)胃络瘀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
五灵脂10g、檀香10g(后下)、丹参20g、砂仁6g、三七粉5g(冲服)、延胡索12g、蒲黄6g、郁金10g、枳壳10g、炒莪术10g。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介绍人们常说“营养从口入,胃气为表”。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它不仅承担着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功能,还对整个身体机能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胃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与供给,还会引起各种疾病。
而胃痛则是很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之一,它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疼痛难以忍受。
而黄芪建中汤则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有效中药方,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相关研究。
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中药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15克,茯苓10克,生姜3片,白术12克,半夏10克,甘草6克。
其中黄芪具有补脾益气、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茯苓具有清心利水、化湿、安神、降低血压等作用;白术具有补脾胃、益气健脾等作用;半夏具有镇吐化痰、安神、益气等作用;甘草具有祛痰止咳、和中益气、舒筋活血等作用,这些药物的组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临床研究黄芪建中汤作为对付胃脘痛的中医药方,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很多医生的关注和研究。
有专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旨在验证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
在实验中,选取了106例慢性胃炎患者,凭借其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治疗:黄芪建中汤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54例),其中黄芪建中汤组给予以中药汤剂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其常用胃药治疗,两个组别的患者均在完成传统中药治疗后进行了胃十二指肠B超检查,评估其疗效。
结果显示,黄芪建中汤组治疗后胃十二指肠B超显示明显改善,而常规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
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黄芪建中汤组达71.9%,常规治疗组为44.4%。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黄芪建中汤治疗组在患者胃肠功能不良症状上有明显的改善,尤其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更佳。
结论在中医药治疗方案中,黄芪建中汤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根据这项临床研究的结果,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比常规治疗更为有效。
中医护理方案治疗胃痛
一、引言胃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病因多样,如饮食不当、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应以调理脾胃、止痛为主。
中医护理在治疗胃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胃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胃痛中的应用。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评估与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情绪变化、疼痛性质、发作时间等。
(2)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
(3)根据中医辨证,将胃痛分为寒痛、热痛、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类型。
2. 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①寒痛:饮食宜温热,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如生姜、红糖、小米粥等。
②热痛: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如绿豆、西瓜、绿茶等。
③气滞: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可适当食用山楂、陈皮、玫瑰花等理气食物。
④血瘀:饮食宜温补,避免寒凉、生冷食物,如羊肉、生姜、红糖等。
⑤脾胃虚弱:饮食宜温补,避免寒凉、生冷、油腻食物,如红枣、山药、糯米等。
(2)情志护理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
②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
③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
(3)穴位按摩①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眼下4横指处。
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3分钟。
②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处。
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3分钟。
③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上4寸处。
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3分钟。
(4)中药外敷①寒痛:选用生姜、花椒、大葱等,捣烂敷于胃部。
②热痛:选用绿茶、薄荷、菊花等,捣烂敷于胃部。
③气滞:选用山楂、陈皮、玫瑰花等,捣烂敷于胃部。
④血瘀:选用生姜、红花、川芎等,捣烂敷于胃部。
⑤脾胃虚弱:选用红枣、山药、糯米等,捣烂敷于胃部。
(5)针灸治疗①寒痛:选用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采用温针灸或电针治疗。
②热痛:选用曲池、合谷、内关等穴位,采用毫针治疗。
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
4 体 会 中 医 学 认 为 ,脾 胃 互 为 表 里 ,且 同 居 中 焦 ,是 人
促 进 本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
萸 、海 螵蛸 ;上 腹 痛较 为 明显 者 ,加延 胡 、木香 ;腹 胀 明 显 者 ,加 砂 仁 、佛 手 ;便 溏 者 ,加 薏 苡 仁 、 苍
术 。每 日 1剂 ,水 煎 至 4 5 0 ml ,分 早 中晚 3次 服 用 , 每次 l 5 O al r ,共 治 疗 3个月 。对 照组 患 者 口服 胃复 春 片 ( 杭州 胡庆余 堂药业有 限公 司出品) ,每 次 4片 ,
