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五下科学教案
2023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素材(一)
![2023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素材(一)](https://img.taocdn.com/s3/m/7f8ce89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a.png)
2023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素材(一)1.什么是机械【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钳子1把、细铁丝若干、筷子1双、扫把1把、螺丝刀1把、螺丝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问:听到“机械”这个词,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尽量表达自己的认识,师此时不必作出是非判断。
2.活动:出示蔬菜,让两位学生上台把它弄成小片,一位用刀,另一位同学用手。
3.引导学生讨论:使用刀和不是用刀有什么不同?4.师总结:像刀这种可以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工具,我们就把它叫做“机械”。
二、探究新知(一)感知机械1.课前,老师让你们以团队为单位收集了各种工具,请你们拿出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说说你们收集了哪几种工具?2.团队内讨论:你们收集到的这些工具是机械吗?3.出示P2图,它们是机械吗?为什么?4.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机械?(二)说明机械的含义1.出示机械的概念:课件: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再来看你们收集的工具,哪些是机械?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3.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每团队1张表格,团队成员合作完成)针、擀面杖、刀、小铲和叉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斜面。
老虎钳、镊子、筷子、扫帚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杠杆。
电钻的钻头属于斜面,内部传动是轮轴。
4.再来看机械的概念,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有些机械很简单,如钳子、刀、筷子等,它们属于简单机械;有些机械比较复杂,它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机械通常叫做机器。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c56a5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4.png)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2022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022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8f191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7.png)
学期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科学包含四个单元和一个 STEM 学习以及一个专项学习:《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借此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科学史、正确认识与实际应用几个方面,呈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科学与用科学奠定基础。
同时,还借助研讨微生物“功”与“过”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渗透辩证法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仿生》本单元的设计就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和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体会仿生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仿生概念,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地球的运动》本单元整合了地球和宇宙单元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变化,公转和四季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同时可以结合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昼夜交替现象对动植物影响的学习。
模拟实验简单易行,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化抽象为直观。
《简单机械》本单元为系列研究活动,将为中学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
《立体小菜园》强调学生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凸显体验的真实性,增加学习的意义性和趣味性,还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和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教材中增设 STEM 项目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教材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机会的不足。
《像科学家那样》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
二、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比之前好多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有改观,但是,大部分同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基础比较差,不积极习惯,被动学习、学习自觉性等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感觉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感觉](https://img.taocdn.com/s3/m/a85325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f.png)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感觉课题:感觉教材: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感觉是人体的基本能力,有五种基本感觉。
2. 学习感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帮助人们观察世界,获得信息。
3. 掌握运用感官器官来感受事物、刺激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感觉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感觉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
2. 感官器官图示。
3.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大家好!我们每天与周围的事物接触时,会有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谈论,了解学生对感觉的基本认识。
步骤二:感觉的概念(10分钟)1. 要求学生先听音乐,然后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在听音乐过程中的感觉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明确感觉的概念,解释感觉是人体在接触、观察、接受刺激时的反应。
步骤三:感觉的种类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介绍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并给出相应的图示。
2. 分别介绍每种感觉的作用,如视觉帮助我们观察和辨认事物,听觉帮助我们听到声音和语言,嗅觉帮助我们闻到味道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感觉对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步骤四:感官器官的作用(15分钟)1. 准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
2. 让学生依次用感官器官感受实物或图片,多方位地感知事物。
3. 引导学生总结感官器官的作用,如眼睛可以看见世界,耳朵可以听见声音等。
步骤五:感觉和生活的关系(10分钟)1. 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不同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用视觉辨认路标、用嗅觉闻出食品的味道等。
2. 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复习感觉的种类和作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人体的保护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感觉,了解感觉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感觉与生活的关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综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ef6d055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8.png)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综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下册科学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综合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各个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单元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 了解不同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 学习合理搭配食物,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2. 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 探究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学习如何照料植物和动物,促进它们的生长发育。
3. 单元三:物体与能量- 理解物体的能量转化和传递。
- 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物体制作简易机械。
- 探究能量的来源和利用方式。
4. 单元四:天文与地理- 了解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
- 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 探究地理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5. 单元五:物质与变化-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 学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探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概念。
3. 情境设置:通过故事、图片或实际场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完成相关问题或实验。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6. 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相关的知识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7.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6a2912580216fc710afd11.png)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教学资源的开发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二课《搭支架》。
这一课是学生在第一课《折形状》中认识到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认识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坚固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具有稳定、坚固、耗材少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接及进行不同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支架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动手搭建平面的框架,并研究哪种框架最稳固,怎样能够把不稳定的支架变得稳定;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并且能够运用三角形稳定的原理动手搭支架,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教材又提出了三项要求,1、画出设计草图……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应用。
然而在实际的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了解,所以在进行教材中的第二部分活动时学生很容易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并且知道如何改变其他容易变形的支架,使之稳定、牢固。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到了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牢固的结构对于材料、连接物及整体设计的要求上,及如何用各种平面框架搭建立体的支架。
将平面的框架转为立体的支架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因为这种支架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高压电塔、建筑工地的吊塔……但是学生对它的印象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留心观察它的具体结构。
因此,如果贸然让学生自己去搭,他们会很茫然。
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
