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共32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例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 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与列强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 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军舰
颐和园
一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导火索: 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出兵朝鲜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 第二,维护利益线。主权线, 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山县有朋宣称, 朝鲜,中国东北,中国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叫嚷对这些地区必须进行“保护”。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二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扶清灭洋)
帝国的晚期,好像要验证中国人一直相信的关于朝代没落同"天象凶险"的观念一样, 自然灾害中的水、旱、风、虫、疫、霜、雪、火接二连三地降临了。晚清后50年里, 仅见于官方记载的受灾地域就达18111万州县次,具体到一个省,如直隶,受灾的村 庄达到20万个。 然而,对19世纪末帝国农民的生存威胁最大的还是旱灾。靠天维生的帝国农民的生命 极其脆弱,天若数月不下雨,他们就大批死亡,光绪"丁丑奇荒"中,仅山西一省就死 亡500多万人,这个数字占该省总人口的1/3。
(完整版)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列强侵华【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例 2】(2017·天津)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 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 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 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稚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 舰”的游戏;许多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
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舰诏书》。据此可知( A )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岳麓 版教材增加了如下内容: (1)法、德、日“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 19 世纪末列 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半殖民地化程 度加深。 (2)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1895 年 天津小站练兵组建的新式陆军成为晚清政坛上一股重要力 量,清政府被动地开始其更广泛的近代化过程。 (3)面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局面,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 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关于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岳麓版教材明 确了清政府由“无力镇压—抚而用之—剿匪谕旨”的全部 过程,更完整地体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同时教材还指出了 20 世纪初期清王朝实施“新政”以求自保与《辛丑条约》 签订再一次大大损害中国主权并危及清朝统治利益之间的 关联。
20 艘“致远”型战舰。这段材料说明( A )
新高考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二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 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 成高潮。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开始了侵华战争。 (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一二
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内地税。 (2)危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①割占中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在其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二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深度点拨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 阶段过渡,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也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 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马关条约》的签订就反映了帝国主 义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新要求。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 中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 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成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是下列哪 一条约签订的直接结果(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根据材料中苏州“被迫开埠”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苏州被 开辟为通商口岸后的惨状,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开放苏 州为通商口岸,故选B项。 答案:B 点拨相对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最大特点是增加 了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这体现了列强输出 资本的要求,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自主探究结1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你能给这些原因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吗?
根本原因
看图说史 ◆经过 :5场战争 丰---平---黄---辽----威
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辽东之 战 1895.2.2 威海 卫
黄海海 1894.9.17 战 1894.9.15 平壤陆 战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894.7.25 丰岛海 战 标志着战争爆发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读课标 把握全局】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反 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解读】1.列举1894~1901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并结合《马关 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 2.了解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中国军民进行抗争的史实。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世界形势:自由 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 主义过渡。 (2)日本:出台“大 陆政策”,侵华野心蓄 谋已久。 (3)欧美列强:默 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4)清政府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 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 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 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 和园。 ----《中国近代海军史》 中国……此次派兵前往(朝 鲜),先以护商为名,不明言与 倭失和,稍留余地,以观动 静……况与洋人决战,尤多牵 掣。 ---1894年翁同龢《覆 陈会议朝鲜之事折》
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程度加深了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当堂达标题: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 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 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 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 理”。此款的经济作用是有利于日本( ) C ① 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② 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 ③ 在华攫取高额利润 ④ 占领中国内地广大的市场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
B. 便于控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C.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 帮凶。 D. 巨额的赔款是大规模的勒索, 人民更加贫困。
E. 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 控制之下,便于直接派兵镇压反 帝运动。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3、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不堪忍受的 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这里的“礼物” 指的是( ) C A 火烧圆明园 B 割占宝岛台湾 C 签订《辛丑条约》 D 提出 “二十一条”
镇压义和团运动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2.过程:
⑵根本原因
请把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主要事件 按先后顺序排列。
慈 禧 严 令 镇 压 义 和 团
廊坊阻击战