每 日 3次 ,共 治 疗 3 个月。
3 治 疗 结 果
黄 芪建 中汤 是 《 金匮要 略 》 中治疗 中气 虚 弱 ,腹 中拘急疼 痛 之 方 。加 味 黄 芪建 中汤 方 中 黄 芪 、丹 参 、 党 参 、 白术 、炙 甘草 和大枣 有 健 脾 益气 、调 胃和 中之 功 效 ;饴 糖 具有补 脾益 气 、缓 急 止 痛之 功 效 ;桂 枝 和 生 姜能 够起 到温 中补 虚散 寒 的作用 ; 田七 不 仅 可 以软
[ 1 ] 张万岱 , 陈治水 , 范北 海 , 等. 慢 性 胃炎 中 西 医结 合 诊 断 治 疗
方案[ J ] . 中 国 中西 医结 合 消 化 杂 志 , 2 0 0 4 , 1 2 ( 5 ) : 3 1 4 — 3 1 6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5 0 2
痛 隐 隐 ,喜 温喜按 之 病症 的功 效 。通过 结 合 不 同患 者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脾胃功能失调,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脾胃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对于脾虚胃弱型,可以给予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如党参、黄芪等;对于湿热胃病型,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二、调节饮食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三、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脾胃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
四、生活调节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生活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该多参加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脾胃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
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
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概述:脾胃虚寒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特点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为了研究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本文将探讨中医护理方案的作用原理、治疗效果以及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的作用原理:中医认为,脾胃虚寒证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胃主接受和腐熟食物。
如果脾胃功能受损,消化功能将受到影响,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
中医护理方案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中医护理方案的治疗效果: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通过选用具有温阳补益作用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来温养脾胃,增强其功能。
针灸作为一种中医独特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脾胃的正常功能。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压特定部位,舒缓脾胃的紧张状况。
这些治疗方法相互配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方案对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是评估一个人身心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脾胃虚寒证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体力较低、情绪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方案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
研究表明,经过中医护理方案治疗后,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体力恢复,情绪得到释放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这说明中医护理方案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验证其具体机理及治疗效果,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中医护理方案作为一种综合的治疗手段,有望为脾胃虚寒证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
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56例
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56例慢性胃炎以上腹部胀满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其主症中医学多将其归于“痞满”、“胃痛”等范畴。
笔者总结5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运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0岁以下6例,31~40 岁10例,41~50岁18例,51岁以上22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5年。
参照中医诊断学,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确诊。
纤维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有出血点。
2 治疗方法基本方为六君子汤: 党参2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半夏15g 、炙甘草10g。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随证加减,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白芍;寒甚者加炮姜;夹热者加黄连;夹湿者加苍术,砂仁,白蔻仁;痛甚者加生蒲黄,五灵脂;反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愣子;嗳气呕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各;饮食停滞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腹满者加川厚朴。
用药方法: 煎汤,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12 剂为1疗程,停药3~5日,可再服第2 疗程,待诸症好转后,将上药研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 次,共服3~6月。
饮食调理: 嘱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忌食生冷酸硬及辛辣之品等刺激性食物。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
