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本教材是根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同步备课系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展示-引导-巩固-拓展-小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图表分析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溶解度实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关于溶解度的思考。
然后进行一组简单的问题提问,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度吗?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展示(10分钟)向学生展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一组实验数据和对应的温度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 引导(15分钟)老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示范实验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首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记录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
然后,通过图表展示数据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升高时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溶解度教案(5篇)
溶解度教案(5篇)溶解度教案(5篇)溶解度教案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分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育同学设计简洁试验步骤的力量。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同学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边讲边试验。
三、教学用品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试验,在肯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
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肯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详细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肯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连续溶解?大家先进行争论,然后,我们来设计试验的详细步骤。
[同学争论,老师巡察,不时地参与同学间的谈论]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甲:可以实行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详细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看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
假如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连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
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
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实行什么方法?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
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看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
假如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当怎样操作?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匀称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看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假如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
下面按大家提出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
试验中,留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
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头试验。
[同学进行试验操作,老师巡察、指导。
人教版本初中九年级下册的化学9.2溶解度说课学习教案稿文本
《溶解度》讲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第一感谢市里教研室给我供给一个展现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坐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可贵建议。
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边我将从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教课反省等六个方面进行讲课。
一、教材剖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自参加的两个“活动与研究”和两个“议论”为线索组织教课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经过议论引入溶解度的看法,再以一个活动稳固和应用溶解度看法,最后经过议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看法。
学生固然关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习,可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各种状态却极少思虑。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必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鉴于以上剖析我以为本课第一课时的要点、难点为以下三点:【要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研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变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剖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固然关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第1 页象比较熟习,可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各种状态却极少思虑。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习却不必定会解说,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必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因此本节课经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看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三、教课目的鉴于以上剖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术】1、经过实验研究,成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看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的方法,并议论剖析溶解度的看法。
2、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说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育活动与研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成立假定→设计方案→着手实验→察看记录→剖析现象→得出结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变是有条件的,逐渐成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看法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渐培育由详细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育学生相互协作、友善相处的健康心态。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1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这几块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而其次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楚,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敏捷。
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沟通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相识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学问。
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
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相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晰“度”的重要性。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状况,2句话。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状况。
以教材的思路看,它供应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出一些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学问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
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协助教学主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学问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
(3)驾驭固体、气体的溶解度改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改变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实力和分析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悟肯定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其实,这一课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都是重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而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上就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的题目。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课将学习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本节课与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本节课是化学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是化学中溶解现象的重要概念。
3. 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本节课的难点是溶解度的计算方法,重点是化学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1. 引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不能?2. 呈现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呈现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拓展知识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 讲解方法通过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引导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溶解度?溶解度与溶质溶剂质量的关系是什么?三、说教学活动1. 活动设计① 比较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的差异。
② 计算实验:通过实验演示或计算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实施过程①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② 分组探讨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3. 活动总结通过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方法。
四、说课时安排1. 介绍化学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10分钟)。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演示计算方法(15分钟)。
3. 进行比较实验和计算练习(20分钟)。
4. 总结课堂内容,提出思考问题(5分钟)。
五、说课后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化学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学习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2.难点: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化学下册。
2.教具:投影仪、PPT、实验器材、化学试剂。
3.学生实验记录本和化学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和实际物质样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有没有办法量化描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20分钟)•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物质的量。
•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然后绘制溶解度曲线。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定过程和方法。
3.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20分钟)介绍物质溶解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温度:温度升高,通常能增加溶解度。
•压力:对固体溶质和液体溶质影响不大,对气体溶质有影响。
•溶剂种类: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通过实例和实验效果展示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20分钟)•绘制方法:在坐标系上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曲线特点:通常为正比例关系,但也有例外情况。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5. 综合实验与讨论(30分钟)设计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种类之间的关系。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和记录本。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能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够分析曲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关溶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归纳法: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法:通过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过程,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图像分析法: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引入日常生活中与溶解有关的情境,例如:你们曾经在家中冲咖啡或是泡茶吗?为什么可以通过加入水来使咖啡豆或茶叶溶解?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溶解的概念。