清军、义和团与八国 联军天津激战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达标1.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B2.(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3.(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2014·漳州质检)记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太和殿”可以判断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答案:C6.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
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致远深沉”可知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沉没,这一史实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8张PPT)
6.1896 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期“官商一 气,力顾利权”,并提出要“以惠商恤工为本源”。对 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清政府主导近代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依然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C.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被迫放宽了 民间工商业活动的限制 D.仍然没有突破洋务运动的框架
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瓜分中国的迷梦。
2.经过 (1900年——1901年)
(1)天津----北京
廊坊附近受挫,逃回天津。
(2)大沽口----天津
天津陷落。
(3)天津----北京
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
3.结果及影响:
内容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经济的凋 敝,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解析:B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 军。
3.(2008年宁夏文综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 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 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 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理解材料的意思是关键,从19世纪60年代 到90年代三十年间,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筹建海 防,建立新式海军,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 覆没。虽然马尾海战中国也是惨败,但是只是福建 水师覆没,三支海军尚余大半,与题中“总归虚牝 掷金黄”不吻合,故选C。
4.(选做)下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 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胜的缘由1.客观方面(1)清政府自身极端腐朽。
(2)战前,清政府不作仔细预备,战争迸发后竭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
(3)慈禧太后在国度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度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预备充沛,实力略强;中国国力相对落后。
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只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落后。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1.列强增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构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沛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实质,客观上减速了清王朝的消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末尾参与全球化。
三.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和影响(1)基本特征①资本主义开展的不同阶段决议了列强侵华目的的不同。
②列强的侵华呈逐渐晋级的趋向。
a.从战争的发起者来看:阅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向。
b.从战争的规模来看:触及地域一次比一次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c.从侵华的方式、手腕来看:阅历了以商品输入为主到资本输入为主,从武装侵略到控制清政府〝以华制华〞的变化。
d.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益逐渐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水平逐渐加深。
(2)影响①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是西方国度以资本主义消费方式降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开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达了先进的消费方式和思想,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发明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单选题1. 史学家孟森说: “外使之来, 苟非崩角稽首, 而与为姑容, 其耻甚于亡国。
宁以社稷为殉, 不使虏夷踪迹相浼(沾染)。
得正而毙, 虽败犹荣。
此当时之舆论然也。
”材料中的“当时”是指()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天津条约》签订之后C.《北京条约》签订之后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2. 下列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3. 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 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 必有我可以自立之道, 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 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 缺乏充分准备B.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C. 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 贻误战机D. 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投降思想4.一位学者回忆幼年的时光: “有人从上海带来几盒洋火柴, 当时叫自来火。
虽然有了时钟, 但是在灯下并无大用, 早两三个小时, 晚两三个小时, 又有什么关系?火柴其实也是奢侈品, 至于煤油, 那可又另当别论;煤油灯可以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
国际上也发生了不少事。
”从文中所述背景推测, 当时国际上最有可能发生的大事应该是()A. 法国大革命B. 瓦特改良蒸汽机C. 美国独立战争D. 日本占领台湾5.近代某位皇帝在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 发表措辞严厉的上谕: “总之, 进京一事, 万不能允, 内江通商, 必须消弭;其余两事, 亦当设法妥办。
”据此推测, 这位皇帝和这个不平等条约应是()A. 道光帝《南京条约》B. 咸丰帝《天津条约》C. 咸丰帝《北京条约》D. 光绪帝《马关条约》6.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 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法火烧圆明园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联合清政府镇压义和团7. 瑞澄(1863—1912), 满洲正黄旗人, 在一封家书中曾这样描述过一场事件: “各国洋兵已满九城, 火光冲天者三日夜, 地安门桥以南烧尽, 西四至西单烧尽 , 朝阳门楼、前门楼均烧化为乌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 日战争 和八国 联军侵 华 (共24张PPT)
《时局图》是兴中会会员 谢缵泰所作的时事漫画。
根据材料归纳 中国面临什么 形势?
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深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 日战争 和八国 联军侵 华 (共24张PPT)
战争影响之三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
材料2: 熟察满清氏之近状,人主暗弱,垂帘弄权,官吏 鬻职,军国渎货,治道衰颓,纲纪不振。
——山县有朋《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
大陆政策
满蒙
中国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材料1:“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 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 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材料2:“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 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 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 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归纳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民族觉醒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 日战争 和八国 联军侵 华 (共24张PPT)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 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 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
然而,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的战争, 并使其一败涂地,迫其签订城下之约——《马关条约》。 至此,中日两国地位天翻地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共39张PPT)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 蓄谋侵略中国。(根本)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 战争。(直接)
经过: ①丰岛海战: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②黄海大战: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日本在旅顺大屠杀。 ④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日本倾尽国力打赢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各是什么?