治愈: 主症与次症消失,理化检查恢复正常;显效: 主症与次症消失,理化检查明显好转;有效: 主症与次症减轻,理化检查变化不大;无效: 主症与次症、理化检查变化不大;恶化: 症状加重,理化检查恶化。
3.2 治疗结果治愈15例,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占94.64%。
4 典型病例患者,男,35岁,事业单位公务员。
2008年11月15日于我处初诊,据患者反映其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10年,多于情志不畅,受寒后加重。
近半年来,胃脘部疼痛加剧,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喜暖喜按,大便稀薄,脉虚弱无力,舌淡苔白腻边尖有瘀点。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中医护理手法,对照组使用一般护理。
通过治疗效果、胃炎症状得到缓解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经过护理治疗之后焦虑和抑郁的缓解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常规组好(P<0.05)。
结论使用中医手法进行护理的效果较好,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慢性胃炎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胃粘膜出现炎症或萎缩,是临床上比较常见且患病率比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1]。
本文主要研究中医护理手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7例患者。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患有慢性胃炎,患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
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胀等症状。
实验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46.89±1.94)岁,平均病程为(6.47±1.38)年;对照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45.68±2.12)岁,平均病程为(6.87±1.46)年。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实验组进行中医护理方法:①针灸与按摩。
对双侧的合谷穴、胆腧穴和肝腧穴等进行按摩处理,每个穴位进行5min的按摩;对神门、人中等进行针灸处理,目的是为了疏理肝气。
②情志疏导: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使患者肠胃蠕动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正常的胃肠功能。
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梳理,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③病情监测:对患者的舌苔和脉象的变化进行监测,以及大便的颜色、形状和呕吐物的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准确掌握患者的腹痛的持续时间、病程以及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精选ppt
16
病因病理
▪
本病以精神因素为起因,以神经失调为病理,而
以胃的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经研究证实,精神因素致
病以植物性神经失调及内分泌失调的变化作为生理基础。
▪
神经因素的致病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精神因素的性
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该类因素对个体引起的情感
体验。即使同一因素在不同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也存在
精选ppt
23
胃神经官能症方剂:
▪ 脉搏显示:脾脉细弦;肝脉濡细弦,寸脉沉伏。 舌苔白干或黄薄少津。
▪ 柴胡,二皮,川芎,元胡,砂仁,白叩,代赭石, 茯花,香附,半夏,天冬,麦冬,公英,银花。 甘草;炒枣仁;生龙牡;
▪ 香砂养胃安神汤:人参,半夏,陈皮,茯神,远 志,枣仁,琥珀,木香,砂仁,三仙,生龙牡, 珍珠母,甘草。
变并不明显,如果冒然断定是单纯的神经调节紊
乱,往往会贻误病情,丧失早期治疗机会。同时
体内的器质性病变也往往会成为发病因素,因植
物性神经和内脏的病灶反过来也可以向中枢神经
发出不良刺激,而使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这
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胃神经官能症可以是器质
性病变的继发症,两者可以并存,且又相互影响。
此外,在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也可遗
精选ppt
11
胆汁返流性胃炎
▪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代赭石,党参, 厚朴,黄连,苏叶,吴茱,麦冬,内金, 伏龙肝。注:用伏龙肝土加水搅拌后用上 浮清水煎药效果显著。伏龙肝即原土灶中 泥土。
▪ 小柴胡加减;党参,柴胡,半夏,黄芩, 甘草,橘皮,竹茹,枇杷叶,
▪ 丁香柿蒂汤:公丁6,柿蒂100,竹茹10良 姜10甘草6,此方治疗泛酸,(胃痉挛) 频繁打呃有特效。
中医护理对脾胃虚寒证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效果
中医护理对脾胃虚寒证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效果摘要:目的:探究脾胃虚寒证患者护理中应用中医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54例脾胃虚寒证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n=27,传统护理干预)和分析组(n=27,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实施最终效果。
结果:分析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
分析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在脾胃虚寒证患者的护理中,传统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脾胃虚寒证;中医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中医学中,脾胃虚寒证指胃脘痛,因人体脾胃虚弱导致脾阳不足,胃失所养,从而出现胃脘突发疼痛、血便等病症[1]。
该病主要是因饮食、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过大导致,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应当及时注意调整生活规律,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方可预防或提升治疗的有效率。