例如:将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理论学习(20分钟)•介绍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和区别;•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等;•理论学习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实验探究(30分钟)•进行溶解度实验,例如:在不同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溶质),记录下每次加盐时的溶解度,最后绘制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图像分析(2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特点,如曲线的形状、趋势等;•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与何种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溶解度》教案(精选8篇)
《溶解度》教案(精选8篇)《溶解度》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九班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盼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珍贵看法。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同学亲身参加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争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争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末通过争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同学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讨论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讨论物质在肯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同学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识却不肯定会说明,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肯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试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同学比较感爱好;再细心设计几个小试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争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说明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育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试验→观测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通过试验条件的转变,让同学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进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改变,和逐步培育由详细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技能,并培育同学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第二部分重点讲解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对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续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计算等知识也具有铺垫作用。
同时,溶解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如物质的溶解、结晶等,有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溶液的形成、溶质和溶剂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溶解度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溶解度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2)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形成及相互转化,以及溶解度的测定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九年纪化学下册溶解度说课稿人教版
《溶解度》说课稿列位评委教师大伙儿好!我是初中理化生组的XXX。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此为本课题的第一课时。
我要紧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进程四个方面提及。
一、教材分析本节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关系,是本章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属于中考常考范围。
本课在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实验探讨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熟悉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据此我确信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把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
2、进程与方式:运用科学探讨的方式明白得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讨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慢慢成立用辩证的、进展的思想来看待事物的转变。
教学重点:依照课标要求把成立饱和溶液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作为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依照学生已有的只是储蓄确信构建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及转化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依照以上教学分析,为增进学生的知识及实验分析能力进展,对本节只是我将采纳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试探的教法,最后因材施教,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练习讲解冲破难点。
三、说学法为使所学知识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增进学生智能进展,可采纳实验归纳发把握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切身实验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式,最后做题练习巩固。
四、教学进程温习溶液知识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提出问题“一杯水是不是能够无穷地溶解溶质呢?”启发学生试探,引入本课。
第一,以NaCl的溶解实验,是学生观看到NaCl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NaCl固体后振荡,发觉NaCl未被完全溶解,得知必然量的水中NaCl的溶解度是必然的。
当不能再溶时,咱们就说它达到一个饱和状态,提出饱和溶液的第一个重点即在必然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溶解度教案(精选3篇)
Most people tend to beat their chests at the lost opportunities, but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immediateopportunitie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溶解度教案(精选3篇)溶解度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1.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1.硬件资源:
-化学实验室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温度计、天平等
-投影仪、白板
2.软件资源:
-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课件
-溶解度曲线图表
-实验操作视频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课堂互动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案
-习题库
-化学知识科普资料
5.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表现出一定能力,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有效沟通。
3.素质层面:
-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有利于课程学习;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简短介绍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溶解度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过程: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包括其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详细介绍溶解度的曲线及其意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在实际溶液制备中的应用。
3.溶解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度的特性和应用。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溶解度案例进行分析,如药物溶解、食盐溶解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溶解度变化及其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溶解度说课稿
的溶液为
溶液,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
+ 33gNaCl
20℃ 全溶
100g水
①
+3gNaCl
全溶
②
+3gNaCl
不溶
不饱和,溶液质量133g
恰好饱和
第10页,共28页。
溶液质量136g
六、教学过程—问题设置,引出概念
问题 1、食盐与KNO3在水中 讨论 的溶解能力哪个大哪个
小。
使学生明确溶解性的大小需要什么条件,从而为 突破溶解度涵义的难点,埋下伏笔,
第11页,共28页。
六、教学过程—自主合作,突出重点
自学 提示
阅读P36、1、2自然段后小资料,并讨论, (1)为什么要求温度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 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溶剂量相同?用一杯水和 一盆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溶解度说课稿
第1页,共28页。
说课内容
1 2 3 4 5 6 7 8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页,共28页。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功能和地位
课标要求 教材地位 知识内容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
第26页,共28页。
谢谢欣赏
第27页,共28页。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28页,共28页。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 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 盐”相关知识做铺垫。
主要介绍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法及与溶 解性的关系和气体溶解度的有关知识 。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2《溶解度》,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以学生亲身参与的“实验探究”和“讨论”活动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研究溶液的质量分数做好了铺垫。
学生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仍缺乏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另外对于化学学科也有了充足的认识,立足于学生这些基本情况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技能目标: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溶液的溶解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和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思维模式。
结合课题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本篇课题的教学重点为: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过程。
二、说教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本篇课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和实验探究的过程引发学生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从特殊到一般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小组讨论法与归纳总结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又能相互查漏补缺。
最后归纳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课题引入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思考问题: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能无限制的溶解吗?引入课题《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如下:
1.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有关溶解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一个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和分析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衔接。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和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目标。板书将包括以下内容:
1.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温度、压力、溶剂、溶质)。
2.溶解度曲线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3.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
4.实际问题解答示例。
板书布局将采用逻辑顺序,突出重点知识,并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使知识更加直观易懂。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引导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并提供直观的学习参考。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将注重字迹工整、符号规范,并适时更新板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度的变化,如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同一种溶质。
2.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即温度、压力、溶剂、溶质,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3.引入溶解度曲线的概念,解释其表示方法和作用,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学生明确溶解性的大小需要什么条件,从而为 突破溶解度涵义的难点,埋下伏笔,
六、教学过程—自主合作,突出重点
自学 提示
阅读P36、1、2自然段后小资料,并讨论, (1)为什么要求温度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 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溶剂量相同?用一杯水和 一盆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从中 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温度 溶液 状态
20℃ 饱和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100克 31.6克
溶液质量
131.6克
教师的点拨归纳和巩固练习轻松理解溶解度。
六、教学过程—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讨论 交流
阅读P36—P38课本内容,并参照自学提示题 1、溶解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KNO3、NaCl、Ca(OH)2溶解度受温度的 影响情况怎样?