①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政 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 义倾向。
①中国损失惨重,掠夺不 堪负担,更难发展; ②在 远东的地位一落千丈; 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
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堂设问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
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使台中国湾的及领土附和属主权岛进屿一步、遭受严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政策,设立深圳、 厦门、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 近代中国的开放和现代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近代的开放是被迫开放,导致中国日益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现代的开放是主动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 资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的发展。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半
①赔款4.5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战况
中日两国正式 宣战
平壤失守 战火至国内 丧失黄海制海
权 占大连、旅顺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重要人 物
左宝贵 邓世昌 林永升
丁汝昌
战争爆发
1894年7月25日,日 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 袭击中国运兵船。8月清 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 称“甲午中日战争” 。
平壤战役
1894年7月 ,日 军围攻平壤,清军贻 误战机,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逃走,平壤失 守。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 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
危害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军军费 两亿两白银;
在《马巨额关赔条款约,》大的大刺加激重下, 列强争了中相国在人中民国的划负分担“。 势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放沙市、重庆、 范围”新,通掀商起口岸瓜的分开中辟国,的狂 苏州、杭州为商埠;潮。中使国列半强殖侵略民势地力化深的程度
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支援
朝这鲜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中是国什
(么东?学党起义) 求 助
2、概况:
阶段 战场
开始
丰岛海 面
朝鲜半 第一阶段 岛 (1894.7-9) 黄海海
域
第二阶段 (1894.101895.4)
辽东地 区
山东半 岛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
加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 的通商口岸投资 设厂,产品运往 中国内地免收内 地税。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 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势强盛,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3、经过:丰岛战役(战争开始);平壤战役(弃城逃走);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日控制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结果:清军惨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5、《马关条约》: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客观上刺激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1)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3)性质:反帝爱国运动(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
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3、内容及危害:①赔偿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控制税收。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列强策划侵华的大本营.③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列强控制京津地区.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⑥《辛丑条约》和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话背景
日本:发日动本战为争什蓄么谋要已侵久略中国根?本原因 中国:中面国对日政本府的“侵避略,战清求政和府”持何态度?
可乘之机
欧美:默列许强或对支日持本日的本侵侵略略是有何利态环度境呢?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导火索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 义,国力逐渐强盛
3、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 者问时,引用了清未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 者为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官三日手员个本到顾大处血元字都勋,洗是在以旅。此示顺树祭立奠了。第一将块骨碑灰石埋,在亲白书玉“山万东忠麓墓。”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探败因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 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军费挪用
材料二: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鸿章命告清
内容
赔 设 拆 惩 改
影响
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 府的控制。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控制京津地区
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 强侵华的大本营。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经济的凋 敝,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略线清 者木政 统偶府 治一就 中样像 国,列 的逐强 工步手 具成中 。为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图文版)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略权益(瓜分中国) ②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农民 反帝斗争)
2.过程:
3.影响:
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 将西摩尔带领八国联军 从天津进犯北京
八国联军将领在天津合影
八国公使纷纷冲进紫禁城争坐龙椅
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何感想?