此次分析为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区别以往,运用中医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治疗效果的比较,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分析患者选自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证患者54例,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分别为参照组(n=27例)和分析组(n=27例),参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式,分析组采取中医护理方式,参照组:男性8例,均龄(41.67±10.19)岁,女性19例,均龄(37.68±7.69)岁;分析组:男性17例,均龄(39.18±9.61)岁,女性10例,均龄(37.29±7.71)岁。
两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参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式。
分析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干预措施。
①疼痛护理: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对其实施绝对禁食,保证患者因食用过硬或不消化的食物造成胃部划伤或损伤胃粘膜。
积食症状:可通过大量饮用温盐水的方法催吐,将患者胃内积食吐出,有效缓解因积食引起的疼痛症状。
脾胃虚弱中西医怎么调理好
脾胃虚弱中西医怎么调理好常言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若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消化不良、失眠、哮喘、疼痛、肥胖等。
可见,脾胃是健康的根本,脾胃不强需及时调理,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本文将对脾胃虚弱中西医调理方法进行介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药物治疗1.抗酸药及抑酸药抗酸药属于碱性物质,具有中和胃酸,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和刺激作用,进一步缓解不适感,而抑酸药可直接抑制胃酸分泌,从根本上改善脾胃虚弱。
1.胃黏膜保护剂脾胃虚弱患者的胃黏膜是重灾区,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的目的是减少胃液给胃黏膜带来的刺激,促进胃黏膜再生、修复。
1.促胃动力药脾胃虚弱患者大多存在消化不良等症状,故需要应用促胃动力药增强胃蠕动能力,促进食物消化。
1.助消化药脾胃虚弱患者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稀盐酸补充胃酸不足情况,同时可加用消化酶来改善消化不良问题。
1.黏膜保护药该药适用于胃黏膜严重损害者,常用药物有铋剂、康复新液、米索前列醇、复方谷氨酰胺等。
辩证是中西医治疗疾病的基础,即便是药膳这样的辅助治疗也必须要符合中医辨证治疗规律,比如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患者可在烹制食物过程中添加人参、白术、党参、山药、黄芪、西洋参等具有补气功效的中药材,以增强补气强身之效。
血虚体质的人还可适当食用白芍、桂圆、熟地、当归、大枣、桑葚、阿胶、何首乌、黑芝麻等具有养血、补血功效的中药材,但是要注意,在选择药膳时一定要提前了解药材的寒热温凉之性,结合自身体质分型和病症选择适宜的药物,切记不可盲目尝试。
1.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思虑过重则会伤及脾气,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吸收和消化,久而久之则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诱发以精神疲乏、精神衰弱等为主的肠胃神经官能症。
而肝喜条达、恶抑郁,若因情志致病则会导致气机紊乱,影响血液运行,情志过度或可伤及肝脏的疏泄功能,故需要脾胃虚弱患者调整自身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促进人体正常消化和吸收,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摘要】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表现有嗳气反酸、胃脘疼痛及恶心欲吐等,其病程时间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十分显著,已成为人们治疗慢性胃炎常用的方法之一。
笔者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与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病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而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脾胃虚寒;慢性胃炎;中医治疗;护理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性炎症[1],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据统计,慢性胃炎发病率极高,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90%以上[2]。
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临床以上腹小适、疼痛、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3],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高,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且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危及生命健康。
慢性胃炎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因饮食、气候、情绪变化等导致急性发作或使其症状加重,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4]。
2003年拟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等六型,而中医辨证论治中脾胃虚寒证型是最为常见的。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是中医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中医护理在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众患者及专家的一致推崇。
传统的中医资料表明,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常以个体行医为主,除了诊断处方还需兼顾配药熬药、护理观察之职,通常讲究医护不分家,因此,中医护理的来源已久。
中医辨证治疗一般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而采取对症的临床治疗。
中医护理的原则主要以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指导护理工作,例如常见的护理原则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
中医护理讲究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在护理过程中认为人体的各项器官具有联系性和统一性,并且会随着昼夜更迭、气候变迁而出现变化,故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变化和结合外部环境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笔者对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作一综述,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促使慢性胃炎患者病情的康复。
