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说课稿

合集下载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根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 可以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2. 实验法: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展溶解度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实验: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引发学生对溶解度计算的考虑。

4. 计算: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一些例题进展讲解和解答。

5.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溶解度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 例如图或实验装置:用于讲解和展示溶解现象;2. 计算器:用于溶解度的计算;3. 教材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复习。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问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才能和表达才能。

教学拓展:1. 涉及溶解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活科学等;2.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才能;3. 进一步讨论溶解度的实际应用,如提纯技术、药品制剂等。

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1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这几块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而其次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楚,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敏捷。

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沟通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相识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学问。

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

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相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晰“度”的重要性。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状况,2句话。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状况。

以教材的思路看,它供应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出一些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学问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

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协助教学主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学问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

(3)驾驭固体、气体的溶解度改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改变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实力和分析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悟肯定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其实,这一课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都是重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而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上就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的题目。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课将学习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本节课与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本节课是化学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是化学中溶解现象的重要概念。

3. 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本节课的难点是溶解度的计算方法,重点是化学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1. 引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不能?2. 呈现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呈现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拓展知识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 讲解方法通过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引导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溶解度?溶解度与溶质溶剂质量的关系是什么?三、说教学活动1. 活动设计① 比较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的差异。

② 计算实验:通过实验演示或计算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实施过程①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② 分组探讨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3. 活动总结通过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方法。

四、说课时安排1. 介绍化学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10分钟)。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演示计算方法(15分钟)。

3. 进行比较实验和计算练习(20分钟)。

4. 总结课堂内容,提出思考问题(5分钟)。

五、说课后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化学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能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够分析曲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关溶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归纳法: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法:通过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过程,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图像分析法: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引入日常生活中与溶解有关的情境,例如:你们曾经在家中冲咖啡或是泡茶吗?为什么可以通过加入水来使咖啡豆或茶叶溶解?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溶解的概念。

例如:将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理论学习(20分钟)•介绍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和区别;•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等;•理论学习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实验探究(30分钟)•进行溶解度实验,例如:在不同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溶质),记录下每次加盐时的溶解度,最后绘制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图像分析(2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特点,如曲线的形状、趋势等;•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与何种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九年纪化学下册溶解度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纪化学下册溶解度说课稿人教版

《溶解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理化生组XXX。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此为本课题第一课时。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起。

一、教材分析本节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关系,是本章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重点之一,属于中考常考范围。

本课在学习了溶液形成基础上,以两个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认识开始从质到量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据此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其转化。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理解饱和溶液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改变,让学生感受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逐步建立用辩证、发展思想来看待事物变化。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把建立饱和溶液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作为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只是储备确定构建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相对性及转化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教学分析,为促进学生知识及实验分析能力发展,对本节只是我将采用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教法,最后因材施教,设置不同难度习题练习讲解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为使所学知识更好纳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可采用实验归纳发掌握饱和溶液概念,及亲身试验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最后做题练习巩固。

四、教学过程复习溶液知识及溶液、溶质、溶剂关系,提出问题“一杯水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溶质呢?”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

首先,以NaCl溶解实验,是学生观察到NaCl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NaCl固体后振荡,发现NaCl未被完全溶解,得知一定量水中NaCl溶解度是一定。

当不能再溶时,我们就说它达到一个饱和状态,提出饱和溶液第一个重点即在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溶液。

类比得知,若能再溶解该溶质则为不饱和。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第二部分重点讲解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对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续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计算等知识也具有铺垫作用。

同时,溶解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如物质的溶解、结晶等,有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溶液的形成、溶质和溶剂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溶解度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溶解度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2)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形成及相互转化,以及溶解度的测定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

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

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
主题:溶解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溶液和溶质的概念。

2.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如何影响溶解度的方法。

4. 能够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释。

教学内容:
1. 溶液和溶质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影响溶解度的方法
4. 溶解度曲线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溶液和溶质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即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2. 分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力等。

3. 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即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如溶质种类、温度等。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作业题目,总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对溶解度曲线进行解释。

六、复习(5分钟)
通过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掌握影响
溶解度的方法,并可以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
实验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化学实验室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温度计、天平等
-投影仪、白板
2.软件资源:
-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课件
-溶解度曲线图表
-实验操作视频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课堂互动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案
-习题库
-化学知识科普资料
5.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表现出一定能力,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有效沟通。
3.素质层面:
-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有利于课程学习;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简短介绍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溶解度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过程: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包括其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详细介绍溶解度的曲线及其意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在实际溶液制备中的应用。
3.溶解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度的特性和应用。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溶解度案例进行分析,如药物溶解、食盐溶解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溶解度变化及其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3.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如下:
1.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有关溶解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一个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和分析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衔接。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和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目标。板书将包括以下内容:
1.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温度、压力、溶剂、溶质)。
2.溶解度曲线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3.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
4.实际问题解答示例。
板书布局将采用逻辑顺序,突出重点知识,并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使知识更加直观易懂。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引导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并提供直观的学习参考。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将注重字迹工整、符号规范,并适时更新板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度的变化,如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同一种溶质。
2.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即温度、压力、溶剂、溶质,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3.引入溶解度曲线的概念,解释其表示方法和作用,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学习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2.难点: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化学下册。

2.教具:投影仪、PPT、实验器材、化学试剂。

3.学生实验记录本和化学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和实际物质样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有没有办法量化描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20分钟)•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物质的量。

•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然后绘制溶解度曲线。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定过程和方法。

3.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20分钟)介绍物质溶解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温度:温度升高,通常能增加溶解度。

•压力:对固体溶质和液体溶质影响不大,对气体溶质有影响。

•溶剂种类: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通过实例和实验效果展示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20分钟)•绘制方法:在坐标系上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曲线特点:通常为正比例关系,但也有例外情况。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5. 综合实验与讨论(30分钟)设计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种类之间的关系。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和记录本。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的溶液为
溶液,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
+ 33gNaCl
20℃ 全溶
100g水

+3gNaCl
全溶

+3gNaCl
不溶
不饱和,溶液质量133g
恰好饱和
第10页,共28页。
溶液质量136g
六、教学过程—问题设置,引出概念
问题 1、食盐与KNO3在水中 讨论 的溶解能力哪个大哪个
小。
使学生明确溶解性的大小需要什么条件,从而为 突破溶解度涵义的难点,埋下伏笔,
第11页,共28页。
六、教学过程—自主合作,突出重点
自学 提示
阅读P36、1、2自然段后小资料,并讨论, (1)为什么要求温度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 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溶剂量相同?用一杯水和 一盆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溶解度说课稿
第1页,共28页。
说课内容
1 2 3 4 5 6 7 8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页,共28页。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功能和地位
课标要求 教材地位 知识内容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
第26页,共28页。
谢谢欣赏
第27页,共28页。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28页,共28页。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 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 盐”相关知识做铺垫。
主要介绍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法及与溶 解性的关系和气体溶解度的有关知识 。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本教材是根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同步备课系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展示-引导-巩固-拓展-小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图表分析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溶解度实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关于溶解度的思考。

然后进行一组简单的问题提问,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度吗?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展示(10分钟)向学生展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一组实验数据和对应的温度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 引导(15分钟)老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示范实验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首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记录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

然后,通过图表展示数据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升高时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我是英东中学的陈国聪,我讲授的课题是“溶解度”。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
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设计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
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冲一些溶液,例如糖水、盐水、葡萄糖等,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糖溶得多点?还是盐溶得多点?如何进行比较?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得出比较条件。

3、练习巩固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再通过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引出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5、读图分析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再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
析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6、迁移与应用
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真正会利用溶解度曲线
7、自学
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再利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8、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