和
地 位
知识内容
主要介绍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法及与溶 解性的关系和气体溶解度的有关知识 。
二、教学目标
(1)能利用固体溶 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 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 解度。 (2)知道溶解度曲 线上“各点”的含义 和溶液的状态。 (3)能利用有关溶 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 的一些现象。
采用学生看书自学和学生 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学习 过程中,后进生掌握一些 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了学 生合作意识,“兵”教 “兵”,促使学生主动学 习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3、试着在坐标系中画KNO3、NaCl、 Ca(OH)2溶解度曲线。 气体溶解度受哪些条件的影响?
通过给溶解度曲线3个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 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溶解度曲线中涉及的点、线、 面的信息,充分理解并亲自感受,
溶解度的 大小与温
度有关
溶 200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
解 度 190
+ 20gKNO3
20℃ 全溶
100g水
①
+3gKNO3
全溶
②
+3gKNO3
不溶
不饱和,溶液质量123g 恰好饱和
溶液质量126g
六、教学过程—问题设置,引出概念
问题 二
20℃时,将33g食盐加入100g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的
质量为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则刚才
的溶液为
●
曲线上方的点: 形成饱和溶液 并有物质剩余。
M
曲线下N方的点: 不饱和溶液
0
t1
t2
温度/℃
六、教学过程—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1.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温度的变化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斜率) ①3大.比溶多较解数不固度体同的物物大质质小的在。溶相解同度随温温度度下的或升某高一而增温大度,范如K围NO内3 。 ②③4极少.确少数定数固固体不体物饱物质和质的溶的溶液溶解和解度度饱随随温和温度溶度的液的升相升高互高变而转化减不化小显的,著方如,法C如a(NOaHC)l2。。
溶解度(第二课时) 说课
说课内容
1 2 3 4 5 6 7 8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材分析
本
课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
教
课标要求
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
学
的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
功 能
教材地位
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 盐”相关知识做铺垫。
通过对身边常见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感觉 到化学无处不在,学习化学对生活用处很 大。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
教法
情景设置法 问题设置法
学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固体溶解度定义。 以一道习题巩固对溶解度的 四要素的理解。
g 180
温
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70
100
160
150
溶
解
140
度
/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130
120
110
. . 硝
酸
钾.
100 90
.
80
横坐标表示温度(℃) 70
.
60
. 纵坐标表示溶解度(克)
溶液,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
+ 33gNaCl
20℃ 全溶
100g水
①
+3gNaCl
全溶
②
+3gNaCl
不溶
不饱和,溶液质量133g 恰好饱和
溶液质量136g
六、教学过程—问题设置,引出概念
问题 1、食盐与KNO3在水中 讨论 的溶解能力哪个大哪个
六、教学过程--主题训练,巩固提高
1、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是
(2)t1℃时甲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湖边晒盐
情景 二
喝汽水时,开盖冒 泡,喝下打嗝
六、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引出概念
问题 一
20℃时,将20gKNO3加入100g水中,KNO3全部溶解,此时溶液的
质量为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KNO3又恰好全部溶解,则刚才
的溶液为
溶液,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KNO3 ,溶液的质量为 。
50 40
. 30
.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六、教学过程—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溶解度曲线“点”含
义
溶
解
度
\
克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 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c
●
曲线上的点:
b
表示物质在20
●●
该点所示温度
a
下的溶解度1。0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 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 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何关系?
一连三个问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 和积极思考中,定温、定量、定饱和状态三个条件,在他们 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自主合作,突出重点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加深对曲线上各“点” 的认识。
问题 引入
概念 分析
设计 实验
巩固 应用
一道简单的计算溶液质 量问题,引出一定温度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对某 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 限度。
设计方案鉴别NaCl和NaNO2 (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情景 一
某地区人们冬天在 湖中捞碱,夏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