1病因病机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同时慢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素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
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脾胃运化失权,蕴湿生热,酿化成痰,痰瘀互结,阻于中焦,为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病机。
人体长期处于寒湿的环境当中,会造成对脾阳和肝筋的损伤,最终殃及肾阳以至于阴阳失调,形成阳虚体质。
匡氏理论指出,腻滞质和迟冷质作为一种病理体质,是在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造成阴偏盛、阳偏衰,气血亏损或瘀滞。
病理代谢产物积聚,是经历漫长的发育及衰老过程而形成的病症体质。
如果长期身处湿地,湿邪易反复影响其生理体质,从而形成病理性腻滞质。
大多数患者的就医意识不强,久病以致体虚。
2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治疗西药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相关性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在解释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相关因素方面尚未完善,临床上对治疗该类疾病,也是多采取西药为主的药物治疗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显单一。
因此,除对基础疾病运用西药充分治疗外,还应及时发现和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相同疾病的可利用性。
中医基础医学具有奇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有着较长久深厚的经络、火灸探讨论著底蕴,探讨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着经络和穴位相辅相成。
人体的穴位是五脏六腑的投影区域,在身体上有较多穴位都和人体的内脏器官有着相应的联系,可以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脏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达到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由于胃属六腑之一,其脉络瘀阻之像难以在舌象上反映出来,须根据胃脘部的症状、病程加以判断[5]。
2.1中医中药治疗脾以阳气促使其运化功能,因脾气虚损日久而引起脾阳虚衰,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温养。
素体阳虚、误治或失治都可发展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且治疗较为困难。
温阳药多以辛温燥烈之品为主,使用过程中应当合理控制剂量,扶正药物亦不可久服。
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常用的药物有:甘草、乌药、干姜、人参、制香附等。
痉挛性疼痛者加用甘草和白芍,泛酸者加用煅瓦楞子和乌贼骨,泛吐清水者加陈皮和法半夏。
中医书籍中人们多将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香砂养胃丸证及小建中汤统称为脾胃虚寒证。
四个方症均表现为胃痛喜按喜温,饥时痛甚、进食暂缓,同时伴随乏力、脉虚等症状。
香砂六君子汤证:气虚、气不足,寒症轻微,便溏、苔白润,胃胀甚痛,重按痛增。
小建中汤证,中焦阴阳两,喜暧畏寒却手足心热,辨证要点为痛喜重按。
理中汤症,寒湿且中阳不振,痛喜轻按,得冷剧痛,痛甚于胀。
香砂养胃丸证,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比较沉缓。
辨证要点为大便溏泻、胃脘作痛。
干呕泛酸。
四方均可同治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但不可混淆临证。
阴阳两虚者服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易温燥伤阴;理中汤误用香砂养胃丸症,无法健脾袪湿、消胀除满。
治疗时应辨析无疑后方可用药,以补益脾胃。
石榴-14味丸具有健脾消积温中散寒功效,临床治疗效果较好[6]。
2.2中医外治穴位贴敷和雷火灸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雷火灸最早见于《本草纲目?卷六》,其药力峻猛、渗透力强。
雷火灸的火热力和红外线辐射力强大,用灸区域可形成高浓药区,热力影响下,可渗透组织深部获得补中益气、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等疗效,具有温补和温通之功效。
穴位贴敷依据经络学说,用姜汁等将研成细末的中药材调制成糊状,在穴位上进行贴敷予以治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区,疗效安全可靠。
再如穴位敷贴中,胃俞、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二穴均有止胃痛止呕吐除腹胀作用[7]。
2.3中医联合治疗崔宴医等应用西药结合穴位贴敷,取膻中、神阙、气海、脾俞等穴位,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暖胃健脾。
对胃脘痛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热熨治疗,达到温经散寒祛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畅气机,镇痛止痛的功效。
应用加味桂枝人参汤合艾灸治疗慢性胃炎也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3中医护理3.1心理护理引导家属理解体贴患者,生活上关心照顾,医护人员热情接待,满足其住院环境里的需要[8]。
生活起居上强调辰时的重要性,辰时胃经当令,是肠胃消化食物最好的时刻[9]。
宣传中医中药的治疗优势,尤其是西医治疗见效周期较长,病程易反复,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10]。
3.2饮食生活的调护饮食注意健脾胃、温中散寒,食用牛羊肉等,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等。
日常生活中,强调辰时,以促使肠胃消化。
五行中脾胃属土,土地化生万物需要适宜的温度,辰时进食温热之品,且以五谷类食物为主。
要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调整就餐时间,按时就餐,切忌不吃早餐[11]。
定时定量,食欲好时不宜饱,不想吃时进食也要少量,勿暴饮暴食[12]。
饮食适时定量、五昧调和、清淡营养、寒温适中[13]。
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14]。
食物达到温、热、熟、软的程度方可食用[15]。
3.3生活护理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安静、舒适、整洁,室内光线不宜太强,以柔和为宜[16]。
晚睡晚起或过度劳累,会引起大脑功能紊乱,造成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和功能失调,从而造成胃粘膜损害引起胃痛[17]。
鼓励按疗程用药,时间不可过短过过长[18]。
多参加体力活动,不要过于安逸,以利于气血运行,食物消化[19]。
3.4养生调护八段锦气功操与脾胃养生穴位按摩相配合对患者进行养生调护。
八段锦气功操: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五军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双手攀足,攒拳气力增,背后七颠。