正如路培琦老师曾经在教材培训会上讲过:“老师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要做什么。
”因此对于支架的整体设计、结构特点、支架顶端的设计、材料及连接物的使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尽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自己的支架坚固、平稳、有一定的承重能力,进一步体验搭建的乐趣。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2 怎样移动重物》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2 怎样移动重物》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0876c0be23482fb5da4c6f.png)
五下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装置,了解杠杆的定义。
2、理解杠杆上的五要素。
3、能给杠杆分类并理解分类的理由。
4、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认识杠杆的五要素难点:理解杠杆分类的依据。
课前准备:PPT、图片、钳子等工具。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请看大屏幕,这个小孩正在搬石头,可怎么也搬不动。
你们谁能帮助他?2、学生发表意见。
3、教师让回答杠杆的学生演示,并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1、老师在屏幕上演示,学生仔细观看。
2、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杠杆装置。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
)三、认识杠杆五要素1、看屏幕了解三个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2、巩固前三个要素,认识另外两个要素。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的距离。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的距离。
3、实践巩固:⑴每组在图片上标出杠杆五要素。
⑵每组在实物上找出杠杆五要素。
⑶每组上台展讲。
四、杠杆的分类教师:观察手中的图片及实物。
看看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关系。
学生:每组用语言描述。
教师:杠杆正是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关系来分类的。
教师:钳子在夹东西时感觉怎样?学生:省力。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五、理解应用,解决问题1、请在盆子里找一种工具,打开罐子的盖。
请学生上台演示。
2、请在盆子里找一种工具,拔出板子上的钉子。
请学生上台演示。
3、小结:起子和羊角锤都利用了杠杆原理,利用它们比较省力。
六、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他说得有道理吗?七、巩固本节课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d21c4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e.png)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5、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6、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教学难点: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教具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学生说一说移动石头的方法。
引出本课课题,板书:1、什么叫机械。
2、新授局部1、认识机械(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哪些?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3)教师出示书P2图片,请学生判别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区分简单和庞大机械(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1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些局部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庞大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3、认识机械的作用(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棍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的对比实验,总结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3)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匡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形?4、介绍古代机械(1)看书P3上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a0fb9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2.png)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机械》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能运用简单机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3.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简单机械。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杠杆的平衡、轮轴的转动、斜面的倾斜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88987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0.png)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3、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
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重点: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搜集信息资料(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6f9535c133687e21ae45a964.png)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起子、刀、蔬菜、盒子课时安排:1课时(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教学资源开发机械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产中,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本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机械。
让学生认识生活.娱乐中的简单机械,总结这些机械好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机械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机械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是智慧的结晶。
使学生体会到:现在我们学习和使用这些机械,将来也会创造更先进的机械。
关于简单机械,学生存在着片面认识,他们认为简单机械就是工地上的大吊车.公路上的汽车.自行车,而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用的筷子.勺子等物品都是简单机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7a606608762caaedc33d410.png)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1-1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进程与方式:●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照,熟悉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体会,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术:●明白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明白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明白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械;●明白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利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机械是咱们人类制造和利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进展进步;●为人类先人制造和利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讨和发觉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明白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进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竞赛,同窗预测结果,以后通过观看竞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讨新知(一)感知机械: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而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类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定这些工具是不是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1.学生达到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爱好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若是哪些部份在工作,给咱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露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露机械的作用: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竞赛。
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竞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利用与不用机械的对照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讨论机械的哪些部份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露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利用机械的悠长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聪慧。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bba438453610661ed9f4b5.png)
m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1、认识常见岩石一、教学目的: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课: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二)认识岩石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1)我对岩石的了解:(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1)岩石的作用(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3)(4)第二课时(一)观察岩石并分类: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我的发现(1)(2)(3)(4)(5)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发霉与防霉》教案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发霉与防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aecc6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e.png)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发霉与防霉》教案一. 教材分析《发霉与防霉》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发霉现象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微生物在发霉现象中的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防霉方法,提高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发霉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实践。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微生物的概念较为模糊,对防霉方法的了解有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在发霉现象中的作用,学会简单的防霉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在发霉现象中的作用,防霉方法。
2.难点:理解微生物与发霉现象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发霉现象。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在发霉现象中的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霉菌、食物、密封袋等。