颐台 和湾 园岛 又已 搭割 天日 棚本
李鸿章 伊藤博文
战败 →败因?(合作探究)
三 军 败 绩 , 割 地 求 和
万 寿 无 疆 , 普 天 同 庆
为什么课本上说《马关条约》是继 ①对日本:得到巨额赔款促进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便利对远东的争夺。 《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 ②对列强: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不平等条约呢? ③对中国:半殖半封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 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 (清政府军事改革,资产 澎湖列岛给日本 危害: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阶级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 对外扩张政策: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②朝鲜东学党起义——契机 ③消极备战腐败无能,寄希望于列强——中国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黄海海战
1894.9.15
1894.11.12 1895.2 1894.7.25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 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 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 的实际反帝效果如何?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企图
1901年9月7日奕劻与李鸿章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 邻邦。……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 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 的敌人。”
——江泽民
材料三:“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第12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
黄海决战 辽东之战
平壤战役
威海卫战役
丰岛海战
史料解读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 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 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 疆无。 ——章炳麟撰慈禧太后生日联
解读: 1894 年夏历 10 月 10 日,是慈禧太后 70 岁生日。 她荒淫无耻地强令全国为她祝寿,章炳麟作对联予以 有力的讽刺。 上联用几件典型事例揭露了慈禧太后不顾人民死活, 贪图享乐:在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颐和园、南苑、 南北海等;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仓皇出逃西安时,仍 不忘享乐,次年“回銮”,她竟下令为她修道路,筑 行宫,供吃喝,使沿途百姓遭到浩劫。作者最后评论 道:“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这正是 对慈禧太后穷奢极欲生活的有力揭露和血泪的控诉。
【运用提升】“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 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 遍网罗。”(康有为)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 ①甲午海战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百日维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3 .结果:战败,被迫 内因:统治腐朽, 签订《马关条约》。 制度落后(根);
明 治 维 新 前 与 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1)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 界的狂潮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概况比较 日本 中国
政 明治维新后,确立资 腐朽没落的封建 治 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统治 经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占主导 济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坛 ”
——揭帖
慈禧太后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后,义和团民进入京津地区
寄希望于各国 的“调停”, 不认真备战。 腐败懦弱
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 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 什么态度?
材料2: 1894 (1894---1895年) 年3月,日本外相 1.背景: 陆奥宗光密令驻 (1)世界形势:自由资本 朝公使:“促成 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中日冲突,实为 (2)日本:出台“大陆政 当前之急务,为 根本原因 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实行此事,可采 (3)欧美列强:默许或 取任何手段. ” 支持日本侵略。 材料2中,日本所 (4)清政府:腐败懦弱 需要“中日冲突” (5)导火线:1894年朝 是怎样实现的? 鲜东学党起义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 明治天皇:以 策;未能充分动员 慈禧:哪管 饿肚皮的精神, 民众; 国家兴亡 , 一天只吃一餐 生日非过不 饭,鼓动着他 可。“万寿 的臣民为战舰 外因:日本蓄谋已 无疆 普天 捐出口袋里的 久,且制度先进; 同庆;三军败 1895年4月17பைடு நூலகம்,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最后一个铜板。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 绩 割地求 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支持。 和。”
4.影响: ◆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 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 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
4.影响:
◆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政 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 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 军国主义思想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 加剧,争夺为主。 的膨胀。
策”
“日本乃万国 世界 之本”,“开 拓万里之波 涛” ,“布 中 满国威于四方”。 朝 台 日本 湾 国 蒙 鲜 —明治天皇 《御笔信》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本 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 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3)欧美列强: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 默许或支持日本 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侵略。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 (4)清政府: 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根本原 因:帝国 主义侵略 加剧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直接原 因:教会势 力活动猖獗 ,人民群众 反洋教斗争 迅速发展。
男练义和团, 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 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 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 再跟大清闹。
地位 地 国土狭小,资源匮乏 地大物博,市场 广阔 缘 军 扩军备战,积极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 上增强了军事实力 事 准备对外扩张
矛 盾
起来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 断资本主义过渡。
亚 洲
(2)日本:为 发展资本主义经 济,出台“大陆 政策”,侵华野 心蓄谋已久。 日本“征韩侵华”的“大陆政
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 的危机?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⑴危害:
空前严重。 危 害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 割三地 分中国的野心 内 容
赔二亿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
中国经济命脉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 设工厂 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下联扣住慈禧太后每一次生日时所发生的每一个令人 痛心的史实,揭露和控诉她给国家、给民族造成的灾 难和危害。她 50 岁时,日本占朝鲜吞琉球;她 60 岁时, 日寇侵略东北,掠夺台湾;她 70 岁时,日俄为争夺东 北而大打出手。面对侵略,她不敢抵抗,只是割地、 赔款,任列强瓜分中国的疆域,使我国“邦圻益蹙”, 主权丧尽。 对联突出地表达了人们对慈禧太后 40 余年血腥统治的 愤慨,以及作者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