穴位按摩:头面用抹双柳、开天门,按摩五经,腰背部拔揉膀胱经,揉拿腰背肌、肝俞及脾俞;颈肩按点风池、肩中;腹部按、揉天枢和中脘等穴,四肢揉按足三里和三阴交。
依据气温调整患者衣服,并注意胃部的保暖,适当参加训练,提高患者体质[20]。
对于冬季经常感冒的病人应尽量少用水杨酸制剂的药品,以免诱发胃炎及胃出血等[21]。
鼓励自我推拿,每天捏小腿肚,因为小腿肚内侧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循行之处[22]。
患者由于躯体疾病,需要依赖家属,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多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合作[23]。
并注意指导患者活动不可过于剧烈,避免加重身体负担[24]。
3.5五音调护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医学、音乐理论及心理学,依据辨证选取中宫音类音乐做以引导。
每日可赏听《月光奏鸣曲》、《秋湖月夜》等1-2次。
宫调乐曲曲调悠扬,入脾可对消化系统功能进行调节,有利于稳定情绪。
音乐播放过程中,控制音量为40-60dB,消除外界干扰,便于患者身心的融入。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慢性胃炎患者主体人群年龄较高、病程较长,长期服药以及一系列社会生活方面的因素,使得该患者群体当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病率。
目前虽然西药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相关性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在解释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相关因素方面尚未完善,临床上对治疗该类疾病,也是多采取西药为主的药物治疗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有明显不足。
因此,除对基础疾病运用西药充分治疗外,还应及时发现和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相同疾病的可利用性。
中医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尤其中医综合治疗更显示出疗效优势。
这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中医护理较好地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护的优越性,并且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变化,该护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中医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1]常小荣,谢华,严洁等.不同灸治时间对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胃肠激素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4):293-296.[2]朴元林.慢性胃炎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2):138-139.[3]任金英.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65例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3):233,239.[4]陈越琼.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z2):56.[5]伍冬梅.胃脘痛辨治六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5):424.[6]白田梅,格日乐.蒙药石榴-14味丸治疗慢性胃炎120例疗效观察与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808-808.[7]韦娟姿,吴大斌.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观察与护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5):339-340.[8]张青梅.慢性胃炎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7240-7241.[9]冯珏.子午流注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特色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348-3349.[10]梁彩虹.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及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283.[11]黎玉红.探讨饮食护理对慢性胃炎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4):249-249.[12]姜淑君.辨证调护在治疗胃病中重要作用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3):234-234.[13]杨云英,林静仪.浅谈治未病理论指导胃痛患者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0):148-149.[14]严敏.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3,(22):223-224.[15]侯素霞.浅述胃脘痛的辨证饮食护理[J].河北中医,2010,32(4):615-616.[16]贾小禹.胃脘痛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7):144-144.[17]石群,吴秀程,医师等.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及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3):180-180.[18]赵平.脾胃培元散结合系统化教育在慢性胃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8):699-701.[19]花拉.慢性胃炎的蒙医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16-16.[20]袁梅,杨芳,黄翠红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5):695-696.[21]石玉娥.慢性胃炎的四时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0):113-114.[22]赵平.脾胃培元散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观察与护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86-787.[23]陈丽琴.整体护理对住院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62-2963.[24]秦凌燕.三联疗法联合健脾和胃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护理效果[J].北方药学,2015,(2):194-194,195.作者简介:周武坚(1976~)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脾胃病护理通信作者:张燕(1988~)女,本科,护师,研究方向:脾胃病护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