2.教学课件:Microsoft PowerPoint或其他演示软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食物发霉、衣物发霉等,引导学生关注发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微生物在发霉现象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霉菌等微生物与发霉现象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微生物在食物中的生长过程,进一步验证微生物与发霉现象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安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微生物在发霉现象中的作用。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防霉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食物、衣物等发霉?学生自由讨论,提出可行的防霉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在发霉现象中的作用以及防霉方法。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058f11f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e.png)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教学资源开发机械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产中,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本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机械。
让学生认识生活.娱乐中的简单机械,总结这些机械好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机械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机械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是智慧的结晶。
使学生体会到:现在我们学习和使用这些机械,将来也会创造更先进的机械。
关于简单机械,学生存在着片面认识,他们认为简单机械就是工地上的大吊车.公路上的汽车.自行车,而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用的筷子.勺子等物品都是简单机械。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简单机械的认识情况,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把自己认为是简单机械的物品带到学校来,在课堂上体会这些的作用。
因为多数学生对常见的机械,如刀子.锤子等,只是看到过别人使用,自己并没有亲自操作过。
通过课堂上的实践,会亲身感受使用简单机械的便利。
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提出问题——作出预测——活动体验——得出结论”的程序组织教学,课堂上以多种形式引出问题,启发学生用原有的认知对问题作出预测,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简单机械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会使用简单机械;●能够探究简单机械;●会网上查询和讨论机械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概念,认识简单机械;●知道简单机械组成机器;●知道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与求知欲;●愿意合作与交流;●确立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情感意识;●使用简单机械要有安全意识。
教师准备:图片资料.钉子.木板.起钉锤.菜刀.开瓶器.球拍.电钻.扫帚.分组实验器材(筷子.勺子.方便面.饭盒.钳子.镊子.缝衣针)学生准备:自己认为是简单机械的物品。
苏教版科学五下9昼夜交替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9昼夜交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4f4d0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a.png)
1.模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成立。
2.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活动五:模拟地球自转
1.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我们已经地球在自转,地球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转椅,带着我们运动。在自转的地球上年场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
下面的四种假说,地球上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要想判断出哪一种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活动二: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
分析(1)人类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金乌说”和“鼓说”是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两种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当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成因不能理解时,他们往往会借助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以表达他们对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揣测,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JχM()A…小、/金乌说古代中«
砌的古AWfiE夜(M2土―弁
三:昼夜.7自转Jx/s三三?迎说—
特点:地轴怵斜,/\日心说学白尼
角度不变(S夜交E)
横拟昼夜飕λr-Z领
模拟昼夜交替现象T实验/间健I向W海星
模拟地球自转J
(2)托勒密“地心说”的观点和"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相似,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和"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的假设相似,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托勒密的"地心说”观点是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证据是人们看到的这些天体每天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地心说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测资料拼凑出来的,它是通过人为规定行星的大小及运行速度,才使该学说的模型与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随着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活动三:模拟昼夜现象
升旗的方法苏教版科学教案五下
![升旗的方法苏教版科学教案五下](https://img.taocdn.com/s3/m/608161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3.png)
升旗的方法苏教版科学教案五下教案标题:升旗的方法苏教版科学教案五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升旗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升旗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升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升旗的方法和步骤。
2. 升旗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升旗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学生国旗、升旗杆等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升旗的意义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介绍升旗的方法和步骤。
包括正确折叠国旗、正确升旗的动作和注意事项等。
Step 3: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升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 升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 你认为升旗的仪式对学校和社会有何影响?Step 4:实践(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次升旗仪式的实践。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升旗,并注意团队合作。
Step 5:总结(5分钟)请学生总结升旗的方法和步骤,并回答以下问题:1. 升旗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2. 升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3. 你在升旗实践中有何体会?Step 6:拓展(10分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其他国家升旗的方法和仪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Step 7: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升旗仪式的心得体会,包括对升旗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升旗实践中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升旗的方法和步骤,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升旗的意义和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拓展环节,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国家升旗的方法和仪式,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五下科学教案【篇一: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1-1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一)感知机械: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
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要紧紧围绕机械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在材料准备方面,我为学生准备一些他们知道但并不了解的用具,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些工具分别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益处。
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简单机械的信息资料,为分析、对比认识机械的特点、作用做好准备。
本课的重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讨论归纳出机械的特点、作用,进一步说明什么是机械。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我安排了学生使用瓶起子、指甲刀、刀具、钳子,螺丝刀的活动以及通过转球棒、滑轮拔河比赛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在教学充分体现了一个“玩”字。
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竞赛中发现、总结机械的作用,化难为易,掌握知识于无形之中。
我认为科学教育强调让儿童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
在科学学习中快乐地生活是科学教育的追求。
在教学中,我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
1-2怎样移动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重点: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难点:探究利用支点使木尺平衡的方法。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开不开罐头。
你们谁能帮助我?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4、操作演示后揭示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游戏实践:比比谁的力气大?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5、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6、分析讨论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7、讨论:⑴杠杆是否都省力?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教学反思《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
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
本课教材的安排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基本性质,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于是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讲桌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通过对书中示意图的研究,学生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了较直观、清晰的认识;又通过两个活动:(1)将杠杆的概念进行推广应用,引导学生分析了用撬棍撬窨井盖、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2)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在合作实验中,意识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了杠杆工作的原理,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发展了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重点:知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难点: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2、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
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
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篇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015至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第一课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1、认识机械(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